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鑒別古董瓷器
鑒定古瓷器主要從款識、造型、紋飾和胎釉特徵方面下手,
每個朝代瓷器胎體的厚薄程度都不盡相同
提防新瓷作舊。把新瓷退去光澤,以顯出古樸的風味
根據款式鑒別
識別真偽時,首先看款識,注意款識的筆法,由於每個人的書法不同,寫官窯款的字體又必須經過選擇,仿製者過於謹慎,就難免失於局促,筆法不生動不自然。這種破綻,為鑒定瓷器提供了線索。
根據紋飾和色彩鑒定瓷器
從紋飾和色彩方面看,陶瓷器上的紋飾同造型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並隨著繪瓷原料和技術的不斷豐富改進,無論在題材內容及表現形式上都有其不同時代的水平和特點。因而也就成了劃分時代、鑒別真偽的一條有力線索。
根據胎釉鑒別
從胎釉方面看,由於時代和地區的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燒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著比較明顯的差別,故在鑒別瓷器時應對此細致的觀察。
一般來說,從胎質、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窯口。
總之,辨別瓷器既要用眼來辨其色澤、厚薄、片紋、氣泡,也要用手摩以別粗細,用指扣敲以察音響。必須耳、目,手三者並用。最後評定質量的優劣,以及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
下面是關於鑒定的視屏參考
㈡ 如何簡單鑒定古陶瓷
一、根據各期陶瓷胎質、釉色的特點來判斷 一般來說,從胎質、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窯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時代的青釉瓷器,又稱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級階段,其胎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質堅硬,瓷化程度較高;其釉色青,釉層較薄,厚薄不均。這是因為當時採用瀝釉方法進行施釉的緣故。
二、從各朝代陶瓷的紋飾去判斷 鑒定陶瓷,除了看其器皿的胎骨和釉色之外,紋飾的鑒定也很重要。瓷器上的紋飾就象一個人的衣冠,它有明顯的民族性和時代性。我們鑒定古陶瓷時千萬不要忽視它。中國古代陶瓷紋飾繁多,但按類別可分為人物、動物、植物和裝飾四大類。紋飾本身有它的時代性,它是當時社會文化的反映。例如,明代中期,正德年間,道教、佛教和伊斯蘭教在社會廣泛興起,所以,瓷器上出現了八仙、八寶圖、真武大帝、花捧迴文、書寫迴文、仙人朝聖圖等圖 案。又如,清代康熙皇帝吸取明亡的教訓,對尚武和習文極為重視。所以,在瓷器圖案中,尚武方面有各樣的刀馬人物和清裝射獵圖等出現;在習文 方面,在瓷器上大量書寫詩詞,以文字作為圖案裝飾。
三、從各朝代陶瓷的造型去判斷 陶瓷鑒定,造型是一個重要依據。它有明顯的時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會時期人們的審美觀。 飯碗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皿,一般人對它也許注意不多。其實,它的造型也是不斷地隨著社會發展而變化的。唐代的飯碗,一般是深腹,直口,實平足,胎厚,體重。明代的碗,口外撇,腹深而豐滿,圈足較高,給人以古拙穩重之感。入清以後,特別是康熙時期,碗口外撇,但弧度沒有明代大,腹深但顯得瘦小,圈足開始變矮。到雍正以後,其圈足最下處,一改明代的平齊而向圓形(俗稱泥鰍背)演變。
四、從歷代陶瓷的款識來判別 款識也叫年款,是在一件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心裡,身的中部或口緣等部位,書寫上某某皇帝的年號,如大明成化年制等字樣,以表示年記。這種年款,有一部分是專為宮廷燒制的,叫官窯款;有一部分是民間燒制的,叫民窯款。除了記年款,還有殿名款(如體和殿)、堂名款(如中和堂,這是康熙皇帝在圓明園居住過的殿堂)、齊名款、軒名款、贊譽款、吉祥款、陶工款、供養款、干支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花樣款(如白兔、雙魚、折枝花朵等),等等。這些都稱為款識,是表示某個朝代生產的器物。款識的識別,是古陶瓷鑒定中較為重要的一個環節。
㈢ 古瓷器鑒定的26個方法 古瓷器鑒定的26個方法是什麼
1、鑒定古瓷器可以看釉面老化程度,古瓷器存在的時間長,釉面老化程度比較嚴重,光芒比較內斂。
2、可以看釉層內部結晶,古瓷器釉層內部老化會產生很有規律的結晶,這些結晶會形成花朵狀,在顯微鏡下,釉層的上中下層次非常清楚。
3、古瓷器如果有缺損,可以通過看鈣化現象來辨別,古瓷器的斷口部位一般會出現鈣化現象,鈣化程度有輕重不同,老化程度也不一樣。
