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血型檢測方法電泳

血型檢測方法電泳

發布時間:2023-02-07 18:04:59

⑴ ABO血型鑒定的原理是什麼

鑒定原理:常用鹽水凝集法檢測紅細胞上存在的血型抗原,以及血清中存在的血型抗體,依據抗原抗體存在的情況判定血型。常規的方法有:1、正向定型:用已知抗體的標准血清檢查紅細胞上未知的抗原;2、反向定型:用已知血型的標准紅細胞檢查血清中未知的抗體。3、結果判定:凡紅細胞出現凝集者為陽性,呈散在游離狀態為陰性。ABO血型定型原則見下圖:血型(bloodgroup)就是紅細胞上特異抗原的類型。在ABO血型系統,根據紅細胞膜上是否含有A、B抗原而分為A、B、AB、O型。血型鑒定是將受試者的紅細胞加入標准A型血清(standardserumA)(含足量的抗B抗體)與標准B型血清(standardserumB)(含足量的抗A抗體)中,觀察有無凝集現象,從而測知受試者紅細胞上有無A或/和B抗原。 (1)血型檢測方法電泳擴展閱讀:ABO血型鑒定的目的:交叉配血(cross-matchtest)是將受血者的紅細胞與血清分別同供血者的血清與紅細胞混合,觀察有無凝集現象。為確保輸血的安全,在血型鑒定後必須再進行交叉配血,如無凝集現象,方可進行輸血。若稍有差錯,就會影響受血者的生命安全,千萬不可粗心大意。 抗A、抗B和抗AB標准血清標准:准血清均采自健康人,並應符合下述條件:1、特異性:只能與相應的紅細胞抗原發生凝集,無非特異性凝集;2、效價:我國標准抗A和抗B血清效價均在1:128以上;3、親和力:我國標准要求抗A對A1、A2及A2B發生反應開始出現凝集的時間分別是15s、30s和45s;抗B對B型紅細胞開始出現凝集的時間為15s。凝集強度為3min時,凝塊不小於1mm2;4、冷凝集素效價:在1:4以下;5、無菌;6、滅活補體。參考資料:搜狗網路-ABO血型鑒定

⑵ 在人類基因組中有哪些遺傳標記用它們能為科研和應用做什麼服務

遺傳標記包括形態學標記、細胞學標記、生物化學標記、免疫學標記 和分子標記五種類型。

形態學標記
形態標記是指肉眼可見的或儀器測量動物的外部特徵 (如毛色、體型、外形、皮膚結構等),以這種形態性狀、生理性狀及生態地理分布等待征為遺傳標記,研究物種間的關系、分類和鑒定。形態學標記研究物種是基於個體性狀描述,得到的結論往往不夠完善,且數量性狀很難剔除環境的影響,需生物統計學知識進行嚴密的分析。但是用直觀的標記研究質量性狀的遺傳顯得更簡單、更方便。目前此法仍是一種有效手段並發揮著重要作用。
細胞學標記
細胞遺傳標記是指對處理過的動物個體染色體數目和形態進行分析,主要包括:染色體核型和帶型及缺失、重復、易位、倒位等。一個物種的核型特徵即染色體數目、形態及行為的穩定是相對的,故可作為一種遺傳標記來測定基因所在的染色體及在染色體上的相對位置,染色體是遺傳物質的載體,是基因的攜帶者,染色體變異必然會導致生物體發生遺傳變異,是遺傳變異的重要來源。通過比較動物與其近緣祖先的染色體數目和結構,追溯動物的起源和演化,檢測動物的遺傳特性,為動物育種提供較好的方法。
生物化學標記
生化遺傳標記是以動物體內的某些生化性狀為遺傳標記,主要指血型、血清蛋白及同工酶。 20世紀60年代以來,蛋白電泳技術作為檢測遺傳特性的一種主要方法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蛋白電泳所檢測的主要是血漿和血細胞中可溶性蛋白和同工酶中氨基酸的變化,通過對一系列蛋白和同工酶的檢測,就可為動物品種內的遺傳變異和品種間的親緣關系提供有用的信息川。但是,蛋白和同工酶都是基因的表達產物,非遺傳物質本身,它們的表現易受環境和發育狀況的影響;這些因素決定了蛋白電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蛋白電泳技術操作簡便、快速及檢測費用相對較低,日前仍是遺傳特性研究中應用較多的方法之一。生化遺傳標記經濟、方便,且多態性比形態學標記和細胞遺傳標記豐富。已被廣泛應用於物種起源與分類研究和動物育種中。

免疫學標記
免疫學標記是以動物的免疫學特徵為遺傳標記,主要指:紅細胞抗原、白細胞抗原、胸腺細胞抗原等。早在1900年,Ehrlich和Morgenroth指出山羊紅細胞表面存在抗原,並證明這些抗原具有個體差異;20世紀80年代初,人們轉向白細胞抗原的研究,即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MHC), MHC的重要特性與疾病及生理性狀具有重要關系。根據動物個體淋巴細胞抗原特異性,研究品種間、個體間、抗病力強弱的差異及親子關系等。

分子標記

分子標記是以個體間遺傳物質內核苷酸序列變異為基礎的遺傳標記,是 DNA 水平遺傳多態性的直接的反映。與其他幾種遺傳標記——形態標記、同工酶標記、細胞標記相比,DNA 分子標記具有的優越性有:大多數分子標記為共顯性,對隱性的農藝性狀的選擇十分便利;基因組變異極其豐富,分子標記的數量幾乎是無限的;在生物發育的不同階段,不同組織的 DNA 都可用於標記分析;分子標記揭示來自 DNA 的變異;表現為中性,不影響目標性狀的表達,與不良性狀無連鎖;檢測手段簡單、迅速。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現在 DNA 分子標記技術已有數十種,廣泛應用於作物遺傳育種、基因組作圖、基因定位、植物親緣關系鑒別、基因庫構建、基因克隆等方面。

態學標記、細胞學標記、生化標記、免疫學標記等一直被廣泛應用,然而這些標記都無法直接反映遺傳物質的特徵,僅是遺傳物質的間接反映,且易受環境的影響,因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DNA作為遺傳物質的載體,是研究動物遺傳特性的一個重要指標。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和分子遺傳學的迅速發展,分子克隆及DNA重組技術的日趨完善,研究者對基因結構和功能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在分子水平上尋找DNA的多態性,以此為標記進行各種遺傳分析。DNA分子標記直接反映DNA水平上的遺傳變異,能穩定遺傳,信息量大,可靠性高,消除了環境影響。DNA水平的遺傳標記自產生以來得到廣泛應用。通過對DNA的研究,對於單基因病,採用「定位克隆」和「定位候選克隆」的全新思路,導致了亨廷頓舞蹈病、遺傳性結腸癌和乳腺癌等一大批單基因遺傳病致病基因的發現,為這些疾病的基因診斷和基因治療奠定了基礎。對於心血管疾病、腫瘤、糖尿病、神經精神類疾病(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基因疾病是目前疾病基因研究的重點。基因診斷、基因治療和基於基因組知識的治療、基於基因組信息的疾病預防、疾病易感基因的識別、風險人群生活方式、環境因子的干預都是DNA為我們的醫學事業所做出的貢獻。

⑶ 說明電泳技術在基因工程中的作用

在醫院臨床檢驗中,利用電泳技術分析血清中的酶及同工酶,可以診斷腎病的綜合征、心絞痛、肝硬化、肝癌、多發生骨髓瘤、惡性腫瘤、乙型肝炎、慢性肝炎等疾病;分析血色素組份,可以判定血細胞的正常與異常;;測定體液中可能存在微生物、原蟲的特異性抗原成份,在抗原成份分離的基礎上,尋找所需的單克隆抗體等等。

在公安、政法偵審工作中,利用電泳技術檢測的結果,對確定案件性質、提供偵察線索和犯罪證據等,常常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年來一直用作案現場留下的污跡與嫌疑分子的血型相核對的方法,遇到了一個以上的嫌疑分子是同樣的血型時,這種方法就失靈了。然而利用電泳技術可以從人的體液和其他組織的樣品中分離出代表一個人的獨特基因組成的一系列譜帶,從而能比較准確地鑒別罪犯。

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農業國,電泳技術在農業領域用途非常廣泛,它可以用於雜種優勢的預測,雜種後代的鑒定,不同品種的區別,親緣關系的分析,雄性不育系的鑒定,遺傳基因的定位,植物抗性的研究等許多方面。在促進「新的綠色革命」中電泳技術正顯示出強大的威力,特別對解決種子質量,鑒別假劣種子方面可建奇功。它較傳統的生態方法有更多優點:一是速度快,准確可靠;二是不需大面積土地,只需在實驗室直接分析種子或幼苗;三是不受環境影響;四是花錢少,成本低,技術比較容易掌握。總之,電泳方法省時省工省錢,效果好。

⑷ 我要去那裡查找有關血型的內容

血型(blood groups)是以血液抗原形式表現出來的一種遺傳性狀。狹義地講,血型專指紅細胞抗原在個體間的差異;但現已知道除紅細胞外,在白細胞、血小板乃至某些血漿蛋白,個體之間也存在著抗原差異。因此,廣義的血型應包括血液各成分的抗原在個體間出現的差異。血型在人類學、遺傳學、法醫學、臨床醫學等學科都有廣泛的實用價值,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血型系統

紅細胞血型是1900年由奧地利K.蘭德施泰納發現的。他把每個人的紅細胞分別與別人的血清交叉混合後,發現有的血液之間發生凝集反應,有的則不發生。他認為凡是凝集者,紅細胞上有一種抗原,血清中有一種抗體。如抗原與抗體有相對應的特異關系,便發生凝集反應。如紅細胞上有A抗原,血清中有A抗體,便會發生凝集。如果紅細胞缺乏某一種抗原,或血清中缺乏與之對應的抗體,就不發生凝集。根據這個原理他發現了人的ABO血型。後來他又把不同人的紅細胞分別注射到家兔體內,在家兔血清中產生了3種免疫性抗體,分別叫做M抗體、N抗體及P抗體。用這3種抗體,又可確定紅細胞上3種新的抗原。這些新的抗原與ABO血型無關,是獨立遺傳的,是另外的血型系統。而且M、N與P也不是一個系統。控制不同血型系統的血型基因在不同的染色體上,即使在一個染色體上,兩個系統的基因位點也相距甚遠,不是連鎖關系,因此是獨立遺傳的。

