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明朝青花瓷的鑒別方法

明朝青花瓷的鑒別方法

發布時間:2023-01-27 13:35:47

如何鑒定明代青花瓷"的七言口訣

一、要明察秋毫潛心研究,戒粗心大意不加思索。鑒定古陶瓷主要是辨真偽、斷年代、說窯口、評價值。只要聚精會神,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潛心研究規律特點,認真全面系統地思考總結,形成自己對古陶瓷特有認識,就一定能夠較好地鑒定古陶瓷。在此,筆者根據自己的心得及研究經驗,總結了五條:一是看胎質、釉色。不同年代不同窯口古陶瓷胎質、釉色是不相同的。如,商周原始青瓷,胎只有灰白色、灰褐色,釉色青。明代永樂瓷胎色純白質細膩,白釉似玉,迎光透視胎釉粉紅、肉紅或蝦紅。二是看裝飾、款識。通過它能判斷古陶瓷朝代和何人所用。如,瓷器上有八仙、八寶圖和花捧、書寫迴文可考慮是正德年間的;瓷器上有刀馬人物和清裝射獵圖可考慮是康熙時期的。關於款識,從書法風格、用筆特點去看則快捷可靠。三是看造型、工藝。它能幫助弄清古陶瓷所在的不同時期。僅雞首壺而言,若高頸侈口,器身矮小,扁腹平底,尾短扁,則為三國的;若壺口****或漏斗狀,束頸寬肩翹首眺望,嘴形由尖變成圓管形,則是西晉的。為何看工藝?因古陶瓷生產者動作嫻熟、技術高超,生產的古陶瓷具有強烈的藝術性,而偽品工藝不自然不流暢、拘謹,不能傳神。

㈡ 明中期青花瓷鑒定要領 明中期的青花瓷特點

1、成化瓷底部雙邊線近圈足的那根青花弦紋線,顏色比較深重,而上面一根弦紋線則顯清淡。(註:耿寶昌先生之語)。

2、成、弘的罐或香爐的內口邊沿,有時會加飾一至二道青花弦紋線。

3、肩部與脛部(下腹近底的那部分),出現青花變體蓮瓣紋與簡化蓮瓣紋。這類輔助紋飾,通常情況下,不是成化便是弘治的。而肩部與脛部出現青花方體蓮瓣紋與簡化蓮瓣紋之紋樣,不是弘治就屬正德。

4、脛部常飾以螺絲靨形蓮瓣紋,而蓋面紋飾大多與肩或脛部之輔助紋飾相呼應。這類螺絲靨形蓮瓣紋邊飾,明景泰、天順時出現,成化時盛行。

5、成化經常模仿宣德紋飾,故多見夔龍、還有香草龍。晚明時,此紋樣明代少見,即便有,亦粗俗不堪。至清康熙朝,又見形象細膩、生動的夔龍與香草龍之摹仿(這與康雍乾三朝喜好模擬大明瓷器有關)。

6、肩部常常飾有一周青花連弧紋邊飾,此連弧紋,自成化起,經常出現在明中期的罐與瓶等立件上,系成化至弘治的重要邊飾,時代性極強。

7、明代多見嬰戲圖。明中期,主體人物常見4至16人,背景大多數為田野景色;明晚期或清代,背景多為庭院,童子一般2至3人。

8、成化瓷上的人物紋,占據畫面的比例,通常較大,所繪線條圓潤。例如人物臉部呈鵝蛋形,衣服畫成圓弧形,山石線條柔軟無凹凸之感、有的若卵。此外,成化構圖飽滿、景緻布局講究勻稱。弘治人物紋所佔畫面的比例通常較小,景緻空曠、深遠;正德時的人物紋,畫得有大亦有小,景緻顯得對稱和布局平穩。

9、成化喜以梵文(印度古代書面文字)作裝飾題材,器物多為廟堂供器,書寫的內容多屬佛教經文、咒語之類。咒語的目的是消災。正德慣以阿拉伯文作題材,文字內容主要為吉祥語、箴言、可蘭經及器物用途的說明。

10、十字杵紋:雙頭杵交叉成十字形,在成化時期極為流行。據《李朝實錄》、《明實錄》、《明史》等文獻記載,成化後期,京師大建寺廟,宮中大興法會,瓷器出現書寫梵文、藏文以及與佛事等活動有關的題材,「這當與成化後期憲宗皇帝酷好佛教有關」(參見故宮博物院編《孫瀛洲的陶瓷世界》P105)。

