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找到理性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找到理性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發布時間:2023-04-18 14:49:05

如何理性地處理問題

美國著名人際關系交往專家卡耐其曾租用紐約一家飯店的大舞廳,用來興辦每季度一系列的講課。

在一個季度剛開始的時候,他突然接到通知,說他必須付出比以前高出3倍的租金。卡耐基拿到這個通知的時候拆攜,他講課的入場券已經印好,並且發出去了,而且所有的通告都已經公布了。

卡耐基不想付這筆增加的租金,可是著急是沒有用的,幾天之後,他去見了飯店的經理。

「收到你的信,我有些吃驚,」卡耐基說,「但是我根本不怪你。如果我是你,我也可能發出一封類似的信。你身為飯店的經理,有責任盡可能地使收入增加。如果你不這樣做,你也許會丟掉現在的職位。但是,現在我們拿出一張紙來,把你因此可能得到的利弊列出來。」

然後,卡耐基拿了旅老伏一張紙,在中間劃了一條線,一邊寫著「利」,另一邊寫「弊」。他在「利」這邊寫下這些字:「舞廳空下來。」接著說:「你把舞廳租給別人開舞會或開大會是最劃算的,因為這類的活動,比租給我當講課用能增加不少的收入。如果我把你的舞廳佔用20個晚上來講課,你的收入就要少一些。」

「現在,我們來含閉考慮壞的方面。第一,如果你增加租金,你不但不能從我這兒增加收入,反而會減少收入。事實上,你將一點收入也沒有,因為我無法支付你所要求的租金,我只好到另外的地方去開這些課。」

「你還有一個損失。這些課程吸引了不少受過教育、修養高的人到你的飯店來。這對你是一個很好的宣傳。事實上,如果你花費5000美元在報上登廣告的話,也不能像我的這些課程一樣能吸引這么多的人來你的飯店。這對你們來講,不是價值很大嗎?」

卡耐基邊說邊把這兩項壞處寫在「弊」的下面,然後把紙遞給飯店的經理,說:「我希望你好好考慮你可能得到利和弊,然後告訴我你的最後決定。」

第二天,卡耐基收到一封信,通知他租金只漲50%,而不是漲3倍。

卡耐基沒有提自己的要求,只是很理性地為飯店經理分析了利弊,就得到了減租。

不論做什麼事,人們都需要選擇如何去辦。選擇的目的就是為了權衡利弊得失。在權衡的過程中,就要理性地分析問題。只有理智壓過了情緒才有可能產生高效的決策。

國際商用機器公司的總經理沃森先生就是一個善於通過分析問題,找到關鍵性問題的人,他不僅善於和廠長、經理、專家們打交道、交朋友,而且經常深入到顧客和工人之中,了解產品情況,找出症結,做出決斷。

一次公司召開銷售經理會議,各地分支機構的經銷負責人在會議上提出了一大堆問題。為了強調各自問題的嚴重性和迫切性,他們都准備了詳盡的材料。分別標明「設計中的問題」、「生產中的問題」,討論了很長時問也沒理出頭緒。會議陷入了僵局。

這時,沃森先生站了起來,他慢慢地踱到桌子面前,突然用手猛地一掃,材料飛得滿屋子都是。他大聲說:「這里沒有這類問題那類問題,所有的問題只有一個,就是我們對顧客沒有充分的注意和關心!」說罷他大踏步走出了會議室。

會議繼續進行著,這次他們在討論總經理留下的唯一問題。他們關心顧客,改善售後服務,制訂了很多很好的措施和辦法,還打出了自已的廣告:「國際商用機器公司意味著服務。」

沃森這一口號變成了全體職工必須遵守的信條,並且在實施過程中不斷完善,使每一個人都牢記在心,為提高服務質量達到了狂熱的程度。

世界知名的管理顧問大師彼得·德魯克在診斷問題時,總是先推開僱主提出的一大堆難題,轉向客戶問:「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你為什麼要去做呢?你現在正要做什麼事?你做這件事的意義是什麼?」

德魯克從不替客戶「解決問題」,而是替客戶「界定問題」。

他總是改變客戶所問的問題,提出一連串的問題反問客戶。其目的是要幫助客戶認清問題、分析問題,然後讓客戶自己動手去解決那個最需要處理的問題。

我們往往為了追求結果,而沒有耐心花時間去理性地分析問題。我們常常只花幾分鍾就提出問題,甚至數年去解決一個不重要的問題。其實我們只要分析問題,把問題簡單化、明確化、重要化(即判斷出問題的重要性),那麼問題就解決了一半。

人在完全理性下能夠實現效用最大化。但是,理性地處理問題的基礎是來自對客觀事實的正確判斷,來自知識的積累和綜合的分析,尤其不要跟風和人雲亦雲。再者,分析問題不能局限於問題本身,要看到更廣闊的背景才有利於正確判斷。還有就是,展開想像應有尺度,不要盲目想像,一定要尊重事實,切忌胡思亂想。這樣,做事才能避免復雜、混亂的局面。

讓事情變得簡單的方法就是減去那些無足輕重的雜事,明確事物的實質,理性地分析問題,唯有這樣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若對繁雜的事情不能理性地分析把握,就不能充分認識事情的本質,也就無法高效地解決。

——引自延邊人民出版社《高調理事 低調做人》

⑵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如何理性的處理和分析問題

人的經驗和認知是有限的,解決問題的重點是收集和分析事實。

保持懷疑一切的態度,能夠彌補直覺缺陷,減少不過腦的決策;同時幫你掌握話語權,提高可信度。

類似剝洋蔥,從一個最高層的問題開始,逐層向下進行分解,形成系統化的思維模式。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在項目正式啟動前就設想可能出現的問題並制定解決方案。接下來你要做的就是:尋找該領域的行家,這是脊租追上行業最新動向最快捷、有效的方法。在實踐中,不斷復盤、檢驗、調整。

不要被表象所迷惑

商業問題是有機且復雜的,在定義問題前不要急於行動。沿著正確的方向前行通常不會花很多時間,方向不清地走冤枉路就是白費功夫。

利用經驗,避免重復工作

大多數商業問題都有共通性,這意味著運用少數幾個解決方法,就可以回答廣泛的問題。這些方法也許在公司里、書本上、同事腦子里,實在沒有就自己摸索。

閉門造車的結果也許是收效甚微,利用好前輩的經驗,將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櫻搏兆更銀芹有成長價值的工作中去。

