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志賀氏菌免疫學檢測方法

志賀氏菌免疫學檢測方法

發布時間:2023-04-07 04:02:05

1. 腸道致病菌的分類及常用檢測方法

根據可培養細菌的數量分類在腸道菌群中,可以培養到的細菌有400餘種,依據其數量多少可以分為主要(優勢)菌群(predominant microflora)和次要菌群(sub—dominant microflora)。

①主要(優勢)菌群:指腸道菌群中數量大或種群密集度大的細菌,一般在10~10cfu/g以上,包括類桿菌屬、優桿菌屬、雙歧桿菌屬、瘤胃球菌屬和梭菌屬等專性厭氧菌,通常屬於原籍菌群。優勢菌群是對宿主發揮生理功能的菌群,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整個菌群的功能,決定著菌群對宿主的生理病理意義。

②次要菌群:數量在10~10cfu/g以下,主要為需氧菌或兼性厭氧菌,如大腸桿菌和鏈球菌等,流動性大,有潛在致病性,大部分屬於外籍菌群或過路菌群。

檢測方法:

1、采樣及稀釋

(1)按無菌操作法將檢樣25g(或25mL)放於含有225mL無菌水的三角瓶中(瓶內預置適當數量的玻璃珠)或滅菌乳缽內,經充分振搖或研磨做成1:10的均勻稀釋液。固體檢樣最好用無菌均質器,以8000~10000r/min的速度離心1min,做成1:10的稀釋液。

(2)用1mL滅菌吸管吸取1:10稀釋液1Ml,注入含有9mL無菌水的試管內,振搖混勻,做成1:100的稀釋液,換用1支lmL滅菌吸管,按上述操作依次作l0倍系列稀釋液。

(3)根據食品的衛生要求或對檢驗樣品污染情況的估計,選擇三個稀釋度,每個稀釋度接種3管。也可直接用樣品接種。

2、乳糖初發酵試驗

即通常所說的假定試驗。其目的在於檢查樣品中有無發酵乳糖產生氣體的細菌。將待檢樣品接種於乳糖膽鹽發酵管內,接種量在1mL以上者,用雙倍乳糖膽鹽發酵管。

lmL及1mL以下者,用單倍乳糖膽鹽發酵管。每一個稀釋度接種3管,置36±1℃溫箱內,培養24±2h,如所有乳糖膽鹽發酵管都不產氣,則可報告為大腸菌群陰性,如有產氣者,則按下列程序進行。

3、分離培養

將產氣的發酵管分別劃線接種於伊紅美藍瓊脂平板,置36±1℃溫箱內培養18~24h,然後觀察菌落形態並作革蘭氏染色、鏡檢並作復發酵試驗。

4、乳糖復發酵試驗

即通常所說的證實試驗,其目的在於證明經乳糖初發酵試驗呈陽性反應的試管內分離到的革蘭陰性無芽胞桿菌,確能發酵乳糖產生氣體。

在上述選擇性EMB培養基上,挑取可疑的大腸菌群菌落1~2個進行革蘭染色,同時接種乳糖發酵管,置36±l℃溫箱內培養24±2小時,觀察產氣情況。

凡乳搪發酵管產氣,革蘭染色為陰性反應的無芽胞桿菌,即報告為大腸菌群陽性;凡乳糖發酵管不產氣或革蘭染色為陽性,則報告為大腸菌群陰性。

(1)志賀氏菌免疫學檢測方法擴展閱讀:

有益菌菌群的生理功能:

如果腸內有益菌菌群占優,腸內黏膜呈現粉紅色,表示腸內環境相當良好。

1、吸收水分,糞便較軟,較易排泄

在胃部分解消化的食物,經由小腸吸收營養後,成為粘稠狀物體送至大腸。然後再經過18小時將水分及礦物質吸收,就變成容易排泄的糞便。腸道內環境良好時,糞便的軟硬適中,排便會較為順利。

2、緩和的蠕動,能順利將糞便排出

藉由腸的蠕動,將糞便緩慢的推送至肛門。如果蠕動過快或太慢,都將影響糞便的構成,導致便秘或者腹瀉。而如果腸內干凈,則蠕動的速度就相當的有規律,糞便可順利排出。

3、有助維他命的合成

比菲德氏菌等好菌能維護肌膚的健康,並具有合成有助熱量產生的維他命B1、B2及B6等,以及與止血、骨骼形成有關的維他命K等之功用。健康的腸道,好菌會不斷繁殖,維他命的合成也可順利進行。

4、迅速排出有害物質

健康的腸道並非完全沒有壞菌的存在,有害物質多少會產生。當然還包括,吃進體內的食品化學添加物或是無法成為營養成分的物質。只要腸內環境良好,這些物質在開始危害身體前就被排出體外。

5、避免病原菌的侵害

比菲德氏菌等好菌可以刺激並提高身體的免疫機能,而且易引起食物中毒等病原菌因具怕酸特質,所以像是含有好菌的乳酸飲料或健康食品等,都可抑制病原菌在腸內繁殖。

腸道有益菌菌群除了以上功能之外,對人體還有營養作用,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B族維生素和非必需氨基酸對人類的毛發具有重要的作用,當缺少這些營養元素,會導致頭發脫落或毛發發黃、發叉,容易折斷等現象。

2. 細菌性痢病是一種什麼

細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簡稱菌痢,亦稱為志賀菌病(shigellosis),是志賀菌屬(痢疾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志賀菌經消化道感染人體後,引起結腸黏膜的炎症和潰瘍,並釋放毒素入血。臨床表現主要有發熱、腹痛、腹瀉、里急後重、黏液膿血便,同時伴有全身毒血症症狀,嚴重者可引發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腦病。菌痢常年散發,夏秋多見,是我國的常見病、多發病。兒童和青壯年是高發人群。本病有有效的抗菌葯治療,治癒率高。療效欠佳或轉為慢性者,可能是未經及時正規治療、使用葯物不當或耐葯菌株感染。

臨床表現

潛伏期一般為1~3天(數小時至7天),流行期為6~11月,發病高峰期在8月。分為急性菌痢、慢慶喚腔性菌痢。

1.急性菌痢

主要有全身中毒症狀與消化道症狀,可分成四型:

(1)普通型(典型)起病急,有中度毒血症表現,畏寒、發熱達39℃、乏力、食慾減退、惡心、嘔吐、腹痛、腹瀉、里急後重。先為稀水樣便,1~2天後稀便轉成膿血便,每日排便數十次,量少,失水不顯著。常伴腸鳴音亢進和左下腹壓痛。一般病程10~14天。

