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t管一個多月引流量不減少怎麼辦
注意飲食與鍛煉。
經查詢中國醫學網顯示,建議日常禁食辛辣油膩,飲食清淡為主,保證情緒穩定,避免勞累,定期復查,積極治療。
保持T形管引流通暢,避免打折成角、扭曲、受壓,定期以離心方向擠捏引流管。
㈡ 膽道手術後如何護理好T管
一、作用凡施行總膽管切開取石或探查時,均需放一根T管引流,把膽管內的殘余泥沙樣結石及含毒素的膽汁排出體外,其目的是支撐膽道,引流膽汁,以減輕膽道因手術創傷而造成的水腫、炎症,並防止膽汁外流;亦可通過T管進行術後的進一步診斷和治療,如膽道鏡等。T管因有雙臂插入引流管道或腔內不易滑出,偶亦做其他手術引流用。 二、護理在膽道手術中放T管引流的病人,術後T管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病人恢復的快慢,生命的安危,有賴於T管護理的正確與否,稍有不慎就會帶來十分嚴重的後果,這是醫生、護士、病人及家屬都應共同注意的。護理上要注意如下幾點: 1、T管固定要牢固,謹防脫出最重要。萬一脫出非要再次手術不可,更因膽汁滲入腹腔,形成膽汁性腹膜炎 ,給病人帶來痛苦和危害。因此,要在T管引出腹臂處與皮膚縫扎固定以防脫出:在病人沒有完全清醒前,謹防病人把T管拉出來,也要防止病人翻身時把管脫出來。對術後躁動不安的病人應有專人陪護或將其雙手固定在床邊;在T管上另接一根稍長的橡皮管,再連接床邊的消毒袋上;可以採用一根細小的棉繩環繞腹部一周然後捆綁固定T管,以防松脫。 2、注意無菌。銜接的皮管和引流袋均需消毒,每3天更換引流袋一次,連接的引流管長短、粗細應適中,不能太硬或太軟。置引流管的傷口應至少2-3天更換敷料並注意膽汁有否外流。 3、每天觀察並記錄膽汁的顏色、混濁度、氣味,記錄24小時引流總量。在一般恢復順利的病人膽汁量由少到多,再逐漸減少,膽汁的顏色由術後1-2天時的淡黃色逐漸變深,由混濁漸變澄清透明,呈金黃色。 4、若T管引出膽汁量突然增加,應疑有膽道下端阻塞的可能,如同時有膽汁混濁或有膽泥時,可用生理鹽水+慶大黴素沖洗T管,長期帶T管的病人也應定期沖洗(一般每周1-2次),沖洗時不能用力過猛或過快,以免引起脹痛及發熱。 5、術後2-3天病人可坐起或逐漸下床活動,但不可把引流袋提得過高以免膽汁倒流進膽道,增加感染的機會。 6、從術後7-8天起,可把引流管逐日抬高一些,以減少膽汁出量。幾天後,如果無不適,可在飯前夾管2-3小時,並逐日延長夾管時間,直到術後第10-12天完全夾管為止。 7、最少術後14天,總膽管下端漸恢復通暢,可做拔管准備。總膽管通暢的依據是:(1)膽汁量逐漸減少。(2)夾管後病人無腹脹、黃疸和發熱現象。(3)T管造影顯示肝內外膽管通暢,無結石及狹窄。 8、拔管時指導病人與醫生配合,平卧,腹部放鬆,不要憋住氣,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拔管上,以免腹肌緊張。
㈢ 為什麼t管阻塞不能用生理鹽水加壓沖洗
如有泥沙樣結石或蛔 蟲阻塞時,應用無菌鹽水緩慢沖洗,無加壓沖洗;引流袋每日更 換,並檢查有無破損,注意無菌操作
㈣ T管護理要注意什麼
如何護理好T管要保證引流暢通無阻,作為陪客要配合醫護人員經常觀察「T」形管內有無炎症腐蝕的血塊、壞死脫落的組織、膿性分泌物、泥沙樣結石、蛔蟲等堵住管腔,如有要立即告訴值班者處理,採用如沖洗、擠壓、導絲疏通等辦法。要隨時注意皮管有無扭曲、壓迫,並及時糾正。
只有保證「T」形管引流暢通,才能使膽道內含毒、含膿的膽汁快快引流到體外來,病情才會迅速好轉。在病人翻身時,千萬要當心「T」形管牽拉過度而滑掉,尤其是手術後一周內。一旦不慎「T」形管滑掉,輕者增加痛苦及經濟負擔,重者會引起膽汁性腹膜炎及敗血症,患者會出現腹膜刺激症狀(用手一壓腹部,即會跳起來),腹脹及休克等,有明顯高熱、寒戰、脈搏快,出現黃疸,並有嘔吐,最終導致再次手術的危險和痛苦。
㈤ 觀察T管引流的膽汁,膽總管下端有阻塞,膽汁的情況是什麼樣的啊
哪些膽道手術需要放「T」形管引流?
