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濕熱滅菌器的溫度驗證要怎麼進行
設計要求出發,演化成為目前國內廣泛採用的濕熱溫度驗證的大容量注射劑實驗方法和實驗器具,也是溫度驗證程序設計的基本要求。使用其作功能測試步驟及參考設備如下:前提: 濕熱滅菌設備的安裝測試合格,現場和公用工程外接條件完備。即通常講(DQ, IQ)已經結束後,位置在OQ運行確認。溫度驗證程序設計基本要求;濕熱滅菌的基本程序設計基本要求源於US.FDA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提出的,且在80年代施行的:「關於大容量注射劑GMP技術性原則」五個方面要求:在滅菌工序應能確保產品達到F0 ≥ 8;滅菌前,待實驗的容器中有最高帶菌量,污染菌應具有最強的耐熱性;每一個滅菌釜的每種裝載方式及每種規格容器的驗證實驗均至少使用10支熱電偶進行熱分布實驗;用待實驗容器灌注粘度相類似的產品進行熱穿透實驗,找出容器中升溫最慢點的位置,至少使用10個容器,每個均加入適當的生物指示劑並且插有熱電偶。當滅菌釜的參數已經達到熱分布實驗已經證實的可重現狀態,溫度達到設定的滅菌溫度時,開始測定F0 值,直到開始冷卻止;當產品達到滅菌溫度直到開始冷卻的過程,溫度變化必須保持在 ±0.5℃以內。目的:探討預真空壓力滅菌器定期進行溫度驗證的必要性,幫助醫療機構選擇合適的方法對其進行溫度驗證.方法:給出預真空滅菌器的溫度性能要求和驗證方法,並進行實例分析.結果:滅菌室容積不同時,檢驗負載和測溫點的布置差異較大.結論:在排除影響溫度性能因素的基礎上,醫療機構應定期對預真空滅菌器進行溫度驗證.
常用的化學消毒劑如下:
(1)戊二醛的適用范圍:常用制劑有2%鹼性戊二醛、2%強化酸性戊二醛;適用於不耐熱的精密儀器、醫療器械的消毒與滅菌;消毒需浸泡10-30分鍾;滅菌需浸泡4-10小時。
(2)甲醛的適用范圍:甲醛10-20ml/m³加水20-40ml,加熱,用於室內消毒;甲醛40-60ml/m³加高錳酸鉀20-40g,用於櫃內熏蒸,需密閉6-12小時;4-10%甲醛溶液用於大體解剖、病理組織標本固定。
(3)含氯消毒劑的適用范圍:適用於餐具、茶具、水、環境及疫源地等的消毒;含有效氯0.02%的消毒液浸泡待消毒物品需10分鍾;含有效氯0.2%的消毒液浸泡被乙肝病毒、結核分枝桿菌、細菌芽孢污染的物品需30分鍾;用於噴灑時有效氯的含量、消毒時間均需加倍;排泄物的消毒:排泄物5份加含氯消毒劑1份攪拌,放置2-6小時。
(4)乙醇的適用范圍:適用於皮膚、物品表面及醫療器械的消毒;70-75%溶液多用於皮膚消毒;95%溶液用於燃燒滅菌。
注意事項:消毒用的濃度切勿超過80%,濃度過高或過低均影響殺菌效果;不適用於手術器械滅菌;易燃、易揮發,須加蓋保存,置於避火處,並定期檢測溶液濃度;有刺激性,不宜用於黏膜及創面的消毒。
㈢ 用氣相色譜法怎麼檢測環氧乙烷,防止環氧乙烷爆炸
用氣相色譜法怎麼檢測環氧乙烷,防止環氧乙烷爆炸