(2)輕型(非典型)全身中毒症狀、腹痛、里急後重、左下腹壓痛均不明顯,可有低熱、糊狀或水樣便,混有少量黏液,無膿血,一般腹瀉次數每日10次以下。糞便鏡檢有紅、白細胞,培養有痢疾桿菌生長,可以此與急性腸炎相鑒別。一般病程3~6天。

(3)重型多見於年老體弱或營養不良的患者。有嚴重全身中毒症狀及腸道症狀。起病急、高熱、惡心、嘔吐,劇烈腹痛及腹部(尤為左下腹)壓痛,里急後重明顯,膿血便,便次頻繁,甚至失禁。病情進展快,明顯失水,四肢發冷,極度衰竭,易發生休克。

(4)中毒型此型多見於2~7歲體質好的兒童。起病急驟,全身中毒症狀明顯,高熱達40℃以上,患者精神萎靡、面色青灰、四肢厥冷、呼吸微弱、皮膚花紋、反復驚厥、嗜睡,甚至昏迷,而腸道炎症反應極輕。按臨床表現可分為休克型(以感染性休克為主要表現)、腦型(以中樞神經系統症狀為主要表現)和混合型(兼具以上兩型的表現,最為凶險)。這是由於痢疾桿菌內毒素的作用,並且可能與某些兒童的特異性體質有關。

2.慢性菌痢

菌痢患者可反復發作或遷延不愈達2個月以上,可能與急性期鏈罩治療不當或致病菌種類(福氏菌感染易轉為慢性)有關,也可能與全身情況差或胃腸道局部有慢性疾患有關。主要病理變化為結腸潰瘍性病變,潰瘍邊緣可有息肉形成,潰瘍癒合後留有瘢痕,導致腸道狹窄。分型如下:

(1)慢性隱匿型患者有菌痢史,但無臨床症狀,大便病原菌培養陽性,作乙狀結腸鏡檢查可見黏膜炎症或潰瘍等菌痢的表現。

(2)慢性遷延型患者有急性菌痢史,長期遷延不愈,腹脹或長期腹瀉,黏液膿血便,長期間歇排菌,為重要的傳染源。

(3)慢性型急性發作患者有急性菌痢史,急性期後症狀已不明顯,受涼、飲食不當等誘因致使症狀再現,但較急性期輕。

檢查

1.血常規

急性菌痢患者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比例呈輕至中度升高。慢性患者可有血紅蛋白低等貧血的表現。

2.大便常規

典型者外觀為鮮紅黏凍狀的稀便。鏡檢可見大量膿細胞(每高倍鏡視野白細胞或膿細胞≥15個)和紅細胞,並有巨噬細胞。

3.細菌培養

糞便培養志賀菌陽性可確診。

4.特異性核酸檢測

應用聚合酶鏈反應(PCR)和DNA探針雜交法可直接檢查病原菌的特異性基因片段,靈敏度高,特異性強,有助於早期診斷。

5.免疫學檢查

用免疫學方法檢測細菌或抗原有助於菌痢的早期診斷,但易出現假陽性。

6.腸鏡檢查

急性菌痢患者腸鏡檢查可見腸黏膜彌漫性充血、水腫、大量滲出液,有淺表潰瘍。慢性患者腸黏膜呈顆粒狀,可見潰瘍或息肉,並可取病變部位分泌物作細菌培養。

7.X線鋇餐檢查

適用於慢性菌痢患者,可見腸道痙攣、動力改變、袋形消失、腸道狹窄、黏膜增厚或呈階段狀。

診斷

根據流行病史、症狀、體征及實驗室檢查結果,可初步作出診斷,病原學檢查可確診。可分為疑似病例、臨床診斷病例、確診病例三類。

疑似病例:疑似病例,具有腹瀉,膿血便、或黏液便、或水樣便、或稀便,伴有急後重症狀,難以確定其他原因腹瀉者。

臨床診斷病例:有不潔飲食或與菌痢患者接觸史,出現腹瀉、腹痛、里急後重、發熱、膿血便等臨床症狀,糞便常規檢查白細胞或膿細胞≥15/HPF(400倍),並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腹瀉。

確診病例:臨床診斷病例的糞便培養志賀菌屬陽性。

治療

1.急性菌痢的治療

(1)一般治療卧床休息、消化道隔離(隔離至臨床症狀消失,大便培養連續兩次陰性)。給予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忌食生冷、油膩和刺激性食物。

(2)抗菌治療因志賀菌對抗生素的耐葯性逐年增長,並呈多重耐葯性,故應根據當地流行菌株的葯敏試驗或患者大便培養的葯敏結果選擇敏感抗生素。常用的有喹諾酮類(如諾氟沙星、培氟沙星、氧氟沙星、環丙沙星),復方磺胺甲惡唑,阿莫西林、頭孢曲松、中葯小檗鹼,但需要注意喹諾酮類和復方磺胺甲惡唑耐葯性增加。兒童盡量不採用喹諾酮類葯物;有肝病、腎病、磺胺過敏及白細胞減少症者忌用復方磺胺甲惡唑。

(3)對症治療保持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有失水者,無論有無脫水表現,均應口服補液,嚴重脫水或有嘔吐不能由口攝入時,採取靜脈補液。痙攣性腹痛時給予阿托品或進行腹部熱敷。發熱者以物理降溫為主,高熱時可給予退熱葯。

2.中毒性菌痢的治療

本型來勢兇猛,應及時針對病情採取綜合性措施搶救。

(1)抗感染選擇敏感抗菌葯物,靜脈給葯,待病情好轉後改口服。

(2)控制高熱與驚厥高熱者給予物理降溫和退熱葯。伴驚厥者可採用亞冬眠療法。

(3)循環衰竭的治療基本同感染性休克的治療。主要有①擴充有效血容量;②糾正酸中毒;③強心治療;④解除血管痙攣;⑤維持酸鹼平衡;⑥應用糖皮質激素。

(4)防治腦水腫與呼吸衰竭保持呼吸道通暢,吸氧,嚴格控制入液量,應用甘露醇或山梨醇進行脫水,減輕腦水腫。

3.慢性菌痢的治療

(1)尋找誘因,對症處置避免過度勞累,勿使腹部受涼,勿食生冷飲食。體質虛弱者可適當使用免疫增強劑。有腸道功能紊亂者可酌情給予鎮靜、解痙葯物。當出現腸道菌群失衡時,切忌濫用抗菌葯物,立即停止耐葯抗菌葯物使用。改用乳酸桿菌等益生菌,以利腸道正常菌群恢復。

