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軟體運行的檢測方法

軟體運行的檢測方法

發布時間:2023-07-09 16:42:40

㈠ 軟體測試是什麼哪些方法

軟體測試是指在規定的條件下對程序進行操作,以發現程序錯誤,衡量軟體質量,並對其是否能滿足設計要求進行評估的過程。

軟體測試是什麼

軟體測試(英語:Software Testing),描述一種用來促進鑒定軟體的正確性、完整性、安全性和質量的過程。換句話說,軟體測試是一種實際輸出與預期輸出之間的審核或者比較過程。軟體測試的經典定義是:在規定的條件下對程序進行操作,以發現程序錯誤,衡量軟體質量,並對其是否能滿足設計要求進行評估的過程。

軟體測試有哪些方法

靜態測試方法: 靜態測試方式指軟體代碼的靜態分析測驗,此類過程中應用數據較少,主要過程為通過軟體的靜態性測試(即人工推斷或計算機輔助測試)測試程序中運算方式、演算法的正確性,進而完成測試過程。

動態測試: 計算機動態測試的主要目的為檢測軟體運行中出現的問題,較靜態測試方式相比,其被稱為動態的原因即為其測試方式主要依賴程序的運用,主要謹歷為檢測軟體中動態行為是否缺失、軟體運行效果是否良好。

黑盒測試: 黑盒測試,顧名思義即為將軟體測試環境模擬為不可見的「黑盒」。通過數據輸入觀察數據輸出,檢查軟體內部功能是否正常。測試展開時,數據輸入軟體中,等待數據輸出。數據輸出時若與預計數據一致,則證明該軟體通過測試,若數據與預計數據有出入如宴,即便出入較小亦證明軟體程渣晌銀序內部出現問題,需盡快解決。

白盒測試: 白盒測試相對於黑盒測試而言具有一定透明性,原理為根據軟體內部應用、源代碼等對產品內部工作過程進行調試。測試過程中常將其與軟體內部結構協同展開分析,最大優點即為其能夠有效解決軟體內部應用程序出現的問題,測試過程中常將其與黑盒測試方式結合,當測試軟體功能較多時,白盒測試法亦可對此類情況展開有效調試。

㈡ 軟體測試的方法一共有幾種

1、從是否關心內部結構來看

(1)白盒測試:又稱為結構測試或邏輯驅動測試,是一種按照程序內部邏輯結構和編碼結構,設計測試數據並完成測試的一種測試方法。

(2)黑盒測試:又稱為數據驅動測試,把測試對象當做看不見的黑盒,在完全不考慮程序內部結構和處理過程的情況下,測試者僅依據程序功能的需求規范考慮,確定測試用例和推斷測試結果的正確性,它是站在使用軟體或程序的角度,從輸入數據與輸出數據的對應關系出發進行的測試。

(3)灰盒測試:是一種綜合測試法,它將「黑盒」測試與「白盒」測試結合在一起,是基於程序運行時的外部表現又結合內部邏輯結構來設計用例,執行程序並採集路徑執行信息和外部用戶介面結果的測試技術。

2、從是否執行代碼看

(1)靜態測試:指不運行被測程序本身,僅通過分析或檢查源程序的語法、結構、過程、介面等來檢查程序的正確性。

(2)動態測試:是指通過運行被測程序,檢查運行結果與預期結果的差異,並分析運行效率、正確性和健壯性等性能指標。

3、從開發過程級別看

(1)單元測試:又稱模塊測試,是針對軟體設計的最小單位----程序模塊或功能模塊,進行正確性檢驗的測試工作。其目的在於檢驗程序各模塊是否存在各種差錯,是否能正確地實現了其功能,滿足其性能和介面要求。

(2)集成測試:又叫組裝測試或聯合,是單元測試的多級擴展,是在單元測試的基礎上進行的一種有序測試。旨在檢驗軟體單元之間的介面關系,以期望通過測試發現各軟體單元介面之間存在的問題,最終把經過測試的單元組成符合設計要求的軟體。

(3)系統測試:是為判斷系統是否符合要求而對集成的軟、硬體系統進行的測試活動、它是將已經集成好的軟體系統,作為基於整個計算機系統的一個元素,與計算機硬體、外設、某些支持軟體、人員、數據等其他系統元素結合在一起,在實際運行環境下,對計算機系統進行一系列的組裝測試和確認測試。

