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臨床病原學常見的檢測方法

臨床病原學常見的檢測方法

發布時間:2023-03-29 13:28:07

『壹』 病原學檢測方法靈敏度最低有哪些

X-pert、TB-DNA、AFB。病原學檢測方法是用已知抗體,藉助各種免疫學方法,檢測標本中未知的病原體抗原,該方法的最低靈敏度有三種,分別為:X-pert、TB-DNA、AFB。

『貳』 瘧疾應採用何種病原學診斷方法

一、瘧疾檢測方法

瘧疾檢查一般需從受檢者耳垂或指尖采血作薄血膜和厚血膜塗片,以姬氏染液或瑞氏染液染色後鏡檢,應在發作開始(惡性瘧)或發瞎首作後數小時至10小時(間日瘧、三日瘧)采血。磨賀數惡性瘧初發時只能查到環狀體,而配子體在周圍血液中出現時間則在查到環狀體之後10天左右。除重症病人外,一般在周圍血液中難查到惡性瘧的滋養體和裂殖體。薄血膜塗片經染色後原蟲形態結構完整,清晰,可辯認原蟲的種類和各發育階段的形態特徵,適用於臨床診斷,但蟲數較少容易漏檢。厚血膜塗片在處理過程中原蟲皺縮,變形,而且紅細胞已經溶解,鑒別有困難,但原蟲較集中,易被發現,熟識其形態特徵後拍運可提高檢出率,常用於流行病學調查。

瘧疾病原學檢查:

從患者周圍血液中檢出瘧原蟲,是瘧疾確診的依據。應用間接免疫熒光法檢測特異性瘧原蟲抗體,已在流行病學調查中使用。近年來發展的新方法,如用單克隆抗體檢測病人血中的瘧原蟲抗原,DNA探針檢測瘧原蟲的核酸,或PCR法擴增少量瘧原蟲的DNA,以提高檢出率等均取得一定的成績。

『叄』 2021天津醫療衛生檢驗學:梅毒檢測方法


梅毒是由蒼白(梅毒)螺旋體引起的慢性、系統性性傳播疾病。主要通過性途徑傳播,臨床上可表現為 一期梅毒 、 二期梅毒 、 三期梅毒 、 潛伏梅毒 和先天梅毒(胎傳梅毒)等。梅毒在考試中的常考難點為梅毒的檢測方法,目前,在醫學上梅毒常用的檢測方法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病原學檢測;另一類是血清學檢測。

一、病原學檢測法:以直接觀察病原體為目的的檢測,目前在臨床上應用的較少,能夠開展的醫院也不多。病原學檢測包括:①暗視野顯微鏡檢查。②鍍銀染色檢查。

二、血清學檢測則又包括兩大類:

(一)以非梅毒螺旋體抗原的血清試驗:

①VDRL(性病研究實驗室試驗)。

②USR(不加熱血清反應素試驗)。

③RPR(加速血漿反應素環狀卡片試驗)。

④TRUST(甲苯胺紅不加熱血清試驗)。

目前RPR和TRUST是我國主要採取的兩種非梅毒螺旋體抗原血清檢測方法。

(二)以梅毒螺旋體抗原的血清試驗:

①FTA-ABS(密螺旋體熒光抗體吸收)

②TPPA/TPHA(梅毒密螺旋體凝集試驗)

③TP-ELISA(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④CIA(發光法)

⑤GICA(膠體金免疫層析法)

⑥WB(蛋白印跡試驗)

⑦PCR聚合酶鏈反應

⑧梅毒螺旋體IgM抗體檢測

通過檢查血液中的抗體來判斷是否感染的檢測,是目前在臨床上廣泛被採用的檢驗梅毒的手段。

(三)目前臨床上檢測梅毒較常用的檢測方法有及其優缺點:

1.化學發光法ELISA:其敏感度及特異性較高,在操作中可以同一時間進行多份抗體檢驗,該方法較簡單,常用來進行大批量的篩查。

缺點:結果陽性不能區分既往感染和現症感染。

2.TRUSTRPR:該方法操作簡便、迅速,適用於大量標本檢測。用於臨床初篩試驗、梅毒的病程和療效觀察。

缺點:TRUST在硬下疳出現後4周才能檢出,對一期梅毒檢出率較低,適合診斷二期梅毒。還易出現生物學假陽性反應;肉眼觀察結果,判斷主觀。

3.TPPA:敏感性和特異性均較高,能夠作為非梅毒螺旋體抗原血清學試驗初篩陽性標本的確證試驗。

缺點:手工操作,步驟繁瑣,對操作人員要求較高。結果依賴肉眼判斷且不宜保存,不適用於大批量篩查實驗。

以上通過將梅毒檢測方法分為兩個方向,總結了在臨床檢測中的常用方法,考生可根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肆』 感染性疾病病原檢查方法有哪些

感染(infection)是病原體(pathogen)和人體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作用的病理過程,感染的病原體包括各種細菌、病毒、寄生蟲、真菌、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等。病原體的來源可分為外源性和內源性感染兩種類型。外源性感染是由於外界的病原體侵入人體,如志賀菌、結核分枝桿菌、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等引起的感染。內源性感染是人體內經常寄生的微生物,如大腸埃希菌、腸球菌、某些真菌等在一定條件下引起的感染。感染後是否引起感染性疾病(infection diseases)與病原體的數量、毒力和人體的抵抗力有關,並決定感染的發生、發展和結局。病原體感染後機體可以出現不感染、隱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顯性感染(overt infection)、持續性感染(persistent infection)或病原體攜帶狀態(carrier state)幾種類型。感染性疾病是由於感染的病原體毒力強、數量多,超過了機體的抵禦能力,定植在機體一定部位增殖、擴散或蔓延、釋放毒素,引起機體免疫病理反應,導致組織、器官等損傷,生理功能紊亂,並出現一系列的臨床症狀和體征。感染性疾病的檢查主要包括病原體的檢查、感染的血清學試驗等,並由此確定感染性疾病的發生和性質;通過病原體的葯物敏感試驗、耐葯株監測和醫院感染的監測報告,為臨床感染性疾病的最佳治療葯物選擇,採取最有效的預防措施,防止感染的傳播或流行提供及時、有效的實驗數據。
隨著現代社會與臨床醫學的發展,目前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學特點發生了明顯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由強毒性病原體引起感染的疾病,如鼠疫、白喉、傷寒、天花、小兒麻痹逐漸減少或絕跡,而條件致病的病原體引起的感染、醫院感染逐漸增多。②由新的病原體、原有的病原體變異引起的新感染性疾病,如艾滋病(AIDS)、瘋牛病、O157出血性腸炎、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等陸續出現。③以前的感染性疾病,如淋病、梅毒、結核病等又重新流行。④多重耐葯株,如耐萬古黴素的腸球菌(VRE)、耐苯唑西林的葡萄球菌(MRS)、耐異煙肼的結核桿菌等,導致抗感染治療無效或低效。因此,臨床感染性疾病的檢查應密切結合上述新的變化趨勢進行。
細菌感染所致的感染性疾病占首位;病毒性感染在人群中的發生率最高,但不一定致病;真菌感染的發病率近年來顯著上升;寄生蟲,如隱孢子蟲、卡氏肺孢子蟲、滴蟲等感染開始受到普遍關注。病原體的檢查是臨床確診感染性疾病的主要手段,根據需要鑒定到一定水平即可。例如,作為臨床病原學診斷,細菌感染只需鑒定到種,必要時才進一步鑒定;若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細菌鑒定應達到血清型或基因型。臨床病原體檢查必須通過採集標本,經過各種試驗後才能明確診斷。標本採集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診斷結果,早期採集、無菌採集、適當與適量採集是確保查明病原體的前提。臨床病原體檢查的方法有多種,包括塗片檢查、分離培養、血清學鑒定和分子生物學診斷(molecular biological diagnosis)等,可根據臨床需要和標本類型進行選擇。臨床標本分離培養的陽性結果最具確診意義,但陰性結果並不能完全除外病原體感染的可能。病原體抗原成分檢測可早期、快速診斷感染性疾病,陽性結果表明感染病原體的存在。分子生物學診斷為病原體感染的早期、快速、敏感、特異診斷成為可能,但應排除假陽性或假陰性結果。