避免千篇一律

問題有相似點,但並不意味著對它們採取同樣的解決方案。不要盲目相信自己的直覺,分析與積累會幫助你提高對事物的判斷。

⑶ 提高理性思維的方法

首先是在獲取充分信息的基礎上在頭腦里形成反映對象的本質屬性, 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質特點抽象出來加以概括後就形成為概念。用獲得的概念同已有的樣本進行比較即可發現問題的所在,由此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其次按照解決問題的立場為切入點由一個或幾個已知的判斷(前提),推導出一個未知的結論,即由已知的知識得到未知的知識,具體來說推理主要有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
演繹推理是從一般規律出發,運用邏輯證明或數學運算,得出特殊事實應遵循的規律,即從一般到特殊。歸納推理就是從許多個別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則或結論,即從特殊到一般。從中發現問題缺失的部分(證據);最後搜尋到缺失的部分(證據)從而證明原先的假設。這就是人們通過邏輯思維把握客觀事物本質及其內在聯系的能力活動。
最後就是判斷,判斷就是肯定或否定某種事物的存在,或指明它是否具有某種屬性的思維過程。判斷只有在據有詳實證據的前提下才能起到決策作用。缺乏證據的判斷只會是一種盲目的冒險活動。同時邏輯思維還有一個不可或缺的前提,那就是與專業相關的知識儲備。

⑷ 如何調整自己的情緒,讓自己更理性

要調整自己的情緒,讓自己更理性,可以採取以下方法:
1. 認知自己的情緒:意識到自己正在經歷什麼情緒,並接受這種情緒的存在,這有助於您更檔昌好地了解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 尋找事實依據:在情緒激動時,不要輕易做出決定或行動。慶歲請嘗試收集和審查與所涉及問題有關的證據,以便進行更全譽蠢睜面、客觀的分析和決策。
3. 問問自己幾個問題:在情緒激動時,可以通過問自己幾個問題來幫助自己更深入思考問題,例如「我是否過於激動了?」,「我的情緒會對結果產生什麼影響?」等。
4. 採用邏輯思維方式:嘗試採用邏輯思維方式來思考問題,將情緒從決策過程中分離出來。這可以幫助您做出合理的決策,而不是僅僅基於情緒做決定。
5. 練習放鬆技巧:採用一些放鬆技巧,如深呼吸、冥想、漸進性肌肉鬆弛等,有助於緩解壓力和緊張情緒,進而增強您的理性思考能力。
總之,調整自己的情緒需要一些實踐和耐心。請採用以上方法,並在日常生活中逐漸習慣這些技巧,以提高您的情商和理性思考能力。

⑸ 如何提高自己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首先我們應該確定問題的屬性,誰的問題,哪一個階段的問題,是不是我們自己能力圈可以解決的問題。第二個就是重新定義問題。第三個就是面對復雜的問題,如何化繁為簡,進行拆分,找到最核心的關鍵點。

和大家分享幾點方法。

一 、熱愛閱讀

閱讀是貫穿一生的事情,通過閱讀我們學會了思考,讓我們的生命有了寬度,高度,深度和溫度。我們在書裡面讀自己,發現和檢查自己,讓我們擁有帶著問題向內求的能力,同時幫助大腦安裝正確的心智程序,提升我們的智慧。

二、 打破常規 逆向思考

我們盡力保持自己的大腦屬於原創性的,不受很多條條框框的約束,也沒有任何教條。 面對問題,要不懼權威,敢於挑戰,並且及時付諸於行動,很重要的就是要打破常規去思考,先從反方向倒過來考量,有些問題無法從正向思考得到答案的,反過來想可能收獲更大。

三 、 答案在現場

要想從現場獲得答案,一個是對自己的工作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熱情,有解決問題的深切期待,就是說我們到任何一家公司都是奔著解決問題而去的。親臨現場,去觀察去傾聽,用心靈去貼近和溝通,這時候我們才能聽到產品發出的聲音,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用理性解決問題,而非感性

如果智商是汽車的行駛速度,而理性則決定了行駛的方向,速度和方向,孰輕孰重就可想而知了。速度再快,而方向錯了,也會南轅北轍。用創意和智慧解決問題,而不要被感性的情緒所掌控,不然就會阻礙能量的流通。人的天性是能不用腦盡量不用腦。情感化反應、自動化反應,條件化反應常常讓我們不由自主的不加思考地做出一些判斷。

五、戰勝害怕失敗的恐懼

一旦做出決定就要付諸於行動,如果行動失敗產生的後果自己不敢去面對,可能就會錯失成長的機會。明明自己有能力承擔的,卻把這個決定權交給其他人。所以我們常常用「到此為止」,什麼意思呢?就是到我為止,到我的手中為止,到我的團隊手中為止。

⑹ 理性思維的基本方法12種

思維是人類所具有的高級認識活動。按照資訊理論的觀點,思維是對新輸入信息與腦內儲存知識 經驗 進行一系列復雜的心智操作過程 。下面就是我給大家帶來的 理性思維 的基本 方法 12種,希望大家喜歡!

1.基於現實的模型

一個模型就是一個能夠幫助我們理解世界運行規律的觀點。模型能夠闡釋結果,能夠回答「為什麼」和「怎麼樣」的問題。我們需要學習、理解並能運用那些解釋事物運行規律的偉大思想和普遍原理。在前面 文章 中,我們多次使用生活學、物理學、數學、心理學中的模型和原理去解釋現象和問題,從而幫助我們更清晰把握問題觀點,找到問題本質。

查理·芒格說過這樣一段話,最好問自己這樣的問題:「怎麼樣才能讓生活更美好,思維更敏捷?」他給我們的回答是:「應做到的是從顯示出發,盡量養成掌握多種模型的習慣,這種模型必須紮根於現實生活中……」

何為有用的模型?問問自己:什麼是基本的哲理?我知道如何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嗎?它有助於我了解世界嗎?它是如何發揮作用?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發揮作用?它的可靠性有多高?局限性在哪裡?與其他模型有什麼聯系?

世界上那些來自於自然科學和工程學的模型最可靠。一個有價值的模型能夠提供有意義的解釋,同時能對未來可能的結果作出預測,以規避錯誤後果帶來的巨大風險。模型還應該便於應用,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在這里關於基本思維模型的培養推薦一個微信公號:大輝船長的行為設計學,該公號目前正在輸出101個思維模型的過程中,而且針對每一模型進行詳細解釋,並說明模型適用的場景。

為有助於我們通覽全局,我們不妨運用多學科的知識和觀點,大部分問題都需要我們從事物的多個角度出發。查理·芒格說:「許多棘手問題的解答都必須依賴跨領域的重要思想,而不僅僅是有限的幾個知識。「比如在商業有這樣一些有用的知識:規模如何改變行為,系統如何失效,供應如何影響價格,激勵 措施 又是如何引導行為的。

在學習一些重要思想時,我們可以利用費曼的「一句經典」。「哪句話用最少的詞表達了最豐富的信息?」示例:心理學中有「獎勵什麼,得到什麼。」物理學中有「能量既不能創造也不能消失——只能從一種形式轉換成另一種形式。」還有一種能夠促使我們學會模型、更好應對現實的方法,即睜大眼睛、關注我們周圍的事物,問自己「為什麼」會(或不會)發生這樣的事,即追根究底,問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發生這些?