(2)病原治療通常需聯用兩種不同類型的抗菌葯物,足劑量、長療程。對於腸道黏膜病變經久不愈者,可採用保留灌腸療法。

預防

1.管理傳染源

及時發現患者和帶菌者,並進行有效隔離和徹底治療,直至大便培養陰性。重點監測從事飲食業、保育及水廠工作的人員,感染者應立即隔離並給予徹底治療。慢性患者和帶菌者不得從事上述行業的工作。

2.切斷傳播途徑

飯前便後及時洗手,養生良好的衛生習慣,尤其應注意飲食和飲水的衛生情況。

3.保護易感人群

口服活菌苗可使人體獲得免疫性,免疫期可維持6~12個月。

3. 如何檢測賀氏菌

這個行不行??
增菌培養:

宋內氏志賀氏菌的增菌培養;以無菌的手續稱取樣品25g放入事先加有0.5μg/mL新生黴素的250mL志賀氏菌肉湯中,將此混懸液於室溫中靜置10min並櫻磨圓時時振搖之。將浸液傾入滅菌的500mL錐形游敗瓶中,調整pH,必要時用1N NaOH或1NHCL調至pH7.2±0.2,再將此錐形瓶置於加有新鮮催化劑的厭氧缸中,放入 GasPak並加水使之活化。因此厭氧罐內部溫度較高,每次用後皆應將催化劑加熱。將厭氧罐置於44.0℃水浴中培養20h,振搖混懸液後劃線接種於麥康凱氏瓊脂平板。於35℃培養20h。

對其他志賀氏菌的增菌培養亦按上述方法進行。但加入新生黴素量為3μg/mL,並在厭氧環境下置42.0℃水浴培養。

志賀氏菌的分離

a.常規培養方法

檢查麥康凱瓊脂平板,志賀氏菌的菌落為淺粉紅色,半透明,將此可疑菌落接種於下列培養基中:葡萄糖肉湯,TSI瓊脂斜面,賴氨酸脫羧酶肉湯,動力試驗瓊脂和胰腖。置35℃培養48h,但應在20h進行檢查,棄去所有有動力、產H2S、產氣、賴氨酸脫羧以及發酵蔗糖與乳糖的培養物。關於產生吲哚者,應棄去其44℃增菌物中的陽性培養物。至於42℃增菌培養中的所有可疑培養物皆有可能是陽性或是陰性,因此皆應予保留。

b.生理學性狀

將初篩反應良好的培養物再接種其他生化試驗,志賀氏菌的特性概述如下分離:H2S、尿素酶、葡萄糖、(產氣)運動、賴氨酸、脫羧酶、蔗糖、側金盞花醇、乳糖(2日)、KCN、丙二酸鹽、檸檬酸鹽、與水楊素皆為陰性;甲基紅為陽性。用抗血清鑒定其血清型或參照表二所列32個血清型的生物學特性進行試驗。其粘液酸鹽(mucate)和乙酸鹽(acetate)的反應是會有所幫助的。在這些反應中志賀氏菌一般為陰性,而不產氣的大腸桿菌一般至少在此反應中的一項為陽性。

c.血清學性狀:

將犢牛肉浸脊塌汁瓊脂斜面的24h培養物混懸於3mL0.85%生理鹽水中,使其濃度相當於 標准比濁管第5號,在潔凈的玻璃平皿上用蠟筆標記9個3x1cm的方塊.按照以下方案滴加混懸液,抗血清與生理鹽水。

--------------------------------------------------------------------------------

方塊 混懸液 多價血清 生理鹽水

--------------------------------------------------------------------------------

A A1 B C C1 C2 D A-D

1 + +

2 + +

+ +
+ +
+ +
+ +
+ +
+ +
+ +

--------------------------------------------------------------------------------

用接種針攪勻每個方塊中的內容物,注意不要使方塊之間互相混亂。動搖平皿3-4min以促進其凝集作用。並按以下記取其凝集反應的程度:0=無凝集反應,1+=勉強可察覺的凝集反應,2+=呈50%清澈的凝集反應,3+=呈75%清澈的凝集反應,4+=有可見的絮片狀的凝集反應,混懸液完全清楚清澈透明。再以呈現明顯陽性(2+、3+、4+)的多價血清所屬的單價血清重新檢查其混懸液,如呈陰性反應,則將混懸液置蒸鍋中加熱30min以水解能起干擾作用的莢膜抗原。此時如與反應單價血清呈陽性,則再以多價血清檢查。由於這些系推測的血清型,故所有可能與所用血清呈陰性反應。

預防控制志賀氏菌流行最好的措施是良好個人衛生和健康教育,水源和污水的衛生處理能防止水源性志賀氏菌的爆發。

對可疑的食品,包括在食用前用手處理過或經輕微加熱的食品、動物源性食品或消費者直接入口的產品,且其酸度范圍在pH5.5-6.5之間。一般來說,當食品中含有大腸菌群、大腸桿菌和沙門氏菌時,含有志賀氏菌的可能性極大。

菌痢的防治除對急性菌痢、慢性菌痢和各種帶菌者進行「三早」措施(早期診斷、早期隔離和早期治療)以消滅傳染源外,應採取以切斷傳染途徑為主的綜合性措施。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抓好食品加工飲食服務行業的管理,對從事食品加工人員應定期作帶菌者檢查。

4. 什麼是志賀氏菌

志賀氏菌屬(Shigella Castellani)是一類革蘭氏陰性短小桿菌,是人類細菌性痢疾最嫌型為常見的病原菌,主要流行於發展中國家,通稱痢疾桿菌,耐寒,能在普通瓊脂培養基芹物猜上經過24小時生長,形成直徑達2mm大小、半透明的光滑型菌落。

在腸道桿菌選擇性培養基上形成無色菌落。大小為0.5~0.7×2~3μm,無芽胞,無莢膜,無鞭毛,多數有菌毛。是人和靈長類動物的腸道致病菌,引起細菌性痢疾。

(4)志賀氏菌免疫學檢測方法擴展閱讀:

志賀氏菌屬的防螞握治原則

特異性預防主要採用口服減毒活菌苗,試用者有Sd株、神氏 2a變異株等。這些活菌苗雖有一定的預防作用,但免疫力弱,維持時間短,又服用量大、型間無保護性交叉免疫。故大規模應用還受一定限制。治療可用磺胺類葯、氨苄青黴素、氯黴素、黃連素等。中葯黃連、黃柏、白頭翁、馬齒莧等均有療效。

5. 什麼是細菌性痢疾 細菌性痢疾鑒別診斷

細菌性痢疾是一種腸道傳染疾病,細菌性痢疾的主要傳染渠道就是吃了感染的食物,細菌性痢疾一般症狀是腹痛、腹瀉、發熱、拉血便等。
什麼是細菌性痢疾
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是志賀菌屬(痢疾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志賀菌經消化道感染人體後,引起結腸黏膜的炎症和潰瘍,並釋放毒素入血。臨床表現主要有發熱、腹痛、腹瀉、里急後重、黏液膿血便,同時伴有全身毒血症症狀,嚴重者可引發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腦病。菌痢常年散發,夏秋季多見,是我國常見病、多發病。兒童和青壯年是高發人群。潛伏期一般為1~3天(數小時至7天),流行期為6~11月,發病高峰期在8月。分為急性菌痢、慢性菌痢。

(1)腹痛,以左下腹為主。

(2)腹瀉,主要為粘液膿血便。

(3)里急後重,是由於直腸肛門括約肌不斷受到炎症刺激的結果。

(4)全身中毒症狀,如發熱、周身不適、血象增高等。

細菌性痢疾鑒別診斷
1、急性痢疾

(1)流行病學:病前1周內有不潔飲食史,或與菌痢患者接觸史。多見於夏秋季。

(2)臨床特點:有發熱、腹痛、腹瀉(每日十餘次至數十次),里急後重,膿血粘液便等症狀,左下腹壓痛。

(3)實驗室檢查糞便:

①糞便鏡檢出現多數成堆的白細胞或岩慧膿細胞,滿視野分散的紅細胞,並有巨噬細胞。或鏡檢10個高倍視野,平均每視野白細胞10個以上,或連續兩次檢查每視野平均5個以上。

②大便培養是診斷痢疾的可靠方法。糞便或肛拭子培養生長志賀菌。

③熒光抗體染色法檢查糞便中志賀菌抗原成分,獲得陽性結果。

急性菌痢應與下列疾病相鑒別:

(1)阿米巴痢疾:近年來本病發病率明顯降低,患者多為散發,緩慢起病,少有發熱,腹痛輕,里急後重輕、大便次數不多,呈暗紅色或紫紅色果醬狀,新鮮大便可查見原蟲或包囊。

(2)病毒性腸炎:以輪狀病毒、諾瓦克病毒為常見。急性起病,嘔吐、發熱與腹瀉為其臨床特點。大便呈水樣,偶帶粘液。留糞便標本用電鏡或免疫學方法直接查病毒或病毒抗原可確診;取雙份血清檢測特異性抗體,亦可確診。

(3)沙門菌腸炎:腸炎沙門菌、鼠傷寒沙門菌和嬰兒沙門菌常引起人類腸炎。臨床多為輕度腹瀉,病程短,但鼠傷寒沙門菌感染發熱期較長,大便中常帶粘液和膿血。抗生素治療效果差,糞便培養可分離出沙門菌。

(4)產腸毒素性大腸桿菌腸炎:主要表現為嘔吐、腹痛、腹瀉。以糞便細菌培養、動物結腸結扎試驗(證實腸毒素存在的檢測方法)及血清凝集試驗可與急性菌痢相鑒別。

(5)難辨梭狀芽胞桿菌腸炎:老年患者使用抗生素過程中出現腹瀉,必須考慮此病。表現為腹痛、腹瀉、可伴發熱,大便呈水樣或粘液便,遷延數日可出現粘液血便。

另外,急性菌痢應注意與空腸彎麴菌腸炎、副溶血弧菌腸炎、耶爾森菌腸炎、類志賀毗鄰單胞菌腸炎、親水氣單胞菌腸炎等相鑒別。

2、慢性痢疾

(1)急性發作型:病前2~6個月內有菌痢病史,本次發作前有受涼、進食生冷飲食或勞累等誘因。有急性菌痢症狀,並能排除再感染者。糞便檢查符合菌痢改變。

(2)遷延型:過去有菌痢病史,多次發作,症狀典型或不典型;或急性菌痢遷延不愈,病程超過兩個月者。如能排除其他原因,或糞便培養生長滾歲志賀菌,可以確診。

(3)隱匿型:有菌痢病史,臨床症狀已消失兩個月以上,但糞便培養陽性,或腸鏡檢查腸粘膜有病變者。

慢性菌痢需與下列疾病鑒別:

(1)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病程長,抗菌痢治療無效。腸鏡檢查可見腸粘膜有廣泛出血點或潰瘍,粘膜脆性強易出血。晚期鋇劑灌腸X線檢查,可見結腸袋消失,結腸變短,管腔變小,可見狹窄區。

(2)直腸或結腸癌:發生於40歲以上者較多,常見血便或膿血便,隨後出現腹瀉、體重減輕、貧血等表現。做直腸鏡、乙狀結腸鏡及活體組織檢查可確診;高位者需行鋇灌腸X線檢查或纖維結腸鏡檢查。

(3)慢性血吸蟲病:有流行區河水接觸史,肝脾多腫大,血象嗜酸粒細胞增多,血清環卵沉澱試驗陽性,糞便孵化沉澱檢查有毛蚴,腸鏡檢查直腸粘膜充血水腫,腸粘膜活檢可見血粗備答吸蟲卵。

細菌性痢疾和一般拉肚子的區別
痢疾是一種疾病,拉肚子即腹瀉則是一種症狀。痢疾一般情況下會引起拉肚子的症狀。生活中會把兩者搞混,但事實上兩者有區別。「拉肚子」不一定就是痢疾,也可能是單純的吃壞了東西。引起腹瀉的原因很多,而且各種疾病所引起的腹瀉的症狀也不同,嚴重甚至可危及生命。所以,出現腹瀉—定要引起重視,不能簡單地吃點葯了事,應請醫生檢查,明確病因,才能正確有效地治療。但如果腹瀉的同時伴有腹痛、全身不適、發熱、炎症刺激等症狀時需要警惕或是細菌性痢疾在作祟。痢疾桿菌感染所引起的是細菌性痢疾,細菌存在於痢疾病人和帶菌者的大便中,通過污染的手、水、食物等,經消化道侵入易感者。該菌有較強的侵襲力,可產生內毒素,有的還可以產生外毒素。細菌侵入腸上皮細胞後,在細胞內繁殖,引起粘膜炎症反應,可導致細胞變性、壞死、脫落,形成淺潰瘍。內、外毒素侵入血液,還可以引起全身中毒症狀。

