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控制醫院感染最簡單最有效最方便最經濟的方法是
控制醫院感染最簡單最有效最方便最經濟的方法是洗手,嚴格實施正確的洗手規則,可減少醫院感染20%~30%。
注意手衛生可以從手消毒和七步洗手法等方面注意。
1、手消毒:人們應當在洗手之後,使用酒精消毒液塗抹在手上,以達到給手部消毒的目的。
2、七步洗手法:總結為內、外、夾、弓、大、立、腕七個字。內指的是洗手掌,需要用流動的水沖洗雙手,再將洗手液塗在手心,之後掌心相對、手指並攏相互反復揉搓即可。
洗手注意事項
1、在洗手時用流動的水洗比較好。
2、注意清潔到位,洗手時對於指甲、指尖、指縫、指關節在內的每個部位都要認真清潔到位。
3、洗手時,不僅吃飯前後要洗手,在看望病人前後也要洗手。
4、手部清潔後,還要用一次性紙巾擦乾,避免水分殘留,否則更容易沾染上一些細菌。
B. 院內感染的預防措施有哪些
1、加強醫院管理
醫院環境內大量細菌和易感人群並存的特點決定了醫院場所的特殊性。為了減少醫院內的各種感染,採取切實可行的預防措施。
1.1 完善接診、分診制度 根據醫院具體情況開設不同的門診,以預防病人在確診前與一般門診混和就診所引起的交叉感染。
1.2 完善病種管理 根據不同科室的具體情況開設隔離病房、危急病房、溫馨病房等,以滿足不同病種患者的收治,減少交叉感染。
1.3 完善區域化管理 嚴格劃分污染區、半污染區、清潔區的管理,護理人員不僅要嚴格律已,還要管好患者及其家屬。
1.4 嚴格執行陪床探視制度 控制探視人員,減少陪床人員,切斷外源性細菌污染的途徑,降低感染率。
1.5 妥善處理廢用垃圾 醫用垃圾、生活垃圾、銳器分類妥善處理,由專職人員收集後並進行處理。
2、嚴格執行消毒
2.1 加強病房空氣環境的管理 空氣中細菌含量與多種感染密切相關,護理人員應從多個環節減少高危區域的空氣微生物的含量。定時開窗,病房濕式清掃,每日完成床單更換,集中查房後用0.5%84消毒液超聲霧化進行空氣消毒。對高危重點科室、高危人群實行保護性隔離,嚴格探視,且採取探視者入室更衣、洗手,探視後對室內進行通風、消毒擦拭、噴霧消毒等措施。每月一次做細菌培養,如不合格的,重新消毒後再做培養,以保證病房的清潔。
2.2 加強物品消毒滅菌處理 消毒滅菌不嚴是造成醫院感染的原因,目前滅菌方法很多,但仍認為高溫、高壓效果較好。有研究報道,污染的氧氣濕化瓶、氧氣管、氧氣插管、呼吸機、霧化器、導尿管、床旁櫃、公用洗滌池等是造成交叉感染的重要傳播因素。所以,除了對必須消毒的器械物品消毒外,對易忽視的消毒器械物品應進行認真的消毒。
2.3 手的消毒 護理人員進行各項護理操作前後都要徹底洗手,因為被污染的手是醫院感染最主要的媒介。認真洗手與手的消毒是對患者和醫務人員雙向保護的有效措施。在上班時間不準戴戒指、手鏈,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制度。做到一人一針一管一墊一巾一帶,在治療室安裝感應水龍頭,並配備干手機避免或減少再次污染,每月對醫務人員的手進行采樣監測,保證手指帶菌數不超過15cfu/cm2。
2.4 終末消毒 患者出院及病故後,對床單位進行嚴格的擦拭並消毒,以達到徹底終末消毒的目的。
3、減少侵襲性操作
盡量減少各種侵襲性操作,若病情需要,必須嚴格執行無菌技術,切實防止致病微生物擴散。有報道,泌尿道插管是引起泌尿系統感染的重要原因。在必須導尿時,應選擇毒性小、感染率低的硅膠氣囊導尿管,嚴格無菌操作,每日2次尿道口消毒,每日更換引流袋,無菌尿管每周更換一次,留尿管前後和拔尿管前後都應對患者做尿的細菌培養,如發生菌尿症立即停止導尿,並使用合理的抗生素治療。