『伍』 瘧疾應採用何種病原學診斷方法

瘧疾(拉丁語:Malaria,俗稱:打擺子、冷熱病)是一種會感染人類及其他動物的全球性寄生蟲傳染病,主要流行地區包括非洲中部、南亞、東南亞及拉丁美洲。 其病原瘧原蟲隸屬囊泡藻界,藉由蚊子散播。感染瘧疾後往往會引起發燒、畏寒、疲倦、嘔吐和頭痛,在嚴重的病例中還會引起黃疸、癲癇發作、昏迷或死亡。

檢查
1.血象

瘧疾
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在多次發作後下降,惡性瘧尤重;白細胞總數初發時可稍增,後正常或稍低,白細胞分類單核細胞常增多,並見吞噬有瘧色素顆粒。

2.瘧原蟲檢查

血液塗片(薄片或厚片)染色查瘧原蟲。並可鑒別瘧原蟲種類。骨髓塗片染色查瘧原蟲,陽性率較血片高。

3.血清學檢查

抗瘧抗體一般在感染後2~3周出現,4~8周達高峰,以後逐漸下降。現已應用的有間接免疫熒光、間接血凝與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陽性率可達90%。一般用於流行病學檢查。

診斷
1.流行病學

有在瘧疾流行區居住或旅行史,近年有瘧疾發作史或近期曾接受過輸血的發熱患者都應被懷疑。

瘧疾
2.臨床表現

典型的周期性寒戰、發熱、出汗可初步診斷。不規律發熱,而伴脾、肝大及貧血,應想到瘧疾的可能。凶險型多發生在流行期中,多急起,高熱寒戰,昏迷與抽搐等。流行區嬰幼兒突然高熱、寒戰、昏迷,也應考慮本病。

3.實驗室檢查

主要是查找瘧原蟲,通常找到即可確診。血片找瘧原蟲應當在寒戰發作時采血,此時原蟲數多、易找。需要時應多次重復查找。並一定要做厚血片尋找。如臨床高度懷疑而血片多次陰性可做骨髓穿刺塗片查找瘧原蟲。

4.分子生物學技術診斷法

(1)聚合酶鏈反應(PCR)檢測檢測的靈敏性和特異性均較高。PCR檢測方法已在原來的基礎上發展成多種方法,如巢式PCR、反轉錄酶PCR、PCR-ELISA等。除可以直接檢測血樣中的瘧原蟲外,還可以檢測濾紙干血滴上的瘧原蟲。已從檢測惡性瘧原蟲發展到檢測間日瘧原蟲。

(2)DNA探針檢測DNA探針檢測具有良好的特異性和穩定性。

5.治療性診斷

臨床表現很象瘧疾,但經多次檢查未找到瘧原蟲。可試用殺滅紅內期原蟲的葯物(如氯喹),治療48小時發熱控制者,可能為瘧疾。但注意耐氯喹蟲株。

『陸』 實驗室診斷方法有哪些如何確診

血清學檢測方法:抗體檢測可採用競爭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和間接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 病原學檢測方法:病毒檢測可採用瓊脂凝膠免疫擴散、抗原捕獲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實時熒光反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RT-PCR)、普通反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RT-PCR),對PCR產物進行核酸序列測定可進行病毒分型。 疑似患病動物的病料需經國家外來動物疫病研究中心進行確診。(地址:山東省青島市南京路369號,聯系電話0532 85621552)

『柒』 病原微生物中細菌常見檢測方法有哪些

1、快速測試片技術法

快速測試片是指以紙片、紙膜、膠片等作為培養基載體,將特定的培養基和顯色物質附著在上面,通過微生物在上面的生長、顯色來測定食品中微生物的方法。

細菌總數檢測紙片的研製始於 20 世紀 80 年代,其主要優點是簡便、實用、經濟、操作性強。近年來以濾紙和美國某公司的 Petrifilm 為載體的測試片已開始被廣泛應用。

2、生物電化學方法

生物電化學方法是指通過電極測定微生物產生或消耗的電荷,從而提供分析信號的方法。微生物在滋生代謝過程中,培養基的電化學性質如電流、電位、電阻和電導等會發生變化,所以可以通過檢測分析這些電化學參量的變化來實現對微生物的快速測定。

