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歸納概括細菌檢驗方法
10種常用的細菌檢測方法
一、[3H]脫氧胸苷攝入法測定細胞數:
1、用RPMI-1640培養液洗滌對數生長期(培養3天)的CTLL-2細胞兩次,每次250×g離心10分鍾,洗去培養液中殘存的IL-2。
2、用台盼藍(1% Trypan blue)染色法計數細胞並決定細胞的活力,用10%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養液懸浮細胞至1×105/ml。
3、在96孔細胞培養板中每孔加0.1ml倍比稀釋的標准IL-2或待測樣品,每個稀釋度三個復孔,標准IL-2從40 IU/ml稀釋到0.019 IU/ml(8~10個稀釋度),陰性對照孔不加IL-2。
4、每孔加0.1ml細胞懸液,在37℃ 5% CO2的飽和水汽二氧化碳培養箱中培養18~24小時。每孔加10μl(0.5μCi或1.85×104Bq)[3H]脫氧胸苷,繼續培養4小時。
5、用多頭細胞收集器將細胞收集到玻璃纖維濾紙上,用3%醋酸水溶液濾紙3次,洗去游離的[3H]TdR。將濾紙置液體閃爍瓶中,加入5ml閃爍液。在液體閃爍儀上計數細胞攝入的同位素活性(每分鍾放射性計數,cpm),根據儀器效率換算成dpm(每分鍾衰變數)。
6、用dpm值對樣品稀釋倍數作圖。在圖上,標准IL-2的曲線與待測樣品的曲線應當呈平行的S型,說明是同樣的分子反應。比較同樣dpm處的不同稀釋倍數,決定待測樣品的相應濃度。
二、MTT檢測法:
1、取96孔細胞培養板,每孔中加0.1ml含2×104~10×104靶細胞的培養液(含10%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養液),在37℃ 5% CO2的飽和水汽二氧化碳培養箱中培養2~3小時讓細胞帖壁(如果是懸浮細胞可直接進行下一步)
2、用RPMI-1640培養液2~10倍遞次稀釋細胞因子標准品,根據情況2~5倍遞次稀釋待檢樣品,每孔加0.1ml稀釋的標准品和待檢樣品,每個稀釋度3個重復孔。對照孔6個:3個陽性對照孔,每孔加0.1ml含大劑量細胞因子的RPMI-1640培養液,3個陰性對照孔,每孔加0.1ml RPMI-1640培養液。在37℃ 5% CO2的飽和水汽二氧化碳培養箱中培養24~48小時或預定的時間。
3、吸去培養液,用PBS洗滌一次(如為懸浮細胞,應在吸去上清液前離心培養板)。
4、每孔加0.1ml PBS和10μl MTT染液,在37℃ 5% CO2的飽和水汽二氧化碳培養箱中培養4~6小時。
5、每孔加0.1ml酸化異丙醇,也可用含10% SDS的10mmol/L HCl代替酸化異丙醇,在振盪器上振盪混勻,讓還原產物充分溶解。置酶聯檢測儀上測定光密度(OD)值,檢測波長570nm,參考波長630nm。以OD值對樣品稀釋度作圖,比較標准曲線和待測樣品曲線即可求得待測樣品中細胞因子的含量。
三、XTT檢測法:
用XTT代替MTT可省去溶解還原產物結晶的步驟,XTT可以被活細胞中的代謝酶還原成黃色水溶性的代謝產物(formazan)。代謝產物在OD450處有吸收峰。
四、MTS檢測法:
1、培養IL-2依賴細胞株CTLL-2細胞或HT-2細胞(檢測IL-2),或者IL-3依賴細胞株FDC-P1細胞或FL5.12細胞(檢測IL-3)到對數生長期。
2、取96孔細胞培養板,每孔加0.1ml含1×104~2×104上述細胞之一的DMEM培養液(加10%小牛血清)。
3、每孔加0.1ml系列稀釋的待測細胞因子(IL-2或IL-3)樣品或細胞因子標准品,在37℃ 5% CO2的飽和水汽二氧化碳培養箱中培養24小時。
4、每孔加20μl MTS/PMS混合液,繼續培養3~4小時顯色。
5、檢測前搖晃培養板10秒鍾,混勻顏色。在酶聯檢測儀上,波長570nm(或490nm,或570nm和690nm)處檢測各孔的光吸收值(OD)。用樣品稀釋度對OD值(OD570、OD490或OD570/OD690)繪制劑量-反應曲線,根據標准品曲線計算樣品中細胞因子的量。
五、NAG檢測法:
1、按MTT檢測法培養細胞和用不同稀釋度的細胞因子處理細胞。
2、吸去培養液,用PBS洗滌兩次(如為懸浮細胞,應在吸去上清液前先離心)。
3、每孔加60μl NAG染液,在37℃ 5% CO2的飽和水汽二氧化碳培養箱中培養4小時。
4、每孔加90μl終止液,混勻後置酶聯檢測儀上測定光密度(OD)值,檢測波長402nm。以OD值對樣品稀釋度作圖,比較標准曲線和待測樣品曲線即可求得待測樣品中細胞因子的含量。
六、AlamarBlueTM攝入法:
1、按MTT檢測法培養細胞和用不同稀釋度的細胞因子處理細胞。
2、在培養結束前24小時加入Alamar Blue染料,96孔細胞培養板每孔20μl。
3、在培養結束後,直接在酶聯檢測儀上測定光吸收值。氧化型Alamar Blue的最大光吸收在570nm,用OD570減去OD600即為活細胞還原的Alamar Blue染料,顏色深淺與活細胞數成正比。
七、鹼性磷酸酶檢測法(AKP法):
1、按MTT法用細胞因子處理靶細胞適當時間,用PBS洗去死亡細胞,洗兩次。
2、向96孔細胞培養板各孔中加0.2ml新鮮配製的底物液(0.2mol/L 硼酸,1mmol/L MgCl2,1.2mmol/L甲傘基磷酸)。在37℃ 5% CO2的飽和水汽二氧化碳培養箱中培養3小時。
3、在熒光計數儀上測定熒光的量。根據測定已知不同數目細胞的熒光量作出標准曲線,根據標准曲線可得到各孔中的活細胞數。
八、三磷酸腺苷檢測法(ATP法):
1、ATP反應液(Bio-Orbit)是粉末狀混合物,含有熒光素、熒光素酶、0.5mmol醋酸鎂、50mg BSA和0.1μmol無機焦磷酸。在4℃可以保存1個月。用前用10ml含2mmol/L EDTA的0.1mol/L pH7.75 Tris-醋酸緩沖液稀釋。稀釋液分裝後可在-20℃長期保存。
2、在已經完成促增殖或抑生長試驗後的96孔細胞培養板中(每孔含100μL細胞培養液),每孔加0.1ml ATP釋放因子,室溫中反應5分鍾。取另一塊96孔細胞培養板,從第一塊板的各孔中吸0.1ml細胞溶解物到第二塊板的相應各孔。
