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解決社會分配不公的問題
解決工資分配不公平問題的方法是:不管公有制或私有制,企業利潤都要分配給勞動者,除掉積累金,上交國家的,以及獎金和福利。積累金、獎勵和福利上限設置必須合理。出資者投資的錢當作貸款,企業盈利以後逐步還款給出資者,出資者如在本企業工作當作本企業中的一份子和企業員工同樣分配剩餘利潤,不在本企業工作的出資者剩餘利潤不分配給出資者,只需還款給出資者。
按勞動數量和質量進行獎勵,而不是按勞動數量和質量進行工資分配。規定完成一定任務後進行獎勵,獎勵多少根據貢獻大小、勞動效率、技術高低、能力強弱、勞動輕重進行獎勵,獎勵有時比工資高得多。而不是按工資分配法,因為不是每個人每個月勞動效率都會不變,勞動效率是在變化的,每個人每個月總工資都是在變化的,或多或少或沒有工資。是根據勞動效率決定的,不勞動就沒有工資,這就能杜絕不勞而獲。支出與收入以及利潤要公開透明,支出與收入的各種證明必須要公開給全體人員隨時查看。不準弄虛作假,隱瞞不報,違者按照相關法律處罰,風險全體人員共同承擔。這樣出資人承擔的風險很少,又得到一份好工作。
2. 哪些舉措有利於在再分配環節中解決分配不公問題
(一)明確分配方向
在進行再分配的過程中,應確定分配的方向,並要以公平分配為終極目標。必須要對以往錯誤的分配方式進行借鑒,思考錯誤的源頭在哪,並進行重新地審視。政府要避免在分配過程中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在財政稅收制度上,要保障能夠為全社會提供公平化的人性化的公益服務。在醫療保障系統、人民住房系統上要進行差別最小化。
(二)突出分配重點
再分配製度的重點目標是形成一種全社會都有所保障的體系,這樣能夠更好地對弱勢低收入群體進行經濟上的扶持。發展慢速的鄉村,老齡化社會,就業率逐漸下降這些問題都是我國目前亟須要解決的,要在目前的情況下進行公平制度的實現,相關職能部門就需要在以往的制度上增添新的項目,以確保能夠及時幫助弱勢群體解決在日常生活上出現的問題,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
(三)攻克分配難點
一度導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緩慢的原因就是「三農」問題,這也是要實現和諧社會主要面臨的問題。我國最明顯的收入差距就是體現在城市與鄉村的經濟收入差距,政府職能部門必須要對這一問題加以重視,擴大對鄉村發展的資金注入,減輕鄉村的經濟負擔,以此減小城鄉的經濟差距,實現和諧社會所倡導的公平制度。
3. 社會資源分配不均勻,該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解決分配問題的前提是先能夠創造出足夠的資源,其次是設計好分配製度,同時要有好的監督體系。
最後,即使有了好的分配製度,但是沒有一個好的執行方案,或者說是沒有一個好的監督體系的話,那麼再完善的分配製度,也有可能出現紕漏,甚至會有人利用整個制度的漏洞來為自己謀私利,所以說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之下,就需要有一個好的制約和監督體系,不能使得個人的權利過度的膨脹和放大了,再分配的過程中也應該注重少數人的利益,只有把整個社會的利益都綜合考量,才能夠使得整個分配製度變得高效。
4. 如何解決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問題
靠社會政策進行再分配是解決收入差距問題的最常規手段。它有兩方面內容:一是通過政府稅收和轉移支付政策,對收入進行二次分配,調節收入在不同人群、不同地區之間的分配關系;二是通過政府建立健全的社會保險、社會救助機制,通過構建社會安全網,保護弱勢群體。這種方式靠發揮政府職能,目標明確且直截了當,特別適宜於解決社會特殊困難群體的物質貧困和人文貧困問題。但是,再分配政策由於過多地依靠政府行為,帶有抽肥補瘦的性質,也存在著潛在的損害合法、勤勞致富的積極性的危險,因此,該政策手段的採用必須適度。特別是,按照我國目前的發展水平,我們實際上也沒有足夠的財力進行大規模、大范圍的社會再分配。所以,根據國際經驗和我國的實際情況,應該依靠符合比較優勢的增長方式和產業結構調整,通過擴大就業,增大勞動報酬在分配格局中的份額,構造公平分配的增長模式,是最根本的和最有效的縮小差距的方式。在「十一五」期間,應通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著力建立與政績評價體系相容的政府行為激勵機制,樹立就業優先原則,糾正單純追求GDP總量及其增長的發展觀。當經濟發展本身可以解決增長過程中大部分勞動群體的收入問題之後,社會再分配政策便可以把有限的資源更加集中使用,提高社會保障的效果。首先是對於因喪失或缺乏勞動能力而陷入困難的群體,如殘疾人、慢性病患者、老年人等進行救助。其次是在勞動者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進行平衡共濟,如退休職工領取養老金,失業人員領取保險金等。第三是對由於政策因素承受特殊沖擊群體進行補貼或救助,如對於資源枯竭型產業與企業脫離勞動關系的工人進行補償。最後是對由於歷史和自然原因造成的困難對象進行特殊支持和扶持,如實現西部開發戰略、東北振興戰略和工業反哺農業等地區或部門支持政策。在明確界定再分配政策扶助對象和范圍之後,需要通過更加准確的瞄準,集中資源扶助真正的困難群體,提高政策效率。在「十一五」期間,政府應該在界定和瞄準困難人群的基礎上,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保護網路,實現「應保盡保」。首先是創造條件,逐步把所有城市就業人員納入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和醫療保險等制度中。其次是藉助社區平台,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瞄準水平。此外,針對目前的農村貧困人口,迫切需要一種比區域性扶貧戰略更加精確的瞄準機制,以及比開發性扶貧更加直接的救助方式,來幫助他們脫貧,解決他們的溫飽問題。為此,建立農村「低保」是最適宜的制度選擇。