在系統測試中,對於具體的測試類型有:

(1)功能測試:對軟體需求規格說明書中的功能需求逐項進行的測試,以驗證功能是否滿足要求。

(2)性能測試:對軟體需求規格說明書的功能需求逐項進行的測試,以驗證功能是否滿足要求。

(3)介面測試:對軟體需求規格說明中的介面需求逐項進行的測試。

(4)人機交互界面測試:對所有人機交互界面提供的操作和顯示界面進行的測試,以檢驗是否滿足用戶的需求。

(5)強度測試:強制軟體運行在異常乃至發生故障的情況下(設計的極限狀態到超出極限),驗證軟體可以運行到何種程序的測試。

(6)餘量測試:對軟體是否達到規格說明中要求的餘量的測試。

(7)安全性測試:檢驗軟體中已存在的安全性、安全保密性措施是否有效的測試,

(8)可靠性測試:在真實的或模擬的環境中,為做出軟體可靠性估計而對軟體進行的功能(其輸入覆蓋和環境覆蓋一般大於普通的功能測試)

(9)恢復性測試:對有恢復或重置功能的軟體的每一類導致恢復或重置的情況,逐一進行的測試。

(10)邊界測試:對軟體處在邊界或端點情況下運行狀態的測試。

(11)數據處理測試:對完成專門數據處理功能所進行的測試。

(12)安裝性測試:對安裝過程是否符合安裝規程的測試,以發現安裝過程中的錯誤。

(13)容量測試:檢驗軟體的能力最高能達到什麼程度的測試。

(14)互操作性測試:為驗證不同軟體之間的互操作能力而進行的測試。

(15)敏感性測試:為發現在有效輸入類中可能引起某種不穩定性或不正常處理的某些數據的組合而進行的測試。

(16)標准符合性測試:驗證軟體與相關國家標准或規范(如軍用標准、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及國際標准)一致性的測試。

(17)兼容性測試:驗證軟體在規定條件下與若干個實體共同使用或實現數據格式轉換時能滿足有關要求能力的測試。

(18)中文本地化測試:驗證軟體在不降低原有能力的條件下,處理中文能力的測試。

4、從執行過程是否需要人工干預來看

(1)手工測試:就是測試人員按照事先為覆蓋被測軟體需求而編寫的測試用例,根據測試大綱中所描述的測試步驟和方法,手工地一個一個地輸 入執行,包括與被測軟體進行交互(如輸入測試數據、記錄測試結果等),然後觀察測試結果,看被測程序是否存在問題,或在執行過程中是否會有一場發生,屬於比較原始但是必須執行的一個步驟。

(2)自動化測試:實際上是將大量的重復性的測試工作交給計算機去完成,通常是使用自動化測試工具來模擬手動測試步驟,執行用某種程序設計語言編寫的過程(全自動測試就是指在自動測試過程中,不需要人工干預,由程序自動完成測試的全過程;半自動測試就是指在自動測試過程中,需要手動輸入測試用例或選擇測試路徑,再由自動測試程序按照人工指定的要求完成自動測試)

5、從測試實施組織看

(1)開發測試:開發人員進行的測試

(2)用戶測試:用戶方進行的測試

(3)第三方測試:有別於開發人員或用戶進行的測試,由專業的第三方承擔的測試,目的是為了保證測試工作的客觀性

6、從測試所處的環境看

(1)阿爾法測試:是由一個用戶在開發環境下進行的測試,也可以是公司內部的用戶在模擬實際操作環境下進行的測試

(2)貝塔測試:是用戶公司組織各方面的典型終端用戶在日常工作中實際使用貝塔版本,並要求用戶報告

(2)軟體運行的檢測方法擴展閱讀

軟體測試的內容:

1 得到需求、功能設計、內部設計說書和其他必要的文檔

2 得到預算和進度要求

3 確定與項目有關的人員和他們的責任、對報告的要求、所需的標准和過程 ( 例如發行過程、變更過程、等等 )

4 確定應用軟體的高風險范圍,建立優先順序、確定測試所涉及的范圍和限制

5 確定測試的步驟和方法 ── 部件、集成、功能、系統、負載、可用性等各種測試

6 確定對測試環境的要求 ( 硬體、軟體、通信等 )