氣相色譜方法,可用弱極性毛細管柱,頂空方法,用水溶解樣品和對照品,對照溶液可用2種方法配製,法1:在冰箱中打入水容量瓶中,用增量法定量,具體方法見10版葯典,明膠空心膠囊方法,法2,用電位滴定測定環氧乙烷對照溶液,具體方法見10版中國葯典二部,吐溫80,聚山梨酯中方法。要看柱子以及條件的。 填充柱可能分不開,RTX-1應該可以,具體色譜參數你可以參考聚乙二醇400,他檢環氧乙烷,二氧六環和乙醛,出峰順應該是環氧乙烷、乙醛,流速最好不要太快。
㈣ 微生物限度檢查常用的消毒劑有哪些
微生物限度檢查常用的消毒劑有哪些
據研究,可污染飲用水的致病微生物有上百種,為杜絕介水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保證人體健康,生活飲用水必須經過消毒處理方可供飲用。目前我國用於飲用水消毒的方法主要有氯化消毒、二氧化氯消毒、紫外線消毒和臭氧消毒。 一 氯化消毒 1.常用氯消毒劑的種類 1.1氯 分子式為Cl2,分子量是70.91。氯是一種強氧化物質,在常溫常壓下呈黃綠色氣體,氯氣較空氣重2.5倍,具有強烈的刺激性和氯臭味。當加壓至6—7個大氣壓時可液化,體積縮小 457倍,可灌入鋼瓶中貯存,故又稱液氯。液氯較水重1.5倍,將液氯置於大氣中,立即變成氣體,將氯氣通入水中可得氯水。氯加入水中可變為鹽酸和次氯酸。 1.2漂白粉 漂白粉又稱含氯石灰、氯化石灰。它是將氯氣通入熟石灰中而製成的混合物,主要成分為次氯酸鈣(含32%—36%),還含氯化鈣(29%)、氧化鈣(10%—18%)、氫氧化鈣(15%)及水(10%),通常以Ca0Cl2代表其分子式。 漂白粉為白色顆粒狀粉末,有氯臭,能溶於水,溶液呈鹼性,有大量沉渣。漂白粉穩定性差,在一般保存過程中,有效氯每月可減少1%—3%,因此不宜保存過長時間。 1.3漂白粉精 將氯化石灰乳經過結晶分離,再溶解噴霧干 燥即製成漂白粉精,漂白粉精含次氯酸鈣約80%,還含少量的氯化鈣(2.74%)、氫氧化鈣(1.9%)。 漂白粉精為白色粉末,有氯臭,易溶於水,溶液呈鹼性,有少量沉渣,穩定性較漂白粉好,有效氯含量是漂白粉的一倍。 1.4有機含氯消毒劑 目前最常用於各種物品消毒的是二氯異氰尿酸鈉(優氯凈), 二氯異氰尿酸鈉為白色粉末,有氯臭氣,有效氯含量為60%—64%,性質穩定,易溶於水,溶液呈弱酸性。但據研究報道有機氯毒性危害程度比無機氯大,且可能有致癌作用,因此,採用有機含氯消毒劑作長期飲用水消毒是不適宜的。 1.5次氯酸鈉 電解食鹽所得氯氣與氫氧化鈉作用生成次氯酸鈉,分子式NaOCl,分子量為74.44。次氯酸鈉為淡黃色液體,有氯臭,有效氯含量為12%—14%,易溶於水,穩定性差,受熱及陽光照射有效氯易喪失,故不宜長時間保存。 2.氯化消毒的基本原理 2.1氯的殺菌機理 氯的殺菌作用是由於次氯酸體積小,電荷中性,易於穿過細胞壁;同時,它又是一種強氧化劑,能損害細胞膜,使蛋白質、RNA和DNA等物質釋出,並影響多種酶系統(主要是磷酸葡萄糖去氫酶的巰基被氧化破壞),從而使細菌死亡。氯對病毒的作用,在於對核酸的致死性損害。有資料指出病毒對氯的抵抗力較細菌強,其原因可能是病毒缺乏一系列的代謝酶;氯較易破壞—SH鍵,而較難使蛋白質變性。 2.2影響消毒效果的因素 氯化消毒的效果受下列各因素的影響:加氯量、接觸時間、PH值、水溫、水的渾濁度和微生物的種類及數量。 2.2.1加氯量: 用氯及含氯化合物消毒飲水時,氯不僅與水中細菌作用,還要氧化水中的有機物和還原性無機物,其需要的氯的總量稱為「需氯量」。