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分析成化瓷器怎麼樣
陶瓷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會經常接觸到的東西,我們使用的碗大部分都是陶瓷的。成化陶散滾瓷是屬於陶瓷的枯慶一類,它比一般的陶瓷要好看,結構也很穩定。成化陶瓷有很多的形態種類,並不單單指某個成品,很多人都不了解成化陶瓷是什麼。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科普一下成化陶瓷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
成化陶瓷怎麼樣:
成化陶瓷一種稀世珍品,起源於漢族,是一種瓷器燒製品,延傳至今,依舊非常受人喜愛。
成化陶瓷是一種瓷胎很薄、形態輕、釉脂非常瑩潤且色彩十分鮮艷的瓷製品,相對於其他的瓷製品它的畫面清澹雅逸。
成化瓷的運用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沖敗余主要用來製作成瓶子,杯子,罐子,洗碗盤這樣的皿器。實用性很強,即美觀又耐用。
成化瓷的主要代表作有雞缸杯和高士杯,還有天字罐等。這些都是非常著名的絕代精品。我們經常聽到的青花瓷,也是成化瓷的一種。青花瓷一直都是人們心中最美好的一種瓷器。
3、成化瓷的鑒別方法:
成化瓷為什麼要叫做成化瓷?那是因為這種瓷器是在成化時期出現的。也是在那個時期瓷器到了鼎盛。成化陶瓷製品主要有2個品種:青花和鬥彩。青花瓷大家都比較的熟悉,鬥彩大家可能有點陌生,其實就是彩色的瓷器,而青花瓷相對來說比較素雅。
①成化瓷在成化時期,它的胎子是潔白細膩的,而且沒有白中泛青,給人的感覺非常的優雅。成化瓷是一種瑩潤如脂,且又肥又透的瓷器。
③青花瓷目前來說含鐵較少,但是含錳較多,所以會呈現出藍中泛青灰的模樣。一般沒有鐵銹斑,而且發色穩定,非常的淡雅柔和。
④成華瓷器的底款是有字的,一般會寫著「大明成華年制」,而且是楷書底款。寫著別的字的都是假的。大家在選購的時候,要進行區分,別以為寫著成化年制就是真的,有些寫著成化年間,這些是假的,一般由六個字的才是真的。
成化款識
成化款似有專人書寫,比較規范,字體基本一致。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外圍為雙線方欄,這種款書寫在杯底最多,少數盤、碗、洗也有這種款,一般是成化後期的產品。「大明成化年制」六子雙行雙圈楷書款,在盤、碗、瓶、罐底部為多,有少部分書於碗心。「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書橫款,大多在黃地青花盤外口和高足杯內使用。還有一種特殊的罐,上寫「天」字款,無圈框,俗稱「天字罐」。
陶瓷鑒定專家孫瀛洲先生曾將成化六字款概括成六句歌訣:「大」字尖圓頭非高,「成」字撇硬直倒腰,「化」字人匕平微頭,「制」字衣橫少越刀,「明」日窄平年應悟,「成」字三點頭肩腰。
成化瓷的拍賣記錄
2014年4月,龍美術館創始人劉益謙在香港蘇富比春拍上以2.81億港元落槌拍得此「成化鬥彩雞缸杯」,再次刷新了當時中國瓷器世界拍賣紀錄。劉益謙稱,雞缸杯將放在上海保稅倉庫,以後將以借展的方式在龍美術館舉辦展覽,但具體展出時間目前尚未確定。
