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神經元凋亡檢測怎麼做
1) PS(磷脂醯絲氨酸)在細胞外膜上的檢測:PS從細胞膜內側轉移到外側在細胞受到凋亡誘導後不久發生,可能作為免疫系統的識別標志。AnnexinV,一個鈣依賴性的磷脂結合蛋白,能專一性的結合暴露在膜外側的PS,再通過簡單的顯色或發光系統進行檢測。由於這是一種凋亡早期的活細胞檢測(懸浮細胞和貼壁細胞都適用),可與DNA染料或別的晚期檢測方法相結合來標記凋亡的發展階段。
美國著名生物試劑公司CLONTECH和Invitrogen公司分別開發了多種標記的Annexin V產品,簡便快速,10分鍾就可完成檢測。其中帶熒游標記的Annexin V-EGFP(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及Annexin V-FITC,靈敏度高,可作為FACS(流式細胞分選)方法篩選凋亡細胞的基礎。由於融合蛋白Annexin V-EGFP,EGFP與PS 的結合比例為1:1,還可進行定量檢測。除此之外,還提供生物素偶聯的Annexin V,可通過常用的酶聯顯色反應來檢測。另外,MACS公司將磁珠包被Annexin V,可採用磁分選方法篩選凋亡細胞。
2)細胞內氧化還原狀態改變的檢測:
這反應了細胞凋亡研究中相對較新的趨勢,研究什麼樣的氧化還原環境引起下游事件的發生。CLONTECH公司的ApoAlertTM GlutathioneDetection Kit通過熒光染料monochlorobimane(MCB)體外檢測凋亡細胞細胞質中谷光苷肽的減少來檢測凋亡早期細胞內氧化還原狀態的變化。正常狀態下,谷光苷肽(glutathione:GSH)作為細胞的一種重要的氧化還原緩沖劑。細胞內有毒的氧化物通過被GSH還原而定期去除,氧化型的GSH又可被GSH還原酶迅速還原。這一反應在線粒體中尤為重要,許多呼吸作用中副產物的氧化損傷將由此被去除。在Jurcat和一些其它類型的細胞中,細胞膜中有可被凋亡信號啟動的ATP依賴的GSH轉移系統。當細胞內GSH的排除非常活躍時,細胞液就由還原環境轉為氧化環境,這可能導致了凋亡早期細胞線粒體膜電位的降低,從而使細胞色素C(三羧酸循環中的重要組分)從線粒體內轉移到細胞液中,啟動凋亡效應器caspase的級聯反應。
由於 GSH與氧化還原作用及線粒體功能密切相關,此項檢測除了對研究細胞凋亡的起始非常有用外,還可用於心臟病、中風等疾病治療的研究。但有些細胞如:HeLa 和3T3細胞凋亡時沒有明顯的GSH水平的變化,不能用此法檢測。
3)細胞色素C的定位檢測
細胞色素C作為一種信號物質,在細胞凋亡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正常情況下,它存在於線粒體內膜和外膜之間的腔中,凋亡信號刺激使其從線粒體釋放至細胞液,結合Apaf-1 (apoptoticprotease activating factor-1)後啟動caspase級聯反應:細胞色素C/Apaf-1復合物激活caspase-9,後者再激活caspase-3和其它下游caspase。細胞色素C氧化酶亞單位Ⅳ(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Ⅳ:COX4)是定位在線粒體內膜上的膜蛋白,凋亡發生時,它保留在線粒體內,因而它是線粒體富集部分的一個非常有用的標志。
ApoAlertTMCell Fractionation Kit不用超離心,可從凋亡和非凋亡細胞中快速有效分離出高度富集的線粒體部分,再進一步通過Western雜交用細胞色素C抗體和COX4抗體標示細胞色素C和COX4的存在位置,從而判斷凋亡的發生。
4) 線粒體膜電位變化的檢測:
在凋亡研究的早期,從形態學觀測上線粒體沒有明顯的變化。隨著凋亡機制研究的深入,發現線粒體凋亡也是細胞凋亡的重要組成部分,發生很多生理生化變化。例如,在受到凋亡誘導後線粒體轉膜電位會發生變化,導致膜穿透性的改變。MitoSensorTM,一個陽離子性的染色劑,對此改變非常敏感,呈現出不同的熒光染色。正常細胞中,它在線粒體中形成聚集體,發出強烈的紅色熒光。凋亡細胞中,因線粒體穿膜電位的改變,它以單體形式存在於細胞液中,發出綠色熒光。用熒光顯微鏡或流式細胞儀可清楚地分辨這兩種不同的熒光信號。CLONTECH公司的ApoAlert Mitochondrial Membrane Sensor Kit就採用這種原理來檢測線粒體膜電位的變化。但是,這種方法不能區分細胞凋亡或其他原因導致的線粒體膜電位的變化。 細胞凋亡晚期中,核酸內切酶(某些Caspase的底物)在核小體之間剪切核DNA,產生大量長度在180-200 bp 的DNA片段。對於這一現象的檢測通常有以下兩種方法:
1) TUNEL(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 nick-end-labeling)
通過DNA末端轉移酶將帶標記的 dNTP (多為dUTP)間接(通過地高辛)或直接接到DNA片段的3』-OH端,再通過酶聯顯色或熒光檢測定量分析結果。美國Intergen公司提供多種標記方法,直接熒游標記,地高辛介導熒游標記或過氧化物酶聯顯色,可做細胞懸液、福爾馬林固定或石蠟處理的組織、細胞培養物等多種樣本的檢測。其中,直接標記步驟少,操作簡便。而間接標記有信號放大的作用,檢測靈敏度高。
2) LM-PCR Ladder (連接介導的PCR檢測)
當凋亡細胞比例較小以及檢測樣品量很少(如活體組織切片)時,直接瓊脂糖電泳可能觀察不到核DNA的變化。CLONTECH公司的ApoAlert?LM-PCR Ladder Assay Kit通過LM-PCR(ligation-mediated PCR),連上特異性接頭,專一性地擴增核小體的梯度片段,從而靈敏地檢測凋亡時產生的核小體的梯度片段。此外,LM-PCR 檢測是半定量的,因此相同凋亡程度的不同樣品可進行比較。
上述兩種方法都針對細胞凋亡晚期核DNA斷裂這一特徵,但細胞受到其它損傷(如機械損傷,紫外線等)也會產生這一現象,因此它對細胞凋亡的檢測會受到其它原因的干擾。
3) Telemerase Detection (端粒酶檢測)
這是相對來說推出較早,用得較多的一種方法。端粒酶是由RNA和蛋白組成的核蛋白,它可以自身RNA為模板逆轉錄合成端粒區重復序列,使細胞獲得「永生化」。正常體細胞是沒有端粒酶活性的,每分裂一次,染色體的端粒會縮短,這可能作為有絲分裂的一種時鍾,表明細胞年齡、復制衰老或細胞凋亡的信號。研究發現,90%以上的癌細胞或凋亡細胞都具有端粒酶的活性。Invitrogen公司的TRAP-eze Telemerase Detection Kit在1996年率先推出。它提供特定的寡核苷酸底物,分別與底物及端粒重復序列配對的引物。如果待測樣本中含有端粒酶活性,就能在底物上接上不同個數的6鹼基(GGTTAG)端粒重復序列,通過PCR反應,產物電泳檢測就可觀察到相差六個鹼基的DNA Ladder現象(參見圖4)。此外,Intergen公司還提供用酶聯免疫法(ELISA)檢測的試劑盒.