為保證消毒效果,加氯量必須超過水的需氯量,使在氧化和殺菌後還能剩餘一些有效氯,稱為「余氯」。一般要求氯加入水中後,接觸30分鍾,水中至少應保持游離性余氯0.3mg/l。在配水管網末梢,游離性余氯不應低於0.05mg/l。余氯分為游離性余氯和化合性余氯兩種,游離性的HOCl、OCl-和Cl2;化合性如NH2Cl和NHCl2。前者殺菌力較強,後者殺菌力較弱。 2.2.2接觸時間: 氯加入水中後,必須保證與水有一定的接觸時間,才能充分發揮消毒作用。用游離性有效氯(指HOCl和OCl—)消毒時,接觸時間應至少30分鍾,游離性余氯達0.3—0.5mg/l;採用氯胺(指NH2C1和NHCl2)消毒時,接觸時間應在l—2小時,化合性余氯達1—2mg/l。 2.2.3水的PH值: 次氯酸是弱電解質,其離解程度取決於水溫和水的PH值。當PH值<5.0時,HOCL呈100%形式存在於水中,隨著PH值的增高,HOCl逐漸減少而OCL-逐漸增多。PH值在6.0時,HOCl在95%以上;PH值>7.0值,H0CL含量急劇減少;PH=7.5時,HOCl和OCl-大致相等;PH值>9時,OCl-接近100%。根據對大腸桿菌的實驗,次氯酸(HOCl)的殺菌效率比次氯酸離子(OCL-)高約80倍。因此,消毒時應注意控制水的PH值,不要太高,以免生成OCl-較多,H0CL較少而影響殺菌效率。用漂白粉消毒時,因同時產生Ca(OH)2,可使PH值升高。故當漂白粉因保存不當或放置過久而使有效氯含量低時,消毒效果會受影響。 二氯胺的殺菌效果較一氯胺高,三氯胺則幾乎無殺菌作用。它們之間的生成量比例,取決於氨和氯的相對濃底,PH值和溫度等因素。一般而言,當PH值>7時,一氯胺的生成量較多;PH=7.0時,一氯胺和二氯胺近似相等;PH值<6.5時,主要為二氯胺;三氯胺只有當PH值<4.4時才存在。 2.2.4水溫: 水溫高,殺菌效果好。水溫每提高10℃,病菌殺滅率約提高2—3倍。 2.2.5水的渾濁度: 用氯消毒時,必須使生成的次氯酸(HOC1)和次氯酸離子(OCl-)直接與水中細菌接觸,方能達到殺菌效果。如水的渾濁度很高,懸浮物質較多,細菌多附著在這些懸浮顆粒上,則氯的作用達不到細菌本身,使殺菌效果降低。這說明消毒前混凝沉澱和過濾處理的必要性。懸浮顆粒對消毒的影響, 因顆粒性質、微生物種類而不同。如粘土顆粒吸附微生物後,對消毒效果影響甚小,而糞尿中的細胞碎片、或污水中的有機顆粒與微生物結合後,會使微生物獲得明顯的保護作用。病毒因體積小,表面積大,易被吸附成團,因而顆粒對病毒的保護作用較細菌大。 2.2.6水中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 不同微生物對氯的耐受性不盡相同,除腺病毒外,腸道病毒對氯的耐受性較腸道病原菌強。消毒往往達不到100%的殺滅效果,常以99%、99.9%或99.99%的效果為參數。故消毒前若水中細菌過多,則消毒後水中細菌數就不易達到衛生標準的要求。 3.氯消毒的幾種方法 3.1普通氯化消毒法 當水中需氯量較低,且基本無氨(<0.3mg/L)時,加入少量氯即可達到消毒目的一種消毒法。此法產生的主要是游離性余氯,所需接觸時間短,效果可靠;但要求源水污染較輕,且基本無酚類物質(氯能與酚形成有嗅味的氯酚);游離性余氯較不穩定,不易在較長管網中保持至管網末梢。 