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用當代著名考古學家鄒衡先生的一句名言開頭:
夏文化不是沒有發現,而是用什麼方法去辨認它。
司馬遷在《史記》中詳細地記載了夏朝的世系,是這樣排列的:
禹→啟→太康→中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發→桀。
以上都是夏朝天子的名字,夏朝的最高統治者稱夏後,相當於後世的王或者天子,從世系來看,夏朝一共有17位夏後。
夏朝的繼承製度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父傳子,另一種是兄傳弟,但都不固定。比如啟是禹的兒子,太康是啟的長子,中康是太康的弟弟,相是中康之子,少康是相的兒子,之後一直是父傳子,一直到夏後不降。
夏桀在位期間,曾經攻打並征服了有施氏,並得到有施氏部落獻出的美女、牛羊與財物,這個美女就是妹喜,也就是夏桀的王後,夏桀建造了酒池,過著奢侈糜爛的生活,夏桀後來又征服了岷山氏,又得了兩個美女,一個叫琬,另一個叫琰。
沉迷於酒色也是夏桀滅亡的一個原因,夏桀身邊有一個叫趙梁的小人,專門教夏桀享樂與做壞事,很快就敗壞了朝政,大夫關龍逄勸諫夏桀,結果被殺,伊尹也曾勸諫夏桀從善,但夏桀不聽,伊尹投靠了商湯,並通過妹喜打聽到夏桀的情報。
商湯當時還並不強大,但一心對外擴張,夏桀聽說後,把商湯召到夏都,並囚禁了商湯,商湯的兩個助手伊尹和仲虺送給了夏桀大量的財寶和美女,才把商湯救了回來,然後伊尹輔佐商湯在合適的時間,發動了滅亡夏朝的戰爭,這就是鳴條之戰。
此戰中,夏桀被打敗,於是逃到了南巢(今安徽省巢湖市),不久就病死了,夏桀一死,商湯就建立了自己的朝代-商朝。
回過頭來看整個夏朝的歷史,與後世的其他朝代幾乎是一樣的,只是夏朝的王權遠遠沒有後來朝代的王權更強大,但是朝代興起與滅亡的原因基本相同。
B. 收集茶的各種歷史資料
茶葉的起源及傳播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然而,同任何物種的起源一樣,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類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後,才為人們發現和利用。人類的用茶經驗,也是經過代代相傳,從局部地區慢慢擴大開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漸見諸文字記載。
茶樹的起源問題,歷來爭論較多,隨著考證技術的發展和新發現,才逐漸達成共識,即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並確認中國西南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由於地質變遷及人為栽培,茶樹開始由此普及全國,並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
-------- 中國茶葉發展歷史 --------
縱觀中國茶葉史,中國茶葉經歷了葯用,食用,作酒及飲料幾個階段: 以下讓我們來切身體驗一下茶葉歷史的變遷。???
茶葉的傳說: 傳說是在公元前2737年,神農上山采葯,那天我們的醫葯祖先邊采邊嘗,不知不覺中已嘗了近72種中草葯。草葯中的毒性令他覺得口乾舌燥,渾身非常的不舒服,於是便坐在樹下休息,正在這時,幾片樹葉飄落在他面前,憑著往常的習慣,他又撿起樹葉放入口中嘗試,可是令他驚奇的是,過了一會兒神農開始覺得身體舒暢起來,口也不渴了,渾身好像一下子輕鬆了下來,而口中的樹葉還留給他了一口的清香。... ...根據記載,茶葉在中國最早是作為葯物使用的。在我國,傳說茶是「發乎於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而盛於宋」茶最初是作為葯用,後來發展成為飲料。東漢時期的《神農本草》中記述了以上故事「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支」。
茶 ____ 中草葯和蔬菜___ 茶葉的發現? 茶樹原產於我國西南地區。早在三國時期(公元220-280年)我國就有關於在西南地區發現野生大茶樹的記載。1961年在雲南省的大黑山密林中(海拔1500米)發現一棵高32.12米,樹圍2.9米的野生大茶樹,這棵樹單株存在,樹齡約1700年。
起初人們將大的茶葉放在水中煮,茶湯用作葯用,嫩葉則作為蔬菜食用,隨著時間的推移,茶慢慢得成為一種珍貴的食品,只為皇家御用。