確診細菌性痢疾的常見檢查項目
1、血常規

血常規是指通過觀察血細胞的數量變化及形態分布從而判斷血液狀況及疾病的檢查。急性菌痢患者做血常規,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比例呈輕至中度升高。慢性菌痢患者做血常規,可有血紅蛋白低等貧血的表現。

2、大便常規

便常規檢查主要是對大便中的白細胞、膿細胞、紅細胞以及寄生蟲卵的數量檢查,如果數值多於或者少於正常數值,就可能出現了病變細菌性痢疾典型者,外觀為鮮紅黏凍狀的稀便。鏡檢可見大量膿細胞(每高倍鏡視野白細胞或膿細胞≥15個)和紅細胞,並有巨噬細胞。

3、糞便培養

細菌培養是一種用人工方法使細菌生長繁殖的技術。糞便培養志賀菌陽性可確診。

4、特異性核酸檢測

應用聚合酶鏈反應(PCR)和DNA探針雜交法可直接檢查病原菌的特異性基因片段,靈敏度高,特異性強,有助於早期診斷。

5、血清免疫學檢查

血清免疫學檢測,是主要的免疫學檢查。血清因子都在一定的范圍內,和正常值呈陰性。用免疫學方法檢測細菌或抗原有助於菌痢的早期診斷,但易出現假陽性。

6、腸鏡檢查

腸鏡檢查是經肛門將腸鏡循腔插入至回盲部,從黏膜側觀察結腸病變的檢查方法。腸鏡檢查幾乎可以滿足全部結腸區域的檢查需要。急性菌痢患者腸鏡檢查可見腸黏膜彌漫性充血、水腫、大量滲出液,有淺表潰瘍。慢性患者腸黏膜呈顆粒狀,可見潰瘍或息肉,並可取病變部位分泌物作細菌培養。

7、X線鋇餐檢查

鋇餐造影即消化道鋇劑造影,是指用硫酸鋇作為造影劑,在X線照射下顯示消化道有無病變的一種檢查方法。這個適用於慢性菌痢患者,可見腸道痙攣、動力改變、袋形消失、腸道狹窄、黏膜增厚或呈階段狀。

6. 檢測Hp的方法有多種

有以下五種方法

1,胃鏡采樣檢測

檢測是否有幽門螺桿菌。如果為陽性,即可確診幽門螺桿菌感染陽性。

2,細菌的直接檢查

通過胃鏡檢查鉗取胃黏膜(棗中多為胃竇黏膜)作直接塗片、染色,組織切片染色及細菌培養來檢測Hp。其中胃黏膜細菌培養是診斷Hp最可靠的方法,可作為驗證其他診斷性試驗的「金標准」,同時又能進行葯敏試驗,指導臨床選用葯物。

3,尿素酶檢查

可通過檢測尿素酶來診斷Hp感染。尿素酶分解胃內尿素生成氨和二氧化碳,使尿素濃度降低、氨濃度升高。基於此原理已發展了多種檢測方法:①胃活檢組織尿素酶試驗;②呼吸試驗;③胃液尿素或尿素氮測定;④15N-尿素試驗。

4,免疫學檢測

通過測定血清中的Hp抗體來檢測Hp感染,包括補體結合試驗、凝集試驗、被動血凝測定、免疫印跡技術和酶聯合吸附測定(ELISA)等。

5,聚合酶鏈反應技術

慢性胃炎患者Hp的檢出率很高,50%~80%,慢性活動性胃炎患者Hp檢出率則更高,達90%以上。

(6)志賀氏菌免疫學檢測方法擴展閱讀:

治療

幽門螺桿菌感染現在主要靠抗幽門螺桿菌葯物進行治療。盡管幽門螺桿菌在體外對許多抗菌葯物都很敏感,但是在體內用葯並不那樣如意。目前不提倡用單一的抗菌葯物,因為它的治癒率較低,且易產生耐葯性。

治療方案的選擇原則是:

1.採用聯合用葯方法;

2.幽門螺桿菌的根除率>80%,最好在90%以上;

3.無明顯副作用,病人耐受性好;

4.病人經濟上可承受性。判斷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治療效果應根據幽門螺桿菌的根除率,根除是指治療終止後至少在一個月後,通過細菌學、病理組織學或同位素示蹤方法證實無細菌生長。

根虛枯除幽門螺桿菌前應先注意口腔衛生。使用一段時間漱口水和抑菌牙膏,修復口腔問題如凳譽山蛀牙,牙垢,牙結石等。可以先更換牙具,口杯、水杯、不銹鋼保溫杯不要混用,並且經常要蒸煮消毒,特別是在葯物治療期間,分餐消毒碗筷。