11、成化官器釉內氣泡細小、均勻、疏朗。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鑒別時萬萬不可疏忽,以免誤斷或失之交臂。

12、器物的底足釉面,同器身釉面色調經常不一致。底足釉面白,器身釉面色調為白中閃青。此特徵始於成化,為前朝所不見。

13、明代的胎體潔白、細柔,釉質肥腴潤如凝脂,呈半透明狀。有些器物,迎光透視隱約可見胎體泛出淡淡的肉紅色。但並非絕對!當綜合器物全貌,避免以一概十。

14、成化瓷器修胎規整,器身橫接縫的痕跡不明顯,盤子多有塌底(下塌)現象,碗、盤類等圈足較直、較高。官窯青花瓷器分底施釉和澀底兩種,以帶釉者居多。成化民窯器雖比不上同時期的官窯來得精細規矩,但質量大多上乘,質地潔白細膩,瓷化程度較好,繪畫工整,這在明朝各代中最為突出,甚或超過晚明時期之官器。弘治民窯繪畫有較多的為一筆塗抹法。正德民窯器胎體粗重,厚薄不均,橫接縫的痕跡明顯,碗的圈足較直、較高。

15、明中期,民窯器的底部幾乎多為澀胎,自嘉靖起,絕大多數為釉底。

16、明代民窯器物多見有類似竹絲般的刮胎痕,尤其在器內與澀底,系修坯時留下的。

17、同清代瓷器相比較,總體而言,明代器物的釉汁更顯肥腴、古拙、釉面不太平整,並多見漏釉、縮釉現象。而澀胎上,尤其在胎釉相交的露胎邊緣處,多見氧化鐵紅,有的色澤淡淡的,有的濃烈呈桔紅色。

18、明中期,系指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三朝。中國青花瓷,經歷了明代正統、景泰、天順這三個朝代的「空白期」(亦稱「黑暗期」)之後,至成化,景德鎮御窯廠的瓷器生產,又得以全面恢復。因此,明中期屬我國陶瓷燒造史上的重要歷史時期,瓷器質量很高,被稱為「青花瓷的振興期」。