有些血型抗體是不完全抗體,與相應的抗原細胞結合後看不出凝集現象,血清中有抗體但不容易發現。1945年抗人球蛋白試驗應用到血型檢查中來,這種試驗就可檢查不完全抗體,從此,許多血型抗原陸續被人發現。每當發現一個新抗原後就要確定這一抗原與已經發現的血型是什麼關系,這樣在人的紅細胞上便確定了若干血型系統。此外,還有一些抗原,或因其在群體中出現的頻率太高,或因其在群體中分布的頻率太低,對它們無法進行遺傳學分析。在沒有弄清它們的遺傳關系以前,暫且把這些抗原分別叫做高頻率抗原及低頻率抗原,對於它們的歸屬有待進一步確定。

紅細胞血型抗原

紅細胞膜中夾雜著3種蛋白質:糖蛋白、簡單蛋白及膜收縮蛋白。紅細胞抗原有些突出在細胞表面,好像伸出在地面上的樹枝,如ABH抗原;有些鑲嵌在細胞膜內,如Rh抗原。抗原與抗體發生特異反應的部分,叫做抗原決定簇。血型抗原決定簇的化學組成,有的已經清楚,但大部分不清楚。有些血型在體液中存在可溶性抗原,叫做血型物質。從人體分離出來的ABH及Lewis血型物質是糖蛋白,即在肽鏈的骨架上連接著一些糖的側鏈,這些糖鏈便是特異性決定簇。ABH及Lewis血型物質的特異性決定簇很相似,只是在糖鏈上個別糖的種類或同一種糖由於存在位置不同,就顯出不同的特異性。比如A與B的抗原特異性,只是在糖鏈上有一個糖不相同,便顯示出不同的特異性。A抗原決定簇在糖鏈的終末端是一個N-乙醯半乳糖胺,而B抗原決定簇在糖鏈的終末端卻是一個D-半乳糖。

紅細胞上的ABH抗原決定簇,雖與體液中的抗原決定簇糖鏈結構相同,但連接的骨架不同。紅細胞上的糖鏈是通過神經鞘氨醇與脂肪酸結合在一起,而不是與蛋白質結合在一起,所以紅細胞上的ABH抗原是糖脂而不是糖蛋白。

MN·P及I血型的抗原決定簇也是碳水化合物。Rh抗原的決定簇可能是蛋白質,因為紅細胞經硫氫化物、脲素及蛋白酶等物處理後,Rh活性即行消失。

有一些血型抗體,如抗IH,抗IA,抗IB,抗IP1等,只與帶有I抗原及另外一個抗原的細胞發生反應,而不與其中只有一個抗原的細胞發生反應。說明這些抗原為復合抗原,在一個分子上具有兩種特異性。

Lewis血型抗原實際上是血漿中的抗原,紅細胞上的Lewis抗原是從血漿中吸附來的。I抗原在分泌液中雖有可溶性抗原,但不存在於血漿中。另外有些血型是在血漿中存在可溶性抗原,分泌液中卻不存在。Bg抗原實際是白細胞的抗原,可能從白細胞脫落到血漿中,再從血漿中吸附到紅細胞上,表現為紅細胞的抗原。Chido血型及Rodger血型的抗原與血漿中的補體第四成分(C4)有關。用電泳方法分析人的C4,可以見到3種類型:泳動快的(F);泳動慢的(S);快慢兩種成份都有的(FS)。血漿中只有F成份的人,紅細胞上有Rodger抗原。只有S成份的人,紅細胞上有Chido抗原。兩種成份全有的人,紅細胞上也同時具有Chido及Rodger兩種抗原。

各種血型抗原在紅細胞上的分布是不同的,有的密集,有的疏鬆。抗原數目的多少決定了抗原的強弱。用放射性碘標記的兔抗A及抗B血清,檢查人的紅細胞,根據每個細胞上的放射性強度,可推算出每個紅細胞上的抗原數目。

各種血型抗原在個體發育不同階段強度是不相同的。新生兒的ABO及Lewis抗原與其相應的抗體之反應較成人細脆弱。不到10厘米的胎兒之紅細胞就能與抗P1血清發生反應,但其反應強度較成人紅細胞弱。新生兒的紅細胞吸收抗I的能力幾乎與成人紅細胞一樣,但凝集反應強度遠較成人紅細胞弱。可是與抗i血清的凝集卻比成人紅細胞強。Yta及Xga抗原在新生兒紅細胞上稍較成人紅細胞弱,而Rh、Kell、Duffy、Jk、MNSs、Di及Do等系統的抗原在出生時已發育完全。Chido血型的抗原在新生兒血漿中可以檢出,但在紅細胞上不能發現。

血型抗體抗體

是免疫球蛋白,但不一定所有免疫球蛋白都是抗體。只要具有抗體結構的糖蛋白便為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以Ig表示,現已發現人類具有五類免疫球蛋白,分別叫做IgG、IgM、IgA、IgD及IgE。與血型有關的免疫球蛋白只有三類,即IgG、IgM及IgA三類。

根據抗體在體內出現是否有可查覺的抗原刺激,有所謂「天然抗體」及「免疫性抗體」之分。凡未經抗原刺激就在體內的血清中出現的抗體,叫做「天然抗體」;機體受同種或異種抗原的刺激後血清中所產生的抗體,叫作免疫性抗體。

對於「天然抗體」的產生有兩種解釋:一種說法認為在體內存在「抗原致敏」細胞,不需要抗原刺激就能產生特異性抗體;另一種解釋認為「天然抗體」是異種凝集素,周圍環境存在著一些與血型抗原相似的物質,機體接觸這些物質後,所產生的交叉反應抗體。比如某些細菌含有與人的A,B抗原相似的抗原,當人們吸入或吞下這些細菌後,便產生交叉反應抗體。

「天然抗體」在低溫與其相應的抗原細胞反應強,有很多「天然抗體」當溫度超過25℃時即無活性。有的「天然抗體」有結合補體的能力,有的則沒有。如Lewis血型抗體幾乎都有結合補體的能力,而抗M及抗N就沒有結合補體的能力。「天然抗體」通常是IgM免疫球蛋白,但有些「天然抗體」卻是IgG免疫球蛋白。如有的抗Lea,抗M、抗N及抗K「天然抗體」是IgG。

免疫性抗體則是指機體受同種或異種抗原刺激後處於超免疫狀態而產生的抗體。輸血、妊娠是產生同種免疫抗體的主要原因。接受菌苗、抗血清(白喉、破傷風抗毒素)注射,以及使用過豬的胃、肝浸液的人,血清中的抗A、抗B效價升高,是異種免疫引起的免疫性抗體的例子。免疫性抗A及抗B,在許多方面與「天然抗體」不同(見表)。

有的抗體與其相應的抗原細胞在鹽水介質中即可出現凝集,這樣的抗體稱為完全抗體;有的抗體在鹽水介質中只能與其相應的抗原細胞結合(致敏),但不能出現凝集,這樣的抗體稱為不完全抗體。欲使不完全抗體與其相應的抗原細胞出現凝集,還需藉助其他介質,如酶處理紅細胞,或將紅細胞懸浮在大分子膠體液中,或利用抗球蛋白血清的幫助。實際上完全抗體一般是指IgM類型的抗體,而不完全抗體多為IgG類別的抗體。IgA主要在分泌液中,在血型抗體中不佔主要位置。

ABO、MN和HLA等血型的結構和功能

ABO血型可分為A、B、AB和O型等4種血型。紅細胞含A抗原和H抗原的叫做A型,A型的人血清中含有抗B抗體;紅細胞含B抗原和H抗原的叫做B型,B型的人血清中含有抗A抗體;紅細胞含A抗原、B抗原和H抗原,叫做AB型,這種血型的人血清中沒有抗A抗體和抗B抗體;紅細胞只有H抗原,叫做O型,O型的人血清中含有抗A抗體和抗B抗體。

◆ABO血型

物質除存在於紅細胞膜上外,還出現於唾液、胃液、精液等分泌液中。中國60%漢族人唾液中有ABO血型物質。血型物質的化學本質是指構成血型抗原的糖蛋白或糖脂,而血型的特異性主要取決於血型抗原糖鏈的組成(即血型抗原的決定簇在糖鏈上)。A、B、H3種血型抗原化學結構的差異,僅在於糖鏈末端的1個單糖。A抗原糖鏈末端為N-乙醯半乳糖,而B抗原糖鏈末端為半乳糖,H抗原和A、B抗原相比則糖鏈末端少1個半乳糖或N-乙醯半乳糖。1981年已有人用綠咖啡豆酶(半乳糖苷酶)作用於B型紅細胞,切去B抗原上的半乳糖,從而使B型轉變成O型獲得成功。

E.von鄧格恩及L.希爾斯費爾德於1911年發現A血型的亞型。他們看到不同A型人的紅細胞與抗A血清發生凝集反應的強度不一,在反應弱的A型人血清中還有一種抗體能與反應強的A型紅細胞發生凝集反應。據此認為在A型中存在亞型;即A1及A2亞型。A1.型紅細胞與抗A血清(來自B或O型人)反應強,而A2型紅細胞與抗A血清反應弱。而且在部分A2型人的血清中,除存在的抗B外,還有不規則的抗A1。在B型人血清中有兩種抗體:抗A及抗A1。抗A能與A1及A2細胞發生反應;抗A1隻與A1細胞發生反應。A1型紅細胞上有A及A1兩種抗原。A2細胞上只有A抗原。AB型也可分為A1B及A2B等亞型。此外還有一些其他亞型。

