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精準的判斷盆栽的干濕度
1.敲擊法:就是以木棒或手指的關節輕敲花盆上中部的盆壁,如果聲音較清晰悅耳 說明盆土已經乾燥,需馬上澆水;如果聲音低且沉悶,說明盆土還較為濕潤,可以暫時 不用澆水。
2.目測法:就是通過眼睛來察看盆土表面的顏色有沒有變化,如果顏色變淡或為灰 白色,說明盆土已經乾燥,應當給其澆水;如果顏色深或為褐色,說明盆土仍比較潮濕, 可以暫時不必澆水。
3.指測法:就是把手指輕插進盆土2厘米左右的地方感覺一下,如果覺得較為乾燥 或土質粗糙且堅硬,說明盆土已經乾燥,應馬上澆水;如果稍覺得有點濕潤、細膩、疏鬆, 說明盆土還較為潮濕,短時間內可以不用澆水。
4.捏捻法:就是以手指略捻一下花盆內的土,如果土壤呈現粉末狀,說明盆土已經 乾燥,需馬上澆水;如果土壤呈現片狀或團粒狀,說明盆土還較濕潤,短時間內可以不必澆水。
5.掂重法:就是用手掂量一下花盆,如果比正常情況下輕許多,說明盆土幹了,需 馬上澆水。
6.觀察花卉法:如果花草缺少水分,植株看上去就會了無生機,新生的枝葉會蔫垂, 葉色比平常暗淡,或岀現黃葉;如果恰處於花期,可能還會出現花朵凋落、萎蔫的情況若花卉出現上面的情況,說明盆花已缺少水分,需馬上澆水。
上述幾種方法只可判斷出盆土干濕的大致狀況,如果要精準得知盆土的干濕程度 可以買一支土壤濕度計。測試的時候,把濕度計插進盆土裡,便能見到刻度上呈現出「干 燥」或「濕潤」等字樣,這樣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什麼時候應該給花卉澆水了。
Ⅱ 怎樣辨別好土質和不好的土質
好土壤(發酵型土壤)、不好的土壤(腐敗型土壤)辨別方法:
1.用玻璃容器盛一些土,加入水後放置數日,然後用濾紙過濾,觀察水的透明度。如果此時水非常渾濁,那麼就是腐敗型土壤。再放置數日,如果是發酵合成型土壤,水的透明度會變高,如果是腐敗型土壤,水會變得更加渾濁,並且開始發出惡臭,最後變成腐水。
2.把水和土一起放到瓶子里,蓋上瓶蓋,密閉放置,如果變成紅色,就是發酵型土壤,如果變成青色就是腐敗型土壤,這也是鑒別的一個方法。
Ⅲ 一畝地有好壞之分嗎,怎樣鑒別一畝地的好壞非專業人士勿擾
這方面的話嚴嚴格來說的話是沒有任何好壞之分的,主要是根據土壤的狀況來達到作用,所以在這方面的話一定要注意。
Ⅳ 澆花有哪些小技巧
第一、盆土干濕的鑒別
在養花過程中,盆土質量的好壞對於花草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千萬不要以為,無時無刻的澆水會讓花草更加旺盛,首先在澆花之前,我們應該判斷一下,花草到底需不需要澆水。不知道怎麼判斷的話,可以看看盆土的干濕情況。如果盆土呈現白色的話,且邊沿地區有裂痕的話,那麼土質缺水。如果土壤顏色是黑褐色的,土壤呈現均勻狀,那麼就不需要再澆水了。
第二、澆水方式
澆花並不是簡單地將水倒在花盆裡面就可以,它是很有講究的。如果盆土太乾的話,需要為其澆水。但是這水一定要足。將水全部澆在盆土裡面,但是切記裡面不能有積水。此外,切忌澆花澆一半,盆土一半濕一半干,這樣會影響花草生長,還不如不澆水。
澆花
以上就是關於花卉植物澆水技巧的介紹。
Ⅳ 土質鑒別
類別
土的名稱
觀察顆粒粗細
乾燥時的狀態
濕潤時拍擊狀態
粘著程度
砂礫石
卵(碎)石
一半以上的粒徑超過20毫米
顆粒完全分散
表面無變化
無粘著感
圓(角)礫
一半以上的粒徑超過2毫米(小高粱粒大小)
顆粒完全分散
