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金融行業現狀
看來你對金融行業缺乏最基本的了解。。。。。
1、金融行業分為銀行、證券、激枝保險三大塊。估計你說的是證券這一塊。
2、證券行業,主要是券商、基金公司、信託公司。籠統的說,這三種本質上確實一樣:券商要信做拉客戶來自己這開戶,因為客戶的股票交易要付手續費,這是券商的主要利潤來源之一;基金公司要拉客戶來買自己的基金,然後收客戶的賬戶管理費;信託公司要拉客戶來買自己的信託合同,一樣收費。
3、所以乍一看,套路都一樣:找客戶,尤其是大客戶,是最重要的。至於流動性大,就很好理解了:客戶就那麼多,大家各顯神通,找不到客戶就出局。尤其是現在,股市債市慘淡,基金公司根本賣不動,更要瘋狂找客戶了。不像前幾年,都是客戶跑過來搶著買。
其實,這樣的職位屬於比較初級的,誰都能做,沒有保障,找到客戶就是大爺,沒有客戶你就走人。真正高價值的,是公司里的基金經理、分析師一類的。找來了客戶,拿來了錢,真正管理這些錢的是基金經理,他來負責讓資金增值。
嗯,說"初級"其實是不準確滑鉛衡的,應該說「門檻低,要求高」。我一個好朋友是做基金銷售的,全國前三學校的金融專業碩士畢業,每年賣幾個億甚至幾十個億的基金,是他們公司的第一銷售。今年一樣不好過,大家都賣不動。
金融行業的現狀,有點像80年代的中國經濟:基本是計劃經濟,價格管制和行政壟斷是主流,市場效率低下,活躍著各種官倒、走私,大發橫財,而百姓生活艱苦。
人民銀行和四大商業銀行代表著計劃經濟、價格管制和行政壟斷,各大證券、基金公司扮演的是官倒和走私者的角色,各種被套的散戶就是艱苦的百姓。
未來,是想鄧一樣堅持搞市場化,還是繼續裹足不前最終崩盤,誰也不知道。改革的分界點在哪兒,也不知道。學者官員商人散戶吵成一片,誰知道未來會怎樣?
B. 金融行業發展現狀及前景分析
金融業具有指標性、壟斷性、高風險性、效益依賴性和高負債經營性的特點。[3]
指標性
指標性是指金融的指標數據從各個角度反映了明纖帶國民經濟的整體和個體狀況,金融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晴雨表。
壟斷性
壟斷性一方面是指金融業是政府嚴格控制的行業,未經中央銀行審批,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允許隨意開設金融機構; 另一方面是指具體金融業務的相對壟斷性,信貸業務主要集中在四激蘆大商業銀行,證券業務主要集中在國泰、華夏、南方等全國性證券公司,保險業務主要集中在人保、平保和太保。
金融
高風險性
高風險性是指金融業是巨額資金的集散中心,涉及國民經濟各部門。單位和個人,其任何經營決策的失誤都可能導致「多米諾骨牌效應」。
效益依賴性
效益依賴性是指金融效益取決於國民經濟總體效益,受豎棗政策影響很大。
高負債經營性
高負債經營性是相對於一般工商企業而言,其自有資金比率較低。 金融業在國民經濟中處於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地位,關繫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具有優化資金配置和調節、反映、監督經濟的作用。金融業的獨特地位和固有特點,使得各國政府都非常重視本國金融業的發展。我國對此有一個認識和發展過程。過去我國金融業發展既緩慢又不規范,經過十幾年改革,金融業以空前未有的速度和規模在成長。隨著經濟的穩步增長和經濟、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入,金融業有著美好的發展前景。
C. 中國金融行業未來的市場前景和趨勢
一、中國金融服務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金融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金融業面臨的市場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別是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以來,各級政府都把金融安全和穩健發展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採取多項管理措施,加強自身建設,防範金融風險,取得了很大進展。但是加入WTO後,外國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我國金融業各部門的壓力仍將非常大,發展現狀不容樂觀。下面我們將分別談談我國銀行業(主要是商業銀行)、保險業和證券業的發展現狀。
