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通過對釉面的判斷來區分新老瓷器
⑵ 如何鑒定明宣德紅釉瓷
明宣德紅釉瓷的鑒定方法主要有以下五點:
第一,施釉方法有里外均施紅釉和里白釉外紅釉的兩種,後者多為薄胎。紅釉釉面有橘皮紋。
第二,造型外壁有棱的,多露白胎形成出筋的現象。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棱花式洗和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蓮瓣鹵壺均如此。紅白分明,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別具情趣。
第三,輔助裝飾有印暗花的,也有描金彩裝飾的。後者金彩多已剝落,未見一件金彩完整無損的。
第四,紅釉瓷器有精粗兩種,精者口沿處均有「燈草口」,且十分整齊,是燒成過程中自然形成的深淺變化,康熙時的仿品則是特意描塗白邊。近底足處垂釉齊整,積釉處呈青灰色。康熙以後仿品則為聚黑色。粗者往往沒有「燈草口」,底足積釉處窯變呈銅綠色,且釉面多有開片和棕眼。
第五,器底有兩種,一為白釉,一為米黃色。後者呈色與康熙時的炒米黃底相同。官款有兩種,一是青花六字楷書雙全款,二是陰刻楷書六字雙圈款。
被稱為明代陶瓷史上的「空白期」是指哪幾朝?
正統(1436―1449)、景泰(1450―1456)、天順(1457―1464)三朝,歷時近30年。其間政局不穩,戰爭頻繁,社會動盪,可謂內憂外患交織。在這種狀況下,景德鎮御窯廠的瓷器生產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陷入低落期。所以人們對這段時間內的瓷器生產面貌認識不清,有人稱之為明代陶瓷史上的「空白期」。
迄今而至,還沒有發現署有這三朝的確切紀年款識的官窯瓷器。現在所見這三朝墓葬出土的器物,都是民謠產品,而且也未必是當時之物。青花瓷也不例外,在現有基礎上,對這三朝青花瓷的鑒定還處於探索階段。總體上說,鑒別這三朝的器物,要從前後時期的繼承和發展的相互關系和影響上去認識:正統瓷的風格應當在較大程度上接近宣德晚期,而天順瓷更接近與成化朝,居於中間的景泰瓷的風格特徵應該在二者之間。
明宣德釉里紅瓷器有哪些特點?
傳世的明宣德釉里紅三魚、三果等器,皆採用大筆塗抹的沒骨繪法,所以看不到勾劃的輪廓線條。
這種方法的使用,會使得有些器物的邊緣部分出現施釉較薄的情況,燒成後,常見鮮紅釉邊泛蟹甲殼青暈,紅釉明麗,微帶青暈,更添了幾許畫趣。在放大鏡下,會看到宣德釉里紅內的大小氣泡,分布疏朗,晶瑩帶濁,猶如大小珍珠顆粒,紅釉呈深淺淋漓斑駁現象。
怎樣識別明宣德釉里紅瓷器的紡織品?
明宣德釉里紅在清代時開始出現仿製品,尤以雍正仿品為佳,其仿製品有釉里紅三魚、三果紋、龍紋墩式碗、高足杯、高足碗等。與宣德器不同之處在於,雍正仿品釉里紅內氣泡分布均勻,晶瑩不濁,紅釉亦無深淺斑駁特徵。雍正仿品胎體較重,魚尾尖瘦,碗中的斜角度數比宣德時的要稍小,碗底窄而口寬,紅釉大多無宣德周邊泛青及暈散。雍正仿品或書「大明宣德年制」款,或書雍正本朝款,仿款字體纖細挺拔,頗有風情。
那麼明中後期釉里紅的燒制情況又出現了什麼變化呢?