◆MN血型

紅細胞膜上另一類血型抗原叫MN抗原,即紅細胞膜上的血型糖蛋白A。它在SOS凝膠電泳譜上顯示兩條區帶,即PAS-1和PAS-2,血型糖蛋白A是兩者的二聚物。已知血型糖蛋白A由131個氨基酸組成,其一級結構已測定(圖2)。血型糖蛋白A的肽鏈呈三節式結構,中間第73~92號氨基酸為疏水性肽鏈,可橫穿膜脂層;N端肽鏈位於膜外側,與血型活性有關,在這段肽鏈上分布有15條O-糖苷鍵型糖鏈和1條N-糖苷鍵型糖鏈,糖鏈中唾液酸占紅細胞膜上全部唾液酸的一半以上;C端肽鏈位於膜內側,含較多酸性氨基酸。

MN抗原由M抗原和N抗原兩部分組成,如果用神經氨酸酶將M抗原切去1個唾液酸(N-乙醯神經氨酸),則為N抗原,如再切去一個唾液酸則抗原性完全失去。MN抗原的抗原性還和肽鏈上的氨基有關,若將氨基用乙醯基保護後即失去抗原性。

◆白細胞血型——HLA

HLA是人類白細胞抗原中最重要的一類。與紅細胞血型相比,人們對白細胞抗原的了解較晚,人體第一個白細胞抗原Mac是1958年法國科學家J.多塞發現的。HLA是人體白細胞抗原的英文縮寫,已發現HLA抗原有144種以上,這些抗原分為A、B、C、D、DR、DQ和DP7個系列,而且HLA在其他細胞表面上也存在。

HLA抗原是一種糖蛋白(含糖為9%),其分子結構與免疫球蛋白極相似(圖3)。HLA分子由4條肽鏈組成(含2條輕鏈和2條重鏈),重鏈上連接2條糖鏈。HLA分子部分鑲嵌在細胞膜的雙脂層中,其插入膜的部分相當於免疫球蛋白IgG的Fc區段,輕鏈為β-微球蛋白。由於分子結構上的相似,故HLA與有保衛功能的免疫防禦系統密切相關。

此外,HLA和紅細胞血型一樣都受遺傳規律的控制。決定HLA型的基因在第6對染色體上。每個人分別可從父母獲得一套染色體,所以一個人可以同時查出A、B、C、D和DR5個系列中的5~10種白細胞型,因此表現出來的各種白細胞型有上億種之多。在無血緣關系的人間找出HLA相同的兩個是很困難的。但同胞兄弟姊妹之間總是有1/4機會HLA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因此法醫鑒定親緣關系時,HLA測定是最有力的工具。

動物的血型

過去人們認為只有人才有血型,現在已知狗、雞和許多動物都有血型系統。生長在美國緬因海灣的角鯊有4種血型。大馬哈魚至少有8種抗原類型或類型的組合。這些不同類型的出現通常隨不同地區的種群而異。家畜也有血型,馬有4種,牛有3種,豬也有4種。

在人類學上,根據A型、B型及AB型三型的出現率的多少組成一個指數叫做種族生化指數來研究各種血型在各人種中的分布規律。O型的高頻率分布在歐洲西北部、西南非、部分澳大利亞及南印度和中美洲;B型的最高頻率分布於中亞及北印度;A型在歐洲、西亞及澳大利亞南部的土著中的是最高的,而在某些美洲印第安人部族中是最高的。

靈長類的血型可以通過抗A和抗B血清來測定。黑猩猩的血全部屬於O型或A型,猩猩屬於B型,大猩猩有B型也有A型,長臂猿血型有A型、B型及AB型。低等靈長類在紅血球里沒有抗原,但在它們的唾液里分泌ABO抗原。舊大陸猴大多數是血型A型,新大陸猴血型也是A型,但個別的在唾液里有象B一樣的抗原。在某些靈長類中發現具有類似人類M的抗原,如在黑猩猩體內發現了具有M血型和N血型,在靈長類中也發現具Rh抗原的。

進化揭開血型疑團

美國科學家皮特·達達莫博士認為,人類的血型是由進化決定的。

我們的4種血型——O型、A型、B型和AB型——並不是在所有的人身上同時出現,而是由於不斷進化和人們在不同氣候地區定居下來後逐漸形成。在寒冷的年代,由於草原上可供吃用的東西匱乏,游牧部落不得不去適應新地形所能提供的新食物。由於新的飲食結構出現,人的消化系統和免疫系統也會隨之有所變化,緊接著血型也會有所變化。

O型血的歷史最為悠久。它大約出現於公元前6萬至4萬年之間,當時的尼安德特人吃的是簡單的飯食:野草、昆蟲和從樹上掉下來猛獸吃剩下的果實。而4萬年前出現了克魯馬儂人,他們以狩獵為生。在獵光了所有的大野獸後,他們從非洲向歐洲和亞洲轉移。

A型血出現在公元前2.5萬年至1.5萬年之間。當時,我們的以果實為生的祖先逐漸變成雜食。隨著時間的推移,農耕成為住在現今歐洲土地上的人們的主要生產方式,野禽野獸開始接受馴養,人的飲食結構隨之發生變化。就是現在,絕大多數A型血的人都居住在西歐和日本。

B型血出現在約公元前1.5萬年至新紀元之間。當時東非的一部分人被迫從熱帶稀樹乾草原遷徙到寒冷而貧瘠的喜馬拉雅山一帶。氣候的變化便成了催生B型血的主要因素。這種血型一開始出現在蒙古人種身上,隨著他們後來不斷向歐洲大陸遷徙,結果今天有很多東歐人都是這個血型。

人體的4種血型中最後出現的為AB型,它的出現還不到1000年的時間,是「攜帶」A型血的印歐語民族和「攜帶」B型血的蒙古人混雜在一起後的產物。AB血型的人繼承了耐病的能力,他們的免疫系統更能抵抗細菌,但他們易患惡性腫瘤。

很快會出現第5種血型。完全有可能出現一種新血型,比如說C型。只有這種有新血型的人才能在人口過於稠密、自然資源所剩無幾的嚴重污染世界上生存下來,因為這時原先那4種血型,也就是說,有好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的人將抵擋不住這種日益加劇的生態災難,他們會很快消失。這就是皮特·達達莫博士得出的結論。

⑸ 請教DNA指紋鑒定的實驗怎麼做,急

一般要通過以下幾點來完成:

1、將送檢的各種生物學檢樣,如毛發、血痕、精斑、人體組織或白骨等,把其中所含的DNA 提取出來。

2、選用與探針配對的限制性核酸內切酶,在長鏈DNA 位置上加以切割,使分子量很大的DNA 長鏈切短成許多長度不同的小片段。

3、在膠板尺寸較長的凝膠電泳儀中,對酶解完全後的DNA 片段進行電泳,各酶切片段就會按其長度大小在電場中進行分離。

4、先用鹼性溶液使凝膠板中分離開的雙鏈DNA 片段變性為單鏈片段,然後將凝膠板夾在尼龍膜中,使這些單鏈DNA

片段印潰(blot-ting),轉移並永久性地固定在尼龍膜上。

5、讓放射性DNA探針與尼龍膜上的單鏈DNA片段進行分子雜交。

6、用放射性膠片與尼龍薄膜疊放,尼龍膜上的放射性探針便會發出X 射線使膠片曝光,從而使雜交有探針的長度不同的DNA片段位置顯影在膠片上。這樣的特徵DNA片段條狀圖譜,便是所謂的DNA指紋。

再附送一點DNA的科普知識:

1 DNA指紋圖的建立及發展

近百年來的研究認為,任何遺傳分析都是以遺傳標志為基礎的,而任何一個遺傳標志的價值又在於其變異 性(即多態性)的大小。有關遺傳多態性的研究對促進人類學、遺傳學、免疫學以及法醫學的發展, 以及對闡明某些疾病的發病機理乃至協助診斷等方面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以往的研究都是利用各種外部表現型、生理缺陷型、同工酶、多態蛋白等作為遺傳標志,用間接分析來推論相應的遺傳基因。