㈢ 明代嘉靖時期瓷器的鑒定方法

方法一:辨胎釉
底足胎釉的交接處多有火石紅
從明嘉靖起瓷器胎質已遠不如明代早、中期的淘煉精細、緻密潔白。嘉靖初期,胎質尚能與正德接近,之後便越見粗糙。雖官窯小件仍胎質較細密,但是,大件之物胎質已明顯見差,胎色白中閃灰,胎質干澀、空隙較多。瓷釉方面,嘉靖朝初期與正德相似,一般施釉較細膩,中期顯肥厚。白釉釉色前期較白,中後期閃灰,多數為亮青釉。有一點值得注意,嘉靖時期青花器物底釉均為亮青釉。嘉靖器底足的胎釉交接處多有一線橙黃之色,也稱火石紅,這是鑒定的一個依據。
方法二:辨紋飾
紋飾線條如硬筆所繪
嘉靖時期紋飾採用雙線勾勒填色法,輪廓線條較硬,如用硬筆所繪,由於回青料暈散現象嚴重,青花填色往往溢出線外;這一時期器物紋飾畫風稚拙,如孩童所繪一般;紋飾已趨繁縟,畫面缺乏層次;人物、動物、植物常常比例失調,嬰戲紋中的孩童頭大如斗;麒麟瑞獸老態龍鍾。
方法三:辨工藝
修胎不十分規整
嘉靖時期瓷器製作細致程度大不如前朝,除少量小件器物仍保持著前朝的精細程度以外,大件器物多製作粗糙,時有夾扁現象;嘉靖時期瓷器修胎不十分規整,琢器類器物(瓶罐類立件器物稱為琢器),由於當時是分段拉坯成型,加上此時工藝較粗糙,腹部可見明顯接胎痕;底足處理不規整,大件器物可見粘砂現象;圈足較淺,盤碗類器物底足足牆較窄,微向內收攏;露胎處常見橙色紅色火石紅現象。
方法四:辨款識
嘉靖款只有楷書款,不見篆書款
明代嘉靖年間官窯瓷器款,只有楷書款,不見篆書款。可分為青花款、礬紅款、暗刻款及刻字塗金款等,但以青花款最為多見。以青花書寫的紀念款,以「大明嘉靖年制」、「大明嘉靖年造」、「嘉靖年制」為主。其特點是字體瘦長,筆畫較粗,剛勁中藏秀逸。款字中「靖」字的特點最鮮明,即其左邊的「立」位置較高,有的已位於右邊的「月」字之上。落款位置和排列方式較復雜。位置已發現的有外底、內底、口沿、頸、肩、腹等處,但以外底落款最為多見,六字或四字分雙行排列於外底中心,外加雙線圓圈或雙方框,也有無邊欄的。砂底器僅於寫款處蓋釉。四字款中亦有個別仿照錢文按「上下右左」順序作十字形排列的;另見有在器物外底按順時針排列的「大明嘉靖年造」無邊欄六字款,屬於罕見的年款。高足杯上的款識多為六字青花款,有的書於內底,做六字雙行排列;有的書於足內沿,做順時針環繞。大件器物中,大盤於口邊自右向左橫書六字年款,圍以扁框;大缸則於外口沿自右向左橫書六字年款,無邊欄。
嘉靖民窯
青花發色多數藍中泛紫
嘉靖時期,中國資本主義因素逐步增長,加上官窯的壓榨也從反面促使民窯技術水平迅速提高,景德鎮的民營制瓷業有迅猛發展。嘉靖民窯瓷器遺存較多,常見器物有盤、碗、高足杯、蓋罐、梅瓶、香爐等,器物胎土淘煉較細,胎質干澀,間有孔隙;釉面光潔,釉色泛青;器物修胎不夠規整,常有變形現象;碗類器物內底常見突起,俗稱「饅頭心」;盤碗類器物底足足牆較窄,圈足較淺,微向內收攏,甚至有的可用手指掛起來;器物底足修胎不十分規整,並常見粘砂現象;紋飾構圖趨於繁密,多數用筆草率,瓷器紋飾受官窯影響,以道教題材多見,紋飾題材十分豐富,主要有樹石欄桿、花鳥、盤螭、魚藻、天官、高仕、嬰戲、松下讀書老人、人物故事、「壽」字等。青花用料為石子青配有少量回青,色調多數藍中泛紫,紋飾採用雙線勾勒填色法,輪廓線條較硬,如用硬筆所繪,由於回青料暈散現象嚴重,青花填色往往溢出線外。這一時期器物紋飾畫風稚拙,如孩童所繪一般,紋飾已趨繁縟,畫面缺乏層次。這一時期除了青花外,品種還有五彩、醬釉、祭藍、白釉、綠釉、珊瑚紅描金等,民窯五彩器在這一時期大量燒造;民窯青花瓷多數有款,有「大明嘉靖年制」、「大明年造」年號款;另外還有吉祥語款,有「富貴長春」、「」長命富貴、「萬福攸同」等;寫年月款的有「嘉靖三十五年歲次丙寅仲吉日造匠人明山筆記」款,此外也有書匠人款的,如「」吳文自造「陳守貴造」「陳守釗造」等,另外還有「大明宣德年制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等仿款。

㈣ 明青花特點是什麼怎麼鑒別

明青花的特點

1、明初(洪武朝1368--1402)的青花器有大小盤、碗、梅瓶、玉壺春瓶等。所用青料以國產料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進口料。青花發色有的淡藍,有的泛灰。前者有一部分有暈散現象。紋飾布局仍有元代多層裝飾的遺風,題材也變化不大,但許多細節已有變化:如蕉葉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邊較之元代更明顯清晰;牡丹葉子“缺刻”部位較深,不如元代的肥碩;菊花繪成“扁菊”,花芯以方格紋表現;龍紋仍是細長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現五爪,爪形似風輪,氣勢不如元龍兇猛矯健。輔助紋飾的如意雲頭由元代的三階雲改為二階雲;蓮瓣紋內多繪佛家八寶(元代多繪道家雜寶)。碗、小盤多繪雲氣紋,僅繪於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無釉見窯紅。未出現年款,帶款的器物也極少。

2、永樂、宣德(1403—1435)的青花瓷器呈現出了較高的工藝水平。此期所用青料,以蘇泥勃青為主,多見“鐵銹斑痕”。也有部分國產青料。但即便是國產料,發色也相當好。器型有盤、碗、壺、罐、杯等。尤其是出現了一些僧帽壺、綬帶扁壺、花澆等非漢文化的器型,反映了這一時期與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與融合。紋飾多見各種纏枝或折枝花果、龍鳳、海水、海怪、游魚等。胎質較以前細膩緻密。釉質肥潤,多見橘皮紋。兩朝的器物相比,永樂的器型較輕薄、秀美,青花發色較濃艷、鐵銹斑痕更重,紋飾較疏朗,描繪更細膩,底釉較白,器物多無款,僅見“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宣德器器體較厚重,紋飾較緊密,底釉略泛青,帶款器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並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說。總的說來,宣德青花數量大、品種多、影響廣,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說。