2.意義

空洞的言辭、定義、建議、表述或目標對我們毫無用處,我們必須了解它們的內在涵義。正如對待知識一樣,只有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上才能顯示出其價值。

理解一件事物的「意義」需要我們觀察並提出一些基本的問題。示例:

² 詞語的意義:這些詞語的意義是什麼?是什麼?是否有意義?我們能把這些詞、觀點或者表述轉換成日常化、有啟示性的解釋嗎?一個表達常常是相對的,所以我們有必要以另一個事物作為參照物來判斷和衡量它。

² 事情的意義:這件事產生了什麼影響?怎麼樣用日常化的語言來解釋發生的情況?它的過程和結果是什麼?發生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這件事還蘊含著其他意義嗎?

² 原因: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發生?有效果嗎?為什麼有效(或無效)?為什麼會發生這件事?為什麼它在這里奏效,在其他地方卻失效?是怎麼發生的?事情發生的深層原因是什麼?什麼因素使然?

² 啟示:這個觀察、事件或者經歷的結果是什麼?它帶給我們什麼啟發?

² 目的:為什麼我必須這樣做?為什麼我希望它發生?

² 理由:甲為什麼好於乙?

² 可用性:它的適用性如何?能否幫助我達成最終的目標?

丹麥物理學家尼·玻爾表示:「清晰的思維才會有清晰的表達。」描述一個事物必須實事求是,運用通俗的語言和大眾熟悉的觀點。愛因斯坦說:「如果不能用簡單的語言解釋出來,說明你還沒有完全理解透。」要切入要點。問問自己:我想要表達什麼?造成誤解的原因之一是某個詞語對你而言是一種意思,對別人而言則包含著另外一種意思。

追根究底的示例1:什麼才叫賺錢?賺錢意味著什麼?所謂賺錢,即未來收回的資金高於今天的投資。決定經濟資產投資回報率的是什麼?當年投資的價格、收回的資金,以及撤資的機會。經濟資產的價值受利率影響,如果利率發生變化,價值也會發生變化。本·格雷厄姆重點強調的安全邊際原則是投資成功最關鍵的因素。

追根究底的示例2:化學中的熵:熵是計算能量釋放的多少或釋放的范圍——在某個特定的溫度下的一個物理變數。解釋下能量的本質:為什麼咖啡不會一直熱下去?這涉及到我們生活中自發性物理或化學事件。熱飲料中的溫度歸因於分子的快速運動。它們在(相對較冷的)環境中與運動速度較慢的分子發生碰撞,促使後者加快了運動。而能量也在此過程中從熱液體中釋放到杯子上、空氣中,通過空氣的流通,傳送到較遠的范圍。如果沒有外部阻力的話,能量會釋放,從而開始發散。能量的發散解釋了金屬會上銹、東西會磨損和斷裂的原因。因為能量總是從集中到慢慢發散,所以物理和化學系統會逐步衰敗、崩潰或毀滅。

3.簡化

通用電器公司前CEO傑克·韋爾奇說:「真正的強者是最簡單的。」

把復雜問題簡單化,一切從便於解決問題的角度入手。去除雜蕪,留下本質。把問題拆成幾個組成要素,但綜合而又全面地考慮問題。先勾勒出主要問題,在紙上列出主要因素,分析各個因素之間的關系。從問題本身出發,而非從解決辦法出發,只採取最有效的方法。為什麼?因為重要的是結果,而非解決結果的辦法。決策要少,也要好。為什麼?因為它迫使我們對每個決策更為專注,同時也減少錯誤的幾率。

有時候,可以獲取的信息常常泛濫成災,其中包括有誤的信息或不能幫助我們解釋和預測的信息。有時候,我們還過度關注細節或那些無關的和不可知的東西,有時還會忽略顯而易見的事實。關注重點將讓我們做到主次清晰。有時候,有限的幾個行動步驟就可以達成大效果。所以,真正重要的決策只有幾個。今天我們獲取的信息量更多了,但同時接觸錯誤信息的機會也更多了。查理·芒格說:「有時幹活越賣力,信心越膨脹,但你努力的方向可能是錯的。」

避開噪音或不相關因素,縱觀全局。問自己:「我為什麼要這么做?什麼才是最重要的?要達成目標的關鍵因素是什麼?更多的信息會影響我的決定嘛?」不要隨機搜集資料,首先應該問自己:為什麼需要這些信息。

了解你在生活中必須迴避的東西。與其不斷探索成功之道,還不如首先了解自己必須迴避的領域、狀況和人,將有助於減少錯誤,也能更有效地利用時間。此外,事前預防比事後治理更簡單。

解決問題前,不妨問自己:這個問題是否值得自己費時費力去解決。沃倫·巴菲特對於自己和查理·芒格生活和經營的成功之道解釋說:確定決定前,有兩個問題必須問自己:1、它是可知的嗎?2、它重要嗎?如果是不可知的,則一帶而過,因為我們知道世界上有許多重要但未知的事情。此外,如果它不重要,不管它是可知還是不可知,都沒有區別。我們同樣一帶而過。

決定好企業和壞企業的方法:是否總是給管理層帶來大難題——還是總是帶來一些讓人滿意、不需要動腦子的決定。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提出正確的問題還不夠,還應該找准正確的方向和問對正確的人。

如果能夠把問題冷卻一會兒,讓潛意識開始活動起來,常常能夠更好地解決某個問題,也能夠獲得更多的啟發。

4.規則和過濾器

怎樣做才有助於避免問題或引導決策行為?根據我們對現實的了解和每個人情況的不同,我們應制定一套「做什麼」和「避開什麼」的規則。

了解自己的目標後,我們需要一些標准來衡量各種選擇性方案。問自己:要達成目標或避開問題的最主要(和可知)的因素是哪些?判斷的標准應該基於事實,同時具有適當的預期性,即我們可以適當依賴它們。判斷事物時所運用的標准必須是最必要和最精簡的。然後依據重要性的先後來排列它們,並作為過濾器。設定決策門檻,減少錯誤警報和損失的可能性。考慮決策錯誤的後果。

對於如何評價一個新的經營理念,巴菲特使用4個標准作為篩選的過濾器:

我能理解嗎?如果能,接下面;

它是不是具有可持續的競爭優勢?如果是,接下面;

管理層是不是聚集了許多能乾和誠實的人?如果是,接下面;

價位合理嗎?如果最終能通過這個過濾器,那我們就開始寫支票吧。

另外,清單表程序是一個不錯的工具。但要切勿過分依賴清單。在設計清單時,應考慮如下問題:

不同的問題需要不同的清單。

—個清單應當囊括每個確保「安全」、避免「事故」的關鍵項目。這樣我們不必依賴於記憶來搜索可供檢查的項目。

使用簡單方便。

與現實相符。

根據我們預先的原則、過濾器和清單來行動,常常會比憑激情做事更合理。但不宜制定太多的規則、過濾器或不費腦筋的東西,必須時刻了解我們最終的目標。

5.目標

目標的制定必須與自己期待最終完成的任務相掛鉤。

有意義的目標需要理由的支撐,這樣才能檢驗我們是否制定了正確的目標。所以制定目標必須滿足:

有明確的定義。

重視結果。

符合現實,而且合理——我能夠做到哪些,又不能做到哪些?目標過低,不能充分發揮個人的水平。目標若高到不切實際,可能會迫使我們運用欺騙的手法達成。

可量化。

與各人的需要相符。

能適時變化(有彈性)。問自己:根據目前的目標,採取什麼樣的步驟最好?