同樣,這種檢測方法也不專對細胞凋亡,檢測結果也不純反應細胞凋亡的發生。 根據凋亡細胞固有的形態特徵,人們已經設計了許多不同的細胞凋亡形態學檢測方法。
1.光學顯微鏡和倒置顯微鏡
1. 未染色細胞:凋亡細胞的體積變小、變形,細胞膜完整但出現發泡現象,細胞凋亡晚期可見凋亡小體。
貼壁細胞出現皺縮、變圓、脫落。
2. 染色細胞:常用姬姆薩染色、瑞氏染色等。凋亡細胞的染色質濃縮、邊緣化,核膜裂解、染色質分割
成塊狀和凋亡小體等典型的凋亡形態。
2.熒光顯微鏡和共聚焦激光掃描顯微鏡
一般以細胞核染色質的形態學改變為指標來評判細胞凋亡的進展情況。
常用的DNA特異性染料有:HO 33342 (Hoechst 33342),HO 33258 (Hoechst 33258),DAPI。三種染料與DNA的結合是非嵌入式的,主要結合在DNA的A-T鹼基區。紫外光激發時發射明亮的藍色熒光。
Hoechst是與DNA特異結合的活性染料,儲存液用蒸餾水配成1mg/ml的濃度,使用時用PBS稀釋成終濃度為2~5mg/ml。
DAPI為半通透性,用於常規固定細胞的染色。儲存液用蒸餾水配成1mg/ml的濃度,使用終濃度一般為0.5 ~1mg/ml。
結果評判:細胞凋亡過程中細胞核染色質的形態學改變分為三期:Ⅰ期的細胞核呈波紋狀(rippled)或呈折縫樣(creased),部分染色質出現濃縮狀態;Ⅱa期細胞核的染色質高度凝聚、邊緣化;Ⅱb期的細胞核裂解為碎塊,產生凋亡小體。
3.透射電子顯微鏡觀察
結果評判:凋亡細胞體積變小,細胞質濃縮。凋亡Ⅰ期(pro-apoptosis nuclei)的細胞核內染色質高度盤繞,出現許多稱為氣穴現象(cavitations)的空泡結構;Ⅱa期細胞核的染色質高度凝聚、邊緣化;細胞凋亡的晚期,細胞核裂解為碎塊,產生凋亡小體。 細胞凋亡在胚胎發育、造血、免疫系統的成熟以及維護正常組織和器官的細胞恆定與生長平衡,乃至機體衰老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有關凋亡的研究在臨床和基礎等各個領域已經廣泛開展,凋亡細胞的檢測方法顯得非常重要。流式細胞儀( Flow cytometry ,FCM) 將流體噴射技術、激光光學技術、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等集於一體,較其它方法有不可比擬的優越性,既可定性又可定量,且具有簡單、快速和敏感性高的特點,可進行多參數和活體細胞分析。在APO 的研究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開辟了新途徑。
1 光散射法
在FCM 系統中,被檢細胞在液流中通過儀器測量區時,經激光照射,細胞向空間360°立體角的所有方向散射光線,其中前向散射光( FSC) 的強度與細胞大小有關,而側向散射光(SSC) 的強度與質膜和細胞內部的折射率有關。細胞凋亡時,細胞固縮,體積變小,核碎裂形成,細胞內顆粒往往增多,故凋亡細胞FSC 降低而SSC 增高。細胞壞死由於胞體腫脹,細胞核亦碎裂分解故FSC 和SCC 均增高。正常細胞FSC 高而SSC 低。根據光散射特性檢測凋亡細胞最主要的優點是可以將光散射特性與細胞表面免疫熒光分析結合起來,用以區別辯認經這些特殊處理發生選擇凋亡的淋巴細胞亞型,也可用於活細胞分類。值得注意的是,根據FSC 和SSC 判斷凋亡細胞的可靠性受被測細胞形態上的均一性和核細胞漿比率影響很大,因此在某些淋巴細胞凋亡中,用光散射特性檢測凋亡的可靠性較好而在腫瘤細胞凋亡中其可靠性較差。
2 細胞DNA 含量的測定
細胞凋亡時,核酸內切酶激活,導致DNA 斷裂,這是凋亡的特徵性表現,也為FCM 鑒別凋亡細胞奠定了基礎。而檢測細胞凋亡DNA 斷裂的方法中,最常用、最簡便的就是細胞DNA 含量分析。當細胞用乙醇、TrtionX—100 處理後細胞膜上出現漏洞,小片段DNA 從細胞內釋放出來,使其DNA 含量低於正常細胞的二倍體。用碘化丙啶( PI) 染色後分析,可在二倍體C0/ G1 ,峰前出現「亞二倍體」峰,即細胞凋亡峰(APO峰) ,根據APO 峰可測出凋亡細胞百分率,該法簡單易行,可大批定量檢測凋亡標本,亦可同時分析細胞的細胞周期位置。另外,應用FCM 方法通過對DNA 和RNA 的聯合檢測可以鑒別出G0 期細胞,因此,可分析細胞凋亡與G1 或G0 細胸的關系。DNA 降解的程度取決於凋亡的階段、細胞的類型和凋亡誘發因子的特性。染色過程中DNA 的逸出量變化也影響FCM 檢測結果。據研究,將高濃度的磷酸鹽———枸椽酸鹽緩沖液加入漂洗液中,可增高降解DNA 的逸出量,從而提高鑒別凋亡細胞與正常細胞的能力。
DNA 含量測定在檢測細胞凋亡中的局限性在於其特異性和敏感性均不高。特異性不高是因為APO 峰代表了一組細胞群體,包括凋亡細胞、機械損傷細胞、低DNA 含量的細胞或不同染色體結構的細胞,在上述情況下,DNA 與熒光染料的結合量均小。另外,非固定的細胞在低滲溶液中被溶解時,可導致大量的核碎片出現,此時APO 峰的細胞數目只代表了核碎片的數目,並不代表凋亡細胞數目。敏感性較差的原因是細胞凋亡早期只有DNA 斷裂點出現,但尚未出現DNA 片段的大量丟失,所以該法不能檢出早期凋亡細胞和發生於S 期或G2/ M 期的凋亡細胞,因為其實際含量不低於二倍體細胞所含的DNA ,因此該法進行凋亡細胞分析時應結合其它形態或生化方法,以期更准確地分析細胞的凋亡狀態。
3 Y 啶橙染色法( Acridine Orange ,AO)
AO 可將細胞或細胞核中的雙鏈DNA 和變性DNA 染成不同顏色的熒光。AO 插入雙鏈DNA 中時,發綠色熒光;AO也可與單鏈或通過變性而產生的DNA 單鏈發生作用,這時發出紅色熒光,因此,通過FCM 檢測不同的熒光,可判斷凋亡的發生。在測定被標准化後,綠色和紅色熒光強度的量與總DNA 含量成比例,紅色熒光與總體細胞(紅色加綠色) 熒光的比率表示細胞中變性DNA 的比例,因此,這種方法可用於評價DNA 對原位變性的敏感性。有時候,凋亡細胞DNA 降解不明顯,依賴於DNA 降解來檢測細胞凋亡的方法如細胞DNA含量測定、DNA 末端標記等就難以檢測到細胞凋亡變化。AO法檢測凋亡的原理不依賴於DNA 片斷的產生,因此其最主要的優點是可應用於寡核小體片段與凋亡不相平衡等情況,但AO 染色法不能有效區分有絲分裂細胞和凋亡細胞。
4 若丹明( Rh123) 染色法
細胞生活狀態下,胞膜上的鈉- 鉀泵、鈣泵等的作用,使細胞膜內外維持著不同離子的濃度梯度,包括Na + , K+ ,Cl - ,Ca2 + 等,形成細胞膜電位。FCM 可以檢測親脂性離子熒光染料在胞膜內外的分布,來測量膜電位的高低,以評價細胞的活力。Rh123 是一種親脂性陽離子熒光染料,對細胞膜具有通透性,線粒體膜尤敏感。細胞存活狀態時,若丹明123 通過細胞膜,積聚於線粒體發出綠色熒光。在細胞凋亡時,線粒體膜的轉運能力下降,電負性降低,故細胞線粒體積聚Rh123 的能力也喪失,熒光強度降低,據此檢測細胞的凋亡變化。但應指出,在凋亡的早期階段,由於胞膜尚完整,大多數細胞器和細胞功能相對較好,因此,Rh123 法對於早期凋亡細胞和活細胞的鑒別比較困難。