3、在低於25℃中,將第二塊板置自動多孔熒光檢測儀中。用自動加樣器,每孔加入20μl ATP反應液,立即檢測10秒鍾的熒光強度。溫度升高,檢測敏感性就下降。
4、用RLU(Y軸)對細胞因子標准品的稀釋度(X軸)作標准曲線,根據標准曲線確定待測樣品中細胞因子的含量。
九、染料染色法測定細胞數:
1)結晶紫檢測法:
1、在96孔細胞培養板各孔中加0.1ml含5×104~10×4 WEHI-164細胞的培養液(含10%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養液),37℃ 5% CO2的二氧化碳培養箱中培養2~3小時,讓細胞帖壁。
2、用RPMI-1640培養液10倍遞次稀釋TNF標准品,根據需要3~5倍遞次稀釋待檢樣品,每孔加0.1ml稀釋的標准品或待檢樣品,每個稀釋度3個重復孔。對照孔6個,3個陽性對照孔各加0.1ml含4μg TNF的RPMI-1640培養液,3個陰性對照孔各加100μl RPMI-1640培養液。繼續培養18~24小時。
3、甩去培養液,用PBS小心洗滌一次,每孔加0.1ml 10%甲醇溶液固定細胞30秒鍾。
4、吸去甲醇溶液,每孔加0.1ml結晶紫染液,室溫中放置20分鍾。
5、輕輕甩去染色液,用蒸餾水洗滌各孔,將培養板倒置於吸水紙上吸干水分。自然乾燥或37℃烘乾。此板可以在室溫中長期保存。
6、測定前,每孔加0.1ml 33%醋酸脫色,充分振盪後在570nm處測定光吸收度。用光吸收度(OD)值對樣品稀釋度作圖,比較標准品曲線和待檢樣品曲線即可得到待測樣品中的細胞因子活性
2)NBB檢測法:
1、在用細胞因子處理靶細胞以後傾去培養液,倒置培養板於吸水紙上吸干培養液。再用100μl磷酸緩沖鹽水小心洗去死細胞,用吸水紙吸干培養液。
2、每孔加100μl NBB染液,室溫中染色30分鍾。輕輕染液。用吸水紙吸干染液。</P< p>
3、每孔加100μl福爾馬林固定液固定15分鍾。用自來水輕輕洗去固定液,倒置培養板,用吸水紙吸干染液。
4、每孔加150μl 50mmol/L氫氧化鈉。輕輕振盪培養板直到染料全部溶解並均勻分布。在分光光度計上讀取各孔在620nm處的光密度(OD)值。計算TNF的活性。
3)美藍染色檢測法:
1、用細胞因子處理靶細胞,在含100μL細胞培養液的檢測孔中,每孔加0.02ml 25%戊二醛固定活細胞15分鍾,用自來水緩緩洗去死細胞和固定液。
2、每孔加0.1ml 0.05%美藍染液,染色20分鍾,用自來水緩緩沖凈染液,晾乾。
3、每孔加0.2ml 0.33mol/L鹽酸溶解美藍,振盪混勻。在665nm波長處測定光吸收度。計算TNF的活性。
4)中性紅染色檢測法:
1、用細胞因子處理靶細胞,在含100μL細胞培養液的檢測孔中,每孔加50μl 5%中性紅染液。繼續培養2小時。
2、小心倒去培養液。用200μl Hanks液洗滌細胞1次。小心倒去培養液,減少細胞丟失。
3、每孔加100μl脫色液,在搖床中輕輕搖晃溶解30分鍾。在550nm波長處測定OD值。
十、直接計數細胞:
1、如果靶細胞是帖壁細胞,在細胞因子作用適當時間後,用生理鹽水洗去死亡細胞,用0.25%胰蛋白酶液消化細胞。加適量生理鹽水吹打,使細胞分散成單個細胞。直接在血細胞計數板上計數細胞。
2、如果靶細胞是懸浮細胞,則需要用染色劑區分死細胞和活細胞然後再計數。通常用台盼藍染色細胞,活細胞可以排除進入細胞的台盼藍而不著染,死細胞著染呈深藍色。
3、計數血細胞計數板上4個大方格中的全部活細胞,按下式計算活細胞數:活細胞數(個/ml)=計數的全部活細胞數×10 000×2×1/4。
② 微生物生長的常用檢測方法
一、生長量測定法
1.1體積測量法:又稱測菌絲濃度法。
通過測定一定體積培養液中所含菌絲的量來反映微生物的生長狀況。方法是,取一定量的待測培養液(如10毫升)放在有刻度的離心管中,設定一定的離心時間(如5分鍾)和轉速(如5000rpm),離心後,倒出上清夜,測出上清夜體積為v,則菌絲濃度為(10-v)/10。菌絲濃度測定法是大規模工業發酵生產上微生物生長的一個重要監測指標。這種方法比較粗放,簡便,快速,但需要設定一致的處理條件,否則偏差很大,由於離心沉澱物中夾雜有一些固體營養物,結果會有一定偏差。
1.2稱乾重法:
可用離心或過濾法測定。一般乾重為濕重的10-20%。在離心法中,將一定體積待測培養液倒入離心管中,設定一定的離心時間和轉速,進行離心,並用清水離心洗滌1-5次,進行乾燥。乾燥可用烘箱在105℃或100℃下烘乾,或採用紅外線烘乾,也可在80℃或40℃下真空乾燥,乾燥後稱重。如用過濾法,絲狀真菌可用濾紙過濾,細菌可用醋酸纖維膜等濾膜過濾,過濾後用少量水洗滌,在40℃下進行真空乾燥。稱乾重發法較為煩瑣,通常獲取的微生物產品為菌體時,常採用這種方法,如活性乾酵母(activitydryyeast,ADY),一些以微生物菌體為活性物質的飼料和肥料。
1.3比濁法:
微生物的生長引起培養物混濁度的增高。通過紫外分光光度計測定一定波長下的吸光值,判斷微生物的生長狀況。對某一培養物內的菌體生長作定時跟蹤時,可採用一種特製的有側臂的三角燒瓶。將側臂插入光電比色計的比色座孔中,即可隨時測定其生長情況,而不必取菌液。該法主要用於發酵工業菌體生長監測。如我所使用UNICO公司的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在波長600nm處用比色管定時測定發酵液的吸光光度值OD600,以此監控E.Coli的生長及誘導時間。
1.4菌絲長度測量法:
對於絲狀真菌和一些放線菌,可以在培養基上測定一定時間內菌絲生長的長度,或是利用一隻一端開口並帶有刻度的細玻璃管,到入合適
的培養基,卧放,在開口的一端接種微生物,一段時間後記錄其菌絲生長長度,藉此衡量絲狀微生物的生長
二、微生物計數法
2.1血球計數板法:
血球計數板是一種有特別結構刻度和厚度的厚玻璃片,玻片上有四條溝和兩條嵴,中央有一短橫溝和兩個平台,兩嵴的表比兩平台的表面高0.1mm,每個平台上刻有不同規格的格網,中央0.1mm2面積上刻有400個小方格。通過油鏡觀察,統計一定大格內微生物的數量,即可算出1毫升菌液中所含的菌體數。這種方法簡便,直觀,快捷,但只適宜於單細胞狀態的微生物或絲狀微生物所產生的孢子進行計數,並且所得結果是包括死細胞在內的總菌數。
