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空白瓷器鑒別方法

空白瓷器鑒別方法

發布時間:2023-02-01 14:39:20

A. 如何鑒別瓷器的真假

一、觀察瓷器胎土是否經過人工淘洗

明清瓷器在製作上比較追求工藝和程序,像胎土的處理上,一般會經過人工淘洗,燒制出來的胎質也會顯得尤為干凈。由於時間的沉澱,這些個老瓷器的胎質看上去既有粉狀,又有細顆粒狀。

二、觀察胎的密度有無過大或過於疏鬆現象

古瓷器在製作時都會經過人工調泥,經人工和泥制坯燒出來的胎密度適宜,無密度過大或過於疏鬆現象。反觀現代的仿品瓷器,制胎所用的泥是煉泥機煉制,燒制出來的胎密度過大,拿到手裡有過重的感覺。當然,仿冒品也有用灌漿的方法制胎的,其密度又過於疏鬆,拿到手裡有過輕的感覺。

三、觀察胎體的厚薄程度

每個朝代瓷器胎體的厚薄程度都不盡相同,如明代晚期、清代康熙早期和同治時期的胎體相對較厚,明代成化、清代雍正等年間的胎體則相對較薄。把握好每個朝代瓷器胎體的厚薄程度,基本相符的才有可能是真品。

(1)空白瓷器鑒別方法擴展閱讀:

瓷器的保養方法:

1、瓷器都是易碎品,在保存時應注意防震、防擠壓、防碰撞。鑒賞藏品時要注意不要碰撞、摔落,盡量不用汗手摸。看藏品時最好戴上手套,桌上用絨布墊好,賞看時不要互相傳遞,一人賞看結束應重置於桌上,其他人再捧持觀賞。

2、剛買回來的高溫釉或釉下彩瓷器,應先放在清水中浸泡l小時,再用洗潔精洗掉外表的油污,用毛巾擦乾水分後用盒子裝上,盒中應有泡沫充墊,且加了泡沫後直徑不能超過藏品0.5厘米,藏品放在盒中應松緊適當,同時應避免擠壓,以防損傷藏品。

3、瓶、罐、 尊等一般是由下而上兩段拼接而成,移動時不能一隻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正確的方法是,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有的瓶、罐、尊裝飾有雙耳,在取放時 不能僅提雙耳,以免折斷或損壞。薄胎器皿,胎薄、質輕、嬌氣,移動、安放時更要小心,要雙手捧底,忌用單手。

B. 瓷器鑒別方法

方法/步驟
1、收藏瓷器時,拿到手裡先看底,新老瓷器的底不一樣,老瓷器有的有款,有的沒款,有款的也不一定是老瓷器,新仿的也有款,重要問題是鑒別是不是做舊瓷器,老瓷器底部有使用過的摩擦痕,新瓷器沒有使用痕跡。要看款的新舊程度,要分辨底部是不是用醬油燒色做舊
2、用手摸,老瓷器像玉一樣光滑,有些老瓷器的胎土裡加有瑪瑙,這樣的瓷器看著光滑養眼,摸著像一塊美玉
3、看火光,新瓷器火光稱為賊光,看著閃光耀眼。老瓷器的光,是從瓷器內部發出來的溫潤光芒,看著養眼。做過舊的瓷器雖說沒有了火光,但是看著無光澤。
4、看畫工,老瓷器大多是手工畫上去的,現代瓷器都是印花和貼花
5、看窯變,有些老瓷器底部有火石紅,有些已經形成胎紅
6、看裂紋,老瓷器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大小裂紋
7、看棕眼,有些老瓷器有縮油點,瓷器上到處都是棕眼
8、看鐵癍,有些老瓷器的胎土含有特殊原料,入窯燒好後瓷器上面有塊狀鐵
9、看蛤蜊光,有些老瓷器已經形成五光十色,這樣的瓷器最少有60年以上
10、看胎色,古代製作瓷器用的泥土和現在的不一樣,有的胎是灰色的,
11、看支釘痕,有的老瓷器有3個或5個支釘痕
中國陶瓷,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它是我國歷代文化的結晶。喜愛古陶瓷藝術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鑒定的人卻為數不多。中國歷代名窯精品層出不窮,且在如此漫長的歲月里,還有很多優秀的仿製品 。例如宋代的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窯 ,在當時就有其它地方窯仿造,雖有精粗之分,但也能風行於世。至於元、明、清,仿製古瓷之風更是有增無減。可以說千百年來所制仿古瓷器幾乎是到處可見。偶不經心就易出錯。要鑒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對中國幾千年各地陶瓷的生產有所了解,才能作出准確的判斷。

