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絲分裂的實驗步驟
試劑儀器
洋蔥鱗莖,鑷子,刀片,培養皿,載玻片,蓋玻片,滴管,紗布,吸水紙,酒精燈,顯微鏡;固定液,15%鹽酸,醋酸洋紅染液,95%乙醇。
1、洋蔥根尖的培養
(1)培養洋蔥生根時,避免用新採收的洋蔥,因它尚在休眠不易生根。如果必須用當年剛採收的新洋蔥培養生根,則應設法打破它的休眠。常用的方法是用低濃度的赤黴素溶液浸泡洋蔥底盤,這樣可以促使其生根。培養過程中,注意每天至少換水一次,以防爛根。
(2)對於頭年收下的洋蔥,可以採用如下方法促使它生根:
①選擇底盤大的洋蔥作生根材料。
②剝去外層老皮,用刀削去老根(從底盤中央向四周削),注意不要削掉四周的「根芽」。
③用燒杯裝滿清水,放上洋蔥,放置在光照處。水要保持清潔,注意每天換水l~2次。一般2~3d即可獲得實驗所需材料(根長5cm)。
(3)固定時間取材。洋蔥根尖細胞有絲分裂的時間是有規律的。通常在每天上午10時至下午2時分裂活躍,尤其以下午2時最活躍,可在這時取材。可以把培養好的洋蔥根用卡洛氏固定液固定起來備用。因為培養一次洋蔥根不容易。
2、解離。用刀片切下長約2~3mm的根尖,放入盛有15%鹽酸和體積分數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的培養皿中,解離3~5min,使根尖組織的細胞相互分開,待根尖透明酥軟即停止解離。如果要使解離加快,可以把培養皿放在酒精燈上微微加熱(不可煮沸)3~5 min。待根酥軟後,用鑷子取出。
解離充分是實驗成功的必備條件;解離的目的是用葯液溶解細胞間質,使組織細胞相互分離開。
3、漂洗。把取出的根尖放入清水漂洗約10min,也可以在培養皿口上蒙上—層紗布,用自來水細小的水流漂洗3~5min。
漂洗的目的是洗去根中多餘的解離液。如果不把多餘的解離液洗去,一方面會影響染色效果,因為解離液中含有HCl溶液,而用來染色的染料呈鹼性;另一方面還會腐蝕顯微鏡的鏡頭。
4、染色。把漂洗好的根尖置於載玻片上,用鑷子頭截下長約3mm的根尖,其餘部分丟棄,在根尖上滴一滴醋酸洋紅染液染色3~5min,如果要使染色加快,可把載玻片在酒精燈的火焰上快速過幾下(不可煮沸)。
5、裝片。在染好色的材料上蓋上蓋玻片,上面再覆一片載玻片,用拇指輕輕壓一下,使根尖組織成為均勻薄層的細胞層。
6、鏡檢
(1)低倍鏡觀察
把製成的洋蔥根尖裝片先放在低倍鏡下觀察,慢慢移動裝片,找到分生區細胞,其特點是:細胞呈正方形,排列緊密,有的細胞正在分裂。
(2)高倍鏡觀察
找到分生區細胞後,把低倍鏡移走,換上高倍鏡,用細准焦螺旋和反光鏡把視野調整清晰,直到看清細胞物像為止。
(3)仔細觀察
仔細觀察的目的是區分細胞分裂中各個時期內染色體變化的特點。可先找出處於細胞分裂中期的細胞,然後再找出前期、後期、末期的細胞,處於間期的細胞數目最多,最容易找到。
(4)在一個視野里,往往不容易找全有絲分裂過程中各個時期的細胞。如果是這樣,可以慢慢地移動裝片,從鄰近的分生區細胞中尋找。
7、繪圖。在仔細觀察清楚有絲分裂各個時期的細胞的以後,繪出洋蔥根尖細胞有絲分裂的簡圖。
