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川烏和附子的鑒別方法

川烏和附子的鑒別方法

發布時間:2023-06-26 19:06:03

『壹』 附子(烏頭)有哪些特徵

(羅登庸、黃正芳、李代永)

附子的原植物為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別名鵝兒花、鐵花,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烏頭經栽培後,其子根(側生塊根)稱為附子。主產四川江油,其次為陝西漢中。全國多數省區均有分布。以根入葯。根中含烏頭鹼、次烏頭鹼、中烏頭鹼、塔拉烏頭胺、去甲塔拉烏頭胺、14-0-乙醯塔拉烏頭胺、去甲豬毛菜悶滾鹼、准噶爾烏頭鹼、棍掌鹼、dl-去甲衡州烏葯鹼、卡拉可林鹼、夫希林鹼、森布辛鹼甲、乙、丙、川烏鹼甲、乙等。葯理實驗對垂體一腎上腺皮質系統有興奮作用,能興奮迷走神經中樞,而有強心作用。烏頭鹼對小鼠有鎮痛作用和局麻作用,及對動物甲醛性和蛋清性「關節炎」有明顯的消炎、退腫的作用。味辛,性大熱,有毒。具回陽救逆,溫中止痛,散寒燥濕功能。用於治療虛脫、汗出、四肢厥冷、胃腹冷痛、嘔吐、泄瀉、風寒濕痹、腎虛水腫等症。

一、形態特徵

塊根肉質,紡錘形或倒卵形,通常二個連生,栽培種的側根通常肥大,周圍有瘤狀突起或無,下部有細小須根。莖直立,圓柱形,上部被反曲短茸毛,近等距離生葉。葉互生,近卵圓形,薄革質或紙質,三全裂達基部,兩側裂片又分二裂,中央全裂片,廣菱形,楔形,急尖,有時短漸尖,先端再分三淺裂,各裂片邊緣具有粗齒或缺刻。上面被短伏毛,下面通常只沿葉脈被短茸毛。頂生總狀花序,花藍紫色,雄蕊多數,心皮3—5。蓇葖果,長圓形。種子黃棕色,三角形,種皮海綿狀(圖14—98)。

圖14—98 烏頭形態圖

1.花枝 2.附子(子根)

二、生物學特性

(一)生長發育

烏頭於12月中旬,當10cm地溫達10℃以上時栽種,7天後發出新根。

次年2月,10cm地溫在9℃以上時,地下莖節上長出放射狀排列的5—7片基生葉。3月初抽莖,抽莖後,地上部分生長加快,螞燃余尤其是3月上旬至4月上旬(氣溫13—13.8℃)生長最快。莖每天增加高度0.6—O.ncm,葉片數也迅速增加,每4天可生出一片新葉,可說是地上部分旺盛生長時期。3月上旬以後,烏頭的地下莖節上平行地長出了扁平的白色根莖,不久即向下伸長而形成塊根。特別是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地下部分的生長超過了地上部分的生長。在種根較大而肥料又充足的情況下,粗壯的地下莖可以在同一節上生長2個塊根,使畝產烏頭可達10萬個以上。

在9月中、下旬氣溫在18.4—20.6℃時,頂生總狀花序開始出現小的綠色花蕾,花蕾逐漸變大。10月上旬,日平均氣溫17.5℃左右,花蕾由綠變紫時開花,當主花序結果時,第一側枝才開花,以後由上至下地開放下部側枝。在一個花序內,花自下或自中部先開。一個花序的花3—7天開完。花開放後的第二天,花絲伸長,3小時後,花葯成熟破裂,此時柱頭已先熟。一朵花的花葯在5—7天全部破裂。花葯破裂的順序是由內向外。在主花序開始花葯破裂後第5天的9—17小時內,較易獲得粘性的花粉,是人工授粉的適宜時機。在11月下旬(氣溫11℃左右),蓇葖果成熟開裂,散出大量的具有薄膜狀的三角狀的種子,可隨風飛揚散落。

附子栽培於500—1000m地區,在冬至前20天,即12月上旬栽種的,先發根後出苗,有利於增產,在冬至後20天栽種的,則先出苗後發根,產量較低。2月出苗,3月上旬抽莖,3月中旬開始長出側生塊根(附子)。5月上旬至6月下旬氣溫由20℃逐漸上升至25℃左右,是附子膨大增長時期,7月下旬氣溫較高達26℃左右,是採收附子產量最高的時期。全生長期211—220天。