「鬥彩雞缸杯」不足一掌大小,燒制於明代成化時期,因其杯壁上畫有公雞、母雞,故稱雞缸杯。據了解,現存於世的明成化「鬥彩雞缸杯」只有19隻,其中四隻在私人藏家手中,其餘均被博物館收藏。這只「鬥彩雞缸杯」之前是瑞士裕利家族藏品,1999年最後一次現身拍賣會的雞缸杯也正是這一隻。在當年的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這只雞缸杯拍出了370萬美元的天價,創下中國瓷器世界拍賣紀錄。而當其再次現身香港蘇富比春拍時,再次刷新了中國瓷器拍賣紀錄,由上海藏家劉益謙以2.8億港元競得。
成化陶瓷怎麼樣,大家看完介紹都了解了嗎?成化陶瓷的形態是有很多的,歷史悠久。小編很難給大家分析它的優缺點和用戶評價,因為對於每個人來說,審美價值不同。成化陶瓷在我國是比較著名的工藝品,它比一般的陶瓷製品更加的具有藝術欣賞的價值。小編能給大家介紹的大概就這些了,對成化陶瓷有興趣的親們可以去購買成化陶瓷製品研究一下。
以上就是有關成化瓷器怎麼樣的相關內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土巴兔在線免費為大家提供「各家裝修報價、1-4家本地裝修公司、3套裝修設計方案」,還有裝修避坑攻略!點擊此鏈接:【https://www.to8to.com/yezhu/zxbj-cszy.php?to8to_from=seo__m_jiare&wb】,就能免費領取哦~
⑵ 成化青花瓷器如何鑒定真偽
方法一:辨胎釉
釉質肥腴,潤如凝脂。
成化瓷器胎質潔白、細密、干澀;胎體秀美而輕薄,迎光透視呈牙黃色或肉紅色;釉色微微閃青,釉質肥腴,潤如凝脂,上手撫之如同嬰兒的肌膚一樣,為成化官窯器所特有風格,這種釉色是鑒定明成化瓷器的重要特徵之一。
方法二:辨紋飾
紋飾線條纖細柔和,多用雙線勾勒填色法,成化時期紋飾線條纖細柔和,多用雙線勾勒填色法,填色較淡,青花之淡雅之態如輕歌漫舞,畫意飄逸瀟灑。成化鬥彩器物裝飾講究濃淡搭配,以平塗為主,不分陰陽,畫面缺少層次感。花朵和人物衣服以平塗法繪畫施彩,樹葉、花朵無陰陽向背之分,人物衣服,只繪單色外衣,無內衣襯托,故有「成窯一件衣」之說,山石也無凹凸之感。
方法三:辨彩料
「奼紫」一色獨具特色,色如赤鐵。
成化色彩具有清雅的色彩效果,曠絕古今。色彩特徵是:「鮮紅色,艷如血,厚薄不勻;鵝黃色,嬌嫩透明而閃微綠色;杏黃色,閃微紅;水綠、葉綠、山子綠色,皆透明而閃微黃;蜜蠟黃,色稍透明;赭紫色暗;姜黃色濃光弱;奼紫色,色濃而無光。而彩色中的「奼紫」一色獨具特色,色如赤鐵,表面干澀無光,後代很難模仿,可謂成化一代的標志。
方法四:辨工藝
器物砂底呈褐黃色,俗稱「米糊底」
成化瓷器修胎規整,琢器類器物,由於當時是分段拉坯成型,腹部可見接胎痕,由於成化時期工藝非常好,瓶、罐、壺等琢器,接胎痕不明顯;盤子多有塌底現象,碗、盤類底足較直而且較高。官窯青花瓷器分底施釉和砂底兩種。以帶釉居多,器物底部釉色和器身釉色一致,砂底呈褐黃色,俗稱「米糊底」,上手撫之,溫潤細滑,無粗糙感,為成化官窯器所特有風格。器物底足牆較窄,足脊較圓;足跡露胎處可見黃溢;器物里釉、底釉平滑細膩;足外牆大多圍以兩或三道弦紋,一道靠上,兩道靠近足底部邊緣,靠近足根那條圈線較深,上面一條則談。
方法五:辨款識