常見的有:阻抗分析法、電位分析法、電流分析法等。生物電化學方法具有測量快速、直觀、操作簡單、測量設備成本低和信號的可控性等特點。

3、微菌落技術

微菌落是指細菌生長繁殖早期在固相載體上所形成的只能藉助於顯微鏡觀察的微小菌落。微菌落技術具有快速、經濟、實用的特點,其研究始於 20 世紀50年代,定量測定技術從 20 世紀 70 年代開始,國外已有報道將該法應用於水、食品中細菌總數的快速檢測。

4、氣相色譜法

氣相色譜應用到微生物的檢測中,主要是依據不同微生物的化學組成或其產生的代謝產物各異,利用上述色譜檢測可直接分析各種體液中的細菌代謝產物、細胞中的脂肪酸、蛋白質、氨基酸、多肽、多糖等,以確定病原微生物的特異性化學標志成分,協助病原診斷和檢測。

5、高效液相色譜法

利用高效液相色譜檢測可分析各種體液中的細菌代謝產物、病原微生物等,以確定病原微生物的特異性化學標志成分,協助病原診斷和檢測。

『捌』 血吸蟲病的病原學檢查方法有哪些


疾病知識,醫學知識,臨床知識,健康科普知識,為您疾病康復提供幫助
(
1
)糞檢:從糞便中檢出血吸蟲蟲卵或孵出毛蜘是確定診斷和考核療效的最可靠的指標。糞檢蟲卵方法簡便易行,但在輕度感染者、晚期患者和經治療未愈者糞便中蟲卵數很少,檢出率不高,故糞檢蟲卵陰性不能排除血吸蟲感染。糞檢蟲卵(毛勤)有定性檢查法和定量檢查法。①
定性檢查:A
.直接塗片鏡檢法:檢出率低,只在感染嚴重的早期患者可檢出蟲卵;B
.集卵鏡檢法:有自然沉澱法、汞醛碘沉澱法和尼龍袋集卵法等。自然沉澱法:較直接塗片鏡檢法檢出率稍高。尼龍袋集卵法:將糞便勻漿濾去粗渣後,置雙層尼龍袋(內層120
目,外層2
印目)內淘洗或在水龍頭下沖洗,然後收集2
印目尼龍袋內的糞渣鏡檢。本法較沉澱法簡便易行,檢出率高,便於流動性普查;C
.孵化法:是根據血吸蟲卵內的毛蜘在適宜條件下能很快孵出,並游動於水表面下的特性。方法是取受檢糞便約309
,先經沉澱法濃集處理,將處理後的沉渣倒人500
血的三角燒瓶中,加清水至瓶口處,置於20
一30

下進行孵化,在4
、12
、24
小時時,用肉眼或放大鏡各觀察一次結果。如見水面下有白色點狀物作直線來往游動,即為毛坳陽性。採用塑料杯頂管改良法,可使蟲卵散失少,毛坳集中便於觀察,檢出率較三角燒瓶法為高。為提高糞檢蟲卵的陽性率,最好選用集卵鏡檢和糞渣孵化兩種方法同時進行檢查;送檢糞量及送檢次數與檢出率密切相關,送檢的次數越多、糞量越大,檢出率越高。在血吸蟲病流行地區,提倡「一送三檢」(留一次全量糞便,分三次檢查)或「三送三檢」(每次檢309
糞便,送檢三次),均可明顯提高蟲卵檢出率。②
定量檢查:患者每日從糞便中排出的蟲卵數與其體內寄生的雌蟲數相關,故蟲卵的定量在一般情況下可反映出宿主的感染度。糞便中的蟲卵定量可採用加藤(Kato
一kats
)集卵透明法,以50mg
糞便中的蟲卵數為計算單位;少於100
為輕度感染,100
一中閱為中度感染,多於叨O
為重度感染。(
2
)直腸粘膜活組織檢查:用乙狀結腸鏡或直腸鏡觀察直腸粘膜的病變;急性期以腸粘膜充血、水腫為主,慢性期時腸粘膜蒼白、肥厚及癱痕形成。各期均可見典型的小斑點或小結節。將夾取疑有蟲卵結節的米粒大小粘膜組織,壓於兩載玻片之間鏡檢。本法檢出血吸蟲卵的陽性率很高。對未經治療的病人,檢出的蟲卵不論死、活卵均有確定診斷價值;對經特效葯物治療過的病人,則只有檢出活卵或近期變性卵才有診斷、治療意義。活檢時要細心操作,以防發生腸大出血或腸穿孔,尤其對晚期血吸蟲病患者更應小心操作。
來源:浙江省醫學會資料提供,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玖』 病毒鑒定常用方法有哪些