70年代末,限制性內切酶和重組體DNA技術的出現以及分子生物學的飛速發展,使人們對遺傳標志的研究轉向DNA分子本身。由於各種遺傳信息都蘊藏在DNA分子上,生物個體間的差異在本質上是DNA分子的差異,因此DNA被認為是最可靠的遺傳標志。某些DNA序列的差異可通過限制性酶切片段長度的改變來反映,此即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RFLP),其產生是由於點突變、DNA重排、插入或缺失引起的〔1〕。隨著對RFLP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了基因組中最有變異性的一類序列——高變異DNA序列,使DNA遺傳標志的發展和應用得到了一次飛躍。
1980年,Wyman和White描述了第一個多等位性的具有高度多態性的人類DNA標志。不久,在胰島素基因(Insulingene)的5′端區域、致癌基因(C-Haras I Oncogene)的3′端分別發現了相同的高度可變的標志(hypervariable marker)。在α-球蛋白(α-globin)基因群周圍還發現了其它三個標志〔2〕。1982年,Bell等〔3〕證實:這些高度多態性區域串聯著重復的短序列單位,重復單位數目的差異導致了這種高度的可變性,由於這些結構特徵,人們稱這些區域為小衛星(minisatellite)或高度可變區域(hypervariable)或可變數目的串聯重復(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s)。
1985年,Jeffreys 等〔4〕用肌紅蛋白基因第一內含子中的串聯重復序列(重復單位含33bp)作探針,從人的基因文庫中篩選出8個含有串聯重復序列(小衛星)的重組克隆。序列分析表明,這8個小衛星重復單位的長度和序列不完全相同,但都有相同的核心序列(core sequence)即GGCCAGGA/GGG。他們先後用兩個多核心小衛星(poly coreminisate
-llite)33.6和33.15探針進行southern雜交,在低嚴謹條件下雜交得到了包含10多條帶的雜交圖譜,不同個體雜交圖譜上帶的位置就象人的指紋一樣千差萬別,Jeffrey稱之為DNA指紋(DNA fingerprint)〔5〕,又名遺傳指紋(genetic fingerprint)。
RFLP DNA指紋分析技術由於方法繁雜、周期長、實驗條件高等缺陷而無法大范圍推廣。1990年,Williams等〔6〕首次報道了AP-PCR技術,Welsh和McCelland〔7〕亦獨立地進行了這方面的工作,從而使DNA指紋技術應用更加廣泛。AP-PCR技術是採用隨意設計的1個或2個引物,對模板DNA進行PCR擴增,一般先是在低嚴格條件,即在高Mg2+濃度(大於傳統PCR Mg2+濃度1.5mmol/L)、較低退火溫度(36℃~50℃)下進行1~6個循環的PCR擴增,隨後在嚴格條件下進行PCR擴增,產物經2%瓊脂糖凝膠電泳或6%變性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分離,可得到DNA指紋圖譜。其基本原理是:在低嚴格復性條件下,引物與模板DNA非完全互補序列形成錯配,錯配引物在DNA聚合酶作用下沿模板鏈延伸,合成新鏈,當在一定距離內模板DNA另一單鏈也發生引物錯配時,即可對兩錯配引物間的DNA進行擴增。但是此種錯配並非隨機發生,引物和模板間,特別是在引物3′端必須存在一定的互補序列,即可產生不同的擴增片段或組合,通過DNA指紋圖譜,可得到配對DNA樣品中的差異片段,用於克隆、測序、染色體定位和基因片段的生物學功能研究。
我國楊建廠等〔8〕利用PCR的原理成功地建立了一種全新的DNA指紋檢測技術,稱之為隨機引物PCR人DNA指紋檢測技術(arbitrarily primed PCR human DNA fingerprinting,APHDP),此外還開發出處理DNA指紋數據應用軟體,應用於個人識別、遺傳素質與疾病的相關特徵研究等。

2 DNA指紋技術所用的探針

自DNA指紋技術建立以來,這一技術迅速在動植物的進化關系、親緣關系分析以及法醫學方面得到廣泛應用。也正是由於DNA指紋技術在核酸分析中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因而許多學者圍繞此技術所用的探針作了大量的工作,除Jeffrey等〔5〕的探針外,用人工化學合成或從生物組織中提取後再擴增的辦法生產出了一批高水平的探針。迄今,在DNA指紋技術中所用的探針大概有probe33.15、33.6〔5〕、bacteriophage MB〔9〕、pig repetitire clone p83、PGB 725、poly(GT) containing 18.1、(GTG)5/(CAC)5〔10,11〕、(CAC/TA)4及(GT)12等。同時,在探針的標志上也有了很大的發展,根據它們的結構可大致分為小衛星探針和簡單重復序列探針,簡單重復序列包括微衛星探針(microsatellite probe)和寡聚核苷酸探針。小衛星探針的核心序列為33bp,常定位在人常染色體前的末端(proterminal)區域,微衛星探針則在10~20bp之間,而寡聚核苷酸探針在10bp以下,普遍散布在人類整條染色體上,或者在基因間區域或者位於內含子內。
1988年,我國伍新堯等〔12〕根據DNA指紋是人基因組中重復序列的RFLP的原理和人與鼠的髓鞘鹼性蛋白(MBP)基因cDNA同源序列性高於90%的事實,選用鼠MBP cDNA3′端的一段序列(非表達區高度重序列,與人基因組中該類重復序列幾乎完全同源),長度為0.81kb的片段作探針,檢測用HaeⅢ酶解的人DNA限制性片段(RF),在人群中可分出22條譜帶,受檢 的30例無血緣關系的個體之間沒有兩個人的譜帶是完全相同的,顯示這一方法的高度個體特異性,這是國內首次用自已的力量找到DNA指紋的探針。

3 DNA指紋的應用3.1 法醫學方面 同以往的血型測定法相比,DNA指紋技術在法醫學領域上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已成為鑒定犯罪、親子鑒定和確定個體間親緣關系的工具〔5,13〕。隨後,國內學者李伯齡〔14〕、姜先華〔15〕、伍新堯等〔12〕也先後對此項技術進行了研究,並應用於實際案件的鑒定中,解決了過去無法解決的疑難案例,如微量血痕、部分腐敗的碎屍塊的個人認定等。
3.2 在動植物科學中的應用
3.2.1 生物種群學研究 利用DNA指紋圖可以估算連鎖不平衡,比較等位基因的頻率,還能估計不同個體之間的重組率,在種群學研究上有助於建立某一個體在種群中的地位和關系,特別是對真菌的種群研究,有很多真菌可以通過有性和無性的方式繁殖,但是何時以何種方式繁殖,程度如何,並不清楚,而利用DNA指紋圖就能區分以有性和無性方式產生的後代,並能確定某一區域真菌的自然分布〔1,16〕。
3.2.2 測定物種之間的遺傳距離、物種分類鑒定 Jeffreys等〔5〕認為在一個群體的不同成員間拷貝數的串聯重復序列(VNTR)由於多態性程度高,在遺傳分析中尤其適合作為多態性標志,簡單重復的不穩定性可導致VNTR長度的迅速變化,根據家族中或育種群體中VNTR的分離重組頻率,可以測定出遺傳距離,可用統計學公式確定個體間的親緣關系:D=2Nab/(Na+Nb),,D值越大,親緣關系越近,遺傳距離就越小;D值越小,親緣關系越遠,遺傳距離就越大。為此,運用DNA指紋技術可檢測不同物種、同種及同種不同個體的親緣關系,用於物種分類鑒定,也可用於雜交後代親本決定,雜交後代群體分開,檢測近等基因系(或同類系)種的多態性,並對檢測基因進行定位。Welsh等〔7〕對布氏疏螺旋體菌株的DNA指紋進行分析,發現這種lyme病的病原菌實際上是由三個不同的種群組成。羅超權等〔12〕運用AP-PCR鑒定弓形蟲蟲株,在國內開創了運用DNA指紋技術作生物分類的先例。
3.3 在流行病學方面的運用 由於DNA指紋具有以下幾個特點:①能反映基因組的變異性;②具有高度的變異性;③具有簡單的穩定的遺傳性;④DNA指紋譜具有體細胞穩定性。所以,它同一般的流行病學方法相比較而言,具有無比的優越性,使其成為流行病調查的一種有效工具。Jan DA等〔17〕,Denise Chevrel-Dellagi等〔18〕運用IS6110序列作探針對結核病分支桿菌株進行DNA指紋分析,調查國際間結核病的種型、分析流行情況,改進了控制結核病的方法。而ZhenHua Yang等〔19〕從67個病人中分離出結核病分支桿菌株進行DNA指紋分析,發現分離到PTBN12型時易查明流行環節,從而為快速進行疾病控制提供了一個有力證據。在我國,童笑梅等〔20〕採用隨機擴增多態DNA指紋圖技術對醫院內感染的14例新生兒進行病原流行病學分析,發現患兒體內攜帶的與醫務人員鼻中攜帶的華納葡萄球菌菌株的DNA指紋圖完全一致,從而證明此次感染的病原菌為華納葡萄球菌,傳染源是攜帶病菌的醫務人員。郭永建等〔21〕在6個月內對121名產科新生兒中的30名檢出的31株銅綠假單胞菌進行RAPD指紋圖譜分析和血清學分型,結果表明,銅綠假單胞菌在產科新生兒中暴發流行,0∶6/R∶1型為暴發流行性菌株,對醫院感染病原菌分型、精確確定傳染源、阻斷傳播途徑、控制和預防醫院感染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3.4 疾病診斷及治療 鑒於DNA指紋所具有的上述特點,故DNA指紋廣泛應用於一些疾病的診斷及治療。Morral〔22〕等發現CF基因9號外顯子側翼含有一小衛星區,且此等位基因2.6帶常與△F508連鎖,相伴率為50.6%、41.6%,△F508是最主要的致病突變,可疑患者電泳圖只要發現2.6等位基因,就可對此病進行初步診斷。現已在Wilson病、外周神經纖維瘤、成人多束腎、多巴性肌緊張、Frecbreich共濟失調、Kallmunm綜合征性連鎖、視網膜病等基因內或旁側發現有高度的小衛星區域,從而可進行基因診斷。Okamoto R〔23〕用DNA指紋法預測慢性粒cell性白血病骨髓移植術後復發,取得了成功。
3.5 腫瘤的研究 腫瘤是多因素、多階段的變化過程,病因復雜、變化多樣,但歸根到底還是在DNA的變化上。一般說來,癌組織、轉移灶與正常組織或外周血細胞DNA指紋有差別,常見的是某條帶或幾條帶的缺失,某一條或某幾條帶密度降低,或者癌組織中出現新的帶。Thein等〔24〕用33.6和33.15為探針研究患者DNA指紋譜變化,發現胃腸腫瘤患者癌組織DNA指紋譜全有改變,並認為體細胞突 變還有種屬特異性。劉霜等〔25〕應用RAPD(隨機擴增多態性DNA)分析技術對6例肝癌患者的癌組織與非癌組織進行分析,發現所有肝癌組織基因組DNA的RAPD指紋圖譜均存在差異,其中3例配對肝癌基因組中均存在一相同的0.9Kb的隨機擴增片段。楊建廠等〔8〕用APHDFF技術對28例確診為鼻咽癌病人血DNA指紋圖的檢測,發現有3條DNA片段出現的頻率明顯低於健康人群。王黛等〔26〕用LE11.8、MYO和Mb探針,經Southern雜交法檢測12例兒童急性粒cell白血病患者的外周血或骨髓細胞的基因重排,結果發現初始或復發與完全緩解時的DNA指紋圖相比,譜帶有增加或減少,從而認為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患兒的白血病細胞存在基因重排。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3180448.html
回答者: xy_vanilla - 舉人 四級 8-11 13:31
我來評論>>
提問者對於答案的評價:太多了,朋友!我問的,你還沒答完整。但還是謝謝你們啊!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3 個人評價