明宣德以後,釉里紅燒造數量銳減。但是成化時期的產品呈色濃艷鮮亮,不遜於宣德朝。雖然生產數量不多,但從傳世品看,成化釉里紅燒造的非常成功,器型有碗、高足碗、杯、盤等。瓷土加工精細,可塑性強,易於修胎;胎白膩如脂,呈粉潤狀;胎薄如紙,器外壁紋飾可映到器內,清晰可見。釉里紅釉里紅呈色鮮艷濃麗,較宣德器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時,釉里紅彩料較厚,凸起而高出白釉面,而在魚紋、龍紋下刻劃細線的蓮瓣紋上再塗以釉里紅彩料。此後不見再有。
成化時期釉里紅器紋飾有雲龍紋、三魚紋,相比宣德時期魚的形狀已有很大的改變,特別是尾部的變化更大,呈蘑菇頭形。器底有署「大明成化年制」款,也有無款的。
弘治時期釉里紅泛灰黃色,正德時期釉里紅呈色則過於灰暗。嘉靖時期雖有傳世品,但紅色燒失的現象比較嚴重。
⑶ 紫金釉瓷器的特徵及鑒別方法是什麼
紫金釉瓷器的特徵及鑒別方法如下:
第一個特徵、宋代紫定類瓷器是一種很特殊的瓷種,這不僅體現於在它的面呈醬色的釉子里有一層黑色結晶釉層,而且體現在這種黑色層的氧化焰燒造,經過窯變的形成機理,帶來釉子和釉面堅硬鮮亮的獨特特徵。
第二個特徵、如果上手細致觀察,紫定類釉面泛黑釉部分會現出許多光亮小油滴圓點,用放大鏡觀察這種小圓點是被國外專家稱為窯變的在黑色層發生的現象,其表現為兩至三個非常細小的晶瑩亮泡集聚在一起形成一個油滴光亮點。
第三個特徵、從一定角度觀察紫定類釉面呈現銀藍多色蛤蜊光。經觀察,這種蛤蜊光與兩層釉子的反鉛析晶有極大關系,泛藍色光一般多在古代黑色釉面出現,紫定類釉子有了黑色層也會泛出藍色光。因為有反鉛析晶現象,釉面有時會出現多種色光,蛤蜊光在泛黑紫色的釉面上更能顯現。
第四個特徵、紫定類釉面光亮如新,同時「光可鑒人」,但是其釉面用肉眼細微觀察或者在放大四五倍的放大鏡下觀察,卻是斑駁粗糙,斑斑點點,有細小開裂紋,有細微脫釉爆釉點,有細微桔皮紋。釉面「光可鑒人」和釉面粗糙斑駁本來應該是一對矛盾的表象。
第五個特徵、 紫定類釉面如塗了一層油水,「紫如油」。醬色釉、黑色釉均屬顏色釉,色澤釉層均勻穩定,色感深沉質朴。盡管宋代帶有黑色層的紫定類釉子釉質「如漆」,卻仍不失古代釉子瑩潤細膩、沒有古代一般透明釉玻璃釉的那樣一層浮光,釉子含蓄溫雅。
第六個特徵、北宋定窯紫定和其他紫定類製品釉面有淚痕、竹絲刷痕,積釉處和釉厚處泛黑紫或者直接露出黑釉、黑斑。定窯紫定醬色釉面如同定窯白瓷一樣在垂釉處也會形成淚痕現象,淚痕明顯泛黑或泛黑紋,器身釉面可見竹絲刷痕。
第七個特徵、北宋定窯紫定和紫定類釉子釉薄均勻,呈色統一。由於它有黑色層,當其釉子厚薄不均勻時,或者在邊角凸棱處的呈色顯色與定窯醬定以及其它窯口醬色釉瓷有明顯區別,尤其是定窯醬定瓷器釉面顯現施釉不均勻、燒造不穩時更能顯現黑色釉層的多種作用。
鑒別方法:
一、觀察瓷器胎土是否經過人工淘洗
明清瓷器在製作上比較追求工藝和程序,像胎土的處理上,一般會經過人工淘洗,燒制出來的胎質也會顯得尤為干凈。由於時間的沉澱,這些個老瓷器的胎質看上去既有粉狀,又有細顆粒狀。
二、觀察胎的密度有無過大或過於疏鬆現象
古瓷器在製作時都會經過人工調泥,經人工和泥制坯燒出來的胎密度適宜,無密度過大或過於疏鬆現象。反觀現代的仿品瓷器,制胎所用的泥是煉泥機煉制,燒制出來的胎密度過大,拿到手裡有過重的感覺。當然,仿冒品也有用灌漿的方法制胎的,其密度又過於疏鬆,拿到手裡有過輕的感覺。
三、觀察胎體的厚薄程度
每個朝代瓷器胎體的厚薄程度都不盡相同,如明代晚期、清代康熙早期和同治時期的胎體相對較厚,明代成化、清代雍正等年間的胎體則相對較薄。把握好每個朝代瓷器胎體的厚薄程度,基本相符的才有可能是真品。
瓷器顯微鑒別:
1、在手持式顯微鏡下探視瓷器表面釉層,老瓷表面的磨損(牛毛紋)縱橫交錯,粗細深淺不一,新瓷則無這一現象。有的作偽者用砂紙擦,線條、方向和力度幾乎都一樣。
2、凡用氫氟酸處理過的瓷器,顯微鏡下可顯現出無數個被酸腐蝕過的小孔。
3、修補過的殘瓷,在修補過的地方,用顯微鏡觀察,會發現原來有釉子各地方,布滿了在小不均勻的氣泡,當顯微鏡移動到修補過的部位時,氣泡突然缺失或減少。