C. 德化白瓷好壞鑒別

鑒別德化白瓷可採用以下方法:一是看。方法是用放大鏡仔細觀察易損部位有 無斷裂痕,界面是否為舊痕。二是聞。方法是把瓷器放在一個無任何異味器 皿中一段時間,然後在房間或辦公室內確定無風的 狀態下,將器物迅速從器皿中取出的一瞬間,立即用 鼻子聞斷裂口及其他部位的味道。
這種方法至少可 以印證以下幾個問題:①可以判斷出斷裂縫是用什 么黏合劑膠接;②根據氣味的強弱,可以判定斷裂口 膠接的大體時間;③可以斷定除使用各種黏合劑外, 還可能使用了哪些化學葯劑。
三是舔,方法是先刷牙漱口,清除口腔中異味 後,在物品的無上釉部分輕輕舔一下,接觸面盡可能 大些,看是否有異味。 一般情況是,凡舌頭感覺有輕 微麻現象,這件物品通常是使用過酸性化學葯劑浸 泡過的。

D. 鑒別瓷器有什麼竅門嗎

鑒別瓷器的方法
1.觀察胎體:瓷器的胎體應當是勻稱的,敲打的話聲音清脆,你看的時候拿個手電筒,從外往裡面照,觀察瓷器投影,能隨著手動就沒問題;
2.看釉色:好瓷器釉色是明亮、均勻的,而看起來暗淡,粗糙的不行;
3.看器型:主要是看瓷器的口平以及底平就行;
如果對自己買的瓷器拿不準好壞,可以發給天菁瓷器的掌櫃問問,掌櫃是景德鎮的老手藝人,他們平時也會免費幫瓷友鑒別,這方面還是找專業的人比較好。