5 原位末端標記技術
細胞凋亡時,DNA 斷裂早於形態學改變及DNA 含量減少,原位末端標記( ISEL) 是將滲入到凋亡細胞中的外源性核苷酸在酶和DNA 的催化下與凋亡細胞因內源性核酸酶的激活而產生的單股或雙股斷裂相結合,較前述方面具更高靈敏性。通常有兩種方法: ①DNA 聚合酶I 或klenow 大片段介導的單位缺口平移( INST) ; ②末端脫氧核苷酸轉移酶介導的dUTP 缺口末端標記( TUNEL) 。
INST 是利用DNA 多聚酶將核苷酸整合到凋亡細胞內斷裂的DNA 處的3』末端,同時水解5』末端,以修復DNA ,若使用已標記的核苷酸即可顯示出有斷裂DNA 的細胞。1993 年,Gorczyca 等提出了末端脫氧核糖核酸轉移酶( TdT) 標記法采檢測凋亡細胞的DNA 斷裂,此種方法已得到廣泛應用。由於內源性核酸內切酶激活,細胞自身的染色質或DNA 被切割,並產生與DNA 斷點數目相同的3』2 羥基末端, TdT 可以將生物素化的dUTP 標記至3』2 羥基末端,通過卵白素2FITC 系統,使DNA 的斷點部位發生特異熒光而簽別出凋亡細胞,TdT 末端標記法是鑒別凋亡細胞比較特異的一種方法。腦組織中的凋亡細胞很少,因此基因組DNA 片斷需要更靈敏的檢測技術。將TUNEL 法與FCM 結合起來可以提高檢測凋亡細胞中DNA 片斷的靈敏度。經凋亡誘導因子處理一定時間後的細胞,原位末端標記的凋亡比Hoechst33342 染色顯示的要多,提示TUNEL 可檢測出尚未出現明顯凋亡形態學特徵但已發生DNA 裂解的核,從而使檢測的靈敏度提高。對比研究表明, TUNEL 的敏感性遠遠高於ISNT ,尤其在APO早期TUNEL 法陽性率較高,可能是APO 發生時DNA 多數為雙鏈同時斷裂,單鏈少見的原因。後者是依賴DNA 多聚酶介導的修復反應,故ISNT 的陽性率相對較低。TUNEL 還可結合細胞同期的分析,可同時了解凋亡細胞DNA 斷裂和細胞周期分布之間的關系,近來已成為鑒別和定量凋亡細胞的最常用方法之一。但由於斷裂DNA 的標記過程比較復雜,涉及多種因素,所以末端標記的陰性結果並不一定代表DNA鏈的完整,應排除方法上的問題,如TdT 酶活力的喪失等諸多影響因素。因此應用TdT 末端標記法鑒別凋亡細胞必須同時設陽性及陰性對照組,以便得到可靠結果。
6 Annexin V/ PI 法
1992 年Fadok 報道在APO 早期位於細胞膜內側的磷脂醯絲氨酸(phosphatidylserin ,PS) 遷移至細胞外側,這一現象出現在核染色質變性與核體積縮小之前。AnnexinV 是一種具有很強的抗凝血特性的血管蛋白,和磷脂有高親合力,尤其與帶負電荷的磷脂如PS 具極強的結合力,利用其特性可以檢測細胞凋亡。但壞死細胞PS 亦暴露於外表使Annexin V 結合陽性,因此使用Annexin V 這一參數不能區分壞死或凋亡,必須同時採用PI 這一參數將壞死細膽區分開來。FCM 通過Annexin V —FITC 標志暴露於細胞膜上的PS 結合PI 進入損傷細胞膜標記降解DNA 分析凋亡與壞死細胞。在檢測時有4個亞群包括機械性損傷細胞(Annexin - / P1 + ) 、正常細胞(An2nexin - / PI - ) 、凋亡細胞(Annexin + / PI - ) 和繼發性壞死細胞(Annexin + / PI + ) 被區分。Boersma 等應用Ampexin V2FITE染色法檢測細胞毒葯物處理後的中國倉鼠細胞凋亡變化,FCM 檢測發現熒光信號強弱不同的兩種細胞亞群。進一步形態學等證實弱熒光細胞亞群代表早期凋亡細胞,強熒光亞群代表晚期凋亡細胞,可見其是檢測和定量凋亡細胞的一種較為可靠的方法。細胞凋亡時膜上PS 外露早於DNA 斷裂發生,因此該法檢測早期凋亡更為靈敏,且該法不需要固定細胞,避免了PI 法因固定造成的細胞碎片過多及TUNEL 法因固定出現的DNA 片段丟失,因此更加省時,結果亦更可靠,是目前最為理想的凋亡定量檢測方法。
7 其他
7.1 ssDNA 單抗法把抗單鏈DNA(ssDNA) 單克隆抗體用於細胞凋亡的檢測,是一種偶然發現,因為在應用ssDNA 單抗(熒光法) 檢測細胞毒性葯物誘導DNA 損傷中,觀察到凋亡的白血病細胞(MOL T24) 有較強的熒光,後來經過適當的改進,證明ssDNA 單抗可以特異地識別凋亡細胞。與TUNEL法相比,ssDNA 具有更強的靈敏性。TUNEL 法檢測的凋亡細胞可能只是單抗法檢測的凋亡細胞中的一個亞類。ssDNA法檢測APO 一般用免疫熒光法。但也可和FCM 結合應用。單抗法使用簡便、成本低、應用廣泛。ssDNA 單抗可以區別壞死和凋亡、甚至能檢測前期凋亡,凋亡後壞亡和一些特殊的凋亡形式(如無片段化的細胞凋亡) 。因此, ssDNA 單抗法可望成為一種新的特異靈敏檢測細胞凋亡的方法。
7.2 細胞凋亡的相關蛋白分析研究發現,有不少基因參加凋亡調控,這些基因產物可參與促進或抑制APO 的發生、發展,因此檢測凋亡調節基因蛋白對研究APO 及其調控有重要作用。迄今為止,已可對大量細胞凋亡調節基因的蛋白產物分析,如P53 蛋白、caspases、C2myc、Fas 抗原、TNF、bcl22 家族蛋白、cyclin、ras 等。FCM 用熒游標記的各種調控蛋白單抗染色,收集不同波長的熒光信號,檢測細胞膜表面或細胞內熒光分子數量,可以了解每個細胞的變化,而且所需樣品少,方法簡便、快捷、准確。
8 展望
近幾年來,隨著FCM 技術的不斷發展和APO 研究的逐漸深入,FCM 在細胞凋亡研究中日益廣泛。應用FCM 定量檢測凋亡細胞簡便、快速、客觀,並可進行多參數檢測,因此,可同時對APO 及其相關的癌基因表達、細胞周期分布等諸多因素進行相關分析,可以比較深入地了解凋亡的調節機制。盡管應用FCM 進行細胞凋亡研究的方法較多,但FCM檢測凋亡細胞的方法一般基於細胞凋亡過程中形態、生化等某一方面的特性,因而難於了解凋亡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變化的相互關系,也使該類方法缺乏特異性,所以,聯合應用多種針對不同特性的FCM 檢測方法,才能更為有效地鑒別凋亡細胞。同時,FCM 研究結果尚需同時結合形態學觀察或生物化學方法,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凋亡細胞的生物學特性。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及人們對APO 本質認識的深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定會有更為特異和敏感的方法問世,有助於細胞凋亡取得突破性進展。
2. 武漢大學團隊研究出新的核酸檢測方法,20分鍾出結果,其原理是什麼
武漢大學團隊開發了一種靈敏度高,操作方便的核酸檢測新方法。只需20分鍾即可完成。企業與團隊已實現互聯互通,有望在年內推廣使用。在COVID新冠病毒疾病和變異株的連續傳播的背景下,快速篩查對於病原體的檢測和控制傳播的傳播是非常重要的,由於它依賴於專業設備的使用和專業操作。