(1)檢測細胞分裂的染色方法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培養產生洋蔥根尖的材料是洋蔥鱗莖。鱗莖底部接觸水,不能離開水,也不能被水淹。其目的是同時滿足其對水和空氣的需要。同時要經常換水,因為水中由於微生物的活動和根細胞的活動,代謝產物增多;
此外,還由於根細胞的呼吸不斷產生CO2,使水中H2CO3增多,氧氣缺少;微生物,如細菌的大量繁殖也使水質受到污染,這些都不利於根尖生長,所以要經常換水。—般一天至少一次,還要提供適宜的溫度。
2、剪取洋蔥根尖材料時,應該在洋蔥一天之中分裂最活躍的時間,一般在上午11點左右。如果因氣溫影響或不在—上述時間做實驗的話,可以在細胞有絲分裂最盛時取材,放人盛有固定液的培養皿中固定,即浸泡半天到一天。
固定後用75%乙醇沖洗幾次,再放入盛有70%乙醇的小廣口瓶中保存。注意要等根尖長到l~5cm時才能切取,而切取的洋蔥根尖長度是2~3mm。根據實驗得知,根長到1~5cm時,根的長勢最佳,此時細胞分裂最旺盛,容易找到不同時期的分裂圖象。
此時可取生長健壯的根進行觀察,切取洋蔥根尖2~3mm,這個長度要從根的頂端(根冠)開始算起,這個長度已將分生區包括了進來。若取材過長,在低倍鏡下尋找分生區就會很困難。
3、根尖培養好以後,裝片製作是否成功,關鍵的步驟是解離。15%的鹽酸溶液能溶解細胞壁之間的中層物質(胞間質),使組織中的細胞相互分開。否則,在顯微鏡下觀察時,細胞將發生重疊現象,導致實驗失敗。解離不充分,細胞重疊;
解離過度,細胞會腐爛,所以解離要適度。為達到這一目的,配製的鹽酸濃度要適宜,切取的根尖應立即放入15%的鹽酸中,在室溫下解離10~15min。解離時間要視室內溫度而定,溫度低,時間稍長,溫度高,時間短。也可手拿鑷子,輕輕按正在解離的根尖,感覺酥軟即可。
4、漂洗的目的是洗去根中多餘的解離液。如果不把多餘的解離液洗去,一方面會影響染色效果,因為解離液中含HCl,而用染色的染料呈鹼性;另一方面還會腐蝕顯微鏡的鏡頭。
5、染色時,染色液的濃度和染色時間必須掌握好。特別是染色不能過深,否則鏡下一片紫色,無法觀察。也不能過淺,否則染色質和染色體的形態和數目不易辨清。
6、製片時,一方面要用鑷子把洋蔥根尖弄碎,另一方面要壓片,這樣可以使細胞分散開來。壓片時,在蓋玻片上再加一片載玻片的目的,一是避免壓碎和移動蓋玻片。二是使壓力大小適中,從而使組織細胞均勻分散。同時用力必須恰當,過重時會將組織壓爛,過輕則細胞未分散開,二者都將影響觀察。
7、結果與討論
在顯微鏡的一個視野中看到的細胞,多數處於細胞有絲分裂的間期,因為在一個細胞周期中,間期所佔的時間占整個細胞周期的90%一95%,時間與細胞數目成正比。另外,在一個視野中,往往不容易找全有絲分裂過程中各個時期的細胞,可以慢慢地移動裝片,從鄰近的分生區細胞中尋找。
㈡ 細菌細胞染色的方式有哪幾種各有什麼作用
簡單染色法:利用單一染料對細菌進行染色的一種方法.例如番紅.
1.塗片:用灼燒滅菌冷卻後的接種環挑取少量菌體與水滴充分混勻,塗成極薄的菌膜.
2.乾燥:可自然晾乾,或將塗片置於火焰高處微熱烘乾,但不能直接在火焰上烘烤.
3.固定:手執玻片一端,有菌膜的一面朝上,通過迅速通過火焰2-3次(用手指觸塗片反面,以不燙手為宜).
