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鑒別古瓷器的八大妙招
鑒定瓷器真偽和斷代是初學收藏愛好者的首要問題,只要掌握鑒定規律,領悟其中訣竅,疑難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你知道怎麼辨別古瓷器嗎?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古瓷器的辨別技巧,希望能幫到你。
在古瓷器的鑒賞上,觀形看釉上手敲是幾種常見的鑒賞方法。因為古瓷器有經濟價值,所以歷朝歷代都有造假者,鑒定瓷器真偽和斷代是初學收藏愛好者的首要問題,有的初學者覺得鑒定瓷器真偽知識過於深奧,往往望而生畏。其實只要掌握鑒定規律,領悟其中訣竅,疑難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根據本人與其他專家的經驗,鑒定瓷器應首先按程序進行,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遠距離擺放好,先觀形,看造型尺寸比例是否協調對稱,因為古瓷製作十分講究協調對稱。
二、近距離再看釉,古瓷施釉較厚,釉面閃爍柔光;新瓷施釉較薄,閃火光。
三、看紋飾畫工,古瓷紋飾多有寓意,線條都很自然流暢;新瓷運筆呆滯,線條僵硬。
四、看彩料顏色,古瓷施彩從視覺上看,感覺柔和,但施彩較厚,顏色發色也十分准確純正;而新瓷施彩感覺生硬,但施彩卻不如古彩厚。彩釉結合不緊,有粗松的感覺。
五、看底足,古瓷底足修整自然,足端刮釉留下的腳線流暢整齊。各個時期的修足都有固定的手法和尺寸。新瓷底足端腳線刮釉較淺,切足較隨意,圈足一般都過於做作。
6六、看胎質,古瓷胎質細密堅致,上手感覺重量適中,因為每件瓷器根據胎壁厚度尺寸長短,都有固定數量的用料。新瓷胎質雖然也細密堅致,但因不能掌握古瓷胎壁厚薄和長短比例尺寸,所以和古瓷相比,上手的比重或重或輕。
七、看款識,古瓷官窯器大多都有款識,古瓷款識書寫工整嚴謹,底款字都與主題圖案相對應。
八、最後,還可以上手敲敲,聽聽聲音,古瓷因為年代久遠,胎質經過多年的風化,敲出的聲音也顯沉悶,新瓷聲音則顯清脆悅耳。
對於古瓷器的收藏與保管必須遵循輕拿輕放,小心謹慎的原則,根據器物的不同造型和大小情況,靈活掌握,避免造成損失。如果千百年來保存完好的古瓷藝術品,一旦損壞在我們的手裡,那真是永世的遺憾!
一、器體大的瓶、罐、尊移放時因形體大,一般都是由下而上兩段拼接而成,且有一定的重量,所以不能一隻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應該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以免分量過重,使原來拼接起來的兩節分離。有的瓶、罐、尊裝飾有雙耳,我們在取放時不能僅提雙耳,以免折斷和損壞。 二、瓷器人物在取放時,須注意當心人物的須發和手指部分,因該部分最纖細,易損壞。同時在提放人物時,忌單手拿人物的頭部,因人物的頭部大多系插進身子中去的,要防止頭與身分離,所以應一手拿住人物的頭部,一手托住人物的身子。
三、瓷器的大盤、大碗體質較重,移動時應該雙手捧,或是一手的拇指和食中二指扣住邊緣,另一手的四指和手掌托底。忌用單手拿盤、碗的一邊,以防斷裂。
