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現象學的簡單方法

現象學的簡單方法

發布時間:2023-06-10 08:15:47

什麼是現象學及其理解方法

現象學(phenomenology),20世紀在西方流行的一種哲學思潮。狹義的現象學指20世紀西方哲學中德國猶太人哲學家E.胡塞爾(E. Edmund Husserl,1859~1938)創立的哲學流派或重要學派。其學說主要由胡塞爾本人及其早期追隨者的哲學理論所構成。廣義的現象學首先指這種哲學思潮,其內容除胡塞爾哲學外,還包括直接和間接受其影響而產生的種種哲學理論以及20世紀西方人文學科中所運用的現象學原則和方法的體系。
現象學不是一套內容固定的學說,而是一 種通過「直接的認識」描述現象的研究方法。它所說的現象既不是客觀事物的表象,亦非客觀存在的經驗事實或馬赫主義的「感覺材料」,而是一種不同於任何心理經驗的「純粹意識內的存有」。

Ⅱ 有人可以用通俗一點的辦法告訴我什麼是現象學嗎它和社會科學又有什麼聯系呢

呵呵,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吧,畢竟自己是學這個的。
問題一:現象學是20世紀哲學的一大流派,創始人是德國哲學家胡塞爾,主要代表人物有還有德國的舍勒、海德格爾、法國的梅洛-龐蒂、波蘭的茵格爾頓等等。
在19世紀後期,整個哲學界都被心理主義壟斷著,心理主義把一切都歸結於人的心理現象,這樣做的後果是把整個世界都主觀化和內在化了。同時歐洲又是一個深受理性主義浸染的地方,在近代科學發展起來之後,人們逐漸開始用數字化和符號化的方式來表徵這個世界,並且稱之為「科學」。可是胡塞爾發現,這樣的科學,其基礎是不牢固的。怎麼樣去尋找一個既不像心理主義那樣主觀化和內在化,又不像現代科學這樣數字化和符號化的真正可靠地認識呢?胡塞爾最終找到了「現象學的直觀」。 簡單解釋「直觀」就是不去做主觀先入為主的選擇和判斷,而是按照事物對我們所呈現出來的方式去認識。現象學有一句名言叫「回到事實本身」,大致可以概括現象學的特性吧。具體過程要求「懸置」和「現象學還原」,那就是一些比較具體的方法操作了。

問題二:現象學最開始是哲學,但是和社會科學有很密切的聯系,因為現象學的研究方法很適合做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研究。現象學在倫理學(舍勒)、社會學(舒茨)、教育學(范梅南)、神學(舍勒)、美學(茵格爾頓)乃至建築學當中都成為重要的理論和研究方法。

如果想了解多一點的話,推薦看看倪梁康先生的《何謂現象學精神?》或者索科拉夫斯基的《現象學導論》。

Ⅲ 有誰知道胡塞爾的現象學分析方法(簡單的介紹)謝謝,答對者追加高分.

胡塞爾的現象學(Husserl『S Phenomenology)由德國哲學家E。胡塞爾倡導的一種哲學流派。胡塞爾現象學是在德國心理學家F。布倫塔諾意動心理哲學的影響下創立的。布倫塔諾認為心理行為的意識與該行為對象的意識是同一現象,胡塞爾則認為兩者有區別,意識經驗的內容既不是主體也不是客體,而是與兩者相關的意動結構。

「現象學」一詞可上溯至18世紀法國哲學家蘭伯爾和德國古典學家黑格爾的著作,但其含義均與胡塞爾的用法不同。胡塞爾賦予「現象」的特殊含義,是指意識界種種經驗類的「本質」,這種本質現象是前邏輯的和前因果性的, 它是現象學還原法的結果。現象學不是一套內容固定的學說,而是一種通過直接的認識描述現象的研究方法。

現象學所說的「現象」不是客觀事物的表象,它既非客觀存在的經驗的事實,也非馬赫主義的「感覺材料」,而是一種不同於任何心理經驗的、「純粹意識內的存有」。胡塞爾認為,經驗事實是模糊的靠不住的。當人們從不同角度來看同一立方體時,所獲得的是關於這一立方體的不同外觀。按照「自然觀點」,我們會認為這些知覺都是那個立方體的種種外觀,但他卻說,必須擺脫這種非反省的、常識的看法,因為知覺並不能以其連續的側面圖形告訴人們本然的真實性。所以他認為應當中止對這樣一種客體存在的信念,而通過凝神於具體現象,直觀其本質。這種暫時「中止」對客體存在的信念的態度和方法,就被稱作「現象學還原」,即從感覺經驗返回純粹現象之意。這種做法又可叫作「懸擱」,或把外間世界「加括弧」,使其失去作用。具體來說,就是主體先把立方體看作不存在,以便能專注於自身的經驗和對這些經驗的體驗。

胡塞爾的現象學來自布倫塔諾有關意識行動的意動性問題。他批評現象主義把現象只看作類似於影片上的影像系列。實際上,現象流有一種「意動結構」,有其「深度」,在透明的意識的直接材料背後有其意動性核心。因而,在他看來,意動性也不如布倫塔諾所說的只是「客體指向性」,意動的參照體是一復合結構,意動性客體是全部參照體的軸心,此客體的身份與參照它的種種方式一致,如知覺、思想、懷疑等。此外,意動性具有同一核心。同一客體的每一個方面,都與形成其「邊緣域」的相關方面有參照關系。如一正面頭像總會關涉到側面像,而且也模糊地涉及背面像,就是說正面像會引起我們對進一步經驗的合法的預期。

