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圓通的人際關系 by 曾仕強
2020.05.27
處理人際關系准則:
1 正視自己
確定自己要做什麼樣的人,對自己負責。一般分三類:中一至四號,順民,隱士。/建立自己的價值觀。/人與人之間保持適當的距離。物極必反。
處理好自己和自己的關系。/接受自己。在合理范圍內接受自己。/善於發現自己的缺點,就能夠把它變成有優點。/不過泰國在乎別人的批評,聽到有人說自己壞話先看誰說的。
以實實在為做人的准備。務實的同時注意調整,使根本穩固。/多聽多看多問,少說。
人際關系的建立還有賴於自己長期地培養聲望。/待人需要誠心
2020.05.26
關於金子5.25 5.26兩天筆記的思考
金子筆記鏈接:http://note.you.com/noteshare?id=&sub=
關於人分類這三種,其實我不太能了解該怎麼去分,我自己應該屬於大部分的順民,少量的隱士和極少量的硬漢。成為什麼樣的人,有沒有先天原因沒看過相關文章不討論,後天應該跟自己成長環境及教育有關,以及是什乎耐么樣的人是可以相互變化的。當一個人的認知達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根據情況需求切換。其核心的本質還是你的價值觀,你最看重的是什麼,基於此你能付出什麼。
人際關系磁場論:我本身沒有觀點。我覺得作者說的應該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周圍的人(關系好的,談得來的)是水平,大概率你就是什麼水平的人。因為只有認知、觀點一致才能同水平的溝通互相理解,低層次的理解不了高層次,高層次的不認可低層次。就連同一層次的人也會有區分,能溝通能交流能達成共識才會有長久的關系。
錨點是價值觀的結論我比較認可。但是進一步需要思考的就是:什麼是價值觀,怎麼去了解自己的和別人的價值觀。5月24號的時候,我也問了自己什麼是價值觀?目前依然沒有明確的答案。
沒有答案,那麼我需要尋找答案么?如果需要改怎麼去找。歲衡春
1 問比自己高級的人,比如Emma。
2 去看關於價值觀的書。
我自己思考常常淺顯,就是因為遇到問題止於問題,而不是遇到問題解決問題。所以,價值觀問題,留給自己當一個作業。回頭好好查一下資料。
2020.05.25
和別人搞好關系的前提是和自己搞好關系。要能夠接受自己。
這個引起我的一次反思。我覺得我一直處於一個很奇怪的圈裡。我不喜歡自己,然後又不去改變,然後更不喜歡自己,然後依然不去改變。那我到底是喜歡自己還是不喜歡?或者是不喜歡但是還可以忍受?
回顧以前,我很長很長一段時間都處在這樣一種混沌狀態中,沒有仔細去思考自己為什麼不喜歡自己,可以做哪些事情去改變,或者嘗試去接受自己。我想應該也有很多很多的人跟我一樣,不喜歡自己的情緒或結果影響著自己,卻不去深思為什麼。
所以這也算是對自己的一種認識,既然不喜歡就去改變,如果不改變就去接受,多挖掘自己更深一層的想法。不要以為自己表現出來的就是真的。自己也是會欺騙自己。
非常中立的一個言論,但是又非常本質。任何事情的對錯,都是在具體情境下,與人們所期望的結果偏差所決定。如果沒有具體情境和人們的期望結果就無所謂對錯。
記錄下來學習。
2020.05.24
價值觀是什麼?價值觀的意義是什麼?這個詞我也常常用,但是沒有很清晰的一個認知。關於價值觀的建立其根本應該有自己的主管框架,沒有框架隨波逐流也就沒有價值觀。在與人相處的時候,常提到要價值觀合一,但前提是要有自己的價值觀,而且,自從看了曾老的這本書,我覺得價值觀不一致也能相處,只是要分清與對方相處的尺度和內容。
2020.05.23
今天聽曾攔租老分析了一個案例。
一個女兒晚上出去晚,12點多才回家。父母非常擔心,但是女兒回來的時候呢,什麼都沒有說,父親把門鎖上,裝作剛睡醒的樣子,起來開門,女兒有點愧疚就說:我今天回來的有點晚,讓你們擔心了。父親說:我睡得挺好的,我沒啥,你母親擔心的一晚上睡不著。第二天,女兒對母親說:我昨天回來的有點晚,讓你們擔心了。母親說:我睡得挺好,你父親擔心的一晚上睡不著覺。女兒非常內疚,並意識到自己回來晚是一個錯誤的事情。有些父母在這里可能會選擇抱怨、訓斥,一旦開始抱怨、訓斥,女兒就會覺得我回來晚了,你們也訓斥我了,我們扯平了,下次我該干什麼就干什麼。