四、薄胎的器皿,胎薄、質輕、嬌嫩,移動安放時更須小心,要雙手捧,忌用單手,尤其是瓶件,底足小,長度高,還須防風吹倒。
五、帶座、帶蓋的瓶器取放時應將座、蓋和主體分別單拿單放,不能連蓋帶座一起端,防止移動時脫落打碎。
遇到多人鑒別欣賞時,要一個一個來,待一個人欣賞完畢,把瓷器放到桌上,下一個人再來欣賞,不要兩人將瓷器手遞手的傳著,以防萬一失手。
在民間流傳的瓷器經千百年的流通或土蝕,往往都沾有油漬和污點,收藏時常須經過洗刷清潔,使古瓷器神采煥發。
1、一般的污漬、土銹可以用鹼性的稀釋後的溶液(如84消毒液,超市裡都有售)浸泡,視污漬的情況確定濃度和時間。當然酸鹼性質不同的污漬應取不同的液體浸泡,如鹼性污漬可用白醋和草酸浸泡,中性污漬用二甲苯浸泡等。浸泡以後再用豬鬃或尼龍刷蘸肥皂,或皂粉洗刷,再以溫水沖洗,直到污漬退盡為止。須注意,洗刷時瓷器表皮遇到鹼性物質更加滑溜,要心平氣和,慎重拿放。
2、冬季洗刷薄胎瓷時,要控制水溫,以防冷凍和遇熱水爆裂。
3、有的瓷器的表裡,因水浸太久,水銹黏附其上,不能除去,可用上述酸性液體浸數日,刷之即去,若水銹很厚,可用竹扦剔去。
4、粉彩瓷器,有的因彩色中鉛的成分多,出現泛鉛現象,可用葯棉蘸淡硝酸擦之自去,再用清水沖洗。
5、如瓷器有開片(哥窯)或沖口、裂紋之類,污漬嵌入很深,浸之不去,可用棉紙蘸淡硝酸,貼在裂紋處,稍時污漬即除,但有的嬌嫩的釉彩上不宜用此法,以免硝酸損傷釉彩。
洗刷瓷器最好用木盆和塑料盆,不宜用瓷盆和水泥盆,以避免瓷器碰傷。
Ⅱ 怎樣鑒定瓷器 瓷器的鑒定方法
1、瓷器鑒定主要是從器型、紋飾、胎釉、款式等各方面入手。
2、器型方面,贗品側重於器物造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玲瓏、華麗等不同風格進行研究,詳加分析對比,摸清其演變規律。僅舉玉壺春瓶為例,自宋代始創以至晚清民國,歷朝均有製作,而風格卻代有變遷。如清雍正時所仿明宣德青花玉壺春瓶,雖然製作精工,但其餘姑置勿論,僅造型一項的微妙差異亦可略見端倪。除整體風格外,對於不同器物,還要從口、腹、底、柄、耳、頸、流、系、足以至瓷器內部等各個局部加以觀察,看看各時代有何異同。若能經常把玩和測量古瓷的器體部位,體重厚薄,熟記大小,對於鑒定工作十分有利。
3、紋飾方面,也同造型一樣,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無論題材內容、裝飾手法擬或工藝技術,不同時期的紋飾均有不同的表現,成為瓷器斷代和辨偽的有力依據。例如明初永宣瓷器中的青料暈散和下凹斑痕等特有現象,後代仿品都不能准確再現,清雍正仿永宣器,常用復筆加重點染青花來刻意仿較宣青的效果,但因鈷料不同,就無法克服色彩漂浮的弊病。又如成化鬥彩文飾中「花無陰面,葉無反側」;畫人物衣紋不加渲染,表裡不分,如著單衣。這些微妙的時代特點,往往為後世仿造者所忽略。至於施彩工藝的演變,如成化鬥彩中獨具的奼紫色和不施黑彩(用黑彩勾勒輪廓線最早不應早於正德);明代及清初紅彩均為深棗皮紅色;明代綠彩多顯黃綠色;粉彩是於康熙中晚期才出現的;此類知識必須具備。另外,紋飾圖案所表現的畫風和筆法,也特別值得注意。如後仿清前期琺琅彩、粉彩、五彩、鬥彩等器物,運筆常顯拘謹、幼稚、生疏、滯斷,或圖案層次不清,無生動感還有的紋飾過於細膩,亦足以引起我們的懷疑。