目標需要最後期限,還需控制系統,易於檢驗目標的完成進度。

經常提出這樣的問題:我需要什麼樣的結果?導致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哪些因素對結果產生重大影響?哪一個單獨因素卻能夠產生主要影響?我有能達成目標的必要變數嗎?什麼是達成目標的最好方法?我考慮過我的行為還會產生除了最終結果的其他效果嗎?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或在目標清晰的情況下,必須重點關注一些問題。我們首先要做什麼?問自己:問題有多嚴重?可以解決嗎?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麼?問題背後的假設正確嗎?考慮過各個問題之間相互的影響嗎?會導致什麼樣的長期後果?

因為嚴重的影響——不管是好是壞——都是通過一些因素的最優化使用或者綜合眾多因素的結果,我們應當運用一切有利於達成目標的必要因素。

6.多項選擇

個人的機會成本常常用以衡量各個選擇的優劣。每個人的時間和金錢都是有限的,如果決定做一件事,就放棄了另外一件事。因為投入到這件事的每一分鍾就意味著放棄了在另外一件事上的用場,而我們在某個投資機會上的資金將沒有機會用於其他投資機會上。

決策意味著成本,甚至理解也需要機會成本。如果花時間理解某件事,那無疑放棄了理解其他事物的機會。

我們在某件事上使用的有限資源,比如時間、努力和金錢等決策成本,可以用被舍棄掉的選項中的最高價值或機會(假設能夠達到同樣的目標)來衡量,即機會成本。

我們每個人都有許多自己珍愛的東西:伴侶、工作、房子、家人等。在我們決定作出改變時,常常需要把改變後的情況與目前擁有的最好的狀況進行對比。

此外,我們還可以用一個互補式的過濾器來評價面臨的多項選擇,即列出各項的優缺點,相互對比衡量。沃倫·巴菲特藉此告訴我們物色一個什麼樣的伴侶:「尋找那些可以無條件愛你,並默默鼓勵你,讓你做得比想像中還出色的另一半。」

並不是所有的決定都是重要的,一些決定更能主宰我們的生活。一個能夠影響我們未來10年生活的決定比起只能影響當前生活的決定要重要太多。比如伴侶、職業、朋友、投資、 教育 等等。

7.結果

經濟領域中,最關鍵的是不管別人對你說什麼,你總要問:「然後呢?」這個方法可以應用於幾乎其他所有領域。所以,你必須經常問:「然後呢?」——沃倫·巴菲特

考慮一個行動帶來的次要的和長期的後果。在我們決定政策、採取行動或者評價觀點時,不要忘記掂量後果。所以,在行動中存在著四個關鍵因素:

1、關注整個系統。關注直接和間接的效果。

2、結果暗含蘊意,或者會帶來更多的結果,而其中有一些並不是我們想要的。雖然無法預測到所有的可能結果,但我們至少要警惕一個負面結果。

3、考慮反饋、時間、等級、重復、臨界指標、局限性等帶來的影響。

4、在成本和收益上,不同的選擇有不同的結果。預測上時間的實際效果,並分析是否能有助於達到最終的目標。

行動時一定要全面考慮短期和長期的結果,因為一個行為帶來的影響是一個長期、慢慢凸顯的過程。

8.量化

言之有物須體現在量化上。 ——艾爾弗雷德·諾思·懷特海

生活中,許多時候依賴於我們量化的能力和對模式、關系、命題或量值的理解能力。數學的作用是什麼?它幫助我們預測結果、評價事物的意義。

一旦能夠把事物用數字表達出來,可以方便我們進行比較。如果缺少一個相關的重要量化標准,我們如何能夠評價一個決策的明智與否?

有些東西無法做到精確衡量,所以把它們劃分到一個數值范圍內算是一個最佳的選擇。正如凱恩斯所說:「粗略的正確好過精確的錯誤。」不要過分看重能夠運用數學計算的東西,也不要過分忽略無法計算的東西。

示例:高收益的企業是否能一下子吸引我們?盈利從800萬美元一下增長到7200萬美元,看起來驚人地完美——但你千萬不要以為本來就是這么回事,。首先你必須確定基準年度內的收益並不慘淡。如果收益與資本的投入息息相關,就需要考慮一個關鍵的問題:為了產生額外的收益,還需要投入多少額外的資本。

我們應該理解數字背後的東西。沃倫·巴菲特說:「股本最初的收益」也是「衡量一年績效的最好的方法。使用這個標准,我們還需要了解許多其他因素,比如會計政策、歷年資產創造價值情況、財務杠桿、以及工業狀況。」

企業價值是由未來現金流產生的時間和數量多少來決定的。

進行收購活動時,別忘記把結果進行量化。考慮收購公司以及目標公司的報表和資產負債表。基於雇員、供應商、客戶、競爭等情況的變化,估算公司合並後企業產能、價格、成本和投入資本等情況。要實事求是考慮企業價值的變化。我們估值時所依賴的現金流越遙遠,則未來越有可能發生我們不願看到的事情,預期的回報也越加充滿不確定性。

什麼因素能夠推動未來的價值?對今天的數字有什麼啟發?通過對過去投資記錄中增長、盈利、利潤率、市場規模/產能的增長率、市場份額、競爭性優勢等檢查,它是合理的嗎?什麼是影響未來現金收益和價值的主要因素?而什麼因素又會改變這種情況?公司在什麼情況下會失去優勢?