2.2染色計數法:
為了彌補一些微生物在油鏡下不易觀察計數,而直接用血球計數板法又無法區分死細胞和活細胞的不足,人們發明了染色計數法。藉助不同的染料對菌體進行適當的染色,可以更方便的在顯微鏡下進行活菌計數。如酵母活細胞計數可用美藍染色液,染色後在顯微鏡下觀察,活細胞為無色,而死細胞為藍色。
2.3比例計數法:
將已知顆粒(如黴菌孢子或紅細胞)濃度的液體與一待測細胞濃度的菌液按一定比例均勻混合,在顯微鏡視野中數出各自的數目,即可得未知菌液的'細胞濃度。這種計數方法比較粗放。並且需要配製已知顆粒濃度的懸液做標准。
2.4液體稀釋法:
對未知菌樣做連續十倍系列稀釋,根據估計數,從最適宜的三個連續的10倍稀釋液中各取5毫升試樣,接種1毫升到3組共15隻裝培養液的試管中,經培養後記錄每個稀釋度出現生長的試管數,然後查最大或然數表MPN(mostprobablynumber)得出菌樣的含菌數,根據樣品稀釋倍數計算出活菌含量。該法常用於食品中微生物的檢測,例如飲用水和牛奶的微生物限量檢查。
2.5平板菌落計數法:
這是一種最常用的活菌計數法。將待測菌液進行梯度稀釋,取一定體積的稀釋菌液與合適的固體培養基在凝固前均勻混合,或將菌液塗布於已凝固的固體培養基平板上。保溫培養後,用平板上出現的菌落數乘以菌液稀釋度,即可算出原菌液的含菌數。一般以直徑9cm的平板上出現50-500個菌落為宜。但方法比較麻煩,操作者需有熟練的技術。平板菌落計數法不僅可以得出菌液中活菌的含菌數,而且同時將菌液中的細菌進行了一次分離培養,獲得了單克隆。
2.6試劑紙法:
在平板計數法的基礎上,發展了小型商品化產品以供快速計數用。形式有小型厚濾紙片,瓊脂片等。在濾紙和瓊脂片中吸有合適的培養基,其中加入活性指示劑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無色)待蘸取測試菌液後置密封包裝袋中培養。短期培養後在濾紙上出現一定密度的玫瑰色微小菌落與標准紙色板上圖譜比較即可估算出樣品的含菌量。試劑紙法計數快捷准確,相比而言避免了平板計數法的人為操作誤差。
2.7膜過濾法:
用特殊的濾膜過濾一定體積的含菌樣品,經丫叮橙染色,在紫外顯微鏡下觀察細胞的熒光,活細胞會發橙色熒光,而死細胞則發綠色熒光。
2.8生理指標法:
微生物的生長伴隨著一系列生理指標發生變化,例如酸鹼度,發酵液中的含氮量,含糖量,產氣量等,與生長量相平行的生理指標很多,它們可作為生長測定的相對值。
2.9測定含氮量:
大多數細菌的含氮量為乾重的12.5%,酵母為7.5%,黴菌為6.0%。根據含氮量×6.25,即可測定粗蛋白的含量。含氮量的測定方法有很多,如用硫酸,過氯酸,碘酸,磷酸等消化法和Dumas測N2氣法。Dumas測N2氣法是將樣品與CuO混合,在CO2氣流中加熱後產生氮氣,收集在呼吸計中,用KOH吸去CO2後即可測出N2的量。
2.10測定含碳量:
將少量(乾重0.2-2.0mg)生物材料混入1毫升水或無機緩沖液中,用2毫升2%的K2Cr2O7溶液在1000C下加熱30分鍾後冷卻。加水稀釋至5毫升,在580nm的波長下讀取吸光光度值,即可推算出生長量。需用試劑做空白對照,用標准樣品做標准曲線。
2.11還原糖測定法:
還原糖通常是指單糖或寡糖,可以被微生物直接利用,通過還原糖的測定可間接反映微生物的生長狀況,常用於大規模工業發酵生產上微生物生長的常規監測。方法是,離心發酵液,取上清液,加入斐林試劑,沸水浴煮沸3分鍾,取出加少許鹽酸酸化,加入Na2S2O3臨近終點時加入澱粉溶液,繼續加Na2S2O3至終點,查表讀出還原糖的含量。
2.12氨基氮的測定:
方法是,離心發酵液,取上清液,加入甲基紅和鹽酸作指示劑,加入0.02N的NaOH調色至顏色剛剛褪去,加入底物18%的中性甲醛,反應數刻,加入0.02N的使之變色,根據NaOH的用量折算出氨基氮的含量。根據培養液中氨基氮的含量,可間接反映微生物的生長狀況。
2.13其他生理物質的測定:
P,DNA,RNA,ATP,NAM(乙醯胞壁酸)等含量以及產酸,產氣,產CO2(用標記葡萄糖做基質),耗氧,黏度,產熱等指標,都可用於生長量的測定。也可以根據反應前後的基質濃度變化,最終產氣量,微生物活性三方面的測定反映微生物的生長。如我所在BMP-2的發酵生產上,隨時監測溶氧量的變化和酸鹼度的變化,判斷細菌的長勢。
拓展:微生物的現代定義
肉眼難以看清,需要藉助光學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的一切微小生物的總稱。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菌和少數藻類等。(但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見的,像屬於真菌的蘑菇、靈芝等。)病毒是一類由核酸和蛋白質等少數幾種成分組成的「非細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須依賴於活細胞。根據存在的不同環境分為空間微生物、海洋微生物等,按照細胞結構分類分為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
微生物的主要特徵
體小面大
一個體積恆定的物體,被切割的越小,其相對表面積越大。微生物體積很小,如一個典型的球菌,其體積約1mm,可是其表面積卻很大。這個特徵也是賦予微生物其他如代謝快等特性的基礎。
吸多轉快
微生物通常具有極其高效的生物化學轉化能力。據研究,乳糖菌在1個小時之內能夠分解其自身重量1000-10000倍的乳糖,產朊假絲酵母菌的蛋白合成能力是大豆蛋白合成能力的100倍。
生長繁殖快
相比於大型動物,微生物具有極高的生長繁殖速度。大腸桿菌能夠在12.5-20分鍾內繁殖1次。不妨計算一下,1個大腸桿菌假設20分鍾分裂1次,1小時3次,1晝夜24小時分裂24×3=72次,大概可產生4722366500萬億個(2的72次方),這是非常巨大的數字。但事實上,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如營養缺失、競爭加劇、生存環境惡化等原因,微生物無法完全達到這種指數級增長。 已知大多數微生物生長的最佳pH范圍為7.0 (6.6~7.5)附近,部分則低於4.0。