4、胎釉方面,胎為骨,釉為衣。鑒別胎質時,可從器足的無釉處入手,注意胎土淘煉的純凈與燒結的縝密程度。因時代淘煉方法有別,明代以前較之清代、民國,胎土中含金屬雜質為多。如著名的永宣細砂底器,露胎處可見金屬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點或火石紅色;而後仿清代、民國胎體,卻均因淘煉過細,沒有這種氧化斑,成為贗品致命的破綻。另外明代胎體迎光透視,多顯肉紅色;明成化胎體透光顯牙白和粉白色。藏品想送拍一線拍行(北京翰海、北京保利等)可詢一五二.五六九零.六三二四.同微信.而清代及民國仿品則顯青白色。
5、清康熙瓷胎質純凈、細膩、堅硬,為清末初仿品所不能及;而很多日本仿中國明清瓷器,其胎質燒結瓷化的程度又過高,以指輕扣,發聲清越,就仿品之逼肖而言,亦成缺陷。至於鑒別釉面,主要應注意觀察釉質的粗細,光澤的新舊,釉層的厚薄,以及氣泡的大小和疏密程度。例如明代瓷器釉面都閃現不同程度的青白色,器足釉面與器身釉面多不一致;明早期釉面常有無色的自然開片及縮釉現象;明代宣德的桔皮釉,與清雍正和晚清、民國時期後仿器的小波浪紋之間,有著細微的差別;清康熙瓷器釉面具有緊密感,出現硬亮青釉,漿白釉,並有破泡現象。種種,各自具有典型的時代特徵,對於識破偽品最具說服力。另從釉面的新舊光澤看,很多仿作者故弄玄虛,將仿品釉面作舊:土埋,打磨,葯滑,茶煮,漿沱,甚至稍加損破,以示出土狀。然後這些不自然的作舊光澤,決無古瓷那種年深日久、自然形成的「酥光」現象。
6、最後,款識方面,歷代更是千差萬別。體會各代識的不同風格,可以從研究筆法入手,然後將真假瓷器款識相互比較,結合實物,反復審度字體的結構,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澤的深淺濃淡等。另外,還應注意總結同一時期早、中、晚期款識不盡相同的變化規律。
7、總之,辨識瓷器真偽,上述條件缺一不可。同時,也要防止草木皆兵,對所見器物一概亂加猜測。欲提高鑒定水平,首先應多看真品,其次也可以選出一些典型的偽作贗品,經反復對比,切磋揣摩、積累經驗。如此,對瓷器的真偽、年代,才能作出真知卓見的判定。
Ⅲ 如何鑒別瓷器的真假
一、觀察瓷器胎土是否經過人工淘洗
明清瓷器在製作上比較追求工藝和程序,像胎土的處理上,一般會經過人工淘洗,燒制出來的胎質也會顯得尤為干凈。由於時間的沉澱,這些個老瓷器的胎質看上去既有粉狀,又有細顆粒狀。
二、觀察胎的密度有無過大或過於疏鬆現象
古瓷器在製作時都會經過人工調泥,經人工和泥制坯燒出來的胎密度適宜,無密度過大或過於疏鬆現象。反觀現代的仿品瓷器,制胎所用的泥是煉泥機煉制,燒制出來的胎密度過大,拿到手裡有過重的感覺。當然,仿冒品也有用灌漿的方法制胎的,其密度又過於疏鬆,拿到手裡有過輕的感覺。
三、觀察胎體的厚薄程度
每個朝代瓷器胎體的厚薄程度都不盡相同,如明代晚期、清代康熙早期和同治時期的胎體相對較厚,明代成化、清代雍正等年間的胎體則相對較薄。把握好每個朝代瓷器胎體的厚薄程度,基本相符的才有可能是真品。
(3)仿生瓷器的鑒別方法擴展閱讀:
瓷器的保養方法:
1、瓷器都是易碎品,在保存時應注意防震、防擠壓、防碰撞。鑒賞藏品時要注意不要碰撞、摔落,盡量不用汗手摸。看藏品時最好戴上手套,桌上用絨布墊好,賞看時不要互相傳遞,一人賞看結束應重置於桌上,其他人再捧持觀賞。