9.證據

證據能夠幫助我們確認未來可能發生的事項或幫助我們辨明真偽。證據源於事實、觀察、經歷、對比和實驗。——伯特蘭·羅素

其實無外乎兩件事:科學和觀點。前者誕生知識,後者產生無知。

——希波克拉底

科學過程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問題或觀察——我們總是試著去解決問題。遇到了問題或者在觀察到某種現象後,我們會追究事情的真相和內在原因(注意:最關鍵的是到底發生了什麼,而非表面現象)。

猜測原因——我們可以試著先找到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法或者一個解釋(對事物發生和發生過程建立的一個假設)然後通過實驗或觀察來檢驗該假設或方法的成立與否。此外,一些法則或者模型可能有助於解決問題或者解答觀察到的現象。我們的假設必須有據可依,且必須與自然法則和已被驗證過的證據一致。

預測結果——根據先前假設進行邏輯性推理,預測結果。

檢驗——「這樣做有什麼效果?」

我們並不僅僅是觀察一些行為,我們是有目的、有理論指導、有背景知識地觀察,還要了解哪些是影響觀察的重要因素。在搜索信息的時候同樣如此。查理·芒格說:首先必須清楚為什麼需要尋找這些資料。應該在分析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產生自己的想法,然後再去檢驗你的想法是符合基本的思維結構。

奧卡姆剃刀: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10. 逆向思維

逆向思考可以讓我們決定應該避免什麼樣的行為。為了清楚要迴避什麼,首先就要想到是什麼。如果想告誡別人應該迴避的事項,不妨以對他們的期許作為結束。

假設我們達到了目標,問自己:目的何在?這是我想要的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當初我是從哪裡啟程到達終點的?達到終點的必要因素是什麼?這樣思考後,我們再反過來從頭開始思考。通過這種逆向思考,讓我們對事物的可行性一目瞭然。

逆向思維在其他方面的運用包括:研究那些與常理有悖的證據,多問「為什麼」。使用「負面激將」法——告訴別人不該如何如何。練習零基思考法——讓思維回歸原點、從頭開始的思考方法:如果我們當時不是這樣做,還有什麼其他能夠達到目標的最好方法?

11.風險

在考慮到所有潛在的負面因素後才能確定一個觀點是否有效。錯誤的代價不僅包括實際的損失,還包括機會成本。

一位傑出長期投資者的必備品質是什麼?生來就能辨認和規避重大風險的人,甚至是有生以來從未見識過的風險,獨立思考、情緒穩定,同時對人性和組織的行為都有著敏銳的洞察力,這些都是想在長期投資獲得成功的要素。

在投資過程中,這些因素較為重要:了解企業的潛在價值,不要使用杠桿,挑選管理層富有成效和誠實的公司,投資時留有巨大的安全邊際。如果你理解一家企業——能夠很清晰地看到它的未來——顯然,你需要的安全邊際並不高。相反,未來發生的事情越多,確定性越低,企業越脆弱,企業變化的概率越高,你需要的安全邊際也同樣越高。

芒格關於價值的一些理念以及做事風格:「一個人該全力以赴。不要說謊。承諾過的事情就要完成,沒人會在乎你的理由。開會前要早早准備,不要遲到,但如果真的遲到了,不要舉出許多理由來煩別人,道歉就行了……回電話要迅速。還有就是在5秒鍾內說‘不’。你必須迅速拿定主意,不要把別人晾在一旁等你。」

12.態度

活著的時候要盡情快樂,因為我們是要死很久的。——蘇格蘭 諺語

生命的長度全在於我們如何使用。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們應該積極享受生活。喜劇大師喬治·伯恩斯說:「要麼做自己熱愛的事情,要麼熱愛自己做的事情。我認為除此之外,別無選擇。」

每個人一天有24小時,我們不能把時間儲蓄下來,區別在於是巧妙地利用還是愚蠢地揮霍。如何使用我們的時間?最佳使用方式是什麼?我們對生命寄予什麼厚望?目前生活的方式能有助於我們向目標開進嗎?列出的單子越短,則越加有利於我們專注於重要的事情。了解自己想要和不想要的。我們的行為是聽從內心的呼喚還是僅僅出於別人的期待?什麼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和事?我們感覺到生命的意義嗎?

做那些符合我們性格、特長的事情,揚長避短,並試著建立(和遵循)一些價值觀。

擁有對生活的正確態度是避免誤判和改善我們的生活質量的一部分。人各不相同,因此也沒有萬能葯策略。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發展出自己的風格,但存在對每個人都適用的指導准則。

堅守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內活動。要了解自己理解和不理解的東西。所以這個能力范圍大小並不重要,關鍵要了解它的邊緣在哪裡。

查理·芒格說:「好的品行意味著高效率。如果信任別人,則你的系統設置地更為簡單。所以好品行會帶來巨大的效率,而壞的品行則相反。」

對待他人友善,如果對方並不真誠對你——不要懷恨在心——以後盡量迴避他們就行了。遵循查爾斯·達爾文的建議:避免爭論。

保持好奇心和開放性思維。總是問:「為什麼?」托馬斯·亨利·赫胥黎說:「在事實面前就像一個孩子,時刻准備放棄自己先入為主的觀點,謙遜地追隨自然的引領,否則,你將一無所得。」

⑺ 如何培養理性思維

理性思維是與感性思維相對應的思維模式,是一種排除個人感情與喜好的干擾,基於事實和邏輯,有利於增進共識、做出正確判斷和明智決定的思維模式。下面我為你整理如何培養理性思維,希望能幫到你。

理性思維定義

理性思維就是邏輯思維,邏輯思維的方法就是依據一個或幾個已知的判斷(前提),推導出一個未知的結論的研究與學習模式。邏輯思維是具有明確思維方向、有充分的思維依據、能對事物或問題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與概括的一種思維。說白了邏輯思維就是一種建立在證據和邏輯推理基礎上的思維方式。

培養理性思維方法

邏輯思維的基本方法一般是: 首先是在獲取充分信息的基礎上在頭腦里形成反映對象的本質屬性, 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質特點抽象出來加以概括後就形成為概念。用獲得的概念同已有的樣本進行比較即可發現問題的所在,由此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

其次按照解決問題的立場為切入點由一個或幾個已知的判斷(前提),推導出一個未知的結論,即由已知的知識得到未知的知識,具體來說推理主要有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演繹推理是從一般規律出發,運用邏輯證明或數學運算,得出特殊事實應遵循的規律,即從一般到特殊。歸納推理就是從許多個別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則或結論,即從特殊到一般。從中發現問題缺失的部分(證據);最後搜尋到缺失的部分(證據)從而證明原先的假設。這就是人們通過邏輯思維把握客觀事物本質及其內在聯系的能力活動;

最後就是判斷,判斷就是肯定或否定某種事物的存在,或指明它是否具有某種屬性的思維過程。判斷只有在據有詳實證據的前提下才能起到決策作用。缺乏證據的判斷只會是一種盲目的冒險活動。