表面無變化
無粘著感
砂土
礫 砂
約有1/4以上的粒徑超過2毫米(小高粱粒大小)
顆粒完全分散
表面無變化
無粘著感
粗 砂
約有一半以上的粒徑超過5毫米(細小米大小)
顆粒完全分散,但有個別膠結一起。
表面無變化
無粘著感
中 砂
約有一半以上的粒徑超過0.25毫米(白菜籽大小)
顆粒完全分散,局部膠結但一碰既散
表面偶有水印
無粘著感
細 砂
大部分顆粒粗豆米粉近似(>0.1毫米)
顆粒大部分分散,少量膠結,部分少加碰撞既散。
表面偶有水印(翻漿)
偶有輕微粘著感
粉 砂
大部分顆粒與小米粒近似
顆粒少部分分散,大部分膠結,稍加壓力可分散。
表面有顯著翻漿現象
有輕微粘著感
註:在觀察顆粒進行分類時,應將鑒別的圖樣從表中顆粒最粗類別逐級查對,當首先符合某一類土的條件時,既按該土定名。
碎石類土密實度現場鑒別方法
密實度
骨架和填充物
天然坡和可挖性
可粘性
密實
骨架顆粒含量大於總重的70%,呈交錯緊貼,連續接觸孔隙填滿,充填物密實。
天然陡坡較穩定,坎下堆積物較少,鎬挖掘困難,用撬棍方能松動,坑壁穩定,從坑壁取出大顆粒處能保持凹面狀態。
鑽進困難,沖擊鑽探時鑽桿、吊錘跳動劇烈,孔壁較穩定。
中密
骨架顆粒含量等於總重的60-70%,呈交錯排列,大部分接觸。孔隙填滿,充實物中密。
天然坡不宜陡立或陡坎下堆積物較多,但坡度大於醋栗竟的安息角。鎬可挖掘,坑壁有掉塊現象,從坑壁取出大顆粒處砂土不易保持凹面狀態。
鑽進較困難,沖擊鑽探時鑽桿、吊錘跳動不劇烈,孔壁有坍塌現象。
稍密
骨架顆粒含量小總重的60%,排列混亂,大部分不接觸。空隙中的充填物稍密。
不能形成陡坡,天然坡接近粗顆粒的安息角。鍬可挖掘,可鄙坍塌,從坑壁取出大顆粒處砂土即踏落。
鑽進較容易,沖擊鑽探時,鑽桿稍有跳動,孔壁易坍塌。
註:碎石類土密實度應按表各項綜合確定。
粘性土的現場鑒別方法
土的名稱
干土的狀態
濕土的狀態
濕潤時用刀切
用手攆摸的感覺
粘著程度
濕土搓條情況
粘土
堅硬,用碎塊能打碎,碎塊不會碎落。
粘塑的,膩滑的,粘連的。
切面非常光華規則,刀刃有澀滯,有阻力。
濕土用手捻有滑膩感覺,當水分較大時極為粘手,感覺不到有顆粒存在。
濕極易粘著物體,乾燥後不易剝去,用手反復洗才能去掉。
能搓成0.5毫米土條(長度不短於手掌)。手持一端不致斷裂。
亞粘土
用錘擊或手壓土塊容易碎開。
塑性的,弱粘連。
稍有光滑面,切面有規則
仔細捻摸感到有少量細顆粒,稍有滑膩感和粘滯感
能粘著物體,乾燥後較易剝落。
能搓成0.5-2毫米的土條。
輕亞粘土
用錘擊或手壓土塊容易碎開。
塑性的,弱粘連。
無光滑面,切面比較粗糙。
感覺有細顆粒存在或粗糙,有輕微粘滯感覺或無粘滯感。
一般不粘著物體,乾燥後,一碰即碎。
能搓成2-3毫米的土條。
人工回填土、淤泥、泥炭的現場鑒別方法
土的名稱
觀察顏色
夾雜物
形狀(構造)
侵入水中的現象
搓土條情況
乾燥後強度
人工填土
無固定顏色
磚瓦、碎塊、垃圾、爐灰等
夾雜物呈現於外,構造復雜
大部分變成微軟淤泥其餘部分為碎瓦、爐渣在水中單獨出現
一般能搓成3毫米土條但易斷,遇到雜質多時即不能搓成條
乾燥後部分雜質脫落。故無定型,稍微一加力就破碎
淤 泥
灰黑色,有臭味。
池沼中有半腐朽的 細小動植物遺體,如草根,小螺殼等
夾雜物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構造呈層狀,但有時不明顯
外觀無顯著變化,在水面上出氣泡
一般淤泥質土接近與輕亞粘土,故能搓成3毫米土條(長至少3厘米),容易斷裂
乾燥後體積顯著收縮,強度不大,錘擊時呈粉末狀,用手指能捻碎