2、剛買回來的高溫釉或釉下彩瓷器,應先放在清水中浸泡l小時,再用洗潔精洗掉外表的油污,用毛巾擦乾水分後用盒子裝上,盒中應有泡沫充墊,且加了泡沫後直徑不能超過藏品0.5厘米,藏品放在盒中應松緊適當,同時應避免擠壓,以防損傷藏品。
3、瓶、罐、 尊等一般是由下而上兩段拼接而成,移動時不能一隻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正確的方法是,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有的瓶、罐、尊裝飾有雙耳,在取放時 不能僅提雙耳,以免折斷或損壞。薄胎器皿,胎薄、質輕、嬌氣,移動、安放時更要小心,要雙手捧底,忌用單手。
Ⅳ 鑒別古瓷和仿古新瓷的一般規律
仿古瓷如果製作手法高超,幾可亂真,那麼怎樣區別它們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
來鑒別:
1. 古瓷紋飾,運或刀法自然流利;仿造者生硬,做作,呆板,絕無真品紋飾那種揮灑自
如的流暢感,而處處留下臨摹痕跡。
2. 古瓷釉面無耀眼的浮光(燥光),光澤靜穆;新瓷則有耀眼的浮光,仿古瓷往往做假去
掉浮光。去掉浮光的方法主要有:
(1) 用酸浸塗去光,用這種方法處理的,釉色蒼白,與古瓷不同。
(2) 用獸皮打磨,用這種方法處理的,在放大鏡下觀察,釉面可見無數平行的細條紋。
(3) 用茶水加少量鹼久煮,用這種方法處理的,釉色不正,仔細比較,即可識其破綻。
3. 出土的古瓷土銹進入釉里,一般土銹都在釉薄之處;仿者土銹附於表面,用水洗之即
去。
4. 釉上彩瓷一般達一百年之久者,迎光斜視可見彩的周圍有一層淡淡的紅色光澤,俗稱
「蛤蜊光」。
5. 有的膺品採用在舊器上後加彩的方法,使其改頭換面,冒充名貴品種。鑒別的方法是
仔細觀察釉彩,一般來講舊器用過都會留有傷痕,如傷痕在彩面下面,必然是偽作。此外,後
加彩一般較鮮艷,且光澤度強,猶如舊衣服上打的新補丁,格外醒目,顯得很別扭。
6. 金水(即將黃金溶解於王水)最初為德國人居恩在1830年所創制。我國瓷器上的金色,
一般來講1840年鴉片戰爭前,用金粉描畫,金色深沉。1840年以後,用金水描畫,光澤度好。
因此鑒別古瓷的金色,可以說1840年是一條分界線。此外,古瓷的金色歷久磨損變色,或僅留
下痕跡。仿古瓷金色艷麗耀眼。
Ⅳ 如何鑒別仿製的汝窯瓷器
明代宣德時期,景德鎮御窯廠已開始仿燒汝釉瓷器。清代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各朝也都有仿燒。但明清景德鎮御窯廠所仿汝釉瓷器只是模仿汝窯瓷器的釉色,基本不模仿其造型。
真正對汝窯瓷器進行全方位仿製還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河南汝州、寶豐都在仿製。但迄今為止,據筆者觀察,仿品很難亂真,在造型、釉質、製作工藝方面仍存在一些缺憾。
造型方面。仿品顯得呆滯,缺乏神韻。尤其是採用注漿成型者,更缺乏神韻。所仿汝窯三足弦紋樽往往胎體過厚。筆者曾問仿製者為什麼不將胎體做薄些,回答說是胎體做薄了極易變形。看來還是胎體配方存在問題。另外,臆造的器型也很多,尤應引起注意。
釉質方面。仿品的釉質很難達到與真品完全一致,往往帶有乳濁感,普遍偏向「鈞釉」,釉色也多偏藍。釉面不是無開片就是開片無不及而過之。