明代成化年間官窯瓷器款識有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和「天」字款兩種,不見「成化年制」款,且只有楷書款,不見篆書款。成化官窯瓷器年款主要體式為青花楷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雙行款圍以青花雙重圓圈或雙重方框,也有極個別無邊欄的。落款位置多在器物外底。另見有以青花料自右向左橫書的六字楷款,落在盤類的口邊或高足杯的的足內沿,另成化彩瓷均屬青花款。特點是字體深沉,無漂浮感。筆法蒼勁有力,中鋒運筆,筆道粗,字體肥,故有「成化款肥」的說法。字體並不嚴謹規范,似為兒童所書,透著稚拙之氣,成化官窯款識的藍本似出自一人之手,也為歷代仿寫所不及。已故古陶瓷鑒定家孫瀛洲先生總結成化款識,作有歌訣「大字尖圓頭非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化字人匕平微頭,制字衣橫少越刀。明日窄平年應悟,成字三點頭肩腰。」就是說款識中的「大」字的第二筆上端有尖有圓,出頭並不很高;
⑶ 怎樣鑒定成化鬥彩瓷器
明朝
據歷史文獻記載,鬥彩始於明宣德,但實物罕見。成化時期的鬥彩最受推崇,明清文獻中也稱之為成「窯彩」或 "青花間裝五色"。傳世成化鬥彩瓷器圖案繪畫簡練,內容主要是花鳥、人物。它的做法是先用青花在白色瓷胎上勾勒出所繪圖案的輪廓線,罩釉高溫燒成後,再在釉上按圖案的不同部位,根據所需填人不同的彩色,一般是3至5種,最後入彩爐低溫燒成。按照專家陳萬里先生的意見,成化鬥彩又可以分為點彩、覆彩、染彩、填彩等幾種。成化鬥彩除個別的大碗外,多數造型小巧別致,有盅式杯、雞缸杯、小把杯等。還有一種繪有海馬或團花的蓋罐,底有一青花「萬」字。
清朝
清朝鬥彩瓷器的產量要大於明朝成化時期。康熙、雍正、乾隆官窯也有不少精品堪與成化鬥彩媲美,而且出現了較大的器型。總的來看,清朝盛世的鬥彩瓷器大多數繪畫精工,改變了成彩 "葉無反側"、"四季單衣" 的弱點,圖案性更強,但也失去了成彩清秀飄逸的風采。康、雍、乾官窯都有一些仿成化鬥彩產品,
特別是雍正時期己能有把握地仿燒出成化鬥彩,但這些仿品大都署本朝年款或不落款,只有少數寄託成化款。對這些器物要從胎、釉、彩繪等兒個方面仔細辨別。另外雍正時期還燒成了粉彩鬥彩,使鬥彩瓷器更加華貴。乾隆以後,鬥彩仍在生產,圖案內容多為花草,且多團花,延續了清朝盛世時期的風格,但筆法日漸草率。
清代,朗士寧等人將西洋畫技法帶到中國,自康熙朝始,內務府及養心殿造辦處將其大量融入陶瓷工藝,以油畫技法為基礎的琺琅彩就是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發晶釉面,則以西洋硬筆畫技法為基礎,精到細膩的筆法,糅合彩瓷工藝特有的渲染效果,輔以粉彩的寫意,呈現出疏密有致、剛柔相濟之狀。而琺琅所獨有的色彩凝練更起到了畫龍點睛之效。
三種不同風格的工藝,反差強烈卻又渾然一體、風格迥異卻能相互提攜,爭奇斗艷中構成一幅情趣盎然的生動畫面,故名:逗彩。
2成化鬥彩
鬥彩_成化鬥彩_鬥彩的鑒別方法_鬥彩的收藏價值如何?
在中國陶瓷工藝發展史上,金代磁州窯系統已有紅、綠、黃彩等相結合的釉上彩製品。明宣德時,鬥彩初露芳容。
工藝
從西藏日喀則薩迦寺收藏的大明宣德年制款鬥彩鴛鴦蓮荷紋碗和1988年11月景德鎮明御用窯廠遺址出土的鬥彩鴛鴦蓮荷紋盤,可窺一斑。台灣故宮博物院收藏品中亦有相同於景德鎮御窯廠出土的成化鴛鴦蓮荷紋盤,它們的裝飾題材、構圖設色、描繪技法與宣德器如出一轍,只是彩色較宣德薄勻鮮亮,畫面效果稍稍不及宣器生動自然,略顯拘謹。顯然,聲名赫赫的成化鬥彩是在宣德鬥彩成就基礎上發揚光大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成化鬥彩在胎質、色釉、裝飾、工藝技法、品種諸多方面都高出宣窯。
收藏
