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陶瓷鑒定的技巧有哪些
一、看器型
許多瓷器都是有時代特徵的,有其獨特的形狀、大小等風格特徵,各朝代之間相差很大。比如梅瓶、玉壺春瓶,宋元明清均有燒制;但洪武梅瓶口為梯形,元代的梅瓶胸大。瓷器愛好者可多留意文物圖錄上每一個朝代器物的形狀、大小,並用心記下每一朝代的標准器型,在實際辨別中做到心中有數。
二、看胎質
鑒別胎質要從瓷器有圈足及底部的露胎部分看,古代瓷器的胎質一般較粗糙些,略泛黃色;而仿古瓷器的胎質較為潔白、精細。
三、看釉面
觀察瓷器的釉質,一般要注意其釉質的粗細、光澤的新舊。
第一類,使用過或者陳設過的瓷器,上面的痕跡和年代感是現代仿品無法觸及的。
第二類,從未使用過的瓷器,上面沒有使用過的痕跡,屬於「庫藏」,因年深日久,釉面的關澤也是柔和的,有一種自然的「韻光」。
第三類,出土的瓷器,因瓷器在古墓中時間太久,釉面表層收到化學侵蝕,形成了吃土的現象,釉面發烏,用放大鏡看能看見很多吃土的土斑。
四、看釉泡
看釉泡主要是看白釉層部分,而不是色釉層。因為古時候的柴窯和現在的氣窯燒制出來的氣泡是截然不同的,如官、哥窯釉泡之密似攢珠,汝窯釉之疏若晨星,以及宣德釉面有所謂的「棕眼」等,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徵,可以當作劃分時代的一條線索。
五、看紋飾
紋飾特徵表現在題材、彩料、畫法等方面。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紅,因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常有色調灰暗或變為絳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點。此外,如元末明初有些使用進口青料的瓷器,雖以顏色濃艷渲赫一時,但色調極不穩定,很不適於畫人物,因而在元代紋飾中畫人物的較少。類似這些就表現為紋飾上的時代特徵,往往為後世仿品所忽略,倘能加以注意,自然對於鑒別真偽會有一定的幫助。
六、看青料
青料指製作青花瓷所用釉下彩料。青花瓷是明、清主流瓷,各個朝代所用的青料不同是有準確記載的,而不同青料的呈色是有很大的差異的,由於青花五彩和鬥彩瓷也都要使用青料,故而以青花的呈色來為彩瓷斷代,一定要注意區分凝聚斑和鐵銹斑。
七、看底足
自古就有「看瓷先看底」之說,研究各個時代不同形式的器足特點,找出瓷器繼承、發展、演變的規律十分重要,很多工藝都可以作為斷代的工具。比如元代工匠在底足處理時,是先挖後削,一般是右手握削刀,由外向內,是按逆時針方向操作的,在器胚上會留下螺旋痕跡,於中心收刀。
八、看款識
根據款識以定瓷器之新舊真偽,是鑒別工作中比較重要的一個環節。自明代永樂年開始,各朝代官窯瓷器的底部都印有帝王年號款,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各朝代瓷器的底款所用的字體、格式截然不同。
㈡ 鑒別古瓷器的八大妙招
鑒定瓷器真偽和斷代是初學收藏愛好者的首要問題,只要掌握鑒定規律,領悟其中訣竅,疑難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你知道怎麼辨別古瓷器嗎?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古瓷器的辨別技巧,希望能幫到你。
在古瓷器的鑒賞上,觀形看釉上手敲是幾種常見的鑒賞方法。因為古瓷器有經濟價值,所以歷朝歷代都有造假者,鑒定瓷器真偽和斷代是初學收藏愛好者的首要問題,有的初學者覺得鑒定瓷器真偽知識過於深奧,往往望而生畏。其實只要掌握鑒定規律,領悟其中訣竅,疑難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根據本人與其他專家的經驗,鑒定瓷器應首先按程序進行,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遠距離擺放好,先觀形,看造型尺寸比例是否協調對稱,因為古瓷製作十分講究協調對稱。
二、近距離再看釉,古瓷施釉較厚,釉面閃爍柔光;新瓷施釉較薄,閃火光。
三、看紋飾畫工,古瓷紋飾多有寓意,線條都很自然流暢;新瓷運筆呆滯,線條僵硬。
四、看彩料顏色,古瓷施彩從視覺上看,感覺柔和,但施彩較厚,顏色發色也十分准確純正;而新瓷施彩感覺生硬,但施彩卻不如古彩厚。彩釉結合不緊,有粗松的感覺。
五、看底足,古瓷底足修整自然,足端刮釉留下的腳線流暢整齊。各個時期的修足都有固定的手法和尺寸。新瓷底足端腳線刮釉較淺,切足較隨意,圈足一般都過於做作。
6六、看胎質,古瓷胎質細密堅致,上手感覺重量適中,因為每件瓷器根據胎壁厚度尺寸長短,都有固定數量的用料。新瓷胎質雖然也細密堅致,但因不能掌握古瓷胎壁厚薄和長短比例尺寸,所以和古瓷相比,上手的比重或重或輕。
七、看款識,古瓷官窯器大多都有款識,古瓷款識書寫工整嚴謹,底款字都與主題圖案相對應。
八、最後,還可以上手敲敲,聽聽聲音,古瓷因為年代久遠,胎質經過多年的風化,敲出的聲音也顯沉悶,新瓷聲音則顯清脆悅耳。
對於古瓷器的收藏與保管必須遵循輕拿輕放,小心謹慎的原則,根據器物的不同造型和大小情況,靈活掌握,避免造成損失。如果千百年來保存完好的古瓷藝術品,一旦損壞在我們的手裡,那真是永世的遺憾!
