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瓷器怎樣辨別
鑒定陶瓷,應著重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 看造型: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審美標准、生活習慣以及技術條件,因此生產的陶瓷產品有不同的造型特點,這給我們的鑒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據。首先要對歷代器物造型有一個基本概念,掌握器形發展的總趨勢,春秋戰國的原始青瓷,造型多仿青銅器,古樸剛勁;三國兩晉南北朝瓷器,由粗矮向瘦高發展;唐代瓷器則渾圓飽滿,顯出雍容華貴的氣質;宋代器物修長輕盈,給人以生機勃勃之感;元代器物造型一反宋代風格,器物高大,顯得厚重粗獷;明代又一反元代特點,器物造型秀麗古拙,給人以清新優美之感;清代則器形繁多,製作精巧 。了解了歷代瓷器造型的基本特徵之後,進而還需掌握觀察造型的方法,對器物的口、腹、底足,乃至耳、流、柄、系等都要仔細觀察,總結規律。以碗、盤一類器足的主體。可見器物的足底部分也不能忽視,往往成為我們斷代的參考依據。因此,只要我們頭腦里有了准確的器形概念,善於體會各時代器形不同風貌,對那些貌似的偽品,就能看出差別之處,這就好像手裡拿了一把尺,有了准確的分寸,不致出現「失之千里」的現象,把明代器物看成是唐代產品。
(2) 看胎釉:不同時代,不同窯口燒制的瓷器,由於胎釉成分和燒造條件不同,燒成的器物質地、釉色各不相同,成為我們鑒定陶瓷的重要依據之一。鑒別胎質主要是觀察底足,無論任何時代器物,在底足邊緣或口邊露胎和器身縮釉處,大多可以看出胎質特色。觀察釉質則一 般要注意釉色、光澤以及氣泡疏密等幾方面特徵。例如,福建建陽宋代建窯所生產的黑釉瓷器,因胎料含鐵成分較多,故胎色呈紫黑,胎質堅致。而江西吉安宋代吉州窯生產的黑釉瓷 器,有的器型、釉色雖與建窯相似,但因制胎所用原料不同,胎色呈米黃或黑中泛青等色,胎質粗松,這樣,就可以幫助我們把窯口區分開來。即使同一個時代,同一品種,只要我們仔細觀察,也會發現胎釉有不同之處,例如,明代永樂、宣德時期景德鎮生產的青花瓷器,釉色白膩,釉面肥潤,隱現桔皮狀的凹凸感,仔細觀察,釉中可見有大小不等的釉泡;而明代末年生產的青花瓷器,釉色截然不同,薄而青亮,不可同日而語。
(3) 看工藝:器物成型工藝不同,裝燒方法不同,燒成氣氛和燃料不同,都會在陶瓷器上留下不同的特徵,成為我們鑒定陶瓷中的重要依據之一。例如,宋代定窯瓷器採用覆燒工藝,燒成的器物口沿無釉,俗稱「芒口」;而宋代汝窯瓷器採用支釘支燒工藝,燒成的器物通體滿釉,器底只留下極小的芝麻狀支釘痕跡,這些特徵,都應著重掌握。
(4) 看紋飾:陶瓷上的紋飾,無論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等方面,都強烈地反映著當時人們的審美觀,每一時代,都有自己鮮明的風格和特點。例如,元代青花瓷器的紋飾,布局繁密,層次較多,少則二、三層,多則七、八層;而到了明代永樂時期,則趨於疏朗。再如,中國瓷器上裝飾常用的龍紋,各個時代各有變化,不盡相同。有的叱吒風雲,有的細軟疲沓;有的威武雄壯,有的老態龍鍾,這些,都成為我們鑒定時的參考因素。
(5) 看彩料:瓷器上的釉彩,各時期有各時期的特色,有的雖然採用一種呈色的彩料,由於所含成分不同,或製法不同,燒成條件不同,因而呈色也就有所不同,雖然這種不同有時是極其細微的,但只要仔細觀察,就能發現其中的差異。例如,明代宣德時期的青花瓷器,大多採用進口青料,這種青花料含錳量較低,含鐵量較高,燒成後往往會在青花上出現黑疵斑點,這種自然形成的黑斑成為宣德青花瓷器的特徵之一。而清代雍正時期的仿宣器,因所用青料不同,不能完全准確地再現宣青風格,青花上的黑疵斑點是用筆觸多次點染而成,只要仔細觀察,就可發現人工留下的痕跡,與宣德青花自然形成的黑斑迥然不同。