3.2折點氯消毒法 採用超過折點的加氯量,使水中形成適量的游離性余氯,稱為折點氯消毒法。本法的優點是:消毒效果可靠;能明顯降低錳、鐵、酚和有機物含量;並具有降低臭味和色度的作用。缺點是耗氯多,因而有可能產生較多的氯化副產物三鹵甲烷;需事先求出折點加氯量,比較麻煩,有時水樣折點不明顯;會使水的PH值過低,故必要時尚需加鹼調整。 3.3氯胺消毒法 在水中加入氨(液氨、硫酸胺或氯化胺),則加氯後生成一氯胺和二氯胺,這種方法為氯胺消毒。氨與氯的比例應通過試驗確定,其范圍一般為1:3—1:6。本法的優點是:三鹵甲烷類物質的形成明顯較普通氯化法低;如先加氨後加氯,則可防止氯酚臭,化合性余氯較穩定,在管網中可維持較長時間,使管網末梢余氯得到保證。缺點是:氯胺的消毒作用不如次氯酸強,要求保證足夠長的接觸時間(2小時)和較高的余氯量(1—2mg/l),因此接觸時間長,費用較貴;需加氨而操作復雜;對病毒的殺滅效果較差。 3.4過量氯消毒法 當水源受有機物和細菌污染較嚴重時,或在野外工作、行軍等條件下,需在短時間內達到消毒效果時,可加過量氯於水中,使余氯達l—5mg/l。消毒後的水需用亞硫酸鈉、亞硫酸氫鈉,硫代硫酸鈉)或活性炭脫氯。 4.加氯地點和加氯設備 4.1加氯地點 在水的凈化處理流程中,加氯地點可選擇為: 4.1.1濾前加氯 指在混凝沉澱前加氯,其主要目的在於改良混凝沉澱和防止藻類生長,但易生成大量氯化副產物。 4.1.2濾後加氯 指在濾後水中加氯,其目的是殺滅水中病原微生物,它是最常用的消毒方法。也可採取二次加氯,即混凝沉澱前和濾後各加一次。 4.1.3中途加氯 在輸水管線較長時,在管網中途的加壓泵站或貯水池泵站的補充加氯。採用此法既能保證末梢余氯,又不致使水廠附近的管網水含余氯過高。 4.2加氯設備 大中型水廠一般均採用液氯消毒。液氯和乾燥的氯氣對銅、鐵和鋼等金屬沒有腐蝕性,但遇水或受潮時,化學活性增強,對金屬的腐蝕性很大,因此為避免氯瓶進水,氯瓶中的氯氣不能直接用管道加入水中,必須經過加氯機後投加。氯的投加設備種類很多,常用的有真空加氯機和轉子加氯機。 真空加氯機上部為一玻璃罩,浸於水盤中,罩內壓力較大氣壓低。液氯鋼瓶內的氯經減壓氣化後吸人玻璃罩內,由另一管孔通往水射器,與壓力水混合後送至加氯點。轉子加氯機鋼瓶內氯氣先進入旋風分離器,除去鐵銹、油污後再經彈簧膜閥、控制閥到轉子流量計和中轉玻璃罩,在水射器抽吸下,氯與壓力水混合並溶解,氯濃度大於1%,經加氯管道送往加氯點。加氯點應選在無壓的管渠內。 近來國內一些水廠引進了國外較先進的真空加氯系統,可根據原水流量以及加氯後的余氯量進行自動運行。小水廠可用漂白粉消毒。所用漂白粉其有效氯應達到25%。調制和投加漂白粉溶液桶應有兩個,以便輪流使用。溶液桶內可配成濃度1%—2%的漂白粉澄清液備用。有的水廠也採用漂白粉精片或次氯酸鈉進行消毒。 5.氯化消毒的安全性問題 5.1氯化副產物的形成及危害 在氯化消毒殺滅水中病原微生物的同時,氯與水中的有機物反應,產生一系列氯的副產物。通常,將水中能與氯形成氯化副產物的有機物稱為有機前體物。天然水中有機前體物以腐殖質(含腐殖酸和富里酸)為主要成分,其次有藻類及其代謝產物、蛋白質等。腐殖質是氯化消毒過程中形成氯化副產物三鹵甲烷的主要前體物質。