一、器體大的瓶、罐、尊移放時因形體大,一般都是由下而上兩段拼接而成,且有一定的重量,所以不能一隻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應該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以免分量過重,使原來拼接起來的兩節分離。有的瓶、罐、尊裝飾有雙耳,我們在取放時不能僅提雙耳,以免折斷和損壞。 二、瓷器人物在取放時,須注意當心人物的須發和手指部分,因該部分最纖細,易損壞。同時在提放人物時,忌單手拿人物的頭部,因人物的頭部大多系插進身子中去的,要防止頭與身分離,所以應一手拿住人物的頭部,一手托住人物的身子。
三、瓷器的大盤、大碗體質較重,移動時應該雙手捧,或是一手的拇指和食中二指扣住邊緣,另一手的四指和手掌托底。忌用單手拿盤、碗的一邊,以防斷裂。
四、薄胎的器皿,胎薄、質輕、嬌嫩,移動安放時更須小心,要雙手捧,忌用單手,尤其是瓶件,底足小,長度高,還須防風吹倒。
五、帶座、帶蓋的瓶器取放時應將座、蓋和主體分別單拿單放,不能連蓋帶座一起端,防止移動時脫落打碎。
遇到多人鑒別欣賞時,要一個一個來,待一個人欣賞完畢,把瓷器放到桌上,下一個人再來欣賞,不要兩人將瓷器手遞手的傳著,以防萬一失手。
在民間流傳的瓷器經千百年的流通或土蝕,往往都沾有油漬和污點,收藏時常須經過洗刷清潔,使古瓷器神采煥發。
1、一般的污漬、土銹可以用鹼性的稀釋後的溶液(如84消毒液,超市裡都有售)浸泡,視污漬的情況確定濃度和時間。當然酸鹼性質不同的污漬應取不同的液體浸泡,如鹼性污漬可用白醋和草酸浸泡,中性污漬用二甲苯浸泡等。浸泡以後再用豬鬃或尼龍刷蘸肥皂,或皂粉洗刷,再以溫水沖洗,直到污漬退盡為止。須注意,洗刷時瓷器表皮遇到鹼性物質更加滑溜,要心平氣和,慎重拿放。
2、冬季洗刷薄胎瓷時,要控制水溫,以防冷凍和遇熱水爆裂。
3、有的瓷器的表裡,因水浸太久,水銹黏附其上,不能除去,可用上述酸性液體浸數日,刷之即去,若水銹很厚,可用竹扦剔去。
4、粉彩瓷器,有的因彩色中鉛的成分多,出現泛鉛現象,可用葯棉蘸淡硝酸擦之自去,再用清水沖洗。
5、如瓷器有開片(哥窯)或沖口、裂紋之類,污漬嵌入很深,浸之不去,可用棉紙蘸淡硝酸,貼在裂紋處,稍時污漬即除,但有的嬌嫩的釉彩上不宜用此法,以免硝酸損傷釉彩。
洗刷瓷器最好用木盆和塑料盆,不宜用瓷盆和水泥盆,以避免瓷器碰傷。
㈢ 古瓷器鑒定的26個方法 古瓷器鑒定的26個方法是什麼
1、鑒定古瓷器可以看釉面老化程度,古瓷器存在的時間長,釉面老化程度比較嚴重,光芒比較內斂。
2、可以看釉層內部結晶,古瓷器釉層內部老化會產生很有規律的結晶,這些結晶會形成花朵狀,在顯微鏡下,釉層的上中下層次非常清楚。
3、古瓷器如果有缺損,可以通過看鈣化現象來辨別,古瓷器的斷口部位一般會出現鈣化現象,鈣化程度有輕重不同,老化程度也不一樣。