茶____酒的替代品____茶文化的萌芽 茶的珍貴,自然而然,茶成為一種奢侈的飲品,有錢人士僅用它來宴請上賓。逐漸的,茶慢慢發展成為了酒的替代品。魏晉南北朝開始出現了一些以茶養廉示儉的事例。
茶____飲料____ 茶文化的形成/興盛 ? 唐朝是封建文化的頂峰,也是茶文化形成的主要時期。茶的引用從皇宮顯貴,王公爵士直至僧侶道士,文人雅士,黎民百姓,全國上下幾乎所有人都飲茶。 茶的飲用越來越普遍,文人雅士嗜茶眾多,開始將茶與詩詞歌賦結合起來。如大詩人白居易,一生嗜茶,每天吃早茶(「起嘗一甌茗「 《官舍》),午睡起一碗茶(「起來兩甌茗「《食後》),晚茶(「晚送一甌茶」《管閑事》)。許多著名的詩詞歌賦出現於那個時代。 世界著名的第一本完整的茶書《茶經》也出於同期。同時,作茶的技術也隨之而日益進步,人們飲茶的方式從原先的熬煮茶湯變成了只將沸水沖入干制的茶葉以得茶湯。 茶成為了人們間交流的紐帶,友誼的橋梁。人們喜歡聚在一起,泡壺好茶,吟詩作樂,享受好時光。
今天,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了茶葉的健康價值。茶,成為了和諧與溫馨的象徵。
C. 年代鑒定中的斷代是什麼意思呢
斷代,就是斷定朝代,年代的意思。是考古學的重要課題,也是文物古董鑒定的主要方面。
斷代,漢語詞語,意思是以時代的標准劃分成段落。
拼音是àn da
斷在這里的意思是起。劃分時間的上限。
出處:徐特立《研究歷史的目的和方法》:「斷代為史,如『民國史』也可以成為一個單位。」
漢字筆畫:
(3)歷史鑒別資料的方法擴展閱讀
常見測年方法:
碳14檢測:主要用來測定屬於有機物的文物的年代,比如絲織品、人骨、木頭等,這些東西的共同特徵就是曾經是生命體,或者是生物合成的。其原理就是根據碳14同位素的衰變規律,測量了碳14的含量就可以算出對應的年代。
釋光測年:分為熱釋光和光釋光兩種。其中,熱釋光主要用來對陶器、瓷器以及青銅器(利用其陶范或砂范)進行測年。光釋光則主要用於年代跨度比較大的地質測年,比如對沉積物如黃土、砂層的地質年代斷定。
此外,還有一些方法可以和傳統鑒定結合起來,比如超景深顯微鏡觀察、銹蝕產物分析、X光照相等,可幫助專家對文物的年代或真偽進行更准確的判斷。
D. 怎樣鑒定真銀最簡單實用的方法
鑒定真銀方法:
1.看顏色:純度愈高,銀色愈潔白,首飾表面看上去均勻發亮,有潤色。如果含鉛,首飾會呈現出青灰色;如含銅,首飾表面會顯得粗糙,顏色沒有潤澤感。
2.掂重量:白銀密度較一般常見金屬略大,一般地講:「鋁質輕、銀質重、銅質不輕又不重。」因而掂掂重量可對其是否為白銀做出初步判斷。若飾品體積較大而重量較輕,則可初步判斷該飾品屬其它金屬。
3.查硬度:白銀硬度較銅低,而較鉛、錫大,可用大頭針劃首飾不起眼的地方進行測試,如針頭打滑,表面很難留下痕跡,則可判定為銅質飾品;如為鉛、錫質地,則痕跡很明顯、突出;如實物留有痕跡而又不太明顯,便可初步判定為白銀飾品。
4.聽聲韻:純銀飾品擲地有聲,無彈力,聲響為「卟噠卟噠」。成色越低,聲音越低,且聲音越尖越高而帶韻;若為銅質,其聲更高且尖,韻聲急促而短;若為鉛、錫質地,則擲地聲音沉悶、短促,無彈力。
白銀,即銀,因其色白,故稱白銀,與黃金相對。多用其作貨幣及裝飾品。古代做通貨時稱白銀。純白銀顏色白,摻有雜質金屬光澤,質軟,摻有雜質後變硬,顏色呈灰、紅色。純白銀比重為10.5,熔點960.5℃,導電性能佳,溶於硝酸、硫酸中。銀是古代發現的金屬之一。
銀在自然界中雖然也有單質存在,但絕大部分是以化合態的形式存在。銀具有很高的延展性,因此可以碾壓成只有0.3微米厚的透明箔,1克重的銀粒就可以拉成約兩公里長的細絲。銀的導熱性和導電性在金屬中名列前茅。
純白銀顏色白,摻有雜質金屬光澤,質軟,摻有雜質後變硬,顏色呈灰、紅色。熔點961.93℃,沸點2212℃,密度10.5 克/立方厘米(20℃)。銀質軟,有良好的柔韌性和延展性,延展性僅次於金,能壓成薄片,拉成細絲。溶於硝酸、硫酸中。
銀對光的反射性達到91%。常溫下,鹵素能與銀緩慢地化合,生成鹵化銀。銀不與稀鹽酸、稀硫酸和鹼發生反應,但能與氧化性較強的酸濃硝酸和濃鹽酸產生化學反應。
白銀的主要用途主要建立在三大支柱上:工業、攝影和珠寶銀器。這三大類的白銀總需求佔到白銀需求的85%左右。
自古以來,白銀就一直與黃金一起,被作為財富的象徵。銀的化學符號是Ag,來自拉丁文Argertum,是」淺色、明亮「的意思。因為銀的顏色是白色,所以被稱為「白銀」。
白銀不僅有著良好的電熱傳導特性,還具有較高的感光性和發光特性,被應用於工業、攝影、首飾、貨幣製造等方面。
與黃金相比,白銀因供應充足且價值較低,故更多且更早地應用於造幣,進入流通領域,很多國家均建立銀本位制,把銀幣作為主流貨幣。
E. 四大傳統中葯鑒定方法發展歷程包括哪個方法
有關中葯鑒定考點,以下是醫學教育網小編整理的「鑒別中葯的傳統方法都有哪些」,具體內容如下,請考生查看!
