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食品微生物檢測國家標准
食品微生物檢驗方法是食品質量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可以有效地防止或者減少食物人畜共患病的發生,保障人民的身體健康。
食品微生物檢驗是衡量食品衛生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也是判定被檢食品是否食用的科學依據之一。
通過食品微生物檢驗,可以判斷食品加工環境及食品衛生情況,能夠對食品被細菌污染的程度作出正確的評價,為各項衛生管理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折疊編輯本段范圍
①生產環境的檢驗:車間用水、空氣、地面、牆壁等。
②原輔料檢驗:包括食用動物、穀物、添加劑等一切原輔材料。
③食品加工、儲藏、銷售諸環節的檢驗:包括食品從業人員的衛生狀況檢驗、加工工具、運輸車輛、包裝材料的檢驗等。
④食品的檢驗:對出廠食品、可疑食品及食物中毒食品的檢驗。
折疊編輯本段范圍
國內外開展微生物檢驗的食品種類較多,食品分類方法也不盡相同。總的來看涉及微生物檢驗的食品種類主要有:奶製品、預烹煮食品、飲用水、蛋製品、水果、穀物、嬰幼兒食品、肉及肉製品、軟體動物、禽肉、貝類、白明膠、香草(葯)、即食食品、罐頭食品、調味品,粉類製品、豆製品、冷凍飲品、糖果、海鮮、甜點、蔬菜、藻類、食療食品、米面製品等。
我國開展微生物檢驗的重點食品種類為:奶製品、罐頭食品、調味品、蛋製品、澱粉類製品、發酵和非發酵性豆製品、冷凍飲品、糖果、飲用天然礦泉水等,其中食糖以及保健品的微生物檢驗為我國所獨有。
折疊編輯本段指標
目前,我國衛生部頒布的食品微生物指標有菌落總數、大腸菌群和致病菌3項。
菌落總數
菌落總數是指食品檢樣在嚴格規定的條件下(樣品處理、培養基及其pH值、培養溫度與時間、計數方法等)培養後,單位重量(g)、容積(mL)或表面積(cm)上,所生成的細菌菌落總數。
大腸菌群
腸桿菌科的埃希氏菌屬,檸檬酸桿菌屬,腸桿菌屬和克雷伯菌屬統稱為大腸菌群。它們均來自人或溫血動物腸道,不形成芽孢,在35-37℃條件下發酵乳糖產酸產氣的革蘭氏陰性桿菌。這些細菌是寄居於人及溫血動物腸道內的常居菌,它隨著大便排出體外。食品中如果大腸菌群數越多,說明食品受糞便污染的程度越大。故以大腸菌群作為糞便污染食品的衛生指標來評價食品的質量,具有廣泛的意義。
致病菌
致病菌即能夠引起人們發病的細菌。大腸菌群檢驗呈陽性,並懷疑食品可能受到致病菌污染時可進行致病菌檢驗。在我國現有的國家標准中,致病菌一般指"腸道致病菌和致病性球菌",主要包括沙門氏菌、志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致病性鏈球菌等四種,致病菌不允許在食品中檢出。
對不同的食品和不同的場合,應選擇一定的參考菌群進行檢驗。如海產品以副溶血性弧菌作為參考菌群,蛋與蛋製品以沙門氏菌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變形桿菌等作為參考菌群,米、面類食品以蠟樣芽孢桿菌、變形桿菌、黴菌等作為參考菌群,罐頭食品以耐熱性芽孢菌作為參考菌群等。
『貳』 食品安全法有規定個人用食品快速檢測檢出的結果是否可作為法律依據嗎
新食品安全法只規定了食葯監部門抽檢時對確定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可作為行政處罰的依據。個人的檢測,目前還不能作為法律依據,個人是需去國家認可的第三方檢測機構檢出的結果才受認可。
『叄』 食品微生物檢測國家標准
法律分析:1.2016版新標准解讀 1、GB4789.2-2016菌落總數測定 2、GB4789.15-2016黴菌和酵母計數 3、GB4789.3-2016大腸菌群計數 4、GB...
2.微生物快速檢測技術 1、環介導等溫擴增技術快速檢測食品及水中致病菌(示範操作) 2...
