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製作風箏的簡單方法
工具/原料:紙、竹子或木條、尼龍繩、線方法/步驟1、將紙折成菱形,或者畫一個菱狀,將多餘的地部分剪掉,使紙變成菱狀。可以看到,這個菱形(鑽石形)的底部15厘米,而上部為35厘米。
2、准備好兩根木條,一根30厘米長,另一根50厘米長,用它們疊成十字架並且用繩子將其綁牢,十字架的頂部高15厘米,而下部高35厘米。如果用竹蔑來做十字架最好,因為更輕更薄。
3、把已經剪好的紙的四個角各戳兩個小洞,這樣就可以用尼龍繩把十架字固定在紙上。也有人是用膠水將十字架固定住的,但這會增加風箏的重量,而且還不牢固,用此法主要是為了減輕它的重量,當然,風箏在空中的時候會不會散架就要考驗這紙的質量了。
4、就差一步就大功告成了,再准備好兩根尼龍線,如圖所示,將一根繩的兩端分別綁在短木條的兩端,然後再用一根稍長的尼龍繩的一端綁在這根尼龍繩的中央。
5、為了美觀,用一些自己喜歡的飄帶綁在風箏的兩端還有尾部。准備飛行時,要在尼龍繩的尾端接上一捆很輕的線,這樣風箏就會越飛越高了
『貳』 製作風箏的材料和步驟是什麼
准備材料/工具:報紙,剪刀,竹簽、膠帶、繩子。
1、首先要熟悉風箏的構造准備材料。
『叄』 做風箏有哪些基本的步驟
做風箏的步驟:
1、准備報紙、竹絲、小刀、膠布、細線
風箏是由古代勞動人民發明於中國東周春秋時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直至東漢期間,蔡倫改進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
到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里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
『肆』 簡易風箏有哪些比較好的製作方法
自製風箏既能鍛煉動手技能,又能促進親子互動性。關於風箏的製作其實也不難,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一篇簡易風箏的製作 方法 ,一起來看看。
簡易風箏的製作方法一
材料:竹條(0.6厘米厚,1厘米寬,90厘米長)、風箏面材料(紙、塑料等)、繩子、剪刀、木尺、漿糊黏條、小鋸子、鉛筆、粉筆、木膠
做法:
1.用小鋸在每根木棒得埠處鋸一個缺口。請小心,別使鋸對著自己。
2.測量出其中一根木棒得中心,做個記號,並把這記號放在另一根木棒得一點上,這點距這木棒得一端距離是20厘米。
3.用木膠把兩個木棒粘在一塊兒,用繩子纏繞幾下後捆起來
4.拉直繩子,沿著4個被鋸開得小口,纏出一個風箏得外框。
5.把繩子拉緊,接著把繩子得兩頭系成一個結。在木框得四端被繩子纏過得缺口處,每處都再用繩子用力繞幾圈後拴緊。
6.把風箏得框架放在一個塑料薄膜上,方便於做出一個樣本。橫著得木棒必須在下面貼緊塑料面。用粉筆畫出樣本。要畫在沿著風箏框架線附近外2.5厘米處,方便於允許多出得邊折過來蓋住繩子。沿著畫不錯得線,小心地剪出樣本。然後把多出來得塑料折上包住繩子,用膠條把它們黏緊。當今,用一根繩子系在橫向木棒得一端得缺口處,把這根木棒弄彎曲約10厘米得彎度,接著把繩子得另一端系在橫向木棒得另一端。加上馬勒套,在大人得幫助下,在兩根木棒得交接處得地兒弄一個小孔,用一條可 能150厘米長得繩子,把這根繩得一端通過小孔拴到木棒交*處,把馬勒套得另一端拴在風箏底部得木棒缺口處。把用在放風箏得繩子系在馬勒套上,位置在於使之距離風箏底部缺口處約90厘米和距離你所連接得馬勒套到小孔處約60厘米處。不斷地上下調節這套結,方便於使風箏平穩。
簡易風箏的製作方法二材料:
1.一張復印紙。
2.一個木支架。一根吸管也可以。
3.風箏線。盡量找一些又細又輕的線,比如釣魚線。
4.絲帶。這個是用來做風箏的尾巴的。可以找一些好看又比較輕的絲帶。
5.剪刀。
6.膠帶。
做法:
1.准備一張紙
2.將紙對折
3.在對折後的紙上畫這樣一條線
4.沿著那條線折
5.另一面按照同樣的方法折
6.折好後的樣子。有點像我們平時折的飛機
7.用膠帶固定2個"翅膀".
8.把木支架也固定在上面。注意支架的位置。
9.固定好的風箏的背面。
10.這一步要做一個風箏線的連介面。先用剪刀鑽洞,注意洞不要離邊緣太近,然後用膠帶把它粘住,再用針或者其他比較尖的東西穿孔,用來穿風箏線。
11.風箏長長的尾巴。這個尾巴起到穩定風箏的作用。如果你的風箏在空中不夠穩定,就要考慮縮短或者延長這條尾巴了。
簡易風箏的製作方法三首先,做出一個菱形的風箏骨架,將骨架的四個角用棉線綁好,注意不要太松會容易散開。
然後,根據做好的骨架大小將准備好的塑料紙剪出適合骨架的大小,在對應骨架的四個角的塑料紙上各穿上棉線,綁於骨架上固定(一定要固定好了,不然玩的時候會松壞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