研究人員用新冠狀病毒疾病的方法檢測了204種咽喉拭子樣本,在新冠病毒的真實樣本中達到了94.2%的准確度。該病毒只需20分鍾就能被檢測到,攜帶型紫外線燈或藍光燈可以觀察到檢測結果,大大提高了檢測的方便性。SPAMC和自檢方法的最大區別在於溫度控制。新冠自檢測不需要高溫,可在室溫約20℃下實現,而SPAMC核酸檢測方法需要在37℃至40℃的恆溫下嚴格控制。如果能夠控制溫度,SPAMC技術在自檢領域仍有一定的應用空間。
3. 理化檢驗技術研究論文範文怎麼寫
在現代技術中,理化檢驗是指藉助一些測量工具進行物理、化學方面的測試和檢驗,因而又稱“器具檢驗”。下面是我精心推薦的一些理化檢驗技術論文,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理化檢驗技術論文篇一:《試談理化檢驗質量控制考核中有關技術》
【摘要】 隨著最近幾年國家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各項科研工作也不斷擴大。理化檢驗是我國進行科學研究檢測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在衛生監督管理方面。而理化研究由於其高要求的精密性而要求在檢測的過程中必須提高檢測的准確率,質量控制是一種提高准確率非常行之有效的方式,對於不同的檢測,質控控制的技術也不一樣。
【關鍵詞】 理化檢驗;質量控制;技術分析;物理;化學
理化檢驗就是藉助一些測量工具進行物理、化學方面的測試和檢驗,因而又稱“器具檢驗”,這種測量工具或器具都是非常精密,比如說一般常用的測量工具有千分尺、千分表、驗規、顯微鏡等等。隨著我國對於衛生行業的改革和對衛生監督管理的加強,衛生部門在進行檢測的時候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理化檢驗是衛生檢測的一種重要手段,它為監督執法提供更加精確的檢測數據,在勞動衛生監督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
1 理化檢驗質量控制考核中有關技術
根據多年來眾多研究者不斷的探索發現和 總結 ,理化檢驗質控考核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1 濾膜上沉著的金屬含量分析 這種技術就是運用化學 方法 ,通過添加相關化學劑使其沉澱然後過濾,對過濾金屬進行類型、含量多少等分析。濾膜沉著的金屬樣品的穩定性比較高,在正常環境下不會隨著自然環境的變化而發生損失,在進行濾膜上沉著的金屬含量分析的過程中需要注意防止灰塵的污染,提取考核樣品的時候應注意對工具的消毒、乾燥處理,以免發生污染,致使考核結果數據不準確。考核完成後要將樣品放入潔凈的乾燥器中。
1.2 固體鹽中金屬含量分析 顧名思義,這中理化檢驗考核技術就是通過對固體鹽類中的金屬含量和類型進行考核,同濾膜沉著的金屬樣品一樣,固體鹽中金屬樣品也具有較好的穩定性。在提取樣品的時候應注意樣品量不宜過多,在提取樣品前一定要對其進行乾燥處理,乾燥的時間至少在一個小時以上,考核完成後要將樣品放入潔凈的乾燥器中。
1.3 活性炭管吸附有機毒物含量分析 這種技術考核原理是化學親和力的作用,因為活性炭管的吸附有機會具有很強的吸附能力,如果運用物理辦法則不容易對其進行分離,用化學親和力將其分離和樣品考核分析。在日常的樣品保存中要注意防塵和防潮。因而,活性炭管吸附有機毒物樣品不適宜保存在冰箱里。
1.4 水溶液中毒物含量分析 水溶液中待檢測的毒物考核樣品很多,比如:水溶液中氯化氫含量、水溶液中三氧化鉻含量等,水溶液中待檢測的毒物考核樣品的穩定性比較差,在正常自然狀態下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發生變化,比如當環境溫度升高了,就會增大樣品水分的自然蒸發,在樣品保存的時候,如果水溶液瓶蓋密閉不嚴也會導致水分蒸發。所以,考核水溶液樣品的保存非常重要,在保存的時候要注意放在溫度不會發生變化的環境里,冰箱或者冷藏箱就是很好的方式,同時還要注意樣品瓶是否密封好。
2 樣品考核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2.1 樣品考核流程要嚴格按照規范標准 對於理化檢驗的質量考核,國家出台了相關的流程規范標准。因此,在實際的操作中要嚴格按照規范標准,以防出現錯誤或者測試不準。在考核前應將操作分析的計劃詳細書寫清楚,按照相關指標和標准配置試劑,同時要取少量的考核樣品先試驗分析,主要是檢測其濃度,以決定分析所用考核樣品的取樣量。在實際的考核過程中,首先做好標准曲線,包括空白點共五個點,每點做六份,計算變異系數小於百分之二,列出回歸方程,計算回歸系數。為了提高考核的准確率,應該取考核樣品3份按標准曲線同樣的方法進行操作,然後計算這三次測定的平均值作為最終測定結果,注意還要計算其相對標准值,標准值應小於百分之五,否則就說明誤差過大,數據不能作為測定結果。注意書寫過程中各種格式及單位等要嚴格按照標准格式。
2.2 考核過程中各器具及試劑運用的注意事項 首先是實驗所用的吸液管,要求必須使用取得計量認證的單位生產的標准計量器具,或者是經過了考核人員本人的校正,因為吸液管的指標參數也會影響著測試的准確性。整個分析考核樣品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吸取標准試劑和考核樣品溶液的劑量。其次是對實驗所用的蒸餾水的注意,樣品分析過程中,蒸餾水的質量會深深影響著化學分析鉛的空白值,最終影響著分析結果。而分析試劑的純度也會對分析結果造成很大的影響。因此,在實際考核中,為了保證考核樣品結果的准確性,應使用重蒸餾水和分析純以上試劑,氣相色譜的考核用GR級色譜純試劑。
3 結 語
理化檢驗質量控制考核並非一項復雜的工程,但是由於其檢測結果的重要性就要求了檢測結果必須更加的精確,因此在考核過程中必須要保證各項操作嚴格按照標准規范進行,保護樣品不受污染,檢測結果 報告 一定按照相關格式要求,全面、准確。通過各方面的規范操作來加強理化檢驗的質量控制。
參考文獻
[1] 黃家鈿,李誠,杜宏,張茵,方辰.衛生檢驗與檢疫技術專業實踐教學新模式的構建[A].浙江省醫學會.2012年浙江省醫學 教育 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浙江省醫學會,2012.4.
[2] 關於舉辦全國材料理化測試與產品質量控制學術研討會暨《理化檢驗》創刊40年慶典活動的徵文通知(第一號)[J].理化檢驗(物理分冊),2012,02:92.
[3] 張雲霞,蔡望偉,周代鋒.以素質教育為導向,深化醫學院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改革[J].海南醫學,2011,15:135-137.
[4] 張秀麗,廖興廣,張蒙,高葆真.2010年河南省食品衛生微生物檢驗質量控制考核結果的評價與分析[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11,07:856-857.