(一) 銀行業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市場基本上是由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所瓜分,行業壟斷程度相當高,其業務主要集中在傳統的存、貸、匯銀行業務和外匯業務等,很少經營或不經營全部的投資銀行業務,如金融租賃業務、保險業務、信託業務、財產顧問和咨詢業務和旅遊廣告業務等。這些業務范圍的限制,影響了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和金融工具創新能力,資本金嚴重不足,貸款能力出現內生性約束。由於國有銀行效益不佳,消化自身不良資產的壓力很大,也無力用經營利潤補充基金。因此,不良資產日益積累,致使部分國有銀行資產充足率根本達不到巴塞爾協議規定的8%的要求。由於商業銀行盈利能力不強,資產運用效率不高,存在大量的壞帳和呆帳。這些都將使國有商業銀行在與外資銀行的競爭中處於不利的地位。
(二)保險業
二十年多來,中國保險業以年均39.6%的增長速度迅猛發展,實現第一個保費收入達500億元用了15 年的時間,而實現第二個500億元僅用了3年時間(見圖1-1、圖1-2)。到2000年底,保費收入達1595.9億元。同時保險市場主體日趨多元化,目前,全國共有保險公司40家,一個以國有保險公司和股份制保險公司為主、中外保險公司並存、多家保險公司競爭的保險市場格局已初步形成。但中國保險業目前還存在一系列問題,如保險公司實力
差,資金運用渠道少(保險業收入仍以保費盈餘為主),效率和經營技術不高,服務水平不能適應競爭等。因此,一旦當我國保險公司與外國保險機構真正展開競爭,保險業將面臨很大沖擊。
圖1 1989—2000年我國保費收入趨勢圖
圖2 1989—2000年我國保費收入增幅趨勢圖
(三)證券業
我國證券業起步於八十年代,在1990、1991年滬深證券交易所成立後,經過曲折的歷程,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首先是融資能力的增強,我國證券市場融資額從1994年的99.78億元,增長到2001年的1192.22億元,占間接融資(銀行貸款)的11.45%;其次,隨著證券市場規模持續增長,股票交易額也持續增長,1993年的股票交易額為3627.2億元,2000年股票交易額達到高峰,為60826.6億元,增長了16.7倍。2001年我國上市公司數量已經達到了1154家,投資者帳戶為6639 .68萬戶。上述數據表明,我國證券市場經過10年的快速發展,已經初具規模。但由於我國證券業是在一定的保護下發展起來的,並沒有與國際市場完全接軌,因此其要進一步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國內證券機構業務范圍狹窄,品種單一,結構趨同。業務范圍僅限於國內的承銷、經紀和自營三大傳統業務,企業財務顧問業務等雖然也有,但是大多是爭取承銷項目的輔助手段,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具有很大的雷同,對金融創新的重要性仍然沒有充分的認識。
其次,融資渠道不暢,上市證券公司不多。渠道有三個方面:同業拆借、國債回購和增資擴股,且融資偏重短期資金融通,缺乏券商發展急需的隱輪長期資金融資渠道。
第三,資本運作效率差。
第四,券商的資產管理業務混亂。
第五,證券經紀業務收益下降。
這些都表明,只有二十餘年成長歷史的新中國證券業同經歷過百餘年資本市場錘煉並且實力雄厚的國外證券公司同場競技,將面臨巨大的現實壓力。
二、中外金融服務業發展比較
2001年11月,中國終於邁進了WTO的毀渣大門,中外金融機構同台競技將成為必然趨勢,我國金融業要在這一場新的角逐中佔有一席之位,必須通過比較分析彼此的優勢和劣勢,判斷自身所處的生存環境,最終提出自己的戰略方案。
(一) 銀灶余信行業
1.經營規模比較
衡量一家綜合性商業銀行的經營規模,主要有總資產、一級資本、分支機構數量、跨國經營情況等子指標。
表1 中外商業銀行經營規模比較(1999年度) 單位:億美元
總資產
一級資本
分行機構數量
跨國經營情況
工商銀行
4275.46
219.19
國內分支機構眾多
跨國經營處於初級階段
農業銀行
2442.93
162.66
國內分支機構眾多
跨國經營處於初級階段
建設銀行
2658.45
131.96
國內分支機構眾多
跨國經營處於初級階段
中國銀行
3162.14
152.70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花旗銀行
7169.37
476.99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美洲銀行
6325.74
381.76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德意志銀行