三鹵甲烷屬揮發性鹵代有機物,主要有四種:即氯仿,一溴二氯甲烷、二溴一氯甲烷和溴仿。其中以氯仿含量最高。據研究表明氯仿具有致突變性和動物致癌性。 氯化副產物中非揮發性鹵代有機物有鹵乙腈、鹵乙酸、鹵代酚、鹵代酮和鹵代醛等。這類物質目前現有儀器難以檢測,但它們仍具有一定的突變性和致癌性。 5.2防治措施 對氯化副產物的防治,可根據情況採取以下措施:盡可能選擇有機前體物含量低的水源;加強混凝沉澱和過濾等凈化措施;防止藻類在制水構築物內的生長,以降低有機前體物的含量;改善氯化消毒方法,如取消預氯化和避免折點氯消毒,採用管網中途加氯等,以減少氯化副產物的形成;採用顆粒活性炭過濾,以除去已形成的氯化副產物;此外還可考慮採用二氧化氯或臭氧作氧化劑/消毒劑,也可改用氯胺消毒。 6.氯制劑效果測定 用於飲水消毒的含氯制劑有液氯、漂白粉、漂白粉精片和次氯酸鈉等,其消毒效果取決於有效氯的含量,液氯含有效氯在99%以上;新鮮漂白粉含有效氯在30%—35%;漂白粉精片含有效氯高達60%—70%;剛生產的次氯酸鈉有效氯在13%-14%。漂白粉有效氯含量必須達25%以上,次氯酸鈉有效氯含量應在10%以上才能作飲水消毒劑。有效氯的測定可採用碘量法。其原理是:氯在酸性溶液中與碘化鉀起氧化作用,釋出相當量的碘,再以硫代硫酸鈉標准溶液來滴定碘,然後根據硫代硫酸鈉標准溶液的用量計算出含氯化合物中有效氯的含量。漂白粉中有效氯的測定還可採用較簡捷的藍墨水快速測定法。因藍墨水能為有效氯所漂白,故可根據消耗藍墨水的體積計算漂白粉中有效氯的含量。 飲水在採用氯化消毒時,將涉及三個指標:加氯量,需氯量和余氯。 加氯量是指水中所加入的氯量。 需氯量是指消毒飲水所需要的氯量。 余氯是指水經加氯消毒接觸一定時間後,水中所剩餘的氯量,將加氯量減去余氯量即為水體的需氯量。飲水中余氯的作用是表證消毒效果,並可防止飲水受到再次污染。余氯有三種形式:總余氯、化合性余氯、游離性余氯。 我國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中規定集中式給水出廠水中游離性余氯含量不得低於0.3mg/L。 余氯測定方法有:碘量法測定總余氯量,原理同有效氯測定;鄰聯甲苯胺的比色法測定總余氯和游離性余氯量,其原理是在PH小於1.3的酸性溶液中,余氯與鄰聯甲苯胺反應,生成黃色的醌式化合物,用目視比色法進行比色定量;鄰聯甲苯胺—亞砷酸鹽比色法可分別測定三種形式的余氯和干擾假色,它的原理是當余氯與鄰聯甲苯胺生成黃色化合物後,再加入亞砷酸鹽其顏色不再變化,如先加亞砷酸鹽將余氯還原為氯化物,則余氯不能與鄰聯甲苯胺作用生成黃色化合物,此時溶液呈現的顏色為干擾物的假色。根據亞砷酸鹽及鄰聯甲苯胺的加入次序,並控制不同的顯色時間,則可分別測出遊離性余氯,化合物余氯和總余氯的含量,並能去除假色干擾。 由於鄰聯甲苯胺具有致癌性,目前國際上已取消此比色法,而採用DPD法測定水中余氯(包括游離氯、化合性余氯、總余氯)含量。其原理是:氯與D.P.D在偏酸性條件下作用,生成桃紅色產物,顏色的深淺與水中余氯的含量成正比。按加人試劑的順序不同,可測出三種不同的余氯。 二 其他消毒 1.二氧化氯消毒 本世紀40年代,歐洲一些國家發現用二氧化氯(C102)用於水的消毒有很好的效果,但因製造復雜,價格較貴,過去未受到重視。