4、減少開放式治療
開放性的操作是造成感染的又一誘因。在泌尿系統疾病中,持續膀胱沖洗是不可避免的。採用3 000ml大袋生理鹽水沖洗,因重力緣故不需要排氣管及連通管,換袋工作由護士進行,仔細檢查每袋生理鹽水,避免有混濁及雜質的液體沖入膀胱。連接5 000ml一次性引流袋,常用密閉式,管頸粗,不易堵塞且可減少院內感染發生,妥善固定後沖洗液不易逆流,更有效地避免院內感染。
5、合理使用抗生素
根據葯物試驗結果選擇有效抗生素,慎用廣譜抗生素,執行醫囑時護士必須掌握合理用葯常識,根據葯物的半衰期決定給葯時間,自覺按規定時間給葯,積極觀察療效,及時向醫生提供停葯和換葯的依據,最大限度地提高抗生素使用效果,減少耐葯菌株的產生。同時,注意使用兩種以上抗生素進,不宜置於同一溶液中靜注或靜滴,有些抗生素配伍後,雖然葯液外觀無明顯變化,但由於葯液相互作用,可出現葯理上或化學結構上的改變,失去活性,喪失或降低抗菌作用。
6、縮短住院時間
積極治療原發病,加強支持療法,在提高醫療質量前提下,縮短住院時間。對一些老年慢性病患者,在其慢性疾病病情穩定後,應囑其盡快出院繼續治療並定期門診隨訪。
總之,做好預防醫院內感染的管理工作,全體醫護人員是關鍵。只要嚴格遵循以上規則,院內感染是可以預防和控制的,另外,應建立、健全感染管理組織。從這幾年的各項監測指標可以看出,以上預防措施大大減少了醫院感染的發生。
院內感染是自醫院產生就存在,隨著醫院的發展而變化的。近年來隨著醫院規模的擴大,醫療技術的高速發展,各種侵襲性操作破壞了病人的防禦屏障,使機體抵抗力下降,再加上各種抗生素的大量使用,成為醫院感染的主要問題,感染發病率逐漸上升,已給臨床醫學的診斷、治療和預防護理帶來很大的困難。院內感染不僅增加病人的痛苦和經濟負擔,還影響醫院的平均住院日、床位周轉率和治癒率,降低了醫療質量。控制院內感染已引起人們的普遍重視,也是當前醫院管理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醫療護理質量的綜合體現。
1、造成院內感染的常見因素
1.1病人自身因素
1.1.1早產兒、新生兒、老年人及有嚴重疾病者。如患惡性腫瘤、免疫功能異常症、代謝障礙性疾病、重症血液疾病、膠原組織疾病、營養障礙等。
1.1.2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抗癌劑等抑制機體免疫功能的葯物。
1.1.3不正確使用抗菌葯物,易產生菌群失調即導致自身感染。
1.1.4接受各種損傷性(侵入性)診斷、治療,如:手術、內鏡、注射、血管及臟器內導管置入。
1.2醫務人員的因素
1.2.1接診條件不夠完善。某些病人在確診前與一般門診混合就診,入院後衛生處置不健全,病人入院時未經過更衣、清潔等就直接進入病房,從而增加感染機會。
1.2.2空氣污染。病房設置不符合標准要求,病床的間距不足,密度增加,通風設施不足或通風時間不夠。病房清潔消毒不及時,不徹底。
1.2.3沒有嚴格執行探視及陪護制度。病區的人流量增多,尤其是患上呼吸道感染或傳染病帶菌者進入探視,通過空氣、飛沫或手的接觸,易造成院內感染。
1.2.4醫務人員沒有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如洗手不及時、不認真或洗手後用污染的毛巾擦手,因而雙手成為傳播細菌的工具,容易引起交叉感染。
1.2.5護理人員未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原則或操作用物清潔消毒不符合要求。如血壓計袖帶、止血帶未經常規消毒處理就直接使用。
2、防止院內感染的措施