8437.61
174.18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巴克萊銀行
3988.25
140.55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資料來源:張仿龍、阮班鷹:《中外商業銀行盈利比較及入世對策》,《現代商業銀行導刊》2001年第一期;孔永、馬耕之《世界30家銀行資產負債及財務狀況概覽》,中國經濟出版社1996年版。
從表1可以看出,就總資產和一級資本來源來說,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與國際跨國商業銀行相比並不遜色,已經進入世界大銀行行列。但從分支機構數量及跨國經營情況看,除中國銀行具有眾多海內外分支機構並已初具全球性銀行的某些特徵之外,其餘三家國有商業銀行盡管分支機構總量很多,但跨國經營都還剛剛開始。因此,從經營規模指標分析,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與外國綜合性大銀行的最大差距表現在全球性分支機構布局缺陷和跨國經營滯後等方面。
2.業務功能比較
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與外資銀行在業務功能上的差異主要表現在管理當局對混業經營和分業經營的限制(見表2)。英國、日本和美國已分別於1986年、1992年和1999年修改了相關法律,最後從法律上廢除了混業經營的障礙。而我國《商業銀行法》嚴格禁止商業銀行從事證券投資等非銀行業務。
表2 中外商業銀行業務比較
商業銀行業務
投資銀行業務
保險業務
當局立法限制
工商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工商東亞
無
分業經營
農業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無
無
分業經營
建設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中金公司
無
分業經營
中國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中銀國際
無
分業經營
花旗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全面開辦投資銀行業務
有
1999年取消限制
德意志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全能銀行
有
全面混業經營
巴克萊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全面開辦投資銀行業務
有
1992年取消限制
近年來,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已經開始繞過法律限制,通過到境內外收購、合資設立投資銀行機構,開展了投資銀行業務並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國內分支機構尚不能從事證券一、二級市場業務。因此,業務功能綜合化、全能化是形成外資商業銀行強大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3.金融創新比較
金融創新包括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業務創新三大方面。由於外資大銀行身處市場經濟國家,不存在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的問題,因此,金融創新的比較僅限於業務創新。
從表3可以看出,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業務創新僅限於傳統的存貸匯業務,大部分業務創新還是借鑒國外商業銀行60—80年代的產品,而市場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的品種,如期貨、期權、利率調換、消費貸款證券化、衍生金融產品交易等在我國都還未開辦。由此可見,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在新產品領域及跨國經營方面的競爭力非常弱。
表3 中外商業銀行業務創新比較
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業務創新
外資商業銀行業務創新
綜合帳戶
銀證轉帳
浮動利率貸款
票據融資
電子銀行
循環貸款
網路結算
消費信貸