(二)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1.氣候

四川烏頭主要分布在江油、安縣、北川、綿竹、青川、旺蒼、平武、南江等縣。水平分布在北緯31°21′—32°33′,東經104°13′—160°13′。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帶,垂直分布於海拔500—2150m的丘陵、平壩與高山。年降段兆雨量為1202.4—1419.0mm,年日照時數為903.1—1499.7小時,年平均氣溫為5.9—16.3℃,2100m高山的平均氣溫為5.9℃,絕對最低氣溫為-8.7℃以下。附子栽培於四川涪江流域的江油,海拔500—677m,年日照時數903—1343.8小時,年降雨量1202—1419mm,年平均氣溫15.7—16.3℃,絕對最高氣溫34.5—36.5℃,絕對最低氣溫-4.5—1.1℃。

2.土壤

烏頭野生於富含腐殖質的棕色森林土,半野生於紫色土,黑棕色油沙土,黃泥土,白砂土及石窖土等。附子栽培於沖積平原,灌溉便利的砂壤土或紫色土。以紫色土的產量較高。

3.陰濕條件

野生烏頭多生長在陰濕的疏林下、谷地、河邊或半萌的茅草叢中,灌木林中,岩邊及林邊,或半野生於玉米地中。栽培的烏頭與高稈作物玉米間作。附子喜溫和,在夏季高溫達36℃左右,也需玉米間作蔭蔽。同時需要灌溉,但怕高溫積水。

4.適應性強

烏頭對溫度、土壤及陰濕條件要求不嚴,分布廣,適應了各種生態環境後的變種也較多,並且能用種子及塊根繁殖,表現了強大的生命力和較強的適應能力,故易引種栽培,但對高溫環境適應力差,而引起退化,白絹病發生嚴重。

三、栽培技術

(一)烏頭品種

四川附子農家栽培品種以葉片形狀分為南瓜葉、絲瓜葉、大花葉、小花葉、艾葉等類型。四川省中葯研究所經多年試驗研究,從數百種混合群體中,以葉片形狀為基礎,再以葉片質地、分裂程質、色澤、厚薄、末回裂片形狀、莖稈顏色、塊根形狀特徵為標准,已分離選出23個品系和品種。現將產量較高、受群眾歡迎者介紹於後。

1.川葯1號(南瓜葉型)

葉大,近圓形,與南瓜的葉子相似,塊根較大,圓錐形,加工率高,耐肥、晚熟、高產,但抗病力較差,在綜合防治白絹病的條件下,產量較穩定,畝產平均達750kg以上,其單株烏頭產量平均7.5個,平均畝產9萬余個。為產區推廣品種。

2.川葯6號(絲瓜葉型)

莖粗壯,節較密,莖生葉大,深綠色,薄革質,三全裂,全裂片的間隙大,末回裂片線狀披針形,塊根紡錘形。附子平均畝產達456kg。烏頭單株產量平均6.3個,畝產平均8萬余個。較抗病,產量較穩定。

3.川葯5號(小花葉型)

葉厚堅紙質,葉面黃綠色,無光澤,葉三深裂,基部截形或楔形,末回裂片再深裂,披針狀橢圓形,塊根圓球形,附子平均畝產368kg,烏頭單株產量平均3.2個,平均畝產4萬余個。

(二)烏頭栽培繁殖

1.整地及施底肥

選玉米、小麥輪作六年以上、土層深厚、疏鬆、肥沃的土壤。犁深33cm,三犁三耙,務使土塊細碎、松軟。地整平後。按1—1.3m劃作畦。底肥每畝施火灰或土雜堆肥1500—2500kg,過磷酸鈣50kg,菜餅50kg,碎細混合撒畦面,翻入土內,以備栽種。

2.塊根分級根據塊根大小分為三級,一級每100個塊根重2kg,二級每100個塊根重0.75—1.75kg,三級每100個塊根重0.25—0.5kg,將一級和三級塊根作烏頭種根,二級塊根則作附子種根。

3.栽種

在12月上、中旬栽種。一級塊根每畦3行,株行距17×l7cm,畝栽塊根12750個,三級塊根,每畦4行,株行距13×13cm,畝栽塊根40000個。開窩、放種,芽苞向下,淋人畜糞每畝2000kg,提溝土蓋種,溝寬17cm,溝深15cm。同時每隔10窩密栽1株,以備補苗用。栽完後清溝金畦。