2.1醫院建築要求設置布局合理。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2.2加強教育,提高各級護理人員對病人的高度責任感,樹立無菌觀念,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熟練掌握常用消毒隔離技術。
2.3加強病人病區管理
2.3.1保證病床的`間距符合要求,通風設施保持良好,保證通風時間每天兩小時以上,定期紫外線消毒,保證空氣質量。
2.3.2嚴格執行探視陪護制度,最低限度減少陪護人員。
2.3.3嚴格執行清潔、消毒、隔離、滅菌制度是切斷傳染途徑,預防院內感染的重要措施。
(1)對科室各類物品和房間有固定的清潔消毒時間。重視病人床單元的管理及消毒,注意病人物品的擺放,地面清潔及衛生管理,如一床一掃、一桌一巾,病人出院後做好終末消毒處理。
(2)做好特殊病人的隔離工作。 隔離包括傳染性隔離和保護性隔離。傳染性隔離以防止傳染病人在傳染期間將病原體傳播給其他醫務工作者和病人為目的。保護性隔離也稱反向隔離,是防止醫院內一些對感染高度易感病人受到來自其他病人、醫護人員、探視者及病區環境中多種條件致病菌的感染。
(3)供應室人員要明確崗位職責,無菌物品經嚴格檢查後方可發放、下送。保證無菌物品合格率達到100%。
2.4對感染病例要早作葯敏試驗,首選敏感窄譜的抗生素,嚴格適應症,謹防二重感染,保證抗生素對病原菌的敏感性。
2.5手衛生:在注射、輸液、發葯、吸氧、診療等操作前要認真洗手。處置兩個以上患者時要洗手或手消毒。
2.6尿路感染及預防。臨床上最多見的是尿路感染,其發病率與導尿操作不當和留置導尿時間長短有關。預防方法如下:
(1)嚴格掌握導尿的適應症,能用尿液儲存袋的就不用導管。
(2)熟練掌握無菌操作,尤其應注意洗手、手消毒及無菌器具的使用。恥骨上膀胱造瘺者,尤需注意保持傷口清潔。做好尿管、尿袋的護理和管理。
(3)保持尿道口清潔,每日應用清毒棉球擦洗1—2次,做好會陰部的護理。
(4)導尿系統應保證密閉、引流通暢,無逆流,注意各連接處不被污染,根據病情及早停止留置導尿。
(5)對具有傳染性或患有其他感染症狀的特殊泌尿系感染的病人,應施行隔離,必要時可安排隔離室。
2.7呼吸道感染的預防。提高對呼吸道醫院感染的認識,熟練掌握防治環節及技術。對病人及家屬進行呼吸道醫院感染防治知識的宣傳教育和指導。加強呼吸治療裝置的管理。
2.8外科切口感染的預防。
(1) 縮短患者術前住院日,按規定做好清潔及手術部位皮膚的准備,做好胃腸道手術病人的腸道准備工作。
(2)術中嚴格無菌技術操作,做好手術室環境、人員、葯品和器械的管理。
(3)手術後的預防,加強換葯室的管理。在進行切口的治療前後及處理不同切口之間,必須進行手消毒。直接接觸開放或新的切口,應戴無菌手套。每天觀察切口,及時更換敷料。切口分泌物不得浸透外層敷料,有感染徵兆應換葯並對切口分泌物進行微生物學檢測。並根據葯敏結果選用抗感染葯物,嚴禁局部使用抗感染葯物。對患有可傳播感染的切口或皮膚感染的病人應實行相應的隔離。患有單純皰疹、鏈球菌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等的工作人員,治癒前不能接觸病人手術切口。
2.9做好病人健康教育:管理好病人與病房秩序施,控制病人陪住率,以減少病房的人流量和空氣中的染菌數,對保護住院病人安全和減少感染機會都能收到良好效果。護理人員要向病人宣傳預防疾病及醫院感染知識。對於傳染病人,特別要講明隔離的目的和意義,不隨意亂串病房。使他們主動自覺地配合醫務人員做好隔離、消毒工作,使之順利度過隔離期。
