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修煉丹田
丹田培就真元,子午上下運周天,陰陽顛倒顛。五行陣中響雷電,七星斗罡玄璇。
黃庭養育元嬰,甘四真人神室現,劍氣通霄漢。形神歸一逍遙天,跨鶴入聖超凡。
修習次第與火候
武當紫霄玄真悟元功是武當紫霄玄真派無極神劍門秘傳千年之鎮門神功,乃道教五秘、玄門九真正脈宗傳的證道修真仙術,它是由丹田培元、子午周夭、五行陰陽、七星玄璇、黃庭育嬰、劍氣通神、形神歸元、純陽逍遙、玄天心印、心易圓融、跨鶴游玄、超凡入聖等十二部功法組成,由低到高、由外到內、由命到性、由凡到聖,有層次有步驟地進行修習。玄真門的核心功法,或者叫原始功法,是七星玄璇功和黃庭育嬰功。它在整個玄真門修真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丹田功至七星功屬命功范疇,它主要應用在武功方面,在整個修真體系中屬築基功法;黃庭功至逍遙功屬性功范疇,主要是修煉元神,在武功方面則是修煉劍氣,在整個修真體系中屬煉丹功法;玄天功至游玄功已屬傳統的神仙術的內容,原稱「玄天心法」,主要是修煉奇特的玄門法術紫玄丹功從丹田培元練起,培育丹田元氣,再運子午周天,待任督二脈陰陽二氣周流無滯後,運內外陰陽五行之氣,以玄真門特有的七星玄璇之術,貫通天門地戶,溝通內外兩界,此時我身已凈明澄徹,以意牽牛駕鹿,運行紫河大車,五氣朝元,三華聚頂,自能馳騁千里於一時,一點元神,凝結成胎,閉地戶,開天門,跳出五行之外,方是界外真神仙。
丹田培元功以下丹田為修煉的主要場所,主煉腎水,腎水足則元氣旺,心火自濟,水火既濟則脾土生;子富而母貴,則肺金旺,金克木而土生木,陰陽自調。所以丹田培元功有調節陰陽之奇效。
呂祖曰:「玉清留下逍遙訣,四字凝神入氣穴,初入玄門,收心靜坐,身安靜則心神活,於是萬念叢生。對治之法,當以念制念,所謂「一念代萬念」。禪門有數息法,儒門有觀心法,道門則有凝神法。凝神定息,清虛自然,則六根大定。百脈和平。凝神入氣穴者,乃以我一點真心,與息相依,收視返聽,視而不見其物,聽而不聞其聲,每日以子午卯酉四時辰為修持佳時,或坐一香、三香,久久行之,則先天性命合歸一處,萬念滅而一念存,神入於氣穴而不外馳矣。能心息相依,迴光返照,則丹光顯現、丹田火熾、坤爐葯生、兩腎若煎湯,則可行子午開關、氣運周天之法也。本門歷代先師對凝神入氣穴之法,都留下了很多實證的體驗,這就是求疑法了讓我們在修習功法時認真思考下面幾個問題:如何凝(收視返聽)?何為神(真元之神)?氣穴之位何在(前有神闕後命門.上有黃庭下會陰)?凝神先需收心,心又如何收(觀照之法,依《清靜經》先遠觀其物,物無其物,後外觀其形,形無其形,再內觀其心,心無其心)?收心凝神自可心息相依,而息不平又何能收心?故收心又需調息,身不正則氣不平、心不和,故收心還需調身,身、心、息又如何調(內容詳見「補充功法」)?人有三心(妄心、道心、照心),又該收哪個心(以照心祛妄心,存道心)?諸般疑問皆由這「神人氣穴」引出。廣大紫玄丹功修習者,在實修中若能這般生疑,再痴心求真,則漸人佳景矣。
子午周天功以任督二脈為修煉對象,任督二脈統先後天之氣,領周身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任督二脈貫通則周身氣血、經絡自然暢通。一般來說,在修習丹田培元功時。出現丹光顯現(有的修習者並不出現丹光)、丹田如湯煎的時候,即可進行「聚火開關法」的修習。「開關法」是認丹田功到周天功的過渡功法,它是在自然而然的狀態下所進行的真氣沖關的方法,尹真人曰:
「開關乃修真首務,胎息即證道根基。」旌陽真人曰:「關未開,休打坐,如無麥子空挨磨;開得關,透得鎖,六道輪回可躲過。」在氣運周天之前,首先要以真氣沖開周天通道上幾個重要的關竅,所謂「前三三,後三三,收拾起,一擔擔」。「前三三」是山根(上丹田)、膻中(中丹田)、關元(下丹田),「後三三」是尾閭、夾脊、玉枕。「一擔擔」是指百會與會陰所形成的上下中垂的中脈。
後三關沖開後,世傳周天功大多是由山根直下任脈,急忙就去進行任督二脈真氣的循環周轉。實際上按照玄門九真法脈宗傳之內丹修持心法,在進行「聚火開關」之後。運行周天之前還要進行「子午功」的修習,即「九宮混真法」(午功)和「采葯歸爐法」(子功),內容詳見第二部分「補充功法」,為了防止真氣聚集頭部出現偏差,行九宮混真法之後還需行「天雨沐浴法」的修習;為防止真元之氣化為後天之精從前陰走失,行采葯歸爐法之前還需修習」無縫鎖法」。
子午周天功重在子午,有死子午、活子午之說。定時起火開關,運行周天,就稱為死子午。無論何時,只要出現月田氣動,心神靜靈之象,即刻起火,即為活子午。法訣雲:「先死而後活。」就是在修習子午周天功時,要先修死子午法。法訣又雲:「不必天邊尋子午,身內自有一陽生。」「冬至不在子,卯酉誠虛比。」是說子午卯酉無一定時,即言活子午也。定時開關起火,這在運行十二時周天或二十四氣周天法時特別有用,周身十二時位與十二時辰相對應,督脈二十四節與二十四節氣相對應,應時開關,也就是在相應時辰或節氣意守相應時位,但最後均要收真氣入氣穴,這叫播不忘收。而甘四氣修習法,暗含第五部功法「黃庭育嬰術」的修真內容,它是二十四真神法(《上清黃庭內景玉經》詳細講述了二十四真神的功效和觀想方法)在周天功的應用。陰陽五行功中的「日月神功」在子午周天功也有應用。即子午功中的「午觀月而子觀日法」。後面的功法也是這樣的,即低級功法中均暗含有高級功法的內容,低級的也是高級的,十二部功法是一個整體,是不分先後的(只是修習後所得到的道果不同而已)。一般來說,在丹田培元修習一段時間後,以後的功法是可以視自己的資質修習相應功法的。筆者在修習時也是在先祖父指導下,交替修習前六部功法的。不過還是按上述十二部功法順序修習最為穩妥,能夠將偏差減少到最低程度。因此不提倡以筆者公開發表的功法作跳躍式的交替修習。
由於子午周天功中所修習的「廿四氣周天法」與黃庭育嬰功中的「廿四真神法」,有著至密的相關性,「凝神入氣穴」的觀想丹球發出光色與「五行陰陽功」中的「五雷掌」觀想五色光氣,又有著十分相似之處,「五行陰陽功」中的「五行陣法」之生克變化和「七星玄璇功」中的「玄璇功」的八卦五行方位,又是相輔相成的,「五行劍法」又與「七星手」在內功心法的運使上也有相通之處。如何階進證修,也就是說如何掌握修習的火候,是每一個修真之士所真正關心的問題,而火候在玄門中是修真之法門.成仙之寶筏,秘而承授者,實乃萬幸之屬。「聖人傳葯不傳火,從來火候少人知」。紫玄丹道修習者對縝密細致的火候掌握,靠的是在丹田培元功法中所證得的凝神入氣穴的功夫。丹華的顯現和氣脈的周天流行是掌握火候的條件和基礎,丹華也叫丹光、性光、金華,劍氣等等諸多名稱、凝神入氣穴的觀想丹球之光色和五行功的觀想五色光氣,都是為此服務的。丹球丹光一般是先大後小,其色光明而不刺目,四射而祥和,大多數修習者先看到是如霧的白光,間或有各色亮點,然後是五色光次第出現。五色光中又分正、虛(不足)、實(有餘)三個層次,動靜兩般境界。青如紋竹、如長空之青天為正色;如地蒼(蒼青色)蒙塵則不足;綠如翠羽(石青與銅綠相混製成的染料色)為有餘;赤如落霞、黃如鵝黃、白如滿月、黑如發漆等皆為正色;紅如焰火外射、黃如沙、白如霜若雪、黑如煙則為有餘;紅若閃焰將熄、黃若敗士、白若雲如霧、黑如洶涌遠逝為不足。在修習丹田功的相當長時間里,修習者所看到多是五色光不斷地相互轉換。如果在修習丹田功時,由於每個人的資質不同,有的看不到光色而氣感非常強烈,可修習開關法運行周天:有的氣感不強烈但看到的光色很鮮艷,可主修五行陰陽功,以周天功為輔。如果長期看不到光色,可加修「如意慧鑒法」,只有當五色光均出現為正色,且各復歸本來臟位(心赤、肺白、肝青、脾黃、腎黑),也就是丹經上所說的「五氣歸元」現象出現時,才可修習「七星玄璇功」,當然直接修習並無妨害。