製作工藝方面。支釘痕不是過大就是過小,釘痕的顏色往往過白。
還見有在仿品上鏨刻乾隆御題詩者,只要看看真正的汝窯瓷器上所鏨刻的乾隆御題詩就會發現,仿品上所鏨刻御題詩的字體根本達不到乾隆時的刻詩水平。至於在仿品上包金鑲銀者,更是別出心裁之作。
Ⅵ 怎麼鑒別瓷器真偽
購買古董的時候鑒別古董的真假好壞,可以試試藏家們自創的「六看鑒別法」—— 一看造型。古瓷器不同的朝代是有不同的造型的,有的時候從器形就可以判斷出大致是什麼時代的瓷器。 二看胎質。不同年代的瓷器在胎質上有所不同。 三看紋飾。不同的時代的作品紋飾也是各具特色。 四看款識。有些古瓷器的底部印有款識,每個朝代的款識都有不同的寫法,從款識上也可以鑒定出一個古瓷器的年代及價值的高低。 五看工藝。在收藏的時候不僅要看這件瓷器的年代器形,工藝的高低也是體現價值的一個重要指標,比如影青碗,北宋時採用仰燒,故碗底留有印記;而南宋時則採用復燒(碗底朝上,一個疊一個),故碗沿留有「芒口」,所以南宋時的碗,多數是有包邊的,宮廷用的碗是包金邊的,有錢的大戶人家是包銀邊的,而普通的百姓用的碗就只能包銅邊了。在收藏的時候,從這些碗採用的包邊殘留材質就可以推斷出這瓷碗以前的主人的身份,從而認定它們的價值。 六看手感。所謂手感,就是指收藏者在購買瓷器時把玩這些瓷器的感覺,如手感是否圓潤順暢。據說有些真正有經驗的收藏大家在鑒定一件古董的時候,只要把它拿在手裡摩挲一會就能把這件器物的真假和價值估摸得八九不離十。
Ⅶ 高仿瓷器幾種常用的做舊方法,及鑒別小竅門
化學方法,氫氟酸燒,這東西有毒。常見的是草酸加高錳酸鉀,紅紅的抹在新瓷器上,幾分鍾後一洗,舊了。這樣的瓷器用放大鏡看,表面的氣泡都碎了。還有復燒也行,只限於單色釉,不知道怎麼鑒別。
然後做歲月的痕跡,大概分三種:傳世的、出土的、海撈的。做傳世瓷器就要搞包漿出來,最懶的是抹油,看上去超級潤,一摸就露餡了。再有是用有機物泡,各種臟東西,最惡心的是泡糞坑裡。有個段子,有人買了個古董放家裡,發現總落蒼蠅。
鞋油是做紫砂壺用的,無論什麼壺,一上鞋油就廢了。鞋油壺有怪味,現在許多是用濃茶汁做,把壺泡透了再烘乾,反復幾次就成了。如果收了實用器的古董,壺杯碗盤,放那當擺設吧,最好別用,誰知道裡面裝過什麼東西。
出土的東西就做土銹。越窯系的東西,尤其是帶開片的,用泥湯煮三天。這樣做出來的東西,土銹太均勻了,里外都是一樣的。而真出土的瓷器,一般只有一面有土銹。還有的用502膠水粘土上去,用刀都挖不下來。瓷器埋在土裡效果好,但是慢,要三五年。聽說河北工用瀝青,沒見過。還有出土帶水漬的,鉛釉陶器會有銀光,叫貝殼光。
真古董瓷,無論傳世還是出土的,雖然有歲月痕跡,但都不會特別臟。假古董,尤其是低端的,普遍用力過猛了,過猶不及。所以你看到那種臟的看不出原色,一摸一手土的瓷器,肯定是假的。
海撈,一家海撈店臭一條街。把新瓷器放在海里,一年後撈出來,上面已經長滿了貝殼藤壺海蠣子,就成海撈了。沉船上的花瓶,都是平著落到海底的,一半埋在泥里,另一半長貝殼。而大部分假海撈是通體有貝殼的,可見做假者是把花瓶立到海底的。但是他們幹嘛犯這種低級錯誤,後來捂著鼻子近距離觀察了幾件海撈青花,畫功超級爛,原來他們用貝殼掩蓋爛畫面。
做舊之前,底足要磨干凈,曾經看到一把扇子,看到三個明清瓶底上粘著硼砂,而硼砂是五十年代才開始用做窯板的,太不敬業了。