微生物的這一特性使其在工業上有廣泛的應用,如發酵、單細胞蛋白等。微生物是人類不可或缺的好朋友。
適應強 易變異
分布廣 種類多
微生物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微生物對人類最重要的影響之一是導致傳染病的流行。在人類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微生物導致人類疾病的歷史,也就是人類與之不斷斗爭的歷史。在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方面,人類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是新現和再現的微生物感染還是不斷發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療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機制並不清楚。大量的廣譜抗生素的濫用造成了強大的選擇壓力,使許多菌株發生變異,導致耐葯性的產生,人類健康受到新的威脅。一些分節段的病毒之間可以通過重組或重配發生變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與前次導致感染的株型發生了變異,這種快速的變異給疫苗的設計和治療造成了很大的障礙。而耐葯性結核桿菌的出現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結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圍內猖獗起來。
微生物千姿百態,有些是腐敗性的,即引起食品氣味和組織結構發生不良變化。當然有些微生物是有益的,它們可用來生產如乳酪,麵包,泡菜,啤酒和葡萄酒。微生物非常小,必須通過顯微鏡放大約1000 倍才能看到。比如中等大小的細菌,1000個疊加在一起只有句號那麼大。
微生物能夠致病,能夠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發霉腐爛,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萊明從青黴菌抑制其它細菌的生長中發現了青黴素,這對醫葯界來講是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後來大量的抗生素從放線菌等的代謝產物中篩選出來。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一些微生物被廣泛應用於工業發酵,生產乙醇、食品及各種酶制劑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夠降解塑料、處理廢水廢氣等等,並且可再生資源的潛力極大,稱為環保微生物;還有一些能在極端環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例如:高溫、低溫、高鹽、高鹼以及高輻射等普通生命體不能生存的環境,依然存在著一部分微生物等等。看上去,我們發現的微生物已經很多,但實際上由於培養方式等技術手段的限制,人類現今發現的微生物還只佔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分。
微生物間的相互作用機制也相當奧妙。例如健康人腸道中即有大量細菌存在,稱為正常菌群,其中包含的細菌種類高達上百種。在腸道環境中這些細菌相互依存,互惠共生。食物、有毒物質甚至葯物的分解與吸收,菌群在這些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以及細菌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還不明了。一旦菌群失調,就會引起腹瀉。
隨著醫學研究進入分子水平,人們對基因、遺傳物質等專業術語也日漸熟悉。人們認識到,是遺傳信息決定了生物體具有的生命特徵,包括外部形態以及從事的生命活動等等,而生物體的基因組正是這些遺傳信息的攜帶者。因此闡明生物體基因組攜帶的遺傳信息,將大大有助於揭示生命的起源和奧秘。
工業微生物涉及食品、制葯、冶金、采礦、石油、皮革、輕化工等多種行業。通過微生物發酵途徑生產抗生素、丁醇、維生素C以及一些風味食品的制備等;某些特殊微生物酶參與皮革脫毛、冶金、採油采礦等生產過程,甚至直接作為洗衣粉等的添加劑;另外還有一些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可以作為天然的微生物殺蟲劑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通過對枯草芽孢桿菌的基因組研究,發現了一系列與抗生素及重要工業用酶的產生相關的基因。乳酸桿菌作為一種重要的微生態調節劑參與食品發酵過程,對其進行的基因組學研究將有利於找到關鍵的功能基因,然後對菌株加以改造,使其更適於工業化的生產過程。國內維生素C兩步發酵法生產過程中的關鍵菌株氧化葡萄糖酸桿菌的基因組研究,將在基因組測序完成的前提下找到與維生素C生產相關的重要代謝功能基因,經基因工程改造,實現新的工程菌株的構建,簡化生產步驟,降低生產成本,繼而實現經濟效益的大幅度提升。對工業微生物開展的基因組研究,不斷發現新的特殊酶基因及重要代謝過程和代謝產物生成相關的功能基因,並將其應用於生產以及傳統工業、工藝的改造,同時推動現代生物技術的迅速發展。