4、可以通過看足脛部水土浸蝕的狀態來辨別真偽,真古瓷器會存在水土浸蝕的痕跡,而老化狀態是現代人工不能做出來的。
5、從古瓷器胎土表面附生物的堅固程度和古舊程度來看,古瓷器的附生物古舊,並且堅固,這兩個特點必須同時存在,而常見的附生物在土鹼、水銹。
6、若是古瓷器釉面出現「銀星」、「汗星」等斑點或「銀色」釉膜,則說明是很古老的古瓷器,這種古瓷器上面的銀膜、銀星、汗星在釉面上洗不掉。
7、從古瓷器的材料顏色來看,古瓷器從視覺上給人的感覺是柔和的,施彩較厚,顏色較為純正,新瓷器的施彩生硬,彩釉結合不緊,有粗松的感覺。
8、從古瓷器的紋飾畫工來看,古瓷器的紋飾大多有寓意,線條給人自然流暢的感覺,新瓷器的紋飾線條比較呆滯、僵硬。
9、從古瓷器的聲音來看,古瓷器年代久遠,胎質經過多年風化,輕輕敲擊會發出略顯沉悶的聲音,新瓷器經過敲擊發出的聲音會比較清脆。
10、從古瓷器的款式來看,古瓷器大多都有款式,並且書寫工整嚴謹,底款的字會和瓷器的主題圖案相對應,而新瓷器的落款相對隨意。
11、從古瓷器的式樣上看,真的古瓷器式樣傳統,具有所屬時期的時代特點,反映了人們當時的審美標准,假的古瓷器式樣奇特,顯得不倫不類。
12、從古瓷器的邊口顏色上看,因為製作工藝的原因,真的古瓷器邊口內外顏色一致,假的內外顏色不同。
13、從古瓷器底部的介面上看,瓷器的製作工藝不同,真的古瓷器介面處釉色相同,假的古瓷器介面釉色有些差異。
14、從古瓷器的花紋上看,真的瓷器花紋不易脫落,顏色一致,假的瓷器花紋部分易落。
15、從古瓷器表面的包漿上看,真的古瓷器表面的包漿均勻透亮,假的古瓷器表面的包漿一擦就掉。
16、從古瓷器表面的斑點上看,真的古瓷器表面有銀膜斑點,假的古瓷器表面沒有任何斑點。
17、從古瓷器釉層的厚度上看,真的古瓷器釉層厚度較厚,假的古瓷器釉層厚度較薄。
18、從古瓷器的胎質上看,真的古瓷器質地細密堅韌,假的古瓷器胎質比例不均勻。
19、從古瓷器底部的粘沙現象上看,真的古瓷器底部有粘沙現象,假的古瓷器底部沒有粘沙現象。
20、從古瓷器底部的火石紅上看,真的古瓷器底部的火石紅較為濃艷,假的古瓷器底部的火石紅輕浮不定。
21、從古瓷器花紋的線條上看,真的古瓷器上的花紋是手繪的,線條自然流暢,假的古瓷器上的花紋線條是機器繪制的,比較僵硬。
22、從古瓷器的底足上看,真的古瓷器的底足自然整齊,因為是手工捏造的原因摸起來有些凹凸不平,假的古瓷器底足較為隨意,造型較為單一。
23、從古瓷器的工藝上看,每個年代都有不同的工藝水準,這需要進行專業檢測,假的古瓷器的工藝基本是採用機械和化學材料製作的。
24、從古瓷器的年代來看,將古瓷器拿到專業的鑒定機構進行專業鑒定,得知古瓷器是哪個年代製造的。
25、從古瓷器的痕跡上看,真的古瓷器經歷了歲月的侵蝕,表面會有腐蝕老化的痕跡。假的古瓷器表面容易做舊,表面的痕跡比較新。
26、從古瓷器表面的光澤上看,真的古瓷器年代較長,表面的光澤較為柔和,假的古瓷器表面十分明亮。
㈣ 怎樣鑒定古代的瓷器