7. 病原微生物中細菌常見檢測方法有哪些

病原微生物中細菌常見檢測方法有哪些

病原微生物種類繁多,變異迅速,快速鑒定病原微生物的檢驗技術也在不斷發展前進著。目前,應用比較廣泛的病原微生物檢測方法主要有直接塗片鏡檢、分離培養、生化反應、血清學反應、核酸分子雜交、基因晶片、多聚酶鏈反應等,該文對這些檢測技術進展做一綜述。 對人和動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稱為病原微生物,又稱病原體,有病毒、細菌、立克次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真菌、放線菌、朊粒等。這些病原微生物可引起感染、過敏、腫瘤、痴獃等疾病,也是危害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來出現的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西尼羅病毒感染等疾病的傳染性極強,往往造成世界性大流行,因此對病原體的檢測必須做到快速、准確。常規病原學檢測方法操作繁瑣,檢測周期長,而且對操作人員技術水平要求比較高。隨著醫學微生物學研究技術的不斷發展,病原學診斷已不再局限於病原體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的檢測手段不斷出現並被應用於臨床和實驗室 J。核酸分子雜交技術、PCR技術、基因晶片技術等檢測方法,自動化程度高,快速省時、無污染、結果精確,可以准確靈敏地鑒定病原微生物。1 傳統的病原微生物的檢測方法傳統的病原微生物學實驗室檢查以染色、培養、生化鑒定等為主,將標本直接塗片染色鏡檢和接種在培養基上進行分離培養是對細菌或真菌感染性疾病進行病原學診斷的常用方法。1.1 直接塗片鏡檢病原微生物體形體積微小,大多無色半透明狀,將其染色後可藉助顯微鏡觀察其大小、形態、排列等。直接塗片染色鏡檢簡便快速,對那些具有特殊形態的病原微生物感染仍然適用,例如淋球菌感染、結核分枝桿菌、螺旋體感染等的早期初步診斷。直接塗片鏡檢不需要特殊的儀器和裝置,在基層實驗室里仍然是十分重要的病原微生物檢測手段。1.2 分離培養與生化反應 分離培養主要用於臨床標本(如血液、痰、糞便等)或培養物中有多種細菌時對某一種細菌的分離。細菌的生長繁殖需要一定時間,檢測周期較長,不能同時處理批量樣本。為解決這一問題,各種自動化培養和鑒定系統不斷產生,傳統鑒定方法也在逐步改進,大大加快了檢驗速度。例如Microscan WalLCAway全自動微生物分析儀,可同時做細菌鑒定和葯敏試驗,檢驗500多個菌種。苛養菌如肺炎鏈球菌、淋病奈瑟菌、流感嗜血桿菌等對營養要求比較高,常規培養陽性率低。雍剛 等將不要同比例的葡萄糖、玉米澱粉、生長因子、酵母粉、氨基酸等特殊增菌劑加入到巧克力培養基中製成了新型淋病奈瑟菌培養基,大大提高了淋病奈瑟菌的分離培養率。蘇盛通等在營養瓊脂中加人了中葯紅棗、赤小豆培養甲型鏈球菌、乙型鏈球菌、肺炎鏈球菌等細菌,生長指數明顯高於血平板。1.3 組織細胞培養 活組織細胞培養適於專營活組織細胞內生存的病原體,包括病毒、立克次體、衣原體等。不同病原體敏感的組織細胞是不一樣的,將活細胞從病原體敏感的動物組織中取出在體外進行原代培養或用病原體敏感細胞系進行傳代培養,再將病原體接種於相應的組織細胞中後,病原體可在其中繁殖增長,引起特異性的細胞病變效應。也可以將病原體直接接種於敏感動物體內,引起相應組織器官出現特異的病理學改變。往往可以根據這些特異的病變對病原體進行鑒定。2 血清學與免疫學檢測血清學檢測是通過已知的抗體或抗原來檢測病原體的抗原或抗體從而對病原體進行快速鑒定的技術,簡化了鑒定步驟,常用的方法包括血清凝集技術、乳膠凝集實驗、熒光抗體檢測技術、協同凝集試驗、酶聯免疫測試技術等。酶聯免疫技術的應用大大提高了血清學檢測的敏感性和特異性,不僅可檢測樣本中病原體抗原,也可檢測機體的抗體成分。幽門螺奸菌在我國人群感染率高達50% ~80% ,應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唾液中抗HP抗體來診斷HP感染,其結果滿意。乙型肝炎病毒(HBV)在我國人群中感染率極高,ELISA應用於乙型肝炎病人早期血清學診斷的效果最為明顯。臨床上致病菌往往和非致病菌混合在一起,如何從這些細菌中分離出目標菌是關鍵。免疫磁珠分離技術(IMBS)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在微生物檢測領域中一種新技術。其基本原理是將特定病原體的單抗或多抗或二抗偶聯到磁珠微球上,通過抗原抗體反應形成磁珠一目標病原體復合物或磁珠一一抗一目標病原體復合物,在外部磁場磁力的作用下,將目標病原體分離出來。目前已經開發出了針對各種病原體的免疫磁珠,如大腸埃希菌、李斯特菌、白色念珠菌、軍團菌等,廣泛應用到各級科研和實驗室 。經IMBS分離出的白色念珠菌可直接在顯微鏡下檢測,檢測時間縮短至4 h。IM—Bs還可以和其它檢測技術聯合來檢測病原菌,免疫磁珠分離得到的目標菌可繼續用於分離培養使大腸埃希菌0157最低檢測限由200 cfu·g 提高到2 cfu·g~;IMBS結合聚合酶鏈反應(IMBS—PCR)可對培養條件比較特殊的細菌如苛養菌、厭氧菌進行快速檢測,肉類中的產毒素型產氣莢膜梭菌經IMBS.PCR檢測

微生物的快速檢測方法有哪些

目前主要普通培養(簡稱標)般報告要用儀器、核酸檢測(PCR)、目前快速檢測(主要包括:免疫磁珠、酶聯免疫試劑盒、金標檢測卡等根據自需求選擇

食品微生物的檢測方法有哪些?

目前主要有普通培養法(簡稱國標方法)一般出報告的要用,儀器法、核酸檢測法(PCR)、還有目前的快速檢測法(主要包括:免疫磁珠、酶聯免疫試劑盒、金標檢測卡等。這個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選擇吧。

簡述hiv的微生物學檢測方法有哪些

簡述hiv的微生物學檢測方法有哪些
梅毒是由蒼白螺旋體感染引起的一種性傳播性疾病 。梅毒螺旋體感染人體後出現兩種抗體:一種是特異性抗體(TPHA),為lgM。當有補體存在和厭氧條件下,對活螺旋體的動力有抑製作用,並可將螺旋體殺死或溶解,對機體的再感染有保護作用。另一類是非特異性抗體(快速血漿反應素 RPR)。為lgA與lgM的混合物,可與正常生物組織中的類脂抗原發生非特異性結合,對人體無保護作用

微生物的傳統檢測方法有哪些?