還有兩種高難度的,接底和加彩。接底是有官窯底款的舊瓷片,接上個新東西。一般是真碗底接假花瓶,因為碗底多,花瓶貴。真古董碗的底足薄,花瓶的底足厚,從這點可以判斷。如果是白胎的話,可以看出有拼接的痕跡。但顏色釉的接底,很難看出來有拼接。加彩是用清代的白瓷器,畫上粉彩或者琺琅彩,這種東西畫面明顯比胎新。
所以鑒定古董瓷的根本是看瓷器本身,從胎、釉、形、畫去判斷真偽。看做舊只是細枝末節。
Ⅷ 如何辨別假瓷器
瓷器是我國人民的偉大發明創造之一,在我國歷史上曾數次出現發展高峰。但目前大量贗品充斥市場,因此,如何辨別真假瓷器很有必要。收藏古瓷,首先要對不同時代的歷史文化、經濟發展等狀況有所了解,因為各個時期陶瓷器都有不同的特徵,無論在造型、花紋、胎釉、款識以及製作工藝方面都存在一個由早到晚的演變過程,這是鑒別古陶瓷的基矗鑒別時可以從器形、胎質、紋飾、款識、底足等五個方面進行識別。
一看器形。陶瓷鑒定,造型是一個重要依據。它有明顯的時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會時期人們的審美觀。如此次鑒寶會上的第一件寶物———蘭溪一位藏友提供的宋代白瓷碗,敞口平底造型、碗中刻花浮雕蓮瓣紋都體現了當時的審美風格。加上宋代生產白瓷窯系多見,但在色澤上偏黃,這是與其他時期白瓷最大的不同之處。二看胎質。不同年代的瓷器在胎質上有所不同。一般來說,從胎質、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窯口。陶瓷是火和泥的藝術,隨著燒制技術的不斷進步,胎骨的質量越往後期,質地越細膩,上釉的工藝方法也越多。這使得每個時期燒制的釉彩都有明顯的時代特徵。
三看紋飾。瓷器上的紋飾有著明顯的民族性和時代性。中國古代陶瓷紋飾繁多,但按類別可分為人物、動物、植物和裝飾四大類。紋飾是當時社會文化的反映。這就需要藏者對我國各個時代的歷史文化背景有所了解。四看款識。款識也叫年款。在一些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中部或口緣等部位,書寫著某某皇帝的年號等,有「官窯」款、「民窯」款之分。這些款識表示某個朝代生產的器物,不同朝代使用的顏料不同,其成色也不一樣。款識的識別,是古陶瓷鑒定中較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可以鑒定出一個古瓷器的年代及價值的高低。
五看底足。因各時期的燒制工藝不同,在燒制時支撐的方式方法也不同,這使得陶瓷器皿的底足部位有著明顯的差異,底足因為有支撐物,凹凸點不同,有的上釉、有的無釉彩。這些都是鑒別瓷器時代的重要特徵。葉佩蘭說,要把握上述五個方面,所要涉及的知識內容是方方面面的。但最為重要的是實踐,特別是時下一些「高仿」古瓷的出現,幾乎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這就需要多看,看書、看實物、看真品也看仿品;通過到博物館、文物商店,逛古玩市場,多摸多看多學。一些有經驗的收藏大家,在鑒定一件古董的時候,只要把它拿在手裡摩挲一會,就能把這件器物的真假和價值估摸得八九不離十,就是這個原因。
Ⅸ 業內人士給大家歸納幾種鑒定瓷器的方法