中葯傳統鑒別方法主要包括眼看、手模、鼻子聞、口嘗四個方面。
眼看主要觀察葯材的外形、色澤、表面粗細、斷面的紋理等方面。每一種葯材都有一定的外形特徵,如川芎的根莖為不整齊的結節狀團塊, 何首烏橫斷面由三生維管束形成的「雲錦花紋」;通過對葯材表面顏色的觀察,可以分辨出葯材的產地和質量的好壞,如內蒙甘草,表面棕紅色 質優。斷面的結構、顏色與葯材的特性直接有關,如大黃斷面的「高粱渣」、「錦紋」。
手摸主要體驗葯材質地輕重、堅實、松軟、老嫩、滑澀等,綿的質輕泡綿軟,粉的質稍堅脆,有彈性。
鼻子嗅、口嘗主要體會葯材的氣味,如訊麝香氣香竄而持久;醫學教|育網收集|整理當歸、獨活外形相似,但當歸味甜而微苦,獨活微苦而麻辣。
另外,傳統鑒別還用了一些簡單的理化方法,如西紅花浸水以後呈一條黃色直線下沉,並由底部慢慢擴散,使水雜成黃色, 偽品水溶液為紅色;又如面草霜撒於水上,則浮於水面,經久不沉,水不變色,如有下沉,則說明摻有雜質,而偽品很快下沉, 水變褐色。
中葯的傳統鑒別方法,方便實用,極為寶貴,但因歷史條件所限,允免有些局限性。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此提供了許多科學方法, 因此,將這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可進一步提高鑒別的准確性。
以上就是「鑒別中葯的傳統方法都有哪些」的全部內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更多考試輔導資料請大家持續關注醫學教育網!
F. 如何寫政審材料的鑒定
公務員政審與入黨的政審材料基本上是一致的。
《中國共產黨發展黨員工作細則試行》要求,政治審查要形成綜合性的政審材料。但對綜合性政審材料的寫法未作具體規定。從各地的實踐看,寫綜合性政審材料一般應注意以下幾點:一從方法上講,要將同發展對象談話的情況、查閱有關檔案材料的情況、找有關單位和人員了解的情況、函調和外調的情況等進行綜合,形成一份綜合材料。二從內容上講,要包括:①發展對象的基本情況;②發展對象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態度;③發展對象的政治歷史和在重大政治牛爭中表現;④發展對象的直系親屬和與本人關系密切的主要社會關系的政治情況;⑤通過對以上情況的綜合分析,提出是否影響發展對象入黨的結論性意見。三從形式上講,要有以下幾點:①標題,如關於的綜合性政審材料。②正文,要寫清通過什麼手段對發展對象進行了政審,政審的主要內容和結論。③落款,寫清是誰負責形成的材料,如黨支部黨總支,還要寫上經手人姓名。④日期,以公歷計。四寫綜合性政審材料一是要把通過不同方式得到的政治審查材料都綜合進來,不能遺漏。二是要言簡意賅,不能羅嗦。三是要准確明快,不能模稜兩可,似是而非。
政審綜合材料例文
作者:佚名文章來源:未知點擊數:更新時間:
〔範例參考一〕
關於×××同志的政治審查報告
×××同志,男,漢,××××年×月×日出生,原籍××省××市,家庭出身××,本人成份學生,高中畢業
,××××年×月考入石家莊鐵道學院,編入××××分院(系)××××專業××××班學習至今。××××年×月×日在××省
××市×××中學由×××、×××介紹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⒈本人簡歷:從小學寫起
⒉關於政審情況
根據組織審查和本人介紹的情況,該同志歷史清白,其家庭主要成員和聯系密切的主要社會關系清楚。
父親:×××,中共黨員,××省××市××××公司銷售部主任,無歷史問題。
母親:×××,群眾,××省××市××縣××村務農,無歷史問題。
姐姐:
⒊本人政治歷史情況
該同志無政治歷史問題。文革期間尚未成年,故不予審查。擁護黨的的路線、方針、政策,積極參加揭批「×」邪教組織的活動。積極向黨組織匯報思想,能和黨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
××公安局政治部
××年×月×日
G. 關於隋唐歷史的資料
隋唐
從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到618年隋煬帝楊廣被絞殺,共存在了37年,是個典型的短命王朝。隋文帝的貢獻最大:一是官制,廢除北周的六官制度,建立起三省六部制。隋文帝還制定了新的法律,刑罰不再像南北朝時那麼殘酷。此外,創立了科舉制度,創新了官吏的選拔方式。隋煬帝除了修造大運河有一半功勞外(另一半是為了遊玩),其他方面沒有給後人留下好印象。隋煬帝的殘暴在歷史上也很有名。由於其橫征暴斂,激起民怨沸騰,終於自食惡果被絞死於江都,隋朝宣告滅亡。
從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到907年被朱溫滅掉,大唐王朝共存在了289年。唐朝分前期和後期,中間以安史之亂為界限,前期是昌盛期,後期則是衰亡期。唐高祖建立了唐朝,而唐太宗李世民領兵用十年時間完成了統一大業。歷經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登位之後,經過勵精圖治,使唐朝在中國封建社會空前繁榮,出現了"貞觀之治",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居於當時世界領先地位。此後,唐玄宗時期又出現了"開元盛世",國強民富,昇平之世再次出現。但同樣也是在唐玄宗時期發生了安史之亂,從此唐朝走向了衰亡。