傳統檢測有三種方法
1、直接顯微鏡觀察,正常情況,在一定的培養條件下(相同的培養基、溫度以及培養時間),同種微生物表現出穩定的菌落特徵。可以通過顯微鏡觀察菌落特徵對微生物種類進行判斷。

2、選擇培養基培養微生物或人為提供有利於目的菌株生長的條件,選擇培養基,其作用是允許特定種類的微生物生長,同時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長。選擇培養一般是通過觀察微生物的同化作用型別或某一特徵進行間接判斷,得到的微生物往往並不只有一種,但是能夠大致確定這些微生物存在的共有特徵從而對其分類。

3、鑒別培養基,根據微生物的代謝特點,在培養基中加入某種指示劑或化學葯品。與選擇培養相比,鑒別培養基的鑒別所得結果的范圍比較小,一般可直接測定某微生物的種類。

現代定義

微生物:個體難以用肉眼觀察的一切微小生物之統稱。
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菌、和少數藻類等。(但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見的,像屬於真菌的蘑菇、靈芝等。)病毒是一類由核酸和蛋白質等少數幾種成分組成的「非細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須依賴於活細胞。
根據存在的不同環境分為空間微生物、海洋微生物等,按照細胞機構分類分為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

主要特徵

1、體小面大
2、吸多轉快
3、生長繁殖快

微生物的這一特性使其在工業上有廣泛的應用,如發酵、單細胞蛋白等。微生物是人類不可或缺的好朋友。

水產品致病微生物檢測方法有哪些

這個是我在網上找到的的微生物的檢測試紙片,也不知道方法咋樣,你要也可以去網站上看看的
像大腸桿菌測試紙片 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是一種新出現的食物傳播性疾病的病因。它除了引起腹瀉、出血性腸炎外,還可發生溶血性尿毒綜合症、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嚴重的並發症。自1982年美國首次發現因該致病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以來,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疫情開始逐漸擴散和蔓延,相繼在英國、加拿大、日本等多個國家引起腹瀉爆發和流行。我國已陸續有十餘個省份在市售食品、進口食品、腹瀉病患者、家畜家禽等分離到大腸桿菌O157:H7。大腸桿菌O157測試片(FilmplateTM E.coli O157BO204)3方元方圓生物的採用進口高選擇性顯色培養基作為主要原料,運用專有技術,做成一次性快速檢驗產品,一步培養15~24h就可確認,大大地簡化了檢測程式,非常適合各級檢驗部門和食品企業使用。本品適用於海產品、水產品、各類熟肉製品和冷葷、蛋及蛋製品等的快速檢測。參照標准: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大腸埃希氏菌O157:H7/NM檢驗(GB/T4789.36)。

物體表面的微生物檢測方法有哪些

; 用浸有滅菌生理鹽水的棉簽在被檢物體表面取25cm2的面積,在其內塗抹10次,然後剪去手接觸部分棉棒,將棉簽放入含10mL滅菌生理鹽水的取樣管內送檢。擦拭時棉簽要隨時轉動,保證擦拭的准確性。對每個擦拭點應詳細記錄所在分場的具 *** 置、擦拭時間及所擦拭環節的消毒時間

牛奶中細菌檢測方法有哪些

先配製固體培養基,再劃線培養1天,之後挑每一種菌落的細菌製片,顯微鏡下觀察細菌的種類

8. 誰能詳細的說下鮑氏志賀氏菌

志賀氏菌屬
志賀氏菌屬(Shigella)是一類革蘭氏陰性桿菌,是人類細菌性痢疾最為常見的病原菌,通稱痢疾桿菌。

一、生物學性狀

(一)形態與染色

大小為0.5~0.7×2~3μm,無芽胞,無莢膜,無鞭毛。多數有菌毛。革蘭氏陰性桿菌。

(二)培養特性

為兼性厭氧菌,能在普通培養基上生長,形成中等大小,半透明的光滑型菌落。在腸道桿菌選擇性培養基上形成無色菌落。

(三)生化反應

分解葡萄糖,產酸不產氣。VP試驗陰性,不分解尿素,不形成硫化氫,不能利用枸櫞酸鹽作為碳源。宋內氏志賀氏菌能遲緩發酵乳糖(37℃3~4天)。
四)抗原構造與分類
有K和O抗原而無H抗原。K抗原是自患者新分離的某些菌株的菌體表面抗原,不耐熱,加熱100℃1小時被破壞。K抗原在血清學分型上無意義,但可阻止O抗原與相應抗血清的凝集反應。O抗原分為群特異性抗原和型特異性抗原,前者常在幾種近似的菌種間出現;型特異性抗原的特異性高,用物區別菌型。根據志賀氏菌抗原構造的不同,可分為四群48個血清型(包括亞型)(見表9-4)。
1)A群:又稱痢疾志賀氏菌(Sh.dysenteriae),通稱志賀氏痢疾桿菌。不發酵甘露醇。有12個血清型,其中8型又分為三個亞型。

(2)B群:又稱福氏志賀氏菌(Sh.flexneri),通稱福氏痢疾桿菌。發酵甘露醇。有15個血清型(含亞型及變種),抗原構造復雜,有群抗原和型抗原。根據型抗原的不同,分為6型,又根據群抗原的不同將型分為亞型;X、Y變種沒有特異性抗原,僅有不同的群抗原。

(3)C群:又稱鮑氏志賀氏菌(Sh.boydii),通稱鮑氏痢疾桿菌。發酵甘露醇,有18個血清型,各型間無交叉反應。

(4)D群:又稱宋內氏志賀氏菌(Sh.sonnei),通稱宋內氏痢疾桿菌。發酵甘露醇,並遲緩發酵乳糖,一般需要3~4天。只有一個血清型。有兩個變異相,即Ⅰ相和Ⅱ相;Ⅰ相為S型,Ⅱ相為R型。

根據志賀氏菌的菌型分布調查,我國一些主要城市在過去二、三十年中均銷圓以福氏菌為主,其中以又2a亞型、3型多見;其次為宋內氏菌;志賀氏菌與鮑氏菌則較少見。但近年來,志賀氏菌Ⅰ型的細菌性痢疾已發展為世界性流行趨勢,我國至少在10個省、區發生了不同規模流行。了解菌群分布與菌型變遷情況,對制備菌苗,預防菌痢具有重大意義。

(五)抵抗力

本菌對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較其他腸道桿菌為弱。對酸敏感,在外界環境中的抵抗力能以宋內氏菌最虧賣塌強,福氏菌次之,志賀氏菌最弱。一般56~60℃經10分鍾即被殺死。在37℃水中存活20天,在冰塊中存活96天,蠅腸內可存活9~10天,對化學消毒劑敏感,1%石碳酸15~30分鍾死亡。

(六)變異

1.S-R型變異:宋內氏痢疾桿菌易為R型。當菌落變異時,常伴有生化反應、抗原構造和致病性的改變。

2.耐葯性變異:由於廣泛使抗生素,志賀氏菌的耐葯菌株不斷增加,給防治工作帶來多困難。

3.營養缺陷型變異:南斯拉夫Mel(1963年)首創的依賴鏈黴素的志賀氏菌株(依鏈株,Sd),作為口服菌苗可預防志賀氏菌痢疾。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一)致病物質

