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原發性肝癌病案分析:病因、病例、鑒別診斷、檢查、診斷要點及治療原則
原發性肝癌是指發生在肝細胞或肝內膽管細胞的癌腫,其中肝細胞癌占我國原發性肝癌中的絕大多數。
病因
病因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認為與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黃麴黴素等某些化學致癌物質、肥胖、糖尿病和遺傳等因素有關。
病理
大體類型可分為三型:塊狀型、結節型和彌漫型。
組織學分類可分為三類:肝細胞型、膽管細胞型、混合型和特殊類型。
肝細胞型
膽管細胞型
轉移途徑:肝內轉移;肝外轉移,包括血行轉移、淋巴轉移、直接蔓延和種植轉移。
診斷要點
一、既往病史:可有乙型肝炎、肝硬化病史。
二、臨床表現
1.症狀
①肝區疼痛,多為肝癌的首發症狀,表現為持續鈍痛或脹痛。當腫瘤破裂時會引起突發性右上腹甚至全腹痛。
②轉移灶症狀發生肺、骨、胸腔等處轉移出現相應症狀。
③全身和消化道症狀:消化道表現如食慾不振、消化不良、惡心嘔吐及腹部包塊等。全身症狀表現如進行性消瘦、發熱、乏力、營養不良和惡病質等。
2.查體
①肝腫大:為晚期肝癌的主要體征,最為常見。多在肋緣下觸及,呈局限性隆起,質地堅硬。伴或不伴明顯壓痛。
②脾腫大。
③黃疸常為晚期表現。
④腹腔積液常為肝硬化腹腔積液,多為漏出液,呈淡黃色或血性。
3.伴癌綜合征
低血糖症、紅細胞增多症、高鈣血症、高脂血症。
4.並發症
肝性腦病、上消化道出血、肝癌結節破裂出血、繼發感染。
三、實驗室檢查
腫瘤標記物
1.甲胎蛋白(AFP):檢測AFP診斷肝細胞癌的標准為:①AFP>500μg/L持續4周;②AFP由低濃度逐漸升高不降;③AFP在200μg/L以上的中等水平持續8周。
2.去γ-羧基凝血酶原(DCP):在肝癌低發區,可能是比AFP更好的指標。
3.α-L-岩藻糖苷酶(AFU)
4.γ谷氨醯轉移酶同功酶Ⅱ(γ-GT2)
四、影像學檢查
1.超聲最常用而有效的方法,較小的肝癌常呈低回聲,較大的肝癌常呈低回聲或回聲強、弱不等。一般可檢出直徑2cm以上的腫瘤。
2.CT通常表現為周界比較清楚的密度減低區。同時可以了解肝內外腫瘤的范圍,門靜脈有無侵犯等。CTA(CT血管造影術)敏感性更高,是診斷小肝癌及微小肝癌的有力手段。
3.MRI對顯示癌栓有價值,對辨別小肝癌及血管瘤特別有價值。
4.選擇性肝動脈造影對准備手術切除,腫瘤栓塞治療前了解肝動脈的解剖結構很有必要。
5.放射性核素肝顯像包括SPECT、PET等,越來越受到重視。
6.腹腔鏡檢查
7.肝穿刺活檢
8.剖腹探查
鑒別診斷
1.繼發性肝癌一般症狀較輕,病情發展緩慢,有原發腫瘤病史或可找到原發灶,無慢性肝病、肝硬化的證據,影像學檢查顯示轉移灶之間的肝組織正常,AFP一般陰性,結合病理證據可明確。
2.肝血管瘤:絕大多數病人無任何症狀,無慢性肝炎、肝硬化病史,AFP陰性,結合B超可診斷。必要時可查增強CT、MRI、紅細胞標記放射性核素掃描、肝動脈造影等明確。
3.肝硬化:肝臟體積多縮小,無佔位性病變,AFP僅輕度升高。
4.活動性肝炎肝病活動時AFP可能短暫升高,但AFP與ALT呈平行或同步關系。
5.肝膿腫慢性肝膿腫吸收機化後有時不易鑒別,但多有感染病史,必要時在超生引導下行診斷性穿刺,慢性肝膿腫經抗感染治療後多可逐漸吸收變小。
治療原則
1.手術治療
手術切除;肝移植;姑息性外科治療。
2.放射治療
3.化學治療只有少數葯物對肝癌有明確療效,以PDD(順鉑)為首選,可行肝動脈栓塞化療。
4.生物和免疫治療
5.中醫治療
6.並發症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