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蠶豆症檢查
什麼是蠶豆症檢查?蠶豆症檢查主要是指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活性的定量檢測,屬於優生檢查的一項。
什麼是蠶豆症檢查
什麼是蠶豆症檢查?蠶豆症檢查是指在婚前醫學檢查和孕前優生健康檢查時進行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檢測,對蠶豆病進行篩查。蠶豆症檢查主要是指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活性的定量檢測。
蠶豆病是一種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乏所導致的疾病,表現為食用新鮮蠶豆後突然發生的急性血管內溶血。該病在廣東、四川、廣西、湖南、江西和福建發病最多。患有蠶豆病的孩子平常是健康的,但吃了蠶豆或服用了某些可能引起溶血的葯物後,可出現面色蒼黃、無力、發熱、尿呈醬油色或紅色等症狀,即發生了溶血現象。
蠶豆病是由基因突變引起的遺傳性疾病,可以將此病傳給下一代。需要提醒的是,父母若檢測發現患有蠶豆病,在寶寶出生時應留臍血檢查,如果沒有及時發現並採取預防措施,寶寶很可能產生新生兒黃疸,甚至造成終生智力低下。
蠶豆症的臨床表現
蠶豆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以9歲以下小兒為多見,成年人少見。大多發生於每年蠶豆成熟季節,一般在食蠶豆或其製品後數小時至數天發生急性溶血。食蠶豆至發病的潛伏期愈短,症狀愈重。
重者表現為迅速出現貧血,面色蒼白或蒼黃,伴有黃疸及醬油樣小便(血紅蛋白尿),常出現畏寒、發熱、惡心、嘔吐、腹痛等症狀。小便呈醬油色、濃茶色或血色,提示溶血嚴重,若不及時處理,病情迅速發展,貧血加重,可出現神志不清,甚至出現休克、急性腎功能衰竭等,可於發病後1-2天內危及生命。病情較輕者,其溶血持續1-2天或1周左右,症狀逐日改善並自愈。
蠶豆症的檢查項目有哪些
1、血象
(1)血紅蛋白急劇下降。重者降至10克/升以下。
(2)紅細胞最低降至0.5×1012/升以下。
(3)網織紅細胞明顯增高>0.20。
(4)外周血塗片可見有核紅細胞增多。
(5)白細胞升高,可達(10~20)×109/升,甚至呈類白血病反應;
(6)血小板計數正常或增高。
2、骨髓象
(1)紅細胞系、粒細胞系均明顯增生,年齡越小粒細胞系增生愈明顯。
(2)紅細胞系以中晚幼紅細胞增生為主。
3、尿檢查
(1)尿呈醬油色、濃茶色、紅葡萄酒色、洗肉水色、黃色等。
(2)尿隱血試驗陽性率可達60%~70%。
(3)尿檢驗可見蛋白、紅細胞及管型,尿膽原及尿膽素均陽性。
(4)血清游離血紅蛋白增高。結合珠蛋白減低。
(5)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活性測定減低。
蠶豆症的治療
1、輸血:本病為急性溶血,且貧血嚴重,輸血或輸濃集紅細胞是最有效的治療措施。嚴重者可反復輸血,但對血液來源應行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快速篩選檢查,以避免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者供血,使患者發生第二次溶血。