寨卡病毒病的檢測方法包括病毒核酸檢測、IgM抗體檢測、中和抗體檢測和病毒分離等。寨卡病毒與黃病毒屬其他病毒具有較強的血清學交叉反應,目前主要採用病毒核酸檢測。
開展蚊媒寨卡病毒檢測時,對捕獲的伊蚊成蚊或幼蟲進行病毒核酸檢測。
開展寨卡病毒實驗室檢測時,應同時考慮登革病毒和基孔肯亞病毒感染可能。登革病毒和基孔肯亞病毒實驗室檢測應按照相應的技術指南開展。
(一)臨床標本檢測。
1.病原學檢測
病原學檢測主要適用於急性期血液標本,一般認為發病7天內檢測陽性率高。
(1)核酸檢測:採用熒光定量RT-PCR方法,是目前早期診斷寨卡病毒病的主要檢測手段。
(2)病毒分離:將標本接種於蚊源細胞(C6/36)或哺乳動物細胞(BHK21、Vero)進行分離培養,出現病變以後,用檢測核酸的方法鑒定病毒。也可使用乳鼠腦內接種進行病毒分離。
2.血清學檢測
(1)血清特異性IgM抗體:發病3天後可檢出病毒特異性IgM抗體,但發病7天後檢出率高。可採用ELISA、免疫熒光等方法檢測。IgM抗體陽性,提示患者可能新近感染寨卡病毒,但寨卡病毒IgM抗體與登革病毒、黃熱病毒和西尼羅病毒等黃病毒有較強的交叉反應,易於產生假陽性。
(2)中和抗體:採用空斑減少中和試驗方法檢測。患者恢復期血清中和抗體陽轉或滴度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升高,且排除登革、乙腦等其他常見黃病毒感染,可以確診。
(二)媒介標本檢測。
1.標本處理
將分類後的伊蚊成蚊或幼蟲,按照採集地點,每10~20隻為一份進行研磨處理。
2.病毒核酸檢測
用RT-PCR的方法進行寨卡病毒核酸檢測
3.病毒分離
病毒核酸陽性的標本進行病毒分離。

『拾』 細菌感染的病原學診斷方法有哪些(臨床微生物學與檢驗范疇)

微生物感染的病原學實驗室診斷方法大致包括:①光學顯微鏡對標本或組織中的病原體的形態學檢改毀查;②病原體的分離培養和鑒定;③用免疫學技術對病原體抗原或相應抗體的檢測;④用分子生物學方慶友法對病原體核差備特異性基因的檢測。

閱讀全文

與臨床病原學常見的檢測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手機視頻有線接電視機的方法 瀏覽:71
小兒退燒有什麼土方法嗎 瀏覽:636
如何投訴汽車維修最有效的方法 瀏覽:25
有哪些方法可以使蛋白質析出 瀏覽:485
能補充營養和快速長肉的方法 瀏覽:56
角磨機切圓管30度快速方法 瀏覽:974
振興中華的最佳方法 瀏覽:227
閃子彈的正確使用方法 瀏覽:434
庫博士洗衣機使用方法 瀏覽:135
寶寶孤獨症的治療方法 瀏覽:308
蘋果6如何清理垃圾方法 瀏覽:156
電腦如何更改注銷方法 瀏覽:187
彩票大師的計算方法 瀏覽:536
分時均線計算方法 瀏覽:397
如何抑制宮縮的方法 瀏覽:273
如何擁有說暈就暈的方法 瀏覽:636
滴灌送水帶安裝方法 瀏覽:242
冰箱門轉軸異響解決方法 瀏覽:693
外國人教學方法 瀏覽:972
黃金果的食用方法 瀏覽: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