控制院內感染是醫院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而護理工作在醫院感染中具有本身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臨床的許多工作,都需要護理人員去實施,而消毒、滅菌和隔離就是切斷微生物的傳播,預防醫院感染的基本手段,也是護理工作的基礎。因此,護理質量優劣直接影響到預防醫院感染的效果和患者的安全,護理人員是預防和控制感染的主要因素,加強護理管理是防止醫院感染的基礎。嚴格醫護人員的無菌操作,控制院內感染,加強醫護人員操作的無菌意識具有關鍵的作用。控制院內感染不僅是醫療任務,也是社會責任,要通過嚴格的管理來實現。
C. 台灣亞東醫院發生院內感染,一確診者死亡,院內感染該如何避免
台灣亞東醫院發生院內感染,一確診者死亡,院內感染這種情況是非常的危險的,為了杜絕這種院內感染的情況出現,我們一定要採取一定的預防措施,比如說設置完善的接診流程,制定合理的分診制度,還要完善病種的管理,只有把工作做細,把責任落實到位,把握住每一個流程,管控好每一個細節,就能杜絕院內感染的情況發生。
三、細節管控要到位。除了分診制度和消毒措施要做到位之外,還要採取一些開放式的治療形式,比如說現在流行的互聯網醫院線上問診,減少了醫院的人流量,就能有限避免人們的交叉感染,此外,還有注意合理的使用抗生素,要盡可能的減少患者的入院天數,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的預防院內感染。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D. 怎樣預防院內感染
1. 醫院領導重視和培養一支高素質的護理隊伍是供應室工作的根本保證
醫院領導重視對醫院感染控制起著重要作用,醫院管理委員會成立,由分管院長任組長,各相關科室主任為成員的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設專人負責院內感染管理及供應室消毒工作,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每月由院感科定期對無菌物品進行檢測,每季度對供應室的無菌物品進行抽樣檢查,發現問題及時反饋,查找原因,並進行相應處理,使供應室管理工作標准化、規范化,提高了消毒工作質量,控制了院內感染。重視在職教育,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專業理論學習,定期組織理論與技術操作考核等,來不斷提高專業技能和服務技巧,積極培養和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與團隊精神,滿足臨床醫療護理的需求。
2 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
2.1 加強供應室各區域管理和再生物品環節的質量管理
供應室獨立,環境清潔,內部劃為污染區、清潔區、無菌區,通風採光良好,牆壁、天花板光潔無縫隙,地面光滑,有排水道,便於洗刷消毒。設回收間、洗滌間、清潔物品包裝間、敷料間、消毒間、無菌物品存放間、辦公室、儲蓄室,布局符合由污-凈-無菌-發放的原則,污染路線與無菌路線不交叉,不逆行,同時在供應室各區域內工作人員相對固定,以便掌握消毒工作環境中的各項操作規程,使各區域責任明確,保證了消毒工作質量。加強再生物品環節的質量管理,再生物品由回收到發放形成一條鏈索式循環,每一環節緊緊相扣,相互把關,所以供應室人員必須樹立嚴肅認真的工作態度,認真執行工作流程中的技術操作規程和質量標准〔1,2〕,做到供應的物品能滿足臨床需要和絕對無菌,確保醫療安全。