4、可以通過看足脛部水土浸蝕的狀態來辨別真偽,真古瓷器會存在水土浸蝕的痕跡,而老化狀態是現代人工不能做出來的。
5、從古瓷器胎土表面附生物的堅固程度和古舊程度來看,古瓷器的附生物古舊,並且堅固,這兩個特點必須同時存在,而常見的附生物在土鹼、水銹。
6、若是古瓷器釉面出現「銀星」、「汗星」等斑點或「銀色」釉膜,則說明是很古老的古瓷器,這種古瓷器上面的銀膜、銀星、汗星在釉面上洗不掉。
7、從古瓷器的材料顏色來看,古瓷器從視覺上給人的感覺是柔和的,施彩較厚,顏色較為純正,新瓷器的施彩生硬,彩釉結合不緊,有粗松的感覺。
8、從古瓷器的紋飾畫工來看,古瓷器的紋飾大多有寓意,線條給人自然流暢的感覺,新瓷器的紋飾線條比較呆滯、僵硬。
9、從古瓷器的聲音來看,古瓷器年代久遠,胎質經過多年風化,輕輕敲擊會發出略顯沉悶的聲音,新瓷器經過敲擊發出的聲音會比較清脆。
10、從古瓷器的款式來看,古瓷器大多都有款式,並且書寫工整嚴謹,底款的字會和瓷器的主題圖案相對應,而新瓷器的落款相對隨意。
11、從古瓷器的式樣上看,真的古瓷器式樣傳統,具有所屬時期的時代特點,反映了人們當時的審美標准,假的古瓷器式樣奇特,顯得不倫不類。
12、從古瓷器的邊口顏色上看,因為製作工藝的原因,真的古瓷器邊口內外顏色一致,假的內外顏色不同。
13、從古瓷器底部的介面上看,瓷器的製作工藝不同,真的古瓷器介面處釉色相同,假的古瓷器介面釉色有些差異。
14、從古瓷器的花紋上看,真的瓷器花紋不易脫落,顏色一致,假的瓷器花紋部分易落。
15、從古瓷器表面的包漿上看,真的古瓷器表面的包漿均勻透亮,假的古瓷器表面的包漿一擦就掉。
16、從古瓷器表面的斑點上看,真的古瓷器表面有銀膜斑點,假的古瓷器表面沒有任何斑點。
17、從古瓷器釉層的厚度上看,真的古瓷器釉層厚度較厚,假的古瓷器釉層厚度較薄。
18、從古瓷器的胎質上看,真的古瓷器質地細密堅韌,假的古瓷器胎質比例不均勻。
19、從古瓷器底部的粘沙現象上看,真的古瓷器底部有粘沙現象,假的古瓷器底部沒有粘沙現象。
20、從古瓷器底部的火石紅上看,真的古瓷器底部的火石紅較為濃艷,假的古瓷器底部的火石紅輕浮不定。
21、從古瓷器花紋的線條上看,真的古瓷器上的花紋是手繪的,線條自然流暢,假的古瓷器上的花紋線條是機器繪制的,比較僵硬。
22、從古瓷器的底足上看,真的古瓷器的底足自然整齊,因為是手工捏造的原因摸起來有些凹凸不平,假的古瓷器底足較為隨意,造型較為單一。
23、從古瓷器的工藝上看,每個年代都有不同的工藝水準,這需要進行專業檢測,假的古瓷器的工藝基本是採用機械和化學材料製作的。
24、從古瓷器的年代來看,將古瓷器拿到專業的鑒定機構進行專業鑒定,得知古瓷器是哪個年代製造的。
25、從古瓷器的痕跡上看,真的古瓷器經歷了歲月的侵蝕,表面會有腐蝕老化的痕跡。假的古瓷器表面容易做舊,表面的痕跡比較新。
26、從古瓷器表面的光澤上看,真的古瓷器年代較長,表面的光澤較為柔和,假的古瓷器表面十分明亮。
㈣ 古瓷器鑒定最簡單方法
如何鑒別瓷器的真偽?
一、從釉面老化程度來辨別真偽
1.先看釉面光澤:光芒內斂,有如薄霧覆蓋其上,這是非常老化的釉面才具有的「如霧狀膜皮」,若是一般狀態的老化釉面,只是光芒柔和、不刺眼。
2.釉面老化形成塑膜狀局部斑塊和結晶:首先要絕對確認這種斑塊和結晶是天然的、是人力不可製造的,那麼,才能肯定它絕對是真古瓷。因此,凡是生長有類似的「天然如霧如膜狀」的瓷器,絕對是真古瓷。
3. 塑膜狀結晶斑、雪花狀結晶斑和釉層內外層次分明的結晶斑點共生,完全是天然狀態。這種多形態、多樣化的老化特徵同時出現在一件瓷器上,更是現代科技無能為力的。
二、從釉層內部結晶來辨別真偽
釉層內部老化產生出很有規律的結晶,形成花朵狀,而且在釉層的上中下層次非常清楚。這是顯微拍攝的效果,肉眼裸視根本看不到。這是人力無法仿製的。
釉泡破孔周圍形成老化「暈圈」,有逐步過渡的層次,破孔口周圍的鈣化狀較嚴重,而暈圈的最邊緣卻與正常釉層融為一體無明顯的界限分別,這就是自然老化的破損釉泡狀態——這種老化的破損釉泡對鑒定所有的古瓷器都是通用的。
注意觀察釉泡破孔的「暈圈」發色和形態。凡是具有這種釉泡破孔帶自然「暈圈」的瓷器,無疑都是真品。此特徵可以通用於一切具有破損釉泡的瓷器。因此可以說,凡是用40倍以上的放大鏡或顯微鏡才能看到的、而且是多種樣式的有序結晶體,都是人力做不出來的。
三、從青瓷方罍足脛部水土浸蝕的狀態來辨別真偽:這種老化狀態是不是現代人工可以做出來的。
四、從胎土表面「附生物」的堅固程度和古舊程度鑒定真偽
附生物必須「古舊」,必須堅固。比如:土鹼,水銹,其它非自身的「外來雜物」。「古舊」和「堅固」必須同時存在。
五、從鈣化現象來辨別真偽
若有缺損可見胎骨的,看斷口的胎骨有沒有鈣化現象。鈣化程度有輕重不同,老化程度也不完全相同。斷口口面有干澀感;或有一層很薄的膠膜感覺,缺乏光澤,但無論如何也洗不掉;有的斷口口面生長有干澀、灰白的鈣化物,但極薄、刷洗不掉。凡是露胎處或是缺口面的胎骨上「生長有薄霧狀鈣化物,或相當古舊而又洗不掉的土鹼」、或者生長有「圓點狀」的古舊鈣化物,都是不需要請專家鑒定的真古瓷。
六、若是釉面產生出「銀星」、「汗星」斑點,或者是「銀色」釉膜,那是極老的古瓷。這件瓷器的「銀膜」形成了「塊斑」。注意,銀膜、銀星、汗星是長在釉面上的,是洗不掉的。
