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麼分川爐和蘇爐古幣
您的問題,這樣的品種,主要是從錢文、鑄造工藝、品種版式區別;不過市場上仿品不少,一定要注意區分!
⑵ 如何通過氣泡來鑒定老新瓷器
在收藏中,鑒定瓷器真假,看瓷器氣泡也是鑒定瓷器年代、窯口的方法之一。不過,首先我們要知道哪些瓷器肯定有氣泡,哪些瓷器肯定沒有氣泡。
1)有氣泡的瓷器
青花瓷、釉里紅、青瓷、鬥彩、唐三彩、等等,一句話,凡是釉下彩瓷器,都是有氣泡的。
2)絕對沒有氣泡的瓷器
高古陶、粉彩瓷、五彩瓷、法郎彩、一句話,凡是釉上彩瓷器,都是沒有氣泡的。
3)凡是電驢燒的瓷器,應該沒有氣泡
如果是應該有氣泡的瓷器而沒有氣泡,肯定是現代電驢燒的瓷器。瓷器氣泡,與瓷器窯口有很大關系,什麼樣的窯口瓷器,就是什麼樣的氣泡。
拓展資料:
「氣泡鑒定法」。
一、氣泡的成因
氣泡是釉中的水分子(H2O)變來的。
在燒制瓷器時,高溫會使釉層中的結晶水或液態水變成氣體,當釉層厚時,氣態水分子被釉膜包住釋放不出來,故而形成釉下的氣泡。
當釉層薄時,氣泡沖破了釉層膜,在釉表面形成了不少坑凹—麻點。釉中水分子多,氣泡亦多,釉中水分子少,氣泡亦少。如果釉中不含水分,釉下可能就沒有氣泡。
每個朝代各窯口釉的配方和工藝不同,器物釉下氣泡的情況也不相同。這正好為鑒定古瓷提供了一種有利條件。
二、釉的分類和工藝特點
陶瓷生產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釉的製作技術。中國古陶瓷技術十分成熟,具有很長的歷史,施釉有很多配方和不同的工藝方法。
依照釉的熔融性和燒成溫度,可分為易熔釉(又叫軟釉)、中熔釉(又叫琺琅釉)和難熔釉(又叫硬釉)。
按製造方法可分為生釉、熔塊釉和揮發釉。
按上釉方法可分為浸釉法(將坯浸入釉液中)、澆釉法(將釉往坯上澆)、噴釉法、振滴法(用毛刷浸滿釉再滴在坯上)、塗刷法、揮發法和撒布法等。這些工藝特點在不同時期使用不同方法。同時也與釉料的配方和粘度有關。
在古代常用釉粉撒布法,這是一種干法施釉,其中不含或很少含水分子。還有一種鹽法施釉,是利用食鹽加熱後產生氯化鈉蒸汽,揮發在製品上而成一種鹽釉。
到明朝開始,這些干法施釉不採用了,取而代之的是用釉漿施於器物上,再置於窯中燒成。
這一工藝的改變過程可以證明釉下氣泡的形成是因為在不同朝代有不同表現。尤其在現代仿製技術上,基本是沿用清朝的工藝——濕式調釉法,必然會出現釉下氣泡過多的現象。這一特點為鑒定古瓷開辟了一條新的思路。
三、對宋元兩朝古瓷的鑒定
宋朝的五大名窯中尤以官、哥、汝三種瓷仿者眾多,難度最大。即便明成化、清雍正時期,帝王命「官窯」以官仿官,不惜工本也難仿成。仿製出的哥瓷貌似神離,距離甚遠。
五大名窯中有名望的高級精品,最突出的特點是「瑪瑙為釉」、「玉質光澤」、「金絲鐵線」、「紫口鐵足」和「雨過天晴」等,但這些美的品質都是很難仿得出的。
盡管現代技術高超,學會了以假亂真的能耐,但若用「氣泡鑒定法」去辨別仿品,很容易識破廬山真面目。因為仿品盡管把外表做得與真品一樣,但絕做不出釉下無一氣泡的水平。撒布法釉料的配方今人更是沒法挖掘出來
筆者對汝、官、哥、鈞、定幾大窯的瓷品進行了全面測試(在50倍放大鏡下觀察),發現這些宋代名瓷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釉下沒有氣泡,即便有也只是極小的一兩個氣泡,堪稱「寥若晨星」。這一點對宋瓷最有說服力。