我國的瓷器製作,歷史悠久,窯口眾多,產量龐大,除了歷代流傳下來大量的傳世品,地下出土物亦層 出不窮。但是,歷史上某些人出於各種動機,對古陶瓷製作了大量復製品或偽品,真真假假,魚目混珠。為了保護祖國的文物,研究陶瓷的演變規律,所以,便需要 對它的製作年代和真偽及其藝術水平的高下就叫作瓷器鑒定。
瓷器鑒定方法包括了以下三個方面:
1. 分類法即將個時代的同類器(包括相同器形、相同紋飾題材)理成發展序列,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再找出其不同點。
2. 比較法主要是利用考古發掘出來的、有地層年代的器物作為標准器物,將所需鑒定、辨偽的器物與之比較,從而得出鑒別的.結論。
3. 鑒別法即利用同時代的同類器或不同類器上的時代特徵來對照、比較所需鑒別的器物,從而得出綜合鑒別的比較合理的結論。
當一件需要鑒定的產品擺在我們的面前時,我們怎樣來分析它的燒造年代和窯口呢?也就是說器物本身哪些方面能夠反映出它真實的燒造年代和窯口?我們把能夠反映器物燒造年代和窯口的因素,統稱為斷代因素。它主要有如下幾方面:
1. 器形
主要看器物口、頸、肩、腹、壁、底足、流、執、系等的形體特徵和胎體的厚薄、輕重。另外,各時代的一些獨特的而又稱著的器形,應一一牢記其特徵,因為它往往是後人仿製的對象。
2. 裝飾
包括裝飾方法(彩繪、顏色釉、刻、劃、雕、鏤、隊、捏、印、帖等),題材、構圖、紋樣形象、 畫等。由於裝飾是隨著造型、工藝、材料、人們的審美要求的變化而變化的,所以裝飾的更新換代和所產生的種種變化要比其他鑒定因素的變化顯得頻繁、活躍,鑒 定時分析這一因素就更重要。
3. 胎釉
鑒別胎質時,可從器足的無釉處入手,注意胎土陶煉的純凈與燒結的縝密程度。因時代陶煉方法有別,明代以前較之清代、民國,胎土中含金屬雜質相對較多。
㈤ 古瓷器如何鑒定 古瓷器怎麼鑒定
鑒別古瓷器的辦法就是用眼睛看,觀察瓷器的形狀,釉色紋飾,用手敲下瓷器聽聲音辨別瓷器的質感,鑒定瓷器真偽和斷代是初學收藏愛好者的首要問題,其實只要掌握鑒定規律,領悟其中訣竅,鑒別古瓷器是一件很簡單的事。
一、先從遠距離觀形,看造型尺寸比例是否協調對稱,古瓷器一般很講究對稱。
二、近距離再看釉,古瓷施釉較厚,釉面閃爍柔光。
三、看紋飾畫工,古瓷紋飾多有寓意,線條都很自然流暢。
四、看彩料顏色,古瓷施彩從視覺上看感覺柔和,但施彩較厚,顏色發色也十分准確純正。
五、看底足,古瓷底足修整自然,足端刮釉留下的腳線流暢整齊。各個時期的修足都有固定的手法和尺寸。
六、看胎質,古瓷胎質細密堅致,上手感覺重量適中,因為每件瓷器根據胎壁厚度尺寸長短,都有固定數量的用料。
七、看款識,古瓷官窯器大多都有款識,古瓷款識書寫工整嚴謹,底款字都與主題圖案相對應。
八、上手敲敲聽聽聲音,古瓷因為年代久遠胎質經過多年的風化,聲音會比較沉悶。
㈥ 古瓷器鑒定最簡單方法
如何鑒別瓷器的真偽?