在修習五雷掌法時,五指發出的五色光氣出現正色,且能與五音相配合,而且五氣能夠歸元,這時就可初步修習第六部功法「劍氣通神」和玄門的神劍術了五氣歸元後功法就是五氣朝元,在這一階段,一般丹經上多講黃庭溫養沐浴功夫,讓真氣自行朝元。而在玄門修真術中,這一過程有著十分細致的修持功夫。玄真門則應用了陰陽加五行的七星玄璇術,結合玄天心訣法術,從而使五氣在歸元後再朝元(元即黃庭)的過程中,加速了內氣向內丹的轉化。這時修習的功法,既有陰陽功法中內容,也有五行功中的內容,而「七星玄璇功」則是此時修習的主要功法內容。除了《天罡陰陽掌法》一文中介紹的「七星」、「玄璇功」和「七星手」功法外,另有兩部功法,名稱為「二五混真法」和「三一中黃法」(內容詳見補充功法部分)。所謂「二五」即指陰陽和五行,五行攢而金丹成,金丹虧而五行分,此理之必然也。但陰陽有二,五行即不是一。陰陽有先天後天之分,五行有內外之別。《太極圖說》曰:「五行,一陰陽也。」金木水火土、此五行也,乃陰陽二氣之所生。立天之道曰陰曰陽,立地之道曰剛曰柔,故五行具陰陽剛柔之性。人身亦然,元性、元情、元神、元精、元氣,遊魂、鬼魄、識神、濁精、妄意,心、肝、脾、肺、腎,此皆人之內五行。五行有生克之道,又有乘侮之變,實乃陰陽互根,動靜變合之機。《內經·寶命全形論》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潰,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此五行之相制也。又曰:「木得水而旺,金得土而蓄,土得火而生,水得金而昌。火得木而盛。」此五行之相生也。己勢弱,生不能生反被累。克不能克反被制,此乘侮變化也。五行之中又有子得母貴之象、連環生克之機,修真之士需認真仔細,用心求辨。五行相生,則有利於養生之道,五行相剋互制,一為對制我身內宿疾,二可用於治病利他或者制敵。一旦五行變化有常,生克有道,五色光明,則可行二五混真之法。行二五混真之法,先需知天罡消息,方能逆施造化,扭轉乾坤,規弄陰陽。《參同》雲:「循斗而搖光兮,執衡定元紀。」三豐雲:「運轉魁罡斡斗構,煅燒一爐真日月。」天罡有二義,一是泛指北斗,二是指北斗第七星,也叫「破軍、搖光、標星」,系北極之權星,執生殺之衡,握造化之柄,運五行,推四時,生萬物,為列星之領袖,運氣之樞紐。人得天地之正氣而生,亦具此天罡之氣,主宰生死,掌握生命,其功與斗罡無異。天之罡星,位臨北極之九天,周天巡行,無始無終。人之罡星,日行二十八脈,融通周身血脈。得罡氣者能外避百邪,內祛十魔,天地不能役,陰陽不能拘。法訣雲:「玄學步步無魔,全仗扭轉天罡一訣。」七星功法作為紫霄玄真悟元功之核心功法,它在五氣朝元、二五混真、三家合一、黃庭育嬰的功法修持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七星功修習的火候的掌握,就要靠修習者掌握天罡消息的正確與否,因此了解天罡消息是十分必要的。法訣曰:「月月長加戌,日日見破軍。破軍前一位,萬古不與人。」此天罡消息,自古心傳口授,秘不示人。不與人者,非不傳也,不傳匪人也。在修習七星功時,氣穴內發出的光波,是射向北極星,修習純熟後要將北極星變為意想宇宙元氣生發之處,同時要面向此方向練功。而此宇宙元氣生發之處在哪裡呢?這就要看北斗第七星,即破軍星所指的方向了。這里要用到傳統的歷法知識進行推算,是十分麻煩的。在此僅將結果給出:十一月(指陰歷)為戌時子位,十二月為亥時丑位,正月為子時寅位,依次類推。一周三百六十度,被十二時位分,每個時位為三十度,也就是說正月在東偏南三十度子時練功最好。
世上流傳的丹經多用隱語,像上面所說的「天罡消息訣」,如果沒有真師指點或者沒有傳統的歷法知識,「饒君聰明過顏閔」,也是很難理解其中玄奧的。一般來說,玄真門的每一部功法,都對應著一部玄門典籍,或者是典籍的一部分,如「調息法」對應《胎息精微論》,「觀心法」對應《清靜經》,回光觀照法對應《太乙金華宗旨》,「黃庭功」對應《上清黃庭玉景經》,「五行陰陽功」、「七星玄璇功」對應《無上玄元三天內景玉書》,「歸元功」對應《太極混圓修真指玄圖》,「玄天心印功」對應《太上九要心印妙經》等等。這些典籍也就是人們所說的「丹經」。玄門法脈宗傳的修真功課,講究「法財侶地」:師父、先賢、聖祖等屬於法;自身資質、內外丹葯屬於財;同修道友、經書典籍屬於侶;洞天福地,宮觀廟院屬於地。修真時離不開典籍,但只有典籍沒有玄門法乳的承傳、是永遠世修不成正果的。(一)、丹田培元功
丹田功是紫玄丹功的築基功法,是玄劍修真武學的內功心法,它以上中下三丹田為鍛煉對象,主煉精、氣、神,其中又以煉下丹田為核心,功法運用觀想、意注等方法,激發丹田內的真元之氣,在人天合一,氣在人中,人在氣中的高功能態中,逐步營造鍛煉金液大丹的丹材和丹鼎。丹材需純,材不純則丹難成;丹鼎須固,鼎不固則丹易走。
丹田功注重三調,即調息、調身、調心。調息以煉氣,調身以煉形,調心以煉神,形神合一,性命雙修。法簡而效宏,安全可靠,不出偏差,適用廣泛,男女老幼皆可修習。練習丹田功不僅可以為武技打牢內功根基,而且還具有祛邪除病、保健養生、增智益慧、延緩衰老等功效。
丹田功為什麼要以鍛煉下丹田為功法核心呢?為什麼又要三田共修呢?這是歷代先賢聖古千百年來在長期存思、觀照的身心修持實踐中,逐漸探索出來的能夠較快激發真炁的良途佳徑。下丹田指由神闕、命門、關元、會陰、尾閭等丹穴所圍成的球狀生理空間。其象顯無極之渾淪,斡太極之造化,發靈極之機微,上下分天地判陰陽,四周列五行布八卦,是人體生理功能的分配、調整、強化、優化的機樞,是真元之炁匯合混化之處。前後有神闕、命門二穴相諧應,上下有任督沖三脈相循環,左右有帶脈推運布施,統陰陽諸脈,調先後天之氣,是培元固本、安神定心、調和氣血、固陽育陰、健脾和胃、舒肝利膽、益腎固精、通利三焦、暢達經絡、蘊育真元、燮理陰陽的樞紐所在。在積液化精、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的修真過程中,總要精、氣、神三者兼煉。在煉精化氣之時,要掃滅妄心,常存照心,意註上田守住元神,心存中田調理肺全以伏燥氣。三田共煉,天、人、地三才合一,督升任降,河車運轉,周天循流,五訣六候,皆在其中。紫玄丹功,雖法分九乘,實則玄功總是一部,若將性命雙修的過程分割開來,按階段單修,不知陰陽互根,周天無隙之理,雖有一時之效,終難成玄門正果。
丹田培元功以站勢練法為主,以坐、行、卧、立諸勢為輔。修習者要站、行、坐、卧不拘一勢,堅持生活中練功,經常做到外形端莊安逸,內觀師像心存玄真。法訣雲:無法須學法,有法不泥法,無法之法為妙法,法無所法為至法。
B. 氣沉丹田應如何做,詳細步驟,通俗易懂點,我是新手
氣沉丹田應如何清基做,詳細步驟,通俗易懂點,我是新手
一般開始練拳的人是感覺不到氣的
但是可以做所謂的氣沉丹田的動作
太極講以意導氣,那初步階段就是意沉丹田
所謂沉
不是下沉,而是松沉,
簡單說就是渾身松沉,周身中正
身體松而不散
沉而不死
感覺力量匯聚在丹田
等練到有氣時,氣隨意匯聚到丹田,效果就很明顯了
慢慢練習吧,氣不是一天兩天就能練出來的。
最後真心希望你能夠成功。
想知道怎麼樣才能氣沉丹田。 要求通俗易懂
先站好,(或坐好)吸一口氣,意念中感覺天地間的靈氣都吸進你的肺部了,身子有一種氣球充滿了氣要往上飛的感覺。吸到不能再吸了,慢慢地撥出來,隨著呼氣,意念中感覺有一種沉甸甸的能量順著從下巴到肚臍的一條直線流入了你答猛謹肚臍以下、恥骨以上的一團部位,形成一個氣團。這就是氣沉丹田。在氣功、武術、書法、戲劇、養生中都講究氣沉丹田。迴圈訓練,妙用無窮。
時間長了,你會覺得丹田溫暖發俯,有氣流的跳動感;生病的時候,意念讓丹田氣在病灶區轉幾轉,就會有一定的神奇療效;搏鬥的時候,用丹田氣瞬間鼓盪,可以產生巨大的力量;唱歌的時候,用丹田氣可以又巨集亮有悠揚.....好處多了!