胡塞爾運用還原法向始源深掘,他沒有在意動性意識的現象本質處止住,而是進一步向「主觀深處」走去。這樣,現象學就達到了遭致廣泛非議的「先驗性還原」階段。在這一階段,胡塞爾用加括弧的方式把一切經驗性因素排除在考慮之外,最後留下的部分叫做「現象學剩餘」。它包括:自我、我思和我思對象。這三部分組成了胡塞爾稱作絕對的,必然的或純粹的意識領域。他說過,「我」也正如立方體的外觀一樣,可以被體驗或被看作是現象學還原的結果。這個「我」是心理自我本位,仍然屬於經驗范圍。此外,還有一個隱蔽的我(我自己),它是先驗的自我本位,這才是全部還原過程的最終產物。頭兩步還原是使人們從事實的經驗普遍性向本質普遍性的推移,「先驗性還原」則是從現象中根本排除事實性。

在胡塞爾看來,唯有還原作為一切意義的基礎和意識構成基礎的先驗自我,才能領悟意義的產生以及「意義如何以意義為基礎」。構成作用是胡塞爾現象學一個中心概念,構成不只是一個客體的靜態結構,而且是一個客體被構成的動態過程。當他追溯構成作用時,最後進入了關於時間意識的研究領域。他認為,時間意識的構成就是通過先驗自我在「時間作用」的過程中積極而又隱蔽的時間流的原始構成。經過這么一番解釋,一切意識中的其他構成就都被說成是從作為「最終生產性根源」的先驗自我中導引出來的。

Ⅳ 怎樣的研究適合採用現象學研究方法

現象學是對本質的研究
現象學研究的是現象的本質,是那種使某「事物」成為某事物的東西——沒有它就不成其為該事物。現象的本質就是事物的「共相」,它可以通過對支配著現象本質的外在表現和具體結構的研究來加以描述。換句話說,現象學試圖系統性地揭示和描述生活經驗中的內在意義結構。這種「共相」或本質也許只能通過生活經驗中所遭遇的事件或實例來直覺地把握。從現象學的觀點來看,我們對具體事例的實際數據興趣不大,例如,現象學不會問:這事是否確實發生過?它發生的頻率如何?或某一經驗的發生是如何與其他情況或事件聯系起來的?等等。而是問:該事情之所以發生的本質是什麼?如果對經驗本質的描述能夠以一種更為充分或深刻的方式重新喚醒或向我們展示經驗的生存品質和意義,那麼這種描述的語言就是有意義的。

Ⅳ 論現象學方法七個早點

胡塞爾倡導的早期現象學運動,主張在各人文學科內運用現象描述或本質還原法,從中獲取較直接、較真確的知識。胡塞爾試圖藉助描述現象學的懸置 (epoch□ )原則,將一切有關客觀與主觀事物實在性的問題都存而不論,並把一切存在判斷「加上括弧」排除於考慮之外。他以為這一哲學立場既可避免當時自然科學中的經驗論的「自然主義」,又可避免當時德國「精神科學」中的歷史相對主義,從而在哲學研究中奠定具有普遍確定性的認識基礎。胡塞爾現象學的研究對象側重於意識本身,尤其是意向性活動或意向關系。意向關系既包括意向作用(noesis), 又包括意向對象 (noema)。他認為,意向對象不是客觀實體,意向作用也不是經驗性活動,它們分別是聚結於意向關系體內的特定方面。他主要研究對象在意識中的顯現方式,即對象的「透視性形變」、顯現時的清晰度,以及意向關系體的統一化作用。胡塞爾後期現象學最終演變為更徹底的主觀先驗唯心主義。目標是使現象學還原深化為「純粹意識」 或 「純自我」,以便使知識的 「客觀性」或確定性建立在純主觀性的基礎上。經過這一還原,一切經驗性內容都將被排除,只留下「純粹意識」或「先驗意識」,包括所謂先驗自我、意向作用和意向對象。他認為,先驗自我是意識和意向結構的最深核心,同時也是推動心理活動和引發知識結構的總根源。胡塞爾後期現象學所關注的中心課題是先驗意識的構成作用及主體在其特殊視界內經驗到的「生活世界」。他指出,從個人生活世界向人類共同世界的過渡,是通過所謂「主體間關系體」來完成的。胡塞爾因其在現象學中的先驗唯心主義與徹底主觀主義的立場、觀點,使他在現象學學派內部不斷受到批評。但他提出的一些分析方法,在20世紀初以來的西方哲學與人文科學中一直具 有重要影響。

閱讀全文

與現象學的簡單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構杞的正確食用方法 瀏覽:272
向量組選擇題解題方法和技巧 瀏覽:669
手機熱點隱藏方法 瀏覽:886
檢測hcv抗體的常用方法 瀏覽:693
黃金眼霜使用方法 瀏覽:139
計算輔助設計中常用的建模方法 瀏覽:995
舊牆刮大白最簡便方法 瀏覽:246
調查方法有哪些北科大 瀏覽:484
半年獎個人所得稅計算方法 瀏覽:199
乒乓球拉球合力的訓練方法 瀏覽:612
跑步機怎麼減肥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瀏覽:806
減肥計劃方法簡單 瀏覽:260
書架隔斷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871
生物老師研究方法有哪些 瀏覽:392
華為手機開關欄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112
三星s6的視頻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86
剪刀淋雨生銹了用什麼方法變新 瀏覽:45
輪滑鞋穿大了用什麼方法 瀏覽:878
如何祛風除濕土方法 瀏覽:763
光回損容限與光回損測量方法 瀏覽: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