成化御用鬥彩器,分別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與台灣故宮博物院。由於是宮廷御用珍賞品,製品少而精粹。在明萬曆朝成化鬥彩已身價倍增,「本朝窯器,用白地青花間裝五色,為古今之冠,如宣窯品最貴,近日又貴成窯,出宣窯之上」。「至於窯器最貴成化,次則宣德。杯琖之屬,初不過數金,……頃來京師,則成窯灑杯每對博銀百金,予為吐舌不能下。」(明《萬曆野獲編》),清初程哲在《蓉槎蠡說》中亦稱「神宗時尚食御成杯一雙已值錢十萬」明朝人把成化鬥彩當作圭寶,清朝人把成化鬥彩視為拱璧,帝王和貴族上層尤其珍重之。清宮內各府造辦處檔案記「雍正七年四月十三日,交來成窯五彩磁罐一副(無蓋)。奉旨,將此罐交年堯添一蓋,照此樣燒造幾副」,可見雍正帝的嗜愛。
成化鬥彩極其名貴,最主要是貴在彩飾工藝上創新與精湛。用「精工細作」概括成化鬥彩的品質完全恰當。成化鬥彩在胎釉、色彩、造型、方面的特色有進一步的認識。
胎釉方面
胎質潔白細膩,薄輕透體,小杯胎體之薄幾同蟬翼,可映見手指。白釉柔和瑩潤,表裡如一。這種胎、釉特質的形成是由於成化瓷中的鐵、鈣含量下降所致,標志著成化官窯對胎釉原料的選擇與控制比明朝前期更為嚴格。
彩色方面
豐富而華貴。成化以前釉上彩色很少,即使著名的「景泰藍」所用顏色也遠較成化鬥彩為少。「運用不同的選料和配比,做出這么多的彩色,是成化時期制瓷工人的巨大創造」。成化青花色澤淡雅,釉上彩色鮮艷清新。已故陶瓷鑒定專家孫瀛洲先生,曾撰文談論成化彩色的特徵:「鮮紅艷如血,杏黃閃微紅。水綠、葉子綠、山子綠等皆透明。差(奼)紫色濃而無光。孔雀藍色沉,孔雀綠淺翠透明。赭紫色暗,葡萄紫色如熟葡萄而透明。油紅色重艷而有光。姜黃色濃光弱」。實可謂五彩繽紛,美不勝收。其中的「差紫」是成化彩色中的獨特品種。孔雀藍與孔雀綠不用於鬥彩器。成化鬥彩在彩色運用上靈活自如,按照器物及紋飾風格,或者選用一兩種(如鬥彩卷葉紋瓶),或者選用三四種(如鬥彩葡萄紋杯),或者選用五六種(如鬥彩雞缸杯)。用三四種彩繪的較多,用一兩種或五六種彩繪的極少。然而無論選用幾種,都設色精當,素雅與鮮麗兼而有之,明麗悅目,清新可人。應該說,若無成化顏色的豐富,便不會有爾後嘉萬五彩、康熙五彩、雍正粉彩等的發展成就。
造型方面
成化鬥彩無大器。以現有藏品看,最高的瓶其高度約為19厘米,最大的碗其口徑約為23厘米,高足杯其高度約為7.6厘米,盤的口徑約為16-18厘米,罐的高度約為8-13厘米,杯的口徑約為7-8.5厘米。由此已能體察鬥彩器的小巧鈴瓏。無論是何種器型,都具有端莊圓潤、清雅雋秀的風姿。細細考察,可以發現其造型的輪廓都是由一種柔韌的直中隱曲、曲中顯直的線條構成,因而風貌有殊。下面就成化鬥彩器型作一些選介。
罐:可分為深腹高體與扁腹矮體二式。高罐:廣口與頸直連,豐肩,上腹部圓闊,腹下收斂,圈足內藏而淺。矮罐:廣口、短直頸,肩腹到脛部由擴張形的曲線勾勒,圓潤飽滿,內圈足淺碩,透露著一種端穩、秀雅、含蓄的美,時代特徵鮮明。這兩式罐均以直邊平面、頂心微隆的蓋子配戴,亦稱「蓋罐」。
杯:主要分為缸杯、蓮子杯、鈴鐺杯和高柄杯四式。
缸杯:廣口微微,口下至底輪廓線緩收,內圈足,以其體小卻形似大口、大底、碩腹的淺缸而名。
蓮子杯:小圓口直連腹壁,下腹部線緩收,小圈足,形似蓮子,故名。
鈴鐺杯:廣口,沿邊微撇,以內收後外展的曲線勾成形體輪廓,形似倒置的小鈴鐺,故名。
高柄杯:以杯身和高柄(亦稱高足)相連而成,變化之妙則在於杯腹的大小與高柄的高矮之中。約可 分為三型。Ⅰ型:敞口,深腹,細高柄,撇足;Ⅱ型:廣口,淺腹,高柄略短,撇足;Ⅲ型:敞口,深腹,細高柄起弦,撇足。由於杯腹與高柄的比例勻稱適度,且勾勒形體的廓線緩展,賦予器型柔和舒展、亭亭玉立之美。