怎樣氣沉丹田?怎樣用氣唱歌
簡單的方法啊,好吧,你照做就是:①你深深深深地吸口氣,是不是發現雙肩向上提,胸部漲起來了?是的話,我告訴你,這是錯誤的,我是讓你體會下錯誤的方法。按照這種方法隨便唱一句,記住喉嚨感覺哦,不會很舒服。②再吸氣,這次要求是把氣向下沉,沉到丹田(肚擠下一點點),這是琺田會漲起來,要領是【控制雙肩不要提起來,胸部不要漲起來,吸氣時可以刻意把小腹脹氣以引導氣流沉下丹田】,這時再唱幾句,唱的時候有重點【利用小腹和腰的肌肉的力氣把聲音擠出來,發聲的時候肌肉應該是綳緊的,不能讓你的胸部用力,盡量用下面】,你感覺下,是不是舒服點???而且有可能聲音也大了。不行多試幾次,這方法我教會不少人了。 PS:不管方法簡單與否,都需要經常練習才能掌握好的。祝你好運~
如何做到腹式呼吸,氣沉丹田。
用腹部帶動呼吸,一張一合,吸氣時要吐凈,吐氣出時感覺身體中心在腹部。
如何才能做到氣沉丹田
丹田(此處指下丹田),既是道家養生功法中的重要部位.也是武術練習中人身體上下相隨的重要部位。練習太極拳要做到氣沉丹田.首先應注意呼吸的沉降.要與動作的起落、開合、收放、前後推移相配合。要做到呼吸自然。不能有間斷。呼吸要深、慢、勻、長。太極拳術的套路練習,知返一般要求起吸呼落,開吸合落.收吸放呼。如此練習,天長日久,就能逐漸做到呼吸沉降.氣沉降而不是上浮.周身一松到腳。只有氣沉降下來.周身勁力方能隨之下沉。神氣收斂入骨,真正達到松沉的境界。當然這一要求要與含胸拔背等相結合。其實同為內家拳的形意拳亦有此要求,形意拳的「頂、扣、圓、敏、抱、垂、曲、挺」。其中的 「垂」.即要求呼吸之氣要下垂,一沉到丹田.這樣下盤必穩,穩如泰山。其次.呼吸沉降的同時還應注意收斂住臀部。斂臀也是太極拳術最主要的要求之一,也是內家拳術與其他拳術的本質區別之一。從孫福全到李玉琳。到李天驥.再到牛勝先,歷代大武術家均極為強調斂臀的重要性。正如我的老師所言:人體臀部以下部位的重量占人全身的很大比重。只有斂住臀.周身上下的勁力才能形成一個整體,發力才會完整。臀部一旦撅出。周身的功力就會被大量分解,故斂臀是內家拳術的根本性的要求。斂住臀之後,周身之力方能一松到腳.發人時周身的勁力才能合理運用,由腳跟到腿.到臀,到腹部,到腰,到胸,到肩,到肘,到腕,到手,到指尖。這樣周身之力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在對抗時才能截住對方之力.在運用自己的周身之力,加上腹部的彈力。把對方放出(見牛勝先《廣州市形意拳會十周年特刊·你們毀了我的太極拳之二》)。這樣。一方面在套路練習中做到呼吸沉降,另一方面臀部嚴格收斂,兩者上下的壓縮.逐漸就會達到氣沉丹田的境界。以上提到的斂臀和呼吸的要求。在太極拳術實際的練習中.如果單獨達到其中的一個要求,並不是很困難。但如果在身體的運動當中同時達到二者的要求,把二者有機組合起來,協調一致.那就不是很容易了。而這正是體現一個人功力的重要標准之一。如果用函式關系來表達,斂臀和呼吸可以視為體現中國傳統武術「功夫」的最重要的兩大變數。這兩大變數的組合,集中表現在人的腹部。中國武術家們常提到的氣沉丹田,腹式呼吸即為此。斂臀與呼吸相結合,在身體的運動當中.上下、前後相擠,力、勁、氣逐漸壓縮,集中於腹部,最終會氣沉丹田.形成小腹堅實的結果。氣真正沉入丹田之後.不論呼吸、發力,言談舉止間.小腹部位始終堅實。這也就是著名的《太極拳論》中所提到「氣宜鼓盪」,《十三勢歌》中提到的「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松靜氣騰然」。一個真正有功夫的太極拳師.氣沉丹田後。小腹堅實.當受到對方拳腳的撞擊時。腹部自然會有一定的抗擊打能力。這可以作為檢驗一個人是否真正掌握太極拳術的標准之一。我的老師曾經提到過,推手高手郝家俊先生.用腹部放人的勁力相當足.比一般人用手的勁力還要大。為了使我們親身體驗何謂「氣宜鼓盪」.在日常訓練的時候.老師也曾讓我們用力擊打過他的腹部.推手時也體驗過老師如何用腹部發力,把我們發放出去。1978年日本太極拳第4次訪華團訪華期間.我的老師曾在崇文體育館教幾位日本朋友太極推手。日本朋友想不到老師身材瘦小、但很難推動。後來全團13個日本朋友排好隊,輪流在老師身上試力,結果沒一人能推動老師。日本朋友曾好奇地撩起老師的衣衫,發現老師的腹部堅硬如石。這也就是氣沉丹田的表現。在拳術的訓練當中把斂臀與呼吸相結合,難度更為增加,這是中國古人在不斷地練習揣摩中發現快速增長勁力的重要秘密之一。今天我把這一體會綜述於此,拋磚引玉.希望有助於增進大家對傳統武術的理解,共同探討,對傳統武術進......
如何做到唱歌氣沉丹田??
先別學唱,先用哼的吧,找到自己的共鳴點。多跑跑步,讓自己身體更好的同時又加丁了肺活量,同時學習腹部呼吸法,不是單純的把空氣吸到肺中而是在呼吸中感受腹部的運動變化。然後再學唱,讓氣融匯貫通,那時你唱歌會有「通」的感覺,就是感覺在唱歌時有股氣息貫通整個身體。
如何練習氣沉丹田?
1、神闕穴。屬任脈,位於臍中。後面正對命門穴(屬督脈,腰椎第二棘突之下凹陷處),為一身之中,斷臍之所。
2、氣海穴。屬任脈,又名下氣海。位於體前正中線上,臍下一寸半處。
3、石門穴。屬任脈,別名丹田。位於體前正中線上,臍下二寸處。
4、關元穴。屬任盯,位於體前正中線上,臍下三寸處。
以上是從針灸穴位的點上看,上下就有三寸之差。
以下又有人把丹田分為上、中、下三處。
5、上丹田,印堂穴。別名有祖竅、玄竅、空竅、根竊、山根、宗根、天根、有根、方寸、元門、眾妙門等。它是元「神」出處之所,泥丸腦府的門闕,在人體至關重要。
6、中丹田,膻中穴。屬任脈,又名上氣海,為「氣」之海。位於體前正中線上,在兩乳之間,胸骨中線上,平第四肋間隙。
7、下丹田,泛說有神闕、氣海、石門、關元等穴。為蓄「精」的倉稟。
8、上丹田,百會穴。位於後發際之上七寸,約當兩側耳廓尖連線的中點,頭頂心處。
9、下丹田,會陰穴。位於會 *** 正中,前 *** 與 *** 之間。是任、督二脈的起點。
10、中丹田,位於上丹田百會穴和下丹田會陰穴的連線線與神闕穴和命門穴連線線相交點。
百會穴與會陰穴在身內的連線線叫「沖脈」。神闕穴通過命門穴,圍腰部的圈線叫「帶脈」。「沖脈」相當於人體中軸線的頭和軀幹上半部分。若以此種說法,則其所在位置就相差更遠了。以上所說丹田的所在部位,大部分是在氣功應用。
武術中所說的丹田,都認為應當在小腹部,雖然氣海穴、石門穴、關元穴的點上有距離,在對「面」上的認識還是一致的。
氣沉丹田具有疏通全身經絡,和暢氣血,益壽延年,以及消釋煩勞,平抑怒氣、恐懼、憂愁等不良情緒,使人心境開闊、增益智慧的作用。本人認為,氣沉丹田是指:練功者功力修為達到一定高度,於功法演練中,進入深層次的松靜狀態後,恰如《老子》所謂「虛其心,實其腹」的一種入靜狀態。氣沉丹田是在長期不懈的功法習練中,達到虛領頂勁、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松腰斂臀、尾閭中正等要求,使全身內外完全放鬆,並在心意恬靜無憂的狀態下自然而然實現的。本文以健身氣功?五禽戲「鳥戲」為例,重點講述練功中如何放鬆身心,以達氣沉丹田的入靜狀態。
初級階段(氣功入門)
在熟練掌握了功法動作並開始領悟習練要領的基礎上,引入沉肩墜肘等簡單的放鬆練習。「鳥飛」動作一,兩腿微屈,兩掌合於腹前,掌心斜相對,目視前下方,擺好姿勢後首先注意沉肩,同時要意貫肘尖,有肘下墜之感,這種感覺是由肘部放鬆帶來的。兩掌在體側平舉向上的過程中,兩肩盡量下沉不上端,肘尖不要上揚,背部正直而生挺拔感。頭慢慢地轉成懸頂中正,同時微收下頦,豎項,將頸椎關節的小韌帶松開,如此懸頂才不會僵滯。兩掌成展翅狀向上平舉於肩的瞬間,沉肩,意在兩手拇指和食指,提腕促使手掌波浪式蠕動,隱約感覺到有力由腕傳導至拇指、食指端。藉助於兩臂下落,開啟肩關節的同時,肩胛骨就勢橫向松開,以使兩肩微含,兩肋微斂,胸廓略向內含,肩背部便有輕微的左右拉伸之感,並順勢將松傳至肘、腕、手指,且瞬間而過,意念不可停留。做到了肩膀下沉,肩胛骨橫向放開,含胸拔背的效果自然而然產生。含胸拔背要完全順乎人體的自然形態,而不是弓背縮胸,不要故意造作。在含胸拔背的基礎上使臀部稍作內收,斂臀時,盡量放鬆臀、腰部肌肉,使臀肌向外下方舒展,然後輕輕向前、向里收斂,像用臀把小腹托起來似的,這樣就約束臀部突出,保證了腰脊和尾骨的中正。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松腰斂臀結合起來,可助氣下沉,從而有利於氣沉丹田,此時,由不良情緒導致的上逆的邪氣,逐漸下降消除,中和之氣緩緩地輸布周身。鳥戲完成調息過程中,身心另有一番體驗:身體輕松爽快,......