同時邏輯思維還有一個不可或缺的前提,那就是與專業相關的知識儲備,缺乏與專業相關的知識儲備邏輯思維就成了無源之水,思維也就失去了知識背景而無法進行。

常見的非理性思維方式

1.非此即彼

非此即彼又稱為黑白分明、極端化或對立分割性思維,指學生用簡單的二分法看待事物,習慣於對事物得出一個確定的結論(是或非,對或錯,好或壞),對事物要麼全部接受、要麼全盤否定的思維方式。在低年級,學生的年齡較小,認知能力較低,只能接受簡單的二分法原則,於是教育過程中經常以這樣的方式提問,如“這道題這么做對不對?”或“這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當這一過程被習慣化以後,學生思考任何問題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對不對”、“好不好”等,沒有意識到是非對錯只是事物的兩個極端方面,在它們之間還有許多中間狀態。教育者過分強調“典型”而忽略了事物存在的其他大量的中間狀態是學生形成“非此即彼”的思維習慣的主要原因。

2.災難化

災難化又被稱為認命,指學生對未來持過分消極的預期,往往把一次失敗看成是一場災難。這樣的學生往往不自信,自主性較差,受暗示性強,一個細微的外部刺激也會引起他許多極端的想法,帶來強烈的情緒反應。比如,某學生僅因為一次作業沒有做好受到老師的批評,就產生消極認識,認為自己一定是一個差生,老師肯定對自己非常失望,再也不會欣賞自己,進而悲觀、抑鬱,學習成績不斷下降。學生形成災難化的思維方式一方面和自身的特質有關,另一方面和教師平時的教育方式有關。這並不是說教育者在學生犯錯誤時不能批評,而是應注意在對學生進行批評指正時,要根據受教育者的特點選擇適當的方法。對年齡較小、比較敏感或脆弱的學生不要使用過於嚴厲的言辭,而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教育之後,還要隨時觀察學生的反應,必要時,可以向學生解釋自己的初衷,消除批評造成的不良影響,以溝通思想,達成理解。同時在這一過程中逐步培養學生對外部評價的正確認識,能理性地看待表揚與批評。

3.無端否定

無端否定就是不合理地否定自己的積極經歷、事跡或素質。某學生一次考試取得了好成績,但這並未增強他的信心,因為他認為這只是自己運氣好,考試發揮得好,並不能說明自己有能力,學習方法得當。教育者因為害怕學生產生驕傲情緒,所以經常告誡他們凡事多想自己的不足,強調“謙虛”的傳統美德。這樣做固然有積極的意義,但一旦走向極端,也會對學生產生消極影響,使學生形成無端否定的思維方式。因此,在進行“謙虛”教育的同時,教育者應該充分肯定學生的成績,激發他們的自信心,引導他們形成對自己的正確評價,既不妄自菲薄,也不驕傲自大。

4.情緒推理

使用情緒推理的學生,會因為自己強烈的主觀感受(實際上是相信)就認為某件事情合乎現實,無視或輕視反面的證據。一名初一學生,雖然期中考試考了全班第五名,但她仍認為自己是個失敗者,而無視自己取得的好成績。老師和家長起初都認為她只是不夠自信,因此,並未給予足夠的關注。在期末考試時,她未能進入前十名,這時,教師和家長都責問她成績為何退步。於是,她更認定自己是個失敗者,並將情緒推理擴展到對自己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上,都認定是失敗。

5.貼標簽

貼標簽是指評價者不是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分析,而是以內心的刻板印象(成見)來評價外界事物的思維方式。一個學生認為自己的數學老師對自己非常嚴厲,他非常堅信自己的判斷,因此,即使這位數學老師在批評別的同學時,他也會認為“老師又在罵人了,好像就是在罵我。”

6.最大化或最小化

⑻ 如何才能理性的看待問題

人嘛都會有沖動的時候,如果這件事情是涉及到其他一些問題滲宏稿絕森的話,你一定用理性來看待這個問題,要學會公私分明。不要盲目的被他人幾句話所說,然後叢孝改變自己的想法,畢竟這種時候是涉及到每個人的利益。