上述分析可見,成化鬥彩器胎釉細膩柔潤,造型精巧秀雅,色彩明麗清新,不愧為一代名瓷。
⑷ 明中期青花瓷鑒定要領
1、成化瓷底部雙邊線近圈足的那根青花弦紋線,顏色比較深重,而上面一根弦紋線則顯清淡。(註:耿寶昌先生之語)。
2、成、弘的罐或香爐的內口邊沿,有時會加飾一至二道青花弦紋線。
3、肩部與脛部(下腹近底的那部分),出現青花變體蓮瓣紋與簡化蓮瓣紋。這類輔助紋飾,通常情況下,不是成芹宏巧化便是弘治的。而肩部與脛部出現青花方體蓮瓣紋與簡化蓮瓣紋之紋樣,不是弘治就屬正德。
4、脛部常飾以螺絲靨形蓮瓣紋,而蓋面紋飾大多與肩或脛部之輔助紋飾相呼應。這類螺絲靨形蓮瓣紋邊飾,明景泰、天順時出現,成化時盛行。
5、成化經常模仿宣德紋飾,故多見夔龍、還有香草龍。晚明時,此紋樣明代少見,即便有,亦粗俗不堪。至清康熙朝,又見形象細膩、生動的夔龍與香草龍之摹仿(這與康雍乾三朝喜好模擬大明瓷器有關)。
6、肩部常常飾有一周青花連弧紋邊飾,此連弧紋,自成化起,經常出現在明中期的罐與瓶等立件上,系成化至弘治的重要邊飾,時代性極強。
7、明代多見嬰戲圖。明中期,主體人物常見4至16人,背景大多數為田野景色;明晚期或清代,背景多為庭院,童子一般2至3人。
8、成化瓷上的人物紋,占據畫面的比例,通常較大,所繪線條圓潤。例如人物臉部呈鵝蛋形,衣服畫成圓弧形,山石線條柔軟無凹凸之感、有的若卵。此外,成化構圖飽滿、景緻布局講究勻稱。弘治人物紋所佔畫面的比例通常較小,景緻空曠、深遠;正德時的人物紋,畫得有大亦有小,景緻顯得對稱和布局平穩。
9、成化喜以梵文(印度古代書面文字)作裝飾題材,器物多為廟堂供器,書寫的內容多屬佛教經文、咒語之類。咒語的目的是消災。正德慣以阿拉伯文作題材,文字內容主要為吉祥語、箴言、可蘭經及器物用途的說明。
10、十字杵紋:雙頭杵交叉成十字形,在成化時期極為流行。據《李朝實錄》、《明實錄》、《明史》等文獻記載,成化後期,京師大建寺廟嫌鍵,宮中大興法會,瓷器出現書寫梵文、藏文以及與佛事等活動有關的題材,「這當與成化後期憲宗皇帝酷好佛教有關」(參見故宮博物院編《孫瀛洲的陶瓷世界》P105)。
11、成化官器釉內氣泡細小、均勻、疏朗。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鑒別時萬萬不可疏忽,以免誤斷或失之絕冊交臂。
12、器物的底足釉面,同器身釉面色調經常不一致。底足釉面白,器身釉面色調為白中閃青。此特徵始於成化,為前朝所不見。
13、明代的胎體潔白、細柔,釉質肥腴潤如凝脂,呈半透明狀。有些器物,迎光透視隱約可見胎體泛出淡淡的肉紅色。但並非絕對!當綜合器物全貌,避免以一概十。
14、成化瓷器修胎規整,器身橫接縫的痕跡不明顯,盤子多有塌底(下塌)現象,碗、盤類等圈足較直、較高。官窯青花瓷器分底施釉和澀底兩種,以帶釉者居多。成化民窯器雖比不上同時期的官窯來得精細規矩,但質量大多上乘,質地潔白細膩,瓷化程度較好,繪畫工整,這在明朝各代中最為突出,甚或超過晚明時期之官器。弘治民窯繪畫有較多的為一筆塗抹法。正德民窯器胎體粗重,厚薄不均,橫接縫的痕跡明顯,碗的圈足較直、較高。
15、明中期,民窯器的底部幾乎多為澀胎,自嘉靖起,絕大多數為釉底。
16、明代民窯器物多見有類似竹絲般的刮胎痕,尤其在器內與澀底,系修坯時留下的。
17、同清代瓷器相比較,總體而言,明代器物的釉汁更顯肥腴、古拙、釉面不太平整,並多見漏釉、縮釉現象。而澀胎上,尤其在胎釉相交的露胎邊緣處,多見氧化鐵紅,有的色澤淡淡的,有的濃烈呈桔紅色。