怎樣才能真正做到氣沉丹田
我談一些我的經驗,我剛學的時候也很苦惱,總是掌握不了氣息的運用。你老師說「下緊上松」應該理解為「下主動上被動」上松不能松的沒了。教你一招,把氣吸到肚子里你你應該會吧!(吸的飽滿不要太撐,感覺胸部沒吸,放鬆吸)然後心窩向上前傾,身體不要前傾。然後小腹(丹田)主動向斜上方上身被動用力吹氣。你的腰部用力我估計是像拉屎樣向下憋(冒昧)根本沒用對。再補充一點我估計你頭部唱歌那一點還沒找到,這個點也不好描述,感覺氣到了那個點再張口唱。
多聽,多看,多體會不要聽哪一家之言,老師說的也不一定對,因為沒有絕對的希望你竟快找到感覺。
怎麼才能氣沉丹田啊!
所謂丹田氣就是感覺上把氣吸到肚子里,而不是肺里,嘴突出的感覺就是吸氣後肚子鼓起,而不是胸口脹起。唱歌的時候也不是一味向外吐氣,用腹肌控制肚子勻速收縮,從而達到均勻吐氣效果。
基礎: 首先是練氣 深吸一口氣,感覺把往下沉然後慢慢向外吐,能吐越長越好,反復練習。因為唱歌如果從喉嚨里出聲音會很膚淺,盡量感覺從丹田突起發聲才正確,所以要先練氣息。以前我被要求每天練半小時吐納的。
接著是發聲。之前老師說過之所以聽著聲音尖啞是因為喉嚨緊閉著發聲導致。記住千萬不要扯緊喉嚨喊出來。應該盡量張開喉嚨,舌頭放平,增大口腔內共鳴。若是美聲唱法就要把聲音想像成從頭頂發出,但若流行唱法則沒那麼講究
對付跑掉的方法: 想要不跑調主要用以上的吸氣和發聲方法練習音階。找些音訊,或者電子鋼琴,鋼琴軟體什麼的,人生的更好,容易判斷是否跑調。反復播放do re mi fa so la ti do 這七個音階,一開始逐個播放,用"a"唱出所播放的音階的音調,直到聽出你唱出來的和播放的產生共鳴。共鳴這東西,凡相同音階或隔一個音階的振幅相似的兩個音湊在一齊就會聽得出,感覺就像耳朵腦袋邊有蜜蜂在高頻拍翅膀(大概是兩個音波頻率相同重疊在一起發聲了干涉什麼的),但這種共鳴在相鄰兩個音階間不會產生,所以如果你跑調不厲害應該不會弄錯。等每個音階都找准以後,開始連續聯絡,一口氣唱出do~do八個音階,每個持續大概一秒鍾,反復練習後你就會發現,現在流行的大部分歌曲都由這幾個音階組成(當然還有高八度或低八度的)我這么連過來,現在只要給出一條旋律,都能馬上用do re mi 表示出來。
實戰應用 :掌握好音階後在唱歌是會在不自覺中在腦里尋找將要唱的下一個音階。以前我老師總是說:「想好了再唱出來!」就是叫我們先在腦海里想好下一個音階發聲的感覺,再發出聲來,就不會走音了。
還有一點,唱歌時的咬字也很重要。如果咬字不清會讓人覺得很不好聽。簡單的說就是要比平時說話誇張。特別是唇齒音,一定要發清楚。而且有個小技巧。例如「雞」字,不能只發「ji」,要在中間加一個韻母「v(魚)」的口型,發作「居-i 」。這么說也誇張了一點,不過主要是要把聲母韻母連線的過渡部位發音加長,聽起來就會好了。
人本來聽自己的聲音是同時通過鼓膜和頭骨傳導同時接收的,而聽別人的聲音則只通過鼓膜傳至內耳,所以聽起來會有差別。你可以試著把雙手掌張開掌心朝後,放在臉頰兩邊,把口和耳最近的傳播途徑阻斷,就會聽出一點點差別。
唱歌這東西,主要是要多練習。只要有恆心,什麼都成的。加油
怎麼樣才能做到氣沉丹田
用手指導引,慢慢呼氣時用食指中指從上腹部輕掃而下直至肚臍,直至意念習慣了就不用手了。
C. 怎樣盡快練出丹田內氣
問題一:怎樣才能盡快的練出丹田內氣? 如何盡快練出丹田內氣 拳諺雲:「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這里的功不僅指武術基本功,更指代表實力的功力。練就超人的功力是一個練武者終生的追求。功有內功、外功、輕功等,其中內功更重要。功諺雲:「練就丹田混元氣,打遍天下無人敵」。少林《易筋經》(內壯篇)也說:內壯側重於練「道」,外壯側重於練「勇」,內壯可以步入超凡入聖之高深境界,外壯則難脫俗套。內壯與外壯相比較,內壯更令人羨慕。事實也證明,要練成金剛之軀,非走內功這條路子不可,而且,內功也是練成輕功的基石,沒有深厚的內功,輕功便無從談起。練習內功之法,各家各派方法不一,但殊途同歸,都以練氣、養氣為主,只是方法不同,功效也就快慢不同。現將本人所習的南少林鐵布衫功的內功修煉方法介紹給大家。該法簡單易學,二十天左右丹田即會有得氣感,兩至三個月左右丹田內氣即能聚集成團,可收可發,隨意自如,實為少林之真傳,功家必修之功也。望好者自珍之。
(一)內養功 )
練者先備一個一寸厚的坐墊放好,然後寬衣解帶,正身盤膝而坐,自然盤、單盤、雙盤均可。鼻臍相對,全身放鬆,精神集中,姿勢端正,雙目微閉、雙肩下垂,不能塌腰,舌抵上齶、自然呼吸,雙手掌心朝天結一手印上下重疊(男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數頌女反之)。吸氣時意想一股真氣自百會穴進氣貫注丹田,微微提肛。呼氣松肛,似守非守丹田,進氣要緩慢,綿綿長長,功中一切順其自然。排除雜念,不受外界干擾,放鬆入靜,無憂無慮,使內氣隨著人的意識引導而貫通到全身各個部位。初練時每次練半小時,後逐漸延長至1―2小時以上。每日練2次。
收功:一掌貼於丹田,另一掌覆於其上(男右掌在內,左掌在外,女反之)。以肚臍為中心,兩手向下向右再向上向左沿順時針方向 *** 腹部,每三圈放大一次,漸放漸大,上至心窩下至恥骨兩側至腰側為限,共36圈。然後每三圈縮小一次,漸縮漸小,沿逆時針方向運行,最後收在丹田處,意念全身之氣漸漸收攏在丹田成團,然後發散至全身四肢百骸。兩手掌心對搓發熱、擦面。鳴天鼓36通;叩齒36通;將口水咽入丹田。然後再緩緩起立步行片刻即可。
(二)煉丹功
煉丹法是為了鞏固並加強丹田氣感(熱感)。分為四個步驟來操練,分述如下碧畢滲:第一步 /
將丹田處的氣團,想像成一個圓球,紅色並發光,氣團周圍還彌漫著靈氣。
1、以腹正面為平面,意念氣團沿順時針方向緩緩旋轉,並逐漸帶動彌漫著的靈氣。旋轉36圈或72圈或108圈,注意體會轉動時的熱感。然後逆時針旋轉36、72、108圈。
2、以會陰到百會的連線為軸,水平面為平面,氣團先按順時針悔脊方向旋轉36、72、108圈,再反方向旋轉。
3、以左右兩腰側的連線為軸,身體側面為平面,氣團先向下向後向上向前旋轉36、72、108圈,再逆反向旋轉。最後收功(同內養功)。
注意這里氣團的「旋轉」,並非「運行」。旋轉是指氣團在原位圍繞一根直線軸轉動(如轉動地球儀),運行指氣團離開原位,形成一定的運動軌跡。(以上1―3分別以身體正面、水平面及身體側面為平面,下同)。
有兩點很重要:一是煉丹第一步必須在內養功有成效(即丹田熱感)的基礎上才能加練。二是氣團的旋轉必須是緩慢而均勻的,不能忽快忽慢,要耐心地體會它的旋轉。由於是以意引氣,故不能急燥,否則可能出偏差。
第二步
第一步練習純熟,氣感很強後,可改練第二步,方法如下:
1、以肚臍為中心,以身體正面為平面,氣團作順時針圓周運行,漸行漸放漸大,左右至兩髖骨,上至心窩,下至恥骨,為最大,共36周或72周。氣向上提時配合吸氣,氣向左向下時配合呼氣。......>>
問題二:怎樣盡快練出丹田內氣 丹田氣,鍛煉方法有兩種,一就是傳統的氣功練習,打坐等靜功。再有就是動功,即平時的練拳盤架子。動靜需要結合,不能專求一種。
平時的練拳過程中,要記得勁力順遂,要氣發丹田,以氣催力。不要用蠻力,你可以借鑒太極拳論中的節節腰中發的論斷。這樣長期以往,你就能形成正確的發力方式,同時,你的丹田力也會日益增長。
靜功有很多,記得氣定神閑,意守丹田,但不能著相,要記得自然。當然,最重要的是心要靜下來。排除雜念,這樣時間就久了,會培養出渾厚的內息。
問題三:初學者如何練習內功和怎樣盡快練出丹田內氣 歷代氣功家多主張意守下丹田;因為這個部位對人體生命活動的關系最為密切,它位於人體中心,是任脈、督脈、沖脈三脈經氣運行的起點,十二經脈也都是直接或間接通過丹田而輸入本經,再轉入本臟。下丹田是真氣升降、開合的基地,也是男子藏精,女子養胎的地方。《難經》認為:下丹田是「性命之祖,生氣之源,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陰陽之會,呼吸之門,水火交會之鄉。」所以氣功家多以下丹田為鍛煉、匯聚、儲存真氣的主要部位。人的元氣發源於腎,藏於丹田,借三焦之道,周流全身,以推動五臟六腑的功能活動。人體的強弱,生死存亡,全賴丹田元氣之盛衰。所以養生家都非常重視保養丹田元氣。丹田元氣充實旺盛,就可以調動人體潛力,使真氣能在全身循環運行。意守丹田,就可以調節陰陽,溝通心腎,使真氣充實暢通八脈,恢復先天之生理機能,促進身體的健康長壽。
意守丹田的時候,總是胡思亂想不能集中注意力到丹田怎麼辦?怎樣把注意力集中到丹田?
想著有氣順著任脈進入下丹田 你當先以舌扣齒三十六 再赤龍攪水三周 以津液導氣神入丹田 再數息後自然而然 進如天人合一 不要克意去想丹田 要順氣而行氣到哪神到哪 因為氣最後會下歸丹田
如何意守丹田
方法是兩眼輕閉,意想雙眼順著鼻尖,輕輕「內視」肚臍里的「下丹田」,每次練功半小時到一小時。我是採取直立的姿勢練功的,剛開始學功,意守丹田沒有明顯的感覺。但是兩腳經常發癢,收功後就不癢了;有時候兩手掌很重,有時候整個人也好象很重,不知不覺變成站樁形式;有時候兩腿發抖……收功的方法是兩手掌輕壓下丹田位置,心裡反復的默念:我要收功了、我要收功了
直到精神恢復正常、輕輕活動一下關節就行了。
丹田出現熱感之後,許多疑問就迎刃而解了:丹田在什麼位置?發熱的那個地方就是丹田。怎麼意守?保留住丹田部位那種溫熱感,就是意守。丹田發熱之後,接下來該怎麼煉呢?還是意守丹田。這個「意守」不是全神貫注的意守,是「似守非守」,也即是心理清清楚楚知道丹田部位有溫熱的感覺就行了。是意守那個溫熱的感覺,不是意守丹田那個位置。到這個層次的煉功者,隨時隨地都可以意守丹田。我這樣說是方便說,說「意守」,其實不必很用意,是自然而然的感知,這就叫「似守非守」。
練功歷程1\2
意守下丹田的奧秘
意守丹田,簡單地說,就是排除雜念,全神貫注到丹田的部位,耳無聞,目無視,鼻無嗅,心不外馳,專心體會真氣之活動。
在煉氣功時,首先要注意精神集中,意守丹田。丹田在小腹正中,臍下三寸,為吾人生命力的泉源。在調整呼吸以後,由呼氣運動,推動真氣下行,集中在丹田之內。丹田內真氣充滿,則可以貫通督脈,所謂「積氣沖關」則可以進入高深之境界。
所謂意守,就是心不外馳,精神集中。守字有定的意義在里,也就是《尚書》說的「唯精唯一,允執厥中」;《大學》上所謂:「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佛家說的「止觀」,孟子提出「求放心」都是指意守而言。俗語說「鎖心猿、拴意馬」,也是意守。《內功經》上說得更具體:「泰出崩於前而不動,猛虎嘯於後而不驚」。《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雲:「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精神內守,就是意守丹田。孔子告訴顏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四個勿字,也就是意守的具體辦法。《書經》所雲:「念茲在茲,釋茲在茲,永言茲在茲」,更指出意守之辦法。
答案補充
丹田二字始自道家,儒、釋並無此語。按丹田的釋義,是一種奇妙的葯品,它是由許多健身祛病的葯品中,提煉出來的精華,療效極高的物質。所以世傳為「妙葯靈丹」,因為它能祛病延年,所以在人身機體中經過生理變化......>>
問題四:怎樣快速練出丹田氣來 現在能練出來的已經很少了,不過也有,很慢而已,具體之法,不便詳述
問題五:怎樣快速練出丹田氣來 你好,現在能練出來的已經很少了,不過也有,很慢而已,具體之法,不便詳述,一回答就違規了,謝謝。
問題六:怎樣快速練出丹田之氣? 練氣功嗎? 有風險的 你確定?
1,先練集中力 睡前數數 一吸一呼 1 , 一吸一呼 2 ,一吸一呼,3 就這樣 大腦不要想其他的事。
2,然後嘗試什麼都不想,這很難。(感覺就像溺水掙扎一樣)
3,想像吸氣的時候渾濁之氣從你丹田慢慢移動到肺,呼氣的時候排出。呼氣的時候想像潔凈之氣沉到你的丹田。 這一切要靠想像。
大約2-3個月就有氣感了,每次集中呼吸導氣的時候會覺得腹中有東西。
我就練到這里
再說一遍 氣功有風險
問題七:武立波先生 "怎樣快速練出丹田氣來 現在能練出來的已經很少了,不過也有,很慢而已,具體之法,不便詳述
問題八:躺著能練出丹田內氣嗎 你好。我是從小跟我哥哥練散打拳擊長大的。我們經常是打坐冥想來調節體內的氣息。躺著是不行的,一是無法集中精神二是容易犯困三是運的氣很容易散掉。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
問題九:如何快速練習出丹田,用氣唱歌。 20分 丹田氣,說的是唱歌等發力的感覺力點說在,通俗一點就是你覺得是用小肚子肚臍附件用力就對了!把喉嚨打開,攻受發力點,自然就是丹田氣
D. 怎麼才能氣沉丹田
問題一:想知道怎麼樣才能氣沉丹田。 要求通俗易懂 先站好,(或坐好)吸一口氣,意念中感覺天地間的靈氣都吸進你的肺部了,身子有一種氣球充滿了氣要往上飛的感覺。吸到不能再吸了,慢慢地呼出來,隨著呼氣,意念中感覺有一種沉甸甸的能量順著從下巴到肚臍的一條直線流入了你肚臍以下、恥骨以上的一團部位,形成一個氣團。這就是氣沉丹田。在氣功、武術、書法、戲劇、養生中都講究氣沉丹田。循環訓練,妙用無窮。
時間長了,你會覺得丹田溫暖發俯,有氣流的跳動感;生病的時候,意念讓丹田氣在病灶區轉幾轉,就會有一定的神奇療效;搏鬥的時候,用丹田氣瞬間鼓盪,可以產生巨大的力量;唱歌的時候,用丹田氣可以又宏亮有悠揚.....好處多了!