7 確定所需的測試用具 (testware) ,包括記錄 / 回放工具、覆蓋分析、測試跟蹤、問題 / 錯誤跟蹤、等等

8 確定對測試的輸入數據的要求

9 分配任務和任務負責人,以及所需的勞動力

10 設立大致的時間表、期限、和里程碑

11 確定輸入環境的類別、邊界值分析、錯誤類別

12 准備測試計劃文件和對計劃進行必要的回顧

13 准備白盒測試案例

14 對測試案例進行必要的回顧 / 調查 / 計劃

15 准備測試環境和測試用具,得到必需的用戶手冊 / 參考文件 / 結構指南 / 安裝指南,建立測試跟蹤過程,建立日誌和檔案、建立或得到測試輸入數據

16 得到並安裝軟體版本

17 進行測試

18 評估和報告結果

19 跟蹤問題 / 錯誤,並解決它

20 如果有必要,重新進行測試

21 在整個生命周期里維護和修改測試計劃、測試案例、測試環境、和測試用具

㈢ 軟體測試的測試方法有哪些

軟體測試行業因為其薪資高、壓力小,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青睞,尤其是很多想轉入IT行業的小白,軟測也是他們的首選。那麼軟體測試的方法一共有幾種呢?

軟體測試方法有等價類劃分法、邊界值方法、因果圖法、判定表法、正交排列法、錯誤推演算法、場景法等。本文主要來為大家介紹一下等價類劃分法和邊界值方法。

一、等價類劃分法

等價類劃分法是把所有可能輸入的數據,分成若幹部分(子集),在該子集合中,各個輸入數據對於揭露程序中的錯誤都是等效的。測試某等價類的代表值就等於對這一類其他值的測試。等價類劃分法是軟體測試最經典的方法,只要有數據輸入的地方就可以使用等價類劃分法。因為窮舉測試是不可能的,所以要使用最少的數據,達到最大的覆蓋——覆蓋功能和需求點。

二、邊界值分析法

某種意義上來講,黑盒測試在進行用例設計的時候,分析的就是軟體的輸入和輸出。邊界值分析法就是對輸入和輸出的邊界值進行分析,得到一些數據進行測試的黑盒測試方法。它是對等價類劃分法的補充。它要分析邊界,而邊界來自於等價類的邊界。等價類分有效等價類和無效等價類,構建數據的時候從有效等價類里挑選任意的值。邊界分析則是從等價類里挑選它的邊界,所以它是暴露錯誤能力最強的一種測試方法。只要有數據輸入的地方,一般就可以使用邊界值。

邊界值與等價類劃分的區別

邊界值分析不是從某等價類中隨便挑一個作為代表,而是使這個等價類的每個邊界都要作為測試條件,關注的是等價類的邊界。而且邊界值分析不僅考慮輸入條件,還要考慮輸出空間產生的測試邊界情況。為什麼除了等價類分析,還要進行邊界值分析因為大量的錯誤都發生在輸入或輸出范圍的邊界上,而不是發生在輸入輸出范圍的內部。所以測試要關注在極值上。針對各種邊界情況設計測試用例,也可以查出更多的錯誤。

以上是關於軟體測試的幾種方法的介紹,由多測師親自撰寫,全網獨家提供!

㈣ 軟體的易用性測試原則和方法有什麼

軟體測試的目的;在規定的條件下對程序進行操作,以發現程序錯誤,衡量軟體質量,並對其是否能滿足設計要求進行評估。
准則:對計算機軟體進行測試前,首先需遵循軟體測試原則,即不完全原則的遵守。不完全原則即為若測試不完全、測試過程中涉及免疫性原則的部分較多,可對軟體測試起到一定幫助。
因軟體測試因此類因素具有一定程度的免疫性,測試人員能夠完成的測試內容與其免疫性成正比,若想使軟體測試更為流暢、測試效果更為有效,首先需遵循此類原則,將此類原則貫穿整個開發流程,不斷進行測試,而並非一次性全程測試。