4.田間管理

(1)補苗

苗出齊後,及時拔除病株,取健苗帶土補栽、壓實,澆清水以利成活。

(2)摘尖、掰芽

苗高50cm,有葉12—13片時摘尖,抑制上長,防止倒伏,當腋芽長出5cm時,及時掰去頂部1—2台芽,余芽留下,讓其開花結果。

(3)追肥、壘畦

第一次在3月中、下旬,出苗後除去畦面雜草,每畝用豬糞水1000kg,尿素10kg,兌水2000kg淋灌。第二次在5月上旬,每畝用人畜糞1000kg,尿素5kg,兌水2000kg淋灌,並行第一次壘畦。第三次在8月上旬,每畝用人畜糞水1000kg,尿素10kg,兌水1000kg淋灌,行第二次壘畦,盡力多壘幾個莖節。

(4)間作

4月上旬在畦的陽面,按50cm窩距點播玉米,每窩2—3株,以蔽烈日照射,降低田間溫度。

5.收獲與運輸

烏頭開花結果後,於12月上、中旬採挖,去泥和過長須根,分級堆放。在堆放或運輸途中的夜裡,均應在室內的地面上攤晾,以免發熱霉爛,影響出苗。一般畝產塊根4萬—5萬個,最高可產10萬個以上。

(三)烏頭栽培

1.整地

附子要求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排水良好、水稻或玉米輪作4—5年以上的砂壤土或紫色土。8月前先犁地炕田,犁深20cm,清理好排水溝。從12月上旬起反復犁、耙、鎮壓多次,做到土壤碎細疏鬆,土面平坦。栽前要牽繩「踩畦」,踩成畦溝寬24cm,畦寬1m。踩完後把已細碎的與油餅和磷肥混合的堆肥、圈肥等,撒在畦上鋤到土裡,充分混勻,以利栽種。

2.栽種

12月上、中旬為栽種適期。在弄平的畦面中間,用木製印耙子開窩,開成三行錯窩,行窩距各約16cm,然後把已分級的烏頭播到窩里,位置放正,每窩一個,使絆(即烏頭由母株摘下的痕跡)都向畦心,芽嘴向上稍仰,並稍露畦面,隨即用手指刨土穩固烏頭,每隔10窩,在窩外多栽1—2個以備補苗。栽後當天就要開溝,將畦溝泥土提到畦面覆蓋烏頭,厚約6cm,溝深18—21cm,寬約24cm,畦溝力求平整通暢,進水面稍高,出水面稍低,防止積水。

3.田間管理

(1)壘畦、清溝及補苗

在2月上旬,用竹耙把畦面的大土塊及蓋土過厚處,耙到溝里,用鋤壓細後,再提到畦面,使溝底平坦不積水。2月中旬幼苗全出土,如發現病株(立即拔去燒毀)及缺窩,用預備苗帶土補栽2—3次。

(2)修根

通常修根2次,一次在4月初,二次在5月初。由於密度加大,修根創傷引起基腐病的發生,經試驗以修一次為宜。時間在4月中旬。修時用附鏟子把植株附近的土刨開,現出側生根(附子)和母根,把較小的而多餘的塊根輕刨掉。每窩留對生的塊根各一個。第一株修後把下株的泥土蓋在第一株上,再修下一株依次修完。修時應削去莖基上新生的小塊根及削去留的塊根上的疔疤和部分須根,勿傷葉片及主根。

(3)追肥

一般追肥三次,第一次以催苗為主,每畝人畜肥1500kg兌水1500kg,尿素27kg,第二次在4月初,施鮮苕子(苜蓿)2000kg(切細),菜餅肥50kg,人畜糞水3000kg,第三次在5月上旬,氣溫漸高,塊根逐漸膨大,畝用牛圈肥8000kg碾細加菜餅肥(發酵)75kg混合穴施。再用人畜糞水6000kg淋窩,施時在畦邊每隔兩株開窩,位置與第一次追肥的窩錯開,把肥施窩內,再淋水肥,完後蓋窩,把溝內泥土提到畦面,使成弓背形。

(4)摘尖和掰芽

4月上旬摘尖,一般密葉苗留葉8—9片,稀葉苗留葉7—8片,頂端腋芽長出後待4—5葉時將腋芽摘尖,餘下腋芽全掰掉,扳時注意勿傷葉片。

(5)灌溉排水

生長期中,必須保持適當濕潤,乾旱時要注意灌水,淹至溝深的三分之一,大雨後又要注意排水。

(6)間作

冬季可在畦邊間種蔬菜,春季在畦的向陽面,每隔5—6窩間種玉米,陰面可栽芋頭。

(四)病蟲害及其防治

1.白絹病

(Sclerotium rolfsii Sacc.)