一、從釉面老化程度來辨別真偽
1.先看釉面光澤:光芒內斂,有如薄霧覆蓋其上,這是非常老化的釉面才具有的「如霧狀膜皮」,若是一般狀態的老化釉面,只是光芒柔和、不刺眼。
2.釉面老化形成塑膜狀局部斑塊和結晶:首先要絕對確認這種斑塊和結晶是天然的、是人力不可製造的,那麼,才能肯定它絕對是真古瓷。因此,凡是生長有類似的「天然如霧如膜狀」的瓷器,絕對是真古瓷。
3. 塑膜狀結晶斑、雪花狀結晶斑和釉層內外層次分明的結晶斑點共生,完全是天然狀態。這種多形態、多樣化的老化特徵同時出現在一件瓷器上,更是現代科技無能為力的。
二、從釉層內部結晶來辨別真偽
釉層內部老化產生出很有規律的結晶,形成花朵狀,而且在釉層的上中下層次非常清楚。這是顯微拍攝的效果,肉眼裸視根本看不到。這是人力無法仿製的。
釉泡破孔周圍形成老化「暈圈」,有逐步過渡的層次,破孔口周圍的鈣化狀較嚴重,而暈圈的最邊緣卻與正常釉層融為一體無明顯的界限分別,這就是自然老化的破損釉泡狀態——這種老化的破損釉泡對鑒定所有的古瓷器都是通用的。
注意觀察釉泡破孔的「暈圈」發色和形態。凡是具有這種釉泡破孔帶自然「暈圈」的瓷器,無疑都是真品。此特徵可以通用於一切具有破損釉泡的瓷器。因此可以說,凡是用40倍以上的放大鏡或顯微鏡才能看到的、而且是多種樣式的有序結晶體,都是人力做不出來的。
三、從青瓷方罍足脛部水土浸蝕的狀態來辨別真偽:這種老化狀態是不是現代人工可以做出來的。
四、從胎土表面「附生物」的堅固程度和古舊程度鑒定真偽
附生物必須「古舊」,必須堅固。比如:土鹼,水銹,其它非自身的「外來雜物」。「古舊」和「堅固」必須同時存在。
五、從鈣化現象來辨別真偽
若有缺損可見胎骨的,看斷口的胎骨有沒有鈣化現象。鈣化程度有輕重不同,老化程度也不完全相同。斷口口面有干澀感;或有一層很薄的膠膜感覺,缺乏光澤,但無論如何也洗不掉;有的斷口口面生長有干澀、灰白的鈣化物,但極薄、刷洗不掉。凡是露胎處或是缺口面的胎骨上「生長有薄霧狀鈣化物,或相當古舊而又洗不掉的土鹼」、或者生長有「圓點狀」的古舊鈣化物,都是不需要請專家鑒定的真古瓷。
六、若是釉面產生出「銀星」、「汗星」斑點,或者是「銀色」釉膜,那是極老的古瓷。這件瓷器的「銀膜」形成了「塊斑」。注意,銀膜、銀星、汗星是長在釉面上的,是洗不掉的。
㈦ 古陶瓷鑒定的幾種方法
鑒定古陶瓷一般有四大任務:辨真偽、斷窯口、定時代、評價值。四項任務的首要是辨真偽。古陶瓷真偽的鑒定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一種是傳統的經驗鑒定,另一種是應用現代科技手段對古陶瓷進行鑒定的科技鑒定,第三種就是物質自然老化痕跡的微觀鑒定。以下就這三種鑒定方法進行簡要分析:
一 傳統經驗鑒定的分析
所謂傳統經驗鑒定,是指鑒定者在長期的古玩鑒定實踐中,依據個人所積累的經驗,通過眼看、手摸、耳聽、鼻聞等感覺器官,對器物進行鑒別的行為過程,包括「六看」即看胎、看釉、看色料、看器形、看紋飾、看款識。因此,傳統經驗鑒定俗稱「眼學」又稱「目鑒。
二、科技鑒定方法的分析
科學技術鑒定,就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對古陶瓷進行分析、鑒定的方法,又稱「科鑒」。目前按照他們所依據的理論又可歸納為三類:第一,依據化學理論的有「元素成分分析法」;第二,依據光學理論的包括「激光拉曼光譜儀儀分析法」,「能量色散型x-射線熒光譜儀分析法」「可移動式實體顯微鏡和不可移動式電子顯微鏡」;第三,依據物理化學理論的有:「中子活化分析」「電子探針」「原子吸收光譜儀」「熱釋光分析法」「電感耦合等離子體原子發射光譜」「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等。
三 物質自然老化痕跡的微觀鑒定
「微痕鑒定」作為一門科學,主要是通過對事件發生後的內在和外在的痕跡表現,推論出導致這些痕跡發生的原因和過程。痕跡學是對時間的反向指正,他同與時間有關的所有信息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微痕鑒定是研究過程系統中各子系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發生信息傳遞、交換的規律和特點,以及研究和破譯這些信息。微痕鑒定發展到今天,已經廣泛應用於偵查、文物考古、古陶瓷鑒定等多個領域。
㈧ 怎樣鑒別古董瓷器
鑒定古瓷器主要從款識、造型、紋飾和胎釉特徵方面下手,
每個朝代瓷器胎體的厚薄程度都不盡相同
提防新瓷作舊。把新瓷退去光澤,以顯出古樸的風味
根據款式鑒別
識別真偽時,首先看款識,注意款識的筆法,由於每個人的書法不同,寫官窯款的字體又必須經過選擇,仿製者過於謹慎,就難免失於局促,筆法不生動不自然。這種破綻,為鑒定瓷器提供了線索。
根據紋飾和色彩鑒定瓷器
從紋飾和色彩方面看,陶瓷器上的紋飾同造型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並隨著繪瓷原料和技術的不斷豐富改進,無論在題材內容及表現形式上都有其不同時代的水平和特點。因而也就成了劃分時代、鑒別真偽的一條有力線索。
根據胎釉鑒別
從胎釉方面看,由於時代和地區的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燒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著比較明顯的差別,故在鑒別瓷器時應對此細致的觀察。