單純性膽囊切除術是不需要放「T」形管引流的。凡是施行總膽管切開取石或探查時,一般都要放一根「T」形管引流,把膽管內的殘余泥沙樣結石及含毒素的膽汁排出體外,使膽道炎症消退,有利於肝功能的恢復及肝細胞的修復。另一方面因為膽總管經過切開後,膽總管的下端括約肌會產生暫時性水腫或痙攣,使膽汁流出受阻,膽總管內的壓力越來越高,膽汁就很可能從縫合口外漏入腹腔,引起膽汁性腹膜炎,放置「T」形管引流後,可避免這一種並發症。另外也可避免膽總管切口發生疤痕狹窄而管腔變小、粘連梗阻。
帶T形管的病人應注意什麼?
在膽道手術中放T形管引流的病人,術後T形管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病人恢復的好壞,生命的安危,全靠T形管護理的正確與否。稍有不慎,就會帶來十分嚴重的後果,這是醫生、護士、病人和家屬都要共同注意的,決不可等閑視之,馬馬虎虎處理。T形管引流術後,在護理方面要注意:
(1)除了在T形管引出腹壁處要與皮膚縫扎固定外,還要用膠布將T形管固定在腹壁皮膚上,以防T形管脫出。
(2)在病人沒有完全清醒前,謹防病人把T形管拉出來,也要防止病人翻身時脫出來。對術後躁動不安的病人應有專人陪護或將其雙手固定在床邊。
(3)在T形管上另接一根稍長的橡皮管,再接在床邊的消毒瓶(袋)上。連接引流瓶(袋)的橡皮管要長短粗細適中,不要太硬或太軟。太長或太短都可使病人活動或翻身不方便,太細的管引流不暢,容易被血塊或膽泥堵住,太軟的管容易受壓曲折不通。
(4)每天觀察並記錄引流瓶內的膽汁量和膽汁顏色。在一般恢復順利的病人,膽汁量由少(由於麻醉和手術的影響,最初每天約為300~400ml)到多(術後3~4天病人開始恢復飲食後,膽汁量增多,每天可達600~700ml),再逐漸減少(由於膽總管下端炎症水腫消退,部分膽汁流入十二指腸);膽汁的顏色由術後1~2天時的淡黃色逐漸變深,由混濁逐漸變澄清透明,呈金黃色。如果在術後不久膽汁突然減少甚至完全沒有膽汁流出,則可能有引流管受壓、堵塞或部分滑出,此時應立即通知醫生,以便及時處理。
(5)若T形管引流有膽汁量突然增加,應疑有膽道下端阻塞的可能。如同時有膽汁混濁或有膽泥時,可由醫生用生理鹽水(加慶大黴素)沖洗T形管。長期帶T形管的病人也應定期沖洗(一般每周1~2次)。沖洗時不能用力過猛或過快,以免引起脹痛及發熱。
(6)術後3~4天起,病人可坐起或逐漸下床活動,但不可把引流瓶(袋)提得過高,以免膽汁倒流進膽道,增加感染的機會。
(7)從術後第7~8天起,可把引流橡皮管逐日抬高一些,以減少膽汁流出量。幾天後,如果沒有不舒服,可在飯前夾管2~3小時,並逐日延長夾管時間,直到術後第10~12天全天夾管為止。
什麼情況下可以拔T形管?