附子(烏頭)感病後,塊根開始腐爛,莖上葉片由下至上逐漸變黃,塊根大部分腐爛時,葉片萎蔫,最後植株死亡。在土面和根部,可見到白色絹絲狀的菌絲和老熟似褐色菜籽狀菌核。防治方法:(1)選用水稻輪作4—5年或玉米、小麥輪作5—6年以上的土地。(2)選無焦疤、軟腐及白色菌絲的塊根,用40%多菌靈膠懸劑500倍液浸種3小時。(3)5月上旬至8月底每5天檢查一次,發現病株後立即將病株和病土用鋤頭挖出集中到田邊一角深埋,撒石灰消毒病穴。同時病株周圍的鄰株用50%多菌靈500倍液灌窩,每窩用葯液0.5kg。(4)用哈茨木霉拌細土100倍於附子二次修根或烏頭一次壘畦時撒在根周。

2.霜霉病

(Perouospor aaconiti Yu)

俗稱「灰苗」和「白尖」,主要表現葉子邊緣反卷,葉色灰白,葉背產生淡紫色的霉層(病原物),蔓延枯死,地下塊根小,附子產量低。可在苗期徹底拔除病苗,再用乙磷鋁500倍或1∶1∶150波爾多液噴葉面和葉背。

3.葉斑病

(Septoria aconiti Bacc)

俗稱「麻葉」,發生在4—9月,葉上顯現圓形或橢圓形的病斑,有時還有擴散形的病斑,具輪紋。忌連作。發病期用40%多菌靈膠懸劑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1:1:15a波爾多液每10—15天噴治一次。

4.萎蔫病

(Fn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

病株莖上出現長形黑色條紋,葉脈呈黑色油浸狀雲紋,葉柄上有黑褐色條紋,橫切塊根可見到黑褐色的一圈,葉片逐漸變黃或紅紫色,枯焦死亡。6月下旬死亡較重。可徹底去掉帶病塊根,栽種時塊根用40%多菌靈膠懸劑500倍液浸3小時。

5.白粉病

(Erysiphe ranunculi Grev)

發生在6—9月,首先下部葉片感病,產生白粉,後向上蔓延使上都莖、葉產生白粉,葉片反卷,焦枯死亡。可用25%粉銹寧2000倍液或Bo—10生物制劑,200倍液噴霧。

6.莖腐病(干腐病)

〔Fusarium equiseti(Corda)Sacc.〕

發生在5月,由於修根將根莖處創傷,病原菌侵入而引起植株枯萎死亡,下部附子腐爛。修根時注意勿傷莖根處;修後施肥時,水糞中加入0.1%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淋灌。

7.花葉病

葉片在5月表現黃綠相間的斑紋,影響附子的產量。注意防治蚜蟲;淘汰病株及培育抗病品種。

8.黑絨鰓金龜(Maladeraorientalis Motschulsky)和棕色金龜子(Holotrichia titanisReitter)

幼蟲為害烏頭,咬成洞孔。整地時每畝用鋅硫磷1kg,兌水500kg噴土面,然後耕翻,苗期發現植株萎蔫時,可刨開土壤殺死蠐螬。

9.烏頭翠雀蚜

〔Delphiniobium aconiti(Ven der Goot)〕

(Endothenia noplista Meyrick)

發生在5—10月,以8月天旱時較重,可用25%樂果1000倍液噴射。

10.黑小卷蛾

發生在4—10月,在烏頭收獲時,可集中燒毀莖稈殺死越冬幼蟲;4月中旬用90%敵百蟲1000倍液噴射植株頂心;發現勾頭時從萎蔫下部的一節摘去,集中燒毀。

11.葉蟬

(Euacanthus sp.)

4—5月大量發生,為害烏頭,防治同蚜蟲。

12.銀紋夜蛾

(Plusiaagnata Staudinger)

在4—5月發生,把葉片咬成洞孔,幼齡期可用90%敵百蟲1000倍液噴霧防治。

四、採收與加工

附子在7月下旬收獲產量較高。用二齒耙挖出全株,抖去泥沙,摘下附子,去掉須根,即是泥附子,需要馬上加工。同時把母根砍下,曬干即是川烏。

泥附子的主要加工有以下三種:

(1)白附片

義名白片、雄片。用中等大的泥附子,洗凈後,每50kg用膽水25kg,加清水12.5kg,浸泡7天後撈出,放到鍋里煮約一小時,過心後拂起,放清水中浸泡一天,剝去表皮後,再放清水中浸泡約10小時撈起,縱切為2—3mm的薄片,又放到清水裡泡約10小時撈起,然後攤放曬席上,曬到卷角時,收起密閉用硫磺熏後再哂或炕到全乾即成。