經濟作物柑橘的致病菌是國際上第一個發表了全序列的植物致病微生物。還有一些在分類學、生理學和經濟價值上非常重要的農業微生物,例如:胡蘿卜歐文氏菌、植物致病性假單胞菌以及中國正在開展的黃單胞菌的研究等正在進行之中。日前植物固氮根瘤菌的全序列也剛剛測定完成。借鑒已經較為成熟的從人類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組學信息篩選治療性葯物的方案,可以嘗試性地應用到植物病原體上。特別像柑橘的致病菌這種需要昆蟲媒介才能完成生活周期的種類,除了殺蟲劑能阻斷其生活周期以外,只能通過遺傳學研究找到毒力相關因子,尋找抗性靶位以發展更有效的控制對策。固氮菌全部遺傳信息的解析對於開發利用其固氮關鍵基因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也具有重要的意義。[10]
在極端環境下能夠生長的微生物稱為極端微生物,又稱嗜極菌。嗜極菌對極端環境具有很強的適應性,極端微生物基因組的研究有助於從分子水平研究極限條件下微生物的適應性,加深對生命本質的認識。
③ 測定微生物細胞活性的方法都有哪些
根據每個細胞有一定的重量而設計的。它可以用於單細胞、多細胞以及絲狀體微生物生長的測定。將一定體積的樣品通過離心或過濾將菌體分離出來,經洗滌,再離心後直接稱重,求出濕重,如果是絲狀體微生物,過濾後用濾紙吸去菌絲之間的自由水,再稱重求出濕重。不論是細菌樣品還是絲狀菌樣品,可以將它們放在已知重量的平皿或燒杯內,於105℃烘乾至恆重,取出放入乾燥器內冷卻,再稱量,求出微生物乾重。
如果要測定固體培養基上生長的放線菌或絲狀真菌,可先加熱至50℃,使瓊脂熔化,過濾得菌絲體,再用50℃的生理鹽水洗滌菌絲,然後按上述方法求出菌絲體的濕重或乾重。
除了乾重、濕重反映細胞物質重量外,還可以通過測定細胞中蛋白質或DNA的含量反映細胞物質的量。蛋白質是細胞的主要成分,含量也比較穩定,其中氮是蛋白質的重要組成元素。從一定體積的樣品中分離出細胞,洗滌後,按凱氏定氮法測出總氮量。蛋白質含氮量為16%,細菌中蛋白質含量占細菌固形物的50%一80%,一般以65%為代表,有些細菌則只佔13%一14%,這種變化是由菌齡和培養條件不同所產生的。因此總含氮量與蛋白質總量之間的關系可按下列公式計算:
蛋白質總量=含氮量×6.25
核酸DNA是微生物的重要遺傳物質,每個細菌的DNA含量相當恆定,平均為8.4×`10^(-5)`NG。因此從一定體積的細菌懸液中所含的細菌中提取DNA,求得DNA含量,再計算出這一定體積的細菌懸液所含的細菌總數。
④ 多巴胺對細菌活性影響怎麼測定
多巴胺對細菌活性影響可通過:端點熒光法、吸光度法等方法來測定。
1、端點熒光法:這種方法是歷碰通過檢測細菌培養液中的熒光信號來評估多巴胺對細敬旁菌生長肢稿談的影響。可以使用高通量熒光板讀取器進行檢測。
2、吸光度法:這種方法是通過測量細菌在不同條件下的吸光度變化來評估多巴胺對細菌活性的影響。可以使用分光光度計進行測量。
在進行實驗前需要設計合理的實驗方案,並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方法和工具。
⑤ 細胞活力測定常用的簡便方法是
MTT法又稱MTT比色法,是一種檢測細胞存活和生長的方法。其檢測原理為活細胞線粒體中的琥珀酸脫氫酶能使外源性MTT還原為水不溶性的藍紫色結晶甲瓚(Formazan)並沉積在細胞中,而死細胞無此功能。二甲基亞碸(DMSO)能溶解細胞中的甲瓚,用酶聯免疫檢測儀在490nm波長處測定其光吸收值,可間接反映活細胞數量。在一定細胞數范圍內,MTT結晶形成的量與細胞數成正比。該方法已廣泛用於一些生物活性因子的活性檢測、大規模的抗腫瘤葯物篩選、細胞毒性試驗以及腫瘤放射敏感性測定等。它的特點是靈敏度高、經濟。
缺點:由於MTT經還原所產生的甲瓚產物不溶於水,需被溶解後才能檢測。這不僅使工作量增加,也會對實驗結果的准確性產生影響,而且溶解甲瓚的有機溶劑對實驗者也有損害。
細胞活力常用百分比表示,活力的大小對試驗結果有很大影響。細胞活力的測定有許多方法,最簡便常用的方法是台盼藍(trypanblue)染色法。台盼藍又稱錐藍,是一種陰離子型染料,這種染料不能透過活細胞正常完整的細胞膜,故活細胞不著色,但死亡細胞的細胞膜通透性增加,可使染料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內,使死細胞著色呈藍色。
⑥ 檢測細胞生物學活性有哪些方法
根據每細胞定重量設計用於單細胞、細胞及絲狀體微物測定定體積品通離或濾菌體離經洗滌再離直接稱重求濕重絲狀體微物濾用濾紙吸菌絲間自由水再稱重求濕重論細菌品絲狀菌品放已知重量平皿或燒杯內於一05℃烘乾至恆重取放入乾燥器內冷卻再稱量求微物乾重 要測定固體培養基放線菌或絲狀真菌先加熱至50℃使瓊脂熔化濾菌絲體再用50℃理鹽水洗滌菌絲按述求菌絲體濕重或乾重 除乾重、濕重反映細胞物質重量外通測定細胞蛋白質或DNA含量反映細胞物質量蛋白質細胞主要含量比較穩定其氮蛋白質重要組元素定體積品離細胞洗滌按凱氏定氮測總氮量蛋白質含氮量一陸%細菌蛋白質含量占細菌固形物50%吧0%般陸5%代表些細菌則佔一三%一四%種變化由菌齡培養條件同所產總含氮量與蛋白質總量間關系按列公式計算: 蛋白質總量=含氮量×陸.二5 核酸DNA微物重要遺傳物質每細菌DNA含量相恆定平均吧.四×`一0^(-5)`NG定體積細菌懸液所含細菌提取DNA求DNA含量再計算定體積細菌懸液所含細菌總
⑦ 細菌活力鑒定 怎麼鑒別細胞死活呢
先滴濃度相對高的溶寬派顫液在其周圍,在顯微鏡下觀察其細胞形羨態態,發生變化則先前有活性。再滴低濃度的平衡,細胞形態不能復原則表明在剛才的高濃度下慎敗已失活,剩下的復原的則為有活性的。
⑧ 細菌鑒定辦法有哪些, 常見細菌的鑒定辦法就可以~
一 澱粉水解試驗
(一)實驗原理
細菌對大分子的澱粉、蛋白質和脂肪不能直接利用,必須靠產生的胞外酶,如澱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將大分子物質分解.胞外酶能分泌擴散到細胞外,將物質分解成小單位如糖、氨基酸、甘油與脂肪酸.這些小單位的物質能被細菌吸收和利用.水解過程可通過底物的變化來證明,如細菌水解澱粉的區域,用碘測定不再產生藍色;水解明膠可觀察到明膠被液化;脂肪水解後產生脂肪酸改變培養基的pH,其中的中性紅指示劑使培養基從淡紅色變為深紅色.