(6)看款識:款識是指刻、劃、印或寫在陶瓷器身上的文字,表明它的時代、窯口、製作者或使用者等等,也是鑒定陶瓷的依據之一。不同的時代,書款的方法、書體和筆法,以至書款的部位都有所不同。例如,清末民初有不少仿清代康熙官窯的瓷器,器底書「大清康熙年制」款,但字體、筆法與康熙時不同,一看就知是後代仿品。因此,掌握款識特徵來斷代和辨偽也是相當重要的。
綜上所述,歷代陶瓷在造型、胎釉、工藝、紋飾、彩料、款識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風格和特點,成為我們鑒定陶瓷的各項依據。但是,世界上的事物是復雜的,普遍規律中寓有特殊規律,還必須考慮到例外情況,例如,前述宣德青花大多有黑疵斑點,但也有一部分宣德青花沒有黑疵斑點,我們不能因此說它們就不是宣德瓷器。因此,我們鑒定一件陶瓷器時,不能偏執一方,食古不化或教條主義,拿著條條框框去套,而要將各項依據、因素、信息綜合起來考慮,普遍規律與特殊規律相結合,把握各代陶瓷器的基本特徵和典型風貌,聯系實物,仔細觀察,觸類旁通,辯證運用,反復推敲、慎重定論,千萬不可因其中有幾處類似的特徵便妄斷真偽,這樣才是正確的方法。
❷ 業內人士給大家歸納幾種鑒定瓷器的方法
古陶瓷鑒定專家認為,收藏要善於學習和積累經驗。既要掌握辨偽識真的本領,也要提升自己的審美修養。要了解歷代的工藝美術史、藝術史,同時也要將自己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避免盲人摸象、一葉障目。因此,景德鎮陶瓷世家王掌櫃總結了瓷器的鑒別的八個點,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一、看器型
許多瓷器都是有時代特徵的,有其獨特的形狀、大小等風格特徵,各朝代之間相差很大。比如梅瓶、玉壺春瓶,宋元明清均有燒制;但洪武梅瓶口為梯形,元代的梅瓶胸大。瓷器愛好者可多留意文物圖錄上每一個朝代器物的形狀、大小,並用心記下每一朝代的標准器型,在實際辨別中做到心中有數。
二、看胎質
鑒別胎質要從瓷器有圈足及底部的露胎部分看,古代瓷器的胎質一般較粗糙些,略泛黃色;而仿古瓷器的胎質較為潔白、精細。
三、看釉面
觀察瓷器的釉質,一般要注意其釉質的粗細、光澤的新舊。
第一類,使用過或者陳設過的瓷器,上面的痕跡和年代感是現代仿品無法觸及的。
第二類,從未使用過的瓷器,上面沒有使用過時屬於「庫藏」,因年深日久,釉面的關澤也是柔和的,有一種自然的「韻光」。
第三類,出土的瓷器,因瓷器在古墓中時間太久,釉面表層收到化學侵蝕,形成了吃土的現象,釉面發烏,用放大鏡看能看見很多吃土的土斑。
四、看釉泡
看釉泡主要是看白釉層部分,而不是色釉層。因為古時候的柴窯和現在的氣窯燒制出來的氣泡是截然不同的,如官、哥窯釉泡之密似攢珠,汝窯釉之疏若晨星,以及宣德釉面有所謂的「棕眼」等,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徵,可以當作劃分時代的一條線索。
五、看紋飾
紋飾特徵表現在題材、彩料、畫法等方面。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紅,因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常有色調灰暗或變為絳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點。此外,如元末明初有些使用進口青料的瓷器,雖以顏色濃艷渲赫一時,但色調極不穩定,很不適於畫人物,因而在元代紋飾中畫人物的較少。類似這些就表現為紋飾上的時代特徵,往往為後世仿品所忽略,倘能加以注意,自然對於鑒別真偽會有一定的幫助。