這個案例特別妙,父女之間的不平等關系,事件中的沖突點,雙方需求,溝通方式,在這個案例中達到了一個非常微妙的平衡。
1 父女之間不平等的地位,讓父親更有主動權,他能夠選擇以何種方式處理這件事,不留情面的訓斥,還是彼此保留顏面的折中方式
2 當女兒做為地位較低的一方,她其實也有選擇權。她會根據你的舉動選擇如何反應。比如你不顧慮我,我也就不用顧慮你了,下次我還晚,大不了依然被訓斥一段。當一個人在選擇做一件事的時候,無論他自己是否願意,是否給別人造成困擾,從本質上會覺得自己「不得不做」或者「有理由做」,所以當被全盤否定的時候,容易引起反彈。她會將你的訓斥和她的不恰當行為當做一個平等。但是如果,你顧慮了她的情況。她就會考慮到我的行為給你造成了困擾,我怎麼去給你彌平這個「不平等」。那你如果沒有其他需求,我只要約束自己的行為。 這是一個長遠的應對方式。處理事情並不是只看當下,還有之後的影響。
3 這里又可以把曾老常說的那句「對,不一定有用」這句話拿出來。女兒晚歸不對(暫且這么認為),父母擔心是對,但是你父母站在對的立場沒有用,依然不能任意施為。中國人的關系不是根據事情的對錯來處理,而是先人後事。把人處理好了,事情才算真的對了。
4 可以引申到現在社會上非常關注的親子關系以及教育方式。你要教授他對的做事方式,好的理念,分辨是非的能力,沒問題。但是如果只對事不對人就會有問題。中國人之間沒有純粹的對事不對人,處理事情都要先弄清楚「人」再去對事兒。老話說「棍棒之下出孝子」很可能不是他認為他錯了懂得了道理,而是被打怕了。世面上比較火的「親密關系」「正面教育」其實也都是在處理人的關系,倡導的一些「冥想」、「心理學」「瑜伽」,也是用術的方式去了解人。
——————————
2020.05.26補充
昨天跟領導分享了女兒晚回家這個案例,跟領導說如果是你你會怎麼處理?領導第一句話是:要看情況,是第一次這樣做還是經常性的。如果第一次就會在第二天飯桌上隨口問問昨天干什麼了,為什麼回來晚了,如果是慣例,就繼續分析什麼原因造成。而且在我講述這個案例的同時他已經指出:要看是什麼樣的家庭教育和孩子。在開始的時候,他就已經對各種信息先進行分析,哪些條件已經有了,還缺哪些條件,這個思維習慣我還差很多。
2020.05.21
第二章 建立自己的人際關系 正視自己
這一句話並不是很理解。
事實是,很多人會把自己人生的失敗歸咎於他人他事。認為自己生不逢時,認為自己被逼無奈,認為自己先天條件不足。我也是從這樣的一個情境里走出來,甚至現在也常常陷入到這樣的境況里——歸咎他人。
我們有希望自己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但這個希望只是一個空想。比如我希望我是有錢人、我希望我能財富自由。是一個不落地的幻想。能實現么?是有可能的。但是如何沒有對應的行動,就是空中幻想。我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處於這種幻想中的狀態。完全沒有行動,或者是自以為的行動。
這句話拆解開我認為應該考慮兩個方面:
1 現狀
1)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雖然也會說到,我希望自己成功、希望財務自由,希望成為某某這樣的人。實際是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成為那樣的人,只是表達對那樣的人和那樣的狀態的嚮往和羨慕。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應該是具象的,篤定的,從內心相信自己能成為這樣的人。但是,也許是我們的勇氣被束縛,也許是安於現狀,總之,大多數只是想想。缺乏堅定的信念。
2 ) 缺乏對自己的認知,並不了解自己。實際的自己和我們認為的自己是有偏差的。這個偏差一方面是我們自己欺騙自己,一方面是我們對於「人」的了解不足。大部分的人沒有明顯的喜惡,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甚至一生都沒有好好考慮過自己,一直在隨波逐流了。