3.微生物實驗室質量控制與管理
4.生產環境監測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三條食品安全工作實行預防為主、風險管理、全程式控制制、社會共治,建立科學、嚴格的監督管理制度。
『肆』 微生物快速檢測技術
1 即用型紙片法
3M公司的perrifilmTM Plate系列微生物測試片,可分別檢測菌落總數、大腸菌群計數、黴菌和酵母計數。由RCP Sci-entific Inc公司開發上市的Regdigel系列,除上述項目外還有檢測乳桿菌、沙門菌、葡萄球菌的產品 ,這兩個系列的產品
與傳統檢測方法之間的相關性非常好。
2、PCR 技術
4 基因探針技術
選擇、鑒定用培養基法
在培養基中加入特異性的生化反應底物、抗體、熒光反應
底物、酶反應底物等,可使目標培養物的選擇、分離、鑒定一次
性完成。如生物一梅里埃公司的BP + RPF (兔血漿+纖維蛋
白原)培養基,可在24 h內鑒定金黃色葡萄球菌[ 8 ] 。Merk公
司的chro2mocult Coliform Agar培養基上,大腸桿菌為墨綠色
至紫色菌落,沙門菌為淡綠色至藍綠色菌落。檸檬酸桿菌和
克雷伯桿菌為橙紅色至紅色菌落, 其他腸道菌為無色菌
落[ 9 ]。
5 ATP生物發光法是近年發展較快的一種用於食品生產加
工設備潔凈度檢測的快速檢測方法。利用ATP生物發光分
析技術和體細胞清除技術,測量細菌ATP和體細胞ATP, 細
菌ATP的量與細菌數成正比,用ATP生物發光分析技術檢測
肉類食品細菌污染狀況或食品器具的現場衛生學檢測,都能
夠達到快速適時的目標[
6、 細菌直接計數法
主要包括流式細胞儀( flow cytometry, FCM)和固相細胞
計數( solid phase cytometry, SPC)法。FCM通常以激光作為發
光源,經過聚焦整形後的光束垂直照射在樣品流上,被熒光染
色的細胞在激光束的照射下產生散射光和激發熒光。光散射
信號基本上反映了細胞體積的大小;熒光信號的強度則代表
了所測細胞膜表面抗原的強度或其核內物質的濃度,由此可
通過儀器檢測散射光信號和熒光信號來估計微生物的大小、
形狀和數量。流式細胞計數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可同時對目
的菌進行定性和定量[ 18 ]。目前已經建立了細菌總數[ 19 ]、致
病性沙門菌、大腸埃希氏菌[ 20 ]等的FCM檢驗方法。固相細
胞計數可以在單個細胞水平對細菌進行快速檢測[ 21 ]。濾過
樣品後,存留的微生物在濾膜上進行熒游標記,採用激光掃描
設備自動計數。每個熒光點可直觀地由通過計算機驅動的流
動台連接到ChemScan上的落射熒光顯微鏡來檢測,尤其對於
生長緩慢的微生物,檢測用時短使該方法明顯優於傳統平板
計數法
『伍』 微生物檢測手段及注意事項
1. 微生物計量法
1.1 體積測量法
又稱測菌絲濃度法,通過測定一定體積培養液中所含菌絲的量來反映微生物的生長狀況。方法是,取一定量的待測培養液(如10 mL)放在有刻度的離心管中,設定一定的離心時間(如5 min)和轉速(如5000 rpm),離心後,倒出上清夜,測出上清夜體積為v,則菌絲濃度為(10-v)/10。菌絲濃度測定法是大規模工業發酵生產上微生物生長的一個重要監測指標。這種方法比較粗放,簡便,快速,但需要設定一致的處理條件,否則偏差很大,由於離心沉澱物中夾雜有一些固體營養物,結果會有一定偏差。
1.2稱 乾重法
可用離心或過濾法測定。一般乾重為濕重的10~20%。在離心法中,將一定體積待測培養液倒入離心管中,設定一定的離心時間和轉速,進行離心,並用清水離心洗滌1~5次,進行乾燥。乾燥可用烘箱在105 ℃或100 ℃下烘乾,或採用紅外線烘乾,也可在80 ℃或40 ℃下真空乾燥,乾燥後稱重。如用過濾法,絲狀真菌可用濾紙過濾,細菌可用醋酸纖維膜等濾膜過濾,過濾後用少量水洗滌,在40 ℃下進行真空乾燥。稱乾重發法較為煩瑣,通常獲取的微生物產品為菌體時,常採用這種方法,如活性乾酵母(Activity Dry Yeast, ADY),一些以微生物菌體為活性物質的飼料和肥料。
1.3 比濁法
微生物的生長引起培養物混濁度的增高。通過紫外分光光度計測定一定波長下的吸光值,判斷微生物的生長狀況。對某一培養物內的菌體生長作定時跟蹤時,可採用一種特製的有側臂的三角燒瓶。將側臂插入光電比色計的比色座孔中,即可隨時測定其生長情況,而不必取菌液。該法主要用於發酵工業菌體生長監測。如使用UNICO公司的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在波長600 nm處用比色管定時測定發酵液的吸光光度值OD600,以此監控E.coli的生長及誘導時間。
1.4 菌絲長度測量法
對於絲狀真菌和一些放線菌,可以在培養基上測定一定時間內菌絲生長的長度,或是利用一隻一端開口並帶有刻度的細玻璃管,到入合適的培養基,卧放,在開口的一端接種微生物,一段時間後記錄其菌絲生長長度,藉此衡量絲狀微生物的生長。
2. 微生物計數法
2.1 血球計數板法
血球計數板是一種有特別結構刻度和厚度的厚玻璃片,玻片上有四條溝和兩條嵴,中央有一短橫溝和兩個平台,兩嵴的表比兩平台的表面高0.1 mm,每個平台上刻有不同規格的格網,中央0.1 mm2面積上刻有400個小方格。通過油鏡觀察,統計一定大格內微生物的數量,即可算出1 mL菌液中所含的菌體數。這種方法簡便,直觀,快捷,但只適宜於單細胞狀態的微生物或絲狀微生物所產生的孢子進行計數,並且所得結果是包括死細胞在內的總菌數。
2.2 染色計數法
為了彌補一些微生物在油鏡下不易觀察計數,而直接用血球計數板法又無法區分死細胞和活細胞的不足,人們發明了染色計數法。藉助不同的染料對菌體進行適當的染色,可以更方便的在顯微鏡下進行活菌計數。如酵母活細胞計數可用美藍染色液,染色後在顯微鏡下觀察,活細胞為無色,而死細胞為藍色。
2.3 比例計數法
將已知顆粒(如黴菌孢子或紅細胞)濃度的液體與一待測細胞濃度的菌液按一定比例均勻混合,在顯微鏡視野中數出各自的數目,即可得未知菌液的細胞濃度。這種計數方法比較粗放。並且需要配製已知顆粒濃度的懸液做標准。