2.2 嚴格物品回收 回收的醫院器械其性能是否達標,是保證醫療器械質量的關鍵。因此,回收時必須當面查對物品器械的名稱、數量、規格、初步清洗處理情況及器械有無破損。 2.3 重視清洗質量關 器械清洗是供應室工作的重要環節,國外供應室有一至理名言:「清潔可以不滅菌,但是滅菌絕對不能不清潔」,充分體現洗滌徹底的重要性。首先根據回收器械污染程度、器械的類別、有無管腔、軸節等進行分類,嚴格執行消毒→沖洗→含酶洗滌劑浸泡→常水沖洗→純化水精洗→烘乾→上油保養→檢查洗滌質量,達到程序化、科學化。 2.4 嚴把包裝質量關 包裝是保持滅菌物品在無菌狀態下進行存放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於確保包裝的物品經滅菌後、打開使用前保持無菌狀態。為確保包裝質量,各類物品在包裝前認真檢查,包內放化學指示卡,包外用化學指示膠帶貼封,並註明品名、滅菌日期、滅菌有效期、責任人、質檢者等,使包裝包松緊適度,規格齊全,數量准確,尺寸規范(滅菌包用於脈動真空蒸汽滅菌器體積≤30 cm×30 cm×50 cm,金屬包重量≤7 kg,敷料包≤5 kg)。
2.5 正確的滅菌方法 滅菌是供應室工作的重點,滅菌物品的質量與醫療護理質量息息相關。因此,滅菌器應按《消毒技術規范》進行操作,滅菌過程中堅守工作崗位,正確掌握滅菌器操作規程及檢測手段,注重滅菌的三大要素:滅菌溫度、時間、飽和蒸汽。每日滅菌前對滅菌器進行常規檢查和衛生清潔,管道內的冷凝水排完(≥10 min)後方可進行滅菌處理。滅菌後物品手感乾燥,水分≤3%,滅菌合格率應達到100%。
2.6 加強滅菌後無菌物品的質
E. 預防院內感染最基礎的環節
預防院內感染最基礎的環節就是消毒。殺菌。這個環節是必不可少的。
F. 護士在醫院如何預防病毒感染
一、消毒的程序:
1、凡被甲類傳染病病人,以及肝炎、結核、艾滋病、炭疽病等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血液等污染的器材和物品,應先消毒,再清洗,使用前再按物品污染後危險的種類,選擇合理的消毒滅菌方法進行消毒或滅菌。
2、凡是嚴格保護性隔離病人擬用的物品均需滅菌。
3、凡普通病人用過的物品,可先清洗後消毒。
二、各類物品的清洗與消毒方法:
1、接觸未破損皮膚的器具:
(1)血壓計袖帶若被血液體液污染應在清潔的基礎上用250-500mg∕L含溴或含氯消毒劑浸泡30分鍾後,再清洗干凈,晾乾備用。
(2)聽診器可在清潔的基礎上用乙醇擦拭消毒。
(3)腋下體溫表用後應在清潔的基礎上選用75%乙醇或500-1000mg∕L含溴或含氯消毒劑或1000mg∕L過氧乙酸浸泡10-30分鍾,清水沖凈、擦乾,清潔乾燥保存備用。
2、接觸未破損黏膜的器具清潔:如擴陰器、開口器、舌鉗、壓舌板、肛表等器具,用後應先清洗去污,擦乾:
(1)最好一次使用,用後焚燒。
(2)耐高溫的器具用壓力蒸汽滅菌後,保存備用。
(3)不耐高溫的器具在清潔的基礎上採用75%乙醇或500-1000mg∕L含溴或含氯消毒劑或1000mg∕L過氧乙酸等浸泡10-30分鍾後,清水沖洗,擦乾備用。
3、通過管道間接與淺表體腔黏膜接觸的器具:如氧氣濕化瓶、呼吸機和麻醉機的螺紋管、氧氣面罩、胃腸減壓器、吸引器、引流瓶等器具可在清潔的基礎上:
(1)耐高溫的可採用壓力蒸汽滅菌。
(2)不耐高溫的可清潔後浸泡在500-1000mg∕L的含氯或含溴消毒劑中30分鍾,清水沖凈,晾乾,清潔乾燥封存保存備用。
(3)有條件的醫院可採用清洗消毒機(80-90℃)或超聲消毒機進行清洗、消毒、烘乾自動完成,清洗乾燥封閉保存備用。