六、看青料
青料指製作青花瓷所用釉下彩料。青花瓷是明、清主流瓷,各個朝代所用的青料不同是有準記載的,而不同青料的呈色是有很大的差異的,由於青花五彩和鬥彩瓷也都要使用青料,故而青花的呈色來為彩瓷斷代。一定要注意區分凝聚斑和鐵銹斑。
七、看底足
自古就有「看瓷先看底」之說,研究各個時代不同形式的器足特點,找出瓷器繼承、發展、演變的規律十分重要,很多工藝都可以作為斷代的工具。比如元代工匠在修理足處理時,是先挖後削,一般是右手握削刀,由外向內,是按逆時針方向操作的,在器胚上會留下螺旋痕跡,於中心收刀。
八、看款識
根據款識以定瓷器之新舊真偽,是鑒別工作中比較重要的一個環節。自明代永樂年開始,各朝代官窯瓷器的底部都印有帝王年號款,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各朝代瓷器的底款所用的字體、格式截然不同。
望採納,謝謝
❸ 鑒別陶瓷的方法。
1、瓷器的鑒別方法
購買瓷器有個「四字訣」,即「看」、「聽」、「比」、「試」。
「看」就是要將瓷器上下內外細細觀察一遍。一看瓷器釉面是否光潔潤滑,有無擦傷、小孔、黑點和氣泡;二看形狀是否規整,有無變形;三看畫面有無損缺;四看底部是否平整,須放置平穩,無毛刺。
「聽」就是聽輕輕彈叩瓷器時發出的聲音。如聲音清脆、悅耳,則說明瓷胎細緻密實,無裂損,在高溫燒成時,瓷化完全。如聲音喑啞,就可斷定瓷胎有裂損,或者瓷化不完全,這類瓷器經冷熱變化,易開裂。
「比」就是比較。對配套瓷器,要比較各配件,看其造型及畫面裝飾是否協調一致。尤其是成套的青花或青花玲瓏瓷,因為青花呈色隨燒成溫度不同而發生變化,所以同是青花瓷,顏色有深有淺,一套幾件乃至數十件的成套冷瓷器,如各件青花呈色有明顯差異,這套瓷器就大為遜色了。
「試」就是試蓋、試裝、試驗。有的瓷器帶蓋子,有的瓷器由幾個元件組合而成,在挑選瓷器時,別忘了將蓋子試蓋一下,將元件試組裝一下,看看是否合適。另外,有的瓷器具有特殊功能,如滴水觀音,能自動滴水;九龍公道杯,酒斟滿到某一位置,會全部漏光。所以要試驗一下,看其功能是否正常。
2、陶瓷餐具的選購
陶瓷餐具造型多樣、細膩光滑、色彩明麗且便於清洗,是絕大多數家庭購買餐具的首選。但是,陶瓷表面上的彩釉卻有可能成為健康殺手。彩釉中的鉛、汞、鐳、鎘等都是對身體有害的元素。放射性元素鐳會殺傷白血球。鎘、鉛和汞都是重金屬,鎘和鉛會引起肝臟或其他內臟中毒,汞會引起肝、腎硬化。使用不合格的陶瓷產品時,這些有害物質會溶出,隨著食物進入人體,時間一長,會引起慢性中毒。同時,製作陶瓷的粘土也要注意,劣質的粘土含微生物和有害物質較多,即使不上彩釉也會損害人體健康。因此產品的規格和質量尤為重要,達標的彩釉陶瓷對人體基本沒有危害,而看起來乾乾凈凈的無彩陶瓷餐具卻可能為健康埋下隱患。
在購買和使用陶瓷餐具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購買陶瓷餐具一定要選擇正規的市場,切不可貪便宜購買沒有正式生產廠家的劣質產品。國家規定,將陶瓷餐具置於4%的醋酸中浸泡,鉛的溶出量不得大於7毫克/升,鎘的溶出量不得大於0。5毫克/升。目前正規的生產廠家的產品基本都能符合這一要求;
2)購買時要注意看餐具的成色,用手觸摸餐具表面,看內壁是否光潔;
3)用鼻子聞是否有異味;
4)不要購買顏色過於鮮艷的陶瓷餐具。為使色彩鮮艷,廠家會在釉彩里加入一些重金屬添加劑,因此,顏色越鮮艷的餐具,重金屬就越容易超標;
5)應購買原料、工藝控制比較嚴格的釉中彩、釉下彩餐具;
6)餐具在使用前用沸水煮5分鍾,或者用食醋浸泡2—3分鍾,以溶出餐具中的有毒物質。