一般來說,從胎質、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窯口。
總之,辨別瓷器既要用眼來辨其色澤、厚薄、片紋、氣泡,也要用手摩以別粗細,用指扣敲以察音響。必須耳、目,手三者並用。最後評定質量的優劣,以及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
下面是關於鑒定的視屏參考
㈨ 古瓷器的鑒定方法有哪些
古瓷器鑒定的主要內容:
(一) 斷真偽
(二) 斷年代
(三) 斷優劣
(四) 斷窯口
古瓷器的鑒定的方法:
1. 分類法即將個時代的同類器(包括相同器形、相同紋飾題材)理成發展序列,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再找出其不同點,來摸索它們的發展規律和各時期的特徵。
2. 比較法主要是利用考古發掘出來的、有地層年代的器物作為標准器物,將所需鑒定、辨偽的器物與之比較,從而得出鑒別的結論。
3. 鑒別法即利用同時代的同類器或不同類器上的時代特徵來對照、比較所需鑒別的器物,從而得出綜合鑒別的比較合理的結論。
㈩ 古代瓷器有什麼鑒定的竅門,
(一)造型是鑒定瓷器的重要依據
仿製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雋秀,未必能學其古拙。因為一件器物的創作,與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慣、審美標准以及技術條件都有密切的關系。一般說陶瓷器在紋飾、胎釉等方面均能體現各時代的特色,但造型在這方面表現得更為突出。所以若能善於識別其形狀和神態,就可以在鑒定工作中掌握一種比較可靠的方法。
觀察器形首先要對歷代造型有一個基本概念。陶瓷器的形狀,大體是古時簡朴,隨同時代的演進而漸趨繁復。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論,元代造型大多較為鈍重稚拙,無論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顯得突出。尤其是日常應用的壇、罐、瓶、壺及盤、碗等一般器物,常見有相當大的器形。例如傳世的元青花與釉里紅大碗有口徑達42厘米,青花和釉里紅大盤的口徑也在45~58厘米左右。由於胎體厚重,燒制不易,難免有翹棱、夾扁、凹心、凸底等變形的缺陷,因而過去文獻多有元瓷粗率之論,其實這是不夠全面的。元瓷紋飾之豐富多采,固不侍言,即以大盤造型而言,十二瓣板沿花口的多是花口花底(口、底均為十二瓣花形),足見當時製作認真,雖底足之微也不輕易放過。此種作法到明代永、宣以後便不復見(永、宣只見有花口花足的把碗和中型碗、洗,而無花足盤)。
永樂時一般盤、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內凹,圈足較元代放大,顯得格外平穩。特別是胎土陶煉精細,造型輕重適宜。永樂時期另有一種純白脫胎帶暗花的器皿,胎體非常輕薄,清代人形容它曾有所謂「只恐風吹去,還愁日炙銷」的詩句。這種「薄如卵幕」的瓷器,造型精美,都是盤、碗之類,後世雖有仿作,但在暗花紋飾的技巧上仍有所不及。宣德瓷器的造型種類更加繁多,無論盤、碗、杯、壺、罐、瓶等製作都非常精緻,而且能獨出心裁,銳意創新,如「無擋尊」可稱是空前之作,除乾隆時曾經仿製外,後世很少有此種仿品。目前傳世品中常見的永、宣時期造型有:雞心碗、花澆、僧帽壺、長圓腹執壺(流口為葫蘆形)、天球瓶、扁腹綬帶葫蘆瓶、四季委角獸耳瓶和菱花式洗、菱花式把碗等。
至成化時期在瓷質方面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纖巧,而且也無大器。弘治傳世瓷器雖不多,但以黃釉雙耳罐、碗著稱於世。正德時期最突出的造型有筆架、插屏、墩式碗、磨盤式香盒、七孔出戟圓腹高足瓶等。嘉、萬以後造型漸趨復雜,在器形上有很多創新之作,文獻上有所謂「製作益考,無物不有」的記載。只以文具一項來說,就有筆架、筆盒、筆洗、水丞、硯台、顏色碟、顏色倉(俗稱溫盂)、印盒等多種多樣。更有大魚缸、大罐、大瓶、大盤(嘉靖黃地青花大盤口徑有達80厘米的)等,器形之巨尤勝過元代;其他如鏤空瓶、壁瓶、捧盒、方斗杯、燈台、綉墩等不勝枚舉。可以說在風格上厚重古拙與輕盈華麗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成時期的作品來未免粗製濫造。
清代無論在器形或種類方面均顯著增多,並且製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時期創新之作獨樹一幟。琢器中如琵琶尊、馬蹄尊、象腿尊、鳳尾尊、觀音尊、太白尊、蘋果尊、杏葉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載、柳葉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雍正時期在器形的創作方面也是豐富多彩的,如雙陸尊、三羊尊、虯耳尊、鹿頭尊、絡子尊、牛頭尊、蒜口綬帶如意尊、撇口橄欖瓶、太白壇、菊瓣盤等。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窯及永、成瓷器不僅胎釉、紋飾維妙維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亂真。