給點分吧,很辛苦的
D. 我國金融市場存在的問題,現狀
央行發布《中國金融穩定報告》
維護金融穩定關注10大重點
【新華社北京11月7日電】(記者張旭東杜宇)中國人民銀行7日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稱,當前我國金融總體穩定,但仍需要關注金融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報告》中列出了當前維護金融穩定的10個「關注點」。
房地產業出現過熱可能影響金融市場
《報告》稱,現階段中國經濟增長對投資和出口的依賴程度較高,行業之間存在不均衡發展的問題。
投資拉動型經濟增長易導致部分行業過熱和經濟周期波動,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易受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壓力的影響,房地產、鋼鐵等行業的大起大落可能導致企業經營發展缺乏可持續性。如果經濟環境發生變化,可能會影響實體經濟的盈利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最終會導致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上升,影響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穩健運行。
債券股票市場
發展總體滯後
《報告》稱,目前,中國直接融資發展較慢,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比例失調,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的發展總體滯後,企團衫業融資高度依賴於銀行體系,銀行承擔了一些本應由金融市場承擔的風險,金融風險向銀行業集中。
隱性財政赤字問題
《報告》稱,社會保障資金不足、地方政府債務等形成的隱性財政赤字可能向金融體系轉移,影響金融穩定。
資金價格的管制與放鬆
《報告》稱,在利率市場化和匯率機制不斷完善的過程中,企業、金融機構、居民和其他市場主體都需要適應從管制到放鬆的環境變化,學會認識和應對利率風險和匯率風險。
目前需要建立多層次、多產品的金融市場,開發金融衍生產品,鼓勵金融創新,增加可供市場主體選擇的管理風險的金融工具。
金融機構公司治理缺乏有效制約機制
《報告》稱,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存在內部人控制、信息披露不足、經營目標偏差、缺乏明確有效的制約機制和市場激勵機制等問題,影響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能力,容易引發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
交叉性金融業務投資者風險意識不足
《報告》稱,交叉性金融業務是金融創新和金融業發展的必然結果。交叉性金融業務涉及多種金融工具,體現金融機構和投資者之間復雜的權利義務關系,蘊藏著跨機構、跨市場和跨境風險。目前,投資者尚缺乏對交叉性金融業務的全面了解,風險意識不足,金融機構還沒有建立起有效的交叉性金融業務風險防範和內控機制,對部分業務還存在著監管真空,監管制度有待完善。
金融機構風險處置亟須道德風險防範
《報告》稱,由於投資者保護制度尚待完善,投資者風險意識不足,近幾年在救助和關閉金融機構過程中的個人債權通常由政府墊付,這種方式不利於提高投資者的風險意識和增強對金融機構經營活動的市場約束,還有可能誘發金融機構的盲目擴張和惡意經營行為。在風險處置中如何既維護金融穩定又防範道德風險,已經成為亟待解孝或帆決的問題。
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強
《報告》稱,支付服務組織的市場化運營機制尚未完全形成,支付結算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金融法制、會計和審計標准、信息披露水平、徵信體系建設都需要進一步加強。金融安全網尚待完善。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與金融監管機構之間的信息共享和監管協調機制仍需進一步落實。
信用約束機制不強影響金融社會穩定
《報告》稱,金融系統受外部干預現象仍然存在。長期以來,金融系統大量地承擔了企業改制的成本,在企業重組、破產的處置過程中,如果銀行債權不能得到保障,就難以避免新的不良資產的產生。
另外,在中國社會經濟活動中,信用約束機制不強,不講信用及逃廢、懸空銀行債務的現象時有發生。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仍然存在,影響著金融穩定,甚至波及社會穩定。