2、腎上腺皮質激素:主要是免疫抑製作用,應爭取早期、大量短程用葯。
3、糾正酸中毒:蠶豆病溶血期常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嚴重者單純輸血無效,應積極糾正,這是搶救危重患者的關鍵措施。
4、補液:應多飲水或輸入液體,以改善微循環,維持有效血循環,促進腎臟排酸及排血紅蛋白尿功能,但應防止急性腎功能衰竭。並發急性腎功能衰竭時,應注意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5、對症處理:蠶豆病如合並感染可加重溶血,高熱、缺氧和心率加快可出現心力衰竭等,故應積極處理並發症,避免使用對腎臟有損害作用的葯物。
蠶豆症檢查的注意事項
蠶豆症重在預防,蠶豆症檢查利於減少新生兒溶血症的發生。除了做蠶豆症檢查,家中有蠶豆病孩子的家長還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禁吃蠶豆或蠶豆加工品。除此以外,應避免進食珍珠末、金銀花、川蓮、牛黃、熊膽等。
2、避免在蠶豆開花、結果或收獲季節去蠶豆地。
3、禁用品少接觸,如樟腦、臭丸、冬青油、顏料、薄荷膏、平安膏、跌打酒等。
4、小心殺蟲劑噴霧。有些殺蟲劑的噴霧則肯定可以使血液溶解,因此在使用的時候也要格外注意。
5、不宜服用氧化性葯物,如伯氨喹啉、磺胺類、呋喃類、維生素K3、K4、非那西丁、氨基比林、碸類等。
㈡ 食品中的天然有毒物質 檢測
看看以下的資料能不能幫助你,希望對你有用
含有天然有毒物質的食物食用小常識
[ 2007-10-13 11:18:00 | By: 月醉空天 ]
在常見的食物中,有少數含有一定的毒素。在食用前應該經過正常處理,消除毒害因素,以免引起中毒。
(1)四季豆
四季豆一定要煮透,煮熟才能食用。未煮熟的四季豆,其中的皂素對消化道有強烈的刺激作用,其所含凝血素有凝血作用。此外它的亞硝酸鹽和胰蛋白酶抑制物都能產生一系列的腸胃刺激症狀,產生食物中毒,主要是胃腸炎症狀。在煮熟後,其凝血作用的物質就分解了。
(2)蠶豆
蠶豆種子含有巢菜鹼苷,是6-磷酸葡萄糖的競爭性抑制物,是引起急性溶血性貧血即蠶豆黃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春夏吃青蠶豆時常有中毒發生,而且一般在吃生蠶豆後4~24小時後即可發病。預防辦法是不要生吃新鮮嫩蠶豆,應該煮熟後食用。
(3)生豆漿
豆漿雖然營養豐富,且易消化吸收,但由於生大豆也含有毒成分,當食用未煮熟的豆漿時,亦可引起中毒。特別是在豆漿加熱到80℃左右時,皂素受熱膨脹,泡沫上浮,形成「假沸」現象,其實此時存在於豆漿中的皂素等有毒害成分並沒有完全破壞,如果飲用這種豆漿即會引起中毒,通常在食用0.5~1小時後即可發病,主要是胃腸炎症狀。煮豆漿時,如果「假沸」之後繼續加熱至沸,泡沫消失,即表明皂素等有毒成分受到破壞,然後小火煮10分鍾,即可達到食用安全的目的。也可以採取93℃加熱30分鍾,121℃加熱5~10分鍾,或噴霧乾燥等方式有效消除有害成分。
(4)木薯。木薯的塊根富含澱粉,是食品和工業澱粉的良好來源。不過,木薯的全株各部位,包括根、莖、葉都含有毒物質。而且新鮮塊根毒性較大。其有毒物質是亞麻仁苦苷。如攝入生的或未煮熟的木薯及其湯,都會中毒。這是由於亞麻仁苦苷與共存於木薯中的亞麻仁苦苷酶或經胃酸水解,產生游離的氫氰酸所致,一般食用150~300g生木薯即可引起中毒,甚至死亡。預防的辦法是食用木薯前先去皮,水浸薯肉,使氰苷溶解,泡6天,可除掉70%的氰苷,再加熱煮熟,即可食用。或者採用切片水浸曬干(去皮、切片、水浸3~6天,瀝水,曬干)、熟薯水浸(去皮、切片、水浸48小時,瀝干、蒸熟)等方法均可去毒。注意除嚴禁生吃木薯外,還應注意,不能喝煮木薯的湯,否則都有中毒的危險。