乾隆時期比較突出的造型有轉頸瓶、轉心瓶、轉帶瓶、花籃、扇子及書式印盒、書式金鍾罩等。這一時期無論創新、仿古都達到了高潮,所仿銅、石、漆、玉、竹、木器以及象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慶、道光以後,則大多因襲舊制,很少見有創新之作。造型從精美蛻變為粗笨,已逐漸失去前期的優秀傳統。例如玉壺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區別並不顯著,以後漸漸變得笨拙,到同治、光緒、宣統時期竟變成短頸豐腹的矮粗形式,造型遠不及以前那樣精美秀麗了。
知道了元、明、清瓷造型的基本特點之後,進而還需掌握觀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很多同類的器皿乍看外表極為相似,仔細觀察這三個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結論。例如明代中期瓶、壺、罐一類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顯的接痕,而清代以後製品由於旋削細致,此種接痕多不明顯。如此所謂一線之差,往往在斷代辨偽的工作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盤盤身弧度較小而淺,明代永、宣大盤盤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後者底大。特別是永樂造型,無論大小盤、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內牆向外稍撇,較外牆約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其他如明末清初許多民窯盤、碗底常有明顯的輪狀旋削痕(即所謂「跳刀」),而在官窯瓷器中則極為少見。至於康熙大盤有些是雙圈底,民窯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紋」,也是當時造型上比較常見的特徵。文物工作者在鑒別新舊真偽時每以這些作為一部分依據。
有些時代接近或後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於紋飾畫法和胎釉原料前後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區分。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繪三層紋飾,碗外繪四層紋飾,而且乍看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然而如仔細加以對比,便會發現他們之間的重要區別在於碗腹下部收斂程度有所不同,即永樂碗腹較豐滿,宣德碗腹微削。雍正時期所仿的成化青花撇口碗,也是在造型上存在著碗腹微削的缺點。這些細微的差別,是根據實物仿製時,因成型、燒窯等技術條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綻(仿品的器形往往與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區別,因仿製時雖按真品原器製造,在未燒前與真器原形盡同,但經過高溫燒成後,其形與真器原形在某些地方就有差別。這可能是由於原料的配製和提煉的精粗不一致,而經高溫後縱橫收縮膨脹的結果,為鑒別器形的關鍵)。至於有些僅憑傳聞或只靠臆測而製成的仿品,如後世所仿的各式各樣的所謂「永樂壓手杯」之類,在造型上更是愈變愈奇(自嘉、萬間開始越仿越大,甚至後來的已不成杯而變為大碗),只要見過真的實物,自然就不致妄斷臆測。
(二)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紋飾與色彩
陶瓷器上的紋飾同造型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並且由於繪瓷原料與技術的不斷豐富和改進,無論在題材內容及表現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時期的水平和特點,因而也成為劃分時代、鑒別真偽的一條有力線索。
大體說來,瓷器紋飾的發展過程不外是由簡到繁,由劃印貼刻到雕剔描繪,由單純一色到絢麗多彩。例如元瓷上慣用的變形荷花瓣(俗稱「八大碼」)圖案,就是在晉瓷紋飾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尤其元代青花、釉里紅等釉下彩的出現,開辟了瓷器裝飾的新紀元,打破了過去一色釉的單調局面。明、清以後各種色彩的發明更豐富了瓷器的裝飾,而每一種裝飾方法的出現都有其產生、成長、發展過程,因此也可據以推斷器物年代的遠近。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紅因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在元代製品中顏色美麗的較少,而且釉里紅中常有色調灰暗或變為絳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點。
