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明代金銅佛像怎樣鑒別最專業
1、看材質。金銅佛像有青銅、黃銅、紅銅和其它銅合金等,但不同時期的用銅是不一樣的,元代以前的銅佛一般都用青銅,也有一些紅銅製品,元代以後則出現了較多銅鋅合金的黃銅及純銅製作的所謂紅銅佛像,而在青銅上鎏金的佛像一般被稱為金銅佛像,黃銅佛像大多是不鎏金的;
2、看標識、座騎、手印和坐姿。佛像製造時十分嚴謹,造像的標識、座騎、手印和坐姿都是很規范的,只要多加學習,了解各個時期金銅佛像的不同特徵,並細心察看和對照,就可准確地為某件藏品定名;
3、看面相、體型和服飾。佛像的面部五官、身材比例、肌肉和衣紋特徵等,不同的朝代,即使是同一朝代的不同時期也是有許多變化的,比如隋唐兩個相連的朝代,雖說佛像的整體風格是相近的,但面相還是略有區別的,隋代的佛和菩薩為半圓臉型,唐初起就變得稍瘦一些;
4、看款式。款式是指佛像本身所固有的文字資料,比如銘文和題記等,對收藏者在鑒別佛像真偽時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5、聞氣味。古代的金銅佛像或其它木質、陶瓷等材質的佛像,在長時期受人們供奉時被煙火熏染過,或是長時期埋藏於地下。只要對其仔細進行嗅別,一般都可以嗅到煙火、發霉或發朽的味道,而現代仿製品則完全沒有這種味道,即便是有些偽品用煙熏或埋於地下等作舊方式處理,也難免露出破綻,或煙火味過濃,或泥土味太重,容易被行家識破。如果實在不能辨別就請教一下中正銅雕吧,他們好多年的銅佛像經驗不是白白積累的。
Ⅱ 如何鑒定明清金銅佛像
鎏金銅佛像鎏金銅佛像的斷代和鑒定是件對比難的事,但如能加以科學考證和剖析,是會辨認出真假的。瞅造像特性以斷代,各時期的佛像的各時期的造像特性。這是我們斷你的重要根據。下面介紹幾法子:
1、漢和十六國時代,佛像方臉,面目溫和,頭發平直,為坐式。這一時期的佛多為單的,尺幅較小。
2、北朝(北魏以後),佛像頭為蓋碗式,長臉而瘦,高鼻大耳,閉目凝神,面目清癯,高額發髻,呈螺旋式,披袈裟,袒右肩。有的結跏跌坐,有的盤腿坐,掌心朝上。佛座或為點腰較矮的須彌座或為足方座。有的頭攮項光,有的身後的背光,皆尖,周圍作作火焰紋。北魏造像還有一明顯特徵是主佛兩旁常為菩薩,多為立姿。
3、隋唐時代銅鍛造像,頭扎蓮花冠,臉龐發圓,腮發胖,高額髻,身著僧祗支,外披袈裟,寬衣下著百褶裙,垂於雙足。座下有雙層足高床或單層足,項或背光為較粗的尖楣形。
4、宋代銅佛像以菩薩像居多,有的高發髻,臉上胖下尖,身段高長。有的腿為一拱一掉,左手臂放於拱腿上,右手去下垂搭,平按於座上。衣裙稍有褶,掉於腿後,左手盤於腿上,右手於腹前伸。佩戴纓絡,身坐兩層蓮花的細腰圓座。宋代涌現了普賢、文殊、觀音銅像,坐於長方形四腿座上或像背、獅背、猻背上。河北正定隆興寺內有大悲銅菩薩像。