3、藝術陶瓷的選購
我國的陳設藝術陶瓷,分陶和瓷兩大類。陶主要產地有:以紫砂壺和花盆著稱的陶都江蘇宜興;以陶塑人物和動物造型見長的廣東石灣;還有生產唐三彩的河南洛陽;生產黑釉陶罐的山西渾源;生產刻花陶器的四川榮昌。瓷主要產地有:以生產青花、玲瓏、粉彩、顏色釉四大傳統名瓷的瓷都江西景德鎮;以釉下五彩裝飾美術瓷而聞名的湖南醴陵;還有生產雨點釉和創新刻瓷藝術的山東淄博;生產花釉和象牙瓷的河北邯鄲;生產白瓷的福建德化;生產青瓷的浙江龍泉;以及生產釉上彩花瓷的廣東潮州;生產仿南宋官窯藝術瓷的浙江蕭山等。
陳設藝術瓷作為商品,價格並非越高越好,這就需要認真加以鑒別。比如釉下彩和青花瓷,要看畫功是否熟練、清晰,色澤是否瑩潤、透明,注意有人拿釉上冒充釉下,以假亂真;釉下裝飾注重工筆式寫意,必須是手工繪制,不是印花、貼花,而且顏色要光亮。
再就是看整體效果,是否周正,有無變形,釉面是否光潔,色度有無異樣。最後,選購陳設藝術陶瓷要在白天光線好的地方,燈光往往會出誤差。對瓷質可輕輕彈叩,聽聲音是否清脆響亮,存在裂紋的陶瓷則有沙啞聲。
❹ 瓷器鑒別方法
方法/步驟
1、收藏瓷器時,拿到手裡先看底,新老瓷器的底不一樣,老瓷器有的有款,有的沒款,有款的也不一定是老瓷器,新仿的也有款,重要問題是鑒別是不是做舊瓷器,老瓷器底部有使用過的摩擦痕,新瓷器沒有使用痕跡。要看款的新舊程度,要分辨底部是不是用醬油燒色做舊
2、用手摸,老瓷器像玉一樣光滑,有些老瓷器的胎土裡加有瑪瑙,這樣的瓷器看著光滑養眼,摸著像一塊美玉
3、看火光,新瓷器火光稱為賊光,看著閃光耀眼。老瓷器的光,是從瓷器內部發出來的溫潤光芒,看著養眼。做過舊的瓷器雖說沒有了火光,但是看著無光澤。
4、看畫工,老瓷器大多是手工畫上去的,現代瓷器都是印花和貼花
5、看窯變,有些老瓷器底部有火石紅,有些已經形成胎紅
6、看裂紋,老瓷器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大小裂紋
7、看棕眼,有些老瓷器有縮油點,瓷器上到處都是棕眼
8、看鐵癍,有些老瓷器的胎土含有特殊原料,入窯燒好後瓷器上面有塊狀鐵
9、看蛤蜊光,有些老瓷器已經形成五光十色,這樣的瓷器最少有60年以上
10、看胎色,古代製作瓷器用的泥土和現在的不一樣,有的胎是灰色的,
11、看支釘痕,有的老瓷器有3個或5個支釘痕
中國陶瓷,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它是我國歷代文化的結晶。喜愛古陶瓷藝術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鑒定的人卻為數不多。中國歷代名窯精品層出不窮,且在如此漫長的歲月里,還有很多優秀的仿製品 。例如宋代的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窯 ,在當時就有其它地方窯仿造,雖有精粗之分,但也能風行於世。至於元、明、清,仿製古瓷之風更是有增無減。可以說千百年來所制仿古瓷器幾乎是到處可見。偶不經心就易出錯。要鑒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對中國幾千年各地陶瓷的生產有所了解,才能作出准確的判斷。
❺ 教你如何辨別陶瓷的好壞
五彩繽紛的瓷器是中國古代偉大的發明之一,瓷器和中國在英文中同屬一詞,充分說明了瓷器完全可以作為中國的代表,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現代,人們的生活中都有很多陶瓷類的生活用品,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便利,同時陶瓷還可以作為欣賞和收藏的藝術品。那麼陶瓷應該如何鑒別它的真假呢?