㈤ 如何鑒定古瓷器
鑒定瓷器的真偽除了親身實踐外,還要多看有關的書籍,多去大拍賣行參觀預展,多請教專家和內行。有時買到一件有爭議的東西也是好事,那說明它還是有一定價值的,景德鎮王掌櫃簡單總結了一些古瓷鑒定的主要內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斷代:即鑒別某件古瓷的相對燒造年代,又叫「分期斷代」、」器物排隊」,古瓷中,多數器物上沒有落年款,有的器物上落有年款的。前者首先是解決斷代問題,後者有辨別真偽的問題和偽品的仿造年代問題。對景德鎮古瓷的斷定,一般要求按如下時代來區分:五代,宋朝早期、中期、晚期,元朝前半期、後半期,明朝與清朝要求按照帝王年號來分期。但按照帝王年號分期是為了表述上的方便,決不意味著產品所具的特徵是隨著帝王的更換而變化的,而是隨著新工藝、新材料的出現、人們審美觀和生活習慣的變化、陶工的一代代地更新而漸漸變化著的,是沿著繼承、創新、再繼承、再創新的藝術發展常規變化著的。所以我們在斷代時,掌握產品演變的總趨勢是非常重要的。
隨著現代自然科學的研究成果在考古學上的廣泛應用,近十多年來已使用了「烈釋光(TL)法」測定古瓷的燒造年代,誤差可達到10%以內,但這種方法往往要在器物上鑽孔取出少量的標本,有損害器物。另外,對那些「後加彩」、「後燒款」,或受到過暴曬、加熱等干擾的器物,是不太適用的。在目前情況下採用目測仍是十分重要的,即是用科學儀器對古瓷斷代推廣了,也必須和人的實際鑒定經驗相結合,正如醫學上先進的診斷儀器不能完全代替醫生的臨床診斷一樣。
2、斷真偽:名窯產品影響其他窯口的生產,這是在商品生產中常見的事,如景德鎮五代生產的」蟹殼」青釉瓷,在胎、釉、造型等方面都深受越窯青釉瓷的影響,但這並非仿古生產,從古瓷鑒定角度來說,是屬於窯口的問題,不屬斷真偽的內容。斷真偽是區分有意仿製前代產品的贗品。即把「仿古器」與「真器」識別出來。景德鎮明朝成化御窯廠仿宋朝龍泉哥窯紋片瓷極似。清末和民國,仿古生產有不少專門的小作坊,有的達到了亂真水平,此時的對外貨易也幾乎成了古董貿易了。解放以後,仿古瓷生產仍然是瓷業生產中的一部分。這樣一來,致使傳世的」古瓷」中贗品充斥,魚目混珠。我們在古瓷鑒定時就要認真去做「去偽存真」的工作了。
3、斷優劣:即鑒別古瓷的質量和價值。質量一一是指古瓷本身是否存在燒制時所造成的或使用過程中所造成的種種毛病,如變形、裂痕、沖口、陰黃、粘釉、磨釉、縮釉、剝釉、剝彩、脫彩、漏彩、補彩等。價值--是指某件古瓷的歷史、科技、藝術方面的價值。歷史價值是說該產品帶有絕對的燒造年代或知道了相對的燒造年代,可作為斷代的依據;能證明某一品種的創燒年代或衰落年代;能證實中外技藝交流或反映某一歷史事實等。科技價值是說該產品能反映古代制瓷技藝發展進程和瓷業科學技術成果的;能反映瓷業的革新、創造和高超的技藝等。藝術價值是看構成產品美的三個基本要素:瓷質、器型、裝飾的藝術處理是否高,三者之間是否和諧統一,能否代表某時期的陶瓷藝術水平和藝術風格,此外,國內外稀少的產品也往往是珍貴品。
4、斷窯口:即鑒別產品的產地。唐代陸羽《茶經》,在品茶時同時評論了不同產瓷地區的茶碗,說:「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壽州次,洪州次……。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這是在古文獻中較早以瓷產地來稱道產品的窯口的名稱也相隨而生,隨著瓷業的發展,窯口的命名方法也越來越多,歸納起來主要有四種方法。
(1)以燒造地點來命名。如浙江龍泉窯,福建德化窯、江西吉州窯,景德鎮湖田窯等,這種命名方法較為普遍。
(2)以某窯的主技者的姓氏來命名。如景德鎮唐代的陶(玉)窯、霍(仲初)窯,明代的崔公窯、周(丹泉)窯,清代的郎(廷極)窯、年(希堯)窯、唐(英)窯等。
(3)按燒造年代來命名。如景德鎮明代御窯通常分別叫永樂窯、宣德窯、成化窯等。
(4)按產品的攸用者的身份來命名,如官窯、民窯、樞府窯等。所謂官窯,是生產專供朝廷和皇家使用(包括皇帝用來賞賜入貢國及使臣,或賞賜群臣、親貴)的各種瓷器的窯,也稱御窯。如北宋的汴京官御、南宋的杭州官窯,景德鎮元代的「御土窯」、「樞府窯」,明、清的御窯(又叫官窯、廠官窯)。所謂民窯,是為了滿足國內外廣大人民生活需要而生產民間用瓷的民營手工業作坊。
同時期的不同窯口產品,有差別明顯的,亦有相近的,這需要我們去加以區分。產品的地方特色主要是因原料的不同而形成的,所以,斷窯口主要是看產品的胎、釉特徵,其次是看工藝、造型和裝飾等諸因素。
古瓷鑒定的方法
有比較才有鑒別。應用類型學的分類排比的方法是目測鑒定古資的普遍方法。一般是按器物造型與裝飾分類,或把不同時代的碗進行系統的排比,或把不同時代的五彩、青花、單色釉等分別進行系統的排比。在排比中,要充分運用以上所述的古瓷鑒定的五點依據,去解決鑒定的以上四點主要內容。
對某一時代的產品尚未取得「標准器」的情況下,則採用」看兩頭、印證中間」的方法。如美國波普氏在鑒定洪武青花時,先看元「至正型」青花,再看明永樂,宣德有官窯年款的青花,那些似又不似元青花,而又具有某些明永樂、宣德青花瓷特徵的青花瓷,便是明洪武青花瓷。因為任何時期的產品必然會帶有許多「承前啟後」的因素。鑒定時前看後想,左右思量是會得出正確的結論來的。