E. 古代瓷器有什麼鑒定的竅門,

(一)造型是鑒定瓷器的重要依據
仿製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雋秀,未必能學其古拙。因為一件器物的創作,與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慣、審美標准以及技術條件都有密切的關系。一般說陶瓷器在紋飾、胎釉等方面均能體現各時代的特色,但造型在這方面表現得更為突出。所以若能善於識別其形狀和神態,就可以在鑒定工作中掌握一種比較可靠的方法。
觀察器形首先要對歷代造型有一個基本概念。陶瓷器的形狀,大體是古時簡朴,隨同時代的演進而漸趨繁復。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論,元代造型大多較為鈍重稚拙,無論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顯得突出。尤其是日常應用的壇、罐、瓶、壺及盤、碗等一般器物,常見有相當大的器形。例如傳世的元青花與釉里紅大碗有口徑達42厘米,青花和釉里紅大盤的口徑也在45~58厘米左右。由於胎體厚重,燒制不易,難免有翹棱、夾扁、凹心、凸底等變形的缺陷,因而過去文獻多有元瓷粗率之論,其實這是不夠全面的。元瓷紋飾之豐富多采,固不侍言,即以大盤造型而言,十二瓣板沿花口的多是花口花底(口、底均為十二瓣花形),足見當時製作認真,雖底足之微也不輕易放過。此種作法到明代永、宣以後便不復見(永、宣只見有花口花足的把碗和中型碗、洗,而無花足盤)。
永樂時一般盤、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內凹,圈足較元代放大,顯得格外平穩。特別是胎土陶煉精細,造型輕重適宜。永樂時期另有一種純白脫胎帶暗花的器皿,胎體非常輕薄,清代人形容它曾有所謂「只恐風吹去,還愁日炙銷」的詩句。這種「薄如卵幕」的瓷器,造型精美,都是盤、碗之類,後世雖有仿作,但在暗花紋飾的技巧上仍有所不及。宣德瓷器的造型種類更加繁多,無論盤、碗、杯、壺、罐、瓶等製作都非常精緻,而且能獨出心裁,銳意創新,如「無擋尊」可稱是空前之作,除乾隆時曾經仿製外,後世很少有此種仿品。目前傳世品中常見的永、宣時期造型有:雞心碗、花澆、僧帽壺、長圓腹執壺(流口為葫蘆形)、天球瓶、扁腹綬帶葫蘆瓶、四季委角獸耳瓶和菱花式洗、菱花式把碗等。
至成化時期在瓷質方面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纖巧,而且也無大器。弘治傳世瓷器雖不多,但以黃釉雙耳罐、碗著稱於世。正德時期最突出的造型有筆架、插屏、墩式碗、磨盤式香盒、七孔出戟圓腹高足瓶等。嘉、萬以後造型漸趨復雜,在器形上有很多創新之作,文獻上有所謂「製作益考,無物不有」的記載。只以文具一項來說,就有筆架、筆盒、筆洗、水丞、硯台、顏色碟、顏色倉(俗稱溫盂)、印盒等多種多樣。更有大魚缸、大罐、大瓶、大盤(嘉靖黃地青花大盤口徑有達80厘米的)等,器形之巨尤勝過元代;其他如鏤空瓶、壁瓶、捧盒、方斗杯、燈台、綉墩等不勝枚舉。可以說在風格上厚重古拙與輕盈華麗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成時期的作品來未免粗製濫造。
清代無論在器形或種類方面均顯著增多,並且製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時期創新之作獨樹一幟。琢器中如琵琶尊、馬蹄尊、象腿尊、鳳尾尊、觀音尊、太白尊、蘋果尊、杏葉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載、柳葉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雍正時期在器形的創作方面也是豐富多彩的,如雙陸尊、三羊尊、虯耳尊、鹿頭尊、絡子尊、牛頭尊、蒜口綬帶如意尊、撇口橄欖瓶、太白壇、菊瓣盤等。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窯及永、成瓷器不僅胎釉、紋飾維妙維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亂真。
乾隆時期比較突出的造型有轉頸瓶、轉心瓶、轉帶瓶、花籃、扇子及書式印盒、書式金鍾罩等。這一時期無論創新、仿古都達到了高潮,所仿銅、石、漆、玉、竹、木器以及象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慶、道光以後,則大多因襲舊制,很少見有創新之作。造型從精美蛻變為粗笨,已逐漸失去前期的優秀傳統。例如玉壺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區別並不顯著,以後漸漸變得笨拙,到同治、光緒、宣統時期竟變成短頸豐腹的矮粗形式,造型遠不及以前那樣精美秀麗了。
知道了元、明、清瓷造型的基本特點之後,進而還需掌握觀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很多同類的器皿乍看外表極為相似,仔細觀察這三個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結論。例如明代中期瓶、壺、罐一類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顯的接痕,而清代以後製品由於旋削細致,此種接痕多不明顯。如此所謂一線之差,往往在斷代辨偽的工作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盤盤身弧度較小而淺,明代永、宣大盤盤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後者底大。特別是永樂造型,無論大小盤、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內牆向外稍撇,較外牆約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其他如明末清初許多民窯盤、碗底常有明顯的輪狀旋削痕(即所謂「跳刀」),而在官窯瓷器中則極為少見。至於康熙大盤有些是雙圈底,民窯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紋」,也是當時造型上比較常見的特徵。文物工作者在鑒別新舊真偽時每以這些作為一部分依據。
有些時代接近或後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於紋飾畫法和胎釉原料前後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區分。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繪三層紋飾,碗外繪四層紋飾,而且乍看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然而如仔細加以對比,便會發現他們之間的重要區別在於碗腹下部收斂程度有所不同,即永樂碗腹較豐滿,宣德碗腹微削。雍正時期所仿的成化青花撇口碗,也是在造型上存在著碗腹微削的缺點。這些細微的差別,是根據實物仿製時,因成型、燒窯等技術條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綻(仿品的器形往往與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區別,因仿製時雖按真品原器製造,在未燒前與真器原形盡同,但經過高溫燒成後,其形與真器原形在某些地方就有差別。這可能是由於原料的配製和提煉的精粗不一致,而經高溫後縱橫收縮膨脹的結果,為鑒別器形的關鍵)。至於有些僅憑傳聞或只靠臆測而製成的仿品,如後世所仿的各式各樣的所謂「永樂壓手杯」之類,在造型上更是愈變愈奇(自嘉、萬間開始越仿越大,甚至後來的已不成杯而變為大碗),只要見過真的實物,自然就不致妄斷臆測。