18、明中期,系指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三朝。中國青花瓷,經歷了明代正統、景泰、天順這三個朝代的「空白期」(亦稱「黑暗期」)之後,至成化,景德鎮御窯廠的瓷器生產,又得以全面恢復。因此,明中期屬我國陶瓷燒造史上的重要歷史時期,瓷器質量很高,被稱為「青花瓷的振興期」。
⑸ 如何辨別明代成化鬥彩瓷器的真假鑒定證書大明
鬥彩瓷器是瓷器中最為寶貴的品種之一,在保藏界有明看成化,清看雍之說。成化就是指的明代成化宮殿御用的鬥彩瓷器。與清朝的搪瓷彩相同,明代的鬥彩相同作為宮殿御用的瓷器,做工極為精深,因此十分寶貴。 鬥彩又稱作「逗彩」,最早出現於明朝成化年間,是先在通過高溫燒制而成的顫孫青花線條之上施以其他色彩填補空白,然後進行低溫二次燒制,終究構成青花鉤邊,彩色填色的作用,故而得名鬥彩。 因為成化鬥彩之存世量十分稀少,而所存世上的也基本存儲於台北和北京故宮博物院。別說是普通百姓,就是所謂的大保藏家,也沒有與之密切接觸的機會。
關於鬥彩的鑒定方式,景德鎮王掌櫃藉助於搪瓷彩進行比較總結了點方法。
一、在胎土方面。因為成化年間的鬥彩早於雍正年間的搪瓷彩,因此到了雍正年間,優質的胎土早已被竭盡,所以僅從胎土上面來看州閉,鬥彩略高於搪瓷彩的質量。通過比照能夠很明顯的看到成化鬥彩胎土的暴露部分色澤十分純白並且油潤。而雍正搪瓷彩盡管製作工藝抵達了頂峰,也無法補償「先天不足」的劣勢。
二、彩料方面。鬥彩與搪瓷彩所製作的圖畫均傑出胎體外表,可是仔細比較會發現鬥彩略低於搪瓷彩。
三、紋飾方面。盡管都是宮殿御做,所繪圖畫都通過皇帝同意,畫師都為宮殿御用畫師。可是成化年間的鬥彩,其繪畫圖畫均為宮殿 畫師親身創作,其線條生動流通,筆法生動。而雍正年間的搪瓷彩圖畫,有很大一部分並非宮殿畫家的「原創」,而是市面上其他精品畫作經皇帝同意之。
希望能幫到你,望採納,謝冊洞裂謝
⑹ 如何鑒定瓷器,瓷器鑒定方法,怎樣鑒定瓷器
建議去新華書店買相關書籍仔細研究。
⑺ 明代成化鬥彩瓷器如何鑒定 成化鬥彩瓷器鑒定對比
明成化年間的成化瓷器(特別是其中的鬥彩瓷器)製品,質精秀雅,世無倫比。成化瓷器在明清瓷器中以其胎質柔糯、白凈、細膩,在強光照射下呈肉紅色;釉質潔白、肥膩、光潔瑩潤;器型繼承與創新相結合,達到小巧秀奇;製作工藝從拉坯到修胎,一刀一式無一不精;繪畫寫實中不乏揉合進抽象的意境,青花總體處於有意把進口青料與國產青料進行配比試用階段,達到淡而不浮,雅而不清淡地沉穩於胎骨中(青花發色在總體淡雅的情況下具體要看青料使用中進口青料與國產青料的配比比例);鬥彩艷而不俗的幽靜,艷而不俗;款識童體老功,柔中有剛......成化瓷器因這些特性而在歷代古瓷中以「首成」著稱於世
成化鬥彩瓷器怎麼鑒定及市場行情,景德鎮王掌櫃簡單總結了一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在成化鬥彩中還有幾種比較特殊的色彩,如一種叫「奼紫」的彩料,也有寫成「差紫」,呈褐色。這種彩料前無古人,現無來者,是空前絕後的一種彩,只在成化年間出現過,是成化的典型特徵。它的特點是彩厚,色如赤鐵,表面干澀無光,像膠泥的感覺。再如紅彩也很特殊,稱為油紅,鮮艷耀目,多在紋飾中點綴出星點或花朵,它比明晚至清早期的棗皮紅更鮮、更紅,彩表面還有一層紫光,是年代久遠形成的一種光暈,這種紅料也是成化鬥彩的重要標志之一,後仿者難以及比。