近年來,國外為避免氯消毒所引起的有害作用而尋找新的消毒劑時,對它的研究和應用日益增多,據資料統計,在1977年歐洲使用二氧化氯的水廠就有數千個,美國有103個水廠使用二氧化氯消毒。我國近兩年也有採用二氧化氯消毒飲水的水廠出現。 1.1二氧化氯的理化特性 二氧化氯在常溫下為橙黃色氣體,溶點-59.5℃,沸點11℃,冷水中溶解度為2.9g/l(即4℃時的溶解度),熱水中分解成HCl02、C12和O2。二氧化氯易溶於水,但不和水起化學反應,在水中極易揮發,其水中溶液呈黃綠色,敞開存放時能被光分解.因此不宜貯存,必須在現場邊生產邊使用;在密閉,避光條件下存放,很穩定,如果輕度酸化(PH6)則更穩定。二氧化氯很容易爆炸,當空氣中濃度大於10%或水中濃度大於30%時,都具有爆炸性。因此在生產時常用空氣來沖談二氧化氯氣體,使其濃度低於8%—10%。將此氣體溶於水時,水中二氧化氯濃度約為6—8mg/L。 二氧化氯在酸性條件下有很強的氧化性。 1.2二氧化氯的消毒力 從研究資料顯示,二氧化氯對細菌、病毒及真菌孢子的殺滅能力均很強,由於CLO2是一種不穩定化合物,不含H0Cl和H0Cl-形式的有效氯,然而其濃度常以有效氯的術語表示。Cl02氯原子為正4價,還原成氯化物時將可得到5個電子,因此其氧化力相當於氯的5倍,有效氯含量為263%。故二氧化氯是極為有效的飲水消毒劑。二氧化氯對微生物的殺滅原理是:二氧化氯對細胞壁有較好的吸附性和透過性能,可有效地氧化細胞內含疏基的酶;可與半胱氨酸、色氨酸和游離脂肪酸反應,快速控制生物蛋白質的合成,使膜的滲透性增高;並能改變病毒衣殼蛋白,導致病毒滅活。 1.3二氧化氯的毒性 二氧化氯及其歧化形成的亞氯酸鹽和氯酸根有一定的毒性。C1O2-能引起動物的溶血性貧血和變性血紅蛋白血症,CLO2還具有降低血清甲狀腺素的作用。經動物實驗證明,只有在接觸高濃度二氧化氯及歧化產物亞氯酸鹽時,才會產生不利影響;低劑量接觸一般不會影響其健康。例如:有人用小白鼠作實驗,飲用含亞氯酸鹽100mg/l的水,可使它們的血紅蛋白含量明顯減少;飲用含量為10mg/l的水就未引起這種變化。讓大鼠長期飲用含二氧化氯10mg/l的水,兩年後也未檢查出對動物健康有害的作用。 1.4二氧化氯消毒 CLO2在飲水消毒中除可單獨使用外,也可與其它消毒劑配合使用。如用CL02作制水前處理,然後在濾後水中加氯,這樣可防止形成過量的三鹵甲烷,減少構築物上藻類的生長,並能避免管網水中C102、C102-和CL03-的總量過高。 CLO2的投加量與源水水質有關,一般情況下,只作消毒用時,加入量為0.1—0.3mg/L,兼作前處理時,約為0.6-1.5mg/L。但無論何種情況,其餘氯量應與游離余氯相同,且管網中CL02、C102-和CL03-的總量應低於1mg/L。 影響二氧化氯消毒效果的因素主要是溫度,隨著溫度的降低其殺菌效力逐漸減弱。但消毒效果不受PH值的影響(PH6—10),這使其對水質PH的變化比氯有更強的適應性,特別適用於鹼度較高的水源水消毒;也不受天然水源中經常存在的氨的影響;因此,二氧化氯作為飲水消毒有其特有的實用性。 