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論方面的,查閱有關資料、通過網路媒體等手段彌補不足;實際操作方面的,通過虛心向老員工請教,自己努力實踐,得到解決;專業性的問題,積極與指導教師聯系,促進問題的有效解決;態度方面的,努力端正,虛心請教,得到提高。
2、一要多聽,學會認真傾聽是一個很好的自我進步的途徑。俗話說「眼觀四路,耳聽八方」,用在日常工作也是非常奏效的;二要多學,知識會讓人擁有無窮的力量,也只有懂得多了,學得多了,才能更好的運用所學來完成自己的工作。
3、三要多問,從小我們就知道,「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遇到不明白的事情要多問,更應當「不恥下問」,這樣才有利於自身素質的不斷完善;四要多想,而想,則是更重要的環節,它是把在「聽、學、問」時得到的感悟真正內化為自己立身做人准則的重要過程。
② 談一談如何用觀察來解決實踐問題
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解決實際問題方面,方法的教學不能以老師講解,學生模仿為主,而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多次活動感知後的總結。一年級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應該是一種體驗,要讓學生經歷一個自我感悟,自我生成的過程。
一、分析教材 理清解決實際問題的編排思路
(1)呈現有意義的實際問題 方式豐富多彩
上冊教材中,教學加法和減法的含義,結合5以內加、減計算,實際問題都用圖畫方式呈現如左邊3隻兔,右邊2隻兔,下面是□+□=□,學生一看就明白是把兩邊的兔合起來。因為物體的個數少,畫面能夠容納;二是圖畫有趣,學生喜歡且容易看懂;三是信息直觀,容易收集;從6、7的加、減計算起,實際問題採用圖文結合的呈現方式。因為是用語言表達物體的個數,就不需要把所有物體都畫出來了,能使畫面簡潔。學生也無法在圖畫里數出答案,另外也便於讓學生提出問題;接著安排了用大擴線和問號即用圖畫表示的實際問題的教學,括線表示「合起來」的意思,形象地幫助學生理解整體與部分的關系,直觀地看到加法是把兩部分合起來的運算;減法是從總數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的運算。讓學生觀察圖意練習說三句話,一方面使學生對簡單實際問題的結構有所了解。另外讓學生初步學會解決簡單的求和與求剩餘的實際問題。
下冊教材在《20以內的退位減法》單元中,結合例題和習題,繼續安排「求和」「求剩餘」以及「已知兩數的和與一個加數求另一加數」等簡單實際問題。在《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中,結合兩位數加整十數、一位數,正式出例題教學求被減數的簡單實際問題;結合兩位數減整十數、一位數,正式出例題教學求減數的簡單實際問題;結合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筆算,正式出例題教學求兩數相差多少的簡單實際問題。在《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單元中,結合計算,對前面幾類實際問題帶著練習,使學生對所學的簡單實際問題的結構特徵和數量關系有進一步的理解,逐步培養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材安排了許多現實的、有意義的實際問題。這些問題題材開放,以圖 畫、對話、表格、文字等呈現生活原型;還給學生收集、表述、加工信息的機會;引導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分析現實生活,在實際情境中理解問題或提出問題;關注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用數學的思想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2)結合解決問題和計算 教學方法靈活多樣
無論是上冊還是下冊教材,有關計算單元的教學本單元既是教學加、減計算,也是教學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在上冊中有許多計算題都是根據實際問題列出來的,如教學的第一道加法算式3+2=5和第一道減法算式5-2=3分別是解決一共有幾人澆花和還剩幾人澆花的問題。教學的加減混合算式7-2+3是汽車里原來有7人,到站後下車2人,上車3人,為計算汽車里現在有幾人這個問題列出來的。下冊教材中結合求被減數和求減數等實際問題,進一步鞏固兩位數加減一位數或兩位數的計算。把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和計算教學結合起來至少有以下好處:一是使計算教學不再是單純的方法教學和技能練習,還是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教學。帶著解決實際問題的願望教學計算,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二是使解決實際問題成為數學教學的經常性內容,得到切實加強。三是現實的、熟悉的問題情境能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激活已有知識,有利於理解運算的意義,探索計算方法,有助於形成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二、精心設計教學活動 不斷感悟學習方法 積累活動經驗
