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父母如何解決孩子的教育問題
導語:教育孩子的方法有許多,這就需要我們做家長的平時應做到有一顆愛心,還要細心、用心、耐心。我相信只要我們家長能做到這幾點,再加上學校和社會的共同關心,我們的孩子未來一定能夠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的有用人才。
一、培養孩子自信心,激發學習熱情
我們在教育孩子問題上,從來不對孩子百依百順,既要管孩子吃、穿、玩、學,又要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我們從來不對孩子的成績或錯誤不分青紅皂白地肯定或否定,從孩子的心理特點上考慮,避免出現教育方法成人化,甚至簡單粗暴。對於孩子取得的每一點成績我們都要予以鼓勵和表揚,對他做得不好的事情也要幫助他分析問題,找出不足,耐心地說服教育,避免對孩子自尊心的損傷。孩子考試拿回成績單,偶爾出現成績不理想的時候,我們都是先幫他分析考試失利的原因,告訴他不要因為考試失利而產生畏懼感,勉勵今後加強學習,鼓勵下次取得好成績,維護孩子的自尊心,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從而激發他的學習熱情。
二、培養孩子的創新意識,挖掘孩子智力潛能
在家庭生活中培養孩子創新意識的機會很多,其方法也各種各樣。首先我們讓孩子多注意觀察周圍的一切,學會發現問題和分析問題。在家庭生活中,當孩子遇到一件事情時,我們就輔導他從不同角度來觀察,並說出特徵,從而不斷擴大他的思維范圍。有時還給提出一些問題讓他回答,逐步培養孩子的創造性思維。每當孩子遇到困難,我們盡量不告訴他怎麼解決,先讓他自己想辦法,找出最准確方便,快捷省時、省力的方法。他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使問題得以解決,便會在心理上得滿足,使自己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得到鍛煉。其次,動手操作是培養孩子創新意識的源泉。動手是孩子智慧的體現,多讓孩子動手操作,會促進孩子各方面能力的發展,而且孩子通過操作會發現很多新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在以後遇到任何困難和問題時,孩子就會發揮自己的創造思維能力來解決。最後,我們還注重在家庭里要給孩子一個輕松、和諧的環境,在這種環境里,孩子的觀察、想像、思維能力可得到健康的發展。在孩子提出所謂「怪論」或做「怪事」時,我們從不輕易否定,而是讓他充分發揮想像力和施展自己的「才幹」。我們相信:孩子潛藏的智慧非常之大,只要我們能正確地引導他的潛能就會得到充分發揮。
三、正確認識孩子的能力,對孩子的期望值適度。
作為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為達到這個目的,有的家長不惜一切代價實施各種智力開發或技能培訓,並且不滿足學校教育的內容,在業余時間給孩子請家教,如學琴、畫、棋、舞等,讓孩子成天被各種學習任務所困擾。大量的事實證明,對孩子施加過重的學習任務,會引起孩子的厭學情緒。由於孩子不是主動地學習,對所學的知識缺乏興趣,即便是參加了學習,也還是「人在曹營心在漢」。長此下去會損傷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得不償失。基於此,我們對孩子的期望值適度,根據他的專長、興趣合理安排他的學習,尊重他自己的意願,從不加重他的學習負擔。
四、培養孩子守信的習慣,對孩子許諾要慎重
家長對孩子的許諾必須慎重、實在,讓孩子產生一種奮發向上的動力,促使其更好地完成任務。只有履行自己的諾言,家長的威信才能樹立起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是這樣做的,對孩子許諾前先慎重考慮,該不該對孩子許諾,能不能兌現,這種許諾對孩子來說到底好不好等等。許諾後我們都會履行諾言,這樣既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也維護我們作為家長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同時教育了孩子對誰都不能隨便說話和承諾,說了就要負責。
五、培養孩子的意志,多賞識孩子
人的一生中,不會永遠一帆風順,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要受到挫折。精神上的煎熬,體力方面的磨難,都是挫折的不同形式。理想的受阻、追求的失敗、艱苦的勞作、疾病纏身,孩子要經受住種種的挫折。當孩子受到挫折的時候,家長要少一些責怪,多一些賞識,對孩子進行賞識教育。對於孩子的性格意志的磨煉和能力品行的培養,都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