問題二:最有效 氣沉丹田的方法 意守丹田是指在精神作用的指揮下,有意識地誘導思想專注於丹田(關元穴),進行呼吸吐納,使精神不渙散,呼吸自然放鬆,心平氣和,呼吸節奏達到緩勻狀態,意氣合一。古代有「存想丹田,太一紫房」、「抱元」「守一」等說法。 練功重點: 意守丹田所側重的就是精神集中、呼吸自然,思想與行為(這里特指呼吸)相統一、協調。 練功方式: 所謂意守丹田,多指意守下丹田。下丹田有人認為在臍下一寸五分氣海穴處,也有人認為在臍下三寸關元穴處。當然,意守丹田並非指僅守住一個穴位點,而是指意守在以穴位為中心的一定的范圍內。 在練功的初期,由於思想不容易一下子集中,丹田不能馬上守住,可先採用逐步放鬆法,使思想漸漸集中,雜念逐步減少,從而達到氣沉丹田的入靜狀態。應當指出,意守的目的之一耐鍵,是為了預防和排除雜念,在運用過程中,不要過分用意,要似守非守,若即若離。如果勉強死守,反而會引起不必要的緊張。因此,要注意意守的火候,即意守時的注意力的強度。意守強度太小,雜念難以排除,丹田也難以守住;意守強度偏大,雖然雜念可以減少,但易招致頭痛頭脹,精神緊張等不適症狀的出現。所以,練功初期意守火候比起「似有似無」應偏大些,精神要放鬆,以頭不脹痛為度,這樣有助於排除雜念,幫助入靜。隨著練功實踐的加長,可逐漸減小意守的強度,漸漸達到似守非守,綿綿若存的程度。 練功先哲們認為,通過一定時期的意守丹田鍛煉,內氣(此指感覺)就會在該區聚集,慢慢還會產生一些熱、重、脹以及類似熱氣流的感覺,並逐步明顯。再練下去,無需用意念引導,就可能自然地出現內氣循任脈―督脈循行的感覺。 部分女性患者,經期意守丹田如出現經期延長或經量過多的情況,可改為意守中丹田,即膻中穴部位。膻中穴位於胸部兩乳之間,為中氣匯集開闔之處,也是任脈與脾、腎、心包等經絡匯集之處。意守膻中穴,具有調和氣血的作用,可調節和治療某些婦科疾病。 也有一些練功人,在呼吸下行而意守丹田會出現呼吸紊亂,導致胸悶、氣短;也有的感到小腹脹滿不適或疼痛。此時,應依具體情況放棄意守丹田而改變意守其它部位或外景。 下面關於氣沉丹田: 丹田在臍下三寸,氣沉丹田,就是要求練拳時盡量保持自然,橋畝臘不要有意識地強行向下壓氣。因為「先天之氣宜穩,後天之氣宜順」。後天之氣宜順就是指的呼吸要順其自然。腹穩,呼吸自然就順,下盤就能 氣沉丹田 穩固。氣沉丹田的煉精化氣,是積累內氣,以成內勁功夫。然後煉氣化神,以使內勁具備「神以知來,智以藏往」的功能。這樣,內氣、外形匹配合一,可有柔化剛發,以柔用剛的技術方法,實施於較技攻防中。 氣沉丹田的釋義 「氣沉丹田」的精義,分為練、用之法式,練功時能夠氣沉丹田煉精化氣,積累內氣,形成內勁。然在較技時內氣分為兩種而使用,一部分內氣在周身運行,與外形匹配而成攻防拳勢之用。一部分就存留在小腹丹田中而不向它處轉移。而存留在小腹丹田中的內氣,功夫好者可成球狀景象存在,不管攻防較技多麼激烈緊張,丹田中存留著內氣,則不會產生喘滿的。這一點也不影響其另一部分內氣在周身運行以成攻防拳勢的。而存留的這部分內氣又可使自身松沉穩健,步步生根而又動變輕靈敏捷。 氣沉丹田理論基礎: 古拳論雲:「豈知神以氣會,精以神聚,欲求精聚神會,非聚氣不能也。聚氣之法,惟將穀道一撮,玉莖一收,使在下之氣,盡提於上而不下走;采天地之氣盡力一收,使在上之氣,盡歸於下而不上散。下上凝合,團聚中宮,則氣聚而精凝,精凝而神會,自然由內達外,無處不堅硬矣」。錄自《聚精會神氣力淵源論》。此論中的「中宮」,就是少腹丹田,故知「身中敏滑」就是身內之中宮的簡說了。明言是丹田氣海了。 氣沉丹田丹田位置 ......>>
問題三:如何才能做到氣沉丹田 丹田(此處指下丹田),既是道家養生功法中的重要部位.也是武術練習中人身體上下相隨的重要部位。練習太極拳要做到氣沉丹田.首先應注意呼吸的沉降.要與動作的起落、開合、收放、前後推移相配合。要做到呼吸自然。不能有間斷。呼吸要深、慢、勻、長。太極拳術的套路練習,一般要求起吸呼落,開吸合落.收吸放呼。如此練習,天長日久,就能逐漸做到呼吸沉降.氣沉降而不是上浮.周身一松到腳。只有氣沉降下來.周身勁力方能隨之下沉。神氣收斂入骨,真正達到松沉的境界。當然這一要求要與含胸拔背等相結合。其實同為內家拳的形意拳亦有此要求,形意拳的「頂、扣、圓、敏、抱、垂、曲、挺」。其中的 「垂」.即要求呼吸之氣要下垂,一沉到丹田.這樣下盤必穩,穩如泰山。其次.呼吸沉降的同時還應注意收斂住臀部。斂臀也是太極拳術最主要的要求之一,也是內家拳術與其他拳術的本質區別之一。從孫福全到李玉琳。到李天驥.再到牛勝先,歷代大武術家均極為強調斂臀的重要性。正如我的老師所言:人體臀部以下部位的重量占人全身的很大比重。只有斂住臀.周身上下的勁力才能形成一個整體,發力才會完整。臀部一旦撅出。周身的功力就會被大量分解,故斂臀是內家拳術的根本性的要求。斂住臀之後,周身之力方能一松到腳.發人時周身的勁力才能合理運用,由腳跟到腿.到臀,到腹部,到腰,到胸,到肩,到肘,到腕,到手,到指尖。這樣周身之力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在對抗時才能截住對方之力.在運用自己的周身之力,加上腹部的彈力。把對方放出(見牛勝先《廣州市形意拳會十周年特刊・你們毀了我的太極拳之二》)。這樣。一方面在套路練習中做到呼吸沉降,另一方面臀部嚴格收斂,兩者上下的壓縮.逐漸就會達到氣沉丹田的境界。以上提到的斂臀和呼吸的要求。在太極拳術實際的練習中.如果單獨達到其中的一個要求,並不是很困難。但如果在身體的運動當中同時達到二者的要求,把二者有機組合起來,協調一致.那就不是很容易了。而這正是體現一個人功力的重要標准之一。如果用函數關系來表達,斂臀和呼吸可以視為體現中國傳統武術「功夫」的最重要的兩大變數。這兩大變數的組合,集中表現在人的腹部。中國武術家們常提到的氣沉丹田,腹式呼吸即為此。斂臀與呼吸相結合,在身體的運動當中.上下、前後相擠,力、勁、氣逐漸壓縮,集中於腹部,最終會氣沉丹田.形成小腹堅實的結果。氣真正沉入丹田之後.不論呼吸、發力,言談舉止間.小腹部位始終堅實。這也就是著名的《太極拳論》中所提到「氣宜鼓盪」,《十三勢歌》中提到的「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松靜氣騰然」。一個真正有功夫的太極拳師.氣沉丹田後。小腹堅實.當受到對方拳腳的撞擊時。腹部自然會有一定的抗擊打能力。這可以作為檢驗一個人是否真正掌握太極拳術的標准之一。我的老師曾經提到過,推手高手郝家俊先生.用腹部放人的勁力相當足.比一般人用手的勁力還要大。為了使我們親身體驗何謂「氣宜鼓盪」.在日常訓練的時候.老師也曾讓我們用力擊打過他的腹部.推手時也體驗過老師如何用腹部發力,把我們發放出去。1978年日本太極拳第4次訪華團訪華期間.我的老師曾在崇文體育館教幾位日本朋友太極推手。日本朋友想不到老師身材瘦小、但很難推動。後來全團13個日本朋友排好隊,輪流在老師身上試力,結果沒一人能推動老師。日本朋友曾好奇地撩起老師的衣衫,發現老師的腹部堅硬如石。這也就是氣沉丹田的表現。在拳術的訓練當中把斂臀與呼吸相結合,難度更為增加,這是中國古人在不斷地練習揣摩中發現快速增長勁力的重要秘密之一。今天我把這一體會綜述於此,拋磚引玉.希望有助於增進大家對傳統武術的理解,共同探討,對傳統武術進......>>
問題四:氣沉丹田應如何做,詳細步驟,通俗易懂點,我是新手 一般開始練拳的人是感覺不到氣的
但是可以做所謂的氣沉丹田的動作
太極講以意導氣,那初步階段就是意沉丹田
所謂沉
不是下沉,而是松沉,
簡單說就是渾身松沉,周身中正
身體松而不散
沉而不死
感覺力量匯聚在丹田
等練到有氣時,氣隨意匯聚到丹田,效果就很明顯了
慢慢練習吧,氣不是一天兩天就能練出來的。
最後真心希望你能夠成功。
問題五:氣沉丹田有什麼感覺?怎樣才能感覺到氣沉丹田? 氣沉丹田是一種中古代運氣調息的一中方法!據說有療傷通氣的療效! 氣沉丹田的感覺就是!覺得身體里有一股氣沖你的鼻子進入你的肺,然後慢慢的在你身體里流動 知道沉到丹田的位子。所謂丹田就是膀胱。
問題六:怎麼做才叫氣沉丹田?求大神幫助 你注意一下呼吸的時候,是否感覺軀干里有一股氣?一般的人都會有這種感覺,只是不會去注意。 基本上吸氣的時候,配合挺胸收腹的動作,你會感覺這股氣往上提到了胸口。 反之,呼氣的時候,配合含胸裹腹的動作,就會感覺這口氣下沉到了腹部。 然後你配合身體重心的下沉、全身的放鬆和意念的集中,你就會感覺到這口氣慢慢地下沉到肚臍眼一下,也就是丹田部位了。 基本上氣沉丹田,就是在動作上,不能挺胸收腹(挺胸時,氣會往上走);在身體的控制上要放鬆,只有身體放鬆,才能呼吸勻暢,呼吸勻暢才能氣沉丹田;另外就是意念要集中,只有保持精神的集中,才不會使放鬆的身體癱掉。
麻煩採納,謝謝!