(二)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紋飾與色彩
陶瓷器上的紋飾同造型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並且由於繪瓷原料與技術的不斷豐富和改進,無論在題材內容及表現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時期的水平和特點,因而也成為劃分時代、鑒別真偽的一條有力線索。
大體說來,瓷器紋飾的發展過程不外是由簡到繁,由劃印貼刻到雕剔描繪,由單純一色到絢麗多彩。例如元瓷上慣用的變形荷花瓣(俗稱「八大碼」)圖案,就是在晉瓷紋飾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尤其元代青花、釉里紅等釉下彩的出現,開辟了瓷器裝飾的新紀元,打破了過去一色釉的單調局面。明、清以後各種色彩的發明更豐富了瓷器的裝飾,而每一種裝飾方法的出現都有其產生、成長、發展過程,因此也可據以推斷器物年代的遠近。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紅因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在元代製品中顏色美麗的較少,而且釉里紅中常有色調灰暗或變為絳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點。
但大部分成熟的元代青花、釉里紅紋飾布局都非常美觀,圖案不僅重視主次協調,而且慣用多層連續的花邊紋飾,無論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邊線不填滿色,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至明代中期以後此種畫法漸絕,雖間或採用,但為數不多。此外由於原料成分的限制,在畫法上也各有不同的時代特徵,如元末明初有些使進口青料的瓷器,雖以顏色濃艷渲赫一時,但色調極不穩定,很不適於畫人物,因而在元代紋飾中畫人物的較少,也有所謂「元代人少,永樂無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說法。至於成化鬥彩,雖然色澤鮮明,晶瑩可愛,卻也受原料和技術的限制而有所謂「花無陰面,葉無反側」的缺點,而且畫人物不論男女老少,四季均著一單衣,並無渲染的衣紋與異色的表裡之分。類似這些就表現為紋飾上的時代特徵,往往為後世仿品所忽略,倘能加以注意,自然對於鑒別真偽會有一定的幫助。
另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時代上的區別,如根據現在掌握的實物資料看,成化彩繪中沒有黑彩,當時除用釉下鈷畫藍線外,還用紅、赭色描繪輪廓線。假如我們遇到一件釉上黑輪廓的成化彩瓷器,就應該懷疑它是不是真實可靠,因為黑輪廓線的應用最早不超過正德初期。其他如粉彩的出現,現知不會早於康熙晚期,當然也很難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贗品了。
至於乾隆時期由於大量使用洋彩,並且吸取了西方紋飾圖案的裝飾方法,有些作品但求筆法線條精細與紋飾奇異,從而有部分花樣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風格。這種瓷以乾隆中期以後的製品較多。其他如明代正德時期的官窯瓷器中多有用阿拉伯文字作裝飾的。清代外銷瓷器中也有畫著西洋紋飾圖案的,都是比較別致的一種裝飾,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在用文字作為瓷器裝飾的特點上,明、清兩代製品仍有所不同。如明代瓷器有寫梵文、經語、百福、百壽字的,而用大篇詩、詞、歌、賦以及表、頌等作裝飾文字的則是康熙時期的創作。例如「赤壁賦」、「騰王閣敘」、「前後出師表」、「聖主得賢臣頌」等,此種只有文字而無圖畫的器皿歷朝很少仿製。明確這一點,對判斷時代和辨別真偽的具體工作,也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根據紋飾的筆法同樣也可看出時代特徵。例如康熙瓷器由於當時對繪瓷方法十分重視,因而官、民窯瓷器在這方面的成就都非常可觀,而且瓷器上的圖案紋飾多是模仿名畫家的筆法。只以畫樹方法而論,康熙枝幹喜用披麻皴,顯得老筆粉披、奔放有力,而雍正彩所繪枝幹只是描繪皴點,工力雖細,但筆力纖弱,索然乏味。若能仔細從它的起落轉折等處看清筆法,自然會有助於我們的鑒定工作。至於明、清官窯紋飾多較為工整而板滯無力,民窯紋飾則氣韻生動而粗放不羈,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特點。不過,在官窯中又有所謂「欽限、部限」之分,民窯瓷器中往往也有近似官窯的作品,這種以清代帶私家堂款者居多。
提到官、民窯瓷器,很容易使人聯想到所謂「官窯龍五爪,民窯龍三爪或四爪」的問題。這種封建社會的典型紋飾,一般說來固然也提供給我們一條判斷真偽和區分窯口的線索,然而並非是絕對的。相反,在民窯瓷器中既有五爪龍的紋飾,而官窯瓷器畫三爪、四爪龍的作品也不是沒有的。例如「宣德官窯青花海水龍紋天球瓶」及大量的「康熙官窯青花魚龍變化折沿洗」等均畫三爪龍,「康熙官窯綠地素三彩雲龍紋文具盒」畫四爪龍。而元代民窯青花紋器皿則三爪、四爪、五爪者均有,並且明、清民窯瓷器中也不乏此種例證。
官窯瓷器上的紋飾往往還與當時最高統治者的愛好和意願分不開。如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於是多喜用八卦、仙、雲鶴一類的圖案作裝飾。清道光皇帝嗜愛鳥、犬、草蟲,因而這一類的畫面也出現得較多。又如清代有賞賜瓷器之風,舉凡雍、乾、嘉、道、咸五朝皇帝所賜群臣的瓷器,照例是以白地青花蓮為主要紋飾,並以海水紋飾繪瓶口者為多(此種賞瓶通身共有九層花紋)。使用這種紋飾的含義,據說是表示為官以清(青、清同音)白為重,蓮是廉(蓮、廉同音)潔,海水是象徵四海昇平之意。其他如一桶(統)萬年(萬年青)、二蟹(甲)傳蘆(臚)、三羊(陽)開泰、四十六子、五倫圖、六國封相、七珍、八寶、九蓮登、百福、百壽、紅蝠(洪福)齊天等,類似這些充滿封建迷信色彩的紋飾,在明、清瓷器上出現的很多,如能進一步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對於我們掌握其發展規律大有裨益。