3、正統、景泰、天順(1436—1464)三朝,由於政治動盪、天災人禍等因素影響,導致了經濟的衰退。而且從正統初即多次下令“禁造官樣瓷器”,故這一時期瓷器數量較少,被稱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總的說來,此期器型主要還是瓶、罐、碗、杯、盤等幾類。所用青料仍有部分是“蘇青”。青花發色有的濃艷,與宣德器相近似,有的淡雅,與成化器較接近。釉面多泛灰。胎體較厚重。底足修削不細膩,有敦厚感;多見淺寬平砂底,有的有粘砂現象,有的見火石紅。正統時的瓶、罐器口為直頸形,與宣德器一致;天順時的則是象梯形的`上窄下闊形,與成化時相近。瓶、罐的身體均是豐肩、圓腹、下收、足稍外撇;梅瓶的器身較宣德的修長。紋飾以一筆點劃為主,有人物、花卉、龍鳳、孔雀等。人物的背景多畫大片雲氣紋。瓶、罐邊飾喜畫海水紋或蕉葉紋,其蕉葉中梗留白,葉面較寬大,像小樹一般。款識正統的是福字款;景泰開始款識從器心移到器底,除福字外,還有“太平年造”、“太平”、“大明年造”等;天順有紀年款、梵文款等。

4、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三朝處於明中期。成化和弘治中期以前使用平等青,發色淡雅。弘治晚期與正德則發色灰藍。但此期也有個別器物發色濃艷,有鐵銹斑。

成化多淡描青花。紋飾布局前期疏朗,後期繁密,多畫三果、三友、九秋、高士、嬰戲、龍穿花等。花葉似手掌撐開狀;葉子多齒邊,花葉均無陰陽正反;魚藻的水草飄似海帶;山石似鑰匙狀無凹凸感;邊飾較簡單,碗、盤、杯等口沿、圈足僅用弦紋裝飾;龍多為夔龍,鼻子長長的像象鼻;十字寶杵、阿拉伯文等伊斯蘭教內容的紋飾多見。胎質細膩潔白,釉極細潤有玉質感,但稍微發青。器型有罐、梅瓶、洗、盞托、盤、杯、碗等,爐為三乳足筒式或鼓形爐。款識除“天”字罐外,還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單、雙行款;圖記款主要有方勝、銀錠等。

弘治器物早、中期大致與成化同,甚至比成化更纖巧柔和。後期與正德器接近。花葉紋細而密,梵文圖案增多,龍紋纖細柔和,人物灑脫。款識為六字、四字楷書款都有。

正德仍用國產料,前期用平等青,發色灰藍。晚期始用回青。有的暈散。其器物的器型、胎質、釉質與弘治接近,氣泡密集。深腹碗、帶座器等流行。後期多見大器。紋飾常見的有鳳穿花、魚藻、獅子綉球、庭園嬰戲、樹石欄桿、蓮托八寶等,繪畫較弘治的粗。碗盤底心下蹋,碗出現雞心底。器底多見窯紅、粘砂、跳刀痕等現象。年款有四字和六字楷書款,個別用“造”字。

5、明晚期的嘉靖(1522—1566)、隆慶(1567—1572)、萬曆(1573—1620)三朝中,以嘉靖的時間最長,故此朝的器物發色不盡相同,早期的與正德器相近,發色灰藍。但此期獨具特色的是使用回青料。紋飾除傳統的仍流行外,道教色彩的紋飾大量增加,如雲鶴、八仙、八卦、道家八寶等。花組字為獨具特色的紋飾。此外還有嬰戲、高士、魚藻圖等。嬰戲圖的娃娃頭前額突出明顯。胎、釉均是小器細、大器粗。大器較多。八角形、四方形、六角形、上圓下方式葫蘆瓶等異型器多見。朝珠盒為此朝獨特器型。款識“制”、“造”均用,以“制”字居多。器底心書“金錄大醮壇用”為祭祀用器。還有東書堂、東蘿館等堂名款。

隆慶朝由於時間短,因而器物也少,大器、帶年款器則更少。青料用回青,呈色穩定、純正,藍中泛紫(不像嘉靖器般紫得厲害)。紋飾與嘉靖朝相近。因以小件器為主,胎、釉較細膩。多六角、八角等造型。官窯器的款識有“大明隆慶年造”和“隆慶年造”兩種,不見“制”款;民窯器款有“隆慶年造”或“制”四字款;吉語款有萬福攸同、福壽康寧等,頌語款有富貴佳器等。