2.4 液體稀釋法
對未知菌樣做連續十倍系列稀釋,根據估計數,從最適宜的三個連續的10倍稀釋液中各取5 mL試樣,接種1 mL到3組共15隻裝培養液的試管中,經培養後記錄每個稀釋度出現生長的試管數,然後查最大或然數表MPN(Most Probable Number)得出菌樣的含菌數,根據樣品稀釋倍數計算出活菌含量。該法常用於食品中微生物的檢測,例如飲用水和牛奶的微生物限量檢查。
2.5 平板菌落計數法
這是一種最常用的活菌計數法。將待測菌液進行梯度稀釋,取一定體積的稀釋菌液與合適的固體培養基在凝固前均勻混合,或將菌液塗布於已凝固的固體培養基平板上。保溫培養後,用平板上出現的菌落數乘以菌液稀釋度,即可算出原菌液的含菌數。一般以直徑9 cm的平板上出現50~500個菌落為宜。但方法比較麻煩,操作者需有熟練的技術。平板菌落計數法不僅可以得出菌液中活菌的含菌數,而且同時將菌液中的'細菌進行了一次分離培養,獲得了單克隆。
2.6 試劑紙
在平板計數法的基礎上,發展了小型商品化產品以供快速計數用。形式有小型厚濾紙片,瓊脂片等。在濾紙和瓊脂片中吸有合適的培養基,其中加入活性指示劑2, 3, 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無色)待蘸取測試菌液後置密封包裝袋中培養。短期培養後在濾紙上出現一定密度的玫瑰色微小菌落與標准紙色板上圖譜比較即可估算出樣品的含菌量。試劑紙法計數快捷准確,相比而言避免了平板計數法的人為操作誤差。
2.7 膜過濾法
用特殊的濾膜過濾一定體積的含菌樣品,經丫叮橙染色,在紫外顯微鏡下觀察細胞的熒光,活細胞會發橙色熒光,而死細胞則發綠色熒光。
3. 間接測定法
微生物的生長伴隨著一系列生理指標發生變化,例如酸鹼度,發酵液中的含氮量,含糖量,產氣量等,與生長量相平行的生理指標很多,它們可作為生長測定的相對值。因此可利用生理指標等間接參數來測定生物量。
3.1 測定含氮量
大多數細菌的含氮量為乾重的12.5%,酵母為7.5%,黴菌為6.0%。根據含氮量×6.25,即可測定粗蛋白的含量。含氮量的測定方法有很多,如用硫酸,過氯酸,碘酸,磷酸等消化法和Dumas測N2氣法。Dumas測N2氣法是將樣品與CuO混合,在CO2氣流中加熱後產生氮氣,收集在呼吸計中,用KOH吸去CO2後即可測出N2的量。
3.2 測定含碳量
將少量(乾重0.2~2.0 mg)生物材料混入1 mL水或無機緩沖液中,用2 mL 2%的K2Cr2O7溶液在100 ℃下加熱30分鍾後冷卻。加水稀釋至5 mL,在580 nm的波長下讀取吸光光度值,即可推算出生長量。需用試劑做空白對照,用標准樣品做標准曲線。
3.3還原糖測定法
還原糖通常是指單糖或寡糖,可以被微生物直接利用,通過還原糖的測定可間接反映微生物的生長狀況,常用於大規模工業發酵生產上微生物生長的常規監測。方法是,離心發酵液,取上清液,加入斐林試劑,沸水浴煮沸3分鍾,取出加少許鹽酸酸化,加入Na2S2O3臨近終點時加入澱粉溶液,繼續加Na2S2O3至終點,查表讀出還原糖的含量。
3.4 氨基氮的測定
離心發酵液,取上清液,加入甲基紅和鹽酸作指示劑,加入0.02 mol/L的NaOH調色至顏色剛剛褪去,加入底物18%的中性甲醛,反應數刻,加入0.02 mol/L的使之變色,根據NaOH的用量折算出氨基氮的含量。根據培養液中氨基氮的含量,可間接反映微生物的生長狀況。
3.5 其他生理物質的測定
P,DNA,RNA,ATP,NAM(乙醯胞壁酸)等含量以及產酸,產氣,產CO2(用標記葡萄糖做基質),耗氧,黏度,產熱等指標,都可用於生長量的測定。也可以根據反應前後的基質濃度變化,最終產氣量,微生物活性三方面的測定反映微生物的生長。如在BMP-2的發酵生產上,隨時監測溶氧量的變化和酸鹼度的變化,判斷細菌的長勢。
4. 商業化快速微生物檢測法
微生物的檢測,其發展方向是快速,准確,簡便,自動化,當前很多生物製品公司利用傳統微生物檢測原理,結合不同的檢測方法,設計了形式各異的微生物檢測儀器設備,正逐步廣泛應用於醫學微生物檢測和科學研究領域。例如:
4.1 試劑盒,培養基等手段
抗干擾培養基和微生物數量快速檢測技術結合解決了傳統微生物檢測手段不能解決的難題,為建立一套完整的抗干擾微生物檢測系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抗干擾微生物培養基,新型生化鑒定管,微生物計數卡,環境質量檢測試劑盒等,可方便的用於多項檢測。
4.2 藉助新型先進儀器
BACTOMETER全自動各類總菌數及快速細菌檢測系統可以數小時內獲得監測結果,樣本顏色及光學特徵都不影響讀數,對酵母和黴菌檢測同樣高度敏感原理是利用電阻抗法(Impedance Technology)將待測樣本與培養基置於反應試劑盒內,底部有一對不銹鋼電極,測定因微生物生長而產生阻抗改變。如微生物生長時可將培養基中的大分子營養物經代謝轉變為活躍小分子,電阻抗法可測試這種微弱變化,從而比傳統平板法更快速監測微生物的存在及數量。測定項目包括總生菌數,酵母菌,大腸桿菌群,黴菌,乳酸菌,嗜熱菌,革蘭氏陰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
微生物OD值是反映菌體生長狀態的一個指標,OD是Optical Density(光密度)的縮寫,表示被檢測物吸收掉的光密度。通常400~700 nm 都是微生物測定的范圍,需要紫外分光光度計測最大吸收波長。用得最多的是:505 nm測菌絲菌體、560 nm測酵母、600 nm測細菌。用測OD方法畫微生物生長曲線時,同一株菌的起始培養濃度可以准備多管(根據檢測點的需要,如需檢測10個點,就准備10管),然後每個點取一管出來測OD值就行了。