金融風險跨境傳染性增大
《報告》稱,隨著經濟金融全球化的不巧雹斷發展,中國金融穩定越來越多地受到國際經濟金融環境的影響。
中國參與國際生產、貿易和資金循環的廣度、深度不斷擴大,與全球化收益相伴而來的不確定性和風險也在相應增加。另外,金融創新和金融自由化使全球金融體系一體化加強,金融風險跨境傳染性增大,其他國家的金融運行狀況對中國的影響加大。這些溢出效應給中國金融穩定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
E. 金融行業現狀
目前的情況看,國有銀行、 國有企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金融風險因素。 但三資企業及股份制企業健康發展的基本因素未變; 外資也保持較穩定的增長,投資項目也越來越大, 而且大多是長期投資,外商不會輕易放棄。因此推斷, 中國在三五年內不會出現類似東亞其它國家那樣的金融危機。但是, 真正的危險是在三五年之後, 當韓國以及東南亞國家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美國的壓力, 對他們的經濟及金融體制進行全面開放,徹底改革, 建立起與國際完全接軌的先進體系以後, 將會對中國形成巨大的競爭壓力。如在二戰之後, 美國接管日本及德國,輸入美國的經濟體制, 使日本和德國的經濟較快地發展起來, 而將在同一起跑線上的中國漸漸拋在後面。 因此,中國必須抓住各國在金融風暴後進入調整期的有利時機, 盡快改革金融和外匯管理體制,改善銀行服務, 進一步提高出口競爭力,吸引外資紮根中國, 使中國的經濟保持實際高質量的調整增長。因為要真正避免危機, 就必須保證基本經濟因素的健康消顫友。 中國要維持一種實洞輪際高質量的高速增長, 就必須打破過去的傳統發展模式,即:發展經濟—銀行增加貸款— 國有企業—擴大生產—增加就業—實現經濟增長。中國大陸的經濟, 已經形成兩個不同的部分,一個是國有銀行與國有企業部分; 另一個則為三資企業、股份制企業部分。 後者在近五六年內得益於先進制度與優惠的政策,發展相當迅速。 由於外資進入中國後,在中國最先進的地區引進最拿槐先進的技術、 管理,建立了基本上與世界經濟相接軌的企業。 三資企業與一些股份制企業成為中國最健康、最有活力的部分, 是中國經濟繼續保持增長的源泉。 現在中國正進入一個關鍵時刻。 隨著一些大型基礎設施的建設的完成,中國投資環境的「硬體」 部分逐漸完善起來,中國現在吸引外資的外部條件越來越好。 到目前為止,中國還是勞動力最便宜、土地(用於發展製造業基地) 最多、市場巨大和最有吸引力的外商投資目的地。現在是「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東風是什麼,就是中國的政策。 政策成功不成功,有效沒效,不在於降低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 也不是看中國有沒有市場, 而主要是看能不能降低外國投資者在中國投資的「交易成本」。
F. 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
互聯網金融是傳統金融行業與互聯網精神相結合的新興領域。從廣義上講,凡是具備互聯網精神的金融業態統稱為互聯網金融。而從狹義的金融角度來看,則應該定義在跟貨幣的信用化流通相關層面,也就是資金融通依託互聯網來實現的方式方法。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科技,特別是移動支付、雲計算、社交網路和搜索引擎等,將對人類金融模式產生根本影響。互聯網金融模式在未來20年將成主流。
理論上,任何涉及到廣義金融的虛肆轎互聯網應用,都應該是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金融正處於快速發展期,現在具備第三方支付、P2P網貸、大數據金融、眾籌、信息化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門戶等六大互聯網金融模式。
互聯網金融已經出現了三個重要的發展趨勢。
一、移動支付替代傳統支付業務
二、P2P小額信貸替代傳統存貸款業務
三、眾籌融資替代傳統證券業務
趨勢一:互聯網金融法律體系初步建立
以2015年7月18日十部委發布《指導意見》為標志,互聯網金融步入規范發展階段。《指導意見》出台後,有的具體實施辦法已經出台;未出台的,一行三會也正在密集起草、徵求意見。「十三五」期間,在鼓勵創新,防範風險,趨利避害,健康發展的總體要求下,隨著現行法律法規的動態調整,一系列互聯網金融各業態監管細則將陸續出台,互聯網金融差肆法律法規體雹神系將初步建立。