理化檢驗技術論文篇二:《淺談茶葉理化檢驗樣品制備技術》
摘要:本文初步分析研究了茶葉理化檢驗樣品的制備技術,並且從挑選與加工新鮮葉子、預處理與磨碎毛茶、均勻混合與分裝磨碎樣品、檢驗樣品的均勻穩定性、檢測特性數值等方面對茶葉理化檢驗樣品制備技術進行了分析,最終提出了對標准化樣品進行定值時,可以把定值根據轉向實驗室所提供的檢測相關數據等發展建議,希望可以為我國的茶葉質檢事業發展添磚加瓦並且奉獻自己的力量。
關鍵詞:茶葉 理化檢驗 制備樣品
全球三大飲料之一便是茶葉,與 其它 飲料相比茶葉更加的實惠和經濟,因此茶葉的飲用范圍也在逐漸的擴大,擁有越來越大的消費人群,並且已經成為了21世界健康飲品的首先選擇對象。可是,伴隨著迅速發展壯大的商品經濟,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偽劣產品,茶葉也不能被排除之外。為了能夠滿足商品市場的要求,對各種形式的假茶葉進行嚴厲打擊,有效整頓非常混亂的茶葉市場,迫切需要對茶葉進行理化檢驗。
一、茶葉理化檢驗標准化樣品概述
對茶葉進行檢測的內容包含了檢驗茶葉的品質、理化標准以及衛生標准等。其中,理化檢驗程序重點是對出物水浸、水分、茶多酚、咖啡鹼等指標進行檢驗;衛生檢驗則是對存在於茶葉中的六六六成分等各種殘留農葯實施檢測,以及重金屬與微生物等項目的科學檢驗。
標准化樣品具體是指一種或是各種均勻充足以及特點價值已經確定了的物質材料,主要用途是對設備儀器、評測方式以及材料具有的賦值進行校準。當前,通過國家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等有關單位研究製作、並且由我國標准物質機構特定銷售的是存在於茶葉中的具備賦值特點的無機元素的茶葉標准樣品。其它能夠對茶葉理化各個指標體現的賦值標准化樣品始終沒有地方購買。為了可以有效提升全國檢測茶葉機構的工作能力,加強檢測機構對數據進行測定的可靠性,勢必要設計針對茶葉理化各個指標所產生復制標准化樣品,這也成為了各個檢測單位對實驗室檢測茶葉項目技術水平客觀了解的事實根據。
二、茶葉理化檢驗標准化樣品制備技術
(一)挑選與加工新鮮葉子
影響茶葉理化指標數值的因素主要包括茶樹的種類、產茶的時間、原材料的鮮嫩程度以及加工環節等。要想從根本上對原材料整體質量進行控制就需要挑選相同的種類、相同的茶園、根據一致的採摘要求對鮮葉實施採摘。並且在相同的步驟下加工生產等級相同的毛茶樣品。需要關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毛茶所含水平有效控制。保證茶葉品質的重要因素就是茶葉所含的水分,毛茶樣品要想成為標准化的茶葉樣品,其含有的水分應當在6.5%以下。另一方面是對原材料的鮮嫩程度進行合理控制。加工茶葉使用鮮嫩程度良好的茶葉,不僅消耗較高的成本,同時出現較多的絨毛也對制備均勻樣品非常不利。製作茶葉標准化樣品,最好選擇一芽的對夾葉或者三四葉的新鮮葉子作為原材料,使用二級或者二級以下作為毛茶的原材料。曾經根據以上的要求製作了一些茶葉的相關樣品,已經被實驗室國家認可組織作為了驗證茶葉能力的標准化樣品。不但具有較低的成本,並且在開始就已經對其均勻性獲得了保障。
(二)預處理與磨碎毛茶
剛剛加工出來的毛茶通常會包含一些雜物。為了能夠確保整批毛茶統一的質量標准,迫切需要挑剔全部茶葉,同時除去茶梗與石粒等,可以避免這些雜物對指標 產生的影響。國際相關標准對茶葉理化檢驗樣品進行了規定必須使用磨碎之後的茶葉,因此,在預處理的前提條件下,必須磨碎處理毛茶的樣品。磨碎之前,首先要清理干凈磨碎設備,其次放入一小部分樣品實施磨碎,並且清理掉這些磨碎樣品。最後開始對樣品正式進行磨碎,選擇孔徑在0.6毫米到1毫米之間的篩子對磨碎樣品進行篩選並且將其作為制備樣品。
(三)均勻混合與分裝磨碎樣品
制備標准化的樣品與平常檢測使用的樣品不同。制備一次樣品的數量比較大,為了能夠確保樣品具有較高的均勻性,必須在進行分裝操作之前充分混合均勻篩選後的磨碎樣品。樣品在混合均勻之後分別盛放在乾燥清潔的設備中,蓋緊瓶蓋,為保存茶葉樣品提供一個密閉、乾燥、避免陽光照射的環境。
(四)檢驗樣品的均勻穩定性
隨機在整體樣品中選擇超過10個樣品後檢驗其均勻性。檢驗均勻性可以使用待測項目,選擇具有代表性或者對不均勻樣品產生敏感的項目。對每一個抽取的樣品,通過相同的檢測人員在不變的環境條件下測試2次以上。應用單因子方差對檢驗結果進行分析,充分驗證樣品之間不會存在顯著的差異性,只有這樣才能證明其是均勻的樣品。在驗證茶葉能力所需樣品的均勻性檢驗工作中,選擇了總灰分和粗纖維等相關項目檢驗均勻性。由於前期制備均勻樣品工作操作正確,應用單因子方差對上述檢驗均勻性結果進行驗證表明其具有均勻性。上述茶葉項目在密閉與乾燥的環境中狀態穩定,因此,上述項目應用的樣品可以不進行穩定試驗。
(五)檢測特性數值
檢測某一個特性數值,通過需要具備檢測茶葉能力的幾十家實驗室,根據國家規定的檢測方法,應用各個實驗室之間的聯合檢測方法,聯合定值對應的特質數值。也就是根據相關准則規定的方法,統計和計算各個實驗室獲得檢測結果,最終確定標准化樣品各個特性數值體現出的測量的不確定性。
三、茶葉理化檢驗樣品的發展
我國當前正在努力對各種能力開展計劃驗證,在驗證茶葉能力的各項活動中,參與單位具有極高的積極性,參加個別項目的實驗室超過了百家。開展工作的過程中,工作人員深刻的意識到制備大量樣品非常不容易,在制備樣品過程中,怎樣保證樣品具有均勻性以及對其進行有效檢驗等工作耗費了較多的財力與精力。因此,相關工作人員認為可以憑借驗證茶葉能力這個機會,增加制備驗證樣品的數量。由於每一次驗證茶葉能力之後剩餘的樣品都已經通過了均勻性檢驗,同時在驗證能力過程中進一步獲得確認;通過驗證能力又可以產生一些具有較高技術水平的優秀實驗室。所以,對標准化樣品進行定值時,可以把定值根據轉向這些實驗室提供的檢測相關數據。比如:可以將某種樣品相關項目所需的標准數值規定為各個實驗室得出的測定數值中的中位值,把標准化的IQR定義為標准偏差。假如能夠科學有效的應用這些資源,不但能夠大量減少制備與驗證茶葉標准化樣品所需的成本,同時也促使定值的結果更加無限接近真實數值,符合了各個質檢單位對茶葉理化檢驗標准樣品產生的要求。
結束語
目前,在制備茶葉標准樣品工作上,茶葉工作者具備了豐富專業的茶葉背景優勢,可是要想將驗證茶葉能力提升為茶葉的標准化樣品,還要對相關的研究程序作出進一步的分析理解,以便可以制備出具有穩定結果、准確定值、均勻樣品同時充分發揮法律效力的茶葉標准化樣品,也為我國發展茶葉質檢工作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GB/T8303―2002.茶磨碎試樣的制備及其干物質含量測定[M].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2009.
[2]CNAS-GL03.能力驗證樣品均勻性和穩定性評價指南[M].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2008.