問題七:丹田在哪裡,怎麼能感覺到?怎樣氣沉丹田? 丹田,顧名思義, 丹就是心的意思, 武術中講究 心意,身體和精神合一 達到和諧的狀態 田有 根本的意思, 人根本就是你的身體 軀干 五臟, 所以丹田 也就是 身體和 精神。 放鬆 就是氣沉丹田, 將精神和身體 合一, (在日本的空手道中,將身體儲存的多餘能量叫做 氣) 可以通過 身體 精神 呼吸 釋放出來。 氣沉 丹田 ( 氣 是血之母,發自命門, 經任督二脈,沒有一定火候,不用說氣沉丹田, 你能有一定的功力了才能 氣沉丹田) 普通的 就只能 收發 放鬆下了 有部分人武俠看多了,亂說什麼肚子 腹部。
問題八:如何做到腹式呼吸,氣沉丹田。 用腹部帶動呼吸,一張一合,吸氣時要吐凈,吐氣出時感覺身體中心在腹部。
問題九:怎麼樣才能做到氣沉丹田 用手指導引,慢慢呼氣時用食指中指從上腹部輕掃而下直至肚臍,直至意念習慣了就不用手了。
E. 太極拳之氣沉丹田功法
每位習拳者都知道丹田,丹田是人的力量的集合地,練 武術 或者是京劇演唱都離不了丹田。 太極拳 的特點是要氣沉丹田,那麼丹田在哪?如何做到氣沉丹田?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太極拳之氣沉丹田功法。歡迎閱讀!
太極拳之氣沉丹田功法
太極拳是我國一套傳統的武術練習,丹田的爆發力有助於練拳者在實戰中運用,而且練好氣沉丹田,對運內氣有很大的幫助。
正身直立,雙足分開,寬與肩齊;屈膝圓襠,口唇輕閉,舌舐上頜,自然呼吸;全身放鬆,雙手自然下垂,中指尖輕貼大腿中部;頭部虛領頂勁,脊柱節節松沉,胸背部的肋肌也自然地松沉,足跟足趾與足掌輕輕沉住;胸部寬舒,臍下腹部微覺充實。
目光平視,摒除雜念,意存丹田(臍下小臍部分),自覺心平氣和,然後用意識引導緩緩將雙手向前方舉起,肘腕微屈,肘尖下墜,手心向下,以中指領勁上提,提至手與肩平;同時在意識引導下用鼻緩緩吸氣,使有氣體下行的感覺,徐徐送人腹部臍下。
當做到這個步驟的時候,橫隔膜會自然的上升,腹部自然的向內收,使氣聚集在丹田,稍停頓一下,這就是一吸。
隨即繼續用意識引導雙手屈肘內收,緩緩下按於腹前,也是以中指領勁往下輕按;同時,肛門括約肌隨即松開,緩緩以鼻呼氣;這時橫膈膜自然下降,小腹部自然地外凸。這是一呼。
心要靜,目光要照顧雙手的起落,動作與呼吸要均勻協調,逐步做到呼吸“悠、勻、細、緩”,動作輕松,速度均勻。 這樣反復練習數十下。
這種氣沉丹田的腹式呼吸法,與氣功療法的逆呼吸相同,適用於各種類型的太極拳架式。在陳家溝太極拳的發勁動作中,僅在單掌雙掌或單拳前擊時才配合呼氣,使橫膈膜下降,腹內輕輕做下沉動作;而在整套動作過程中。
特別是在一呼一吸的時候,氣在腹內會做向左或者向右不等的弧形動作,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配合臂和腿左右等的纏絲勁。
這種腹式呼吸法我們可以稱作丹田內轉法。當每勢定式時,腹內才輕輕做下沉動作。因此,陳式太極拳腹式呼伍激搏吸法是“丹田內轉” 法與“氣沉丹田”法交互運用的。
後來從陳架發展的各種太極拳架式,都是臂、腿只作環形或弧形,不作螺旋形,腹式呼吸僅為“氣沉丹田”法,不與“丹田內轉”法相結合
陳式太極拳的纏絲勁練法,骨節肌肉做弧形的旋轉,外形上臂、腿做左或右大小不等的螺旋形動作,並根據學拳者功夫的加深而逐步加圈,是比後來發展的太極拳臂、腿只做弧形或環形較為復雜難練。陳式太極拳的腹式呼吸法是:“丹田內轉”法與“氣沉丹田”法相結合,比較後來發展的太極拳只採取“氣沉丹田”法,又是比較復雜難練的。復雜難練,運動量當然大得多,不宜於患病者練。
陳式太極拳適於年輕力壯者練。為了繼承陳式太極拳呼吸法的特點,凡是初學陳式太極拳的,在練拳前後,還應該練習“丹田內轉”與“氣沉丹田”相結合的 方法 。
正身直立,雙足分開,寬與肩齊,屈膝圓襠,口唇輕閉,舌舐上頜,自然呼吸;全身放鬆。頭部虛領頂勁,脊柱節節往下松沉,又要虛虛對准,胸背部的肋肌也自然地松沉。
鉛好左手屈肘,掌心向上,右手屈肘松握拳,拳背輕貼於左掌心之上,左大指輕貼於右拳虎口處,餘四指輕貼於右腕骨背之下,雙手停於心口前,距離約四寸許;肘不貼肋,沉肩墜肘,胸部寬舒,腹部放鬆而又微覺充實;頭部虛領頂勁,脊柱節節松沉。
胸背部肋骨也自然地松沉;足跟、足趾與腔祥足掌輕輕沉住;目光平視,屏除雜念,意存丹田,自覺心平氣和,姿勢穩當,然後兩腿分清虛實把重心移在左腿,雙手隨著微向左下方劃弧而上旋仍停於心口。
同時配合緩緩吸氣,追隨內臟的弧形動作,這時橫膈膜自然上升,腹部自然地微向內收;吸氣將盡,肛門括約肌即微微收縮,如忍住糞便狀,使氣聚於下丹田(在臍下中極穴),略停一停,這是一吸。
隨即繼續用意識將腹部內臟輕輕下沉,雙手亦於胸前心口下沉於臍前輕輕沉住;重心仍落於兩腿,同時,肛門括約肌隨即松開,緩緩以鼻呼氣,部分氣體從鼻孔流出,部分氣體似感下沉於下丹田;部分氣體似感流行於中丹田(臍部神闕穴);這時橫膈膜自然下降,小腹自然地外凸。這是一呼。
心要靜,眼神要照顧雙手的起落;身形要端正,不可搖擺俯仰;呼吸要“悠、勻、細、緩”,呼吸與動作要協調。
這是向左方的內轉下沉法,向右方內轉下沉的方法用同樣的姿勢,僅是方向相反。可以交叉地反復練習數十下。全身骨節和肌肉都參加活動,完成“一動無有不動”的要求。
這種“以意調息”的腹式深呼吸法,有人稱作“內練一口氣”,也稱作“氣功”或“內功”。通過橫膈膜的不斷起伏,內臟做輕微的旋轉和“按摩”運動,能夠提高內臟機能,促進氣血循環,能夠治療各種慢性病。
千百年來,我國的養生家、醫學家在實踐中證明它是行之有效的療病、延年的一種方法,也是極其合乎科學的。
附帶要提出的,肛門括約肌一緊一松{緊的時間短,松的時間長),有助於治癒內痔,並能連帶地作用於泌尿系統而治遺精病。
拳套練熟後,可以按照“起吸落呼,合吸開呼”的拳勢呼吸的原則,使呼吸與動作自然地結合起來。如果感覺胸悶憋氣,必然是姿勢有不正確的地方,引起肌肉不能全部放鬆,或是呼吸跟動作不能配合均勻,必須加以調節。
如仍調節得不舒服,應該恢復自然呼吸,切勿勉強,以免發生流弊。
練習深呼吸運動到一定程度後,會自然地產生“腹鳴”現象,特別在練拳套每一姿勢到定式時和由定式變轉時由於腰胯的松沉和旋轉,最易產生“腹鳴”。
這是很自然的生理現象,是練習內功拳到一定程度後的初步的內體感覺,是“以意導氣”,“氣沉丹田”的結果。練氣功時產生腹鳴現象,要比練太極拳來得早,這是練氣功在一開始就“以意調息”的原故。