萬曆早期用回青,中晚期用石子青及浙料。多淡描青花。紋飾除傳統的外,還流行錦地開光紋飾;紋飾布局繁密,主題不清;另外福祿壽字為紋飾的也多見。瓶類較多見鏤空、套活環等工藝。器型除傳統的外,新出現了壁瓶。胎質較粗,釉白中泛青。款識多見“大明萬曆年造”,也有“大明萬曆年制”、“萬曆年造”;多偽托款,有宣德、成化、嘉靖的。總的來說工藝水平較前退步。

6、明末天啟(1620—1627)、崇禎(1628—1644)時由於政治動盪,導致百業凋敝,陶瓷業也蕭條冷清。天啟十九年以後朝廷即無下令造官窯器,因此天啟年款器甚少,以“大明天啟年制”為主,也有“天啟年制”款。民窯器中各種圖記款、堂名款、吉語款、頌語款增多,如玉堂佳器、萬福攸同等;多偽托款,有永樂、宣德、成化、天順、正德、嘉靖等朝的,其中偽托天順款的惟有天啟。紋飾仍以傳統紋飾為主,但道教內容的紋飾較萬曆時少,畫意粗率。此期的紋飾較疏朗,生活氣息較重。胎體厚重、胎質粗松、器形不規整、器底粘砂、塌底、跳刀痕等已成時代特徵。

崇禎無官款器。器型不多,以缽式爐多見,此外還有碗、杯、瓶、花觚等。青料有石子青、浙料等。發色粗者多暈散、精者穩定。紋飾圖案除傳統題材外,高士圖尤其多見。嬰戲圖小孩頭大腳小比例不諧調。山水人物圖(高士圖)中秋草、括弧雲、小太陽等為典型特色。胎質粗疏。釉白中閃青,有的發灰。

青花瓷簡介

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中華陶瓷燒制工藝的珍品。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後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艷、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原始青花瓷於唐宋已見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則出現在元代景德鎮的湖田窯。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頂峰。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種。

青花青料介紹

回青

回青,有產於西域、新疆、雲南等多種說法。此料發色菁幽泛紫,若單獨使用則渾散不收,故多與石子青混合使用。明代嘉靖至萬曆前期多用此料。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用於混水(填色),發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於設色(勾勒輪廓),筆路分明清晰。

浙料

浙料,又稱浙青,產於浙江紹興、金華一帶。國產料中以浙料最為上乘,其發色青翠,明代萬曆中期至清代,景德鎮官窯青花器均採用此料。

平等青

平等青,又稱陂唐青,產於江西樂平。明“空白期”晚期和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時使用。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穩定,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時。

石子青

石子青,又稱石青,產於江西高安、宜豐、上高一帶。此料單獨使用時,青花發色灰暗甚至發黑,明清二代民窯普遍採用此料,官窯則用於與回青調和使用。

珠明料

珠明料,產於雲南宣威、會澤、宜良等縣,其中以宣威料最好。此料發色明麗純正。康熙青花多採用此料。

上述國產鈷料多屬高錳類。

蘇麻離青

蘇麻離青,即蘇泥麻青、蘇勃泥青、蘇泥勃青等。

其名稱的來源,一說是來自波斯語“蘇來曼”的譯音。這種鈷料的產地在波斯卡山誇姆薩村,村民們認為是一名叫蘇來曼的人發現了這種鈷料,故以其名字來命名此料。另一種說法是,蘇泥麻青應為蘇麻離青,是英文smalt的譯音,意為深藍色或繪畫用的深藍色粉末顏料。此料屬低錳高鐵類鈷料,故青花呈色濃重青翠,有“鐵銹斑痕”,俗稱“錫光”。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樂、宣德官窯所用青料均是這種,產地均在古波斯或今敘利亞一帶。