當一件需要鑒定的產品擺在我們面前時,我們怎樣來分析它的燒造年代和窯口呢?也就是說器物本身哪些方面能夠反映出它真實的燒造年代和窯口?我們把能反映器物燒造年代和窯口的因素,統稱為斷代因素。
古瓷和新瓷的一般區別
1、古瓷釉面無耀眼的浮光(燥光),光澤靜穆如玉;新瓷則有耀眼的浮光,但仿古瓷往往作去浮光的處理,主要方法有:(1)用稀酸塗或浸,但釉面蒼白,在放大鏡下見傷痕。(2)用獸皮打磨,但在放大鏡下見無數平行的細條狀紋。(3)用茶水加少量食鹼久煮或煙久薰,但釉色不正。(4)入土久埋。
2、出土的古瓷土銹入釉,偽造者土銹附於表面,用水浸洗即去之。
3、瓷器紋飾,真者用筆(刀)流利自然,偽者則生硬、做作、呆板、缺乏活力。
4、古瓷的金色日久磨損,易變色,或只留下痕跡;新瓷金色鮮艷,光澤耀眼。
5、古瓷中的低溫鉛釉,釉面可見一層銀色,瓜皮綠釉較明顯,新瓷則無。
6、釉上彩瓷(五彩、粉彩、古彩)一般達一百年的,在光照下彩色的周圍有"彩虹"般的光暈,有的僅隔60年的釉上彩瓷也會出現此現象,但年歲愈久則愈明顯。
7、舊胎後掛彩自光緒以來多見,解放後很少。是否屬後掛彩,著重看如下幾方面:(1)釉上彩色是否有當時彩色特徵;(2)紋樣的布局、形象、用筆等是否有當時的風格。後加彩多畫得拘謹、呆板、纖細、缺乏當時的風格。(3)紋樣是否壓著了釉面傷痕,有這種現象的必然是後加彩;(4)後掛彩的彩色一般光澤度強。此外,後加款、換底、換款、換口、補彩、修補器物殘缺等現象也在鑒定中常遇見,都必須認真發覺。
望採納,謝謝
㈥ 古瓷器鑒定的方法 古瓷器鑒定的方法有哪些
1、遠距離擺放好,先觀形,看造型尺寸比例是否協調對稱,因為古瓷製作十分講究協調對稱。
2、近距離再看釉,古瓷施釉較厚,釉面閃爍柔光;新瓷施釉較薄,閃火光。
3、看紋飾畫工,古瓷紋飾多有寓意,線條都很自然流暢;新瓷運筆呆滯,線條僵硬。
4、看彩料顏色,古瓷施彩從視覺上看,感覺柔和,但施彩較厚,顏色發色也十分准確純正;而新瓷施彩感覺生硬,但施彩卻不如古彩厚。彩釉結合不緊,有粗松的感覺。
5、看底足,古瓷底足修整自然,足端刮釉留下的腳線流暢整齊。各個時期的修足都有固定的手法和尺寸。新瓷底足端腳線刮釉較淺,切足較隨意,圈足一般都過於做作。
6、看胎質,古瓷胎質細密堅致,上手感覺重量適中,因為每件瓷器根據胎壁厚度尺寸長短,都有固定數量的用料。新瓷胎質雖然也細密堅致,但因不能掌握古瓷胎壁厚薄和長短比例尺寸,所以和古瓷相比,上手的比重或重或輕。
7、看款識,古瓷官窯器大多都有款識,古瓷款識書寫工整嚴謹,底款字都與主題圖案相對應。
8、最後,還可以上手敲敲,聽聽聲音,古瓷因為年代久遠,胎質經過多年的風化,敲出的聲音也顯沉悶,新瓷聲音則顯清脆悅耳。
㈦ 鑒別古瓷器的八大妙招
鑒定瓷器真偽和斷代是初學收藏愛好者的首要問題,只要掌握鑒定規律,領悟其中訣竅,疑難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你知道怎麼辨別古瓷器嗎?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古瓷器的辨別技巧,希望能幫到你。
在古瓷器的鑒賞上,觀形看釉上手敲是幾種常見的鑒賞方法。因為古瓷器有經濟價值,所以歷朝歷代都有造假者,鑒定瓷器真偽和斷代是初學收藏愛好者的首要問題,有的初學者覺得鑒定瓷器真偽知識過於深奧,往往望而生畏。其實只要掌握鑒定規律,領悟其中訣竅,疑難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根據本人與其他專家的經驗,鑒定瓷器應首先按程序進行,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遠距離擺放好,先觀形,看造型尺寸比例是否協調對稱,因為古瓷製作十分講究協調對稱。
二、近距離再看釉,古瓷施釉較厚,釉面閃爍柔光;新瓷施釉較薄,閃火光。
三、看紋飾畫工,古瓷紋飾多有寓意,線條都很自然流暢;新瓷運筆呆滯,線條僵硬。
四、看彩料顏色,古瓷施彩從視覺上看,感覺柔和,但施彩較厚,顏色發色也十分准確純正;而新瓷施彩感覺生硬,但施彩卻不如古彩厚。彩釉結合不緊,有粗松的感覺。
五、看底足,古瓷底足修整自然,足端刮釉留下的腳線流暢整齊。各個時期的修足都有固定的手法和尺寸。新瓷底足端腳線刮釉較淺,切足較隨意,圈足一般都過於做作。
6六、看胎質,古瓷胎質細密堅致,上手感覺重量適中,因為每件瓷器根據胎壁厚度尺寸長短,都有固定數量的用料。新瓷胎質雖然也細密堅致,但因不能掌握古瓷胎壁厚薄和長短比例尺寸,所以和古瓷相比,上手的比重或重或輕。
七、看款識,古瓷官窯器大多都有款識,古瓷款識書寫工整嚴謹,底款字都與主題圖案相對應。
八、最後,還可以上手敲敲,聽聽聲音,古瓷因為年代久遠,胎質經過多年的風化,敲出的聲音也顯沉悶,新瓷聲音則顯清脆悅耳。
對於古瓷器的收藏與保管必須遵循輕拿輕放,小心謹慎的原則,根據器物的不同造型和大小情況,靈活掌握,避免造成損失。如果千百年來保存完好的古瓷藝術品,一旦損壞在我們的手裡,那真是永世的遺憾!