(1)注重信息的收集和整理
例如,一年級下冊第74頁《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第一個例題:教材呈現的是三個小朋友在一起玩畫片的場景。首先學生要通過看圖收集如下信息:左邊的小明有9張畫片,右邊的小紅有6張畫片,中間的小亮有24張畫片。其次讓學生根據提供的信息提出問題。可以提小明和小紅一共有多少張畫片;小明和小亮一共有多少張畫片;小亮和小紅一共多少張;三個人一共有多少張?學生如能順利地收集並整理這些信息,是解決問題的重要前提,也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環節。
再比如第82頁第11題,給大家呈現的是小朋友購物的場景。有多種物品的價格,有三個小朋友在購物,提出了三個不同的問題。做這道題,首先要培養學生能夠正確、有序地看圖。能說一說圖中的情境講什麼事,再看圖中呈現的其他信息,讀一讀圖上的提示語。一年級學生年齡小,審題能力也較差,教者就應該引導孩子一步一步的認真、仔細地看圖,說出看到的信息特別要留意隱含在畫面中的一些數據信息。再把收集到的信息理一理,從數學的角度分析、取捨,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比如第93頁有這樣一道題:李叔叔收了一批雞蛋,前3天賣出64個,還剩6個,他一共收了多少個雞蛋?圖中提供了3個信息,求一共收了多少個雞蛋就是求雞蛋的總數,與3天無關。
(2)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 強化數量關系的教學
新教材現在比較淡化數量關系的教學,更多的是強調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來解決實際問題。學習完元角分這一單元,讓學生來解決付出多少錢、找回多少錢、還差多少錢等這類的題目,我們不是強調的什麼數量關系,而是讓學生根據實際生活經驗直接判斷出計算方法。媽媽到服裝店買衣服,付出50元,找回2元,這件衣服多少錢?隱含各部分數量之間的關系是「付出的錢—找回的錢=衣服的錢」,如果學生不熟悉這些,對解決此類問題是不利的。因此我覺得在練習了類似的題目後應該讓學生自己總結出這樣的數量關系。所以我覺得如數量關系在解決數學常規問題中還是具有重要作用的。一年級數學中,常見的數量關系就是部總關系,知道總數和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減法,知道兩部分求合起來的總數用加法。還有一種就是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少幾)即求相差數的實際問題。
求相差數還是一個難點,有很多孩子不理解相差是什麼意思,看到多幾就用加法,看到少幾就用減法。 如這樣一道題:有24條紅金魚,10條黑金魚,黑金魚比紅金魚少多少條?孩子在學生列出減法算式後繼續引導學生說出這一個問題還可以怎樣問,有的問紅金魚比黑金魚多多少條?黑金魚再添上幾條就和紅金魚同樣多,紅金魚再去掉幾條就和黑金魚同樣多等,讓他們明白兩個數究竟相差了幾條,怎樣求相差數,所以通過對問題的變式我在教學時就加入了「大數—小數=相差數」這一關系,學生掌握這樣的數量關系,以後解答此類問題就十分快捷。
(3)巧用解題策略
小學階段中正式提出解題策略的應該是從三年級開始,我覺得一年級就可以和學生進行策略的研究了。如整個都是以文字呈現的實際問題可以讓學生運用畫大擴線和問號表示的方法幫自己理解。比如有這樣的一道題:王老師請學號是26—32的小朋友上來領書,請問一共上來了幾個小朋友?可以引導學生寫一寫數字,26、27、28、29、30、31、32,一共有7個小朋友;如果問26—58的小朋友上來領書,我們要把這些號碼寫下來很麻煩,引導學生我們就要換一個角度思考,思考已經領過書的有多少學生?從總數58里減去已經領過書的就等於剩下的沒領書的小朋友。在比如有一排學生,從左數小明是第4個,從右數小明是5個,這排一共多少個學生?咋一看,學生無從下手,我們可以引導學生畫一畫圖,用自己喜歡的符號表示出小明,這樣直觀又明了,在基礎上總結方法,讓學生離開圖進行理解。
「解決實際問題」貫穿於「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各個領域之中,要搞好教學,必須搞好實際問題的教學。要在領會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基礎上把握要求、明確目標,貼近學生,重視信息的收集和處理,重視過程。在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提高學生應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