化學青料

㈤ 明代永宣青花瓷器鑒定的核心要點有哪些

永宣時期青花瓷器的鑒定要點。
永宣青花鑒定的核心結論:
一、纏枝波形紋,所在器型為玉壺春瓶者,多為永樂的,為高足碗、罐、缸、缽者,多為宣德的。
二、纏枝條狀圓形紋,多為永樂的。
三、纏枝塊狀圓形紋,所在器型為玉壺春瓶者,多為永樂的,為方流執壺為宣德的。
四、折枝紋,所在器型為方流執壺者,多為永樂的,為高足碗和盆者多為宣德的。
五、青花瓷盤,上有穿牡丹龍紋者多為宣德的。
六、青花12棱折沿盤和花口盤,12折枝花的折端裸露者,多為永樂的,有大葉遮蓋者,多為宣德的。
七、畫在盤上的牡丹花朵與別種花朵糅在一起的纏枝波形紋,7種或11種花朵者,多為永樂的。8種或12種花者,多為宣德的。
八、牡丹花葉芽,尖細如小柳葉形者,多為永樂的。
九、牡丹花瓣邊緣有留白聯珠式勾邊者,多為永樂的。謝謝

㈥ 明代成化瓷器如何鑒定

收藏界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的說法。從傳世的成化瓷器中可想見當朝的景象,這個時期的瓷器除了日用品之外,多是觀賞瓷、把玩瓷,從藝術和審美角度上達到了歷代高峰。

景德鎮王掌櫃總結了一些明成化瓷器鑒定方法:

方法一:【辨胎釉】——釉質肥腴,潤如凝脂成化瓷器胎質潔白、細密、干澀;胎體秀美而輕薄,迎光透視呈牙黃色或肉紅色;釉色微微閃青,釉質肥腴,潤如凝脂,上手撫之如同嬰兒的肌膚一樣,為成化官窯器所特有風格,這種釉色是鑒定明成化瓷器的重要特徵之一。

方法二:【辨紋飾】——紋飾線條纖細柔和,多用雙線勾勒填色法成化時期紋飾線條纖細柔和,多用雙線勾勒填色法,填色較淡,青花之淡雅之態如輕歌漫舞,畫意飄逸瀟灑。成化鬥彩器物裝飾講究濃淡搭配,以平塗為主,不分陰陽,畫面缺少層次感。花朵和人物衣服以平塗法繪畫施彩,樹葉、花朵無陰陽向背之分,人物衣服,只繪單色外衣,無內衣襯托,故有「成窯一件衣」之說,山石也無凹凸之感。

方法三:【辨彩料】 ——色彩特徵是:「鮮紅色,艷如血,厚薄不勻;鵝黃色,嬌嫩透明而閃微綠色;杏黃色,閃微紅;水綠、葉綠、山子綠色,皆透明而閃微黃;蜜蠟黃,色稍透明;赭紫色暗;姜黃色濃光弱;奼紫色,色濃而無光。而彩色中的「奼紫」一色獨具特色,色如赤鐵,表面干澀無光,後代很難模仿,可謂成化一代的標志。

方法四:【辨工藝】 ——器物砂底呈褐黃色,俗稱「米糊底」 成化瓷器修胎規整,琢器類器物,由於當時是分段拉坯成型,腹部可見接胎痕,由於成化時期工藝非常好,瓶、罐、壺等琢器,接胎痕不明顯;盤子多有塌底現象,碗、盤類底足較直而且較高。

官窯青花瓷器分底施釉和砂底兩種。以帶釉居多,器物底部釉色和器身釉色一致,砂底呈褐黃色,俗稱「米糊底」,上手撫之,溫潤細滑,無粗糙感,為成化官窯器所特有風格。器物底足牆較窄,足脊較圓;足跡露胎處可見黃溢;器物里釉、底釉平滑細膩;足外牆大多圍以兩或三道弦紋,一道靠上,兩道靠近足底部邊緣,靠近足根那條圈線較深,上面一條則淡。

方法五:【辨款識】——明代成化年間官窯瓷器款識有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和「天」字款兩種,不見「成化年制」款,且只有楷書款,不見篆書款。

「天」字款只見於成化鬥彩罐上,落款位置在器物外底。已故古陶瓷鑒定家孫瀛洲先生總結「天」字款,作有歌訣為「天字無欄卻為官,字沉雲濛在下邊。康雍乾仿雖技巧,字浮雲淡往上翻。」是說成化時期有一種官窯鬥彩罐,外底書寫一「天」字,字外無邊欄;因釉質肥厚,青花書寫「天」字不是很清晰,有雲遮霧障若隱若現的感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均仿燒過天字罐,仿款字體較成化時顯得漂浮。

【仿品款】明代以天啟仿的最多。仿成化的寄託款有,大明成化年制、大明成化年製造、成化年制、成化年造、六字、四字雙行的雙圈、單圈、雙框或無圈框等多種,多題於瓷器底面中心。具體正德以「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雙圈雙行為主,嘉靖的成化寄託款包羅上述各種形式,天啟的寄託款包羅上述各種形式,天啟的寄託款題寫上以「制」較多,且無圈框的極少;崇楨一般為,大明成化年制、大明成化年造,雙行雙圈或單圈等幾種。