連續使用的氧氣濕化瓶、霧化器、呼吸機的管道、早產兒暖相等器材必須每日消毒,用畢終末消毒,乾燥保存。濕化液應用滅菌水(醫院感染管理規范要求)。
《消毒技術規范》要求使用甲醛消毒、滅菌必須在甲醛消毒、滅菌箱中進行,消毒滅菌箱必須有良好的甲醛定量加入和汽化裝置,甲醛消毒和滅菌箱必須有可靠的密閉性能,消毒、滅菌過程中,不得有甲醛氣體漏出。具體操作按說明書進行。並規定甲醛自然揮發熏蒸法不能用於消毒和滅菌,也不可用於無菌物品保存。甲醛有致癌作用,不宜用於空氣消毒。
4、支枝桿菌、經血傳播病原體污染器具:如分枝桿菌、炭疽菌、氣性壞疽、肝炎病毒、艾滋病等病人污染的器具應先用1000-2000mg∕L的含氯或含溴消毒劑浸泡30-45分鍾,清水沖凈擦乾後:
(1)耐高溫的管道與引流瓶、開口器、舌鉗、壓舌板等可採用壓力蒸汽滅菌(最好使用一次用品)。
(2)不耐高溫的部分可在預處理後再次浸泡在1000-2000mg∕L的含氯或含溴消毒劑中30-60分鍾,清水沖凈,晾乾,清潔乾燥封閉保存備用。
(3)有條件的醫院可直接放置在洗凈的滅菌裝置內清洗、消毒、滅菌依次完成,可有效地減少環境污染及保護醫務人員。
5、其他類器具:
(1)熱水袋、冰袋:無血液、體液污染時,浸泡於250mg∕L含氯或含溴或1000mg∕L過氧乙酸中30分鍾,皂水洗凈晾乾備用(每周消毒1次),有污染隨時消毒,用500-1000mg∕L含氯或含溴或2000mg∕L過氧乙酸浸泡30分鍾,皂水洗凈晾乾備用。
(2)治療車、換葯車等:每日用250-500mg∕L含氯或含溴消毒劑擦拭1-2次。
G. 控制醫院感染最簡單最有效最方便最經濟的方法是
控制醫院感染最簡單最有效最方便最經濟的方法是:洗手。
手衛生是為洗手、衛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總稱。手衛生主要是針對醫護人員在工作中存在的交叉感染的風險而採取的措施,是醫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手段。
手衛生管理制度
1. 手衛生為醫務人員在從事職業活動過程中的洗手、衛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總稱。
2. 全院配備合格的手衛生設備和設施,必須用流動水,重點部門要求使用洗手液洗手,其他提倡使用。
3. 全院特別是監護室、透析室、供應室、治療室等重點部門必須安裝非手觸式水龍頭,醫院門診、檢查等診療區域均宜配備非手觸式水龍頭。
4. 洗手後的干手物品(紙巾或毛巾)或設施應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5. 手衛生設施設置應方便醫務人員使用,洗手液及手消毒劑應符合國家有關規定。
6. 每季度對醫務人員特別是重點部門及臨床科室進行手衛生消毒效果的監測,當懷疑流行暴發與醫務人員手有關時,及時進行監測。
7. 所有醫務人員必須掌握正確的手衛生方法、洗手及手消毒指征,保證洗手與手消毒效果。
8. 當手部有血液或其他體液等肉股可見的污染時,應用肥皂(洗手液)和流動水洗手。
H. 對免疫功能低下者如何預防醫院感染
(1)避免擾亂宿主的防禦系統:首先要保護皮膚粘膜的屏障作用,防止細菌侵入。
(2)避免擾亂宿主的正常菌群:正常菌群可通過細菌的生物拮抗作用防止病原微生物在皮膚粘膜上定植。如鼻腔正常菌群可抵制金黃色葡萄球菌定植,口腔菌群抵制鏈球菌定植,腸道菌群抵制腸桿菌定植等,抗生素可擾亂正常菌群組成。