膽道T形管引流術後,大多數病人在術後20天左右可以將T形管拔除。這時,膽道病變已基本解除,膽道和胃腸道功能也基本恢復,在T形管周圍已形成一條較堅實的纖維竇道,此時拔去T形管,膽汁不會流進腹腔。但是,如果膽道有嚴重感染(仍有發熱、膽汁混濁、膽汁細菌培養為陽性),或膽汁中有泥沙樣結石,或膽道有其他病變,則可能要延遲至數周甚至數月才能拔管。也有因膽道支撐需要,把T形管放半年至1年的,個別病人因病情需要而放置T形管更久。
一般情況下,只要具備下列條件時,可考慮將T形管拔除:①無腹部疼痛及發熱,血象正常。②黃疸消退,大便顏色恢復正常。③膽汁引流量日益減少,膽汁澄清,鏡檢無膿細胞或蟲卵。④經T形管膽道造影顯示膽總管內無結石、蛔蟲及異物,而且膽道通暢。⑤夾管48小時,無腹部不適或發熱者。
在拔管時,病人必須與醫生配合,平卧,腹部放鬆,不要憋住氣,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拔管上,以免腹肌緊張。一般情況下,拔管並不困難,也無劇烈疼痛,所以病人不必緊張。拔除T形管後,可能會從T形管的竇道內流出一些膽汁,可用腹帶加壓包紮2~3天,也可用凡士林紗布輕輕填塞引流口。由於膽道遠端通暢,膽汁不會再從創口向外流,數天就可以閉合。
㈥ 在家怎樣護理引流t管
你好
指導建議:在家裡護理中要注意1 隨時調整引流管的位置,以免發生折疊、扭曲等現象,同時向患者講解放置t管的目的和作用及管道不通暢所造成的危害,2 患者翻身時,要將t管移至翻轉側,再翻身,移動管道時不可旋轉。3 引流口處保持無菌引流管口處的皮膚每日用70%酒精消毒,擦凈分泌物,以剪開一缺口的消毒紗布圍繞引流管。護理中要告知患者注意保持局部無菌,不可擅自處理,以防感染。4 觀察膽汁的顏色、氣味、性質和量,正常膽汁為深綠色或棕色,稠厚、色清、無渣。如果護理時發現患者的膽汁有腥臭味或引出膿性膽汁時,提示有感染,
祝你健康
㈦ T 管 ,拔管後的處理,請教教
我個人意見;1對於T管拔出後我們一般用油紗填塞腹壁淺層,不能過深以免破壞竇道。這種「堵」
的
辦法是基於拔管前已經證實膽總管下暢通。2用干紗布外敷不填塞也不違背原則,我也用過,這種「引」的辦法不過比較麻煩的是要不了多久就要換葯,其實竇道閉合的時間沒有多大區別,3對於拔管後右上腹部脹痛,換葯時有高壓膽汁流出,換葯三天未閉合者就要考慮膽總管下端可能有梗阻因素存在,或者存在影響創口癒合的因素。找出原因並沿原竇道小心放置尿管繼續引流。4帶負壓拔管沒試過,壓力可能不好掌握怕撕裂竇道。
㈧ 「T」型管引流的護理常規
膽總管切開探查術的病人,均需放置T管引流膽汁,降低膽道壓力,減輕膽道炎症,防止吻合口及膽管狹窄、滲漏、予支撐膽道和確保手術部位的癒合,還可通過引流管進行造影,溶石、碎石、排石及纖維鏡檢查、活檢、取石等。T管引流為一種閉合式被動引流,為乳膠製品,型號為20-40號,常用22號,全長40厘米,有雙臂伸出,形似「T」字。
膽總管病人術前給予低脂高蛋白飲食,若急性發作應監測生命體征,尿量及腹痛情況,注意皮膚及鞏膜有無黃染,糞便顏色有無變化,以確保膽道有無梗阻。
術後病人定時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注意有無血壓下降、體溫升高及尿量減少等全身中毒症狀,及時補充液體保持出入平衡。T管應柔軟無刺激並有充分引流和吸引的作用,引流管給以妥善固定,防扭曲打折、防脫,保持引流管通暢,預防感染,必要時以擠壓防止阻塞,保持T型管無菌每日更換,預防引流液刺激傷口周圍皮膚,必要時引流管周圍皮膚敷上凡士林紗布,保持皮膚完整性。管長適合應避免防止妨礙病人翻身,下地活動時引流袋應低於膽囊水平以下,隨時注意觀察並記錄引流液的量、色及性質。早期引流液較濃後漸淡,如有嚴重感染顏色依然較濃,其量手術後1-2天在200-250ml,以後漸多至400-600ml,10天後遠端膽總管水腫消退,部分膽汁直接流入十二指腸,致引流量逐漸減少。其性質及沉澱物應根據不同的患者處理,如膽道感染嚴重或膽結石性質不同待炎症消退感染控制後沉澱物減少。