G. 中國金融行業目前的現狀,需求和以後的發展趨勢,以及個人理解,請詳細的解答 謝謝~~~!!!!急急!
1、房產。一線城市穩中升值,二三線就看人品了,今年放假漲了不少,估計後面幾年會消停點,每年平均收益率在6-8%左右吧,跟國家GDP差不多的(你懂得)。但是房產流動性不好,並且部分城市限購,佔用資金也大,建議50%的晌者資產投資房產。
2、股票。浮動大,但收益頗豐,也可能虧的比較多,常言10個人有9個虧錢,不是專家就不要入場了。可以給你個簡單的股票,絕對不會虧的(買銀行股打新股-這個可以後面追問吧)。建議5%的資產投資股票。
3、銀行保險理財。收益率在譽返2%-5%左右,這一般買一些保障性的保險(比如養老的補充,越年輕越便宜;家裡老人買大病醫保等),銀行的固定理宴虛薯財收益,這個收益低,但一般比較穩定,時間較長,流動性不大。
建議10%做銀行定期理財,10%做銀行活期產品理財。
4、p2p。互聯網金融是最近才出現的理財方式,簡單來說就是取消銀行成本,將投資人的錢直接投資給需要錢的人,省了中的銀行環節,年利率在6%-14%差不多。這個穩定性就要看平台了,比如國資系銀行存管的四海眾投利率10%,其他比如收益較高的平台差不多在12-14%左右,自己判斷吧,建議25%的資產做互聯網金融理財。
H. 傳統金融的現狀
傳統金融的現狀是,它仍然是一個非常重乎孫要的經濟活動,但正在面臨著許多挑戰。由於金融科御緩技的發展,傳統金融機構正在面臨著更多的競爭,這使得它們的業務模式受到了挑戰。此外,傳統金融機構也面臨著更多的監管要求,這使得它們的運營更加復雜。此外,傳統金融機構也面臨著更多的科技挑戰,這使得它們的業務模鎮頃模式受到了挑戰。
I. 中國金融系統的現狀如何分析如何進一步完善中國金融系統
證監會專家:中國金融體系結構性轉型已經開始
中國證監會研究中心主任祁斌日前表示,目前我國金融體系已經開始了結構性的轉型,從間接融資占絕對主導地位向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相均衡的方向演進。
祁斌在上海市期貨同業公會、上海證券同業工會和浦東新區人民政府主辦的「投資中國——2007上海證券期貨國際論壇」上表示,促進金融體系的平穩轉型,推動我國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第一要繼續推進基礎性建設,加快資本市場的建設,推動金融創新,加強金融監管協調,有效化解金融風險。應加快包括主板、中小板、創業板、債券等在內的市場發展,完善資本純寬卜市場結構。推動上市公司和證券期貨經營機構做大做強,提高國際競爭力,同時應強化各種金融風險和外部沖擊的快速決策和反應機制,保證金融市場的穩健運行。第二是要推動相關制度的變革和建設,為資本市場的建設創造有利的基礎。特別是要進一步完善國有資產管理機制,推動信用體系和誠信文化的建設,為資本市場的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第三要加強監管的有效性,合理界定政府職能的邊界,進一步構建市場化導向的創新體系的建設,逐步構建市場化導向的創新機制。同時要充分發揮交易所和自律監管功能,逐步完善市場的自我約束機制,形成高效的多層次監管體系。完善法律體系,加大執法力度和提高執巧亮法效率,不斷完善法律法規,推動資本市場法律體系的建設,完善快速反應機制,做到及時發現,及時制止。提高違規成本,建立有效的體系。第四,積極應對國際競爭,穩步對外開放,增強我國市場的國際競爭力。
祁斌說,近年來,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使得直接融資比例穩步上升,有效地改善了我國的金融結構,分散了金融系統風險,中國金融體系開始了結構性的轉型。2006年資本市場資產佔全部金融資產的比例為22%,截至2007年9月底,這個比例超過30%。
他認為,目前資本市場也面臨一些新的挑戰,第一,資本市場結構失衡,資本市場的約束化機制不足,市場主體需要進一步培育。第二、宏觀經濟和國際市場的變化對市場的影響日益增加。第三,銀行存款分流現象是我國金融體系結構性轉型的開始,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並將成為一個長期趨勢。但也對監管體制和金融機構提出了新的挑戰。第四個挑戰是隨著經濟發展全球化進程,金融活動的全球化特徵更加凸現,我國金融體系面臨著全球競爭的趨勢不可避免。
中國金融體系如何走出困局