測試方法:
1、靜態測試方法
軟體代碼的靜態分析測驗,此類過程中應用數據較少,主要過程為通過軟體的靜態性測試(即人工推斷或計算機輔助測試)測試程序中運算方式、演算法的正確性,進而完成測試過程,此類測試的優點在於能夠消耗較短時間、較少資源完成對軟體、軟體代碼的測試,能夠較為明顯地發現此類代碼中出現的錯誤。
2、動態測試
計算機動態測試的主要目的為檢測軟體運行中出現的問題,較靜態測試方式相比,其被稱為動態的原因即為其測試方式主要依賴程序的運用,主要為檢測軟體中動態行為是否缺失、軟體運行效果是否良好。
3、黑盒測試
通過數據輸入觀察數據輸出,檢查軟體內部功能是否正常。測試展開時,數據輸入軟體中,等待數據輸出。數據輸出時若與預計數據一致,則證明該軟體通過測試,若數據與預計數據有出入,即便出入較小亦證明軟體程序內部出現問題,需盡快解決。
4、白盒測試
白盒測試相對於黑盒測試而言具有一定透明性,原理為根據軟體內部應用、源代碼等對產品內部工作過程進行調試。測試過程中常將其與軟體內部結構協同展開分析,最大優點即為其能夠有效解決軟體內部應用程序出現的問題,測試過程中常將其與黑盒測試方式結合,當測試軟體功能較多時,白盒測試法亦可對此類情況展開有效調試。

(4)軟體運行的檢測方法擴展閱讀
軟體測試工具
開源測試管理工具:Bugfree、Bugzilla、TestLink、mantis zentaopms。
開源功能自動化測試工具:Watir、Selenium [1] 、MaxQ、WebInject。
開源性能自動化測試工具:Jmeter、OpenSTA、DBMonster、TPTEST、Web Application Load Simulator。
其他測試工具與框架:Rational Functional Tester、Borland Silk系列工具、WinRunner、Robot等。
禪道測試管理工具:功能比較全面的測試管理工具,功能涵蓋軟體研發的全部生命周期,為軟體測試和產品研發提供一體化的解決方案。是一款優秀的國產開源測試管理工具。
Quality Center:基於Web的測試管理工具,可以組織和管理應用程序測試流程的所有階段,包括指定測試需求、計劃測試、執行測試和跟蹤缺陷。
QuickTest Professional:用於創建功能和回歸測試。
LoadRunner:預測系統行為和性能的負載測試工具。
國內免費軟體測試工具有:AutoRunner和TestCenter。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軟體測試技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軟體測試