5、蛤清銅佛像以刺頭居多,有的刺頭頂上有肉瘤,大耳,下頦有一道肉褶,脖有一至四道肉褶,肉褶越多,年代越近。胸前有的鑄有逗ㄊ地字,披袈裟、袒胸、盤坐,掌心一般皆朝上。蓮形或山形座相對前代高,底座無銼痕。銘文或於座腿前。坐姿多樣,腿或一盤一掉,或一拱一掉。宋喀巴皆戴逗地形帽。色重顯紅,金水發黃厚。
6、藏佛與漢佛也不一樣,藏佛胸高乳大,漢佛胸平乳小。嵌松石者多為藏佛,刺頭者皆為漢佛。甘肅省博物館珍藏的這件面觀音就是典範的明、清藏傳佛教鎏金銅造像。
Ⅲ 明清銅佛像如何鑒定
佛像製作最初從五胡十六國開始慢慢興起,至魏晉南北朝時達到了一個高峰。據了解,現存最早的有明確紀年的金銅佛像是後趙建武四年(公元338年)的一尊鎏金銅佛坐像。在2013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中,一尊明清金佛造像「明永樂鑄銅鎏金釋迦牟尼坐像」以2.36億港元成交,刷新了中國單體佛造像成交的價格紀錄。
據悉,雖然近段時間以來,佛像的市場行情整體趨熱,但一直沒有經歷大的爆發性行情,即便是有所漲跌,幅度也控制在非常小的范圍之內。廣東省集藏投資協會古玩專業委員會主任羅光祿告訴記者,收藏佛像的人數目前並不多,這跟這類收藏鑒定難、門檻高有關,涉及到比較豐富的知識。他表示,首先佛像並不是年代越久遠價值越高,判斷價值還需看其工藝、鑄造技術等。目前,市場上以明清時代的金銅佛造像最為受歡迎。
據了解,明清兩朝是我國佛教發展的鼎盛時期,而明清金銅佛像也是當時非常有名的藝術形式,代表了佛教造像成熟的藝術特點,無論是工藝,還是材質,都十分講究,也最具有觀賞性。
資料顯示,明代時期金銅造像迅速發展,形成了永樂、宣德年間最高造像水平的「永宣金銅造像」,此時的造像面相飽滿、造型優美,藝術水平極高;到了清代,造像則繼承了明代的風氣,做工精細,是藏傳金銅造像的高峰期。
金銅佛像作為宗教崇拜的對象,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它的宗教性。佛像體現佛教的庄嚴、神聖、慈悲的精神。所以在造型的製作上,它必須嚴格遵循佛教的教義規范,也就是造像儀軌。這就決定了佛教造像中佛、菩薩、羅漢、明王、護法、祖師等等造像的造型。二是它的社會性。造像要有人崇拜,就必須與現實社會息息相關,在不同的時代,為了讓人們理解和接受佛教精神,就要迎合不同時代的審美情趣。這就使各個時代的佛教造像,體現出各自鮮明的時代特徵。其三是它的藝術性。無論是宗教性也好,社會性也好,要體現出來,都必須經過藝術手段的加工。所以,對於金銅造像必須從造型、時代和工藝三方面來欣賞和鑒定。
銅佛造像的起因有些特殊,它始於唐初興佛時期,當時無論寺院還是佛窟,都在主佛塑像的背光或者穹頂上另造一些小佛像,組成"佛海",來暗喻佛陀眾多的西方極樂世界,這一現象至今仍能在敦煌莫高窟的唐代洞窟一窺全貌。於是,從佛海中迎下其中一尊長伴長隨,便成為僧人和信徒追求的無上功德。小型銅佛造像誕生後,最初只是供四處遊方的僧人隨身攜帶,昭示出家人心中有佛,後來才普及到信男善女迎請到家中供養。