成化鬥彩 件件有款,成化鬥彩都是官窯,件件有款。款識有兩種:一是「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六字呈雙行排列,款外都帶邊框,有的圍一雙圈,二是一雙方框。這種始終如一、稚嫩略顯笨拙的年款,不可能出自書法名家之手,也不是一般御窯工匠敢於書寫,那麼在成化帝如此看重的精巧神品瓷器上能留下手筆的會是誰呢?據珠山御窯遺址成化斷層遺存物考證,「成化年制」款在成化四年就已定型,且一直未變,因此「極可能出自少年成化皇帝之手」,這一推論,也印證了成化帝對成化瓷的研製、設計、燒造自始至終都親自干預。
成化鬥彩 「天」字款罐,成化鬥彩天字罐極負盛名。它是一種短頸、直口、豐肩、收腹、廣底圈足的鬥彩小罐,高度一般在10厘米左右,罐底用青花寫「天」字楷款,因此而命名。天字罐的造型端莊秀麗,形體雖小卻有大器的風韻。紋飾有纏枝蓮、海水瑞獸、雙龍戲水、海馬行空等圖案,色彩艷麗柔和,畫意飄逸灑脫。其中以纏枝蓮花紋的天字罐最具魅力。器身滿繪鬥彩纏枝蓮紋飾,枝蔓相纏的花,花朵飽滿,枝葉繁茂,肩部與足脛處各為一圈仰覆蓮瓣,蓋頂無鈕,微微凸起的釉面正中央繪紅彩寶相花一朵。各種紋飾協調有序,疏密相間,給人一種優雅勻稱的美感。成化鬥彩天字罐還有海水瑞獸、海水雲龍等紋飾,成化朝距今已有500多年,歲月滄桑,社會動盪,完整的珍貴器物流傳至今已屬不易,特別是一些蓋罐,其蓋原配者罕見之至。
望採納,謝謝
⑻ 成化瓷的鑒別方法
成化時期是瓷器發展的鼎盛時期,有句話叫「明看成化,清看雍正」,意思就是 成華瓷器在明朝各代中是拔尖的 成華時期瓷器有2個主要品種,一個是青花,一個是鬥彩。
成華青花瓷的特點: 1.胎:成華時期的瓷器胎子潔白細膩,沒有白中泛青的感覺 2.釉:瑩潤如脂,又肥又透 3.青花:成華時期,進口的蘇麻離青料幾乎已經用完,所以成華青花瓷用的都是 國產的平等青。這種青料含鐵較少,含錳較多,呈色藍中泛青灰,沒有 了鐵銹斑,發色穩定,淡雅柔和 4.底款:成華瓷器的底款都是「大明成華年制」六字楷書底款,有個別「大明年 制」或「大明年造」的款子。市場上有「成華年造」的款子都是假的。總之,成華時期的瓷器,無論是官窯還是民窯,大多都是精品,在辨別的時候要從胎,釉,器形,紋飾,色彩,款識,繪畫水平等全方面著手 一句話總結成華瓷器的特點就是:胎質細膩純潔,白釉瑩潤如脂,色彩柔和,筆畫流利,造型輕靈秀美,表裡精緻如一。
⑼ 大明成化年制瓷器如何辨別,市場到底如何
成化年制瓷器辨別,景德鎮王掌櫃認為必須先了解成化年制瓷器特徵;
成化瓷的工藝特徵:
器型特徵:成化官窯以製作高足杯、酒杯、盤、碗、罐等小件瓷器為主,器型小巧俊美,做工極好。鬥彩人物小杯、雞缸杯、葡萄紋杯、葡萄紋小碟、天字罐等均為成化官窯代表作。
成化瓷胎體特徵:成化官窯瓷器為明官窯之冠。成化官窯瓷有厚胎、薄胎兩種,色如白玉,質地純潔細膩。大部分為薄胎瓷,迎著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加上釉層肥厚,如羊脂玉一般。
成化瓷釉面特徵:成化瓷釉面細潤。青花瓷底釉微閃青色或略顯灰青。乳白(甜白)具有羊脂玉般的質感,釉層肥厚滋潤,光潔無瑕。但器物口沿下長有一圈輕微的積釉。
成化彩瓷特徵:成化白瓷因所用瓷土是明代最好的,故白瓷品質極好,薄胎白瓷實為明代第一。成化白地彩瓷之所以著名是與成化白瓷的高品質分不開的。
成化又分:成化孔雀綠釉瓷、成化黃地紫彩瓷、成化白釉五彩瓷、成化釉里紅瓷、成化青花紅彩瓷、成化鬥彩瓷等。