六、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增強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將孩子培養成人是我們家長義不容辭的責任。讓孩子能夠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也是十分重要的,孩子的獨立性只能在實踐中逐步培養起來。作為家長我們很清晰地認識到孩子無論做什麼事都是從不會到會,然後到熟練。我們每次都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只要是經過努力,不管成功與否,都應該鼓勵,讓孩子感到自豪。孩子畢竟是孩子,當孩子在做事情時,哪怕做錯,我們也會對他多賞識少批評。
一、爸媽恩愛→孩子性格健康開朗
爸媽恩愛、夫妻關系和睦的家庭,能給孩子良好的家庭環境,這類孩子的性格也會更加平和、開朗、不輕易動粗,由於父母關系很好,孩子也會對婚姻產生美好的感覺和嚮往,能有健康的異性戀。
二、爸媽感情淡薄→孩子任性自私
爸媽感情淡薄,兩個人常常靠通過孩子來交流或維系家庭,就是人們常說的「以孩子為中心」的家庭,在父母關系的'作用下,孩子被過多關注或干涉,性格會變得任性和自私。
三、強勢媽懦弱爸→男孩子膽小、自卑、懦弱
由於爸爸軟弱,大權旁落給母親,在這個家庭的作用越來越邊緣化之後,母親就會變得日益強悍甚至說一不二。孩子總會向同性父母一方形成認同,女兒會向強悍的母親認同,久而久之就會變成強悍的女兒,兒子就會變成沒有擔當的懦弱、自卑的兒子。
四、爸媽過早離異→孩子冷漠 、沒安全感
很多從不幸婚姻中解脫的夫妻,疏忽了最重要的一點,永遠無法從中解脫的是孩子。他們內心的創傷往往終生難以平復,他們的擔憂感、不安全感、恐懼感也許永遠無法醫治。生活在離異家庭中的孩子,更易發生犯罪和焦慮、抑鬱、敵對、報復、冷漠等心理障礙問題。
五、爸媽愛相互指責→孩子敏感、愛找借口、執拗
爸媽喜歡相互指責,這樣的家庭環境,會嚴重影響孩子的處世方式。 特別是當夫妻雙方有爭論時,更容易對著孩子說另一方的不是。一起感悟人生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是:以後對爸媽都不會尊重。一方攻擊另一方,想藉此讓孩子對另一方不滿,最後帶給孩子的只是傷害。
六、爸媽愛打架→孩子喜歡暴力、脾氣暴躁
父母吵架對成人而言是很平常、能理解的,但對孩子而言,卻是天塌下來了,他的安全感會受到很大沖擊。與此同時,孩子也會由於耳濡目染變得喜歡暴力、脾氣暴躁,像父母一樣大吼大叫。
值得一說的是,家庭里孩子對父母親近,也容易影響孩子女孩與母親近 男孩與父親近。
七、對孩子影響:孩子長大後,不知如何與異性相處
這種模式常常發生在以下這些情況下:第一,母親從小帶女兒,如果在2歲半~3歲時父親沒有介入,常常會出現女兒對母親過度依賴,與父親關系越來越遠;第二,由於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想法,因為母親要給女孩做好榜樣,父親要給男孩做好榜樣,所以女孩長大了,應該與母親更近一些,男孩長大了,應該與父親更近一些,因此導致同性的親子關系越來越近;第三,在夫妻關系不和的家庭中,由於父親和母親常常相互敵視,總希望把孩子拉入自己的「同盟」中,結果常常是孩子與父母中的一方關系越來越緊密,而與另一方的關系越來越疏遠。
這種模式可能會導致在女兒的心中,父親的形象離他很遙遠,那麼當她長大後就會不知如何與異性相處,或不敢接觸異性。對於男孩也是一樣的道理。
八、女孩與父親近 男孩與母親近
對孩子影響:影響孩子擇偶
男孩與母親關系較近是比較常見的現象。第五種模式如果處理不好,可能問題更大。
生活中常常有這樣的現象:兒子從生下來就給母親帶,到2歲半到3歲時,由於爸爸沒有介入,孩子在第一個性格形成的關鍵期,開始愛上自己的母親,和母親「熱戀」,形成戀母情結。當孩子到4歲半~5歲時,開始排斥父親,討厭父親和母親那麼要好。孩子是討厭父親來跟他爭他的母親。現在是看到父親討厭,影響父子關系,長大後就會影響孩子擇偶。
孩子在3歲以前,家庭的主要撫養人是母親,這時母親怎麼給他愛都沒問題,但隨著男孩慢慢長大,那麼母親要和他距離遠一點,讓父親與他的距離近些。如果男孩與母親更近,他會從母親身上習得很多女性的東西,性別角色就會出現問題,甚至會過度依賴母親而「戀母」,那麼孩子的心理其實是沒有真正的成長的。所以孩子長到3歲左右時,父親角色應該介入,讓一家人的關系相對均衡一些。
培養孩子的興趣與愛好
首先我們應該啟發和引導孩子的求知慾,小孩子特別愛問「為什麼」、「這是怎麼回事?」面對孩子千奇百怪的問題,有的家長則會顯得不耐煩,然而,這些問題恰恰是求知的萌芽,家長應該耐心面對,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其解釋。
其次要學會鼓勵孩子,家長是孩子心目中的第一個權威評價者,他們渴望得到家長的肯定。如果家長總是「打擊」孩子,有可能摧毀其求知慾。因此,當孩子做得好時,家長可以適時表揚,可當孩子做得不好或者失敗時,要先發現孩子有創造性的一面,然後再鼓勵他們。