我認為這跟一個人的生長環境和所受的教育(來自學校、家庭、社會環境)有關,很多的底層邏輯對一些人是常識對一些人要奮斗好多年才能理解。
了解自己,也許是一個很簡單的事,也許是一個消耗半輩子的事,也許是一輩子都弄不明白的事兒。
無論是否了解自己,當無法制定長期目標的時候,可以設想短期內希望自己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比如工作上,家庭關系相處中,朋友相處中,能力提升等等。
3)缺方法。缺方法的本質是缺少解決問題的能力。從我自身來看,我屬於被動型,別人讓我做什麼我做什麼,安排我做什麼我做什麼,而不是自己主動的去找問題,自己主動解決問題。這也造成了當我想達成一個目標的時候,我不知道該怎麼做。因為不是我一貫的行動模式和思考模式,然後就被卡住了。
4)缺執行力。一步一步的,按照自己的希望,認真做好自己。挺難。
2 方法路徑
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第一步是要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喜好、能力、想要發展的方向等等。不了解長期就從短期入手。了解自己當前最在乎的,然後衡量現在和目標之間的差距,判斷自己現在到達未來可能需要的時間和途徑。在這個過程中要不斷的去完善方式方法,讓自己的效率更高、走的彎路更少,並確定路線是正確的。隨時糾錯。在實踐的過程中,隨著自己認知的提升,可能還要不斷的調整目標。
想要創造自己的人生,不容易,這也是大部分人碌碌無為的原因。雖心比天高也只能平庸一生。如果不想平庸,想按自己的意願過好自己的人生,就要有堅定的信念,超過一般人的執行力,敢想敢拼的勇氣,勇往直前的信念。
這句話表現出兩點:
1 想了解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就需要了解他的成長經歷。大部分人是利用自己過去的經驗來判斷其他人,所以他過往的經歷決定了他看人的角度和水平(至於到底什麼樣的人會怎麼去評價別人,我不知道。只是過往經歷挺重要)。
2 人們習慣和熟悉的人打交道。那麼跟一個人相處最重要的是如何跟他成為熟悉的人。也就回到了之前,人們在剛認識的時候比較喜好套近乎,從語氣、稱呼、共同話題等各個方面入手。讓彼此從陌生人成為不那麼陌生的人,然後第一次合作達成,度過磨合期後,大部分就會比較順利。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們也需要提高警惕,盡量避免掉入這樣的一個慣式里去。不要因為合作多次就放鬆警惕。
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是指我們要控制自己留給別人的第一印象,明確自己想給對方留下什麼樣的印象,在第一面的時候最深刻。同時也要提醒自己,第一印象不要武斷。因為第一印象是可以偽裝的。(我估計作者沒想表達這些,但是我自己陷入到思維慣式里了,看到一個論點就想從兩個方向考慮,一個攻一個防)
2020.05.20
我說:我對這段話的理解。便宜分小便宜和大便宜,佔小便宜是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去試探對方的度量、容忍性。小便宜不會引起大部分人的反感,但是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試探出對方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所以這是中國人在剛開始和一個人了解的時候常常採用的一種方式。在這個章節,作者所說的「小便宜」與咱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小便宜」有所區別。