成化青料特徵:成化青花瓷少數用蘇料,故成化青花瓷中有的色調濃重近似於宣德青花瓷。成化中期改用國產品等青,也使用與進口蘇料勾兌,形成了青花瓷本朝的色調——淡雅。因釉層肥厚,釉下青花紋有雲霧般若隱若現的現象。
成化紋飾特徵:常用的紋樣有嬰戲、高士、麒麟、三秋、九秋、秋葵、花蝶、團菊、荷蓮、鴛鴦卧蓮等,另有一些受佛教紋飾如長生蓮、梵文、八寶等,也開始流行。寶相花、團花運用了對稱、連續等裝飾手法,是成化瓷新採用的圖案化紋樣。
成化瓷紋飾採用印、劃、刻、繪畫等多種技法,因彩瓷品種而異。鬥彩和青花五彩多用雙線勾畫釉下青花紋,線條纖細。釉上天彩則用平塗法,色只有濃淡之分,無暈染手法。人物紋只畫單色外衣,無內衣為襯,花鳥體型豐滿,葉子長化成手掌狀,無陰陽背向反側,花朵只繪正面形,山石無凹凸之感,蕉葉頂尖略圓,蓮瓣紋與旋轉疊壓的菊瓣紋邊飾,用線圓渾。
成化底足特徵:成化瓷常見砂底,其上有黃褐色或黑褐色的斑點,人稱「糊底迷」;成化瓷圈足大多數畫有兩周十分規矩的青花線,上面的青花線紋色較淡,下面的較深。據此特徵可作為明中期無款瓷器的斷代工具之一。
成化瓷款式特徵:成化瓷官款有「大明成化年制」、「成化年制」兩種,用青料書寫。還有一種「天」字罐。
真正的成化瓷器,近年來拍賣屢出天價,市場行情相當好。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望採納,謝謝
⑽ 大明成化年制瓷器的款識怎樣辨別
成化款似有專人書寫,比較規范,字體基本一致。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外圍為雙線方欄,這種款書寫在杯底最多,少數盤、碗、洗也有這種款,一般是成化後期的產品。「大明成化年制」六子雙行雙圈楷書款,在盤、碗、瓶、罐底部為多,有少部分書於碗心。「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書橫款,大多在黃地青花盤外口和高足杯內使用。還有一種特殊的罐,上寫「天」字款,無圈框,俗稱「天字罐」。
陶瓷鑒定專家孫瀛洲先生曾將成化六字款概括成六句歌訣:「大」字尖圓頭非高,「成」字撇硬直倒腰,「化」字人匕平微頭,「制」字衣橫少越刀,「明」日窄平年應悟,「成」字三點頭肩腰。
第一句是指款識上的「大」字,第二筆上端有尖有圓,出頭並不過高。第二句是指「成」字,第五筆的撇直而生硬,第三筆直立向下和有向右方彎倒的。第三句是指「化」字的人及匕字上端相平或有高低,但差別不大。第四句是指「制」字上的衣字第二筆一橫,不能越過右方的立刀,「制」字多半是上豐下斂。第五句是指「明」字左邊的日字多是上窄下寬或上下相同,與一般習慣寫法不同。第六句是指「成」字末筆的點,有點與頭平的,有點與肩平的,有點在腰間的。上述情況是絕大多數成化窯瓷器款的書寫方法,但也有例外的,即「大」字第二筆上端只要過高,「制」字衣橫必然越過刀外,這種寫法筆道較細較草,不過在彩瓷中極為少見。雖然如此,但其整個風格仍與前述的一致。
民窯青花有書「大明成化年造」款,六字兩行,字體草率而不規范,字外有粗細不一的青花雙圈。民窯青花自成化朝起屢見「大明年造」四字兩行雙圈或雙線方框款。除此之外,還有「甲辰(1484年)年造」干支款和銀錠、方勝一類圖記款。
由於成化瓷有極高的聲譽,明清兩代有大量仿品,其中以嘉靖、萬曆朝的最為逼真。嘉靖朝仿品有「成化」雙圈六字楷書款的嬰戲紋杯、盤。在成化器物中沒有書「成化年制」四字款的,更無四字黑地綠款。凡書「成化」、「成化年制」的都為後世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