隋唐時,典章制度方面多有建樹,如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兩稅法等,對後世影響深遠。隋唐對外採取較為開放的政策,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文學以唐詩成就最大。以初唐陳子昂,盛唐李白、杜甫,中唐白居易、元稹,晚唐李商隱、杜牧為傑出代表。韓愈、柳宗元倡導的古文運動,對後世影響甚大 。顏真卿的書法,閻立本、吳道子、李思訓、王維的繪畫,《霓裳羽衣舞》等音樂舞蹈,以及眾多的石窟藝術,均流傳後世。科學技術方面,中國四大發明中的印刷術和火葯兩項均出現於這一時期。
後期的唐朝政治混亂,從牛李黨爭到宦官專權,其間農民起義不斷發生,終於爆發了黃巢起義,起義領袖之一朱溫開始叛降唐朝,後又取代唐朝自立為帝,建立了五代的第一個王朝--後梁。
H. 人臉識別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人臉識別是一個被廣泛研究著的熱門問題,大量的研究論文層出不窮,在一定程度上有泛濫成「災」之嫌。為了更好地對人臉識別研究的歷史和現狀進行介紹,本文將AFR的研究歷史按照研究內容、技術方法等方面的特點大體劃分為三個時間階段,如表1所示。該表格概括了人臉識別研究的發展簡史及其每個歷史階段代表性的研究工作及其技術特點。下面對三個階段的研究進展情況作簡單介紹:
第一階段(1964年~1990年)
這一階段人臉識別通常只是作為一個一般性的模式識別問題來研究,所採用的主要技術方案是基於人臉幾何結構特徵(Geometricfeature based)的方法。這集中體現在人們對於剪影(Profile)的研究上,人們對面部剪影曲線的結構特徵提取與分析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人工神經網路也一度曾經被研究人員用於人臉識別問題中。較早從事AFR研究的研究人員除了布萊索(Bledsoe)外還有戈登斯泰因(Goldstein)、哈蒙(Harmon)以及金出武雄(Kanade Takeo)等。金出武雄於1973年在京都大學完成了第一篇AFR方面的博士論文,直到現在,作為卡內基-梅隆大學(CMU)機器人研究院的一名教授,仍然是人臉識別領域的活躍人物之一。他所在的研究組也是人臉識別領域的一支重要力量。總體而言,這一階段是人臉識別研究的初級階段,非常重要的成果不是很多,也基本沒有獲得實際應用。
第二階段(1991年~1997年)
這一階段盡管時間相對短暫,但卻是人臉識別研究的高潮期,可謂碩果累累:不但誕生了若干代表性的人臉識別演算法,美國軍方還組織了著名的FERET人臉識別演算法測試,並出現了若干商業化運作的人臉識別系統,比如最為著名的Visionics(現為Identix)的FaceIt系統。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媒體實驗室的特克(Turk)和潘特蘭德(Pentland)提出的「特徵臉」方法無疑是這一時期內最負盛名的人臉識別方法。其後的很多人臉識別技術都或多或少與特徵臉有關系,現在特徵臉已經與歸一化的協相關量(NormalizedCorrelation)方法一道成為人臉識別的性能測試基準演算法。
這一時期的另一個重要工作是麻省理工學院人工智慧實驗室的布魯內里(Brunelli)和波基奧(Poggio)於1992年左右做的一個對比實驗,他們對比了基於結構特徵的方法與基於模板匹配的方法的識別性能,並給出了一個比較確定的結論:模板匹配的方法優於基於特徵的方法。這一導向性的結論與特徵臉共同作用,基本中止了純粹的基於結構特徵的人臉識別方法研究,並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基於表觀(Appearance-based)的線性子空間建模和基於統計模式識別技術的人臉識別方法的發展,使其逐漸成為主流的人臉識別技術。
貝爾胡米爾(Belhumeur)等提出的Fisherface人臉識別方法是這一時期的另一重要成果。該方法首先採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Component Analysis,PCA,亦即特徵臉)對圖像表觀特徵進行降維。在此基礎上,採用線性判別分析(LinearDiscriminant Analysis, LDA)的方法變換降維後的主成分以期獲得「盡量大的類間散度和盡量小的類內散度」。該方法目前仍然是主流的人臉識別方法之一,產生了很多不同的變種,比如零空間法、子空間判別模型、增強判別模型、直接的LDA判別方法以及近期的一些基於核學習的改進策略。
麻省理工學院的馬哈丹(Moghaddam)則在特徵臉的基礎上,提出了基於雙子空間進行貝葉斯概率估計的人臉識別方法。該方法通過「作差法」,將兩幅人臉圖像對的相似度計算問題轉換為一個兩類(類內差和類間差)分類問題,類內差和類間差數據都要首先通過主成分分析(PCA)技術進行降維,計算兩個類別的類條件概率密度,最後通過貝葉斯決策(最大似然或者最大後驗概率)的方法來進行人臉識別。
