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健康體適能詳細資料大全
體適能測評內容之一。體適能是Physical Fitness的中文翻譯,指人體所具備的有充足的精力從事日常工作(學習)而不感疲勞,同時有餘力享受康樂休閑活動的樂趣,能夠適應突發狀況的能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健康體適能
- 作者 :王健
- 出版日期 :2008
- 頁數 :401
基本概念,內容信息,
檢測方法,體適能訓練,圖書信息,內容簡介,章節目錄,
基本概念
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ACSM)認為:體適能由健康體適能(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和技能體適能(Skill-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組成。健康體適能是與健康有密切關系的體適能,是指心血管、肺和肌肉發揮最理想效率的能力。
內容信息
1.身體成分:即人體內各種組成成分的百分比,身體成分保持在一個正常百分比范圍對預防某些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等有重要意義。 2.肌力和肌肉耐力:肌力是肌肉所能產生的最大力量,肌肉耐迅攜明逗力是肌肉持續收縮的能力,是機體正常工作的基礎。 3.心肺耐力:又稱有氧耐力,是機體持久工作的基礎,被認為是健康體適能中最重要的要素。 4.柔軟素質:是指在無疼痛的情況下,關節所能活動的最大范圍。它對於保持人體運動能力,防止運動損傷有重要意義。 5.瞬發力:指反應時間,是其他體能(速度、反應時間、肌力、敏捷性、協調性)的綜合表現。反應時間好,應付危機處理的能力較佳。
檢測方法
1.身體質量指數:(B.M.I.)= 體重 ÷ 身高的平方。(體重單位為KG,身高單位為M。) 2.坐姿體前屈:測試柔軟度,評估關節的可動范圍以及肌腱與韌帶的伸展性。 3.一分鍾屈膝仰卧起坐:評估身體腹肌的肌力與肌耐力。 4.立定跳遠:測試瞬發力。 5.三分鍾台階測試(適用於35歲以上人群,35歲以下人群採用男1500米,女800米跑步):測定心肺功能或有氧適能。
體適能訓練
1.肌力與肌耐力訓練:BODY PUMP肌力訓練課程、塑身課程、重量訓練機、啞鈴杠鈴阻力訓練、循環訓練等。 2.柔軟度訓練:伸展運動、瑜伽、太極等。 3.心肺訓練:有氧體操、有氧舞蹈、跳繩、腳踏車、飛輪有氧、游泳等。
圖書信息
關鍵字:體育鍛煉 研究生 教材 分類: 文化藝術 >體育鍛煉
內容簡介
這套《體育學科研究生通用教材》力求體現「五性」:1.前沿性。給研究生介紹前沿知識,力求引導研究生進入學術前沿。2.創新性。力求給研究生進行研究創新以啟迪。3.拓展性。適應當今科學發展交叉滲透的特徵,拓寬知識視野。4.實踐性。力求緊密結合當代體育科學的發展,為體育事業服務,處理好知識和能力的關系。5.可讀性。努力提高教材文字水平,既科學嚴謹,又興味盎然。
章節目錄
第一篇 體力活動與健康 第一章體力活動、體適能與健康 第一節體力活動 一、體力活動的概念與分類 二、體力活動的測量與評價 三、體力活動與身體健康 第二節體適能 一、體適能的概念與分類 二、體適能商 第三節健康 一、健康概念的內涵 二、影響健康的因素 三、亞健康狀態 第二章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 第一節心理健康及其評價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二、心理健康的測評 第二節體育鍛煉的心理健康效應 一、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 二、體育鍛煉對心理疾病的輔助治療畝槐伏作用 第三章體力活動與免疫 第一節免疫系統與免疫機能 一、免疫系統的組成 二、非特異性免疫與特異性免疫 三、免疫機能 四、免疫機能的評價 第二節體力活動與免疫力 一、體力活動對免疫系統的影響 二、體力活動、營養與免疫機能 三、體力活動、健康與免疫機能 第四章健康與體力活動的行為科學理論 第一節健康行為概述 一、健康行為的概念 二、健康行為的決定因素 三、大眾對健康行為之體力活動效益的認識 第二節促進健康與體力活動的理論 一、健康信念模型 二、合理行為與計畫行為理論 三、自我效能理論 四、階段變化模型 第三節身體意象與體力活動 一、身體意象 二、身體意象的相關理論 三、身體意象的測量 四、身體意象與身體塑型 五、身體意象與形體修形 第二篇健康體適能的生理學基礎 第五章體力活動的能量代謝 第一節生命活動的基本能量代謝途徑 一、能量代謝的基本途徑 二、能量代謝的檢測與評價 第二節體力活動的能量代謝 一、能量代謝對急性運動的反應 二、能量代謝對慢性運動的適應 三、不同體力活動項目的能量代謝特點 第三節能量代謝與健康 一、能量代謝與慢性代謝性疾病 二、有氧代謝與機體抗氧化能力 三、控制飲食、適宜運動與長壽 第六章心血管適能及其評價 第一節心血管適能概述 一、心血管適能的定義 二、影響心血管適能的因素 第二節心血管適能的測評 一、心血管適能的間接測評 二、心血管適能的直接測評 第三節體力活動對心血管適能的影響 一、心血管適能對體力活動的急性反應 二、心血管適能對體力活動的慢性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