總的來講,鑒定古瓷(指宋代瓷)應全面比較。有釉色的「柔和美麗」、「玉質感強」、「光澤不刺眼」,有濕潤「冒汗」的現象和看不到氣泡等原則。有的宋瓷釉面有斑點或小麻坑均須放大50倍方可看到。
凡仿品或元代以後任何朝代製品均不可能沒有氣泡,只要發現釉下氣泡便可證明非真正宋瓷。例如雍正的爐鈞釉、明代的「廣鈞」和現代的「仿鈞」都充滿了氣泡,達不到「宋鈞」的特點。
對於元青花也有如此特徵。元青花一般人很少見到,什麼是真品,什麼是仿品也難區別。正因為元青花真品不多,世人所見又少,給制仿人提供了一個好機會。
從造型、工藝、繪畫、釉色、修胎、火石紅諸方面都難以辨別真偽,惟獨從「氣泡」方面可以容易區別。
在青白釉厚的瓷品中其青花上的白色氣泡特別多,當青白釉薄時便見到青花上有不少被氣泡沖破的麻面小坑(也只能在放大50倍時才可見到),這也是它的特徵。
四、明清兩朝青花或釉里紅的鑒別
這兩個朝代的青花和釉里紅特別多,仿品也多。在材料、工藝、繪畫、書寫款式諸方面都能仿得一模一樣,惟一不好仿又沒被人重視的還是釉下氣泡的問題。
青花的色澤有的仿得很好,有的還有距離,辨色能力稍差就很容易「走眼」。除此之外抓住兩點便可區別真偽了。
一是青花釉是否下沉?下沉入骨且有暈散現象即為真品;若漂浮而無暈散、顯得死板則可能為仿品。
另一點是用50倍放大鏡看氣泡。若青花下沉則在青花上有許多白色氣泡;若青花上浮則青花上全是麻面小坑,看不見白色氣泡。在青白釉下氣泡多且大,則證明青白釉層厚而肥潤,此乃真品。反之,青白釉太薄則氣泡很小應證明是仿品。
⑶ 山鬼蘇爐的區別
對於山鬼蘇爐和青山爐來說,它們的主要區別是形狀和使用方式。
更具體地說,山鬼蘇爐是圓罐形,口比較小,有一個鈕配消扣拉開總開關,很適合放置少量物品,如葯材、香料、茶葉、蜜糖等。蘇爐採用浸入式加熱,把物品放入,加入適量水,然後放脊賣讓入微波爐加熱,滴入少量介質液體,即可快速加熱,保持物品的原味和營養,一次可以做出多種營養品。
而青山爐是一種平底爐,口徑大,有一個大開關,適用於放置大量物品,例如食物,如肉類、蔬菜、水果、茶葉等。它採用直接加熱的方式,將食物放入平底鍋中,加入適量水和油,在開關上開啟,然後等待加熱櫻局,可以快速烹飪出色香味俱全、營養豐富的美味佳餚。
⑷ 正確的瓷器鑒定方法
方法/步驟1:
觀型
瓷之型代表和展現著歷史、人文、政治、經濟乃至形制和生產力發展的傳承脈絡。是一個時段政治經濟發展演繹過程最直接的體現。由於是最貼切、最真實的人文濃縮,因而,我們研究認識瓷之型的演繹過程也便於了解社會的進程與發展。如果我們對某一類的器物,從起源到發展的全過程有一番系統的了解,如瓷壺類,那麼我們從器型,全然可以粗略地以型斷代,然後依據同時代的取材、用料、配方工藝、人文歷史等進行全方位的核實論證,就完全有可能准確的斷其年代。假如說年代確立不了,那就容易張冠李戴,形成老虎吃天,無法下爪。由此可說,鑒定瓷器,觀型斷代是堅定的第一要素。
⑸ 瓷器鑒定的基本方法
款識鑒別
根據款識來確定瓷器的新舊和真偽,是鑒別工作中重要的一個環節。
今日的傳世品和仿品以明,清兩代瓷器居多,
款識
2. 胎土和釉色
對胎土和釉色的仿製較為困難,是因為兩者對原料都很有講究。胎土的仿製取決於原料的配方,最初景德鎮瓷器的胎土以單一瓷石為原料,南宋之後,隨著高嶺土的發現,制瓷工藝迎來一大轉折,「二元配方」的制胎法讓景德鎮瓷器自元代起揚名全國。而釉色的仿製則取決於釉料的產地和配方,每個時期都有其獨特的差異。
3. 出土原料與工藝結合
(1)老胎新繪:利用清中後期及民國的白胎,在上面繪上粉彩等釉上彩;