一、器體大的瓶、罐、尊移放時因形體大,一般都是由下而上兩段拼接而成,且有一定的重量,所以不能一隻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應該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以免分量過重,使原來拼接起來的兩節分離。有的瓶、罐、尊裝飾有雙耳,我們在取放時不能僅提雙耳,以免折斷和損壞。 二、瓷器人物在取放時,須注意當心人物的須發和手指部分,因該部分最纖細,易損壞。同時在提放人物時,忌單手拿人物的頭部,因人物的頭部大多系插進身子中去的,要防止頭與身分離,所以應一手拿住人物的頭部,一手托住人物的身子。
三、瓷器的大盤、大碗體質較重,移動時應該雙手捧,或是一手的拇指和食中二指扣住邊緣,另一手的四指和手掌托底。忌用單手拿盤、碗的一邊,以防斷裂。
四、薄胎的器皿,胎薄、質輕、嬌嫩,移動安放時更須小心,要雙手捧,忌用單手,尤其是瓶件,底足小,長度高,還須防風吹倒。
五、帶座、帶蓋的瓶器取放時應將座、蓋和主體分別單拿單放,不能連蓋帶座一起端,防止移動時脫落打碎。
遇到多人鑒別欣賞時,要一個一個來,待一個人欣賞完畢,把瓷器放到桌上,下一個人再來欣賞,不要兩人將瓷器手遞手的傳著,以防萬一失手。
在民間流傳的瓷器經千百年的流通或土蝕,往往都沾有油漬和污點,收藏時常須經過洗刷清潔,使古瓷器神采煥發。
1、一般的污漬、土銹可以用鹼性的稀釋後的溶液(如84消毒液,超市裡都有售)浸泡,視污漬的情況確定濃度和時間。當然酸鹼性質不同的污漬應取不同的液體浸泡,如鹼性污漬可用白醋和草酸浸泡,中性污漬用二甲苯浸泡等。浸泡以後再用豬鬃或尼龍刷蘸肥皂,或皂粉洗刷,再以溫水沖洗,直到污漬退盡為止。須注意,洗刷時瓷器表皮遇到鹼性物質更加滑溜,要心平氣和,慎重拿放。
2、冬季洗刷薄胎瓷時,要控制水溫,以防冷凍和遇熱水爆裂。
3、有的瓷器的表裡,因水浸太久,水銹黏附其上,不能除去,可用上述酸性液體浸數日,刷之即去,若水銹很厚,可用竹扦剔去。
4、粉彩瓷器,有的因彩色中鉛的成分多,出現泛鉛現象,可用葯棉蘸淡硝酸擦之自去,再用清水沖洗。
5、如瓷器有開片(哥窯)或沖口、裂紋之類,污漬嵌入很深,浸之不去,可用棉紙蘸淡硝酸,貼在裂紋處,稍時污漬即除,但有的嬌嫩的釉彩上不宜用此法,以免硝酸損傷釉彩。
洗刷瓷器最好用木盆和塑料盆,不宜用瓷盆和水泥盆,以避免瓷器碰傷。
㈧ 怎樣鑒別古董瓷器
一:老瓷器站一米之外就能看出油油的光澤,光澤里含油,這就是所謂的寶光,新瓷器光澤直白,無油;老瓷器外面的釉釋掛上去的,很厚,釋透明釉。僅此一點可以避免買到新的瓷器。所謂民間的看寶光就是這個技巧。這點過去師傅也是傳男不傳女的。
其次:老瓷器的的斷面通常的米粉狀,有空隙。新瓷器很密實,現代機器做出來的。
二,根據青花的色澤判定判定明代或者清代,輔助判斷:瓷器的底足造型,明代挖足過肩,清代泥鰍背。青花釉里紅的紋飾具體斷代用的。 三,世紀九十年代,造假者發明了「蠟僵土」粉碎後裹燒去新瓷火氣的方法。新瓷器按古代樣式畫工做好燒成?大多仿宋元古瓷,再用含有蠟僵石的雜土,粉碎成細面後裹瓷重燒。燒出來後新瓷火氣全無。河北省邯鄲一帶用此方法燒制出的白釉剔黑花梅瓶,讓不少收藏家上了當。鑒定這一類瓷器,看線條內是否存有「蠟僵」殘土。這種器物雖無火氣,卻暗淡無光。注意造假人常用膠粘墓土塗瓷器底部和內里。若遇小口梅瓶,觀察瓶內有無手拉坯的流暢連貫的旋紋,是否同外部光色不一。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國內建築業興盛,蓋房修路,不斷有古代窯址面世。特別是金元鈞窯,沿太行山東側發現很多。窯址里沒有完整器,殘瓷碎片不少。造假人資訊靈通,80元買一個碗底,回去後重燒。河南安陽有幾個人,專門干這個活。他們把碗底買回後,從禹縣請來燒鈞瓷師傅,按照鈞窯的樣式立坯,按照鈞窯的釉料上釉,有的還加了銅元素做紅斑。用這個方法造出來的假鈞瓷,多運往北京古玩市場,把京城裡的「玩家」耍的不輕。辨認這些假鈞瓷,先要看造型,是哪個年代的。真的金元鈞窯瓷器,大多堅硬壓手不厚重,假器為了掩飾接胎痕跡,多上厚釉掩蓋。另外看釉光和棕眼,新器釉光扎眼,棕眼少。有的用腐氫酸去光,釉表失光顯暗,失去了鈞窯的硬閃光度。有的用硫酸腐蝕,遍體小眼密集,嗅起來隱顯酸味。仿鈞瓷上假紅斑同真紅斑也不一樣,真紅斑從里到外紫、紅、藍三色,色與色分界明顯,假紅斑顏色單調。老玩家看瓷先看底,遇到這一類真底假坯的,可一定要看仔細。 還是用那句老話來說,只要第一眼不對,就值得懷疑。造型、窯口、胎骨、釉色、繪畫手法、裝燒方法,逐一對證看,看鈞窯必須綜合都對,有一項對不上號,就不能當真的買。 要想收藏真品,必須學會辨假。除上述介紹的幾種造假手段外,近幾年青銅器造假還有用電鍍仿黑創光的,書畫方面利用現代製版技術照相透影再加手描,書畫做舊用冷凍和紫外線照射的等等。新文物法允許民間收藏的條款激活了中國的古玩市場,許多懂行和不懂行的競相下海,許多人剛下海便讓浪嗆了。古玩市場上有假所以必須辨假才感到有意思,但是,那些嗆水的退回岸上也很可惜。 時代在前進,造假的技術也會不斷更新,每一個立志古玩收藏、愛好古玩鑒定的朋友,都應當從收藏室里走出去,到窯址學鑒瓷,到玉雕廠學鑒玉。公安局裡有警察做「卧底」,搞文物鑒定的如果能有機會探知造假秘訣,肯定能提高鑒定水平。千萬不能照本宣科,以為多讀了幾本介紹文物的書籍就成了專家。那些書籍是前人的經驗,只能參考不能照搬。時代前進,文物鑒定也要與時俱進。
您的問題,這樣的品種,具體的價值取決於是否真品、品相儲存的怎麼樣,補充圖片看看就知道,圖片發到這里就可以!
地足要光滑、自然,沒有人為打磨的痕跡。
要多看真品的地足,才會有感覺。
只憑文字是不行的。
祝福你!