㈤ 軟體測試的方法有哪幾種

《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三級教程軟體測試》
目錄

第1章 軟體測試的基本概念
1.1 軟體質量的概念
1.1.1 軟體質量的定義
1.1.2 軟體質量的屬性
1.1.3 軟體質量模型
1.1.4 軟體質量的度量
1.1.5 影響軟體質量的主要因素
1.2 軟體測試的概念
1.2.1 軟體測試的定義與目的
1.2.2 軟體測試的原則
1.3 軟體的缺陷與錯誤
1.3.1 軟體缺陷的定義和類型
1.3.2 軟體缺陷的級別
1.3.3 軟體缺陷產生的原因
1.3.4 軟體缺陷的構成第1章 軟體測試的基本概念
1.1 軟體質量的概念
1.1.1 軟體質量的定義
1.1.2 軟體質量的屬性
1.1.3 軟體質量模型
1.1.4 軟體質量的度量
1.1.5 影響軟體質量的主要因素
1.2 軟體測試的概念
1.2.1 軟體測試的定義與目的
1.2.2 軟體測試的原則
1.3 軟體的缺陷與錯誤
1.3.1 軟體缺陷的定義和類型
1.3.2 軟體缺陷的級別
1.3.3 軟體缺陷產生的原因
1.3.4 軟體缺陷的構成
1.3.5 修復軟體缺陷的代價
1.4 軟體測試的經濟學與心理學
1.4.1 軟體測試的心理學
1.4.2 軟體測試的經濟學
1.5 軟體質量保證
1.5.1 軟體質量保證概要
1.5.2 軟體質量保證活動的實施
1.5.3 軟體的驗證與確認
1.5.4 驗證和確認任務分析
本章小結
第2章 軟體生存周期中測試的實施
2.1 軟體開發階段
2.1.1 軟體生存周期
2.1.2 軟體測試的生存周期模型
2.1.3 軟體測試過程模型
2.1.4 測試信息流
2.2 需求獲取與分析階段的測試
2.2.1 需求評審的實施
2.2.2 需求規格說明的評審
2.2.3 Wiegers 用例與需求評審表
2.2.4 基於原型的測試
2.2.5 基於需求的測試覆蓋率評估
2.3 設計階段的測試
2.3.1 設計的測試因素
2.3.2 設計評審的實施
2.3.3 設計規格說明的評審
2.3.4 設計元素的覆蓋原則
2.4 編程階段的測試
2.4.1 白盒測試與黑盒測試
2.4.2 源代碼的控制流覆蓋原則
2.4.3 源代碼的數據流覆蓋原則
2.4.4 源代碼的靜態分析與動態測試
2.5 運行和維護階段的測試
2.6 回歸測試
2.6.1 回歸測試的概念
2.6.2 回歸測試的類型
2.6.3 回歸測試的時機
2.6.4 回歸測試的實施
本章小結
第3章 代碼檢查、走查與評審
3.1 桌上檢查
3.1.1 桌上檢查的實施
3.1.2 桌上檢查的檢查表
3.2 代碼檢查
3.2.1 特定的角色和職責
3.2.2 代碼檢查的實施
3.2.3 用於代碼檢查的檢查表
3.3 走查
3.3.1 特定的角色和職責
3.3.2 走查的實施
3.3.3 走查中的靜態分析技術
3.4 同行評審
3.4.1 同行評審的角色和職責
3.4.2 同行評審的內容
3.4.3 評審的方法和技術
3.4.4 評審工作
本章小結
第4章 白盒測試
4.1 覆蓋率的概念
4.2 邏輯覆蓋
4.2.1 語句覆蓋與塊覆蓋
4.2.2 判定覆蓋(分支覆蓋)
4.2.3 條件覆蓋
4.2.4 條件/判定覆蓋
4.2.5 條件組合覆蓋
4.2.6 路徑覆蓋
4.2.7 ESTCA覆蓋
4.2.8 LCSAJ覆蓋
4.3 路徑測試
4.3.1 分支結構的路徑測試
4.3.2 循環結構的路徑測試
4.3.3 圈復雜度與基本路徑測試
4.4 數據流測試
4.4.1 定義∕使用測試的幾個定義
4.4.2 定義∕使用測試舉例
4.4.3 定義∕使用路徑測試覆蓋指標
4.5 基於覆蓋的測試用例選擇
4.5.1 覆蓋率的使用
4.5.2 使用最少的測試用例來達到覆蓋
4.6 程序插樁技術
4.6.1 程序插樁
4.6.2 用於測試覆蓋率的程序插樁
4.6.3 用於斷言檢測的程序插樁
4.6.4 用於數據流異常檢測的程序插樁
本章小結
第5章 黑盒測試
5.1 等價類測試
5.1.1 等價類的概念
5.1.2 等價類測試的原則
5.1.3 等價類方法測試用例設計舉例
5.2 邊界值分析
5.2.1 邊界值分析的概念
5.2.2 選擇測試用例的原則
5.2.3 邊界值方法測試用例設計舉例
5.3 基於判定表的測試
5.3.1 判定表的概念
5.3.2 基於判定表的測試用例設計舉例
5.4 基於因果圖的測試
5.4.1 因果圖的適用范圍
5.4.2 用因果圖生成測試用例
5.4.3 因果圖法測試用例設計舉例
5.5 基於狀態圖的測試
5.5.1 狀態圖
5.5.2 利用狀態轉換樹生成測試用例