人臉識別中的另一種重要方法——彈性圖匹配技術(Elastic GraphMatching,EGM) 也是在這一階段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用一個屬性圖來描述人臉:屬性圖的頂點代表面部關鍵特徵點,其屬性為相應特徵點處的多解析度、多方向局部特徵——Gabor變換[12]特徵,稱為Jet;邊的屬性則為不同特徵點之間的幾何關系。對任意輸入人臉圖像,彈性圖匹配通過一種優化搜索策略來定位預先定義的若乾麵部關鍵特徵點,同時提取它們的Jet特徵,得到輸入圖像的屬性圖。最後通過計算其與已知人臉屬性圖的相似度來完成識別過程。該方法的優點是既保留了面部的全局結構特徵,也對人臉的關鍵局部特徵進行了建模。近來還出現了一些對該方法的擴展。
局部特徵分析技術是由洛克菲勒大學(RockefellerUniversity)的艾提克(Atick)等人提出的。LFA在本質上是一種基於統計的低維對象描述方法,與只能提取全局特徵而且不能保留局部拓撲結構的PCA相比,LFA在全局PCA描述的基礎上提取的特徵是局部的,並能夠同時保留全局拓撲信息,從而具有更佳的描述和判別能力。LFA技術已商業化為著名的FaceIt系統,因此後期沒有發表新的學術進展。
由美國國防部反毒品技術發展計劃辦公室資助的FERET項目無疑是該階段內的一個至關重要的事件。FERET項目的目標是要開發能夠為安全、情報和執法部門使用的AFR技術。該項目包括三部分內容:資助若干項人臉識別研究、創建FERET人臉圖像資料庫、組織FERET人臉識別性能評測。該項目分別於1994年,1995年和1996年組織了3次人臉識別評測,幾種最知名的人臉識別演算法都參加了測試,極大地促進了這些演算法的改進和實用化。該測試的另一個重要貢獻是給出了人臉識別的進一步發展方向:光照、姿態等非理想採集條件下的人臉識別問題逐漸成為熱點的研究方向。
柔性模型(Flexible Models)——包括主動形狀模型(ASM)和主動表觀模型(AAM)是這一時期內在人臉建模方面的一個重要貢獻。ASM/AAM將人臉描述為2D形狀和紋理兩個分離的部分,分別用統計的方法進行建模(PCA),然後再進一步通過PCA將二者融合起來對人臉進行統計建模。柔性模型具有良好的人臉合成能力,可以採用基於合成的圖像分析技術來對人臉圖像進行特徵提取與建模。柔性模型目前已被廣泛用於人臉特徵對准(FaceAlignment)和識別中,並出現了很多的改進模型。
總體而言,這一階段的人臉識別技術發展非常迅速,所提出的演算法在較理想圖像採集條件、對象配合、中小規模正面人臉資料庫上達到了非常好的性能,也因此出現了若干知名的人臉識別商業公司。從技術方案上看, 2D人臉圖像線性子空間判別分析、統計表觀模型、統計模式識別方法是這一階段內的主流技術。
第三階段(1998年~現在)
FERET』96人臉識別演算法評估表明:主流的人臉識別技術對光照、姿態等由於非理想採集條件或者對象不配合造成的變化魯棒性比較差。因此,光照、姿態問題逐漸成為研究熱點。與此同時,人臉識別的商業系統進一步發展。為此,美國軍方在FERET測試的基礎上分別於2000年和2002年組織了兩次商業系統評測。
基奧蓋蒂斯(Georghiades)等人提出的基於光照錐 (Illumination Cones) 模型的多姿態、多光照條件人臉識別方法是這一時期的重要成果之一,他們證明了一個重要結論:同一人臉在同一視角、不同光照條件下的所有圖像在圖像空間中形成一個凸錐——即光照錐。為了能夠從少量未知光照條件的人臉圖像中計算光照錐,他們還對傳統的光度立體視覺方法進行了擴展,能夠在朗博模型、凸表面和遠點光源假設條件下,根據未知光照條件的7幅同一視點圖像恢復物體的3D形狀和表面點的表面反射系數(傳統光度立體視覺能夠根據給定的3幅已知光照條件的圖像恢復物體表面的法向量方向),從而可以容易地合成該視角下任意光照條件的圖像,完成光照錐的計算。識別則通過計算輸入圖像到每個光照錐的距離來完成。
以支持向量機為代表的統計學習理論也在這一時期內被應用到了人臉識別與確認中來。支持向量機是一個兩類分類器,而人臉識別則是一個多類問題。通常有三種策略解決這個問題,即:類內差/類間差法、一對多法(one-to-rest)和一對一法(one-to-one)。
布蘭茲(Blanz)和維特(Vetter)等提出的基於3D變形(3D Morphable Model)模型的多姿態、多光照條件人臉圖像分析與識別方法是這一階段內一項開創性的工作。該方法在本質上屬於基於合成的分析技術,其主要貢獻在於它在3D形狀和紋理統計變形模型(類似於2D時候的AAM)的基礎上,同時還採用圖形學模擬的方法對圖像採集過程的透視投影和光照模型參數進行建模,從而可以使得人臉形狀和紋理等人臉內部屬性與攝像機配置、光照情況等外部參數完全分開,更加有利於人臉圖像的分析與識別。Blanz的實驗表明,該方法在CMU-PIE(多姿態、光照和表情)人臉庫和FERET多姿態人臉庫上都達到了相當高的識別率,證明了該方法的有效性。
2001年的國際計算機視覺大會(ICCV)上,康柏研究院的研究員維奧拉(Viola)和瓊斯(Jones)展示了他們的一個基於簡單矩形特徵和AdaBoost的實時人臉檢測系統,在CIF格式上檢測准正面人臉的速度達到了每秒15幀以上。該方法的主要貢獻包括:1)用可以快速計算的簡單矩形特徵作為人臉圖像特徵;2)基於AdaBoost將大量弱分類器進行組合形成強分類器的學習方法;3)採用了級聯(Cascade)技術提高檢測速度。目前,基於這種人臉/非人臉學習的策略已經能夠實現准實時的多姿態人臉檢測與跟蹤。這為後端的人臉識別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沙蘇哈(Shashua)等於2001年提出了一種基於商圖像[13]的人臉圖像識別與繪制技術。該技術是一種基於特定對象類圖像集合學習的繪制技術,能夠根據訓練集合中的少量不同光照的圖像,合成任意輸入人臉圖像在各種光照條件下的合成圖像。基於此,沙蘇哈等還給出了對各種光照條件不變的人臉簽名(Signature)圖像的定義,可以用於光照不變的人臉識別,實驗表明了其有效性。