4.染色:加適量(以蓋滿菌膜為度)結晶紫染色液(或石炭酸復紅液),染l~2min.
5.水洗:用自來沖洗至流下的水中無染色液的顏色時為止.
6.乾燥
7.鏡檢
復染色:利用用兩種以上染料對細菌進行染色.例如革蘭氏染色法.
革蘭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脫色、復染等四個步驟,需要鹼性染料(basic dye)初染液;媒染劑(mordant);脫色劑(decolorising agent)和復染液(counterstain).
鹼性染料初染液的象在細菌的單染色法基本原理中所述的那樣,而用於革蘭氏染色的初染液一般是結晶紫(crystal violet).媒染劑的作用是增加染料和細胞之間的親和性或附著力,即以某種方式幫助染料固定在細胞上,使不易脫落,碘(iodine )是常用的媒染劑.脫色劑是將被染色的細胞進行脫色,不同類型的細胞脫色反應不同,有的能被脫色,有的則不能,脫色劑常用95%的酒精(ethanol).復染液也是一種鹼性染料,其顏色不同於初染液,復染的目的是使被脫色的細胞染上不同於初染液的顏色,而未被脫色的細胞仍然保持初染的顏色,而且將細胞區分成G+和G-兩大類群,常用的復染液為番紅.
1.載玻片固定.在無菌操作條件下,用接種環挑取少量細菌於干凈的載玻片上塗布均勻,在火焰上加熱以殺死菌種並使其粘附固定.
2.草酸銨結晶紫染1分鍾.
3.自來水沖洗,去掉浮色.
4.用碘-碘化鉀溶液媒染1分鍾,傾去多餘溶液.
5.用中性脫色劑如乙醇(95%)或丙酮酸脫色30秒,革蘭氏陽性菌不被褪色而呈紫色,革蘭氏陰性菌被褪色而呈無色.
6.用番紅染液或者沙黃復染30秒,革蘭氏陽性菌仍呈紫色,革蘭氏陰性菌則呈現紅色.
㈢ 用什麼方法可檢測到細胞有絲分裂各階段細胞核中DNA和細胞質中蛋白質含量變化
(1)可以利用放射性標記法,檢測細胞有絲分裂各階段細胞核中DNA和細胞質中蛋白質含量變化。
DNA,可以用3H標記的胸腺嘧啶脫氧核苷酸來顯示其含量的變化;
蛋白質,可以用35S標記的甲硫氨酸或者半胱氨酸來顯示其含量的變化。
(2)可以用流式細胞分選儀來測定細胞有絲分裂各階段細胞核中DNA和細胞質中蛋白質含量變化。
這種方法,簡便、快速、高效。
細胞核中染色體的形成是在細胞分裂期的中期階段完成的。
細胞分裂過程中核糖體功能比較活躍的時期是分裂間期(主要是分裂間期的G1期,S期和G2期也會合成少量的蛋白質)。
———————————————————————————————————
若還有問題,可以在線交流。因為補充的問題,可能不會及時看到。
㈣ 求細胞周期檢測方法:PI法操作步驟
1. 細胞培養:取對數生長期的細胞,按1×106cells/ mL以1mL接種24孔板或2mL接種於6孔板內,進行所需的處理(比如加入葯物),特定時間後終止培養,進行下一步的實驗。
2. 細胞固定: 800rpm離心5min,收集細胞沉澱,棄上清,用預冷PBS洗滌兩次,加入預冷75%乙醇,於4℃固定4h以上。
3. 細胞染色:1500rpm離心5min,棄上清,以3mL的PBS洗滌一次,加入400uL溴化乙錠(PI,50ug/mL),100ul RNase A(100ug/mL ),4℃避光孵育30min。
4. 流式分析: 以標准程序用流式細胞儀檢測,一般計數2~3萬個細胞,結果用細胞周期擬和軟體ModFit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