(5)發芽馬鈴薯。馬鈴薯是一種常食用的食品,但它也含有毒成分茄鹼,又稱馬鈴薯毒素、龍葵苷。馬鈴薯全株均含有這種毒素,不過,各部位含量不同,成熟馬鈴薯含量極微(0.005~0.01g/kg),一般不引起中毒,而馬鈴薯的芽、花、葉及塊莖的外層皮中含量比較高,嫩芽部位的毒素比肉質部分高幾十倍至幾百倍。在未成熟的綠色馬鈴薯中和因貯存不當出現黑斑的馬鈴薯塊莖中,其毒性物質含量均高,當食入0.2~0.4g茄鹼時,即可發生中毒。
預防中毒的辦法是將馬鈴薯存放在乾燥陰涼處,防止發芽。發芽多的或皮肉呈黑綠色的都不能食用。如發芽不多,可剔除芽和芽莖部,去皮後,水浸30~60分鍾,再烹調食用。
(6)青白菜。青菜和一些薺菜、灰菜等野菜都含有一定量的亞硝酸鹽,當亞硝酸鹽濃度較高時,尤其是青菜腐爛變質、煮熟的菜悶存過久、腌制不久的腌菜都會使亞硝酸鹽含量明顯增加,食後即可引起中毒。這種亞硝酸鹽進入人體血液後,將正常的血紅蛋白氧化成高鐵血紅蛋白,血紅蛋白內的Fe2+轉變為Fe3+,高鐵血紅蛋白化學性質穩定,而且還可阻止氧合血紅蛋白釋放氧,因此會引起組織機體缺氧,發生中毒。
硝酸鹽還可因硝酸鹽還原菌的還原作用還原為亞硝酸鹽,這種反應可在體外,也可以體內胃腸道中進行,只要存在硝酸鹽和硝酸鹽還原菌,條件適宜時,還原作用還會加快。
預防中毒的辦法是食用新鮮菜,煮熟的菜不宜久悶存放,腌菜應在腌制一個月以後才可食用。
(7)黃花菜。黃花菜又名金針菜,烹調食用味道鮮美。但其中有秋水仙鹼,當它進入人體並在組織內氧化時,會迅速生成二秋水仙鹼,這是一種劇毒物質。成年人如一次食入鮮黃花菜50~100g(相當於0.1~0.2mg秋水仙鹼)即可引起中毒,秋水仙鹼會對人體胃腸道、泌尿系統具有毒害作用,並產生強烈的刺激作用。
預防鮮黃花菜中毒的辦法是加熱處理,可以將鮮黃花菜在開水中煮片刻,再清水浸泡,使水溶性的秋水仙鹼大部除去。也可以煮熟、煮透鮮黃花菜,再烹調食用。
(8)杏仁、桃仁。杏仁、苦桃仁中含有氰苷,食用不當會引起中毒。在各種水果中,苦杏仁、苦桃仁中的苦杏仁苷含量最高,約含3%,相當於含氫氰酸0.17%。苦杏仁苷在口腔、食道和胃中遇水,再與核仁本身所含的苦杏仁酶的作用,水解產生氫氰酸,氫氰酸是一種劇毒物質。苦杏仁苷的致死量約為1g,小兒食6粒,成人食10粒苦杏仁即可中毒。
預防中毒的措施是,不吃各種生果仁,苦杏仁經炒熟後可去毒素。
(9)白果。銀杏又名白果,是我國特產,可作葯用。但種皮、種仁和綠色的胚均含有毒成分,主要是白果二酸、白果酚和白果酸等,白果二酸毒性比較大。
白果中毒的輕重與食用量和體質有關。一般兒童中毒量為10~50粒白果,當人的皮膚接觸種仁或肉質外種皮後,可引起皮炎、皮膚紅腫。經皮膚或毒素進入小腸,再經吸收,即可發生中毒,主要作用於中樞神經。
預防中毒措施是採收白果時,避免與種皮接觸,不生吃白果,熟吃也應控制數量,而且應去除果肉中綠色的胚。
(10)柿子。柿子是人們喜食的水果之一,但如果一次食量過大,或者是食入未成熟的柿子時,容易生成胃柿石。胃柿石是柿子在胃內凝集成塊所致。而且只要繼續攝入,胃柿石會越積越大,越來越堅,無法排出。胃柿石形成的原因有三:①柿子中柿膠酸遇酸後凝固而沉澱;②柿子中含有的收斂劑紅鞣質,紅鞣質與胃酸結合凝結成小塊,而且逐漸凝集成大塊;③柿子中含有約14%的膠質和7%的果膠,這些物質在胃酸作用下也能發生凝固,最終形成胃柿石。