感悟:讀這本書要特別注意作者說話的對象和立場。比如在這一段,這段話的對象是被佔小便宜的人。如何去理解別人占自己的便宜以及應對的方式。當然,被佔便宜也有一個度,在一定程度內是試探,超出這個度就是被當冤大頭了。自己能退讓的什麼程度,也就是所謂的度量。後面作者還從去佔便宜的角度有所分析,做人不能貪。
同時,也要明白作者每一個詞的局限性。比如最近在看的「佔小便宜」跟我們日常所說的「佔小便宜」既有重疊又有區別。文中說的小便宜更多的是一種手段、工具的代表,如果有其他方式也不是必須要選用「佔小便宜的」的方式。這是站在被佔便宜方所發出的言論。後續還有站在「佔便宜」方去說的。我們可以把「佔便宜」當做手段去試探,但是要有一個度,不能貪,不能把對方當做冤大頭,否則最後受傷的一定是自己。一件事的發心很重要
我說:我們要了解別人是為什麼愛佔小便宜、為什麼喜歡面子,有哪些心理活動,同時我們也可以利用這些方面去達成一些目的。從攻與受的兩個角度思考。
比如當我們被佔便宜的時候,可以考慮對方是想試探還是找冤大頭,別人說謊話的時候,是為了成全自己的面子還是欺騙。不是所有的謊話都為了欺騙。同樣,作為攻方,我們也可以通過適當佔小便宜測探對方的容忍度,以及一些小謊言來成全彼此。「佔便宜和說謊」是交往過程中的使用的一個工具。
2020.05.19
第一章 首先要了解中國人的特性
原則:合理就好
我說:這個對方是誰,不是說他的名字、身份,而是和自己的相對關系。是上司、朋友、下屬,不同的相對關系,對他的觀點帶來的影響和錯對的判斷有很大的決定性。
我說:作者的思路是一脈相乘的。差別性待遇的中心思想依然是:合理的不平等以及互相給面子的成就。在聽到一句話的時候,要考慮是誰說的,什麼情況下說的,根據這些再來應對。但是對應的,這需要足夠的閱歷和眼力來支撐你做出正確的判斷。如果沒有足夠的底蘊,很可能會看走眼或做出錯誤的判斷。
我說:關於改變別人的話題,看過挺多觀點。有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有抓住對方關鍵需求,有別人是不能改變的只能影響,等等。
提到改變的話題,我的第一反應都是想讓別人改變來迎合自己。我自己呢?也想改變,也是為了我自己。但是如論哪種,考慮的都是「改變」這個動作,沒有考慮過始與終。
想改變,從哪兒開始,要到哪兒去。有沒有對起始的基礎有了充分的了解,想要達到的目的距離現在到底有多大的差距,這個差距以現在的方式到底是否容易到達?改變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
我現在也在想改變,但是我沒考慮過我到底想要什麼樣的改變,我現在所做的這些能否達到我所期望的改變?沒有經過思考,只是在做「改變」這個動作的自己,似乎有點可笑。自己騙自己而已。
2020.05.18
1 中國話不能只用「聽」,要「看」。我們常常說「看他怎麼說」、「看他怎麼做」。「看」不能單憑一雙眼睛,還要動心眼,才能真正看清楚以及領悟「話外的話」。
中國話的理解包括三個方面:先用耳朵聽,配合眼睛看,看完之後再多想。想的時候還要心大,不能以下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我說:第一遍讀這句話的時候覺得好麻煩呀,第二次讀這段話依然覺得好麻煩呀,第三次讀這段話依然是好麻煩呀。麻煩歸麻煩,內心的傾向是我什麼時候才能學會呀,而不是好麻煩不想學。能感受自己在人際關繫上態度的一個轉變。
人性復雜,復雜在方方面面。其中之一應該就是各種各樣的表達方式。如何真正、正確的理解一個人,就是撥開各種表面去看起本質。就像一個人想表達一個意思,可能有各種各樣的表達方式,但是只要弄清楚「他是誰,說了什麼,這個花是什麼思路,什麼角度,這個內容和我有什麼關系,對我有什麼用」(Emma的話)我理解一下就是看他的角度,基於他的水平,他的需求是什麼。(目前還局限在只是了解這個理念,具體怎麼做還沒想好,或者說,雖然想到這幾點但是還做不到。)
寫到這里,感覺聽人說話和做事兒挺像的,都是要抓本質和關鍵點。那麼我在這方面有所欠缺,是需要補足的。無論是做事還是聽人說話的本質。
以上是對外,對我自己,基於此也是要多方面考慮如何去表達自己想表達的真正意思。要考慮時機、對方的狀態、表達方式、表達的程度等等。我們要通過對方的多樣形式找本質,同樣,我們也要讓本質可以以多樣性是表達出去。