黃 土
黃褐兩色的混合色
有白色粉末出現在紋理之中。
夾雜物常清晰顯現,構造上有垂直大孔(肉眼可見)
即行崩散,分成散的有顆粒集團,在水面出現很多白色液體。
搓條情況與正常的亞粘土類似。
一般黃土相當與亞粘土,乾燥後強度很高,手指不易捻碎
泥 炭
深灰或黑色
有半腐朽的動植物遺體,其含量超過600%
夾雜物有時可見構造上無規律。
極易崩碎,變為細軟淤泥,其餘部分為植物根、動物殘體、渣滓懸浮於水
一般能搓成1-3毫米土條,但殘渣很多時,僅能搓成 3毫米以上的土條
乾燥後大量收縮,部分雜質脫落,故有時無定型
Ⅵ 用什麼方法鑒別家鄉的土壤
可以帶一些家鄉的土壤,然後去檢測一下,檢測機構可以檢測出你家的土壤屬於什麼
Ⅶ 怎樣辨別地下古墓的土質
必須提鏟看土,審視土壤變化,考慮有無問題。如果探到問題,如灰坑,窖穴,枯井、墓道等土壤,打到一定深度後,須一鏟一看,觀察土質、土色的變化,尋找包含物,確定其深度和性質。即要探出其口部的形狀,底部的深度,觀察其土壤結構和包含物,以確定探出問題的答案。如探出的問題是圓形的,口小底大,土質松軟、土色灰褐,包含草木灰、紅燒土、碎骨、陶片,深度較淺,它可能是窖穴。探出的問題是長方形的,土質緊密,經過夯打,土色五花,無包含物,又比較深,它可能是墓道。
看土時,一鏟下去,隨即拔起,將鏟提出,桿頭著地,拿起鏟頭,仔細觀察。然後抓桿,把鏟頭口朝外,在地面上輕輕撴戳一兩下,鏟上的土便會脫落。也可將撴下的土拾起,掰開來看。觀察鏟頭帶上的土,必要時用手指觸土,感覺其密實度(軟硬)、含水量(干濕),或從刃部逆鏟將土摳下,縱向掰開看斷面。看土時,不能回鏟,回鏟是連續往地下打二、三下才提鏟。洛陽地下的土種類很多,探工將其粗分為死土、活土兩類。一般說來,死土是一萬年以前未經人類撓動的古老地表層,如沉積土、沖積土、黏土、沙土層,土層厚薄不等,顏色不一。活土指一萬年以來,經人類活動、包含遺跡遺物的土壤。人類活動形成的有耕土、夯土、路土、燒土、灰土、花土、淤土、撲騰土等。
舉例來說,洛陽地面以下的自然土壤,十分深厚,不但分有明顯的層次,而且每層的結構、密度、顏色、厚度都不相同。一般厚幾十厘米到1、2米,甚至更厚;沙土、黏土等土質不同,顏色也不同。粗分有白、黃、紅、暗紅、黑等色。建造一座洞室墓,要在地面開一個長方形的口,向下挖掘數米深,橫向掏窯洞。殯埋後,封堵墓門,將挖上來的散亂地堆於地面的自然土,填入墓道,層層打夯。自然土經過開挖和回填二次翻攪,打亂原有層次、顏色界限,變成了揉合多種土層的花土(五花土、大花土),即使花土的年代久遠,也不能化合。一般墓道的填土雖然經過夯打,但是其結構也不如自然土緊密堅硬。沒有填完剩下的土,遺留散落於墓道周圍,形成撲騰土,它與墓道花土相同,但厚度不大。探到撲騰土,便可追尋墓道。所以經過鑽探辨認,便可以確定原來開挖墓道、墓室的范圍和深度。至於墓的時代,則主要是依靠墓葬的形狀,墓室棺底的顏色、包含物,墓內隨葬品等情況綜合判斷。一般而言,洛陽地區的土有三個特點,凡遇鹵花、白花、紅花土,都有問題。