(二)實驗方法
將澱粉培養基溶化後,冷至45℃左右,以無菌操作製成平板.
取18-24h的純培養物點於平板上,每皿可點種3-5個菌株,適溫培養2-4d,形成菌落後,在平板上滴加盧戈氏碘液,以鋪滿菌落周圍為度,平板成藍色.如果菌落周圍有無色透明圈出現,說明澱粉已經被水解,實驗為陽性,否則為陰性.透明圈的大小一般說明水解澱粉的能力.
(三)實驗試劑的配製
肉湯蛋白腖瓊脂成分:蛋白腖10g,牛肉膏3g,氯化鈉5g,瓊脂17g,蒸餾水1000mL,pH7.2.
澱粉培養基製法:在肉湯蛋白腖瓊脂中添加0.2%的可溶性澱粉,校正pH值至7.6,分裝三角瓶,121℃ 20min滅菌備用.
盧戈氏(Lugol)碘液:碘片1g,碘化鉀2g,蒸餾水300ml,先將碘化鉀溶解在少量水中,再將碘片溶解在碘化鉀溶液中,混勻,定容.
二 糖發酵試驗
(一)實驗原理
單糖發酵是將葡萄糖,乳糖或麥芽糖等分別加入蛋白腖水培養基內,使其最終濃度為0.75-1%.並加入一定量酚紅指示劑及小倒管,製成單糖發酵管,接種細菌經37℃培養18-24小時,若能分解糖產酸則酚紅指示劑由紅變黃,若能分解甲酸有CO2和H2等氣體形成,小倒管內則聚集有氣泡;不分解,則指示劑不變色.
(二)實驗材料
1.菌種:大腸桿菌,傷寒桿菌18-24小時瓊脂斜面培養物.
2.培養基:葡萄糖發酵管,乳糖發酵管等.
(三)實驗方法
1.將傷寒桿菌,大腸桿菌按照液體接種方法分別接種於葡萄糖及乳糖發酵管內.
2.置37℃孵箱培養18-24小時.
3.觀察結果:由於一些細菌能分解某種糖類產酸,所以培養基中pH下降到7.0以下,在酚紅指示劑的顯示下,培養基顏色由紅變黃.產酸者以「+」表示,如果同時產生氣體,則培養基中小倒管內有氣泡出現,此乃產酸又產氣,以「♁」表示,不分解,則指示劑不變色,用「-」表示.
(四)實驗結果
傷寒桿菌 大腸桿菌
葡萄糖 + ♁
乳 糖 - ♁
(五)實驗試劑的配製
1.單糖發酵管的制備: 成分:蛋白腖水培養基 100ml ,0.2%酚紅 1ml ,所需糖(葡萄糖或乳糖)0.75-1g
製法:
(1)將上述成分溶化,混勻分裝於內含有倒置小玻璃管的小試管中,每管約2ml,加塞.
(2)小倒管排氣,滅菌(8-10磅,20-30分鍾),貯存備用.
用途:供單糖發酵試驗用.
2.0.2%酚紅配製法
酚紅(phenol red)0.2g ,0.lmol/LNaOH 8ml ,蒸餾水 92ml
將酚紅入研缽徐徐加入0.lmol/LNaOH研磨,再補足蒸餾水即成.若需長時間保存,可高壓滅菌後貯存備用.
三 甲基紅(M.R)試驗
(一)實驗原理
某些細菌如大腸桿菌等分解葡萄糖產生丙酮酸,繼而分解為甲酸、乙酸、乳酸等,使培養基pH值降至4.5以下,加入甲基紅指示劑呈紅色,此為陽性反應;若產酸量少或產生的酸進一步轉化為醇、醛、氣體和水等,則培養基的酸鹼度仍在pH 6.2以上,加入甲基紅指示劑呈現黃色,為陰性反應.
(二)實驗材料
1. 菌種:大腸桿菌,產氣桿菌18-24h瓊脂斜面培養物.
2. 培養基:葡萄糖蛋白腖水培養基.
3. 試劑:甲基紅試劑.
(三)實驗方法
1. 分別將大腸桿菌,產氣桿菌接種於兩支葡萄糖蛋白腖水培養基中.
2. 置37℃培養2-3天取出,分別滴加甲基紅試劑2-3滴,混勻,觀察結果.
(四)實驗結果
大腸桿菌:+,產氣桿菌:-.
(五)實驗試劑的配製
1.甲基紅試劑的配製
甲基紅 0.04g, 95%酒精 60ml , 蒸餾水 40ml .
先使甲基紅溶解於酒精中,再加入蒸餾水,混合,搖勻即成.
2.葡萄糖蛋白腖水培養物
成分:蛋白腖5g 葡萄糖5g
製法:
(1)將上述成分溶解於蒸餾水中.
(2)調節pH至7.6,用濾紙過濾除渣.
(3)分裝中試管,每管約3-4ml,滅菌後備用.
用途:供甲基紅及V-P試驗用.
四 產吲哚(indole)試驗
(一)實驗原理
某些細菌如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等具有色氨酸酶,能分解蛋白腖水培養基中的色氨酸,產生靛基質(無色吲哚),再與歐立希試劑(對二甲基氨基苯甲醛)反應,形成紅色化合物—玫瑰吲哚,即為陽性反應.
(二)實驗材料
1. 菌種:大腸桿菌,傷寒桿菌18-24小時瓊脂斜面培養物.
