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辨別哥窯
哥窯瓷器鑒定
裂紋
哥窯器必須具有眾所周知的「金絲鐵線」、「紫口鐵足」。前者是哥窯的與眾不同的裂紋,大紋為「鐵線」,有的顯藍,大紋中套的小紋為「金絲」,有的不一定顯金黃,大紋小紋合稱為「面圾破」,它應當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後者是哥窯顯露的較為特殊的胎色,但兩者往往如魚與熊掌一樣不可兼得。瓷胎滿釉器有「紫品」而無鐵足。鐵足應當是胎質本身的無釉顏色。鐵足如是人為施加的一種黑色釉,其真偽值得懷疑,與《七修類稿續編》中記載的「其足皆鐵色」相悖。
釉色
哥窯屬青瓷系列,釉色為青釉,濃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黃等色,因窯變作用,釉色多顯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色澤,非人為主觀意志所為。胎質有瓷胎和砂胎兩種,少花紋,無年款。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黃、淺灰等。釉面不光潔,但有一層如酥油之光,釉質較深濁不清透,釉層厚薄不勻,蘸釉立燒之器,底足之釉最厚,有的可達4毫米。其燒造方法為裹足支釘燒或圈足墊餅燒,後者可明顯見到所墊圓餅燒造的痕跡。
底足
哥窯的底足也頗為特別,其圈足底邊狹窄平整,非寬厚凹凸,足之內牆深長,足之外牆淺短,難以用手指提拿起來。
攢珠聚球
就是哥窯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稱道、又最被人忽視的特徵,即所謂「攢珠聚球」。陶瓷界先輩孫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鑒定》一文中早已說過,「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攢珠,……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徵,可以當作劃分時代的一條線索。」顯然,「攢珠」指的是哥窯器中之釉內氣泡細密像顆顆小水珠一樣,滿布在器物的內壁和外壁或內身和外身上。但孫老說得比較籠統,實際上真正哥窯的釉內氣泡不僅僅只是「攢珠」,還顯現出一種比「攢珠」稍大一點的「聚球」。
球比珠大,也就是說哥窯有大小不同的兩種氣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間雜錯落,而是較為整齊地排列在一起。聚球式的氣泡比攢珠的氣泡數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內壁,像一個很厚的環。「攢珠聚球」它是當之無愧的劃分真假哥窯的一條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據。
哥窯青釉葵瓣口盤損壞
2011年7月4日,故宮博物院古陶瓷檢測研究實驗室在對宋代哥窯青釉葵瓣口盤進行無損分析測試時發生文物損壞。事故發生後,故宮博物院成立事故調查組,徹查事故成因。經過反復模擬試驗和多次專家論證,在十日前得出初步結論,判定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實驗室科研人員操作失誤,導致樣品台上升距離過大,致使國家一級文物青釉葵瓣口盤受到擠壓損壞。
發生損壞的宋代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呈六瓣葵花式,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圈足露胎處呈黑褐色。此盤造型優雅、大方;線條富於變化,為宋代哥窯的代表作品。