中國歷史上歷經多次災難性"滅佛"事件,銅佛造像大量被毀,導致目前高古、中古佛像極為罕見,傳世最多的是明清佛像。這類銅佛不僅以如來佛祖造像,觀音、菩薩、羅漢、護法等皆可成型,具有宗教和藝術雙重價值。因為存世數量極少,銅佛價錢才一路飆升,也正因為罕見,更不能輕易相信坊間傳言。有兩個陷阱一定要繞開:第一口是"中古井",遇到刻有唐、五代、兩宋年號的中古造像,千萬不要沖動購買,因為這類珍品舉世不過那麼十幾件,都在博物館。即使真的撿到大漏,充其量也是清朝或者民國的仿品。始終記住一句話--收藏圈多是人精,撿漏之前先問問這有多難。第二口是"故事井",如果有人跑來說某某的什麼鄉下親戚帶了幾尊鎦金造像求售,等見到這位鄉民時對方又大講如何發現這批造像的曲折故事,請馬上離開。
Ⅳ 怎麼鑒別銅佛像封底戳記
(1)材質上,明代漢傳佛像通常用青銅,藏傳佛像通常用紅銅;清代漢傳、藏傳佛像才有用黃銅鍛造的,但乾隆期間漢傳佛像也有用紅銅鍛造的。
(2)銅質上,古人基於信仰,把鍛造佛像看得非常神聖,故不管用何種銅,皆原料精巧;而新彷彿像為節省成本,通常用粗銅、雜銅鍛造,因而佛像底邊過厚或厚薄紛歧,乃至有殘缺。
(3)細加工技術,佛像打磨、鏨刻等細加工精密,帔帛、裙邊的斑紋都是鏨刻而成,且非常精美。新彷彿像則打磨、鏨刻等技術粗糙,乃至沒有鏨刻,裙邊、帔帛等上面的斑紋都是鑄上的。
(4)封底技術,古代佛像製造完結按宗教程序還要裝藏與開光,才能讓釋教徒供奉。裝藏即在佛像內膛放一些釋教聖物。藏傳佛像裝藏完後要用紅銅板封底。藏地鍛造的佛像封底是將底沿往內收擊打包住底蓋;內地鍛造的佛像封底選用剁口法,即在佛像底沿剁出銅刺,以銅刺來固定底蓋。
兩分鍾學會鑒別:如何區分銅佛像的真假,還有這幾種技巧?6?7總體看來,銅佛像的造型以及藝術手法,一定象徵著那個年代的獨特風格,而我們如果要選購佛像的話,也一定要明白佛像的年代,從而推論佛像的真假。如今的佛像也是各有千秋,隨著銅雕事業的蓬勃發展,未來的這些銅佛像也將會是受萬千大眾所喜愛的藝術收藏品。
Ⅳ 大明永樂年制款銅佛像怎麼鑒定真假
仔細給你回答吧:
一:永樂時期宮廷所製作的佛像被視為佛教藝術世界最重要的作品,更是中國佛教造像藝術的巔峰,以精緻無暇的鑄造技術與豐厚的鎏金技巧聞名於世。
二:西藏居多,這些作品之所以能保存在西藏,主要是在永樂皇帝執政時期,皇室盛行饋贈佛像給西藏宗教領袖或是寺廟。這源於明成祖朱棣(1360-1424)在執政期間致力於強化與西藏宗教領袖之間的密切關系。
三:永樂佛像的風格可以追溯到奉藏傳佛教為宮廷信仰之元代宮廷。杭州靈隱寺飛來峰摩崖石雕提供了漢傳佛教藝術全新風格的例證,這些石刻中諸尊溫柔微笑的面容,飽滿圓潤的軀體,多層次的寶座無不反映了當時紐瓦爾的藝術風格。
鑒定的依據必須有以下幾點,
1.尼泊爾風格的臉部輪廓與蓮花座瓜子型蓮瓣的表現形式
2.永樂鎏金銅佛的特徵。
3.明顯之處包括身軀與腿部上寬松的衣褶,自右肩垂落而下的衣袍,以及配置均衡的圓型聯珠。
4.銅的材質
5.包漿,傳世品出土品都不一樣,
6.款識,早中晚都不一樣。
鄙人是文物鑒定師,可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