在各地搞鑽探,根據需要鑽探面積的大小,由鑽探公司組織10數人或數10人的鑽探隊,在指定的范圍內先進行普探。一般在地面上布普探點,即無論縱橫,每隔1米打一個眼,形成方格網狀。在每個方格中心,也要打孔。也就是在1平方米范圍內的4個眼的中心打一個孔,這個中心孔俗稱「梅花點」。使得每個孔的最近距離都在1米之內,探孔密集,以確保不漏問題。然後由技術員等專人檢查在普探過程發現的有疑點的孔,探尋問題的范圍直徑,卡邊定形。地下情況千變萬化,問題錯綜復雜。到一個新的地區鑽探,技術員首先要探個深孔,看地下1至8米有多少個土層,每個土層是多厚,是什麼顏色,要記清楚。如果局部到深度見不到土層,下邊肯定有問題。鑽探時要保持探孔與地面垂直,以准確反面地下情況。通過普遍鑽探,分析多個「一孔之見」,將地下情況繪製成平、剖面圖,每個問題,寫出它的形狀、范圍、尺寸、包含物、性質、特點、時代、名稱,將田野鑽探整理成圖紙和文字材料。因此,對於一個優秀的探工和鑽探技術員來講,經常地探討問題,不斷地交流經驗,判斷地下不同地層、各種土壤反映的情況,是提高素質和解決疑難的關鍵。就洛陽的文物鑽探而言,能夠探出地下的墓葬、灰坑、窖穴、燒窯、倉窖、枯井、道路、房基、城牆、渠溝、蟻穴、河道等人類活動的遺跡遺物以及動物、自然形成的遺跡。
鑽探古墓時,為避免損壞隨葬品,卡邊定形時,探測方坑墓(一般為長方形的西周墓或東周墓)的深度,一般在墓壁左邊或右邊中部打孔直達墓底。不在放置隨葬品的頭、足端打孔。探測洞室墓的深度,打到墓道底部即可,卡洞室時,打到空洞或淤土即停止下探,以避免鏟頭打壞古物。只要小心使用,可使洛陽鏟對文物的破壞控制到最小的程度。
偶然搗壞地下古物是使用探鏟難以避免的問題,偶爾也會帶上完整的器物,此舉二例。1977年,洛陽市外貿局在解放路與五七路口附近鑽探,帶上了一片略呈圓形的銅片,銅片系新碴口,上有花紋,系出自一座長方形東周墓,銅片交洛陽市文物工作隊文物倉庫保管。1982年,文物工作隊發掘此墓,出土了130餘件銅器,系戰國陪葬坑。在整理銅器時,將保存於庫房的銅片取出,復原於一件銅簋的蓋上。1976年春,洛陽市文物工作隊配合洛陽市東北郊楊墳村附近的洛陽電信器材廠建設,發掘古墓。馬積善率隊鑽探,探到一座小唐墓,帶出個胭脂盒,剛好卡在探鏟里,一點也沒有損壞。不久,發掘了這座墓,在人骨架腰側找到一個探眼,這就是白瓷盒的位置。
你可以看下牡丹牌洛陽鏟官方網站
Ⅷ 土壤墒情具體是指什麼
1、土壤墒情是指作物耕層土壤中含水量多寡的情況,它是士壤旱情的指標,用土壤的含水量表示。
2、墒指土壤的濕度。墒情指土壤濕度的情況。土壤濕度是土壤的干濕程度,即土壤的實際含水量,可用土壤含水量占烘乾士重的百分數表示:土壤含水量=水分重烘乾土重x100%。也可以土壤含水量相當於田間持水量的百分比,或相對於飽和水的百分比等相對含水量表示。根據土壤的相對濕度可以知道,土壤含水的程度,還能保持多少水量,在灌溉上有參考價值。
3、土壤濕度大小影響田間氣候,土壤通氣性和養分分解,是土壤微生物活動和農作物生長發育的重要條件之一。土壤濕度受大氣、土質、植被等條件的影響。
Ⅸ 怎樣識別土壤是酸性還是鹼性
識別土壤是酸性還是鹼性的方法:
一、用pH試紙來測土壤的酸鹼性:取部分土樣浸泡於涼開水中,將試紙的一部分浸入浸泡液,後取出,觀察其顏色的變化,然後將試紙與比色卡相比較,若pH值=7,土壤為中性;若pH值<小,則為酸性;若pH值>7,則為鹼性。
二、看土源:一般采自山川,溝壑的腐殖土,多呈黑褐色,比較疏鬆,肥沃,通透性良好,是比較理想的酸性腐殖土。如:松針腐殖土,草炭腐殖土等。
三、看土色:酸性土壤一般顏色較深,多為黑褐色,而鹼性土壤顏色多呈白、黃等淺色。有些鹽鹼地區,土表經常有一層白粉狀的鹼性物質。
四、看地表植物:在野外採掘花土時,可以觀察一下地表生長的植物,一般生長野杜鵑、松樹、杉類植物的土壤多為酸性土;而生長檉柳、穀子、高梁等地段的土多為鹼性土。
五、看質地:酸性土壤質地疏鬆,透氣透水性強;鹼性土壤質地堅硬,容易板結成塊,通氣透水性差。
六、 憑手感:酸性土壤握在手中有一種「松軟」的感覺,鬆手以後,土壤容易散開,不易結塊;鹼性土壤握在手中有一種「硬實」的感覺,鬆手以後容易結塊而不散開。