『貳』 哥窯瓷器的鑒別方法
哥窯瓷器的鑒別
哥窯是漢族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稀世珍品,明代文獻中記載的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歷來受到收藏家、鑒賞家、考古學家等專家學者的重
視和關注,對哥窯的課題研究從未間斷且方興未艾。然而迄今未找到確切窯址。哥窯瓷器非常珍貴,據統計,全世界大約有一百餘件,遠少於元青花的存世數量。
主要特徵
其一,哥窯釉屬無光釉,猶如「酥油」般的光澤,色調豐富多彩,有米黃、粉青、奶白諸色。
其二、「金絲鐵線」的紋樣,哥窯釉面有網狀開片,或重疊猶如冰裂紋,或成細密小開片(「俗成百圾碎」或「龜子紋」),以「金絲鐵線」為典型,即較粗琉的黑色裂紋交織著細密的紅、黃色裂紋。明代《格古要論》中有這樣的描述:"哥窯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
其三、「攢珠聚球」般的釉中氣泡,哥窯器通常釉層很厚,最厚處甚至與胎的厚度相等,釉內含有氣泡,如珠隱現,猶如「聚沫攢珠」般的美韻,這是辨別真假哥窯器的一個傳統的方法。陶瓷界先輩孫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鑒定》一文中說,官、哥釉氣泡密集似"攢珠"是指哥窯釉內氣泡細密像顆顆小水珠一樣,滿布在器表上。這類特徵不易模仿。
其四、「紫口鐵足」的風致,哥窯器坯體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黃色,器皿口部口邊緣釉薄處由於隱紋露出胎色而呈黃褐色,同時在底足未掛釉處呈現鐵黑色,由此,可以概括出故有「紫口鐵足」之說,這也是區別真假哥窯器的傳統方法之一。
瓷器特徵
開裂
哥釉瓷的重要特徵是釉面開片,這是發生在釉面上的一種自然開裂現象。開裂原本是瓷器燒制中的缺陷,後來人們掌握了開裂的規律,有意識地讓它產生開片,從而產生了一種獨特的美感。宋代哥釉瓷釉質瑩潤,通體釉面被粗深或者細淺的兩種紋線交織切割,術語叫作「冰裂紋」,俗稱「金絲鐵線」。哥窯瓷土脈微紫,質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種瓷釉彩,表面滿裂紋。
『叄』 宋哥窯瓷器有什麼鑒定方法
金絲鐵線,紫口鐵足 ,相對來說對於新手來說是這樣的,鑒於現在的市場,我個人建議請專家老師看看,畢竟看古董得評經驗, 這樣收藏的放心,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您
『肆』 哥窯瓷器辨別真偽的方法有哪些
宋代哥窯胎質堅細,外觀好看大方,但是很多人都對於它的真偽還是鑒別不清楚,那麼你知道有哪些鑒別哥窯瓷器的方法嗎?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哥窯瓷器辨別真偽的方法,希望能幫到你。
1、看光澤,哥窯屬於無光釉,表面呈油脂光澤,與通常瓷器的釉面的玻璃光澤截然不同。
2、看開片,哥窯開片典型特徵是金絲鐵線,較粗琉的黑色裂紋交織著細密的紅、黃色裂紋。片紋密而不疏,曲而不直,呈不規則分布。 3、看底足,圈足底邊狹窄平整,非寬厚裂純戚凹凸,足之內牆深長,足之外牆淺短,難以用手指提拿起來,沒有掛釉的地方,為鐵黑色。
4、看氣泡,哥窯器釉層厚,釉內含有氣泡,像珠粒一樣若隱若現,民間又“聚沫攢珠”的說法,沒有氣泡的哥窯肯定是假貨,這是辨別真假哥窯器的一個最常採用的方法。
1、器形。真正的龍泉青瓷在器形上都是十分自然的、規整的,而仿品就做不到這一點。這是因為一般來說,仿燒龍泉青瓷主要仿燒的是各個時代一些比較具有代表性的青瓷,比如說白送的執壺、南宋的蓮瓣碗這些,但是在仿燒的時候往往沒有辦法對照真品來進行仿燒,所以仿燒出來的就極其呆板、生硬、沒有恰當比例。