2. 培養基:蛋白腖水培養基.
3. 試劑,歐立希(Ehrlich)試劑(對二甲基氨基苯甲醛)
(三)實驗方法
1. 分別將大腸桿菌,傷寒桿菌接種於兩支蛋白腖水培養基中.
2. 置37℃培養2-3天後,每管沿管壁各加歐立希試劑0.5-1ml於培養液面上,待1-2分鍾後觀察結果:在交界面出現玫瑰紅色環即為吲哚試驗陽性,無紅色環即為陰性.
(四)實驗結果
大腸桿菌:+ ;傷寒桿菌:- .
(五)實驗試劑的配製
1.蛋白腖水培養基的制備
成分:蛋白腖10g 氯化鈉5g 蒸餾水1000ml
製法:
(1)先用少量蒸餾水將蛋白腖和氯化鈉相混合溶解,再加足蒸餾水量.
(2)調節pH至7.6、用濾紙過濾.
(3)分裝中試管,每管約3-4ml,加塞滅菌後備用.
2. 歐立希(Ehrlich)試劑的配製
對位二甲基氨基苯甲醛 4g
95%酒精 380ml
濃硫酸或濃鹽酸80ml
三種成分混合即成,瓶口要嚴密,以免揮發.
五 硝酸鹽還原試驗
(一)硝酸鹽還原試驗原理:
硝酸鹽還原反應包括兩個過程:一是在合成過程中,硝酸鹽還原為亞硝酸鹽和氨,再由氨轉化為氨基酸和細胞內其他含氮化合物;二是在分解代謝過程中,硝酸鹽或亞硝酸鹽代替氧作為呼吸酶系統中的終末受氫體.能使硝酸鹽還原的細菌從硝酸鹽中獲得氧而形成亞硝酸鹽和其他還原性產物.但硝酸鹽還原的過程因細菌不同而異,有的細菌僅使硝酸鹽還原為亞硝酸鹽,如大腸埃希菌;有的細菌則可使其還原為亞硝酸鹽和離子態的銨;有的細菌能使硝酸鹽或亞硝酸鹽還原為氮,如假單胞菌等.硝酸鹽還原試驗系測定還原過程中所產生的亞硝酸鹽.
(二)培養基:
硝酸鹽培養基.
(三)試劑:
甲液(對氨基苯磺酸0.8g+5mol/L醋酸100ml);乙液(α-奈胺0.5g + 5mol/L醋酸100ml).
(四)方法:
被檢菌接種於硝酸鹽培養基中,於35℃培養1~4d.將甲、乙液等量混合後(約0.1ml)加入培養基內,立即觀察結果.
(五)結果:
出現紅色為陽性.若加入試劑後無顏色反應,可能是:①硝酸鹽沒有被還原,試驗陰性;②硝酸鹽被還原為氨和氮等其他產物而導致假陰性結果,這時應在試管內加入少許鋅粉,如出現紅色則表明試驗確實為陰性.若仍不產生紅色,表示試驗為假陰性.
若要檢查是否有氮氣產生,可在培養基管內加一小倒管,如有氣泡產生,表示有氮氣生成.
(六)應用:
本試驗在細菌鑒定中廣泛應用.腸桿菌科細菌均能還原硝酸鹽為亞硝酸鹽;銅綠假單胞菌、嗜麥芽窄食單胞菌等假單胞菌可產生氮氣;有些厭氧菌如韋榮球菌等試驗也為陽性.
(七)實驗試劑的配製
硝酸鹽液體培養基
蛋白腖5.0g,KNO3 0.2g, 蒸餾水1000 mL,pH7.4,每管分裝4-5mL,121℃滅菌15-20min.
六 產氨實驗(尿素分解實驗)
(一)實驗原理
某些細菌如變形桿菌,具有尿素分解酶,能分解尿素而產生氨,氨溶於水變成氫氧化銨,使培養基變鹼而呈紅色即為陽性.
(二) 實驗材料
1. 菌種:變形桿菌,傷寒桿菌18-24小時瓊脂斜面培養物.
2. 培養基:尿素培養基.
(三) 實驗方法
1. 分別以斜面接種法將變形桿菌,傷寒桿菌接種於兩支尿素斜面培養基上.
2. 置37℃培養18-24小時.
3. 取出觀察結果,培養基變為紅色,即尿素分解試驗陽性,若不變色,即為尿素分解試驗陰性.
(四) 實驗結果
變形桿菌:+ ;傷寒桿菌:- .
(五) 實驗試劑的配製
1.尿素培養基的制備
成分: 蛋白腖1g 、氯化鈉5g、葡萄糖1g、蒸餾水900ml、瓊脂15-20g 、0.1%酚紅 12ml 、20%尿素水溶液(無菌)100ml .
製法:(1)除尿素、瓊脂和酚紅外,其餘成分溶於水中,加熱溶化,矯正pH至6.8-6.9.
(2)加入瓊脂和酚紅,115℃磅滅菌10min.
(3)冷卻至60℃後加入無菌尿素溶液,搖勻.
(4)分裝中試管(無菌),每管3-4ml,置成斜面備用.
說明:(1)尿素不耐熱,也不能久存,只能用濾器除菌.
2.無菌尿素溶液制備:稱取尿素20g,混合於100ml蒸餾水中,充分搖勻,用G6濾菌器過濾除菌,以達到無菌的目的.
七 檸檬酸鹽利用試驗
(一)實驗原理
本試驗用於檢測細菌利用檸檬酸的能力.細菌利用檸檬酸鹽的能力不同,如各種腸細菌可利用檸檬酸為碳源,而大腸埃希氏菌則不利用檸檬酸鹽.因此,能否利用檸檬酸鹽是一項鑒別性特徵.培養基中含有檸檬酸鈉時,如將檸檬酸分解為CO2,則培養基中由於有游離鈉離子呈鹼性,使培養基中酚紅指示劑(pH6.8-8.4,黃→紅)由淡粉紅色變為玫瑰紅色以識別之.
(二)材料
檸檬酸鈉 2g、K2HPO4 1g、NH3H2PO4 1g、NaCl 5g、MgSO4 0.2g、瓊脂 1.5 2g、1%溴麝香草酚藍(酒精溶液)或0.04%苯酚紅 10ml、水 1000ml
將上述各成分加熱溶解後,調PH6.8,然後加入酚紅指示劑,搖勻,用脫脂棉過濾.製成後為黃綠色,分裝試管.121℃滅菌20min後製成斜面.