(2)老釉新胎:利用近年出土的老釉水裝飾新胎;
(3)舊件新器:將足、流、底、口、頸等各殘缺部分的出土物組裝在新瓷器中;
(4)復火: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指將殘缺部位較少的舊器修補後放入窯中復燒;第二種是指將老瓷片碾碎成粉末,加上其他礦石原料,重新做坯燒胎。
二、做舊
做舊的手法主要分為兩個階段。
階段一: 20世紀80年代開始到90年代中後期,以仿出土器物的特徵為主。常見的手法是用砂紙打磨新的釉面,或者用氫氟酸腐蝕釉面,然後塗刷泥水,泥水滲透到被破壞的釉面內,造成出土效果。然而由於容易被識別真偽以及收藏者對仿品品相的要求進一步提高,做舊方法進入第二階段。
階段二:從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至今,做舊以仿傳世品的特徵為主。比如,高檔次仿古瓷會採用中葯浸泡的方式造老瓷效果,根據不同的對象,中葯的配方也會略有差異,加少許酒精利於造出粉彩瓷蛤蜊光效果,而少許氫氟酸可以消除釉下彩瓷的亮光。
除了中葯浸泡,其他的表面做舊方式還有很多,比如用茶水煮、用香火煙熏、塗細煤灰等等;至於器物內壁出現的雞爪紋,在上釉瓷剛出窯時用小錘敲砸即可仿出。
⑹ 山鬼花錢
方孔好,其具有更高的收藏價值
一、方孔和圓孔的區別
方孔為蘇爐代表,直徑為53。
圓孔為川爐代表,直徑為54。
二、銅錢的由來
花錢源於漢代,這種錢幣由於不是流通錢,因此它的材質大都比較粗糙,漢族民間把這種錢俗稱為"花錢"。"花錢"雖然具有錢幣的形態。
但不作流通使用,是錢幣中的"非正用品"。漢族民間花錢的種類繁多,諸如開爐、鎮庫、饋贈、祝福、玩賞、戲作、配飾、生肖等等都要鑄錢,
主要以"長命富貴"、"福德長壽"、"加官進祿"、 "天下太平"等吉語為內容,這同時也反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力。山鬼花錢,清代道士用來施法以降妖震鬼驅邪的載體,也可叫法器。
三、文化寓意
經道士開光後,百姓請回掛於家中鎮宅或隨身攜帶保平安。山鬼花錢一面是八卦圖,另一面中間豎書二十七字咒語「雷霆雷霆、殺鬼降精、斬妖辟邪、永保神清。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敕」。
左右為四字元文,又作「仙篆」。符文釋為「雷令殺鬼」,左為「雷令」,右為「殺鬼」。
有人將此四字釋為三字:「震山鬼」,是誤將「雷令」釋為「震」,「殺鬼」二字釋為「山鬼」。
所謂「山鬼」實系「殺鬼」,「鬼」上為「殺」的意符。原意是「鬼」頭上置三枚雷丸,丸生火焰。取意雷擊鬼,生火而殺之意。
非是「山」的象形字。還有一說是:」。「山鬼」即一般所說的山神,因為未獲天帝正式冊封在正神之列,故仍稱「山鬼」。
四、收藏價值
山鬼花錢因年代久遠兼具古玩收藏屬性,及辟邪的功能特性、中國古錢幣收藏文化屬性,價值不可復制再生的稀缺性。
以及越來越多的收藏愛好者追捧,山鬼花錢的價格註定會一路水漲船高!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是時代的結晶。升值空間極大,是收藏者值得關注的話題。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花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