2 中國人常常說「隨便」,是一種在和諧中找到的合理的學問。
a 看看你的誠意,衡量你的能力能給我提供什麼。我給你面子,但你不能真的隨便。
b 單憑物質不足以表達全部的敬意,必須拿精神來不足。
c 我有我 的意見但是我不便說出來
我說:中國人的交際是一種互相成全的交際。成全彼此的面子,成全彼此的能力和當下能力。同時,也充滿了試探。在形式未明之前,用一些模稜兩可的話來彼此試探,彼此接近。
2020.05.17
1 先建立信任。方式:見面先「套近乎」
2 中國的人際關系是勢利關系:」錯,絕對不可以,對,往往沒用「。中國人講求:在圓通中分是非。
把大家分得有面子,不得罪人,但也不過分討好人。
3 中國人喜歡拉關系、靠關系。(基礎還是信任:因為靠關系、拉關系認識的人更容易獲取基本信息、獲得信任
4 中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人倫關系,重視」合理的不平等「
5 做人:原則+技巧
6 做事方式:透過好好做人來好好做事。
7 中國人三個根深蒂固的觀念:
a 法是死的,人是活的,死法活用而不是死守法理
b天下事無不可變通,若變通不了大多是找錯了人
c法由少數人訂立由一個人修改
2020.05.15
人倫關系和人際關系最主要的差異在於,前者重視「合理的不平等,而不是後者所主張的」平等「。
倫理就是合理的不平等。
我們有三個根深蒂固的觀念,很不容易改變:
第一,法是死的,認識獲得。死的法需要活的人來加以合理運用,而不是不動腦筋的抵受法律規章
第二,天下事好像沒有什麼是不能變通的,若是變通不了,大多是因為找錯了人。
第三,法由少數人定理,有一個人改變。一些可以控制別人的人,碰到別人稍有反對意見就加以恐嚇、威脅,甚至殺一儆百。
我說:看到這個作者的內容,只有一個感受:說的好像很對。因為在這一方沒有什麼思考,所以目前沒有什麼能反駁的地方。
2020.05.14
拉關系、靠關系被認為不好的可能原因:
有人認為某些人的成功,是討好別人的結果,而自己的成功是憑本事獲得的。事實上,一個人如果毫無能力,是無法完全依靠人際關系而成功的。
某些人用心營造不正常、不正當的關系,然後用來營私舞弊,禍國殃民。這種人際關系帶來的弊端讓人心寒
不善於建立人際關系,眼見他人因人際關系活力,出於嫉妒或不滿的心理而產生反感。
人際關系本身是中性的,運用到恰當,便是良好的人際關系;用錯了,當然產生不好的影響。行為正當的人對拉關系、套關系,實在不必過分敏感。
2020.05.13
開篇,作者先從我們的文化起源說起,闡述了中國文化的特點,然後對比了中西文化的差異,隨著國際化的交流越來越多,對於強國的嚮往,讓國人散發了強烈的學習國外文化的動力和行動,但是,無論是多麼強大的國家,當把他們的東西拿來的時候,要先考慮是否適用,能否照搬,是要建立在我們自己的文化基礎之上,對於人際這一塊兒,顯然還不適合照搬,但是大部分的人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只做到了「拿來主義」,我認為,一方面是因為在開放之初,西方國家的確強於我國很多,他的光芒讓很多國人盲目崇拜,另一方面是大家對國內文化的認知不足。
延伸到其他方面,我們也常常被「權威」所吸引,急於變成他們那樣子的人的心態讓我們不加分辨的參與進去。比如一本書,比如一些課程,都是如此。我們也想那樣,就會按照成功者的路子去走,但其實並不一定合適。
所以在做一項選擇的時候先看看自己再去看別人。然後找到兩者之間的交叉點,求同存異。
2020.5.12
新的一本書還沒決定看什麼,今天上午聽了聽曾仕強的《圓通的人際關系》,對我原有的認知有較大改觀。我一直以為「人際」是一種不好的,不得不為之的。強迫人的。沒有想過如果真的全是不好的,又為什麼一直長久的存在呢?從古到今。《圓通的人際關系》給了我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待這個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