放置T型引流管者在全身情況好轉,生命體征恢復一周,可在餐前夾管,每日2-3次,每次一小時,如無不適主訴3天後可給予全天夾管及拔管。拔管指征:
1:術後14天;
2:無腹痛腹漲發熱;
3:黃疸症狀減輕;
4:引流量減少;
5:顏色為透明金黃色,無膿液,結石或絮狀物;
6:經T管造影證明膽總管舒暢。
㈨ 試述T管引流的護理措施
1)妥善固定:術後除用縫線將T管固定於腹壁外,還應用膠布將其固定於腹壁皮膚,但不可固定於床上,以防因翻身、活動、搬動時牽拉而脫出。對躁動不安的病人應有專人守護或適當加以約束,避免將T管拔出。
2)保持有效引流:平卧時引流管的高度不能高於腋中線,站立或活動時應低於腹部切口,以防止膽汁逆流引起感染。若引流袋的位置太低,可使膽汁流出過量,影響脂肪的消化和吸收。T管不可受壓、扭曲、折疊,經常予以擠捏,保持引流通暢。
3)觀察並記錄引流液的顏色、量和性狀:正常成人每日的膽汁分泌量為800-1200ml,呈黃或黃綠色,清亮無沉渣。術後24小時內引流量約為300-500ml,恢復飲食後可增至每日600-700ml,以後逐漸減少至每日200ml左右。
4)預防感染:嚴格無菌操作。長期帶T管者,應定期沖洗,每周更換無菌引流袋。引流管周圍皮膚每日以75%的酒精消毒,管周墊無菌紗布,防止膽汁浸潤皮膚引起發炎、紅腫。行T管造影後,應立即接好引流管進行引流,以減少造影後反應和繼發感染。
5)拔管:一般在術後兩周,病人無腹痛、發熱,黃疸消退,血象、血清黃疸指數正常,膽汁引流量減少至200ml、清亮,膽管造影或膽道鏡證實膽管無狹窄、結石、異物、膽道通暢,夾管試驗無不適時,可考慮拔管。
㈩ 試述T管引流的護理措施
1 妥善固定,防止滑脫,避免引起膽汁性腹膜炎
患者回病房後,立即將t型管接無菌引流袋,並用曲別針固定床旁,保持引流管通暢,勿將引流管扭曲、受壓。如有泥沙樣結石或蛔蟲阻塞時,應用無菌鹽水緩慢沖洗,勿加壓沖洗。
2.2 保持無菌,防止逆行感染
每天更換引流袋,並檢查有無破損,注意無菌操作,平卧時引流袋應低於腋中線,防止膽汁逆流造成逆行性感染。
2.3 觀察與記錄
觀察記錄膽汁引流液顏色、性質、量、有無鮮血或碎石等沉澱物,同時注意觀察體溫及腹痛情況、大小便顏色及黃疸消退情況。一般術後 24h內t型管引流量約300~500ml,呈黃色或黃綠色、清亮,膽汁引流量逐漸減少。本組病例有1例術後第3~5天出現膽汁增多,約 1100~1450ml,膽汁內未發現沉澱物,為黃綠色,患者未訴不適。針對病情,給予繼續觀察,術後第6天引流量開始逐漸減少。
2.4 t型管周圍皮膚的護理
每日清潔消毒t型管周圍皮膚1次,並覆蓋無菌紗布,如有膽汁滲漏,應及時更換紗布,並局部塗氧化鋅軟膏保護。應嚴格按醫囑應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2.5 拔管的護理
本組病例均術後12~14天拔除t型引流管,其拔管指征為:黃疸消退、無腹痛、無發熱、大小便正常、膽汁引流量逐漸減少,顏色呈透明黃色或黃綠色,無膿液、結石、無沉渣及絮狀物,可考慮拔管。拔管前在x線下經t管行膽道造影,了解膽道下端是否通暢,若膽道通暢,可夾管3天;若無發熱、腹痛、黃疸,即可拔除t型管。拔管後1周內,應警惕膽汁外漏,甚至發生腹膜炎,觀察體溫有無黃疸和腹痛發作,以及時處理。
2.6 觀察患者全身情況
膽道疾病術後患者的營養支持,早期以胃腸外營養為主,靜脈輸入水電解質、氨基酸等改善全身營養狀況,鼓勵患者早期活動,促進胃腸蠕動恢復,防止腸粘連。胃腸功能恢復有肛門排便、排氣後,指導患者採用少量多餐的方式進食高蛋白、高熱量、富含維生素易消化的低脂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