理化檢驗技術論文篇三:基於工作過程的《食品理化檢驗技術》課程教學過程設計
食品理化檢驗技術作為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的一門重要的核心課程之一,該課程的教學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培養質[]量,因此,需要對課程進行教學過程的設計,來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的課堂效果,教學過程是知識、 經驗 、方法、能力的整體綜合體現,教學過程既要體現做事的方式方法,又要重視知識的掌握和應用[1-2]。為了搞好該課程的教學工作,本文對《食品理化檢驗技術》課程進行教學過程設計,通過教學過程設計來保證課堂的教學效果,達到合乎企業要求的人才培養目標。
一、食品理化檢驗技術課程開發
食品理化檢驗技術課程的開發是以企業的理化檢驗的工作過程為導向進行的,將理化檢驗的工作過程設計成企業崗位需要的工作任務,並以該工作任務為載體設計學習情境,確定開發的流程,具體為首先對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進行調研,寫出 調研報告 ,分析企業理化檢驗工作崗位所要求的職業能力和工作能力,根據職業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要求,分析食品理化檢驗技術的課程結構,優化出該課程的課程體系,從而分析出課程的教學內容,制定出課程標准和實驗實訓指導書,然後進行教學設計。
二、教學內容的選擇和課程內容結構
在食品理化檢驗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選取上,根據國家和地方食品企業行業發展以及高職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的培養目標,按照食品理化檢驗的工作崗位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根據“夠用、必需”原則來選取教學內容,按照職業性、實踐性的原則選取食品理化實訓教學項目。
三、食品理化檢驗技術教學過程的設計
食品理化檢驗技術課程的教學過程採用具體的工作任務來引領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按照食品理化檢驗工作崗位的流程進行設計該課程的教學過程,從工作崗位所需的工作任務來選擇理化檢驗項目,檢驗項目選擇完成後,學生根據檢驗項目查找資料進行方案設計,方案設計確定出來後,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進行反復討論、修改,通過後才能實施,根據確定的方案,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實驗實訓的各項准備工作,然後開始進行實訓操作,操作完成,對實訓的結果進行分析,再廣泛收集教師和學生們的意見,最後教師把問題反饋給學生,避免學生下次出現同類錯誤。《食品理化檢驗技術》課程的教學過程設計見圖1。
圖1 食品理化檢驗技術教學過程的設計
四、推行基於工作過程的項目導向、任務驅動教學法
4. 淺談生物化學檢驗論文
臨床生物化學檢驗,作為一種能夠通過使用特定儀器和 方法 ,對疾病發生過程中的生物變化進行檢測,從而為後續的治療提供指導意義的手段。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淺談生物化學檢驗論文,供大家參考。
淺談生物化學檢驗論文篇一
《 臨床生物化學和生物化學檢驗教學改革的探討 》
【關鍵詞】 臨床生物化學;教學改革
臨床生物化學和生物化學檢驗是一門集基礎 理論 與專業技術緊密相結合的 應用 性專業學科,在該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如何抓住重點,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精醫術、懂人文、有理想、能創新,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有作為,體現民族學院的大醫精誠,把學生培養成高素質的檢驗人才,我們結合我校情況和臨床生化檢驗教學特點,通過一系列的新模式教學改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具體 內容 和實施 方法 如下。
1 臨床生物化學和生物化學檢驗教學的現狀
1.1 臨床生物化學和生物化學檢驗基礎要求高 臨床生物化學和生物化學檢驗是建立在 分析 化學、生物化學等基礎上的專門學科,它要求醫學生必須熟練地掌握臨床生物化學和生物化學檢驗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熟悉人體器官、組織、體液的化學組成和進行著的生化過程以及疾病、葯物對這些過程的 影響 ,了解疾病診斷、病情監測、葯物療效、預後判斷和疾病預防等內容,才有助於對臨床生物化學和生物化學檢驗知識的深刻理解。根據醫學院校的課程要求,分析相關的教學內容,對比國內外有關的教材並 參考 其他醫學院校的教學要求,重點要強調知識更新,以最新的教材為主,使用周新教授主編的《臨床生物化學和生物化學檢驗》第三版教材,融合其他參考書對教學內容加以擴充,同時通過閱讀國內外專業期刊、雜志,瀏覽專業網站,將國內外的最新相關 研究 成果和技術及時地介紹給學生,使教學內容更加充實,彌補了教材中某些內容的滯後性,加大了課堂教學的信息量。這樣,教材內容豐富、新穎、重點突出、實用,既利於教也利於學。
1.2 臨床生物化學和生物化學檢驗教學內容多、抽象、難以理解 臨床生物化學和生物化學檢驗由於涉及生物化學的基礎理論知識,理解起來顯得困難,而且隨著學科的不斷 發展 ,新疾病、新技術、新理論的出現,需要教學的內容增多。這給教學帶來很多難題,長期以來,臨床生物化學和生物化學檢驗是學生較難掌握的理論課程之一。加上學校教學改革的深入,教學時間的縮短,造成了教學內容與時間的矛盾。同時院系合一的工作特點,給老師帶來教與學協調困難,幾乎沒有多餘的時間給學生講解臨床最新儀器檢測項目的原理、方法、檢測范圍、注意事項以及質量控制方面的有關內容。而學生對這些臨床常用的檢測項目的原理、方法、檢測范圍等知之甚少,對全面質量控制體系的運作、項目的校準、實驗室誤差的來源及如何糾正等十分關鍵的內容了解不多,期望通過實踐加深對書本內容的理解未能實現,因此普遍覺得書本知識與實習內容難以相互聯系及轉化。然而,要加強臨床生物化學和生物化學檢驗教學與臨床實踐的聯系,使學生看到臨床生物化學和生物化學檢驗在以後的 學習 和工作中的用途。在提高理論教學質量的前提下,通過改革實驗 教學方法 ,這既是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 措施 ,又是對老師新的挑戰。
1.3 臨床生物化學和生物化學檢驗實踐性強和操作性強 臨床生物化學和生物化學檢驗是檢驗專業的一門重要學科,也是一門高度綜合性的應用 科學 ,近年來隨著 計算 機、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生物醫學工程學和 電子 技術等學科的發展,臨床生物化學和生物化學檢驗又吸收引進了大量的其他學科的先進技術,使臨床生化檢驗工作在分析檢測的速度和靈敏度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檢測的方法學也有了很大的發展。為適應 時代 的需要,我們應該在現有的理論教學基礎上,不斷對我們所開展的實驗課進行更新、調整,實驗課是臨床生物化學和生物化學檢驗 教育 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一種實踐性教學方式,是對理論教學的輔助,是對將來實習、工作的鋪墊。它不僅可驗證基礎知識,鞏固課堂所學的理論,更重要的是對學生進行基本技能訓練,初步培養實踐能力與獨立工作能力。 目前 檢驗儀器不斷地向自動化、智能化方向發展,檢測項目由原來的單一項目檢測到多項聯合檢測,檢測內容由簡單的的基本定性或半定量到微量、超微量檢測,近幾年來基因工程技術、酶工程技術、細胞生物工程技術、分子生物學工程技術等在臨床上已廣泛應用,因此,對檢驗人員的知識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4 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無法適應時代發展要求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臨床生物化學和生物化學檢驗在醫學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在新的形勢下,我校檢驗專業主要培養面向 農村 、面向基層、面向社區的實用型檢驗人才。目前我院的臨床生物化學和生物化學檢驗課程設置,理論課時是40學時,實驗課時是55學時,而教學大綱要求理論課一般在54~60課時之間,實驗課為70課時左右,如此少的理論和實驗課時,難以完成教材內容,更何談聯系臨床。再加上目前我們院校的課程教學內容體系仍然沒有突破傳統的以學科為中心的模式,課程之間獨立性較大,學科界線明顯,課程內容重復;雖然重視基本知識和技能的教學,又忽略對醫學生職業態度和倫理、溝通技能、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維等方面的培養,無法適應 現代 醫學專業人才全面發展的需求。通過對臨床生物化學和生物化學檢驗教學的改革,我們認為,只有改革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重視實驗操作的基本功訓練,加強實驗技能考核,同時狠抓醫德醫風、職業道德規范教育,才能提高學生的基礎理論水平和實驗技能,培養出優秀的檢驗工作者。
2 如何實施臨床生物化學和生物化學檢驗教學改革
2.1 加強師資隊伍的培養,注重人力資源整合 具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是培養高質量人才的保證。目前我院臨床生物化學教研室設有9名教師,其中博士、碩士各1人,教授1人,副教授2人,年青教師佔大多數,是一支既具有扎實堅固的專業知識又有相當豐富臨床 經驗 的檢驗人員。應根據實際情況,派送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老師進行醫學檢驗專業的單科進修,或參加有關專題的短期培訓,或與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共同切磋授課經驗,集體備課等等。通過專業學習,加深教師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要鼓勵教學經驗豐富,專業知識廣搏和科研能力較強的教師指導,同時要加強青年教師的培養,培養一支既精通專業理論,又熟悉實驗操作、科研能力較強的“雙師型”師資隊伍。教師只有充分掌握本學科廣搏的專業理論,先進的技術方法,了解本學科發展趨勢和動態,才能給教學改革和創新活動提供較高的起點,才有利於培養學生發現 問題 、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於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和科研能力。