這個問題不是一句半句能說得清的,建議你先買本瓷器方面的書,多學習。再多去博物館看真品,慢慢你就會有所領悟啦。
(一)造型是鑒定瓷器的重要依據 仿製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雋秀,未必能學其古拙。因為一件器物的創作,與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慣、審美標准以及技術條件都有密切的關系。一般說陶瓷器在紋飾、胎釉等方面均能體現各時代的特色,但造型在這方面表現得更為突出。所以若能善於識別其形狀和神態,就可以在鑒定工作中掌握一種比較可靠的方法。觀察器形首先要對歷代造型有一個基本概念。陶瓷器的形狀,大體是古時簡朴,隨同時代的演進而漸趨繁復。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論,元代造型大多較為鈍重稚拙,無論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顯得突出。尤其是日常應用的壇、罐、瓶、壺及盤、碗等一般器物,常見有相當大的器形。例如傳世的元青花與釉里紅大碗有口徑達42厘米,青花和釉里紅大盤的口徑也在45~58厘米左右。由於胎體厚重,燒制不易,難免有翹棱、夾扁、凹心、凸底等變形的缺陷,因而過去文獻多有元瓷粗率之論,其實這是不夠全面的。元瓷紋飾之豐富多采,固不侍言,即以大盤造型而言,十二瓣板沿花口的多是花口花底(口、底均為十二瓣花形),足見當時製作認真,雖底足之微也不輕易放過。此種作法到明代永、宣以後便不復見(永、宣只見有花口花足的把碗和中型碗、洗,而無花足盤)。永樂時一般盤、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內凹,圈足較元代放大,顯得格外平穩。特別是胎土陶煉精細,造型輕重適宜。永樂時期另有一種純白脫胎帶暗花的器皿,胎體非常輕薄,清代人形容它曾有所謂「只恐風吹去,還愁日炙銷」的詩句。這種「薄如卵幕」的瓷器,造型精美,都是盤、碗之類,後世雖有仿作,但在暗花紋飾的技巧上仍有所不及。宣德瓷器的造型種類更加繁多,無論盤、碗、杯、壺、罐、瓶等製作都非常精緻,而且能獨出心裁,銳意創新,如「無擋尊」可稱是空前之作,除乾隆時曾經仿製外,後世很少有此種仿品。目前傳世品中常見的永、宣時期造型有:雞心碗、花澆、僧帽壺、長圓腹執壺(流口為葫蘆形)、天球瓶、扁腹綬帶葫蘆瓶、四季委角獸耳瓶和菱花式洗、菱花式把碗等。至成化時期在瓷質方面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纖巧,而且也無大器。弘治傳世瓷器雖不多,但以黃釉雙耳罐、碗著稱於世。正德時期最突出的造型有筆架、插屏、墩式碗、磨盤式香盒、七孔出戟圓腹高足瓶等。嘉、萬以後造型漸趨復雜,在器形上有很多創新之作,文獻上有所謂「製作益考,無物不有」的記載。只以文具一項來說,就有筆架、筆盒、筆洗、水丞、硯台、顏色碟、顏色倉(俗稱溫盂)、印盒等多種多樣。更有大魚缸、大罐、大瓶、大盤(嘉靖黃地青花大盤口徑有達80厘米的)等,器形之巨尤勝過元代;其他如鏤空瓶、壁瓶、捧盒、方斗杯、燈台、綉墩等不勝列舉。可以說在風格上厚重古拙與輕盈華麗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成時期的作品來未免粗製濫造。清代無論在器形或種類方面均顯著增多,並且製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時期創新之作獨樹一幟。琢器中如琵琶尊、馬蹄尊、象腿尊、鳳尾尊、觀音尊、太白尊、蘋果尊、杏葉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載、柳葉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雍正時期在器形的創作方面也是豐富多彩的,如雙陸尊、三羊尊、虯耳尊、鹿頭尊、絡子尊、牛頭尊、蒜口綬帶如意尊、撇口橄欖瓶、太白壇、菊瓣盤等。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窯及永、成瓷器不僅胎釉、紋飾維妙維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亂真。乾隆時期比較突出的造型有轉頸瓶、轉心瓶、轉帶瓶、花籃、扇子及書式印盒、書式金鍾罩等。這一時期無論創新、仿古都達到了 *** ,所仿銅、石、漆、玉、竹、木器以及象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慶、道光以後,則大多因襲舊制,很少見有創新之作。造型從精美蛻變為粗笨,已逐漸失去前期的優秀傳統。例如玉壺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區別並不顯著,以後漸漸變得笨拙,到同治、光緒、宣統時期竟變成短頸豐腹的矮粗形式,造型遠不及以前那樣精美秀麗了。 知道了元、明、清瓷造型的基本特點之後,進而還需掌握觀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很多同類的器皿乍看外表極為相似,仔細觀察這三個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結論。例如明代中期瓶、壺、罐一類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顯的接痕,而清代以後製品由於旋削細致,此種接痕多不明顯。如此所謂一線之差,往往在斷代辨偽的工作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盤盤身弧度較小而淺,明代永、宣大盤盤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後者底大。特別是永樂造型,無論大小盤、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內牆向外稍撇,較外牆約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其他如明末清初許多民窯盤、碗底常有明顯的輪狀旋削痕(即所謂「跳刀」),而在官窯瓷器中則極為少見。至於康熙大盤有些是雙圈底,民窯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紋」,也是當時造型上比較常見的特徵。文物工作者在鑒別新舊真偽時每以這些作為一部分依據。 有些時代接近或後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於紋飾畫法和胎釉原料前後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區分。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繪三層紋飾,碗外繪四層紋飾,而且乍看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然而如仔細加以對比,便會發現他們之間的重要區別在於碗腹下部收斂程度有所不同,即永樂碗腹較豐滿,宣德碗腹微削。雍正時期所仿的成化青花撇口碗,也是在造型上存在著碗腹微削的缺點。這些細微的差別,是根據實物仿製時,因成型、燒窯等技術條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綻(仿品的器形往往與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區別,因仿製時雖按真品原器製造,在未燒前與真器原形盡同,但經過高溫燒成後,其形與真器原形在某些地方就有差別。這可能是由於原料的配製和提煉的精粗不一致,而經高溫後縱橫收縮膨脹的結果,為鑒別器形的關鍵)。