學會把孩子的間接興趣轉化為直接興趣,畢竟有了直接興趣,內動力才強,才能學得持久。在這一轉化中,讓孩子獲得成就感很重要。孩子學有成就,才能激發他對學習的直接興趣,產生內動力,才會主動去學。
消除家長對子女造成的恐懼
對於開始上了學的小孩子,有時可能由於種種原因,導致孩子的學習成績有所下降,家長心情比較著急、浮躁。所以孩子與家長之間極容易出現對立的情緒,這時的家 長應先冷靜下來,學會耐心等待子女的成長。幫孩子分析原因,以及想辦法正確的引導孩子。有專家說道:「孩子避免失敗的願望比爭取成功的願望更強烈。為了防止最小的可能的失敗,寧願降低努力的水平。」然而這就是家長造成的恐懼使孩子失去主動進取的重要原因之一。希望家長不要一看到成績考差了,就來一頓「審訊」,甚至痛打,以免孩子失去信心、家長應對孩子的學習從過程去要求,去引導,這樣比從結果去要求更科學,效果更理想。
既是父母,也是知心朋友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人們所要學習的,更新的東西越來越多。作為家長,應隨時體現出求知上進的精神,給子女作出榜樣。「爸爸媽媽同樣在學習,在進步啊!」使子女明白學習新知,不斷進步是伴隨人終生的。其次重點是要經與子女溝通,努力縮短與子女心靈的距離,原意聽子女淡知心話,真實地了解自己的子女,教育子女健康成長。 在教育子女時切忌使用「沒出息」、「傻瓜」等侮辱性語言,更不要以譏諷語氣,來冷嘲熱諷子女,冷漠子女,這樣會抹殺子女的自信心,給子女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阻礙子女的成長和進步,同時也應盡量避免事事都拿別人家孩子與自己孩子作比較,這樣會讓孩子產生一種反感的情緒。 「讓子女有出息」是家長永恆的需求,教育子女的方法多種多樣,子女的個體情況,家庭環境,家長素質等都是重要的因素,家庭教育要有效地配合學校教育,達到共同教育好學生的目的,讓孩子快樂健康成長。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愛的因素非常重要。但是,當愛失去理智或失去限度時,對孩子的愛就成為極端的愛,這往往會導致孩子身心發展出現障礙,心靈發生扭曲,對孩子將來的人生發展有著不良影響。
為子女建立自信心
成功源於自信,自信心的樹立,來自於周圍的人們的常識。做父親的都不賞識自己的孩子,孩子的自信從何而來?對目前發展比較差的孩子,家長要用放大鏡找他們的閃光點,幫助子女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當子女需要幫助時,家長的幫助要掌握一個度,絕不可越佾越皰,要留有餘地。如:孩子問某字怎麼寫,有的家長會隨口報出來,這樣做最省力,但卻是錯誤的做法。碰到孩子問某字怎麼寫,倒不如鼓勵孩子「你不是會查字典嗎?先查查看,再來告訴爸爸(媽媽)。」(這樣的引導,孩子會欣然去查字典)。這樣不僅省卻了家長的許多時間,更重要的培養了孩子的自已動手攫取知識的。而這種能力在人的一生中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讓孩子們跳一跳,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孩子才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建立起自信心。
對孩子的愛別太極端
有的父母認為只要無限地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這就是愛孩子,其實這是一種無知的愛。孩子對愛的需要不僅是 物質上,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生活中,有的家長只注意給孩子補充各種營養品,卻忽視了對孩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有的家長給孩子買了許多書籍或買了電腦,卻沒有正確地引導孩子去讀書或正確地使用電腦,也不明白對孩子的精神鼓勵、贊揚、肯定和必要的心理支持都是愛,然而,這種精神上的愛對孩子的成長更加重要。
有的家長過分保護孩子,為孩子做了許多本應由孩子自己去做的事情,這無形中剝奪了孩子發展自己能力的機會,也降低了他們的自立精神與自信心。這種愛限制了孩子的自我發展,對孩子將來獨立的社會生活容易產生不利影響。
別對對孩子的要求過於苛刻,常常批評,甚至體罰孩子。有的家長的確非常愛孩子,但是,在觀念上錯誤地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每當孩子的表現與家長的想像不一樣時,就通過打罵來解決問題,這種做法往往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造成難以彌補的創傷。這種愛給孩子帶來的不是歡樂,而是痛苦。這種望子成龍的愛往往會形成相反的情緒或情感――恨,對家長、對他人、對社會、甚至對自己的恨。家長應該充分肯定孩子的優點,培養其自信心,而不是發現問題就批評、指責或懲罰,這樣才有可能使孩子獲得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