一般測菌體密度的OD的波長范圍是580 nm-660 nm,如枯草芽孢桿菌用600 nm,已經屬於可見光區(200 nm~400 nm為紫外光區,400 nm~800 nm為可見光區)。空白如用水做,需要離心洗滌菌體;空白如用不接種的培養基做就不需要洗滌,但是不接種的培養基要和接種的同時培養以求條件一致,最後注意一般OD值在控制在0.1~0.4最好,在這個區內的值就可靠,如果OD大於1.0,一般要稀釋後再測,因為OD太大,分光光度計的靈敏度就會顯著降低。
一般都測吸光值,而且最好是整個實驗過程中,保持發酵液或菌體的稀釋倍數一致,吸光值與稀釋倍數不一定成正比,可保證整個實驗點有可比性。且取值的時候要連續讀數,重復3次的數最好。
另,用分光光度計測微生物的OD值為什麼要把波長設為600 nm
這個波長其實只是針對濁度,而分光光度計在600 nm處對濁度的反應比較靈敏。測吸收峰的實際意義並不大,比如LB搖瓶培養過夜的大腸桿菌,其實在400多納米處的吸收最大,但那很可能是培養液的吸收峰。
『陸』 食品微生物檢驗內容與檢測技術方法
食品微生物檢驗內容與檢測技術方法
近年來,世界各地出現了諸多嚴重的食品安全事故,由於食品微生物污染而造成的質量事故嚴重威脅著人們的身體健康,如何做好食品微生物檢驗,確保食品質量安全,就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根據國際和國內衛生組織的相關規定和要求,所有的食品生產廠商都要對食品的質量進行嚴格的檢驗,對於生產出來食品的菌落種類、細菌數量、大腸菌群、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進行檢測,必須達到要求的合格標准才能進入市場進行出售。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食品微生物檢驗內容與檢測技術方法的知識,歡迎閱讀。
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是工作人員及活動規定。必須保證參加檢測的人員具有相應的資格,並通過相關的考試後,持證上崗才能開展相關活動。同時要求工作人員不僅需要具有高超的專業技術,還應該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盡可能降低人為問題的制約。檢測過程需要按照相關的活動規范和流程進行,使用無菌設備認真地進行抽樣活動,採用先進技術獲取相關信息。二是存放裝置。若想檢測過程順利進行,除了確保實驗室有必要的設施外,還應該重點考慮裝置存放的條件和要求。三是裝置和葯品的配置。在各項裝置進行安裝時應該對氣溫進行調節,確保其安穩,對裝置氣溫穩定性合乎規定要用的具體時間詳細記錄。同時在規定的時間內對各種裝置進行消毒處理,並通過感應設備對其運作狀態進行監測。對於葯品的配置,培養基往往在121℃下採用高壓濕熱滅菌法滅菌15分鍾;較為敏感的'培養基一般採用膜過濾法。四是樣本的處理。在樣本收集過程中,需要確保抽樣活動是在無菌環境下展開的,有效避免了樣本被污染。在樣本輸送時,應該防止樣本受到光線的影響而出現污染現象,抽樣之後就應該及時將其送至測試場地。一般樣本輸送時間要控制在3h內,如果無法及時送到,要確保在近乎之前的氣溫時將其完整的存放。
食品微生物檢驗內容
一是檢驗食品污染程度指示菌。細菌總數即菌落總數,是食品和生活飲用水檢樣處理後,在特定培養條件下,所得1g或者1mc檢樣中所含有的細菌菌落個數,這就是判斷食品和生活飲用水污染程度的關鍵指標。大腸菌群系是在37℃下培養24h的一群發酵乳糖、產氣、產配以及需氧或者厭氧的革蘭氏染色陰性無芽胞桿菌。這種菌群主要來源於人和牲畜的糞便,因此,可以用糞便的污染指標菌對食品的衛生質量進行評價。二是檢測食品中治病菌。在食品微生物相關檢驗標准中已經明確規定某些微生物的數量,因此在對食品污染程度指示菌檢測的同時,還應該對一些治病菌進行測定,如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
食品微生物檢測技術方法
很長時間以來,開展的此項檢測活動,是按照瓊脂平板的措施來進行的,通常要兩到三天的時間才可以完成。最近,許多的專家和組織都不斷地對工藝以及措施進行深化分析,獲取了非常高的成就,對許多措施進行了改進,切實提升了檢測的精準性以及安穩性特徵,而且獲取了許多全新的工藝,具體有如下的措施:
1.採用電阻抗法。具體的講,它是指細菌繁衍的時候,將會使培養基中的火分電惰性物質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類等,代謝為具有電活性的小分子物質,其能增加培養基的導電性,進而導致阻抗出現改變,因此,可以通過檢測培養基的電阻抗變化情況來判定細菌在培養基中的生長繁殖特性,即可檢測出相應的細菌。
2.採用快速酶觸反應及代謝產物的檢測。細菌在生長繁殖過程中可合成和釋放某些特異性的酶,所以根據其特性來選用相對應的底物和指示劑,而且合理的記載信息。
3.採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它涵蓋兩項內容:1)核酸探針技術。結合鹼基互補相關的概念,使用獨特的措施來對物體進行標注。2)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技術。其原理為通過加熱使雙鏈DNA經裂解成兩條單鏈,成為引物和DNA聚合酶的模板;接下來把氣溫變低,使寡聚核苷酸引物與DNA分子上的互補序列退火。通常狀態中,當退火的氣溫非常高的話,它的擴增特性就十分的優秀。
4.採用免疫學方法檢測細菌抗原和抗體的技術。具體有三項措施:1)熒光抗體檢測技術(IFA),它又有兩種,分別是直接的以及間接地。其中第一種是直接在樣本上滴加已知特異性熒游標記的抗血清,然後對其清洗,進而獲取信息。而後一種措施是在檢樣上滴加已知細菌特異性抗血清,等到發生反映之後再仔細地清洗,再加入熒游標記的抗體後在熒光顯微鏡下觀察結果。2)免疫酶技術(EIA),其是將抗原、抗體特異性反應和酶的高效催化作用原理結合,此法非常的獨特,而且功效非常好。通過共價結合將酶與抗原或抗體結合,形成酶標抗原或抗體,或通過免疫方法使酶與抗酶抗體結合,形成酶抗體復合物。3)免疫磁珠分離法(IMS),即應用抗體包被的免疫磁珠,用一個磁場裝置收集鐵珠。