1.侵襲力:志賀氏菌的菌毛能粘附於回腸末端和結腸粘膜的上皮細菌表面,繼而在侵襲蛋白作用下穿入上皮細胞內,一般在粘膜固有層繁殖形成感染灶。此外,凡具有K抗原的痢疾桿菌,一般致病力較強。

2.內毒素:各型痢疾桿菌都具有強烈的內毒素。內毒素作用於腸壁,使其通透性增高,促進內毒素吸收,引起發熱,神志障礙,甚至中毒性休克等。內毒素能破壞粘膜,形成炎症、潰湯,出現典型的膿血粘液便。內毒素還作用於腸壁植物神經系統,至腸功能紊亂、腸蠕動失調和氫攣,尤其直腸括約肌痙攣最為明顯,出現腹痛、里急後重(頻繁便意)等症狀。

3.外毒素:志賀氏菌A群Ⅰ型及部分2型菌株還可產生外毒素,稱志賀氏毒素。為蛋白質,不耐熱,75~80℃1小時被破壞。該毒素具有三種生物活性:①神經毒性,將毒素注射家兔或小鼠,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引起四肢麻痹、死亡;②細胞毒性,對人肝細胞、猴腎細胞和HeLa細胞均有毒性;③腸毒性,具有類似大腸桿菌、霍亂弧菌腸毒素的活性,可以解釋疾病早期出現的水樣腹瀉。

(二)所致疾病

細菌性痢疾是最常見的腸道傳染病,夏秋兩季患者最多。傳染源主要為病人和帶菌者,通過污染了痢疾桿菌的食物、飲水等經口感染。人類對配塌志賀氏菌易感,10~200個細菌可使10~50%志願者致病。一般說來,志賀氏菌所致菌痢的病情較重;宋內氏菌引起的症狀較輕;福氏菌介於二者之間,但排菌時間長,易轉為慢性。

1.急性細菌性痢疾:分為典型菌痢、非典型菌痢和中毒性菌痢三型。中毒性菌痢多見於小兒,各型痢疾桿菌都可引起。發病急,常在腹痛、腹瀉未出現,呈現嚴重的全身中毒症狀。

2.慢性細菌性痢疾:急性菌痢治療不徹底,或機體抵抗力低、營養不良或伴有其他慢性病時,易轉為慢性。病程多在二個月以上,遷延不愈或時愈時發。

部分患者可成為帶菌者,帶菌者不能從事飲食業、炊事及保育工作。

(三)免疫性

病後免疫力不牢固,不能防止再感染。但同一流行期中再感染者較少,即具有型特異性免疫。痢疾桿菌菌型多,各型間無交叉免疫。機體對菌痢的免疫主要依靠腸道的局部免疫,即腸道粘膜細胞吞噬能力的增強和SlgA的作用。SlgA可阻止痢疾桿菌粘附到腸粘膜上皮細胞表面,病後三天左右即出現,但維持時間短,由於痢疾桿菌不侵入血液,故血清型抗體(lgM、lgG)不能發揮作用。

三、微生物學診斷

(一)標本

在用葯前取糞便的膿血或粘液部分,標本不能混有尿液。如不能及時送檢,應將標本保存於30%甘油緩沖鹽水或增菌培養液中。中毒性菌痢可取肛門拭子檢查。

(二)分離培養與鑒定

接種腸道桿菌選擇性培養基,37℃孵育18~24小時,挑取無色半透明的可疑菌落,作生化反應和血清學凝集試驗,確定菌群和菌型。如遇非典型菌株,須作系統生化反應以確定菌屬;必要時,用適量菌液接種於豚鼠結膜上,觀察24小時,如有炎症,則為有毒菌株。

(三)快速診斷法

1.熒光菌球法:適於檢查急性菌痢的糞便標本。將標本接種於含有熒光素標記的志賀氏菌免疫血清液體培養基中,37℃培養4~8小時。如標本中有相應型別的痢疾桿菌,繁殖後與熒光素抗體凝集成小菌球,在低倍或高倍熒光顯微鏡下易於檢出。方法簡便、快速,有一定的特異性。

2.協同凝集試驗:用志賀氏菌的lgG抗體與富含A蛋白的葡萄球菌結合,以此為試劑,測定患者糞便濾液中志賀氏菌的可溶性抗原。

9. 小兒細菌性痢疾的檢查

1.大便常規
病初可正常,以後出現膿血黏液便,鏡檢有成堆膿細胞、紅細胞和吞噬細胞。
2.大便培養
可分離出志賀菌屬痢疾桿菌。
3.外周血象
白細胞總數多增高至(10~20)×10/L以上。中性粒細胞為主,並可見核左移。當有DIC時,血小板明顯減少。
4.免疫學檢測
目前已有應用熒光物質標記的痢疾桿菌特異性多價抗體來檢測大便標本中的致病菌,方法各異,都較快速,但特異性有待進一步提高。
5.特異性核酸檢測
採用核酸雜交或PCR可直接檢查糞便中的痢疾桿菌核酸,具有靈敏度高、特異性強、快速簡便等優點。

閱讀全文

與志賀氏菌免疫學檢測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常用焊接成型的工藝方法及應用 瀏覽:57
交流電的計算方法視頻 瀏覽:672
台秤及分析天平使用方法 瀏覽:5
有什麼方法把軟體轉移到內存卡上 瀏覽:607
菠蘿頭子的種植方法 瀏覽:977
語文中的論述方法有哪些 瀏覽:382
喔刷的使用方法圖解 瀏覽:351
思密達如何服用方法 瀏覽:131
檢測駕駛能力的方法 瀏覽:956
蘋果手機微信手勢密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61
怎麼懷孕快的方法照片 瀏覽:572
督灸貼使用方法圖片 瀏覽:15
水晶頭兩件安裝方法 瀏覽:239
鑒別好壞毛筆的方法 瀏覽:174
便秘肛裂的治療方法 瀏覽:142
外圈軸承取出方法視頻 瀏覽:968
精密度的表示方法通常用 瀏覽:762
社會調查研究方法第二章 瀏覽:91
海蟹黃咸鴨蛋黃的食用方法 瀏覽:601
小孩胯骨滑膜炎的最佳按摩方法 瀏覽: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