腹鳴現象的產生,是由於以意導氣,增強了內腸蠕動,使腹內氣體相摩相盪所發出的聲音,對內臟只會有好的作用。練太極拳時有 “腹鳴”應不以為奇,沒有“腹鳴”也不要故意追求,要聽其自然。當然,因病而發生腹鳴,另當別論。
練太極拳丹田內轉如何練
一、拳家首要不可忽略的訓練內容:中定
中定是丹田運轉的前提。很多人打拳渾身亂晃、腰部亂擰,自以為通過各身體部位外形明顯的動作,能達到提高勁力的作用。其實腰胯的穩固非常重要,沒有穩固的下盤,就沒有穩固的腰胯,從而身體沒有穩固的重心,自然也打不出勁力沉實的拳。
所以,欲練丹田運轉,先要訓練中定。試擺一個右野馬分鬃的動作,讓別人從旁協助,在你的右手上加不同的外力,或推,或撥,或挑,霍壓。在這個過程中,要求你身形不動,體會對方的外力,對身體構成的影響,並用固定不動的外形消化掉各種外力。
如果你靜心體會,能找到最給力的部位,一定是在腰胯,腰胯抗得住,自然能保證身形穩固。
當然,幫手最開始加的力不能過大,只要能起到幫助你找到身軀內部的抗力源泉,就達到目的了。
二、在腰胯穩固的基礎上,使其靈活
你見過自行車軸里的滾珠么?自行車要想正常使用,首先車軸要擰緊固定,其次車軸內的滾珠要完整無缺。這樣車軲轆才轉動的好。上面講的中定就是為了固定人體的“軸”。
而下面的練習內容則是讓“滾珠”轉動起來.還是剛才的辦法,取一個太極拳里的動作定式擺好,先求穩固平衡。然後,請幫手在你的雙手上輕輕施加外力(注意:是均勻的靜力,而不要用突然的爆發力),破壞你的外形和平衡。
這時,保持雙腳位置不動,手臂外形不動,主動地調整腰胯和身軀的相對位置,將自身和對方的外力納入一個整體平衡的體系。主動地調整腰胯,使外力施加後的身體獲得新的平衡,就是丹田運轉的目的之一。
初學者怎樣做到氣沉丹田
對於初學者來說,一時不易掌握,可分三步去做:
1、先練松靜站立,即自然樁是也。無論採取形意拳的三體式,八卦掌的定勁樁,太極拳的混元樁,或少林拳的馬步樁,都是一樣。
按要求將姿勢站好,即將全身放鬆,要松而不懈,精神貫注,氣勢騰挪。
採取自然腹式呼吸,不加勉強,多著意於放鬆。
每天早晚各站半個小時,練上兩個月左右,以達到能夠徹底松靜為佳。
2、仍按第一步所採取的樁法松靜站立,採用逆腹式呼吸。吸氣時小腹內收,提肛縮腎,兩脅微向外張(不可向上提,胸部放鬆,勿有起伏),將氣提到中脘。
與吸氣同時,兩手向回收,但要沉肩墜肘。呼氣時,小腹放鬆,外凸,會陰仍要微微提住,兩脅向內向下合,同時兩手向外推,以意引氣,達於指梢,雙腳則五趾抓地。
隨著熟練程度的提高,呼吸時兩手向回去收和向外推的幅度也越來越小,最後變為以意領氣向回收,以氣催力向外推,從外形上看不出手的動作。
如此練上半年多(多練更好),即可進行第三步。
3、選幾個動作簡單而蓄發、開合、節奏分明的拳式,如用形意拳的劈、鑽、炮,八卦掌的雙撞掌、馬上開弓、黑熊反背,太極拳的雙峰灌耳、掩手肱捶、摟膝拗步,少林拳的掛月撞掌、十方戒、雙崩拳均可。
將動作與呼吸緊密結合,一定要作到開吸合呼,蓄吸放呼,閃跳為吸,發力為呼。
吸為提,呼為下。練時要慢,要自然,不須練多久,就可達到氣沉丹田了。
這時自己會明顯地感覺到:兩腿前節有力,腿肚子很沉,雙腳有入地之感,每一動作力之源都在腳跟,經踝骨沿腿而上,兩膝有力。
但大腿與腰胯則鬆快自如,自腰以上,各處都輕松而靈活,動作幅度增大而靈敏迅速,整個身子好像一根鞭子,鞭把在腳踝處,鞭桿在腰脊,兩臂兩手如同鞭梢。
此後,無論練什麼拳套,不論走架快慢,都可保持氣沉而不浮,步穩而不亂。
動作發勁,整而不散,如同風吹大樹,百枝搖曳,妖嬈自然,妙趣橫生矣!
“丹田勁”怎麼練
談到“丹田勁”,從字義上來看,田地里出丹,猶如“麥田”田地里出麥。故太極拳實乃內功之一種。如何練呢?先是以意念帶動丹田催動全身的細胞,練一段時期後則是全身的細胞催丹田。
結果愈練愈密合,變成丹田與全身的動作一致,同時開合,同時到。至於發勁就像照相機的閃光燈般,一閃即逝。發勁前全身是松的,發勁後全身也是松的。只是發勁的那一剎那,丹田與全身每一個細胞像炸彈般的向四面八方鑽纏疾射。
當然這與呼吸是要結合的。一般而言,發勁是呼氣,蓄勁是吸氣。在吸氣時,氣聚於肺(包括由鼻吸入之氣及內部的提氣)。呼氣時,分內外兩部。外部由鼻或口呼出,內部則迫至丹田,而傳於全身。
“丹田”在哪
丹田一般指中丹田,即是以臍下10厘米(相當於現代經絡學說所指關元穴)為圓心的小腹內一個小范圍。氣功學上又將丹田分為上、中、下3處。氣沉丹田是指中丹田。
過去有人認為肚臍(經絡學說稱之為神闕穴)即為丹田,原因大抵是指它為人體先天的(胚胎時在母體中)呼吸通道。又有人認為腹部即是丹田。
丹田既不是腹壁表面上的某一點,也不是全腹部。丹田指的是臍下5厘米的氣海穴至臍下12厘米中極穴,是人體真元貯聚處。中國醫學認為氣海穴乃全身氣之所聚處,此處傷則氣滯。關元穴為任脈與足三陰經之會,傷則血枯。
因而這一地帶是主持人體氣血運行的重要樞紐。胞中穴是經絡、五臟六腑之海的策源地,古人將這比喻為生產長生不老葯的田地,稱為丹田。這一名稱自古沿用至今。
氣沉丹田是在呼吸(從形式上說是以膈肌運動為主的勻長細緩的腹式呼吸)動作配合下,小腹充實,全身勁力集中的一種自我感覺。
要做到氣沉丹田,必須先要做到全身舒松,沉肩垂肘,含胸拔背,腰胯放鬆。初學時不易體會氣沉丹田,經過一個時期腹式呼吸的鍛煉,慢慢體會到呼吸時有內氣的存在。
鼻孔吸氣時,自然中的大氣自鼻腔向內經呼吸道而下,同時又會感到丹田有氣上逼腹中。而呼氣時,殘氣自鼻腔上出,但反覺腹中有氣降逼丹田,使其充實。過去練拳的人稱這種現象為氣通。
一般的說,作拳勢呼吸時,向前或向下完成動作,全身勁力集中時容易體會氣沉丹田。事實上動作向上向後或動作由實而虛,吸氣時也有氣沉丹田的成分,但不明顯,似乎氣貼脊背。這是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內外合一的表現。
氣沉丹田不必過分強求,以免產生不良效果。只要正確按太極拳要領和方法練拳,朝松靜自然的目標練,到一定程度,自然會水到渠成。
太極拳之氣沉丹田功法相關 文章 :
1. 太極氣沉丹田法
2. 太極拳八大基本功法
3. 太極拳怎樣才能氣沉丹田
4. 太極拳中的氣沉丹田
5. 太極拳補腎功法
6. 丹田內轉功法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