1.5二氧化氯消毒的優缺點 二氧化氯是一種強氧化劑,它在水的消毒中有以下獨特的優點:可減少水中三鹵甲烷等氯化副產物的形成;當水中含氨時不與氨反應,其二氧化氯的氧化和消毒作用不受影響;能殺滅水中的病原微生物和病毒;消毒作用不受水質酸鹼度的影響;經二氧化氯處理後,水中余氯穩定持久,防止再污染的能力強;因氧化作用強,可除去水中的色和味,不與酚形成氯酚臭;對鐵、錳的除去效果較氯強;二氧化氯的水溶液可以安全生產和使用。其缺點是:二氧化氯具有爆炸性,必須在現場制備,立即使用;制備含氯低的二氧化氯較復雜,其成本較其它消毒方法高;二氧化氯的歧化產物對動物可引起溶血性貧血和變性血紅旦質血症等中毒反應。 2.紫外線消毒 2.1紫外線消毒原理 對病原微生物具有殺滅作用的紫外線波長主要為200-300nm,其中240—280nm波長的殺菌力較強,254nm波長的紫外線殺菌力最強。紫外線對病原微生物殺滅作用的原理是:當微生物被照射時,紫外線可透入微生物體內作用於核酸、原漿蛋白與酶,使其發生化學變化而造成微生物死亡。據研究,紫外線使DNA上相鄰的胸腺嘧啶鍵合成雙體,致DNA失去轉錄能力,病原微生物死亡。 2.2紫外線消毒方法 用紫外線消毒飲用水時,一般採用紫外線飲水消毒裝置進行。消毒裝置是管狀,使水由一側進入,另一側流出,管道中用紫外燈照射。目前紫外線燈為高壓石英水銀燈。用於飲水消毒的設備有兩種:套管進水式(浸入式)和反射罩式(水面式)。套管進水式是燈管外有石英套管,水從燈管旁流過而消毒;反射罩式是利用表面拋光的鋁質反射罩將紫外線輻射到水中,所處理的水為無壓流。燈管有效壽命為500h,燈管分低壓燈管和高壓燈管,高壓燈管單位時間內消毒的水量較低壓燈管為多。利用紫外線消毒時,水的色度和濁度要低,水深最好不超過2cm,光照接觸時間10—100s。 2.3紫外線消毒的優缺點 紫外線消毒的優點是所需接觸時間短,殺菌效率高,不改變水的物理化學性質;不產生殘留物質和不良異味;缺點是消毒後水中無持續殺菌作用,每支燈管處理水量有限,且需定期清洗更換,(每周應用酒精棉球擦試燈管),成本也較貴。因此,除單位供水可採用紫外線消毒外,未獲得廣泛應用。 3.臭氧消毒 3.1臭氧的理化特性 臭氧又稱三氧。臭氧是已知最強的氧化劑,在常溫下為淡蘭色的爆炸性氣體,有特臭。臭氧氣體經低溫壓縮處理可呈液態,沸點為-112.3℃。臭氧在水中的溶解度比氧大13倍,但因分壓較低,故在常溫常壓下只能得到每升數毫克的濃度溶液。臭氧穩定性極差,在常溫下可自行分解為氧,並放出新生態氧: 3.2臭氧消毒的優缺點 臭氧消毒的優點是:消毒效果較C102和CL2好;用量少;接觸時間短;PH在6—8.5范圍內均有效;不影響水的感官性狀,同時還有除臭、色、鐵、錳、酚等多種作用;除水中有溴離子外,不產生三鹵甲烷;用於前處理時尚能促進絮凝和澄清,降低混凝劑用量,並因而減少化學污泥量。缺點是:投資大、費用較氯化消毒高;水中03不穩定,控制和檢測O3均需一定的技術,缺乏剩餘消毒劑,出廠水無剩餘03(03對管道腐蝕作用強,也不允許有剩餘03),因此需用第二消毒劑,以防止細菌後生長。 三 消毒方法的應用 1.大中型水廠 目前我國極大多數水廠採用氯消毒。氯消毒效果好,具有持續消毒作用(管網余氯),且費用較其它消毒方法低。但是,由於氯氣是具有刺激性和有害氣體,對金屬有極強的腐蝕性,因此採用氯消毒必須有專門的加氯機、加氯間和氯庫,以保證加氯的安全性。通常將裝有液氯的氯瓶放在磅秤上,在加氯過程中隨時觀察氯瓶重量度化,經以核對氯瓶中剩餘液氯量,防止用空,使用時還應防止加氯機的水倒灌入氯瓶。