5.採用儀器法。1)微型全自動熒光酶標分析儀(Mini-VIDAS),其主要採用具有優異的敏感性和特異性的酶聯熒光技術(ELFA),得到的熒光和抗原的比例是一種順向的關系。2)全自動微生物分析系統(Vietk-AMS)。它能夠一次對非常多的樣本開展分析,而且檢測的時間不需要非常久,通常在兩到三個小時即可,此法的效率非常好,同時也將成為檢測行業全行的發展趨勢。
;『柒』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標准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標准匯總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標准眾多,其中有較為通用的也有與具體產品相關聯的。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關於食品微生物學檢驗標准匯總的知識,歡迎閱讀。
1GB類
GB 4789.1-2010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總則
GB 4789.2-2010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菌落總數測定
GB 4789.3-2010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大腸菌群計數
GB 4789.4-2010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沙門氏菌檢驗
GB 4789.5-2012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志賀氏菌檢驗
GB 4789.7-2013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副溶血性弧菌檢驗
GB 4789.9-2014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空腸彎麴菌檢驗
GB 4789.10-2010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金黃色葡萄球菌檢驗
GB 4789.11-2014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β型溶血性鏈球菌檢驗
GB 4789.13-2012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產氣莢膜梭菌檢驗
GB 4789.14-2014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蠟樣芽胞桿菌檢驗
GB 4789.15-2010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黴菌和酵母計數
GB 4789.26-2013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商業無菌檢驗
GB 4789.28-2013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培養基和試劑的`質量要求
GB 4789.30-2010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檢驗
GB 4789.31-2013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沙門氏菌、志賀氏菌和致瀉大腸埃希氏菌的腸桿菌科噬菌體診斷檢驗
GB 4789.34-2012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雙歧桿菌的鑒定
GB 4789.35-2010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乳酸菌檢驗
GB 4789.38-2012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大腸埃希氏菌計數
GB 4789.39-2013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糞大腸菌群計數
GB 4789.40-2010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阪崎腸桿菌檢驗
2GBT類
GBT 22429-2008 食品中沙門氏菌、腸出血性大腸埃希氏菌O157及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快速篩選檢驗 酶聯免疫法
GBT 27635-2011 斑點叉尾鮰嗜麥芽寡養單胞菌檢測操作方法
GBT 4789.6-2003 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 致瀉大腸埃希氏菌檢驗
GBT 4789.8-2008 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 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檢驗
GBT 4789.12-2003 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 肉毒梭菌及肉毒毒素檢驗
GBT 4789.16-2003 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 常見產毒黴菌的鑒定