收入不平等是由一定的經濟和社會原因所導致的,所以克服不公平最根本的是要消除產生不平等的原因。目前我國收入不公平的重要原因是市場競爭不公平。這個問題在教育、醫療衛生、內外資企業稅收等方面都存在。相關制度和政策不合理、不完善,使得人與人、企業與企業之間在競爭的起點上就不公平,其結果必然是不公平的投入。而事後的稅收調節所能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一個國家居民收入的大致水平是有一個社會心理基準線的,一般來說,國有和公營部門的工資薪金可以起到這樣的作用。所以,政府公務員和公營單位的工資薪金水平往往成為收入調控的基準。當然,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公營部門的工資薪金水平有的相對高一些,有的相對低一些,但大體保持社會中等偏上的水平。公營單位的工資薪金之所以可以發揮這樣的作用,是因為各公營單位的工薪標准大體上比較平均,高低差距不會太大。但是,目前我國國有部門內不同地區、不同單位的收入差距較大,而且很不規范,所以首先要對整個國有單位(包括國家公務員、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的收入分配製度進行系統性設計和完善,然後才能對整個社會實現收入公平分配目標提供重要前提。
理順分配關系,當前最主要的是要提低、擴中、保高。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主要是提高農民,農村貧困人口、城鎮低保人口的收入;提高最低工資標准,提高離退休職工的最低離退休金標准;保護農民耕地,防止耕地轉讓費流失;嚴格控制農村各項收費項目,對農民和低收入者免徵利息稅,擴大農村貼息貸款的范圍、額度和年限,對特殊困難戶給予特殊補助。擴大中等收入階層比重的主要措施是:一、提高第三產業比重。中等收入階層主要分布在第三產業,如教育、科技、金融、中介、旅遊、公務員等,提高第三產業的比重,為提高中等收入階層比重提供重要的產業基礎。二、提高知識階層和專業人士的報酬。三、提高專業人員,管理人員、公務員中低收入人員的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者的隊伍。四、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降低工資外勞務收入的所得稅率。五、鼓勵專業人員在做好本職工作的條件下從事一定的技術開發,取得一定報酬。縮小收入差距不是要限制高收入,而是要提高低收入,保護高收入者的合法收入。
5. 怎樣解決中國的收入分配問題
1.制訂扶貧性質的區域經濟政策。其中主要包括,①支持落後地區的基礎設施處理,②給予落後地區企業優惠性的稅收政策,以吸引外資流入,③對在落後地區的投資實行優惠性的信貸政策,④提供科技資源。總的目標是促進落後地區的經濟發展。通過經濟發展帶動生產率和勞動力需求的增長,以此促進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2.實行城鄉平衡發展戰略,縮小城鄉差距。①採取資源平衡發展的戰略,以建立新型平等交換的工農業關系,②建立保證農民收入穩定增長的機制,保持城鄉收入差距的合理界限。一方面加快勞動和其他生產要素市場化進程的改革,解除勞動力與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制度化障礙,另一方面改變當前收入分配有利於城市的不平等格局,逐步縮小工資收入以外的各項福利補貼在城鄉之間的差距,為城鄉居民提供追求自身發展的同等機會和條件。
3.調整和完善收入分配製度,切實貫徹「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根據按勞分配的原則,逐步建立起適合中國國情的收入分配機制,打破行業、部門、職業及所有制間界限,在收入的初次分配中,要以提高經濟效率為主,實行工效掛鉤;在收入的再分配過程中,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以求社會公平,以此激勵勞動者通過提高文化素質及勞動技能致富。這樣既能保持一定的收入分配差距,又能避免這一差距的不合理拉大。