因氯氣比空氣重,加氯間和氯庫外牆的低處安裝排風扇,以排除聚積在室內的氯氣;氯庫和加氯間內應安置漏氣探測報警儀,以預防和處理氯氣泄漏事故,在加氯間還應有應急中和處理池(池內裝石灰水)。 加氯後,應加強余氯的連續監測,有條件時,加氯地點宜設置余氯連續測定儀。目前國內很多大型水廠採用自動化加氯,也有的水廠採用計算機控制加氯。 為減少沉澱池和濾池中藻類生長,有些水廠採用濾前加氯和濾後加氯的二次加氯方法。但濾前加氯可造成氯與水中有機物反應形成三鹵甲烷等物質,因此目前提出在濾前採用臭氧或二氧化氯消毒,濾後採用氯消毒的方法。 小型水廠目前有採用氯消毒方法,也有採用漂白粉消毒。因漂白粉所含有效氯易揮發,每批購進的漂白粉應進行有效氯含量的測定。存放漂白粉的倉庫應與漂白粉溶液投加間隔開,並保持陰涼,乾燥和良好的自然通風條件。漂白粉溶解池和溶液池一般2個,便於輪流使用。池底坡度不小於2%並坡向排渣孔。因氯有腐蝕性,應有防腐蝕措施.加漂白粉間與—級泵房應隔開,並採用自然通風,室內地坪坡度不小於5%。 漂白粉投加方法:將每包50kg的漂白粉先加400—500kg水攪拌成10%-15%的溶液,再加水調成1%-2%濃度、澄清後、由計量設備投到濾後水中,可採用重力將漂白粉溶液投加到水泵吸水管中,也可用水射器向壓力管中投加。 2.企業、農村水廠 2.1企業水廠的消毒 企業由於供水量較小,管網相對集中,目前採用的飲水消毒方法較多。有氯化消毒、漂白粉消毒、也有採用臭氧消毒、紫外線消毒和二氧化氯消毒,還有部分採用次氯酸鈉消毒。 次氯酸鈉是由次氯酸鈉發生器將食鹽電解後產生的,其有效氯含量在1%-5%。次氯酸鈉容易受陽光、溫度的作用而分解,因此次氯酸鈉宜就地制備和投加。工業制備的次氯酸鈉有效氯含量在10%-12%,但由於其不穩定性,在購進時應測試其有效氯含量。存放時間應在1月以內。投加方法要用重力投加,通過水封箱加註到水泵吸水管中,也可用水射器向壓力管中投加。加葯濃度以有效氯含量在l-6mg/L時每噸水約加10-60ML次氯酸鈉溶液。 2.2農村水廠 農村水廠以深井加水塔的供水方式為多,也有使用地面水而進行完全處理後的供水生產方式。農村水廠的飲水消毒根據其經濟條件不同而選擇的方法不同,大部分採用的是漂白粉消毒,也有使用次氯酸鈉消毒,少數水廠採用液氯消毒、臭氧消毒、二氧化氯消毒和紫外線消毒。 3.農村分散式給水 我國農村目前分散式給水面還有相當的比例,為保證飲用水質的衛生安全,井水必須經常消毒,尤其在腸道傳染病流行季節更不可忽視。井水消毒可採用普通消毒法和持續消毒法。 普通消毒法即每天向井內投加漂白粉(或漂白粉精)溶液。消毒前,應先測量井中的水深和直徑,算出井水水量。有條件時可取井水水樣進行需氯量測定。根據井水水量和加氯量(或需氯量)計算出每次消毒所需的漂白粉(其有效氯含量也應事先測定)重量。將漂白粉加水調成糊狀,再加水攪拌,把澄清液倒入井內,用潔凈水桶或竹桿在井內攪和,半小時後,從井中取水樣測定余氯含量,使保持在0.3—0.5mg/L為宜。如余氯不足或過多,說明所加葯量太少或過多,應作為下一次消毒時參考。井水消毒一般每天2次,一次在早晨群眾用水前,一次在午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