1.人口老齡化問題,以前在農村長期長期嚴格執行計劃生育制度,這使人口減少。更嚴重的是,即使現在執行二胎政策也沒有改善這一現象。隨著農村地區和大城市教育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不願意生第二個孩子。
食物供給的數量與質量安全、農民工市民化、農村土地是最需要迫切解決好的問題。
1、應實行「口糧安全戰略」,而不是「泛糧食安全戰略」。
未來我國應該重新調整糧食安全戰略,重點對從事「主糧安全」的農民與耕地進行保護,加大對小麥、大米生產的補貼,提高收購價格,提升糧食安全保護的精度與准確性。
為了保證質量安全,我國的農產品供應鏈應該重塑,應該加強綜合協調聯動,落實從田頭到餐桌的全程監管責任,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食品安全追溯體系。
強化農業生產過程環境監測,嚴格農業投入品生產經營使用管理,積極開展農業面源污染和畜禽養殖污染防治。 健全基層食品安全工作體系,加大監管機構建設投入,全面提升監管能力和水平。
2、農民工市民化,建設用地指標是個好工具。
其實建設用地指標是一個好工具。因為要想解決新移民的定居,必須要佔有耕地。目前土地管理部門一直在執行「占補平衡」政策,其實這個政策也可以移植到吸收外省份新移民政策上。
所以可以通過增加建設用地指標來激勵那些勞動力流入多的地區解決外來移民市民化問題,至少具體的數量可以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由中央土地管理部門統一制定。建設用地指標增加,地方財力也相應增加,新移民進城的社保、住房也因此有了保障。
當然,進城農民的住房、子女教育、社保以及他們在農村的宅基地與承包地如何處置等問題,都需要精心謀劃。
3、改革農村土地制度,讓農地成為「不再沉睡的資產」。
目前我國實行的是城鄉隔離的兩套土地管理制度,城鎮化的土地必須被征走,政府壟斷了土地的一級開發,農民被排斥在土地增值收益之外。
未來應該打破目前的壟斷征地政策,實現農村、城市土地「同地、同權、同利」,建立土地交易機制,使農民分享城市化中的土地增值收益,使進城農民獲得創業資本,只有這樣才能可持續。
(2)農村生存問題及解決方法擴展閱讀: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發展,大部分的農村青年都遠離家鄉,跟著潮流來到了城市。而這些家庭的孩子無法跟父母在一起生活。要麼與年邁的爺爺奶奶生活,要麼寄居在親戚家。因此就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
1,留守兒童心理問題
由於沒有父母的陪伴,留守兒童缺失的情感無人能彌補。缺少傾訴和陪伴,又很少跟外界的人接觸。從而導致一些留守兒童出現內心封閉、行為孤僻等個性特徵,出現不同程度的等心理障礙與性格缺陷。據不完全統計在留守兒童中72.3%的學生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2、缺少必要的學習指導
由於父母長期在外地打工,很多留守兒童都是跟爺爺奶奶居住在一起,年老多病。很多時候,孩子都要承擔起家庭的責任,幫忙做飯,照顧弟弟妹妹。加上這些代理監護人文化程度比較低,沒有辦法給予他們必要的學習指導。
3,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
由於父母不在身旁,留守兒童經常會受到同齡人的欺負。在一些偏遠,治安差的小山村,很多女童還常常成為被性侵的對象。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我國三農將面臨的三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