GBT 4789.29-2003 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 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檢驗
GBT 4789.32-2002 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 大腸菌群的快速檢測
GBT 4789.36-2008 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 大腸埃希氏菌O157:H7NM檢驗
2SBT類
SBT 10315-1999 孢子數測定法
SBT 10316-1999 孢子發芽率測定法
3SN類
SN 0170-1992 出口食品沙門氏菌屬(包括亞利桑那菌)檢驗方法
SNT 0040-1992 出口食品沙門氏菌屬(包括亞利桑那菌)計數檢驗方法
SNT 0168-2015 進出口食品中菌落總數計數方法
SNT 0169-2010 進出口食品中大腸菌群、糞大腸菌群和大腸桿菌檢測方法
SNT 0172-2010 進出口食品中金黃色葡萄球菌檢驗方法
SNT 0173-2010 進出口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檢驗方法
SNT 0174-2011 出口食品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檢驗方法
SNT 0175-2010 進出口食品中彎麴菌的檢測方法
SNT 0176-2013 出口食品中蠟樣芽胞桿菌檢測方法
SNT 0177-2011 出口食品中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計數方法
SNT 0178-2011 出口食品嗜熱菌芽胞(需氧芽胞總數、平酸芽胞和厭氧芽胞)計數方法
SNT 0184.3-2008 進出口食品中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檢測方法 免疫磁珠法
SNT 0184.4-2010 食品中李斯特氏菌檢測 第4部分:膠體金法
SNT 0330-2012 出口食品微生物學檢驗通則
SNT 0475-1995 出口商品中糞鏈球菌群檢驗方法
SNT 0477-1995 出口食品中B群鏈球菌檢驗方法
SNT 0738-1997 出口食品中腸桿菌科檢驗方法
SNT 0751-2010 進出口食品中嗜水氣單胞菌檢驗方法
SNT 0865-2000 進出口食品中肉毒梭菌及其肉毒毒素檢驗方法
SNT 1022-2010 進出口食品中霍亂弧菌檢驗方法
SNT 1035-2011 進出口食品中產毒青黴屬、麴黴屬及其毒素的檢測方法
SNT 1059.1-2002 進出口食品中沙門氏菌 濾膜篩選法
SNT 1059.4-2005 進出口食品中大腸桿菌檢驗方法 谷氨酸脫羧酶法
SNT 1059.5-2006 食品和動物飼料大腸桿菌O157的檢測方法 免疫磁珠法
SNT 1059.6-2008 進出口食品中沙門氏菌屬檢測方法 垂直膜過濾法
SNT 1059.7-2010 進出口食品中沙門氏菌檢測方法 實時熒光PCR法
SNT 1071-2014 出口食品中厭氧亞硫酸鹽還原梭狀芽孢桿菌檢測方法
SNT 1538.1-2005 培養基制備指南 第1部分 實驗室培養基制備質量保證通則
SNT 1538.2-2007 培養基制備指南 第2部分 培養基性能測試實用指南
SNT 1615-2005 食品和動物飼料中嗜冷微生物計數方法
SNT 1748-2006 進出口食品中寄生蟲的檢驗方法
SNT 1800-2006 食品和動物飼料微生物學30℃菌落計數方法
SNT 1827-2006 進出口食品中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檢驗方法
SNT 1869-2007 食品中多種致病菌快速檢測方法 PCR法
SNT 1870-2007 食品中致病菌檢測方法 實時PCR法
SNT 1895-2007 食品中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快速計數法 PetrifilmTM 測試片法
SNT 1896-2007 食品中大腸菌群和大腸桿菌快速計數法 PetrifilmTM 測試片法
SNT 1897-2007 食品中菌落總數的測定 PetrifilmTM測試片法
SNT 1933.1-2007 食品和水中腸球菌檢驗方法 第1部分 平板計數法和最近似值測定法
SNT 1933.2-2007 食品和水中腸球菌檢驗方法 第2部分 濾膜法
SNT 1941.1-2007 進出口食品中乳酸菌檢驗方法 第1部分 分離與計數方法
SNT 1941.2-2007 進出口食品中乳酸菌檢驗方法 第2部分 PetrifilmTM測試片法
SNT 1941.3-2007 進出口食品中乳酸菌檢驗方法 第3部分 乳酸桿菌的PCR法
SNT 1962-2007 食品中克雷伯氏菌檢測方法
SNT 2098-2008 食品和化妝品中的菌落計數檢測方法 螺旋平板法
SNT 2099-2008 進出口食品中綠膿桿菌檢測方法
SNT 2416-2010 進出口食品中金黃色葡萄球菌腸毒素A檢測方法 電泳和免疫印跡法
SNT 2522.1-2010 進出口輻照食品檢測方法 微生物學篩選法
SNT 2524.1-2010 進出口食品中變形桿菌檢測方法 第1部分 定性檢測方法
SNT 2524.2-2010 進出口食品中變形桿菌檢測方法 第2部分 MPN法
SNT 2525-2010 食品中肉毒梭菌的PCR檢測方法
SNT 2562-2010 食品中霍亂弧菌分群檢測 MPCR-DHPLC法
SNT 2565-2010 食品中志賀氏菌分群檢測 MPCR-DHPLC法
SNT 2566-2010 食品中黴菌和酵母菌的計數 Petrifilm 測試片法