⑼ 怎樣才能理性思考

一、為什麼要解決問題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問題的世界,問題無處不在,時刻都有。從某個角度講,思維的價值,主要體現在解決問題上:一個人是否能夠成功,體現在是否能面對和解決問題上,甚至MBA教學,也把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作其主要的特色......。何謂問題,通俗講就是理想狀態(目標)與現實狀況之間的差異。問題如果得不到解決,非正常狀態就得不到改善,而且,問題累積的結果將會使不良現狀持續惡化,結果更為嚴重:小問題會積聚成大問題;大問題會變得不可救葯。一根過熱的電線導致美加大停電;一匹戰馬蹄鐵的松脫,導致一個國家的滅亡;小小的果子狸導致全球SARS浩劫。這些都如同"千里之堤、潰於蟻穴"所講的道理一樣。因此,一名優秀的企業管理者和一名優秀的將軍是一樣的。他們都必須具備善於分析的頭腦,隨時會根據現實情況的變化做出迅速機敏的反應,同時,還要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勇氣和魄力。
二、問題到底是什麼?
一談到解決問題,人們常有的第一感覺,就是巴不得立即找到好的方法解決問題。這樣的想法未可厚非,但是,如果直接從方法著手,未必能夠理想解決問題,甚至容易陷入陷阱。那麼,該從何處著手呢?我認為,應該從界定問題開始,即問清"問題到底是什麼?"
【案例】20世紀50年代,全世界都在研究製造晶體管的原料--鍺,大家認為最大的問題如何將鍺提煉得更純。日本新力公司的江畸博士和助手黑田百合子就此進行了探索,但總免不了會混進一些物質,而且每次測量都顯示了不同的數據。後來他們反思:研究這一問題的目的,無非是要讓鍺更能製造出更好的晶體管。為何一定要將問題陷在如何將鍺提煉得更純這一點呢?
於是,他們去掉原來的前提,而另闢新途,即有意地一點一點添加雜質,看它究竟能製造出怎樣的鍺晶體來。結果在將鍺的純度降到原來的一半時,一種最理想的晶體產生了。此項發明一舉轟動世界,江畸博士和黑田百合子分別獲得諾貝爾獎和民間諾貝爾獎。
不妨做一下比較:
錯誤界定:將鍺提純。
正確界定:製造出更好的晶體管。
由此可見,正確界定問題,非常重要。無論什麼問題,只要能找出問題的核心,即問題的關鍵所在,就一定能夠找出辦法解決它。要把公司建成一個高效益的企業,管理者必須具備能夠抓住問題關鍵的能力。然而,令人吃驚的是,現在還有很大一部分管理者抓不住問題的關鍵,或被傳統和習慣所束縛而找不出解決問題的對策。一葉障目而不見泰山,抓不住問題的關鍵就會制定出很多與實際問題無關的、沒有實際意義的方案;被傳統和習慣所束縛,就會裹足不前,延誤問題的解決,結果往往會使問題變得越來越復雜,更加難以解決。
三、解決問題的步驟
1)發現問題。我們生活的世界時時處處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矛盾,當某些矛盾反映到意識中時,個體才發現它是個問題,並要求設法解決它。這就是發現問題的階段。從問題解決的階段性看,這是第一階段,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把問題清清楚楚地寫出來,便已經解決了一半!發現問題不論對學習、生活、創造發明都十分重要,是思維積極主動性的表現,在促進心理發展上具有重要意義。
2)分析問題。要解決所發現的問題,必須明確問題的性質,也就是弄清有哪些矛盾、哪些矛盾方面,它們之間有什麼關系,以確定所要解決的問題要達到什麼結果,所必須具備的條件、其間的關系和已具有哪些條件,從而找出重要矛盾、關鍵矛盾之所在。
3)提出假設。在分析問題的基礎上,提出解決該問題的假設,即可採用的解決方案,其中包括採取什麼原則和具體的途徑、方法。但所有這些往往不是簡單現成的,而且有多種多樣的可能。但提出假設是問題解決的關鍵階段,正確的假設引導問題順利得到解決,不正確不恰當的假設則使問題的解決走彎路或導向岐途。
4)檢驗假設。假設只是提出一種可能的解決方案,還不能保證問題必定能獲得解決,所以問題解決的最後一步是對假設進行檢驗。通常有兩種檢驗方法:一是通過實踐檢驗,即按假定方案實施,如果成功就證明假設正確,同時問題也得到解決;二是通過心智活動進行推理,即在思維中按假設進行推論,如果能合乎邏輯地論證預期成果,就算問題初步解決。特別是在假設方案一時還不能立即實施時,必須採用後一種檢驗。但必須指出,即使後一種檢驗證明假設正確,問題的真正解決仍有待實踐結果才能證實。不論哪種檢驗如果未能獲得預期結果,必須重新另提假設再行檢驗,直至獲得正確結果,問題才算解決。
四、解決問題理念/原則
1)預防勝於治療。
【案例】有位客人到某人家裡作客,看見主人家的灶上煙囪是直的,旁邊又有很多木材。客人告訴主人說,煙囪要改曲,木材須移去,否則將來可能會有火災,主人聽了沒有做任何錶示。不久主人家裡果然失火,四周的鄰居趕緊跑來救火,最後火被撲滅了,於是主人烹羊宰牛,宴請四鄰,以酬謝他們救火的功勞,但是並沒有請當初建議他將木材移走,煙囪改曲的人。有人對主人說:"如果當初聽了那位先生的話,今天也不用准備宴席,而且沒有火災的損失,現在論功行賞,原先給你建議的人沒有被感恩,而救火的人卻是座上客,真是很奇怪的事呢!"主人頓時醒悟,趕緊去邀請當初給予建議的那個客人來吃酒。
一般人認為,足以擺平或解決企業經營過程中的各種棘手問題的人,就是優秀的管理者,其實這是有待商榷的,俗話說:"預防重於治療",能防患於未然之前,更勝於治亂於已成之後,由此觀之,企業問題的預防者,其實是優於企業問題的解決者。
2)治本勝於治標。
"治標"是指對出現的問題不從根本上謀求解決,僅對顯露在外的枝節問題作應急處理。"治本"是指處理事務從根本上著手,與"治標"相對。"揚湯止沸"是治標,而"釜底抽薪"是治本。當我們以為問題已經解決了的時候,往往就不會再去努力尋找藏在後面的真正問題。今天的解決方案,可能在未來造成更大的問題。因此,治標只是救火,而治本才是防火。
3)回歸簡單思考。
【案例】英國某家報紙曾舉辦一項高額獎金的有獎徵答活動,題目是:在一個充氣不足的熱氣球上,載著3位關系人類興亡的科學家。第一位是環保專家,他的研究可拯救無數人免於因環境污染而面臨死亡的噩運。第二位是原子專家,他有能力防止全球性的原子戰爭,使地球免於遭受滅亡的絕境。第三位是糧食專家,他能在不毛之地運用專業知識成功地種植穀物,使幾千萬人脫離因飢荒而亡的命運。此刻熱氣球即將墜毀,必須丟出一人以減輕載重,使其餘2人得以生存。請問,該丟下哪一位科學家?問題刊出後,因為獎金的數額相當龐大,各地答復的信件如雪片飛來。在這些答復的信中,每個人皆竭盡所能,甚至天馬行空地闡述他們認為必須丟下哪位科學家的見解。最後結果揭曉,巨額獎金得主是一個小男孩。他的答案是--將最胖的那位科學家丟出去。
小男孩睿智而幽默的答案,是否給我們以足夠的提醒:單純的思考方式,往往比鑽牛角尖更能獲得良好的成功。任何疑難問題的最好的解決方法,只有一種,就是能真正切合該問題所需求的,而非惑於問題本身的盲目探討。
4)抓住核心主因。
【案例】一個賢明的猶太商人,把兒子送到很遠的耶路撒冷去學習,當他彌留之際,知道來不及見上兒子一面時,他立了一份遺囑,上面寫清楚,家中所有財產都轉讓給一個奴隸;不過要是財產中有哪一件是兒子所想要的的話,可以讓給兒子。但是只能一件。這位父親死了以後,奴隸很高興交了好運,連夜趕往耶路撒冷,先到死者的兒子處,向他報喪,並把老人立下的遺囑拿給兒子看。兒子看了非常驚訝,也非常傷心。但一思考就明白了,如果父親知道自己死了,兒子又不在,奴隸可能會帶著財產逃走,連喪事也不報告他。因此父親才把全部財產都送給奴隸,這樣奴隸就會急著去見兒子,還會把財產保管得好好的。奴隸的財產屬於主人,父親留下的財產就是選那個奴隸就行了。
可見:復雜的現象後,會有一個是主因,抓住關鍵就抓住了全局。
5)系統思考,綜合分析。
系統思考就是整體考慮,綜合分析,就是以整體的觀點對復雜系統的構成組件之間的連接進行分析,達到"見樹又見林"的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圍魏救趙"、"田忌賽馬"等都是系統思考的典型案例。如何系統思考呢?一要防止分割思考,注意整體思考;二要防止靜止思考,注意動態思考;三要防止表面思考,注意本質思考。
6)變左右為難為左右逢源。
兩難問題是所有問題中受限制最大、最難解決的問題。兩難,難就難在兩種可能的選擇中,無論哪一種選擇,都有利有弊,處於進退維艱的困境。如何解決兩難問題,體現了解決問題的最高境界。把握兩難問題的原則,要力爭將問題處理結果最大價值化,如曾仕強所言,人往往會處在左右為難的境遇中,在這種情況下,要設法把左右為難變成左右逢源。因此,在處理問題時,在某些原則問題上適當妥協,在具體操作中,注意體現靈活性。避免陷入非此即彼,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窘境,從而實現問題解決結果的價值最大化。
【案例】小施特勞斯是"圓舞曲之王"老施特勞斯的兒子。她母親被父親遺棄後,對小施特勞斯苦心栽培,使他有很大的成就。但老施特勞斯運用自己在音樂界的威勢,強使維也納各大舞廳,都把小施特勞斯拒之門外,他只好到城郊一家咖啡館的花園里舉行露大音樂會。
小施特勞斯的每一個節目都迎來熱烈的掌聲。其中圓舞曲《理性的詩篇》,在如痴似醉的觀眾要求下,竟然反復演奏了十幾次之多,甚至,老施特勞斯的經紀人本來是帶人來搗亂的,也忘情地鼓起掌來。
最後,施特勞斯請聽眾們安靜下來。在他指揮下,樂隊奏起了並未開列於節目單上的一曲柔和的樂章。聽眾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因為:這是老施特勞斯最負盛名的圓舞曲《萊茵河畔迷人的歌聲》。大家終於明白了它的深意:小施特勞斯演奏父親的這部作品,不僅是作為子女對父輩的敬意,也是作為請父親寬恕的一種祈求。聽眾們不由得熱淚盈眶。
在這一事例中,小施特勞斯既很好地體現了自己的能力,即使是自己的父親,也別想壓制住,這是分;同時也表現了自己寬廣的胸懷,對父親的情感,這是合,分合結合,產生了出人意料的好效果