5.5.3 利用狀態轉換表生成測試用例
5.6 基於功能圖的測試
5.6.1 功能圖
5.6.2 功能圖法設計測試用例舉例
5.7 基於用例和場景的測試
5.7.1 基本流和備選流
5.7.2 利用用例和場景設計測試用例的實例
5.8 基於有向圖的測試用例設計
5.8.1 使用基於有向圖的測試的場合
5.8.2 基於事務流建模設計測試用例
5.8.3 基於控制流建模設計測試用例
5.8.4 基於有向圖設計測試用例的過程
5.9 基於正交實驗設計法的測試
5.9.1 提取功能說明,構造因子/ 狀態表
5.9.2 加權篩選,生成因素分析表
5.9.3 利用正交表構造測試數據集
5.10 其他黑盒測試用例設計技術
本章小結
第6章 單元測試和集成測試
6.1 單元測試的基本概念
6.1.1 單元測試的定義
6.1.2 單元測試與集成測試、系統測試的區別
6.1.3 單元測試環境
6.2 單元測試策略
6.2.1 自頂向下的單元測試策略
6.2.2 自底向上的單元測試策略
6.2.3 孤立測試
6.2.4 綜合測試
6.3 單元測試分析
6.3.1 模塊介面
6.3.2 局部數據結構
6.3.3 獨立路徑
6.3.4 出錯處理
6.3.5 邊界條件
6.4 單元測試的測試用例設計原則
6.4.1 單元測試的測試用例設計步驟
6.4.2 單元測試中的白盒測試與黑盒測試
6.5 集成測試的基本概念
6.6 集成測試策略
6.6.1 基於分解的集成策略
6.6.2 基於功能的集成
6.6.3 基於路徑的集成
6.6.4 基於調用圖的集成
6.7 集成測試分析
6.7.1 體系結構分析
6.7.2 模塊單元分析
6.7.3 介面分析
6.7.4 風險分析
6.7.5 可測試性分析
6.7.6 集成測試策略分析
6.7.7 常見的集成測試故障
6.8 集成測試的測試用例設計原則
6.8.1 集成測試的測試用例設計步驟
6.8.2 場景測試
本章小結
第7章 系統測試
7.1 系統測試概念
7.2 系統測試的方法
7.2.1 功能測試
7.2.2 協議一致性測試
7.2.3 性能測試
7.2.4 壓力測試
7.2.5 容量測試
7.2.6 安全性測試
7.2.7 失效恢復測試
7.2.8 備份測試
7.2.9 GUI測試
7.2.10 健壯性測試
7.2.11 兼容性測試
7.2.12 可使用性測試
7.2.13 安裝測試
7.2.14 文檔測試
7.2.15 在線幫助測試
7.2.16 數據轉換測試
7.3 系統測試的實施
7.3.1 確認測試
7.3.2 α 測試和β測試
7.3.3 驗收測試
7.3.4 系統測試問題總結、分析
7.4 做好系統測試的原則
本章小結
第8章 軟體性能測試和可靠性測試
8.1 軟體性能測試的基本概念
8.1.1 軟體性能
8.1.2 軟體性能測試
8.2 軟體性能測試的執行
8.2.1 性能測試的過程與組織
8.2.2 性能分析
8.2.3 性能測試的自動化
8.3 軟體可靠性的概念
8.4 軟體可靠性測試的執行
8.4.1 軟體可靠性測試的過程
8.4.2 軟體可靠性預測
8.5 軟體故障數目的預測
8.6 軟體可靠性分析
本章小結
第9章 面向對象軟體的測試
9.1 面向對象軟體測試的問題
9.1.1 面向對象的基本特點引起的測試問題
9.1.2 面向對象程序的測試組織問題
9.2 面向對象軟體的測試模型及策略
9.3 面向對象程序的單元測試
9.3.1 方法層次的測試
9.3.2 類層次的測試
9.3.3 類樹層次的測試
9.4 面向對象軟體的集成測試
9.4.1 面向對象軟體的集成測試策略
9.4.2 針對類間連接的測試
9.4.3 面向對象軟體集成測試的UML支持
9.5 面向對象軟體的系統測試
本章小結
第10章 Web應用軟體測試
10.1 Web應用軟體的特點
10.1.1 Web應用軟體的概念
10.1.2 Web應用軟體的特點
10.1.3 Web應用軟體的基本結構
10.1.4 Web應用軟體的常用開發技術
10.2 應用伺服器的分類和特徵
10.2.1 三層和多層體系結構
10.2.2 應用伺服器的分類
10.2.3 應用伺服器對Web應用軟體測試的影響
10.3 Web 應用軟體的測試策略
10.3.1 表示層的測試
10.3.2 業務層的測試
10.3.3 數據層的測試
10.3.4 層間的集成測試
10.4 Web應用軟體的系統測試技術
10.4.1 功能測試
10.4.2 性能測試
10.4.3 易用性測試
10.4.4 內容測試
10.4.5 安全性測試
10.4.6 介面測試
10.5 基於資料庫的Web應用軟體的性能測試
10.6 Web應用軟體的系統安全檢測與防護
10.6.1 入侵檢測