2.2 借鑒國際標准,推進醫學院校本科臨床生物化學和生物化學檢驗教學改革的創新 美國臨床化學協會提議,醫學檢驗人才必須具備:醫學基礎理論知識、臨床 醫學知識 、實際操作技能和臨床實驗室質量管理技能等四方面的知識和技能[1]。我院作為一所綜合性醫學院校,要對辦學宗旨和目標進行合理定位,明確宗旨和目標的關鍵是進行科學定位。辦學定位從大的范圍來講,主要是指學校是研究型、教學研究型或教學型、應用型。定位不一樣,體現在對人才培養規格的要求上有所不同。根據我國的國情,重點醫科大學主要培養研究性初級醫生,地方性非重點醫學院校主要培養應用性初級醫生。不同的定位形成不同類型院校不一樣的辦學理念、宗旨和目標,對教學過程產生不一樣的影響,也就 自然 形成不一樣的辦學特色[2]。因此,臨床生物化學和生物化學檢驗教學質量在醫學檢驗系學生的培養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要保證每一個學生有機會早期接觸病人,參與病人醫療工作,在臨床生物化學和生物化學檢驗教學中面臨新的競爭,新的挑戰,為解決這一面臨問題,學院要成立一個大的模擬 醫院 ,勢在必行。旨在讓學生對人體健康和患病時的化學狀態進行研究以及掌握用於診斷、 治療 和預防疾病的化學試驗方法。通過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使培養的人才既符合國情需要又能與國際接軌。
2.3 臨床生物化學和生物化學檢驗教學 內容 和教學 方法 的改革
2.3.1 選擇規劃教材,完善教學內容,制定教學大綱,優化教學組合 應採用與臨床檢驗相適應的《臨床生物化學和生物化學檢驗》第三版新教材。新教材的使用還需要各教師根據各自院校的專業層次,培養目標,教學時數的不同,對教材內容作適當的側重,同時要注重癌基因與抑癌基因、腫瘤標志物、 治療 葯物濃度監測等內容的教學,以利於學生對當今 科技 水平 發展 的了解。在本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要求主要以臨床常見疾病及其生化檢驗指標為主線,突出疾病的生化機制和生化檢驗技術兩個方面,力求將生化檢驗與疾病診斷,病情監測和預後判斷結合起來,從 現代 檢驗醫學的高度開拓臨床醫學的新視野。在系統講授 理論 知識的同時,開展講課方法多樣化:講座式教學、 問題 討論式教學、舉例論證式教學、對比歸納式教學及雙語教學,同時加強病例討論,生動有趣地啟發思維,培養學生建立正確的實驗診斷思維和 應用 知識的能力,促進學生自主性 學習 、 研究 性學習和個性發展。
2.3.2 採用多媒體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教學聯系臨床,提高學生興趣 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可使一些抽象難懂的概念變為具體的可觀察的畫面,具有直觀、生動、形象的特點,易於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於生化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增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應用;此外,還可化繁為簡,便於記憶,提高學生信息處理和運用的能力,使學生產生求知慾和興趣,開闊視野,更好的引導學生,達到學而有效之目的。多媒體教學還可幫助學生學習和探究知識的教學過程,從而引導學生用 科學 的方法去學習和研究,有效地彌補教學時數的不足,緩解有限的教學時間和不斷增加的教學內容之間的矛盾。多媒體教學過程本身教會學生如何利用多媒體提高學習的效率。課件是多媒體教學的一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製作好壞直接 影響 教學效果。所以,課件製作過程中應當注意文字與圖片、圖像的有機結合,文字簡潔、圖片清晰,使學生一目瞭然又不過分花俏,以免分散學生注意力,起不到應用效果。
2.4 開放實驗室,為學生提供第二課堂 實驗教學是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生化及生化檢驗是一門實驗性學科,只有通過不斷的開發新技術、新實驗,才能完成理論驗證的教學任務。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操作,增強對所學理論知識的感性認識,同時把所學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解決實際問題,是學生加深對生化理論的理解,發展學生創造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獨立工作能力的良好途徑。實驗室對學生全天開放,由學生自己獨立完成實驗,教師只做輔導。實驗後,老師做全面 總結 ,把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需要注意的事項等,作詳細的答疑與討論。通過定期開放實驗室,鞏固實驗操作基本技能訓練及相關知識介紹,不斷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開放實驗室已得到學生的認可和好評。
3 臨床生物化學和生物化學檢驗教學改革效果評價
3.1 教學目標明確 在教學管理中,實行“主講教師負責制”、“教案規范化”,加強教師的責任感。在教學模式上,實行開放式教學體系,使學生學習方式多維化。讓學生慢慢樹立了這樣的認識:理論都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理論知識是對實驗的總結和提煉。在理論與實驗教學中,目標明確、重點突出,課堂教學效果大大提高。
3.2 有利於培養學生科研素質 創新能力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發展的決定性推動力,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創新熱情和精神,發展創新能力是大學教學中的重要任務。創造力不僅是一種能力的培養,更重要的是一種精神、一種素質的培養[3]。強化和拓展專業技能,奠定學生科研工作的基礎,注重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十年來,在臨床生物化學教研室老師的指導下,每個學生都撰寫一篇 畢業 論文,其中70%左右的畢業論文在各級專業雜志上公開發表。開展學生科研工作是促進教師隊伍素質提高的有效方法,教學相長,互相促進,與學生共同完成畢業論文的選題、開題、實施、總結、撰寫過程,無疑對指導教師自身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教師加強學習,了解和掌握本學科的新進展及相關學科的知識,不斷提高自已的帶教能力和教學水平。
3.3 有利於提高教師的教學和科研水平 教師在完成理論多元化教學的同時,注重設計性實驗課更加必要,教師必須精心備課,對各種方法都要了解,掌握涉及到的理論知識、臨床知識、專業知識,要廣泛查閱 文獻 ,比較綜合;還要求具備較強的實驗動手能力,一定的實驗 分析 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提高教師綜合教學能力的同時,還極大促進了教師科研意識和能力的提高。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 參考 文獻】
[1] 鄭鐵生,姜旭淦,徐順高,等.臨床生物化學及檢驗教學改革初探[J].檢驗醫學 教育 ,2005,12(3):25-26.
[2] 孔祥清,張一飛,嚴世榮,等.地方性非重點醫學院校本科醫學教育與國際標准接軌的思考[J].鄖陽醫學院學報,2005,24(6):380-381.
[3] 馮文莉,塗植光,康格非,等.對 目前 高等醫學檢驗教育培養目標的思考[J]. 中國 高等醫學教育,2002(1):5-7.
淺談生物化學檢驗論文篇二《 生物化學檢驗實驗 報告 書寫綜述 》
【摘 要】書寫實驗報告是生物化學檢驗實驗教學中的重要環節之一。就實驗報告書寫的重要性、存在的問題及提升實驗報告書寫質量的策略進行了綜述,旨在引起教師、學生對實驗報告書寫的重視,更好地提升實驗教學質量。
【關鍵詞】實驗教學;實驗報告;質量
生物化學檢驗是醫學檢驗專業的主幹課程之一,具有較強的實踐性,有一半的學時是在實驗室完成的。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臨床,滿足行業的用人需求,對學生進行臨床實踐的訓練至關重要。訓練的初期主要是在相關實驗課中進行,以後在進入臨床實習來加強。因此,在重視理論教學的同時,來加強實驗教學環節是充分體現學科的特點、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也為進入臨床打下牢固的基礎。而實驗報告書寫是實驗教學過程中重要的環節之一,是實驗效果的重要衡量依據,也能夠綜合反映學生分析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和撰寫科技論文的能力。但在實驗教學中卻發現,學生雖然能夠及時上交實驗報告,但撰寫的質量並不高,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提升學生實驗報告書寫質量顯得格外重要。許多學者經多年的教學經驗,提出了學生書寫實驗報告的重要性、存在的問題及提升實驗報告書寫質量的策略,現歸納如下:
1 實驗報告書寫的重要性
實驗報告的書寫能夠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促進了學生主管能動性的發揮;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團隊意識和競爭精神;促進了學生的觀察能力、綜合分析能力、邏輯推理歸納能力、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綜合能力的提高;有助於鞏固學生的理論知識,加強理論聯系實踐;也加強了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為今後科研論文的撰寫打下了堅定的基礎。通過學生實驗報告的反饋,有助於教師重新審視自己的能力水平,更好地完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同時對教學改革也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1-2]。