但大部分成熟的元代青花、釉里紅紋飾布局都非常美觀,圖案不僅重視主次協調,而且慣用多層連續的花邊紋飾,無論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邊線不填滿色,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至明代中期以後此種畫法漸絕,雖間或採用,但為數不多。此外由於原料成分的限制,在畫法上也各有不同的時代特徵,如元末明初有些使進口青料的瓷器,雖以顏色濃艷渲赫一時,但色調極不穩定,很不適於畫人物,因而在元代紋飾中畫人物的較少,也有所謂「元代人少,永樂無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說法。至於成化鬥彩,雖然色澤鮮明,晶瑩可愛,卻也受原料和技術的限制而有所謂「花無陰面,葉無反側」的缺點,而且畫人物不論男女老少,四季均著一單衣,並無渲染的衣紋與異色的表裡之分。類似這些就表現為紋飾上的時代特徵,往往為後世仿品所忽略,倘能加以注意,自然對於鑒別真偽會有一定的幫助。
另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時代上的區別,如根據現在掌握的實物資料看,成化彩繪中沒有黑彩,當時除用釉下鈷畫藍線外,還用紅、赭色描繪輪廓線。假如我們遇到一件釉上黑輪廓的成化彩瓷器,就應該懷疑它是不是真實可靠,因為黑輪廓線的應用最早不超過正德初期。其他如粉彩的出現,現知不會早於康熙晚期,當然也很難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贗品了。
至於乾隆時期由於大量使用洋彩,並且吸取了西方紋飾圖案的裝飾方法,有些作品但求筆法線條精細與紋飾奇異,從而有部分花樣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風格。這種瓷以乾隆中期以後的製品較多。其他如明代正德時期的官窯瓷器中多有用阿拉伯文字作裝飾的。清代外銷瓷器中也有畫著西洋紋飾圖案的,都是比較別致的一種裝飾,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在用文字作為瓷器裝飾的特點上,明、清兩代製品仍有所不同。如明代瓷器有寫梵文、經語、百福、百壽字的,而用大篇詩、詞、歌、賦以及表、頌等作裝飾文字的則是康熙時期的創作。例如「赤壁賦」、「騰王閣敘」、「前後出師表」、「聖主得賢臣頌」等,此種只有文字而無圖畫的器皿歷朝很少仿製。明確這一點,對判斷時代和辨別真偽的具體工作,也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根據紋飾的筆法同樣也可看出時代特徵。例如康熙瓷器由於當時對繪瓷方法十分重視,因而官、民窯瓷器在這方面的成就都非常可觀,而且瓷器上的圖案紋飾多是模仿名畫家的筆法。只以畫樹方法而論,康熙枝幹喜用披麻皴,顯得老筆粉披、奔放有力,而雍正彩所繪枝幹只是描繪皴點,工力雖細,但筆力纖弱,索然乏味。若能仔細從它的起落轉折等處看清筆法,自然會有助於我們的鑒定工作。至於明、清官窯紋飾多較為工整而板滯無力,民窯紋飾則氣韻生動而粗放不羈,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特點。不過,在官窯中又有所謂「欽限、部限」之分,民窯瓷器中往往也有近似官窯的作品,這種以清代帶私家堂款者居多。
提到官、民窯瓷器,很容易使人聯想到所謂「官窯龍五爪,民窯龍三爪或四爪」的問題。這種封建社會的典型紋飾,一般說來固然也提供給我們一條判斷真偽和區分窯口的線索,然而並非是絕對的。相反,在民窯瓷器中既有五爪龍的紋飾,而官窯瓷器畫三爪、四爪龍的作品也不是沒有的。例如「宣德官窯青花海水龍紋天球瓶」及大量的「康熙官窯青花魚龍變化折沿洗」等均畫三爪龍,「康熙官窯綠地素三彩雲龍紋文具盒」畫四爪龍。而元代民窯青花紋器皿則三爪、四爪、五爪者均有,並且明、清民窯瓷器中也不乏此種例證。
官窯瓷器上的紋飾往往還與當時最高統治者的愛好和意願分不開。如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於是多喜用八卦、仙、雲鶴一類的圖案作裝飾。清道光皇帝嗜愛鳥、犬、草蟲,因而這一類的畫面也出現得較多。又如清代有賞賜瓷器之風,舉凡雍、乾、嘉、道、咸五朝皇帝所賜群臣的瓷器,照例是以白地青花蓮為主要紋飾,並以海水紋飾繪瓶口者為多(此種賞瓶通身共有九層花紋)。使用這種紋飾的含義,據說是表示為官以清(青、清同音)白為重,蓮是廉(蓮、廉同音)潔,海水是象徵四海昇平之意。其他如一桶(統)萬年(萬年青)、二蟹(甲)傳蘆(臚)、三羊(陽)開泰、四十六子、五倫圖、六國封相、七珍、八寶、九蓮登、百福、百壽、紅蝠(洪福)齊天等,類似這些充滿封建迷信色彩的紋飾,在明、清瓷器上出現的很多,如能進一步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對於我們掌握其發展規律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