古陶瓷鑒定專家認為,收藏要善於學習和積累經驗。既要掌握辨偽識真的本領,也要提升自己的審美修養。要了解歷代的工藝美術史、藝術史,同時也要將自己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避免盲人摸象、一葉障目。因此,景德鎮陶瓷世家王掌櫃總結了瓷器的鑒別的八個點,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一、看器型
許多瓷器都是有時代特徵的,有其獨特的形狀、大小等風格特徵,各朝代之間相差很大。比如梅瓶、玉壺春瓶,宋元明清均有燒制;但洪武梅瓶口為梯形,元代的梅瓶胸大。瓷器愛好者可多留意文物圖錄上每一個朝代器物的形狀、大小,並用心記下每一朝代的標准器型,在實際辨別中做到心中有數。
二、看胎質
鑒別胎質要從瓷器有圈足及底部的露胎部分看,古代瓷器的胎質一般較粗糙些,略泛黃色;而仿古瓷器的胎質較為潔白、精細。
三、看釉面
觀察瓷器的釉質,一般要注意其釉質的粗細、光澤的新舊。
第一類,使用過或者陳設過的瓷器,上面的痕跡和年代感是現代仿品無法觸及的。
第二類,從未使用過的瓷器,上面沒有使用過時屬於「庫藏」,因年深日久,釉面的關澤也是柔和的,有一種自然的「韻光」。
第三類,出土的瓷器,因瓷器在古墓中時間太久,釉面表層收到化學侵蝕,形成了吃土的現象,釉面發烏,用放大鏡看能看見很多吃土的土斑。
四、看釉泡
看釉泡主要是看白釉層部分,而不是色釉層。因為古時候的柴窯和現在的氣窯燒制出來的氣泡是截然不同的,如官、哥窯釉泡之密似攢珠,汝窯釉之疏若晨星,以及宣德釉面有所謂的「棕眼」等,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徵,可以當作劃分時代的一條線索。
五、看紋飾
紋飾特徵表現在題材、彩料、畫法等方面。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紅,因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常有色調灰暗或變為絳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點。此外,如元末明初有些使用進口青料的瓷器,雖以顏色濃艷渲赫一時,但色調極不穩定,很不適於畫人物,因而在元代紋飾中畫人物的較少。類似這些就表現為紋飾上的時代特徵,往往為後世仿品所忽略,倘能加以注意,自然對於鑒別真偽會有一定的幫助。
六、看青料
青料指製作青花瓷所用釉下彩料。青花瓷是明、清主流瓷,各個朝代所用的青料不同是有準記載的,而不同青料的呈色是有很大的差異的,由於青花五彩和鬥彩瓷也都要使用青料,故而青花的呈色來為彩瓷斷代。一定要注意區分凝聚斑和鐵銹斑。
七、看底足
自古就有「看瓷先看底」之說,研究各個時代不同形式的器足特點,找出瓷器繼承、發展、演變的規律十分重要,很多工藝都可以作為斷代的工具。比如元代工匠在修理足處理時,是先挖後削,一般是右手握削刀,由外向內,是按逆時針方向操作的,在器胚上會留下螺旋痕跡,於中心收刀。
八、看款識
根據款識以定瓷器之新舊真偽,是鑒別工作中比較重要的一個環節。自明代永樂年開始,各朝代官窯瓷器的底部都印有帝王年號款,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各朝代瓷器的底款所用的字體、格式截然不同。
望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