巴斯里(Basri)和雅各布(Jacobs)則利用球面諧波(Spherical Harmonics)表示光照、用卷積過程描述朗博反射的方法解析地證明了一個重要的結論:由任意遠點光源獲得的所有朗博反射函數的集合形成一個線性子空間。這意味著一個凸的朗博表面物體在各種光照條件下的圖像集合可以用一個低維的線性子空間來近似。這不僅與先前的光照統計建模方法的經驗實驗結果相吻合,更進一步從理論上促進了線性子空間對象識別方法的發展。而且,這使得用凸優化方法來強制光照函數非負成為可能,為光照問題的解決提供了重要思路。
FERET項目之後,涌現了若幹人臉識別商業系統。美國國防部有關部門進一步組織了針對人臉識別商業系統的評測FRVT,至今已經舉辦了兩次:FRVT2000和FRVT2002。這兩次測試一方面對知名的人臉識別系統進行了性能比較,例如FRVT2002測試就表明Cognitec, Identix和Eyematic三個商業產品遙遙領先於其他系統,而它們之間的差別不大。另一方面則全面總結了人臉識別技術發展的現狀:較理想條件下(正面簽證照),針對37437人121,589 幅圖像的人臉識別(Identification)最高首選識別率為73%,人臉驗證(Verification)的等錯誤率(EER[14])大約為6%。FRVT測試的另一個重要貢獻是還進一步指出了目前的人臉識別演算法亟待解決的若干問題。例如,FRVT2002測試就表明:目前的人臉識別商業系統的性能仍然對於室內外光照變化、姿態、時間跨度等變化條件非常敏感,大規模人臉庫上的有效識別問題也很嚴重,這些問題都仍然需要進一步的努力。
總體而言,目前非理想成像條件下(尤其是光照和姿態)、對象不配合、大規模人臉資料庫上的人臉識別問題逐漸成為研究的熱點問題。而非線性建模方法、統計學習理論、基於Boosting[15]的學習技術、基於3D模型的人臉建模與識別方法等逐漸成為備受重視的技術發展趨勢。
總而言之, 人臉識別是一項既有科學研究價值,又有廣泛應用前景的研究課題。國際上大量研究人員幾十年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自動人臉識別技術已經在某些限定條件下得到了成功應用。這些成果更加深了我們對於自動人臉識別這個問題的理解,尤其是對其挑戰性的認識。盡管在海量人臉數據比對速度甚至精度方面,現有的自動人臉識別系統可能已經超過了人類,但對於復雜變化條件下的一般人臉識別問題,自動人臉識別系統的魯棒性和准確度還遠不及人類。這種差距產生的本質原因現在還不得而知,畢竟我們對於人類自身的視覺系統的認識還十分膚淺。但從模式識別和計算機視覺等學科的角度判斷,這既可能意味著我們尚未找到對面部信息進行合理采樣的有效感測器(考慮單目攝像機與人類雙眼系統的差別),更可能意味著我們採用了不合適的人臉建模方法(人臉的內部表示問題),還有可能意味著我們並沒有認識到自動人臉識別技術所能夠達到的極限精度。但無論如何,賦予計算設備與人類似的人臉識別能力是眾多該領域研究人員的夢想。相信隨著研究的繼續深入,我們的認識應該能夠更加准確地逼近這些問題的正確答案。
I. 怎樣提高學生辨別和分析歷史材料的能力
歷史知識一項很重要的特點是其研究對象早以消失,也不可能再次出現,所以難以被直接觀察;建立歷史知識所需要的證據都是間接來自於過去所遺留下來的史料。歷史是從史料所提供的證據中,構建關於過去人事的論述。因而要真正的學習了解歷史,就必須積極正確的運用歷史史料。
史料,是反映歷史本體的內容,其突出的特性是客觀性,它是進行歷史理論思維的基本素材和對象,離開了這些基本的歷史材料,歷史理論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歷史理論教學也只能是空談,學生以此得來的理論只能是僵死的教條。由於不知道所接受的歷史知識是怎樣得來的,學生只能把它當作一系列難以捉摸的論斷,對這些論斷的學習僅僅是記憶而已。死記硬背的歷史知識只能被用來應付考試,不能被實際應用,因而也是沒有意義的。
史料的運用,即是確立史料與歷史之間的關系,也就是去認識各種歷史材料如何被運用於過去的重建。因而,由於史料只是一種間接性的媒介,運用史料以重建過去的問題也較為復雜,因此學校歷史課堂教學中要求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培養學生自己運用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因為唯有透過運用史料的實際經驗,學生才能真正掌握探究歷史知識的方式。高一新教材增加了大量的史料,內容豐富,針對性強,重點突出,閱讀障礙小,是逐步培養學生運用史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最佳素材。怎樣才能培養學生辨析史料的能力呢?本文結合課堂教學實踐談點粗淺的看法。