SNT 2567-2010 食品及包裝品無菌檢驗
SNT 2582-2010 產黃麴黴毒素真菌PCR檢測方法
SNT 2632-2010 微生物菌種常規保藏技術規程
SNT 2641-2010 食品中常見致病菌檢測 PCR-DHPLC法
SNT 2660-2010 食品微生物實驗室菌種保藏方法
SNT 2754.1-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環介導恆溫擴增(LAMP)檢測方法 金黃色葡萄球菌
SNT 2754.2-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環介導恆溫擴增(LAMP)檢測方法 大腸桿菌O157
SNT 2754.3-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環介導恆溫擴增(LAMP)檢測方法 志賀氏菌
SNT 2754.4-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環介導恆溫擴增(LAMP)檢測方法 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菌
SNT 2754.5-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環介導恆溫擴增(LAMP)檢測方法 副溶血性弧菌
SNT 2754.6-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環介導恆溫擴增(LAMP)檢測方法 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
SNT 2754.7-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環介導恆溫擴增(LAMP)檢測方法 空腸彎麴菌
SNT 2754.8-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環介導恆溫擴增(LAMP)檢測方法 肺炎克雷伯氏菌
SNT 2754.9-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環介導恆溫擴增(LAMP)檢測方法 溶血性鏈球菌
SNT 2754.10-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環介導恆溫擴增(LAMP)檢測方法 產氣莢膜梭菌
SNT 2754.11-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環介導恆溫擴增(LAMP)檢測方法 產霍亂毒素的霍亂弧菌
SNT 2754.12-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環介導恆溫擴增(LAMP)檢測方法 溶藻弧菌
SNT 2754.13-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環介導恆溫擴增(LAMP)檢測方法 創傷弧菌
SNT 2754.14-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環介導恆溫擴增(LAMP)檢測方法 假結核耶爾森氏菌
SNT 2754.15-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環介導恆溫擴增(LAMP)檢測方法 阪琦腸桿菌
SNT 2775-2011 商品化食品檢測試劑盒評價方法
SNT 2797-2011 食品中致瀉大腸埃希氏菌檢測 MPCR-DHPLC法
SNT 3063.1-2011 航空食品 第1部分:冷加工車間環境微生物檢驗方法
SNT 3141-2012 出口食品包裝物微生物檢測指南
SNT 3152-2012 出口食品中致瀉大腸埃希氏菌檢測方法 基因晶元法
SNT 3263-2012 出口食品中黃麴黴毒素殘留量的測定
SNT 3266-2012 食品微生物檢驗方法確認技術規范
SNT 3306.5-2013 國境口岸環介導恆溫擴增(LAMP)檢測方法 第5部分 布魯氏菌
SNT 3384-2012 出口食品中空腸彎麴菌葯物敏感性的測定 微量稀釋法
SNT 3567.1-2013 交叉引物恆溫擴增檢測方法 第1部分 通用技術規程
SNT 3724-2013 進出口食品中幽門螺桿菌的檢驗方法
;『捌』 食品安全中微生物檢測有哪些國家標准
GB 4789.1‐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總則
GB 4789.2‐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菌落總數測定
GB 4789.3‐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大腸菌群計數
GB 4789.4‐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沙門氏菌檢驗
GB 4789.5‐2012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志賀氏菌檢驗
GB 4789.6‐2016 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 致瀉大腸埃希氏菌檢驗
GB 4789.7‐2013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食品微生物學檢驗驗 副溶血性弧菌檢驗
GB 4789.8‐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檢驗