清代康熙早期是仿成化款最多的朝代之一,乃至光緒民國均有寄託成化的年款,主要有「大明成化年制」、「成化年制」雙圈雙行幾種。字體筆劃過長,書寫無力纖弱。

成化民窯

精細的民窯器施釉表裡如一成化民窯瓷雖比不上同時期的官窯瓷精細規矩,但其器型規整、胎子潔白細密、釉子光潤肥厚的程度,在明代各朝中都是最突出的。民窯青花瓷多數無款,少數有款的既有「大明成化年制」的,也有寫「大明成化年造」的,外圍青花雙圈款,還有銀錠畫押款和「福」字款等。

希望能幫到你,望採納,謝謝

㈦ 藏界資訊明 青花的特徵及如何鑒定

明代瓷器

瓷器是中國勞動人民的重要發明之一,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結晶。中國瓷器的發展,由宋代的大江南北成百上千窯口百花爭艷的態勢經由元代過渡之後,到明代幾乎變成了由景德鎮各瓷窯一統天下的局面。

景德鎮的瓷器以青花為主,其它各類產品如釉下彩、釉上彩、鬥彩、單色釉等也都十分出色。

以景德鎮的青花為例:洪武時期青花色澤偏於黑、暗,紋飾上改變了元代層次較多,花紋繁滿的風格,趨向清淡、多留空白地;永宣時期青花以其胎釉精細,青色濃艷,造型多樣和紋飾優美而頗負盛名,其所用青料為進口的蘇麻離青;成化弘治、正德青花胎薄釉白,青色淡雅,其青料為國產的平等青;嘉萬時期青花藍中泛紫,發色艷麗濃重,其青料為回青或回青與石子青混合使用;萬曆後期,天啟至明末青花藍中泛灰,青料為國產浙料。

紋飾

明代瓷器紋飾裝飾主要以繪畫為主,也有刻花、劃花、印花、鏤雕等方法。從繪畫風格上看,無論人物、花鳥、飛禽走獸都極為生動豪放、富於畫意,線條舒展流暢;加之釉色純朴渾厚、豐富多彩,就更增加了畫面的美感。官窯瓷器的紋飾比較工整、細致,民窯器物的紋飾筆法瀟灑、自由奔放,生動地表現了對現實美好生活的願望。

畫面題材很豐富,人物、花鳥、飛禽走獸無所不有,有些畫面取材於錦緞上的紋飾,或受小說木刻插圖的影響,或取材於戲劇、民間故事傳說等。有些內容尤其是在官窯器物上,反映了當時封建統治者的思想意識,有些則帶有封建迷信色彩。

明代所畫的人物比較挺拔,小孩兒頭比較肥大,不合比例,前額及後腦凸出,明代早期龍鱗畫得草率,龍爪畫得比清代簡單。此時八寶紋的排列多為輪、螺、傘、蓋、花、魚、罐、腸。後仿品有時忽略此點,在鑒定時應注意觀察。以文字作為裝飾內容的有梵文、阿拉伯文、壽字、福字等。

㈧ 青花瓷器鑒定的方法

我是個比較喜歡古董的人,平時也喜歡去研究,平時看電視都愛看些關於古董的欄目。在外國人眼裡中國瓷器就是中國文化的象徵之一。而中國人看來瓷器不只是中國文化的象徵,還是中國五千年歷史的見證!歷史書記載瓷器在戰國時期就開始出現了,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價格非凡的青花瓷器。那麼對於現代人怎麼判定自己家裡收藏的那些青花瓷器是真假呢?下面小莫給你十個方法!




青花瓷器鑒定的方法

1、大花大葉,葉為滿色,但花朵不填滿色,且外部繪有較明顯的空白邊線。山石、海水、人物、動物紋等、亦相類,紋飾內露白。

2、纏枝蓮葉,「葉形多呈葫蘆狀,或有一至五個尖瓣

3、變形蓮瓣邊飾,有的為一組、有的畫二組,構成上下對應的仰、覆蓮瓣紋裝飾。除盤以外,其他型器上的蓮瓣,均呈單體形式排列,蓮瓣間留有空隙、互不相連。明洪武時,除部分執壺和盞托外,瓶、罐、盤及碗的蓮瓣紋邊飾均呈並攏(共邊)型、此後,這種繪法貫穿於明清兩代。