據《中國投資》報道,2004年在宏觀調控情況下,國民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的發展趨勢,但是證券市場走勢卻出現了嚴重的背離。以銀行和資本市場為主體的金融體系運行效率低,金融資源浪費嚴重,直接融資內部機制失調,多層次市場發展滯後等多種問題,尤其是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比例長期嚴重失調,導致企業資本結構不合理,銀行不良資產比例過高,加劇了金融體系風險的積聚。
在重築金融體系中,銀行和資本市場各應扮演什麼角色?中國金融體系戰略究竟應該選擇銀行主導,還是資本市場主導?銀行業為建立與資本市做穗場相匹配的經營體系,在經營方式上應選擇分業經營還是混業經營?2005年1月15日,在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主辦的「中國資本市場論壇」上,多位國內知名專家提出了破解金融體系謎題的思路。
銀行主導還是市場主導——中國金融體系的戰略選擇
從世界各國金融發展的歷程來看,金融體制的選擇和金融業的發達程度對經濟的增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金融與現代科學技術共同構成現代經濟的核心推動力,並成為國際競爭的新趨勢。各國金融體系大致可以劃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商業銀行為主導的金融體系,其典型國家如德國、日本;另一類是以資本市場為主導的金融體系,其典型國家如美國、英國。
從理論研究上看,很難得出哪一個金融體系更優的結論,因此,關鍵的問題是建立一個適合本國國情的金融體系。對中國而言,如何構建一個既能推動經濟增長、有效配置資源,又能平滑經濟波動,合理分散風險,同時還能夠使居民分享經濟增長的財富效應的金融體系,不僅關繫到中國能否在未來保持持續的經濟增長,而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而且也關繫到中國能否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保持競爭的優勢。
剛剛調任中央匯金公司總經理的謝平認為,銀行與資本市場誰是金融體系的核心並不重要,銀行主導型和市場主導型絕對是互補的。一個國家只有在收入水平達到一定的階段後,才可能慢慢發展市場主導型的金融體系,這也是為什麼英、美發達國家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一直也是銀行主導型,只是到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後才建立了市場主導型的金融體系。從投資者個人來說,只有其財富達到一定程度,才會想到把自己財富的多大比例投資在股票市場,另一部分進入銀行;如果個人財富很少,他只需要到銀行儲蓄就夠了。而目前的數據還不足以證明,銀行主導和市場主導,哪一種金融制度更有利於經濟增長。
北京銀行副行長趙瑞安堅信:「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商業銀行在中國金融體系中仍然占據重要的地位」。
從資本市場的角度來看,我國資本市場起步較晚,所暴露的問題也比較多,其發展需要商業銀行體系的支持。在這種情況下,商業銀行發揮作用是客觀的和必然的。銀行聚集了大量社會資金,具有能力和實力促進經濟的發展。從社會資金需求來看,金融機構具有便利、有效的融資方式,能夠為經濟的發展注入資金。從消費者的金融習慣來看,中華民族具有節儉的傳統,因此大量資金聚集在銀行也是一個客觀的必然。
但商業銀行目前面臨著治理結構不完善、資本充足率低和不良資產規模過大的問題,而解決這三大問題最好的場所就是資本市場。對於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造,推動其在資本市場上公開發行上市,已成為眾多商業銀行的戰略選擇。此外,資本市場還為商業銀行提供了補充資本金最有效的渠道——通過發行長期次級債務和股票可以使商業銀行在短期內補充巨大的資本。資本市場是商業銀行改革和未來業務創新的重要平台,而銀行對資本市場的介入,對於保證資本市場的穩定發展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有著政府隱性擔保的商業銀行進入資本市場,首先就會為廣大的投資者帶來巨大的信心支持。
更具體的:http://www.ce.cn/economy/bank/yanjiu/jrts/200502/16/t20050216_3088757.shtml
非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