一、運用史料,培養興趣以趣引思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雲:知之者不如好知蕭何,好知者不如樂知者。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其好奇心和求知慾,從而樹立信心,消除學習上的心理障礙。教師在教學過程如能重視運用史料,創設歷史情景,必將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激勵學生的主動學習的精神,由此產生積極思維的氣氛。
如講授《為鞏固新中國而斗爭》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一目時,先介紹朝鮮戰爭爆發的背景,它已嚴重威脅新中國的安全,中國政府審時度勢,做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志願軍發揚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捨生忘死,英勇作戰,涌現出無數可歌可泣的志願軍英雄功臣,被作家魏巍稱為最可愛的人,並成為志願軍的代名詞,沿用至今。經過這樣的講授後,學生對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的原因及抗美援朝的簡單經過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抗美援朝的經過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內容,顯然這一教學目標還沒有完成。
對於這一教學內容,我通過幻燈片放映介紹黃繼光、邱少雲英雄事跡的史料和圖片,讓學生了解黃繼光七處負傷,他從傷痛中醒來,看到敵人的機槍還在吐著火舌。他用最後的力氣,撲向暗堡,用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槍口。邱少雲一團烈焰在他身邊燃燒起來,在邱少雲的身後就是條水溝,他只要在泥水裡打幾個滾,就可以把火撲滅。但是,為了保證戰斗的勝利和戰友的安全,邱少雲嚴守潛伏的紀律,咬緊牙關,一動不動,直至壯烈犧牲。這樣學生就能夠職直觀地感受英雄們崇高的集體主義精神和頑強意志,然後組織學生討論:為什麼我們把志願軍戰士稱為‘最可愛的人’?通過討論,使學生產生共鳴,從而使心靈得到凈化和升華。這樣,使學生既有感性認識又有理性認識的升華;既生動有趣又不乏思維深刻性。
二、運用史料,動腦動口動手,培養能力
世界著名的未來學家托夫勒說:未來的文盲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在教學上,培養學生對材料的興趣不是最終目的,而是要在此基礎上教會學生學會動腦動口動手去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能達到的,它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動腦,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動口,培養學生的讀說能力;動手,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簡而言之,就是要求學生學會材料處理、歷史闡述和文字表達能力。所以,在史料教學和訓練中,除了培養學生的興趣外,還必須把學生的思維激活,把興趣和能力培養有機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授之而漁;並潛移默化地教給學生一吧掌握材料解析題的鑰匙,從而達到能力培養和提高的目的。
目前,中學生對漫畫作品興趣濃厚,我抓住這一契機,激發學生對漫畫等史料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從而培養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能力。新教材下冊《20年代的國際關系》一節中有一幅一戰後德國、英法和美國之間的經濟關系的漫畫。針對漫畫,結合所學過的知識,提出以下問題讓學生思考:①圖中顯示英、法、德和美國之間的經濟關系分別是怎樣?②說明了怎樣的歷史事件?圖中所指的核心問題最後的結果是怎樣的?首先指導學生閱讀理解材料,找准材料(漫畫)的關鍵詞。如時間關鍵詞:戰爭時、戰後,空間關鍵詞: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歷史名詞:貸款、償還、賠款,以及圖中箭頭所示方向。接著審題,有幾問,問什麼,每一小題又有幾個小問。其次,結合所學知識,將史料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對史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裡、由此及彼的整理,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簡單而言,就是知識回位。通過對一戰結果、一戰對四國產生影響的分析、思考,歸納出漫畫所反映的歷史事件就是美國利用戰爭大發橫財,是最大的債權國。