100% (3) 不好
0% (0)
相關內容
• DNA指紋的應用及相應的案例
• 關於奧運會
• 人體有多少的"身份證"
• DNA指紋技術,用酶切成片段,所用的酶是什麼酶
• 同卵雙生的兄弟DNA應該是一樣的,若他們死了可以通過...
查看同主題問題:技術應用 指紋 原理
其他回答 共 3 條
DNA指紋技術是分子生物學中的一種新技術.它是從分子水平區別不同種類生物之間以及同種生物之間差異的重要手段.它在法醫學鑒定、物種起源進化研究、動植物及微生物DNA指紋資料庫的建立、畜牧科學研究、癌症的研究、疾病的診斷、親子鑒定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應用.本文簡要闡述DNA指紋技術的研究進展及其應用.
回答者: 水心雨君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8-11 13:33
dna指紋:指具有完全個體特異的dna多態性,其個體識別能力足以與手

指指紋相媲美,因而得名。可用來進行個人識別及親權鑒定

DNA指紋的識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84年英國萊斯特大學的遺傳學家Jefferys及其合作者首次將分離的人源小衛星DNA用作基因探針,同人體核DNA的酶切片段雜交,獲得了由多個位點上的等位基因組成的長度不等的雜交帶圖紋,這種圖紋極少有兩個人完全相同,故稱為"DNA指紋",意思是它同人的指紋一樣是每個人所特有的。DNA指紋的圖像在X光膠片中呈一系列條紋,很像商品上的條形碼。DNA指紋圖譜,開創了檢測DNA多態性(生物的不同個體或不同種群在DNA結構上存在著差異)的多種多樣的手段,如RFLP(限制性內切酶酶切片段長度多態性)分析、串聯重復序列分析、RAPD(隨機擴增多態性DNA)分析等等。各種分析方法均以DNA的多態性為基礎,產生具有高度個體特異性的DNA指紋圖譜,由於DNA指紋圖譜具有高度的變異性和穩定的遺傳性,且仍按簡單的孟德爾方式遺傳,成為目前最具吸引力的遺傳標記。
DNA指紋具有下述特點:1.高度的特異性:研究表明,兩個隨機個體具有相同DNA圖形的概率僅3×10-11;如果同時用兩種探針進行比較,兩個個體完全相同的概率小於5×10-19。全世界人口約50億,即5×109。因此,除非是同卵雙生子女,否則幾乎不可能有兩個人的DNA指紋的圖形完全相同。2.穩定的遺傳性:DNA是人的遺傳物質,其特徵是由父母遺傳的。分析發現,DNA指紋圖譜中幾乎每一條帶紋都能在其雙親之一的圖譜中找到,這種帶紋符合經典的孟德爾遺傳規律,即雙方的特徵平均傳遞50%給子代。3.體細胞穩定性:即同一個人的不同組織如血液、肌肉、毛發、精液等產生的DNA指紋圖形完全一致。
1985年Jefferys博士首先將DNA指紋技術應用於法醫鑒定。1989年該技術獲美國國會批准作為正式法庭物證手段。我國警方利用DNA指紋技術已偵破了數千例疑難案件。DNA指紋技術具有許多傳統法醫檢查方法不具備的優點,如它從四年前的精斑、血跡樣品中,仍能提取出DNA來作分析;如果用線粒體DNA檢查,時間還將延長。此外千年古屍的鑒定,在俄國革命時期被處決沙皇尼古拉的遺骸,以及最近在前南地區的一次意外事故中機毀人亡的已故美國商務部長布朗及其隨行人員的遺骸鑒定,都採用了DNA指紋技術。
此外,它在人類醫學中被用於個體鑒別、確定親緣關系、醫學診斷及尋找與疾病連鎖的遺傳標記;在動物進化學中可用於探明動物種群的起源及進化過程;在物種分類中,可用於區分不同物種,也有區分同一物種不同品系的潛力。在作物的基因定位及育種上也有非常廣泛的應用。
DNA指紋圖譜法的基本操作:從生物樣品中提取DNA(DNA一般都有部分的降解),可運用PCR技術擴增出高可變位點(如VNTR系統,串聯重復的小衛星DNA等)或者完整的基因組DNA,然後將擴增出的DNA酶切成DNA片斷,經瓊脂糖凝膠電泳,按分子量大小分離後,轉移至尼龍濾膜上,然後將已標記的小衛星DNA探針與膜上具有互補鹼基序列的DNA片段雜交,用放射自顯影便可獲得DNA指紋圖譜。
瓊脂糖凝膠電泳是分離,鑒定和純化DNA片段的常規方法。利用低濃度的熒光嵌入染料-溴化乙錠進行染色,可確定DNA在凝膠中的位置。如有必要,還可以從凝膠中 回收DNA條帶,用於各種克隆操作。瓊脂糖凝膠的分辨能力要比聚丙烯醯胺凝膠低,但其分離范圍較廣。用各種濃度的瓊脂糖凝膠可以分離長度為200bp至近50kbp的DNA。長度100kb或更大的DNA,可以通過電場方向呈周期性變化的脈沖電場凝膠電泳進行分離。
在基因工程的常規操作中,瓊脂糖凝膠電泳應用最為廣泛。它通常採用水平電泳裝置,在強度和方向恆定的電場下進行電泳。DNA分子在凝膠緩沖液(一般為鹼性)中帶負電荷,在電場中由負極向正極遷移。DNA分子遷移的速率受分子大小,構象。電場強度和方向,鹼基組成,溫度和嵌入染料等因素的影響。