4、一般認為以前用柴窯燒制的瓷器,因熱量低造成爐內溫度改變快,所以瓷釉是氣泡大小不均、分布不勻,而用現代窯使用"煤、氣、電"窯燒制所以釉中的氣泡,大小均勻,分布也很均勻,在薄釉中多為均勻泡等,因此藉助顯微鏡觀察瓷器氣泡等信息,已經成當前瓷器重要鑒定方法和依據。
⑷ 釉里紅瓷器怎麼鑒定
鑒定方法:
1、洪武釉里紅瓷器主要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多數是清官舊藏之物,以尺寸超過30厘米的大盤子居多,口沿分為兩種,一種是圓的,另一種是菱花形的。釉里紅呈色多數灰暗,有些甚至容易與青花混淆,需要仔細觀察紋飾線條中的細部顯露出的紅斑,方能將二者准確的區分。
這種盤子在造型和花紋裝飾方面與元代瓷器沒有區別,唯底足修飾與元代有微小差距,元代底足看似粗糙,但是用手摸的感覺不扎手,洪武的底足則感覺扎手。
2、看釉里紅陶瓷的釉質
看釉里紅陶瓷釉質的粗細、光澤以及氣泡、疏密等幾方面的特徵。比如舊瓷常有「瑩光」或「酥光」一類的光澤,新瓷則多有「火光」,雖然很多仿古陶瓷經過加工處理後,也能看見「火光」,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不自然的光澤。
(4)釉瓷器的鑒別方法擴展閱讀:
釉里紅瓷器特點:
1、明代釉里紅碗型
洪武釉里紅碗有直徑40厘米的大碗和直徑20厘米的中碗兩類。
直口大碗直口,深壁,矮圈足。釉底或底足露胎,砂底有火石紅,塗姜黃色或赭色護胎汁,胎體厚重。碗心飾折枝花卉紋,碗心外飾一圈回紋,內外壁繪纏枝花卉紋,常見有蓮、菊、牡丹三種。
內外沿有靈芝、卷葉、海浪及蓮、菊紋等幾種邊飾,外腹一周16瓣仰蓮紋,圈足回紋。口徑40~42厘米不等。這種大碗另有青花者,是洪武官窯特有造型。青花大碗見賞賜或外銷,釉里紅大碗唯在宮內使用。
撇口大碗撇口,深弧壁,圈足,足底露胎,胎質潔白細膩,釉里紅呈色較灰。內壁白釉,碗心飾折枝菊或折枝牡丹紋,外壁飾纏枝牡丹或纏枝蓮紋。另有紅地白花裝飾。口徑38厘米左右。為洪武晚期產品。
中碗直口或侈口窄唇,深壁,矮圈足,胎骨厚重,足底部分露胎,有些釉面布滿冰裂紋,呈色大多紅艷,有暈散。口沿內外及圈足繪回紋,內外壁及碗心繪菊花紋或牡丹紋。口徑20厘米左右。
2、明代釉里紅胎釉
洪武釉里紅器有釉面白腴光潤,色彩鮮艷,也有釉面干澀開片者,這是窯溫不足所致。洪武胎體多堅實厚重,底部多為澀胎無釉,泛火石紅,這是胎土淘洗不精,金屬雜質自然泛出所致,燒成後,器底顯得有塗施漿泥的抹刷條痕,或呈現紅白相間的斑片。
洪武釉里紅瓷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元代特徵,紅色暈散,不太鮮艷,在多數情況下由於燒制技術的限制,多呈較淡或偏灰的色澤,個別器物上還有飛紅的現象,稱之為釉里黑或釉里褐。
3、明代釉里紅紋飾
從裝飾方法來看,洪武釉里紅採用了白地紅花和紅地白花兩種工藝,基本上是對元代青花工藝的承襲,其中紅地白花的工藝在洪武以後很少見到,永樂、宣德時改用紅地剔花的方法替代。各種紋飾不同於元代層次繁密。元代扁菊花紋仍然較多運用,少見人物故事,動物紋飾。
4、明代釉里紅繪畫筆法
釉里紅性能特殊,線描技巧難以駕馭,洪武釉里紅有兩種主要筆法,一種為單筆勾勒,如卷草紋、變體蓮瓣紋、花卉的枝葉、花瓣等都用粗細不一的線條單筆勾勒,猶如中國畫的沒骨畫法。用這種筆法的釉里紅呈色大多紅艷,釉層肥厚、乳白。
另一種是雙鉤填色,雙鉤線條有粗細變化,填色有濃淡深淺。用這種筆法的釉里紅呈色大多灰暗,釉層白或白中含青灰。
5、明代釉里紅紋飾題材
洪武釉里紅的裝飾紋樣和同期青花基本相同,只是受到釉料性能限制,畫法稍簡,如牡丹花的花瓣外勾勒一圈細線留白,青花在留白處再染淡青色,釉里紅則沒有這道工序。
洪武釉里紅裝飾紋樣以四季花卉紋為主,主要有牡丹、菊花、蓮花和茶花,另外松竹梅也較多使用。輔助紋有卷草紋、回紋、靈芝紋、蕉葉紋、變體蓮瓣紋、海水紋等。其紋飾的時代特徵基本同青花,兩者可相互參照斷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