(三) 實驗內容
1.將試驗菌在斜面上劃線接種,適溫培養3-5天.
2.若該菌能利用檸檬酸鹽,則可在此斜面上生長並將培養基由原來的淡粉紅色變為玫瑰紅色,此為陽性;顏色不變者為陰性.
八 油脂水解試驗
(一)原理
某些細菌能夠分泌脂肪酶(胞外酶),能將培養基中的脂肪水解為甘油和脂肪酸.所產生的脂肪酸,可通過預先加入油脂培養基中的中性紅加以指示[指示範圍pH6.8(紅)~pH8.0(黃)].當細菌分解脂肪產生脂肪酸時,培養基中出現紅色斑點.
(二)實驗內容
1.將裝有油脂培養基的錐形瓶置於沸水浴中融化,取出並充分振盪(使油脂均勻分布),再傾入培養皿中,待凝固後製成平板.
2.翻轉平板使底皿背面向上,用記號筆在其背面玻璃上劃成兩半.一半用於接種金黃色葡萄球菌作為陽性對照菌,另一半用於接種實驗菌大腸桿菌或產氣腸桿菌.接種時用接種環取少量菌在平板兩邊各劃線接種.
3.將接種完的平板倒置於37℃恆溫箱中,培養24h.
4.觀察結果時,注意觀察平板上長菌的地方,如出現紅色斑點,即說明脂肪已被水解,此為陽性反應.
(三)培養基配製
油脂培養基:蛋白腖10g,牛肉膏5g,氯化鈉5g,香油或花生油10g,中性紅(1.6%水溶液)約0.1ml,瓊脂15-20g,蒸餾水1000mL,pH7.2,121℃滅菌20min.
九 接觸酶試驗
(一)實驗原理
本試驗用於檢測細菌是否具有接觸酶活性.接觸酶又稱為過氧化氫酶,是一種以正鐵血紅素作為輔基的酶,能將過氧化氫分解為水和氧.一般好氧細菌與兼性厭氧細菌(除某些鏈球菌、乳酸桿菌等外)都能產生接觸酶,而厭氧細菌不產生接觸酶,這是用以區別好氧和厭氧菌的方法之一.
(二)材料
牛肉膏、蛋白腖瓊脂培養基,3%過氧化氫.
牛肉膏、蛋白腖瓊脂培養基:牛肉膏 0.3g、蛋白腖 1g、氯化鈉 0.5g、瓊脂 2g、自來水 100mL、pH 7.0~7.2 、滅菌.
(三)實驗內容
1.接種試驗菌,適溫下培養18-24小時.
2.將3%的過氧化氫滴於斜面菌苔上(或塗有菌苔的載玻片上),靜置1-3分鍾後,如有氣泡產生即為陽性.不產生氣泡者為陰性.
(四) 應用
革蘭陽性球菌中,葡萄球菌和微球菌均產生過氧化氫酶,而鏈球菌屬為陰性,故此試驗常用於革蘭陽性球菌的初步分群.
十 革蘭氏染色
(一)實驗原理
革蘭氏染色法是細菌學中廣泛使用的一種鑒別染色法.通過結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後,在細胞壁內形成了不溶於水的結晶紫與碘的復合物,革蘭氏陽性菌由於其細胞壁較厚、肽聚糖網層次較多且交聯緻密,故遇乙醇或丙酮脫色處理時,因失水反而使網孔縮小,再加上它不含類脂,故乙醇處理不會出現縫隙,因此能把結晶紫與碘復合物牢牢留在壁內,使其仍呈紫色;而革蘭氏陰性菌因其細胞壁薄、外膜層類脂含量高、肽聚糖層薄且交聯度差,在遇脫色劑後,以類脂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鬆散的肽聚糖網不能阻擋結晶紫與碘復合物的溶出,因此通過乙醇脫色後仍呈無色,再經沙黃等紅色染料復染,就使革蘭氏陰性菌呈紅色.
(二)實驗方法
革蘭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脫色、復染等四個步驟,具體操作方法是:
1.塗片固定.
2.草酸銨結晶紫染1分鍾.
3.自來水沖洗.
4.加碘液覆蓋塗面染約1分鍾.
5.水洗,用吸水紙吸去水分.
6.加95%酒精數滴,並輕輕搖動進行脫色,20秒後水洗,吸去水分.
7.蕃紅梁色液(稀)染2分鍾後,自來水沖洗.乾燥,鏡檢.
[染色的結果]:革蘭氏正反應菌體都呈紫色,負反應菌體都呈紅色.
(三)應用
其重要的臨床意義在於:1.鑒別細菌 2.選擇葯物 3.與致病性有關::革蘭氏陽性菌能產生外毒素,革蘭氏陰性菌能產生內毒素,兩者的致病作用不同.
⑨ 某單位要求知道一種乾酵母粉中的活菌存活率,請設計1到2種的可行的檢測方法
用待測樣品與標准樣品進行對比發酵試驗。可以根據發酵成熟時間或者發酵產物的生成量,或者產物生成速度對比,來求得樣品中的活菌的成活率。
檢測方法有:
1、發酵成熟時檢測並計算活菌存活率。
2、比校發酵產物的生成量計算活菌存活率。
3、計算生成物的生成速度對比,計算活菌的成活率。
(9)細菌活性檢測方法擴展閱讀:
培養將所試菌肉湯培養物劃線接種營養瓊脂,36 °C培養24~ 48h,自同一單個菌落取菌,分別接種單雙管法 O / F 試驗培養基,其中單管法用接種針穿刺接種至管底。同時設不加葡萄糖接種發酵型細菌和加有葡萄糖不種菌的空白對照。36°C培養24h,開始觀察結果,每24h記錄一次,共觀察4d。
⑩ 如何測定某種細菌的活性,像乳酸菌的活性,是否是只是測定它的數量就可以了呢
這個問題很模糊啊,沒有這種說法啊,一般我們都知道細菌通常有三個生長時期,即對數生長期,穩定生長期,和凋亡期。我們一拍灶冊般認為細菌在對辯唯數生長期的活力襲宏最強,產生的活性物質相對較多,而這一時期的判斷則是通過OD600來測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