廚房的瓷器盡量是以白色為主,這樣可以有效的避免重金屬的溶出,在使用的時候,瓷器的白色部分,需要避免和酸性的物質接觸,使用前可以用食醋煮沸,可以去除表面的重金屬。
在購買瓷器的時候,可以根據多種方法去辨別它的真偽,也可以知道自己選擇的瓷器是否在質量上過關,或者是否是適合用來給人使用的。這些都是我們挑選真瓷器的重要因素。
❻ 鑒別瓷器的方法
一、 感觀質量
五看:
一看產品是否變形,組合成器的各部分是否吻合,厚薄是否勻稱,放置於平面是否穩當。
二看產品釉面是否光滑鮮亮,釉色是否純正均勻,有無斑點、凸籽、旋坯紋和針孔等瑕疵,口邊是否整齊,批量產品的釉色是否一致。
三看產品是否輕薄而透明,在燈光照耀下是否如玉似脂。低檔瓷一般比較厚重且透光性差。越輕越薄越透明,瓷質越好,生產工藝便越難,成品率越低,所以產品就越高檔。
四看是作品還是貼花產品。現代作品通常在主畫面旁有作者題款,往往還有作者簽名的證書,畫面不如貼花的規整(如有幾件瓷器的紋飾完全一樣,則肯定不是作品)。
五看紋飾是否與器型最相匹配,紋飾是否立意高遠、生動逼真、布局合理,器型與紋飾二者的寓意是否相得益彰。手工裝飾工藝是否精細、完美。
二聽:
把瓷器置於平面或托在手掌上,然後用硬物輕擊其邊緣,如發出清脆悅耳的金屬聲音,且餘音越長則胎質越好,即「聲如馨」。再用指甲彈擊畫面或花面,聽是否有空蛋殼聲音,如有則說明表層與瓷胎脫離。
一摸:
用手去摸(最好用臉去「摸」)瓷器的表面、口邊、腳邊,看感覺是否光滑舒服。
一刮:
用指甲或較粗糙的硬物去刮釉面、畫面,特別是描金或貼金處,如有刮痕甚至被刮掉,則肯定是較差的瓷器。
二、內在質量:
通過化學檢測,看是否達到國際國內對食品容器允許的鉛鎘溶出量標准。
通過物理檢測,即對產品進行急冷急熱等測試(如用開水泡和放在冰箱里凍),看胎體是否開裂,釉面是否剝落和開裂,檢測其熱穩定性是否達標。
總之,好的藝術陶瓷應該是胎質優良、外觀精美、內涵豐富、寓意深刻、品味高雅、環保實用。
----版權所有:德興瓷業企劃部 www.dx318.com
❼ 如何陶瓷的好壞鑒別
一般消費者對於美術陶瓷藝術品的鑒別因缺乏專業知識面感到有一定的難度,不過,採用以下的幾種方法,也許能對陶瓷藝術品的鑒別有一定的幫助。
1,外觀造型必需新穎、別具一格,顏色雅緻、釉面細膩、手感光滑的器具,在注重藝術性和裝飾性的基礎上,也可注重實用性。
2,以上看下、從里到外、看有無變形、扭曲,有無缺釉、粘釉、磕碰掉瓷及疤痕現象。把陶瓷品放在櫃台上,看是否平穩,有無翹曲現象;有口有蓋的物品,一定試一下口與蓋是否合適。同一規格、型號產品應大小、厚薄一致。
3,把瓷器放在櫃台上、地上或用手托起,輕彈幾下,聲音清脆、響亮,說明質量好、結實,如聲音異常,則說明有裂紋、內傷或破損現象。如大件陶瓷品,還應在不同部位聽聽聲音。
4,帶把、嘴中浮雕類的陶瓷藝術品,如花瓶兩邊的"耳"等,都是二次成型,也就是說粘到主體上去的。因而應仔細觀察這些部位有無間隙、缺釉現象,有無分離感,應注意平滑順暢自然過渡,無粘接痕跡。
5,陶瓷上的圖案或雕刻上的花紋應完整、統一、清晰、牢固,勾畫的裝飾金、銀線,應粗細一致,光亮美觀,如以手帕用力猛擦也擦不掉。單色產品應顏色均勻、色澤一致。
6,對於成套陶瓷器具,要看好各部分的造型、圖案、顏色是否一致、協調、配套。正規產品的底部或包裝箱上大都印有商標、產地或廠名。同時還要看包裝是否完備、結實,以便攜帶、運輸。
我國生產陶瓷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南北陶瓷各有特色,黑陶、紫砂陶及仿古陶瓷都頗具特色。總之,藝術性強、造型優美、線條流暢、風格別具、生產數量少的產品,通常具有較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