4、蕉葉紋,多數作分開狀、葉與葉之間留有空隙,少量為並攏型或葉與葉呈重疊狀。明初以重疊狀多見,偶見有分開的。宣德以後,蕉葉紋幾乎不見有分開的,都為拼攏重疊狀。此外,元代蕉葉的主脈,均以濃筆的粗線條表示;入明後,蕉葉的主脈均留白、呈中空型、同元代蕉葉主脈的粗實線條,在視覺上涇渭分明,非常醒目。

5、如意雲頭紋(亦稱「雲頭紋」、「雲肩紋」、「垂雲紋」)。雲頭與兩雲腳相交之尖頭,指向呈前後相背形態。即,如意雲紋兩雲腳間的尖頭,與雲頭的尖頭,方向相反,很少例外。而洪武,如意雲的頭與腳的尖頭指向,均方向一致、亦絕無例外,並沿襲至永宣。成化起,如意雲頭的兩尖頭,既有朝向一致的,亦有相背的。

6、回紋邊飾。由互不相連的單體回紋組成、有的回紋呈規矩的方形,有的為變形回紋,有的為減筆式回紋。明洪武時,回紋邊飾由一正一反兩方相連形式排列組成。明永樂以兩方連為主,同時又出現一筆環連式的回紋邊飾。宣德以後,除少數邊飾仍作一正一反兩方相排列連外,多數回紋邊飾呈整圈一筆環連式,並延續至清末。

7、龍紋。元代青花瓷器上,畫龍的不少。龍軀細長,且細頸,細腿、細爪和尖尾巴(偶有火焰式大尾),體態輕盈。頭較小,長鹿角,張口、吐舌,龍的下齶有須,上頜一般無須,但是,至正十一年銘標准器的龍上頜有雙須,而此類帶雙須現象,在元青花件的其他龍紋圖案上十分少見。龍身鱗片分兩種,以網狀細鱗片(圖多見,以留白大鱗片少見,後者龍紋更加精美龍有背鰭,腹下通常無橫紋帶。胸與背部,常飾有火焰狀飄帶。肘部有長毛三至四根或一撮。龍爪以三爪、四爪居多,五爪極為罕見。




8、元青花立件中的玉壺春瓶與出戟尊,其內口沿部位,常常加繪一道卷草紋或雲頭紋邊飾。入明後,此類內邊飾現象,起初仍存在於明洪武朝玉壺春瓶上,洪武以後消失。

9、元代紋飾採用平塗法,「有的則是在濃筆邊線內施以淡色」(孫瀛洲),小件器上為一筆點劃,這就是所謂「一支筆」的畫法。從明成化起,以「二支筆」工藝見長,構線與填色是分別完成的。「明代青花多是填色或素描。這種技法上的不同,也可以作為劃分元、明青花瓷器的旁證」(孫瀛洲)。

10、元代瓷胎,同明代後期及清代瓷胎相比較,有硬中見柔的感覺。「胎質淘練得不如明清瓷細致,因而在砂底處多有砂眼、刷痕和鐵質斑點,並在底足、口邊與縮釉露胎處呈現火石紅色」(孫瀛洲)。




青花瓷器文化淵源流傳,需要我們善於發現,鑒定與繼承,家裡有收藏破爛的青花瓷器,千萬別忽略它們哦!有可能是真品哦!所以青花瓷器的鑒定方法很講究,以上的十個方法是我自己學習總結出來的,希望能幫到那些愛玩古董的你們。

閱讀全文

與明朝青花瓷的鑒別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手部創傷出血最簡便有效的方法 瀏覽:473
白菜食用方法 瀏覽:44
金邊吊蘭爛心的治療方法 瀏覽:558
調洪演算都有哪些方法 瀏覽:618
桔子種子盆栽種植方法 瀏覽:755
視頻號電腦直播方法 瀏覽:600
氨瓶的使用方法應注意什麼 瀏覽:122
累積計算方法 瀏覽:374
用什麼方法戒煙快 瀏覽:42
如何改善關系的好方法 瀏覽:162
倉鼠戶外浴室安裝方法 瀏覽:496
絕地求生的快速上分的方法 瀏覽:379
短期經驗決策分析方法的特點 瀏覽:640
蘋果x指紋鎖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900
日產逍客變速箱異響解決方法 瀏覽:197
計算方法第 瀏覽:62
湯臣倍健維生素c食用方法 瀏覽:107
家庭教育學習的方法和步驟 瀏覽:905
蝗蟲解決方法 瀏覽:474
涼的種植方法 瀏覽: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