GB 4789.9‐2014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空腸彎麴菌檢驗
GB 4789.10‐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金黃色葡萄球菌檢驗
GB 4789.11‐2014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溶血性鏈球菌檢驗
GB 4789.12‐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肉毒梭菌及肉毒毒素檢驗
GB 4789.13‐2012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產氣莢膜梭菌檢驗
GB 4789.14‐2014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蠟樣芽胞桿菌檢驗
GB 4789.15‐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黴菌和酵母計數
GB 4789.16‐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常見產毒黴菌的鑒定
GB/T 4789.17‐2003 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 肉與肉製品檢驗
GB 4789.18‐2010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乳與乳製品檢驗
GB/T 4789.19‐2003 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 蛋與蛋製品檢驗
GB/T 4789.20‐2003 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 水產食品檢驗
GB/T 4789.21‐2003 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 冷凍飲品、飲料檢驗
GB/T 4789.22‐2003 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 調味品檢驗
GB/T 4789.23‐2003 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 冷食菜、豆製品檢驗
GB/T 4789.24‐2003 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 糖果、糕點、蜜餞檢驗
GB/T 4789.25‐2003 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 酒類檢驗
GB 4789.26‐2013 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 罐頭食品商業無菌的檢驗
GB/T 4789.27‐2008 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 鮮乳中抗生素殘留檢驗
GB 4789.28‐2013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培養基和試劑的質量要求
GB/T 4789.29‐2003 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檢驗
GB 4789.30‐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檢驗
GB 4789.31‐2013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沙門氏菌、志賀氏菌和致瀉大腸埃希氏菌的
腸桿菌科噬體檢驗方法
GB/T 4789.32‐2002 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 大腸菌群的快速檢測
GB 4789.34‐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雙歧桿菌的鑒定
GB 4789.35‐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乳酸菌檢驗
GB 4789.36‐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大腸埃希氏菌 O157:H7/NM 檢驗
GB 4789.38‐2012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大腸埃希氏菌計數
GB 4789.39‐2013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糞大腸菌群計數
GB 4789.40‐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克羅諾桿菌屬(阪崎腸桿菌)檢驗
GB 4789.41‐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腸桿菌科檢驗
GB 4789.42‐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諾如病毒檢驗
GB 4789.43‐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微生物源酶制劑抗菌活性的測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