4.完善稅收制度。完善稅收制度,需要建立一套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個人稅收系統,增加直接稅稅種,有效地調節個人收入分配具體而言,主要有以下幾種稅是可供政府選擇的調節個人收入分配的稅收手段:①對居民收個人所得稅,直接使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得以縮小,而且能為政府採取其他調節政策(如對低收入居民的財政補貼。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等)提供物質條件。②對居民財產征稅。促進社會財富公平分配。在社會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的今天,必須改革和規范我國財產稅體系:在原有房產稅、車輛使用稅、契稅的基礎上,增加不動產稅、土地稅。房產稅不宜與土地稅合並徵收,盡早開征遺產稅和贈予稅,兩者一般同時開征,防止納稅人用生前大量轉移財富的辦法逃稅。③徵收商品稅。這就提供了政府通過徵收商品稅而消減居民收入差距的可能性。
5.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既是解決失業、疾病、年老等因素所帶來的貧富不均的有力措施,同時也可以盡快消除消費者在新舊制度交替時期的不安全感。一般而言,現代社會保障主要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社會保險是指政府充當組織者,以立法的方式強制實施,以居民作為保險對象,給予居民以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社會保險基金一般仍由僱主或企業、個人繳付、政府提供補助。政府一般以徵收社會保險稅(費)的方式集中社會保險基金。社會保險稅(費)遵循橫向公平原則,而社會保險金的發放則以保險事件的發生為原則。社會救助是通過對完全無收入來源或收入不足以滿足生存之需的居民提供援助而發揮作用的。居民在獲得政府救助下,收入水平得以提高,有利於居民的生存保障。社會福利是指政府為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或提高居民的物質生活水平而向居民提供的福利性的經濟支持的社會保障制度。以上三種措施都有利於充分運用政府的力量使社會收入分配向中低收入階層傾斜和縮小各階層的收入差距。
6.改革工資制度。調節工資收入分配、縮小收入差距:(1)制定和實施反就業歧視和反工資歧視的法律,以形成勞動力市場上公平競爭,同工同酬和提高經濟效率。(2)實施逆向的工資級差制度。即勞動貢獻多的職工的報酬率(工資額/創造的價值額)低於勞動貢獻少的職工的報酬率。這種逆向工資級差制度可以自動地發揮縮小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3)建立最低工資制度,即政府規定用人單位向招用職工支付的工資水平的最低界限制度。
7.提供教育服務和教育改革。知識經濟給產業結構帶來翻天覆地變化的同時,也給勞動力結構及勞動性質帶來深刻的變化。知識勞動在整個社會經濟發展中起主導作用。知識資本化的結果使企業經濟收入和從事知識創新者的收入倍增。不同性質勞動之間的收入差距空間拉大。為縮小差距,必然要求提高勞動者素質和知識運用及創新的能力。這也進一步要求政府發展教育事業,提供高質量的教育服務。
6. 按比例分配問題的解題方法
按比例分配問題的解題方法如下:
按比例分配必須具有兩個條件才能進分配。一是分配的總數施盪番;二是分配的比。這個比可以是人數比,也可以是面積比,還可以是投資的比等等。這里的分配總數是這些比所代表的實溝珠際數量的總和。
分析:黃瓜與豆角的面積比為3:5,即分配的比是3:5,下面我們只要找出黃瓜與豆角的面積總和,就可以按比例分配了。注意這里的200平方米並不是分配的總數,並不是黃瓜與豆角的面積和,需要拿200平方米減去種西紅柿的面積才是黃瓜與豆角的面積總和。具體演算法同上。
7. 導致資源分配不均的原因有哪些可以採取哪些行之有效的配合方法
導致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我們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討論
第三如何解決分配不均問題已經有了一些方案。既然有了問題那就要進行解決,經過了長時間的研究和討論以及實踐之後,對方案的分配問題已經有了預案。首先要對整體資源的解決,加大整體資源在社會的體量,這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環節資源的分配問題。但是僅僅是加大整體資源的投入是遠遠不夠的,解決分配階段的分配不均才是從病根入手,加強對分配資源的監管力度,使得人們都能夠獲得自己的資源,同時完善資源的分配方案,制定更具體的規章制度,分配階段公開透明,這樣才能夠有效的緩解分配階段所出現的問題。所以這樣多個舉措同時進行才能夠更為有效的解決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
8. 遺產分配問題怎麼解決
法律分析:第一、如果有遺贈撫養協議的,首先按遺贈撫養協議進行繼承分配。
第二、如果沒有遺贈撫養協議,但有遺囑的,按遺囑進行繼承分配。
第三、如果沒有遺贈撫養協議和也沒有遺囑的,按照法定繼承的順序進行繼承分配。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三條 繼承開始後,按照法定繼承辦理;有遺囑的,按照遺囑繼承或者遺贈辦理;有遺贈扶養協議的,按照協議辦理。
9. 1按比分配問題的解題方法有哪幾種 2按比分配時,每種方法應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一共3種,應先算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