F. 瓷器鑒定的基本方法

款識鑒別

根據款識來確定瓷器的新舊和真偽,是鑒別工作中重要的一個環節。

今日的傳世品和仿品以明,清兩代瓷器居多,

款識

2. 胎土和釉色

對胎土和釉色的仿製較為困難,是因為兩者對原料都很有講究。胎土的仿製取決於原料的配方,最初景德鎮瓷器的胎土以單一瓷石為原料,南宋之後,隨著高嶺土的發現,制瓷工藝迎來一大轉折,「二元配方」的制胎法讓景德鎮瓷器自元代起揚名全國。而釉色的仿製則取決於釉料的產地和配方,每個時期都有其獨特的差異。

3. 出土原料與工藝結合

(1)老胎新繪:利用清中後期及民國的白胎,在上面繪上粉彩等釉上彩;

(2)老釉新胎:利用近年出土的老釉水裝飾新胎;

(3)舊件新器:將足、流、底、口、頸等各殘缺部分的出土物組裝在新瓷器中;

(4)復火: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指將殘缺部位較少的舊器修補後放入窯中復燒;第二種是指將老瓷片碾碎成粉末,加上其他礦石原料,重新做坯燒胎。

二、做舊

做舊的手法主要分為兩個階段。

階段一: 20世紀80年代開始到90年代中後期,以仿出土器物的特徵為主。常見的手法是用砂紙打磨新的釉面,或者用氫氟酸腐蝕釉面,然後塗刷泥水,泥水滲透到被破壞的釉面內,造成出土效果。然而由於容易被識別真偽以及收藏者對仿品品相的要求進一步提高,做舊方法進入第二階段。

階段二:從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至今,做舊以仿傳世品的特徵為主。比如,高檔次仿古瓷會採用中葯浸泡的方式造老瓷效果,根據不同的對象,中葯的配方也會略有差異,加少許酒精利於造出粉彩瓷蛤蜊光效果,而少許氫氟酸可以消除釉下彩瓷的亮光。