至於有些僅憑傳聞或只靠臆測而製成的仿品,如後世所仿的各式各樣的所謂「永樂壓手杯」之類,在造型上更是愈變愈奇(自嘉、萬間開始越仿越大,甚至後來的已不成杯而變為大碗),只要見過真的實物,自然就不致妄斷臆測。 (二)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紋飾與色彩陶瓷器上的紋飾同造型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並且由於繪瓷原料與技術的不斷豐富和改進,無論在題材內容及表現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時期的水平和特點,因而也成為劃分時代、鑒別真偽的一條有力線索。 大體說來,瓷器紋飾的發展過程不外是由簡到繁,由劃印貼刻到雕剔描繪,由單純一色到絢麗多彩。例如元瓷上慣用的變形荷花瓣(俗稱「八大碼」)圖案,就是在晉瓷紋飾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尤其元代青花、釉里紅等釉下彩的出現,開辟了瓷器裝飾的新紀元,打破了過去一色釉的單調局面。明、清以後各種色彩的發明更豐富了瓷器的裝飾,而每一種裝飾方法的出現都有其產生、成長、發展過程,因此也可據以推斷器物年代的遠近。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紅因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在元代製品中顏色美麗的較少,而且釉里紅中常有色調灰暗或變為絳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點。但大部分成熟的元代青花、釉里紅紋飾布局都非常美觀,圖案不僅重視主次協調,而且慣用多層連續的花邊紋飾,無論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邊線不填滿色,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至明代中期以後此種畫法漸絕,雖間或採用,但為數不多。此外由於原料成分的限制,在畫法上也各有不同的時代特徵,如元末明初有些使進口青料的瓷器,雖以顏色濃艷渲赫一時,但色調極不穩定,很不適於畫人物,因而在元代紋飾中畫人物的較少,也有所謂「元代人少,永樂無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說法。至於成化鬥彩,雖然色澤鮮明,晶瑩可愛,卻也受原料和技術的限制而有所謂「花無陰面,葉無反側」的缺點,而且畫人物不論男女老少,四季均著一單衣,並無渲染的衣紋與異色的表裡之分。類似這些就表現為紋飾上的時代特徵,往往為後世仿品所忽略,倘能加以注意,自然對於鑒別真偽會有一定的幫助。另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時代上的區別,如根據現在掌握的實物資料看,成化彩繪中沒有黑彩,當時除用釉下鈷畫藍線外,還用紅、赭色描繪輪廓線。假如我們遇到一件釉上黑輪廓的成化彩瓷器,就應該懷疑它是不是真實可靠,因為黑輪廓線的應用最早不超過正德初期。其他如粉彩的出現,現知不會早於康熙晚期,當然也很難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贗品了。 至於乾隆時期由於大量使用洋彩,並且吸取了西方紋飾圖案的裝飾方法,有些作品但求筆法線條精細與紋飾奇異,從而有部分花樣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風格。這種瓷以乾隆中期以後的製品較多。其他如明代正德時期的官窯瓷器中多有用阿拉伯文字作裝飾的。清代外銷瓷器中也有畫著西洋紋飾圖案的,都是比較別致的一種裝飾,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在用文字作為瓷器裝飾的特點上,明、清兩代製品仍有所不同。如明代瓷器有寫梵文、經語、百福、百壽字的,而用大篇詩、詞、歌、賦以及表、頌等作裝飾文字的則是康熙時期的創作。例如「赤壁賦」、「騰王閣敘」、「前後出師表」、「聖主得賢臣頌」等,此種只有文字而無圖畫的器皿歷朝很少仿製。明確這一點,對判斷時代和辨別真偽的具體工作,也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根據紋飾的筆法同樣也可看出時代特徵。例如康熙瓷器由於當時對繪瓷方法十分重視,因而官、民窯瓷器在這方面的成就都非常可觀,而且瓷器上的圖案紋飾多是模仿名畫家的筆法。只以畫樹方法而論,康熙枝幹喜用披麻皴,顯得老筆粉披、奔放有力,而雍正彩所繪枝幹只是描繪皴點,工力雖細,但筆力纖弱,索然乏味。若能仔細從它的起落轉折等處看清筆法,自然會有助於我們的鑒定工作。至於明、清官窯紋飾多較為工整而板滯無力,民窯紋飾則氣韻生動而粗放不羈,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特點。不過,在官窯中又有所謂「欽限、部限」之分,民窯瓷器中往往也有近似官窯的作品,這種以清代帶私家堂款者居多。提到官、民窯瓷器,很容易使人聯想到所謂「官窯龍五爪,民窯龍三爪或四爪」的問題。這種封建社會的典型紋飾,一般說來固然也提供給我們一條判斷真偽和區分窯口的線索,然而並非是絕對的。相反,在民窯瓷器中既有五爪龍的紋飾,而官窯瓷器畫三爪、四爪龍的作品也不是沒有的。例如「宣德官窯青花海水龍紋天球瓶」及大量的「康熙官窯青花魚龍變化折沿洗」等均畫三爪龍,「康熙官窯綠地素三彩雲龍紋文具盒」畫四爪龍。而元代民窯青花紋器皿則三爪、四爪、五爪者均有,並且明、清民窯瓷器中也不乏此種例證。 官窯瓷器上的紋飾往往還與當時最高統治者的愛好和意願分不開。如明嘉靖皇帝迷通道教,於是多喜用八卦、仙、雲鶴一類的圖案作裝飾。清道光皇帝嗜愛鳥、犬、草蟲,因而這一類的畫面也出現得較多。又如清代有賞賜瓷器之風,舉凡雍、干、嘉、道、咸五朝皇帝所賜群臣的瓷器,照例是以白地青花蓮為主要紋飾,並以海水紋飾繪瓶口者為多(此種賞瓶通身共有九層花紋)。使用這種紋飾的含義,據說是表示為官以清(青、清同音)白為重,蓮是廉(蓮、廉同音)潔,海水是象徵四海昇平之意。其他如一桶(統)萬年(萬年青)、二蟹(甲)傳蘆(臚)、三羊(陽)開泰、四十六子、五倫圖、六國封相、七珍、八寶、九蓮登、百福、百壽、紅蝠(洪福)齊天等,類似這些充滿封建迷信色彩的紋飾,在明、清瓷器上出現的很多,如能進一步聯絡當時的時代背景,對於我們掌握其發展規律大有裨益。
樓上說的也沒錯,不過也太籠統了.古瓷鑒定是項長期摸索和學習的課程,不是幾段話說得清的.
目前最省心省力的檢測方法是碳14吧,動用科學手段,比較准確(當然現在也有人想盡辦法逃避碳14的檢測方法)
碳14檢測單位在大城市都有,就是花費要多些.
而如果你不想靠科學手段來分析,那麼就只能從頭開始學起了.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玩瓷片和找個好老師.
玩瓷片的好處我就不多說了,你網上搜一下就行.
找好老師的好處更不用說,有個好老師,你入門就快,比自己看書瞎學習要進步快很多很多.
如果找不到好老師,那就只能看書了. 看書推薦故宮和文物出版社出的一些書,還有耿寶昌,張浦生的一些著作.尤其是耿寶昌的<明清瓷器鑒定>,那是必備的.文物局編的<中國陶瓷>也是入門書,必備.
還有鐵源主編的一套老古董叢書,也是非常好的.
看書不夠,還得多跑市場,象周末的地攤呀,你得多跑.但不能多買,因為那裡假的太多.但你不妨去練眼. 還可以到當地博物館去看看真東西,有條件最好去上海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因為現在有些地級博物館同樣假貨太多)
鑒定瓷器不外乎就是搞懂年代,任何一個年代的工藝品都有其時代特徵,比如胎質,釉色,紋飾特徵等等. 弄明白這些,入門就沒問題了.
悟性好的一年就OK了,悟性稍差的三四年差不多.