七、 看澆水後的情形:酸性土壤澆水以後下滲較快,不冒白泡,水面較渾;鹼性土壤澆水後,下滲較慢,水面冒白泡,起白沫,有時花盆外圍還有一層白色的鹼性物質。
(9)土質干濕的鑒別方法擴展閱讀:
一、土壤酸鹼性劃分:
土壤酸鹼性劃分為9等級:
<4.5極強酸性,4.5-5.5強酸性,5.5-6.0酸性, 6.0-6.5弱酸性, 6.5-7.0中性
7.0-7.5弱鹼性, 7.5-8.5鹼性, 8.5-9.5強鹼性, >9.5極強
二、土壤酸鹼性改良方法:
土壤酸性過大,可每年每畝施入20至25公斤的石灰,且施足農家肥,切忌只施石灰不施農家肥,這樣,土壤反而會變黃變瘦。也可施草木灰40至50公斤,中和土壤酸性,更好地調節土壤的水、肥狀況。而對於鹼性土壤,通常每畝用石膏30至40公斤作為基肥施入改良。
鹼性過高時,可加少量硫酸鋁、硫酸亞鐵、硫磺粉、腐殖酸肥等。常澆一些硫酸亞鐵或硫酸鋁的稀釋水,可使土壤增加酸性。腐殖酸肥因含有較多的腐殖酸,能調整土壤的酸鹼度。以上方法以施硫磺粉見效慢,但效果最持久;施用硫酸鋁時需補充磷肥;施硫酸亞鐵(礬肥水)見效快,但作用時間不長,需經常施用。
1、酸性土壤改良方法
酸性土壤的特徵是「酸」(PH值在6以下)、「瘦」(速效養分低,有機質低於1.5%,嚴重缺有效磷)、「粘」(土質粘重,耕性差)「深」(土色多為紅、黃、紫色)。在這些土壤上種植作物,不易全苗,常形成僵苗和老苗,產量低品質劣。改良培肥方法是:
(1)使用石灰中和酸性,每畝每次施20~25千克石灰,直至改造為中性或微酸性土壤。
(2)施綠肥,增加土中有機質,達到改善土壤酸性的效果。
(3)增加灌溉次數,沖淡酸性對作物的危害。
(4)增施鹼性肥料,如碳酸氫銨、氨水、石灰氮、鈣鎂磷肥、磷礦石粉、草木灰等,對提高作物產量有好處。
2、鹼性土壤改良方法
原則:改良培肥同時進行
(1)使用酸性肥料,如硫酸鋁、硫酸亞鐵、硫磺粉、硫酸銨、硝酸銨、過磷酸鈣、磷酸二氫鉀、硫酸鉀等,定向中和鹼性。
(2)多施農家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增強土壤的親和性能,如施入腐熟的糞肥、泥炭、鋸木屑、食用菌的土等。
(3)進行客土,有條件的施入沙土500--1000方,和農家肥一起翻入土壤10—15cm。
(4)種植比較耐鹽鹼植物,如水稻等;同時進行合理的田間管理,防止次生鹽漬化。
Ⅹ 分辨土壤的方法有哪些
一看土壤顏色。肥土土色較深;而瘦土土色淺。
二看土層深淺。肥土土層一般都大於60厘米;而瘦土相對較淺。
三看土壤適耕性。肥土土層疏鬆,易於耕作;瘦土土層黏犁,耕作費力。
四看土壤淀漿性及裂紋。肥土不易淀漿,土壤裂紋多而小;瘦土極易淀漿,易板結,土壤裂紋少而大。
五看土壤保水能力。水分下滲慢,灌一次水可保持6~7天的為肥土地;不下滲或沿裂紋很快下滲的為瘦土。
六看水質。水滑膩、黏腳,日照或腳踩時冒大泡的為肥土;水質清淡無色,水田不起泡,或氣泡小而易散的為瘦土。
七看夜潮現象。有夜潮,幹了又濕,不易曬干曬硬的為肥土;無夜潮現象,土質板結硬化的為瘦土。
八看保肥能力。供肥力強,供肥足而長久,或潛在肥力大的土壤均屬肥土。
九看植物。生長紅頭醬、鵝毛草、薺草等的土壤為肥土;生長牛毛草、鴨舌草、三棱草、野蘭花、野蔥等的土壤均為瘦土。
十看動物。有田螺、泥鰍、蚯蚓、大螞蝗等的為肥土;有小螞蟻、大螞蟻等的多為瘦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