除了中葯浸泡,其他的表面做舊方式還有很多,比如用茶水煮、用香火煙熏、塗細煤灰等等;至於器物內壁出現的雞爪紋,在上釉瓷剛出窯時用小錘敲砸即可仿出。

G. 怎樣鑒定瓷器 瓷器的鑒定方法

1、瓷器鑒定主要是從器型、紋飾、胎釉、款式等各方面入手。

2、器型方面,贗品側重於器物造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玲瓏、華麗等不同風格進行研究,詳加分析對比,摸清其演變規律。僅舉玉壺春瓶為例,自宋代始創以至晚清民國,歷朝均有製作,而風格卻代有變遷。如清雍正時所仿明宣德青花玉壺春瓶,雖然製作精工,但其餘姑置勿論,僅造型一項的微妙差異亦可略見端倪。除整體風格外,對於不同器物,還要從口、腹、底、柄、耳、頸、流、系、足以至瓷器內部等各個局部加以觀察,看看各時代有何異同。若能經常把玩和測量古瓷的器體部位,體重厚薄,熟記大小,對於鑒定工作十分有利。

3、紋飾方面,也同造型一樣,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無論題材內容、裝飾手法擬或工藝技術,不同時期的紋飾均有不同的表現,成為瓷器斷代和辨偽的有力依據。例如明初永宣瓷器中的青料暈散和下凹斑痕等特有現象,後代仿品都不能准確再現,清雍正仿永宣器,常用復筆加重點染青花來刻意仿較宣青的效果,但因鈷料不同,就無法克服色彩漂浮的弊病。又如成化鬥彩文飾中「花無陰面,葉無反側」;畫人物衣紋不加渲染,表裡不分,如著單衣。這些微妙的時代特點,往往為後世仿造者所忽略。至於施彩工藝的演變,如成化鬥彩中獨具的奼紫色和不施黑彩(用黑彩勾勒輪廓線最早不應早於正德);明代及清初紅彩均為深棗皮紅色;明代綠彩多顯黃綠色;粉彩是於康熙中晚期才出現的;此類知識必須具備。另外,紋飾圖案所表現的畫風和筆法,也特別值得注意。如後仿清前期琺琅彩、粉彩、五彩、鬥彩等器物,運筆常顯拘謹、幼稚、生疏、滯斷,或圖案層次不清,無生動感還有的紋飾過於細膩,亦足以引起我們的懷疑。

4、胎釉方面,胎為骨,釉為衣。鑒別胎質時,可從器足的無釉處入手,注意胎土淘煉的純凈與燒結的縝密程度。因時代淘煉方法有別,明代以前較之清代、民國,胎土中含金屬雜質為多。如著名的永宣細砂底器,露胎處可見金屬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點或火石紅色;而後仿清代、民國胎體,卻均因淘煉過細,沒有這種氧化斑,成為贗品致命的破綻。另外明代胎體迎光透視,多顯肉紅色;明成化胎體透光顯牙白和粉白色。藏品想送拍一線拍行(北京翰海、北京保利等)可詢一五二.五六九零.六三二四.同微信.而清代及民國仿品則顯青白色。

5、清康熙瓷胎質純凈、細膩、堅硬,為清末初仿品所不能及;而很多日本仿中國明清瓷器,其胎質燒結瓷化的程度又過高,以指輕扣,發聲清越,就仿品之逼肖而言,亦成缺陷。至於鑒別釉面,主要應注意觀察釉質的粗細,光澤的新舊,釉層的厚薄,以及氣泡的大小和疏密程度。例如明代瓷器釉面都閃現不同程度的青白色,器足釉面與器身釉面多不一致;明早期釉面常有無色的自然開片及縮釉現象;明代宣德的桔皮釉,與清雍正和晚清、民國時期後仿器的小波浪紋之間,有著細微的差別;清康熙瓷器釉面具有緊密感,出現硬亮青釉,漿白釉,並有破泡現象。種種,各自具有典型的時代特徵,對於識破偽品最具說服力。另從釉面的新舊光澤看,很多仿作者故弄玄虛,將仿品釉面作舊:土埋,打磨,葯滑,茶煮,漿沱,甚至稍加損破,以示出土狀。然後這些不自然的作舊光澤,決無古瓷那種年深日久、自然形成的「酥光」現象。