(2)黑順片

又名黑片、附片。用小的泥附子,洗凈後,泡膽(同前)5天後撈出,放到鍋里煮,頭一鍋用最初泡過附子的膽水100kg,兌清水25kg,煮約50分鍾撈起,放到清水裡泡一夜,不經剝皮,縱切成4—5mm厚的薄片,再放入清水裡泡3天,每天換清水一次,撈出後每50kg用紅糖0.25kg,裝到缸里浸染成黃黑色時取出,蒸約12小時,曬干或炕到全乾即成。

(3)鹽附子

又名超雄,用較大的泥附子,洗凈後,每50kg用膽水20kg,水30kg,鹽15kg,混合浸泡3天以上,然後選晴天撈起,放入竹筐,把水吊干,再倒入原缸里浸泡,每天一次連作三次。撈起放竹簀上曝曬4—5小時,忌雨淋,又倒缸里浸泡,每次再加膽水5kg,連作三次,又撈起曬一天,到附子表面呈現小鹽粒時,趁附子尚熱,倒入飽和鹽水缸,使其吸收鹽分。當附子表面密積食鹽粒時撈出,然後把鹽水燒開,倒在附子上面,鹽水結晶後即成。

『貳』 生川烏的鑒別

(1) 本品橫切面:後生皮層為棕色木栓化細胞;皮層薄壁組織偶見石細胞,單個散在或數個成群,類長方形、方形或長橢圓形,胞腔較大;內皮層不甚明顯。韌皮部散有篩管群;內側偶見纖維束。形成層類多角形。其內外側偶有1至數個異型維管束。木質部導管多列,呈徑向或略呈「V」形排列。髓部明顯。薄壁細胞充滿澱粉粒。
粉末灰黃色。澱粉粒單粒球形、長圓形或腎形,直徑3~22μm;復粒由2~15分粒組成。石細胞近無色或淡黃綠色,呈類長方形、類方形、多角形或一邊斜尖,直徑49~117μm,長113~280μm,壁厚4~13μm,壁厚者層紋明顯,紋孔較稀疏。後生皮層細胞棕色,有的壁呈瘤狀增厚突入細胞腔。導管淡黃色,主為具緣紋孔,直徑29~70μm,末端平截或短尖,穿孔位於端壁或側壁,有的導管分子粗短拐曲或縱橫連接。
(2) 取本品粉末約5g,加乙醚30ml與氨試液3ml,浸漬1小時,時時振搖,濾過,取濾液6ml,蒸干,殘渣加7%鹽酸羥胺甲醇溶液10滴與0.1%麝香草酚酞甲醇溶液2滴,滴加氫氧化鉀飽和的甲醇溶液至顯藍色後,再多加4滴,置水浴中加熱1分鍾,用冷水冷卻。滴加稀鹽酸調節pH值至2~3,加三氯化鐵試液1~2滴與氯仿1ml,振搖,下層液顯紫色。
(3) 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醚10ml與氨試液0.5ml,振搖10分鍾,濾過。濾液置分液漏斗中,加硫酸液(0.25mol/L)20ml,振搖提取,分取酸液適量,用水稀釋後照分光光度法(附錄Ⅴ A)測定,在231nm的波長處有最大吸收。

閱讀全文

與川烏和附子的鑒別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慢性皮膚病康復訓練方法 瀏覽:284
上課如何變積極的方法 瀏覽:443
印章質量檢測與規范方法 瀏覽:497
蘋果設置設備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936
棉花的種植密度和方法 瀏覽:25
組織行為學態度測量方法 瀏覽:647
天際隔水燉使用方法 瀏覽:716
肺結節有什麼方法解決嗎 瀏覽:128
成衣製作方法分析 瀏覽:783
香樟種植方法 瀏覽:106
泮托拉唑的食用方法 瀏覽:807
解決解決問題的策略方法 瀏覽:725
熏魚乾的食用方法 瀏覽:503
gridview使用方法 瀏覽:965
用什麼方法檢查是否肌萎 瀏覽:95
治療白斑用什麼方法最好 瀏覽:589
避震行為的正確方法 瀏覽:496
如何識別精密電阻有哪些識別方法 瀏覽:764
建築內部管道安裝方法 瀏覽:341
平安燈安裝方法 瀏覽: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