⑹ 個人識別的歷史發展

簡介
在法庭科學中有一門重要的學科,它與其他法庭科學技術一起參與司法鑒定活動,為司法機關偵破審理提供科學的證據,這就是法醫物證學。法醫物證學屬於法醫學范疇,是具有法學特性的一門應用科學。
什麼是法醫物證?法醫物證又可以稱為法醫生物物證,是指罪犯或民事行為當事人在實施行為時所涉及和遺留的人體構成成分檢材(如血液、毛發、牙齒、骨骼、各種組織、各種分泌物及排泄物等)、動物相應的各類檢材和部分植物檢材(植物纖維、種子、花粉等)。法醫物證是一門綜合學科,與現代醫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微生物學、免疫學等眾多的學科有著緊密的聯系,運用這些學科的基礎理論和技術,在研究解決司法實踐的問題中形成本學科的理論和技術。法醫物證學有以下的特點。
1.法醫物證學的研究目的,是盡可能准確地確定未知的生物檢材的來源和種類,盡可能地從對檢材的分析中獲取個體識別和比對的信息,確定它們來自哪個個體,以達到最終目的―「同一認定」。
2.法醫物證學研究和檢驗的對象范圍非常廣,所以其採用的技術手段也非常復雜和多樣。它汲取了相關學科的各種先進技術手段,應用於本學科領域,使法醫物證學成為現代法庭科學中發展最快的學科之一。
3.各類刑事的、民事的案件均在未知和復雜的情況下發生和進行,提供給法醫物證鑒定的生物檢材,常常是微量甚至是痕量的乾枯的斑跡,混有其他污染物,或已經受了高溫、腐敗而使蛋白質變性、降解,並有可能是幾十年甚至是幾百年、上千年的陳舊檢材。所以法醫物證鑒定的方法不同於其他學科,必須具有更高的靈敏度、更好的特異性和更穩定的重復性。
4.法醫物證鑒定的結果將作為證據或線索,提供給刑事偵查、司法審判和其他法律活動。
法醫物證學的歷史
法醫學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距今2 400年前的春秋時期「治獄」過程中就已萌發了法醫學。唐代已有兼做驗屍的「醫學博士」,宋代也有從事驗屍的「仵作」。13 世紀中葉(1247年),中國的法醫學家宋慈(1186一1249年)所撰寫的《洗冤集錄》,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法醫學經典專著,比歐洲的法醫專著早350多年,該書很快傳入各國,對世界法醫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在中國,法醫學發展早期就萌發了法醫物證學,秦漢以來就有用血液判斷親權的傳說,《洗冤集錄》對此有記載:「檢滴骨親法」謂如「父母骸骨在他處,子女欲相認,令以身上刺出血,滴骨上,親生者,則人骨,非則否」,對親兄弟則以「滴血法」驗親。這些方法雖不科學,但說明在 2 000 多年前就已注意到了父母血型對子女血型的影響,因而現代法醫學家認為,「滴血法」是現代血清學親權鑒定的先聲。
中國現代法醫物證學的發展進程
(一)本世紀初至新中國成立之前
在本世紀初發現的ABO血型系統和沉澱素血清為法醫物證學檢驗奠定了基礎。但在舊中國,法醫物證學發展緩慢, 1912 年時只有北京和浙江兩處醫學類學校設立了法醫課。1927年中國現代法醫學奠基人林幾教授就應用血球凝集現象進行父權鑒定,並在20年代末和孫速芳等人籌辦了「司法行政部法醫研究所」設有法醫物證檢驗項目,開展 ABO 血型檢驗和抗人沉澱素血清沉澱環試驗確定人血痕。
(二)新中國成立至 70 年代中期
新中國成立以後,隨著祖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中國的法醫學專業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公安、司法、衛生等部門對法醫工作十分重視,基於發展的需要,建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並在許多醫學院校中法醫教研室,培養了一大批專門人才,為中國法醫事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法醫物證有了相應的發展,吸附解離試驗(又稱熱解離試驗)和混合凝集試驗的建立和廣泛應用,大大提高了進行血型鑒定的靈敏度,用0.2一0.4厘米的血痕或體液斑痕紗線,在1一2小時內就能進行ABO或MN血型的分型鑒定。對各類檢材的確證檢驗、種屬檢驗和血型分型檢驗有了較完整的檢驗方法和程序,但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使學科的進展仍然處於低水平。
(三)70年代後期至80年代中期1978年後中國的科學界迎來了第二個春天,法醫物證學科也開始了飛速的發展。各種新的鑒定技術的研究建立使得法醫物證學的檢驗領域和檢驗深度都產生了質的變化。
1. 建立並廣泛應用了對ABO和MN血型分型更快速、更准確的熱解離實驗法,高效價、高特異性抗血清的研製和應用使解離試驗的靈敏度有了更進一步的提高。
2. 80 年代初,開始研究和建立對血清蛋白遺傳多態性分型的方法並獲得突破,從而打破了物證鑒定幾十年來僅能對一兩種紅細胞表面抗原進行分型的局面,開拓了血型檢驗的新領域。這其中包括應用各種電泳技術(澱粉凝膠、瓊脂糖凝膠、連續或不連續的聚丙烯酞胺凝膠電泳法)對血清結合珠蛋白(Hp)、血清型特異成份(Gc)、轉鐵蛋白(Tf)、抗胰蛋白酶(Pi)、補體組分(C3、C4、C6、 C7等)、 a2一HS糖蛋白(AHSG)、備解素因子(Bf)多態性的分型鑒定;使用凝集法(凝集抑制等方法)對血清免疫球蛋白同種異型(Gm)、(Km)等血型進行分型鑒定。
3. 80 年代中期開始又相繼研究建立並推廣應用了對紅細胞同工酶多態性分型鑒定的一系列方法,使法醫物證個人識別領域得到進一步的拓寬。用澱粉凝膠及纖維素膜為支持介質對一種紅細胞酶型進行電泳分型;用同步法對一份檢材同時進行2一4種紅細胞酶型進行電泳分型;所鑒定的紅細胞同工酶包括磷酸葡萄糖變位酶(PGM)、酯酶D(EsD)、乙二醛1 (GLO1)、腺昔酸激酶(AK)、腺昔脫氨酶(ADA)、紅細胞酸性磷酸酶(EAP)、6一磷酸葡萄糖酸脫氫酶(6一PGD)、谷丙轉氨酶(GPT)等十數種,並在幾年內使紅細胞分型鑒定成為法醫物證常規檢驗法之一。
以上各種分型技術在血痕、精斑、唾液斑和組織檢驗中的應用,使物證鑒定的個人識別幾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以往進行一種血型檢驗識別力較低,一般很難超過0.50,而如對一份檢材進行多種血型鑒定其累積識別能力可高達0.90以上。
在對血清型和紅細胞酶型分型方法進行研究的同時,研究人員還對中國幾十個民族各種血型的表型分布和基因頻率做了調查研究,獲取了大量的數據以作為個人識別鑒定的計算依據,並填補了國內、外資料庫的空白,為遺傳學、人類學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4. 白細胞配型在醫學界被廣泛應用於器官移植和骨髓移植,同時由於白細胞抗原(HLA)是人類最復雜的一個遺傳多態性系統,他具有的高度多態性是其他血型系統無法相比的,因而使白細胞分型成為親權鑒定中最有效的手段。中國從80年代開始將白細胞分型用於親權鑒定並配合使用其他血型系統鑒定,使父權肯定幾率高達99%以上,可以做出肯定父權的鑒定。
5. 各類物證檢材的確證試驗和分型鑒定方法的建立,需要使用相應的抗血清和專門試劑。中國的法醫工作者從1976年以後在抗血清的研製方面投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相繼成功地研製出一批高特異性的專用血清,其中包括抗M、抗N、抗a一1酸性糖蛋白、抗Gc、抗Hp、抗A、抗B、抗H沉澱素、抗Lewis血清,有力地支持了鑒定方法的研究工作並滿足了實際應用的需要。
6. 性別鑒定是物證鑒定中的重要項目,國內從70年代末開始並成功地完成了利用X、Y染色質鑒定血痕、毛發、牙齒、口腔粘膜細胞等組織的性別鑒定,其中,對陳舊血痕性別鑒定的時間可長達 20 年。
(四) 80 年代中期至今
80年代中期以來,法醫物證學的發展更加迅速,有大批研究項目完成並投人應用。
1.單克隆技術在法醫物證抗體研製中的成功應用,使我們可以從復雜的大分子蛋白質中獲取那些帶有特定抗原性的部分,並以雜交瘤技術制備出相應的具有極好特異性的抗體。這意味著我們有了得力的工具,可以從紛雜的混合檢材中准確地鑒定出是否有人體的某種蛋白存在。在此基礎上,又以酶、膠體金或其他標記物標記抗體,並建立了具有高靈敏度及高特異性的酶聯免疫(ELISA)方法,這些方法可以從稀釋幾十萬甚至100萬倍的檢材中確定人體不同蛋白成分的存在。
酶聯免疫法的應用也徹底改變了以往使用凝集試驗對各種紅細胞表面抗原型和血清型進行鑒定的方法,這些方法不但快速、靈敏,而且具有極高特異性。
2.在血型分型技術中,各項高、新技術不斷地建立、完善和發展。等電聚焦電泳技術結合使用固相pH梯度凝膠及激光掃描,使電泳分型技術的分辨力大大提高,具有電泳多態性蛋白質的分型也相應從普通型分型到亞型分型,使單一和累積識別能力不斷提高。同時單克隆抗體及標記抗體技術在電泳譜帶顯現中的應用又進一步提高了方法的靈敏度,檢材量可以減少至 1 厘米長的一根斑痕紗線。
3. DNA 技術是80年代中期以來帶給法醫物證學科革命性變化的最重要的技術,70年代後期,DNA多態性的分析研究開始起步,並得到迅速發展。1985年英國科學家Jeffrey,首次應用了DNA指紋分型技術成功地鑒定了一起移民親權案,因此帶給法醫物證學科強烈的震動,各國的研究者以極大的熱誠投入到這項研究工作中去。在中國DNA研究項目被列為國家「八五」、「九五」、「十五」和「十一」攻關的重點項目,國家投入了大量的財力建立了專門的實驗室,使這項研究工作迅速展開。目前這項研究工作已經取得了多項高水平的研究成果。DNA指紋技術(DNA fingerprining)包括多位點和單位點指紋;聚合酶鏈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ion,PCR),序列多態性和長度多態性;復合擴增STR位點的DNA分型技術(short tandem repeats,STR);人類線粒體DNA序列多態性和長度多態性;復合擴增STR位點的DNA分型技術(minisatellite variant repeat,MVR);利用基因重組技術制備DNA探針;單核苷酸多態性分析技術等。這些技術目前已應用到對血痕、精斑、唾液斑、骨骼、毛發等檢材的種屬鑒定、性別鑒定和分型鑒定。較圓滿地解決了犯罪現場常見的微量、陳舊、腐敗生物檢材及不含細胞核生物檢材的DNA鑒定難題,使物證鑒定完成了從排除到高概率認定的質的飛躍。
從70年代後期以來,中國的法醫物證研究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特別是「八五」以來,每年有多項重大研究項目研究成功並推廣應用。其中 DNA 分型技術、紅細胞酶型分型技術、血清型分型及抗體制備技術特別法醫DNA資料庫建設工作等10多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並有更多的項目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在這些研究領域內,中國的科研水平達國際先進水平,在許多方面還達到國際領先。中國的法醫物證學科的整體水平迅速提高,在國際學科界受到廣泛的重視。
法醫物證學的展望
1. DNA技術革命性的進展曾使物證學科的發展掀開了嶄新的一頁,而且依然是下一個世紀學科發展的主導方向。我們需要更靈敏的方法,並要進一步解決腐敗程度較高及更微量檢材的檢驗難題,復合擴增STR位點DNA分型技術將受到進一步重視。STR長度短,適用於已降解的DNA,在人類基因組中的STR位點多達幾十萬個,這就意味著其具有非常好的識別能力,同時STR的分型技術簡單、省時、費用低,並能實現自動化,也就更有利於標准化和實行質量控制,這也是STR研究受到重視的主要原因。隨著DNA檢驗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有望在將來可利用單個細胞進行DNA指紋分析,這意味著只需在犯罪現場找到微小的樣品,如一小片頭皮屑或一枚模糊的指紋,就可能確認罪犯。中國法庭科學資料庫建設將更快地與國際接軌。
2.常規物證學檢驗目前採用的血清學、生物化學和免疫學技術手段經不斷地完善已日趨成熟。但從發展的角度看,這些技術中的部分方法將隨學科技術的發展進一步得到發展,而部分則應隨之淘汰。如血清學技術手段中傳統、復雜的凝集技術,逐漸要被藉助於先進的抗體制備技術而發展的標記抗體技術取代,並使更多的血型系統的分型方法更靈敏、更快速、更准確和更微量化。激光掃描技術和計算機的應用也會使生物化學的多項技術得到重大的突破。
3.拓寬檢驗領域從更多的生物檢材中獲取信息的研究也將是法醫物證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除了人體生物檢材外,對植物檢材的鑒定在目前仍只能在小范圍的個別項目上進行,檢驗結果也僅可以提供對比的線索。植物的各個部位的細微結構特徵都具有特異性,因此植物檢材的檢驗是可以利用進行對比識別的樣品。
4. 基因工程將被用於抗體制備技術中,有望完全取代以傳統免疫學方法的抗體制備技術,使抗體的制備技術產生重大的變化。
現代法醫學的發展從細胞水平研究大分子蛋白質的不同現象始,一直進入到研究生命基本的物質一核酸,走過了漫長的道路,並且將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而前進。中國的法醫物證工作者一定會在新的世紀中開拓進取,努力奮斗,使法庭學科的整體水平進入到一個更新、更高的階段。世界上的生物體形式千變萬化,而我們則執著地朝著在千變萬化中,依據個體的特徵識別個體的方向不斷地前進。