6、最後,款識方面,歷代更是千差萬別。體會各代識的不同風格,可以從研究筆法入手,然後將真假瓷器款識相互比較,結合實物,反復審度字體的結構,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澤的深淺濃淡等。另外,還應注意總結同一時期早、中、晚期款識不盡相同的變化規律。

7、總之,辨識瓷器真偽,上述條件缺一不可。同時,也要防止草木皆兵,對所見器物一概亂加猜測。欲提高鑒定水平,首先應多看真品,其次也可以選出一些典型的偽作贗品,經反復對比,切磋揣摩、積累經驗。如此,對瓷器的真偽、年代,才能作出真知卓見的判定。

H. 鑒別瓷器的方法

一、 感觀質量
五看:
一看產品是否變形,組合成器的各部分是否吻合,厚薄是否勻稱,放置於平面是否穩當。
二看產品釉面是否光滑鮮亮,釉色是否純正均勻,有無斑點、凸籽、旋坯紋和針孔等瑕疵,口邊是否整齊,批量產品的釉色是否一致。
三看產品是否輕薄而透明,在燈光照耀下是否如玉似脂。低檔瓷一般比較厚重且透光性差。越輕越薄越透明,瓷質越好,生產工藝便越難,成品率越低,所以產品就越高檔。
四看是作品還是貼花產品。現代作品通常在主畫面旁有作者題款,往往還有作者簽名的證書,畫面不如貼花的規整(如有幾件瓷器的紋飾完全一樣,則肯定不是作品)。
五看紋飾是否與器型最相匹配,紋飾是否立意高遠、生動逼真、布局合理,器型與紋飾二者的寓意是否相得益彰。手工裝飾工藝是否精細、完美。
二聽:
把瓷器置於平面或托在手掌上,然後用硬物輕擊其邊緣,如發出清脆悅耳的金屬聲音,且餘音越長則胎質越好,即「聲如馨」。再用指甲彈擊畫面或花面,聽是否有空蛋殼聲音,如有則說明表層與瓷胎脫離。
一摸:
用手去摸(最好用臉去「摸」)瓷器的表面、口邊、腳邊,看感覺是否光滑舒服。
一刮:
用指甲或較粗糙的硬物去刮釉面、畫面,特別是描金或貼金處,如有刮痕甚至被刮掉,則肯定是較差的瓷器。
二、內在質量:
通過化學檢測,看是否達到國際國內對食品容器允許的鉛鎘溶出量標准。
通過物理檢測,即對產品進行急冷急熱等測試(如用開水泡和放在冰箱里凍),看胎體是否開裂,釉面是否剝落和開裂,檢測其熱穩定性是否達標。
總之,好的藝術陶瓷應該是胎質優良、外觀精美、內涵豐富、寓意深刻、品味高雅、環保實用。
----版權所有:德興瓷業企劃部 www.dx318.com

閱讀全文

與空白瓷器鑒別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短期減肥最快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444
無線網卡怎麼安裝設置方法 瀏覽:42
最簡單的省油方法 瀏覽:60
老年房顫的治療方法 瀏覽:871
java類的構造方法有什麼用 瀏覽:628
提高手機照片質量的方法 瀏覽:781
核心投資方法和技巧 瀏覽:840
孔隙水壓力計算方法 瀏覽:725
棋盤法可以用什麼方法代替 瀏覽:952
精油護發使用方法 瀏覽:332
干瘡的最土治療方法 瀏覽:221
高粱標准水分檢測方法 瀏覽:653
卡紙製作房子簡單方法 瀏覽:833
如何克服猛獸的方法 瀏覽:661
花崗岩異形拋光最佳方法 瀏覽:27
調研報告的分析方法 瀏覽:402
如何自製辣椒醬的方法 瀏覽:974
羊肚菌的種植方法和技術管理 瀏覽:146
俄羅斯人都有哪些做土豆的方法 瀏覽:545
酸度檢測國標方法有 瀏覽: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