⑽ 如何能讓自己更理性思考,不過多的被情緒控制

1、不在情緒激烈的時候思考問題和作出決定。當情緒激烈的時候,你根本沒辦法做到理性思考。而且,這個時候你也很難克服這種情緒。所以乾脆的,不要在這個時候思考問題和作出決定。你可以推遲做決定的時間,或是做出了決定,但暫時不要執行,等過一段時間再說。這里的「情緒」不光是生氣,憤怒,悲傷,失望,沮喪這些負面情緒,同時也包括高興,開心這樣的正面襲搭情緒。因為無論是什麼情緒,都會影響你的思考。
總而言之,不要在「情緒激烈」的情況下思考問題和作出決定。
2、作出決定後,檢驗自己的決定是否摻雜感情因素
當你做出決定和評價的時候,檢驗自己的思考過程是否出現了感性因素。也許當你思考的時候沒有注意到感情對你的影響,但是當思考結束,作出決定之後,你就可以用客觀標准來檢驗自己的思考是否出現了感性因素,然後找到感性因素,進而排除它對思考的影響。
總之,時刻警惕感情對自己的影響,經常問一問自己,「我這樣做是不是受到了感情因素的影響?」「我是不是被感情影響了決定和評價?」,如果回答「是」,那麼就停下來,重新思考。當你認識到你的決定經常帶有感情色彩的時候,你就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感情對你思考的影響。
3、把「感情」當做一個思考的要素
當你很難克服「感情」對自己的影響的時候,可以在思考時把「感情」當做一個思考要素。換句話說,與其讓感情影響你整個思考過程,不如把感情單獨拎出來進行思考。簡而言之,就是把感情對你的影響進行大致地量化,明晰化,從而可控化。量化感情的重要手段就是設置「感情參照物」。
舉個例子,你的一個朋友求你辦事,你首先假設兩個感情參照物,一個是和你幾乎沒感情的人,還有一個是感情明顯比較深的人。你對求你辦事這個朋友的感情深度偏向哪一方,你所做的決定也就偏向哪一方。
總之,當感情「不可避免」的要出現在你的思考過程中時,就將「感情」單獨拎出來思考,將其視為一個思考因素進行量化,量化的方式之一就是通過設置多個「感情」參照物進行對比,從而確認「感情」對你影響的「大概程度」。在思考完「感情因素」之後,就可以假設對方是一個陌生人來思考了,這樣就能控制「感情因素」對你思考的影響。
4、克服「期望」對思考的影響
你的「期望」會影響到對事實的觀測。那什麼是「期燃禪冊望」呢,簡單的理解,就是「潛意識地希望」或是「潛意識地認為」。在事情發生之前,你就希望事情是什麼樣的;在找到證據之前,你就認為某人是什麼樣的。這就是期望。如果你對事實的「期望」超出限度,就會干擾到你的判斷,最終的結論會「更符合你的期望值」,而不是「更接近正確的答案」。而且,如果你的「期望」過於強烈,你甚至會跳過搜尋證據這一步,直接武斷的下決定,但這樣的決定多半漏洞百出。「鄰人疑斧」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故事裡的人懷疑鄰居偷了他的斧頭,抱著這樣的「期望」去觀察鄰居的行為,怎麼看都像是鄰居偷了斧頭,但到最後找到斧頭的時候才知道根本不是這樣。這就是被自己的「期望」影響了對事實的判斷。
「期望」不僅會影響人的判斷,更嚴重的是,有時人們會直接把「期望」當成「事實」——我認為「它是真的」,原因僅僅是「我希望/感覺它是真的」。舉例來說,「我認為你是壞人,僅僅因為我感覺你是壞人」,「我認為我的偶像是好人,僅僅因為我希望他是個好人」。太多的人把「期望」當「事實」而不自知。
克服「期望」對你影響的方法,就是「先找證據,再下結論」,而不是「先下結論,再找證據」。同時,你也可以在思考前就尋找並寫下自己的「期望」,然後再進行思考,思考的過程中可以刻意尋找與自己「期望」相反的證據,思考結束再檢查「期望」是否影響了你的觀點。檢查的標准就是提出「批判性問題」。
二、避免常見的思維謬誤
知道一些常見的思維謬誤,在思考過程中有意識地避免它,就能基本保證自己的思考是大致正確的。
三、堅持批判性思維
學會用批判性思維來思考問題,能最大程度地摒棄感性對思考的影響。至於什麼是批判性思維,皮宏簡單得說,就是用一系列批判性問題來檢驗自己和別人的觀點,通過這些問題的檢驗,你能減少思考中的錯誤,提高結論的正確性。

閱讀全文

與找到理性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冬草堆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973
打仗訓練方法和技巧 瀏覽:685
50ppr管連接方法 瀏覽:416
四柱八字分析方法 瀏覽:483
電腦qq上麥克風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01
飯店防疫措施的最佳方法 瀏覽:131
軟膏劑的定義及常用的制備方法 瀏覽:157
阿司匹林的檢驗與分析方法 瀏覽:780
較簡單的計算方法 瀏覽:697
床尾插座安裝方法 瀏覽:415
如何練好唱歌的發聲方法 瀏覽:761
三線模擬空調壓力感測器測量方法 瀏覽:836
火腿油脂的食用方法 瀏覽:559
無精子症的治療方法 瀏覽:363
白翡翠手串鑒別最簡單方法 瀏覽:66
快速緩解壓力的8種方法英語 瀏覽:404
肥胖症的治療原則及方法 瀏覽:872
寶馬增壓壓力調節器安裝方法 瀏覽:992
各種芽苗菜水培種植方法 瀏覽:372
不典型肺結核檢測方法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