(3)對潛在性感染進行治療:凡接受細胞毒葯物或可能發生粒細胞減少症的患者均應先行全面檢查有無感染灶,包括齲齒、副鼻竇炎、復發性癤、肛門裂和無症狀泌尿系感染等。還需檢查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肺炎球菌、糞類圓線蟲、溶組織阿米巴的帶菌狀態以及有無巨細胞病毒、皰疹病毒、弓形體等潛在性感染。有以上情況在進行降低免疫功能治療前應盡快治癒。
(4)採取保護性隔離措施:這是切斷傳播途徑的一種方法,不僅控制空氣源的污染,還必須注意接觸污染及食物污染等,力爭做到全面隔離。病人可處於單獨房間或空氣層流室或塑料帳篷中。
(5)採取去污染措施:這是減少自身感染的方法,最常見的是選擇性去污染,如對腸道進行去污染時,只消除腸道內的需氧革蘭氏陰性菌和真菌,而使對病原菌定植有拮抗作用的厭氧菌不受影響。在選擇去污染的葯物時,應考慮其效果、適應證、葯理特性、耐葯程度、與細胞毒葯物合用的毒性以及價格等因素。
I. 醫院內感染怎樣預防和控制
發生醫院感染的原因雖然多種多樣,但只要加強管理,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將近2/3的醫院感染是可預防的。 (一)改進醫院建築與布局 醫院建築布局合理與否對醫院感染的預防至關重要。對傳染病房、超凈病房、手術室、監護室、觀察室、探視接待室、供應室、洗衣房、廚房等,從預防感染角度來看,為防止細菌的擴散和疾病的蔓延,在設備與布局上都應有特殊的要求。 (二)嚴格執行規章制度 制度是人們長期工作實踐中的經驗總結和處理、檢查各項工作的依據。包括消毒隔離制度、無菌技術操作規程及探視制度等。隔離旨在將污染局限在最小范圍內,是預防醫院感染最重要的措施之一。無菌操作規程是醫護人員必須遵守的醫療法規,貫穿在各項診療護理過程中。每一個醫護人員都應從醫院感染、保護病人健康出發嚴格執行制度、常規及實施細則,並勸告病人與探視者共同遵守。 (三)做好消毒與滅菌處理 消毒與滅菌是控制醫院感染的一項有效措施。 (四)加強清潔衛生工作 清潔衛生工作包括灰塵、污垢的擦拭和清除,也包括對蚊蟲、蒼蠅、蟑螂、鼠類等的防制。進行清潔衛生工作時,必須注意不要揚起灰塵,避免播散污染。醫院內不應使用掃帚與撣子,拖布的頭最好能卸下以便消毒。病房的清潔衛生工作,宜在污染後立即進行。其順序應由污染較輕的病房開始,逐步進入污染較嚴重的區域,最後處理病人公共活動場所。醫護人員工作地點亦應進行清潔衛生打掃。 (五)採取合理的診斷治療方法 使用抗菌葯要有的放矢,應用抑制免疫療法要採取相應的保護措施,如先治療慢性病灶防止自身感染,定期檢查白細胞動態與其他監測,提供葯物預防等。對易於將微生物引入體內的診斷治療要切實做好消毒、滅菌工作,嚴格無菌技術操作。 (六)及時控制感染的流行 控制感染流行主要包括尋找傳染來源與途徑,採取相應的隔離與消毒措施。 (七)開展醫院感染的監測工作 醫院感染監測的目的是通過監測取得第一手資料,分析醫院感染的原因,發現薄弱環節,為採取有效措施提供依據並通過監測來評價各種措施的效果。監測的主要內容包括:環境污染監測、滅菌效果監測、消毒污染監測、特殊病房監測(如燒傷、泌尿科病房、手術室、監護室等)、菌株抗葯性監測、清潔衛生工作監測、傳染源監測、規章制度執行監測等。監測工作應作為常規,定期、定點、定項目地進行。對感染的記錄要求詳細具體,並以病房為單位定期統計分析。 (八)改善工作人員的衛生與健康條件 所有醫院工作人員均應定期進行健康檢查,若有不適或疑為傳染性疾病,應立即報告,以便採取相應措施,並根據需要注射有關疫苗,必要時還可進行被動免疫或葯物預防。醫護人員還應做好個人防護,一是防止將病菌傳給自身或帶出病房;二是防止將病菌傳給房內的易感者。個人防護中主要是穿戴個人防護裝備(衣、帽、鞋、手套、口罩)以及洗手消毒。
麻煩採納,謝謝!