⑺ 親子鑒定用英語怎麼說

identification in disputed paternity 或者paternity test

⑻ 什麼是電泳技術

電泳是指帶粒子在電場中向與自身帶相反電荷的電極移動的現象。不同的帶電顆粒在同一電場中泳動的速度不同。常用泳動度(或遷移率)來表 示。泳動度是指帶電顆粒在單位電場強度下電泳的速度。電泳技術以支持物分紙電泳,醋酸纖維素薄膜電泳,澱粉凝膠電泳,瓊 脂(糖)凝膠電泳及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等。經凝膠形狀分有水平平板電泳,園盤柱 狀電泳及垂直平板電泳。

用支持體的電泳技術:
1.紙上電泳
2.醋酸纖維薄膜電泳
3.薄層電泳
4.非凝膠性支持體區帶電泳 (支持體有:澱粉,纖維素粉,玻璃粉,硅膠等)
5.凝膠支持體區帶電泳 ①澱粉液 ②聚丙烯醯胺凝膠 ③瓊脂(糖)凝膠

不用支持體的電泳技術:
1.Tiselius或微量電泳
2.顯微電泳
3.等電點聚焦電泳技術
4.等速電泳技術
5.密度梯度電泳
電泳技術的應用

在直流電場中,帶電粒子向帶符號相反的電極移動的現象稱為電泳(electropho-resis)。1809年俄國物理學家Peнce首先發現了電泳現象,但直到1937年瑞典的Tiselius建立了分離蛋白質的界面電泳(boundary electrophoresis)之後,電泳技術才開始應用。本世紀60-70年代,當濾紙、聚丙烯醯胺凝膠等介質相繼引入電泳以來,電泳技術得以迅速發展。豐富多彩的電泳形式使其應用十分廣泛。電泳技術除了用於小分子物質的分離分析外,最主要用於蛋白質、核酸、酶,甚至病毒與細胞的研究。由於某些電泳法設備簡單,操作方便,具有高解析度及選擇性特點,已成為醫學檢驗中常用的技術。

一、電泳技術的基本原理和分類

在電場中,推動帶電質點運動的力(F)等於質點所帶凈電荷量(Q)與電場強度(E)的乘積。

F=QE

質點的前移同樣要受到阻力(F)的影響,對於一個球形質點,服從Stoke定律,即:

F′=6πrην

式中r為質點半徑,η為介質粘度,ν為質點移動速度,當質點在電場中作穩定運動時:

F=F′即QE=6πrην

上式交換後可寫成

ν/E的含意為單位電場強度下的移動速度,里可用遷移率μ表示,即

從上式可見,球形質點的遷移率,首先取決於自身狀態,即與所帶電量成正比,與其半徑及介質粘度成反比。除了自身狀態的因素外,電泳體系中其它因素也影響質點的電泳遷移率。

電泳法可分為自由電泳(無支持體)及區帶電泳(有支持體)兩大類。前者包括Tise-leas式微量電泳、顯微電泳、等電聚焦電泳、等速電泳及密度梯度電泳。區帶電泳則包括濾紙電泳(常壓及高壓)、薄層電泳(薄膜及薄板)、凝膠電泳(瓊脂、瓊脂糖、澱粉膠、聚丙烯醯胺凝膠)等。

自由電泳法的發展並不迅速,因為其電泳儀構造復雜、體積龐大,操作要求嚴格,價格昂貴等。而區帶電泳可用各種類型的物質作支持體,其應用比較廣泛。本節僅對常用的幾種區帶電泳分別加以敘述。

二、影響電泳遷移率的因素

⒈電場強度 電場強度是指單位長度(cm)的電位降,也稱電勢梯度。如以濾紙作支持物,其兩端浸入到電極液中,電極液與濾紙交界面的紙長為20cm,測得的電位降為200V,那麼電場強度為200V/20cm=10V/cm。當電壓在500V以下,電場強度在2-10v/cm時為常壓電泳。電壓在500V以上,電場強度在20-200V/cm時為高壓電泳。電場強度大,帶電質點的遷移率加速,因此省時,但因產生大量熱量,應配備冷卻裝置以維持恆溫。

⒉溶液的pH值溶液的pH決定被分離物質的解離程度和質點的帶電性質及所帶凈電荷量。例如蛋白質分子,它是既有酸性基團(-COOH),又有鹼性基團(-NH2)的兩性電解質,在某一溶液中所帶正負電荷相等,即分子的凈電荷等於零,此時,蛋白質在電場中不再移動,溶液的這一pH值為該蛋白質的等電點(isoelctric point,pI)。若溶液pH處於等電點酸側,即pH<pl,則蛋白質帶正電荷,在電場中向負極移動。若溶液pH處於等電點鹼側,即pH>pl,則蛋白質帶負電荷,向正極移動。溶液的pH離pl越遠,質點所帶凈電荷越多,電泳遷移率越大。因此在電泳時,應根據樣品性質,選擇合適的pH值緩沖液。

⒊溶液的離子強度電泳液中的離子濃度增加時會引起質點遷移率的降低。其原因是帶電質點吸引相反符合的離子聚集其周圍,形成一個與運動質點符合相反的離子氛(ionic atmosphere),離子氛不僅降低質點的帶電量,同時增加質點前移的阻力,甚至使其不能泳動。然而離子濃度過低,會降低緩沖液的總濃度及緩沖容量,不易維持溶液的pH值,影響質點的帶電量,改變泳動速度。離子的這種障礙效應與其濃度和價數相關。可用離子強度I表示。

式中S表示溶液中離子種類,Ci和Zi分別表示每種離子的摩爾濃度與化合價。最常用I值在0.02-0.2之間。

⒋電滲在電場作用下液體對於固體支持物的相對移動稱為電滲(electro-osmosis)。其產生的原因是固體支持物多孔,且帶有可解離的化學基團,因此常吸附溶液中的正離子或負離子,使溶液相對帶負電或正電。如以濾紙作支持物時,紙上纖維素吸附OH-帶負電荷,與紙接觸的水溶液因產生H3O+,帶正電荷移向負極,若質點原來在電場中移向負極,結果質點的表現速度比其固有速度要快,若質點原來移向正極,表現速度比其固有速度要慢,可見應盡可能選擇低電滲作用的支持物以減少電滲的影響。

三、電泳分析常用方法

(一)醋酸纖維素薄膜電泳

醋酸纖維素是提纖維素的羥基乙醯化形成的纖維素醋酸酯。由該物質製成的薄膜稱為醋酸纖維素薄膜。這種薄膜對蛋白質樣品吸附性小,幾乎能完全消除紙電泳中出現的「拖尾」現象,又因為膜的親水性比較小,它所容納的緩沖液也少,電泳時電流的大部分由樣品傳導,所以分離速度快,電泳時間短,樣品用量少,5μg的蛋白質可得到滿意的分離效果。因此特別適合於病理情況下微量異常蛋白的檢測。

醋酸纖維素膜經過冰醋酸乙醇溶液或其它透明液處理後可使膜透明化有利於對電泳圖譜的光吸收掃描測定和膜的長期保存。

⒈材料與試劑醋酸纖維素膜一般使用市售商品,常用的電泳緩沖液為pH8.6的巴比妥緩沖液,濃度在0.05-0.09mol/L。

⒉操作要點

⑴膜的預處理:必須於電泳前將膜片浸泡於緩沖液,浸透後,取出膜片並用濾紙吸去多餘的緩沖液,不可吸得過干。

⑵加樣:樣品用量依樣品濃度、本身性質、染色方法及檢測方法等因素決定。對血清蛋白質的常規電泳分析,每cm加樣線不超過1μl,相當於60-80μg的蛋白質。

⑶電泳:可在室溫下進行。電壓為25V/cm,電流為0.4-0.6mA/cm寬。

⑷染色:一般蛋白質染色常使用氨基黑和麗春紅,糖蛋白用甲苯胺藍或過碘酸-Schiff試劑,脂蛋白則用蘇丹黑或品紅亞硫酸染色。

⑸脫色與透明:對水溶性染料最普遍應用的脫色劑是5%醋酸水溶液。為了長期保存或進行光吸收掃描測定,可浸入冰醋酸:無水乙醇=30:70(V/V)的透明液中。

(二)凝膠電泳

以澱粉膠、瓊脂或瓊脂糖凝膠、聚丙烯醯胺凝膠等作為支持介質的區帶電泳法稱為凝膠電泳。其中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PAGE)普遍用於分離蛋白質及較小分子的核酸。瓊脂糖凝膠孔徑較大,對一般蛋白質不起分子篩作用,但適用於分離同工酶及其亞型,大分子核酸等應用較廣,介紹如下:

⒈瓊脂糖凝膠電泳的原理概述瓊脂糖是由瓊脂分離制備的鏈狀多糖。其結構單元是D-半乳糖和3.6-脫水-L-半乳糖。許多瓊脂糖鏈依氫鍵及其它力的作用使其互相盤繞形成繩狀瓊脂糖束,構成大網孔型凝膠。因此該凝膠適合於免疫復合物、核酸與核蛋白的分離、鑒定及純化。在臨床生化檢驗中常用於LDH、CK等同工酶的檢測。

⒉瓊脂糖凝膠電泳分離核酸的基本技術在一定濃度的瓊脂糖凝膠介質中,DNA分子的電泳遷移率與其分子量的常用對數成反比;分子構型也對遷移率有影響,如共價閉環DNA>直線DNA>開環雙鏈DNA。當凝膠濃度太高時,凝膠孔徑變小,環狀DNA(球形)不能進入膠中,相對遷移率為0,而同等大小的直線DNA(剛性棒狀)可以按長軸方向前移,相對遷移率大於0。