對於鑒別古瓷,葉佩蘭簡單教給初入收藏圈的愛好者「五步法」:
一看器形。陶瓷鑒定,造型是一個重要依據,它有明顯的時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會時期人們的審美觀。如宋代白瓷碗,敞口平底造型、碗中刻花浮雕蓮瓣紋,是當時的主要審美風格;宋代白瓷窯色澤略偏黃,這是與其他時期白瓷最大的不同之處。
二看胎質。不同年代的瓷器在胎質上有所不同。一般來說,從胎質、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窯口。陶瓷是火和泥的藝術,隨著燒制技術的不斷進步,胎骨的質量越往後期,質地越細膩,上釉的工藝方法也越多,這使得每個時期燒制的釉彩都有明顯的時代特徵。
三看紋飾。瓷器上的紋飾有著明顯的民族性和時代性。中國古代陶瓷紋飾繁多,但按類別可分為人物、動物、植物和裝飾四大類。紋飾是當時社會文化的反映,這就需要藏者對我國各個時代的歷史文化背景有所了解。
四看款識。款識也叫年款,在一些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中部或口緣等部位,書寫著某某皇帝的年號等,有「官窯」款、「民窯」款之分。這些款識表示某個朝代生產的器物,不同朝代使用的顏料不同,其成色也不一樣。款識的識別,是古陶瓷鑒定中較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可以鑒定出一個古瓷器的年代及價值的高低。
五看底足。因各時期的燒制工藝不同,在燒制時支撐的方式方法也不同,這使得陶瓷器皿的底足部位有著明顯的差異,底足因為有支撐物,凹凸點不同,有的上釉、有的無釉彩,這些都是鑒別瓷器時代的重要特徵。
呵~古董?古董的鑒別是來不得半丁點不認真,對此學科可說是閱歷、經驗、認知度……的總和!如自己不能學以精用就得找一個柺杖(鑒別專家)!古董~每一件都有它所屬於的符號!例:我國九十年代的手機的款型與二零零二年普及後的款型大家都知可一百年一千年後
採納哦
你的問題看上去很小的,其實裡面學問大著呢,還是建議你去專業的環境里學習吧,這里學不到那麼高的。
這個嘛,得看什麼咯,得看紋理、價格,可以敲敲,聲音也能鑒別的
㈨ 古陶瓷鑒定的幾種方法
鑒定古陶瓷一般有四大任務:辨真偽、斷窯口、定時代、評價值。四項任務的首要是辨真偽。古陶瓷真偽的鑒定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一種是傳統的經驗鑒定,另一種是應用現代科技手段對古陶瓷進行鑒定的科技鑒定,第三種就是物質自然老化痕跡的微觀鑒定。以下就這三種鑒定方法進行簡要分析:
一 傳統經驗鑒定的分析
所謂傳統經驗鑒定,是指鑒定者在長期的古玩鑒定實踐中,依據個人所積累的經驗,通過眼看、手摸、耳聽、鼻聞等感覺器官,對器物進行鑒別的行為過程,包括「六看」即看胎、看釉、看色料、看器形、看紋飾、看款識。因此,傳統經驗鑒定俗稱「眼學」又稱「目鑒。
二、科技鑒定方法的分析
科學技術鑒定,就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對古陶瓷進行分析、鑒定的方法,又稱「科鑒」。目前按照他們所依據的理論又可歸納為三類:第一,依據化學理論的有「元素成分分析法」;第二,依據光學理論的包括「激光拉曼光譜儀儀分析法」,「能量色散型x-射線熒光譜儀分析法」「可移動式實體顯微鏡和不可移動式電子顯微鏡」;第三,依據物理化學理論的有:「中子活化分析」「電子探針」「原子吸收光譜儀」「熱釋光分析法」「電感耦合等離子體原子發射光譜」「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等。
三 物質自然老化痕跡的微觀鑒定
「微痕鑒定」作為一門科學,主要是通過對事件發生後的內在和外在的痕跡表現,推論出導致這些痕跡發生的原因和過程。痕跡學是對時間的反向指正,他同與時間有關的所有信息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微痕鑒定是研究過程系統中各子系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發生信息傳遞、交換的規律和特點,以及研究和破譯這些信息。微痕鑒定發展到今天,已經廣泛應用於偵查、文物考古、古陶瓷鑒定等多個領域。
㈩ 怎樣鑒定古代的瓷器
我國的瓷器製作,歷史悠久,窯口眾多,產量龐大,除了歷代流傳下來大量的傳世品,地下出土物亦層 出不窮。但是,歷史上某些人出於各種動機,對古陶瓷製作了大量復製品或偽品,真真假假,魚目混珠。為了保護祖國的文物,研究陶瓷的演變規律,所以,便需要 對它的製作年代和真偽及其藝術水平的高下就叫作瓷器鑒定。
瓷器鑒定方法包括了以下三個方面:
1. 分類法即將個時代的同類器(包括相同器形、相同紋飾題材)理成發展序列,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再找出其不同點。
2. 比較法主要是利用考古發掘出來的、有地層年代的器物作為標准器物,將所需鑒定、辨偽的器物與之比較,從而得出鑒別的.結論。
3. 鑒別法即利用同時代的同類器或不同類器上的時代特徵來對照、比較所需鑒別的器物,從而得出綜合鑒別的比較合理的結論。
當一件需要鑒定的產品擺在我們的面前時,我們怎樣來分析它的燒造年代和窯口呢?也就是說器物本身哪些方面能夠反映出它真實的燒造年代和窯口?我們把能夠反映器物燒造年代和窯口的因素,統稱為斷代因素。它主要有如下幾方面:
1. 器形
主要看器物口、頸、肩、腹、壁、底足、流、執、系等的形體特徵和胎體的厚薄、輕重。另外,各時代的一些獨特的而又稱著的器形,應一一牢記其特徵,因為它往往是後人仿製的對象。
2. 裝飾
包括裝飾方法(彩繪、顏色釉、刻、劃、雕、鏤、隊、捏、印、帖等),題材、構圖、紋樣形象、 畫等。由於裝飾是隨著造型、工藝、材料、人們的審美要求的變化而變化的,所以裝飾的更新換代和所產生的種種變化要比其他鑒定因素的變化顯得頻繁、活躍,鑒 定時分析這一因素就更重要。
3. 胎釉
鑒別胎質時,可從器足的無釉處入手,注意胎土陶煉的純凈與燒結的縝密程度。因時代陶煉方法有別,明代以前較之清代、民國,胎土中含金屬雜質相對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