J. 預防醫院感染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標准預防措施
一、標准預防的定義
標准預防是針對醫院所有患者和醫務人員採用的一組預防感染措施。
包括手衛生,
根據
預期可能的暴露選用手套、
隔離衣、
口罩、
護目鏡或防護面屏,
以及安全注射。
也包括穿戴
合適的防護用品處理患者環境中污染的物品與醫療器械。
標准預防基於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膚和粘膜均可能含
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則。
二、標准預防的具體措施
(一)手衛生
1
、在以下情況下應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劑
(
1
)直接接觸每個患者前後,從同一患者身體的污染部位移動到清潔部位時;
(
2
)接觸患者黏膜、破損皮膚或傷口前後,接觸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
傷口敷料等之後;
(
3
)穿脫隔離衣前後,摘手套後;
(
4
)進行無菌操作前、接觸清潔、無菌物品之前;
(
5
)接觸患者周圍環境及物品後。
(
6
)處理葯物或配餐前。
2
、在下列情況時應先洗手,然後進行衛生手消毒
(
1
)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和分泌物以及被傳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後。
(
2
)直接為傳染病患者進行檢查、治療、護理或處理傳染患者污物之後。
3
、洗手與衛生手消毒應遵循以下原則
(
1
)當手部有血液或其它體液等肉眼可見的污染時,應用肥皂或皂液和流動水洗手。
(
2
)手部沒有肉眼可見的污染時,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劑消毒雙手代替洗手。
(二)戴手套
1
、在以下情況下應戴清潔手套:接觸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嘔吐物時、
接觸污染物品時。
2
、
在以下情況下應戴無菌手套:
醫務人員進行手術時;
為病人進行診療技術等無菌操作
時;接觸病人破損皮膚、粘膜時。
3
、
診療護理不同的患者之間應更換手套。
操作完成後脫去手套,
應按規定程序與方法洗
手,
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
必要時進行手消毒。操作時發現手套破損時,
應及時更換。
戴無
菌手套時,應防止手套污染。如手部皮膚破損,應戴雙層手套。
(三)正確使用口罩、護目鏡或防護面罩
1
、
一般診療活動、
手術室工作或護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
進行體腔穿刺等操作時應戴外
科口罩,
接觸經空氣傳播或近距離接觸經飛沫傳播的呼吸道傳染病患者時,
應戴醫用防護口
罩或外科口罩。
2
、下列情況應使用護目鏡或防護面罩:
在進行診療、護理操作,可能發生患者血液、
體液、
分泌物等噴濺時;
近距離接觸經飛沫傳播的傳染病患者時;
為呼吸道傳染病患者進行
氣管切開、氣管插管等近距離操作,
可能發生患者血液、
體液、
分泌物噴濺時,
應使用全面
型防護面罩。
3
、
口罩潮濕後、
受到患者血液、
體液污染後,
應及時更換;
摘口罩時不要接觸口罩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