另外,柿子也不能和含高蛋白的物質同時食用,柿子中的有機酸類物質容易和蛋白質凝固,在胃中無法消化,也不能排除。所以中醫嚴禁蟹柿同食。
因此,吃柿子不要空腹,不要過量,未成熟的柿子不能吃。
(11)河豚魚。河豚魚含河豚毒素和河豚酸(C11H17N18),這是一劇毒物質,而且性質穩定,微溶於水,煮沸、鹽腌、日曬均不被破壞。100℃加熱7小時,200℃以上加熱10分鍾才被破環。一般家庭烹調難以去除毒性。河豚毒素存在於河豚魚的肝、脾、腎、卵巢、卵子、睾丸、皮膚以及血液、眼球中,其中卵巢最毒、肝臟次之。有的河豚品種魚肉也具毒性。0.5mg河豚毒素就可以毒死一個體重70kg的人。毒素主要作用於神經系統,一般在食用10分鍾~5小時即可發病,病死率達40%~60%。
(12)動物甲狀腺。甲狀腺分泌的激素稱甲狀腺素,它的生理作用是維持正常的新陳代謝。人一旦誤食甲狀腺,則可因攝入過量甲狀腺素而擾亂人體正常的內分泌活動,出現類假甲狀腺亢進的症狀,使代謝加快,分解代謝增高,產熱增加和器官系統活動失調,出現甲狀腺功能亢進現象。中毒特點,表現為頭暈、頭痛、胸悶、惡心、嘔吐、心悸等其他症狀。
預防措施是屠宰者和消費者都應注意摘除甲狀腺。豬甲狀腺位於氣管、喉頭的前下部,是一個橢圓形肉狀物,附著在氣管上,俗稱「栗子肉」。屠宰者應將其摘除,不得與「碎肉」混淆一起出售。甲狀腺素性質非常穩定,600℃以上的高溫才能被破壞。普通烹調方法不可能去毒。
(13)動物腎上腺。腎上腺也是動物的內分泌腺,它位於兩側腎臟上,所以叫腎上腺,俗稱「小腰子」。腎上腺的功能和人體的一致,如果人誤食了屠畜的腎上腺,可使腎上腺素濃度升高,引起中毒,出現血壓急劇上升,惡心嘔吐,四肢、口舌發麻等症狀,患冠心病者則誘發中風、心肌梗塞等,所以屠宰者、消費者均應注意預先摘除腎上腺。
(14)動物變性淋巴結。淋巴結是動物的免疫器官之一,為灰白色如豆粒大到棗大小的顆粒物,有稱「花子肉」,當病原微生物等異物侵入機體後,淋巴結首先產生炎症反應,以消除其有害作用,淋巴結的病理變化可能包括充血、出血、腫脹、化膿、壞死等,同時還含有大量包括微生物在內的異物。食用這種淋巴結無疑對人有害無益。
禽類的尾部臀尖也不可食,因為像雞的臀頭位於雞肛門的背面上方,呈三角形的肥厚肉塊,此處也是淋巴結集中的地方,是病菌、病毒和致癌物質的大本營,即使病菌被吞噬清除,但對3,4苯並(a)芘等致癌物卻無能為力。所以,為了食用安全,無論對有無病變的淋巴結,消費者應將其除去為宜。
(15)有毒的蘑菇(野生菌)
大多數野生蘑菇可食,統稱野生食用菌,其味道鮮美,富含營養。但毒蘑菇經常會混生其間。毒蘑菇中毒引起人中毒類型有胃腸炎型,食用後產生惡心、腹瀉甚至虛脫、休克;神經性中毒型,主要是因為有毒生物鹼作用,刺激交感神經,使血壓降低,引起視覺、聽覺、味覺紊亂;肝中毒損傷型,導致肝臟嚴重損害,甚至還會危及心、腎、腦等;溶血型中毒可破壞人體紅細胞,產生溶血現象,可繼發肝臟損傷甚至出現尿毒症死亡。
所以採集蘑菇要有專業人員或有識別能力的人指導進行,以保證食用安全。不認識的野蘑菇,不採也不食用。
(16)霉變的甘蔗
甘蔗產於我國南方既可作水果食用又可作蔗糖原料。
水果甘蔗,含有大量水分和蔗糖,存放時間過長或存放不當或受凍的甘蔗就會發霉變質。霉變的甘蔗食部呈淺棕色或酒紅色,帶有明顯的霉味和酸酒味,甚至還有辣味。霉變甘蔗產生神經性毒素(硝基丙酮)會損傷人畜的神經系統。所以霉變的甘蔗人不能吃,也不能喂牲畜,要堅決丟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