⑴設備與試劑:瓊脂糖凝膠電泳分為垂直及水平型兩種。其中水平型可制備低濃度瓊脂糖凝膠,而且制膠與加樣都比較方便,故應用比較廣泛。核酸分離一般用連續緩沖體系,常用的有TBE(0.08mol/l Tris·HCl,pH8.5,0.08mol/L硼酸,0.0024mol/l EDTA)和THE(0.04mol/l Tris·HCl。pH7.8,0.2mol/L醋酸鈉,0.0018mol/l EDTA)。

⑵凝膠制備:用上述緩沖液配製0.5%-0.8%瓊脂糖凝膠溶液,沸水浴或微波爐加熱使之融化,冷至55℃時加入溴化乙錠(EB)至終濃度為0.5μg/ml,然後將其注入玻璃板或有機玻璃板組裝好的模子中,厚度依樣品濃度而定。注膠時,梳齒下端距玻璃板0.5-1.0mm,待脫凝固後,取出梳子,加入適量電極緩沖液使板膠浸沒在緩沖液下1mm處。

⑶樣品制備與加樣:溶解於TBE或THE內的樣品應含指示染料(0.025%溴酚藍或桔黃橙)、蔗糖(10%-15%)或甘油(5%-10%),也可使用2.5%Fico Ⅱ增加比重,使樣品集中,每齒孔可加樣5-10μg。

⑷電泳:一般電壓為5-15V/cm。對大分子的分離可用電壓5V/cm。電泳過程最好在低溫條件下進行。

⑸樣品回收:電泳結束後在紫外燈下觀察樣品的分離情況,對需要的DNA分子或特殊片段可從電泳後的凝膠中以不同的方法進行回收,如電泳洗脫法:在紫外燈下切取含核酸區帶的凝膠,將其裝入透析袋(內含適量新鮮電泳緩沖液),扎緊透析袋後,平放在水平型電泳槽兩電極之間的淺層緩沖液中,100V電泳2-3小時,然後正負電極交換,反向電泳2分鍾,使透析袋上的DNA釋放出來。吸出含DNA的溶液,進行酚抽提、乙醇沉澱等步驟即可完成樣品的回收。

其它還有低融點瓊脂糖法、醋酸銨溶液浸出法、冷凍擠壓法等,但各種方法都僅僅有利於小分子量DNA片段(<1kb)的回收,隨著DNA分子量的增大,回收量顯著下降。

(三)等電聚焦電泳技術

等電聚焦(isoelectric focusing,IEF)是60年代中期問世的利用有pH梯度的介質分離等電點不同的蛋白質的電泳技術。由於其解析度可達0.01pH單位,因此特別適合於分離分子量相近而等電點不同的蛋白質組分。

⒈IEF的基本原理在IEF的電泳中,具有pH梯度的介質其分布是從陽極到陰極,pH值逐漸增大。如前所述,蛋白質分子具有兩性解離及等電點的特徵,這樣在鹼性區域蛋白質分子帶負電荷向陽極移動,直至某一pH位點時失去電荷而停止移動,此處介質的pH恰好等於聚焦蛋白質分子的等電點(pl)。同理,位於酸性區域的蛋白質分子帶正電荷向陰極移動,直到它們的等電點上聚焦為止。可見在該方法中,等電點是蛋白質組分的特性量度,將等電點不同的蛋白質混合物加入有pH梯度的凝膠介質中,在電場內經過一定時間後,各組分將分別聚焦在各自等電點相應的pH位置上,形成分離的蛋白質區帶。

⒉pH梯度的組成pH梯度的組成方式有二種,一種是人工pH梯度,由於其不穩定,重復性差,現已不再使用。另一種是天然pH梯度。天然pH梯度的建立是在水平板或電泳管正負極間引入等電點彼此接近的一系列兩性電解質的混合物,在正極端吸入酸液,如硫酸、磷酸或醋酸等,在負極端引入鹼液,如氫氧化鈉、氨水等。電泳開始前兩性電解質的混合物pH為一均值,即各段介質中的pH相等,用pH0表示。電泳開始後,混合物中pH最低的分子,帶負電荷最多,pI1為其等電點,向正極移動速度最快,當移動到正極附近的酸液界面時,pH突然下降,甚至接近或稍低於PI1,這一分子不再向前移動而停留在此區域內。由於兩性電解質具有一定的緩沖能力,使其周圍一定的區域內介質的pH保持在它的等電點范圍。pH稍高的第二種兩性電解質,其等電點為pI2,也移向正極,由於pI2>pI1,因此定位於第一種兩性電解質之後,這樣,經過一定時間後,具有不同等電點的兩性電解質按各自的等電點依次排列,形成了從正極到負極等電點遞增,由低到高的線性pH梯度,如圖16-3所示。

⒊兩性電解質載體與支持介質理想的兩性電解質載體應在pI處有足夠的緩沖能力及電導,前者保證pH梯度的穩定,後者允許一定的電流通過。不同pI的兩性電解質應有相似的電導系數從而使整個體系的電導均勻。兩性電解質的分子量要小,易於應用分子篩或透析方法將其與被分離的高分子物質分開,而且不應與被分離物質發生反應或使之變性。

圖16-3 pH梯度形成示意圖

常用的pH梯度支持介質有聚丙烯醯胺凝膠、瓊脂糖凝膠、葡聚糖凝膠等,其中聚丙烯醯胺凝膠為最常應用。

電泳後,不可用染色劑直接染色,因為常用的蛋白質染色劑也能和兩性電解質結合,因此應先將凝膠浸泡在5%的三氯醋酸中去除兩性電解質,然後再以適當的方法染色。

(四)其他電泳技術

⒈IEF/SDS-PAGE雙向電泳法1975年O′Farrall等人根據不同組份之間的等電點差異和分子量差異建立了IEF/Sd S-PAGE雙向電泳。其中IEF電泳(管柱狀)為第一向,SDS-PAGE為第二向(平板)。在進行第一向IEF電泳時,電泳體系中應加入高濃度尿素、適量非離子型去污劑NP-40。蛋白質樣品中除含有這兩種物質外還應有二硫蘇糖醇以促使蛋白質變性和肽鏈舒展。

IEF電泳結束後,將圓柱形凝膠在SDS-PAGE所應用的樣品處理液(內含SDS、β-巰基乙醇)中振盪平衡,然後包埋在SDS-PAGE的凝膠板上端,即可進行第二向電泳。

IEF/ SDS-PAGE雙向電泳對蛋白質(包括核糖體蛋白、組蛋白等)的分離是極為精細的,因此特別適合於分離細菌或細胞中復雜的蛋白質組分。

⒉毛細管電泳 Neuhoff等人於1973年建立了毛細管均一濃度和梯度濃度凝膠用來分析微量蛋白質的方法,即微柱膠電泳,均一濃度的凝膠是將毛細管浸入凝膠混合液中,使凝膠充滿總體積的2/3左右,然後將其撳入約厚2mm的代用粘土墊上,封閉管底,用一支直徑比盛凝膠的毛細管更細的硬質玻璃毛細管吸水鋪在凝膠上。聚合後,除去水層並用毛細管加蛋白質溶液(0.1-1.0μl,濃度為1-3mg/ml)於凝膠上,毛細管的空隙用電極緩沖液注滿,切除插入粘土部分,即可電泳。

毛細管電泳分析儀的誕生,特別是美國生物系統公司的高效電泳色譜儀為DNA片段、蛋白質及多肽等生物大分子的分離、回收提供了快速、有效的途徑。高效電泳色譜法是將凝膠電泳解析度和快速液相色譜技術溶為一體,在從凝膠中洗脫樣品時,連續的洗脫液流載著分離好的成分,通過一個連機檢測器,將結果顯示並列印記錄。高效電泳色譜法既具有凝膠電泳固有的高解析度,生物相容性的優點,又可方便地連續洗脫樣品。

⑼ 檢測ABO血型的實驗設計

玻片凝集法測abo血型的實驗
材料:載玻片、抗A凝集素、抗B凝集素、采血針、棉簽棒
方法:1、在載玻片2端分別滴一滴抗A凝集素和抗B凝集素(注意兩滴不能混一起)
2、采血針采血,分別滴一滴血在抗A凝集素和抗B凝集素中
3、用棉簽的一端輕輕以同一方向攪拌抗A凝集素和抗B凝集素(注意在攪拌另一端時棉簽棒更換方向,以免導致結果誤差)
結果:1、抗A凝集素與血液凝結、抗B凝集素與血液不凝結,血型為B型
2、抗A凝集素與血液凝結、抗B凝集素與血液凝結,血型為O型
3、抗A凝集素與血液不凝結、抗B凝集素與血液凝結,血型為A型
4、抗A凝集素與血液不凝結、抗B凝集素與血液不凝結,血型為AB型

僅供參考,還是我在大學里學生理課做實驗時的印象

閱讀全文

與血型檢測方法電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發動機艙的鑒別方法 瀏覽:914
有什麼催尿的方法 瀏覽:175
如何洗腳養腎的方法 瀏覽:571
勝利兆歐表使用方法 瀏覽:137
硃砂使用方法 瀏覽:954
緩解牙疼的最快方法按摩哪裡 瀏覽:51
游完泳耳朵悶堵快速解決方法 瀏覽:940
廚房中鑒別白醋顯酸性的三種方法 瀏覽:966
折紙飛機折得最遠的簡便方法 瀏覽:67
尿酸鹼度檢測標准方法 瀏覽:828
浴室熱水管道安裝方法 瀏覽:278
手機網路黑屏解決方法 瀏覽:209
花卉土培檢測方法 瀏覽:277
獲取檢測信息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120
蛋糕比容的計算方法 瀏覽:738
破壞動物細胞膜最常用的方法 瀏覽:246
社會作業研究方法 瀏覽:542
手機怎麼拍攝長視頻的方法 瀏覽:302
如何把數字變成字母的方法 瀏覽:194
板類零件的安裝方法有哪三種 瀏覽: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