10.6.2 漏洞掃描
10.6.3 安全策略
本章小結
第11章 其他測試
11.1 兼容性測試
11.1.1 硬體兼容性測試
11.1.2 軟體兼容性測試
11.1.3 數據兼容性測試
11.2 易用性測試
11.2.1 易安裝性測試
11.2.2 功能易用性測試
11.2.3 用戶界面測試
11.3 極限測試
11.3.1 極限編程基礎
11.3.2 極限測試
11.3.3 JUnit簡介
11.4 文檔測試
11.4.1 文檔測試的范圍
11.4.2 用戶文檔的內容
11.4.3 用戶文檔的測試
本章小結
第12章 軟體測試過程和管理
12.1 軟體測試過程
12.1.1 測試過程的概念
12.1.2 測試過程的抽象模型
12.1.3 測試階段中的測試活動
12.2 測試過程組織與管理
12.2.1 軟體測試過程管理的特點
12.2.2 軟體測試過程的人員組織
12.3 測試策劃管理
12.3.1 測試策劃的目標
12.3.2 測試需求分析
12.3.3 測試策略與測試方法
12.3.4 測試策劃工作流程
12.3.5 測試計劃的要點
12.4 測試設計與實現管理
12.4.1 軟體測試設計與實現主要內容
12.4.2 軟體測試設計與實現要點
12.4.3 測試用例的設計方法
12.4.4 測試用例的管理
12.4.5 測試開發
12.5 測試環境管理
12.5.1 測試環境的定義
12.5.2 測試環境是測試的基礎
12.5.3 測試環境的各要素
12.5.4 測試環境准備
12.6 測試執行管理
12.6.1 基於測試環境的測試用例執行
12.6.2 測試用例執行的記錄與跟蹤
12.6.3 軟體缺陷的跟蹤和管理
12.6.4 測試執行活動結束
12.7 測試質量分析
12.7.1 評估系統測試的覆蓋程度
12.7.2 軟體缺陷分析方法
12.8 測試總結管理
12.9 測試過程改進
12.9.1 軟體測試過程改進的概念
12.9.2 軟體測試過程改進的具體方法
本章小結
第13章 軟體自動化測試
13.1 自動化測試的原理與方法
13.2 自動化測試的限制
13.3 自動化測試用例的生成
13.3.1 腳本的作用、質量和編寫原則
13.3.2 腳本的基本結構
13.4 測試執行自動化
13.5 測試結果比較自動化
13.5.1 自動比較的基本概念
13.5.2 動態比較
13.5.3 執行後比較
13.6 基於STAF/STAX的自動化測試框架
13.7 測試工具的分類與選擇
13.7.1 測試工具的分類
13.7.2 測試工具的選擇
13.8 主流測試工具
13.8.1 主流單元測試工具
13.8.2 主流功能測試工具
13.8.3 主流負載測試工具
13.8.4 主流軟體測試管理工具
本章小結
第14章 軟體測試的標准和文檔
14.1 軟體測試的標准
14.1.1 軟體測試規范
14.1.2 軟體測試文檔編制規范
14.2 軟體測試文檔格式和模板
14.2.1 軟體測試文檔格式
14.2.2 軟體測試部分模板
本章小結
第15章 軟體測試實踐
15.1 軟體測試過程管理實踐
15.1.1 測試實踐中的測試過程類型
15.1.2 測試策劃實踐
15.1.3 測試設計與實現的實踐
15.1.4 測試執行實踐
15.1.5 測試總結實踐
15.1.6 QESuite Web 1.0 軟體測試過程管理平台實踐
15.2 白盒測試實踐
15.2.1 QESAT/C簡介
15.2.2 被測程序link.c說明
15.2.3 測試准備
15.2.4 靜態分析
15.2.5 動態測試

閱讀全文

與軟體運行的檢測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侍候別人最好的方法是什麼 瀏覽:795
育肥行情分析方法 瀏覽:130
啞臀訓練方法圖解 瀏覽:747
生殖器泡疹治療方法 瀏覽:22
熊娃娃機器人使用方法 瀏覽:7
產後阿膠粉的食用方法 瀏覽:936
腰肌強韌訓練方法 瀏覽:265
如何看懂大盤的方法 瀏覽:613
四川房產測量地下坡道計面積方法 瀏覽:830
防曬噴霧的正確使用方法 瀏覽:351
心衰的症狀和解決的方法 瀏覽:687
烙餅問題思考研究的方法 瀏覽:787
蜘蛛牌放大方法視頻 瀏覽:289
社會方法研究計劃 瀏覽:829
ac7260信號弱解決方法 瀏覽:945
淋浴簾正確安裝方法 瀏覽:675
來川學習方法如何檢查試卷 瀏覽:496
多位數豎式加法計算方法 瀏覽:895
紫花地丁草食用方法 瀏覽:684
學習數字的正確方法 瀏覽: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