2、胎釉。龍泉青瓷的胎釉都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徵,也就是說根據時代的不同,它的胎釉是有變化的,不管是呈色、質地、色澤等方面都是不一樣的。仿品在仿燒梅子青或者是反粉青的時候,釉料都是用傳統配方,從而做出質感非常像真品的青瓷,但是與真品相比,沒有厚實感。
3、從紋飾上來看,真品的線條非常流暢,而仿燒的龍泉青瓷的刻劃紋樣不自然、不生動,十分生硬。
4、裝燒方法。在龍泉青瓷的不同發展時期,裝燒技術也是在一直改變的,在墊燒這一步上,只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墊圈還有一種是墊餅,但不同的時墊燒的位置與痕跡都是不同的。比如南宋龍泉青瓷的“鐵足”以及“硃砂足”都是不規則的。
1. 口:官薄、口釉淌、豎向水漬,口上揚;哥口厚、釉厚有橫向水漬。
2. 釉:官釉亮;哥釉有出汗相,官沒有汗相。
3.開片:官豎線長、橫線短、線方向不定,橫線根粗稍細;哥豎線長、橫線短、豎線多左旋。
4. 胎:官薄,但堅重;哥厚,沒有官堅密重。
哥窯明顯金絲和鐵線。 魚籽蟹爪百圾碎,胎體厚薄都可見。 粉青月白米黃色,釉面光澤如膚汗。 註解: 哥窯金絲鐵線明顯,泡似小小魚籽、有蟹爪紋、俗稱百圾碎、胎厚薄都有,色粉青、月白、米黃都有。釉面有膚出汗的感觀。這是哥窯的最大特點,近些年有報道說窯址在浙江省烏龜山。
●首先,普通的污漬、土銹可以用鹼性的稀釋後的溶液浸泡,視污漬的情況來控制濃度和時間。浸泡之後再用豬鬃或尼龍刷蘸肥皂或皂粉輕輕洗刷,再用溫水沖洗,直到污漬退盡了為止。
●冬季洗刷薄胎瓷的時候,要控制好水溫,以防止冷凍和遇熱爆裂。
●有的瓷器的表裡,因為水浸得太久,水銹黏附其上,可用上述酸性液體浸泡幾天,若水銹比較厚,可用竹簽剔去。
●粉彩瓷器,有的由於彩色中含有較多的鉛,會出現泛鉛的現象,可以用葯棉蘸稀硝酸輕輕擦洗,也可用棉簽蘸上白醋擦洗,再用清水肆陵洗凈。
●剛買回來的高溫釉或釉下彩瓷器,應先放在清水中浸泡1小時,再用洗潔精洗掉外表的油污,用毛巾擦乾水分後用盒子裝上,盒中應有泡沫充墊,且加了泡沫後直徑不能超過藏品0.5厘米,藏品放在盒中應松緊適當,同時應避免擠壓,以防損傷藏品。
●如瓷器有開片(哥窯)或沖口、裂紋之類,污漬嵌入很深,浸之不去,可用棉紙蘸淡硝酸,褲鏈貼在裂紋處,稍時污漬即除,但有的嬌嫩的釉彩上不宜用此法,以免硝酸損傷釉彩。如果是描金彩瓷器,不可用雞毛撣子做清潔,因為雞毛撣子易損傷瓷器上的描金。
『伍』 如何鑒別哥窯瓷與仿哥窯瓷
哥窯瓷器的特點是里外披釉,均勻光潔,晶瑩滋潤,不僅扣之瓷音清亮,而且造型挺拔大方,輪廓亦柔和流暢。屬於青瓷系的哥窯器,以釉色取勝。
鑒定哥窯瓷主要從造型、胎骨、釉色等方面著眼。它的胎質呈黑色,細膩、堅實。釉面渾厚滋潤,開有大小紋片。器物以瓶、爐、洗、碗、罐為主。哥窯器物以紋片著名,紋片多為黑色,俗稱「金絲鐵線".按顏色分有:鱔血、黑藍、淺黃魚子紋;按形狀分有:網形紋、梅花紋、細碎紋等。哥窯開片總的特點是:平整緊密,片紋裂開成上緊下寬狀;黑色紋片中有時閃藍色。
而仿哥窯瓷與哥窯瓷相比胎體不是過重就是過輕,這是因為仿製品與真品所用胎料不同,也不可能相同。胎質、釉質一般過細。造型失去古物風格。輪廓線條生硬。無使用後的光滑感。釉面光澤太強(有些人稱此種現象叫「火刺」),不細膩,比較粗松。白釉太白,白中泛藍而不是泛青。造型方面、紋飾方面的有些特徵太強烈、過分,看上去極不自然。彩太鮮,比如白彩太白,紅彩太紅,綠彩太綠成墨綠色,等等,沒有真品的時代特色和彩色意蘊。仿品紋飾的繪畫不自然,筆力拘謹,線條不流暢,有些拙劣的仿品紋飾粗糙。款識書法無力,字體做作不舒展自然,有些連邊圈邊框都明顯不規整,線條粗細不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