最後,構思作答,進行史論結合的口頭或文字評述。通過提出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但鍛煉了學生動腦的能力,而且鍛煉了學生動口、動手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根據近年高考材料題出現的新趨勢,能力要求的力度加大,不但要求表述成文,而且限定字數,對歷史闡釋和文字表達能力的要求也進一步提高了。所以,單純依靠動腦、動口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求學生表述成文,動手操作。這樣才能避免學生題意理解了,但要表述成文卻詞不達意,概念不清,邏輯性不強。為此,基礎年級就應該規范教學要求,表述時要思路清晰、文字通順、語句流暢,並加強訓練的力度。不但要動腦學習思維,而且還要動口動手掌握實際操作能力,從而達到興趣與能力培養的有機結合,進而為高二、高三進一步的能力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史料教學中應遵循的原則和方法
在漫長的歲月里,歷史上的史料汗牛充棟,有各種典籍、圖表、筆記、碑文、民謠等等,它是人民了解和認識歷史的重要來源。因此,史料是歷史教學的必要前提和基礎。在運用史料進行教學時,一方面要激發學生對史料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辨析史料的能力;另一方面,還應遵循以下的原則和方法。
1、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新教材引用的史料很多,一般地可分為文字史料和圖片史料兩大類。教師對史料的運用一要有所選擇,二要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所選史料或所提問題必須符合客觀的認知規律,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無論是一段式還是多段式的史料,所設計的問題應該有一定的啟發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無論是一題多問還是幾題幾問,問題之間要相互聯系,又彼此區別,角度應有所不同,層次有深有淺,形成立體結構。
2、適當補充,加深理解。在教學上,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史料是非常必要的,但也不是說,就只能完全局限於課本的史料。教師應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並結合學生的實際能力適當補充相關史料和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從而逐步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精心設問,培養能力。在運用史料進行教學時,教師必須精心設問,進行學法指導;學生必須動腦動口動手,學會方法,從而達到能力培養的目的。設問時,要有適當難度,讓學生跳一跳,摘果子。問題要有啟發性,或促進知識遷移,或促使歷史與現實相結合。切忌問題太難,當然也不能過於簡單,讓學生感到索然無味,沒有興趣
四、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做題能力
1、認真閱讀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要完整准確地把握題意,首先要將史料的意思弄明白。高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文言文、現代文的閱讀能力,但關鍵是要認真,要有耐心。認真閱讀史料,除了閱讀正文以外,還要注意閱讀史料的按語和章節附註。這些要素提示我們把這段史料還原到相應的歷史環境下,有助於我們聯想到相關的歷史知識,正確答題。
2、仔細審題
如果說認真閱讀史料是准確答題的基礎,那麼仔細審題則是關鍵。不少同學不會審題,特別是考試時遇到一些材料長,信息密度大,文字又比較艱深的史料題。一看材料,心裡發慌,手腳自然就亂了。還沒答題,心裡就打了敗仗。於是,匆忙地將材料和題目看一下,還沒理解清題意,就草率答題。其結果,下筆千言,離題萬里。殊不知,審明題意是正確答題的前提。只有仔細審題,正確理解題意,才能准確答題。
3、准確表述
理解史料原意後,就要根據題目的要求有針對性的回答,千萬不能丟、漏要點。這一步的關鍵是靠船下篙,扣緊問題回答。對史料里的有效信息要進行整合、概括。表述時要做到語言准確、邏輯嚴謹、層次分明。綜上所述,培養學生運用史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應該從高一年級開始,立足於課本,以興趣引路,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動腦動口動手能力,把選取和能力培養有機結合起來;並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和一定的方法,決不能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