2 學生書寫實驗報告存在的普遍問題
不重視實驗前的預習,書寫時不加思考,互相抄襲,實驗報告內容雷同;態度不嚴謹,不是按照實際操作書寫,而是照抄實驗指導,使實驗報告書寫一直流於形式;大多數學生在綜合能力方面存在不足,當實驗結果出現異常時,就無從下手,不知原因出在哪裡,不能客觀全面地對實驗現象或結果進行分析討論;內容方面,書寫不完整,往往缺少實驗方法評價、分析討論、結果應用、注意事項等重要內容[3-5]。
3 如何提升實驗報告書寫質量
如何改變這一現狀,通過加強學生實驗報告書寫,促進實驗教學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3.1 提高認識
首先加強教師對實驗報告的重視度,來提高學生對實驗報告書寫重要性的認識[6]。
3.2 加強實驗課前的預習
重視學生對實驗課的預習,教師應將實驗課預習的重要性傳遞給學生,要求學生提前預習;明確預習提綱和預習內容,強調實驗的重點和難點;要求學生通過預習知曉實驗目的、實驗原理、操作步驟、注意事項等內容,並做好預習報告;通過提問的方式檢查學生是否預習或預習的效果[7-8]。
3.3 加強教師對學生實驗報告的指導、批閱
教師應以飽滿的工作熱情和嚴謹的科學態度來指導學生書寫實驗報告,並指導書寫什麼內容,解決哪些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認真完成報告中的每一項內容,並將分析結果寫入實驗報告;批閱學生的實驗報告時,要善於發現報告書寫中的閃光點,做到及時講評、積極肯定,以此來提高學生寫好實驗報告的積極性[9-10]。
3.4 打破傳統、推陳出新
實驗報告的寫作不應拘泥於一種形式,應在滿足實驗報告的學術性、科學性、理論性、規范性、創新性和探索性的基礎上[11],勇於創新。
3.4.1 反思 式實驗報告
傳統實驗報告的書寫存在很多弊端,學生書寫實驗報告不思考、不歸納、不總結、存在千篇一律的抄書現象。王曉冰等人提出將反思 日記 融於實驗報告,要求學生書寫反思式實驗報告的想法。實踐證明,相比傳統實驗報告的書寫,書寫反思式實驗報告雖存在一些問題,但這種書寫方式更能促使學生對整個實驗過程進行回顧,更好地做到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使學生的理論知識得以鞏固,從而也提高了對操作技能的掌握水平,與此同時,也有助於加強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對教師的成長和實驗教學的改進有很好地促進作用[12]。
3.4.2 論文式實驗報告
姚青、李江濱等對論文式實驗報告的書寫在實驗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探討,指出此舉使學生的科研理念得到培養;學生對實驗指導的抄襲得以杜絕;教師的評分標准發生轉變,使之學生不再單單注重實驗結果正常與否,而是更注重對結果的分析是否合理, 學習態度 得以糾正;於此同時,論文式實驗報告的書寫有助於提高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查閱文獻的能力以及 創新思維 能力,從而提高了論文撰寫能力,為今後畢業論文和科研論文的撰寫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3-14]。
3.4.3 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來強化實驗報告的書寫
杜斌等對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來強化實驗報告的書寫進行了探索,雖然此舉也存在一些不足,但收獲還是頗豐的。他們發現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來書寫實驗報告更能促使教師對實驗報告書寫指導的重視;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團隊合作精神也被很好地調動起來, 人際交往 能力也有很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態度更加嚴謹、科學[15]。
總之,實驗教學是高等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對生物化學檢驗課程,而書寫實驗報告是實驗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16]。所有的生化檢驗任課教師和學生都應當重視實驗報告的書寫,勤思考、多總結、在前人的基礎上勇於創新,為提高實驗報告的書寫質量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周湖京.護理學基礎教學中書寫實驗報告的效果評價[J].衛生職業教育,2005,(19):89-90.
[2]陳建珍,林乃祥.護生生理學實驗報告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2,33(8):1062-1064.
[3]王元國.論實驗報告的寫作方法[J].銅仁職業教育學院學報,2005,3(4):63-65.
[4]何丹.淺談醫學檢驗專業學生書寫實驗報告的問題及解決方法[J].衛生職業教育,2013,31|(2):58-59.
[5]畢小雲.臨床生化檢驗實驗教學的評估[J].西北醫學教育,2013,21(4):766-768.
[6]朱海龍,張根葆.機能學實驗報告中的問題分析[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10,12(4):408-410.
[7]劉莉萍.書寫生理學實驗報告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綜合醫學,2014(7):390-391.
[8]齊鑫,魏冬梅.淺談動物生物學實驗報告撰寫中存在的問題[J].網路財富,2010,182轉184.
[9]南瑛,相里偉.生理學實驗報告書寫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醫學信息,2008,21(7):1094-1095.
[10]陶倫.實驗教學中要重視寫好實驗報告[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5):120.
有關淺談生物化學檢驗論文推薦:
1. 生物化學論文精選範文
2. 關於生物化學論文
3. 生物化學論文範文
4. 生物化學畢業論文
5. 生物化學論文範文
6. 有關生物化學論文
5. 軟體測試的方法一共有幾種
1、從是否關心內部結構來看
(1)白盒測試:又稱為結構測試或邏輯驅動測試,是一種按照程序內部邏輯結構和編碼結構,設計測試數據並完成測試的一種測試方法。
(2)黑盒測試:又稱為數據驅動測試,把測試對象當做看不見的黑盒,在完全不考慮程序內部結構和處理過程的情況下,測試者僅依據程序功能的需求規范考慮,確定測試用例和推斷測試結果的正確性,它是站在使用軟體或程序的角度,從輸入數據與輸出數據的對應關系出發進行的測試。
(3)灰盒測試:是一種綜合測試法,它將「黑盒」測試與「白盒」測試結合在一起,是基於程序運行時的外部表現又結合內部邏輯結構來設計用例,執行程序並採集路徑執行信息和外部用戶介面結果的測試技術。
2、從是否執行代碼看
(1)靜態測試:指不運行被測程序本身,僅通過分析或檢查源程序的語法、結構、過程、介面等來檢查程序的正確性。
(2)動態測試:是指通過運行被測程序,檢查運行結果與預期結果的差異,並分析運行效率、正確性和健壯性等性能指標。
3、從開發過程級別看
(1)單元測試:又稱模塊測試,是針對軟體設計的最小單位----程序模塊或功能模塊,進行正確性檢驗的測試工作。其目的在於檢驗程序各模塊是否存在各種差錯,是否能正確地實現了其功能,滿足其性能和介面要求。
(2)集成測試:又叫組裝測試或聯合,是單元測試的多級擴展,是在單元測試的基礎上進行的一種有序測試。旨在檢驗軟體單元之間的介面關系,以期望通過測試發現各軟體單元介面之間存在的問題,最終把經過測試的單元組成符合設計要求的軟體。
(3)系統測試:是為判斷系統是否符合要求而對集成的軟、硬體系統進行的測試活動、它是將已經集成好的軟體系統,作為基於整個計算機系統的一個元素,與計算機硬體、外設、某些支持軟體、人員、數據等其他系統元素結合在一起,在實際運行環境下,對計算機系統進行一系列的組裝測試和確認測試。
在系統測試中,對於具體的測試類型有:
(1)功能測試:對軟體需求規格說明書中的功能需求逐項進行的測試,以驗證功能是否滿足要求。
(2)性能測試:對軟體需求規格說明書的功能需求逐項進行的測試,以驗證功能是否滿足要求。
(3)介面測試:對軟體需求規格說明中的介面需求逐項進行的測試。
(4)人機交互界面測試:對所有人機交互界面提供的操作和顯示界面進行的測試,以檢驗是否滿足用戶的需求。
(5)強度測試:強制軟體運行在異常乃至發生故障的情況下(設計的極限狀態到超出極限),驗證軟體可以運行到何種程序的測試。
(6)餘量測試:對軟體是否達到規格說明中要求的餘量的測試。
(7)安全性測試:檢驗軟體中已存在的安全性、安全保密性措施是否有效的測試,
(8)可靠性測試:在真實的或模擬的環境中,為做出軟體可靠性估計而對軟體進行的功能(其輸入覆蓋和環境覆蓋一般大於普通的功能測試)
(9)恢復性測試:對有恢復或重置功能的軟體的每一類導致恢復或重置的情況,逐一進行的測試。
(10)邊界測試:對軟體處在邊界或端點情況下運行狀態的測試。
(11)數據處理測試:對完成專門數據處理功能所進行的測試。
(12)安裝性測試:對安裝過程是否符合安裝規程的測試,以發現安裝過程中的錯誤。
(13)容量測試:檢驗軟體的能力最高能達到什麼程度的測試。
(14)互操作性測試:為驗證不同軟體之間的互操作能力而進行的測試。
(15)敏感性測試:為發現在有效輸入類中可能引起某種不穩定性或不正常處理的某些數據的組合而進行的測試。
(16)標准符合性測試:驗證軟體與相關國家標准或規范(如軍用標准、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及國際標准)一致性的測試。
(17)兼容性測試:驗證軟體在規定條件下與若干個實體共同使用或實現數據格式轉換時能滿足有關要求能力的測試。
(18)中文本地化測試:驗證軟體在不降低原有能力的條件下,處理中文能力的測試。
4、從執行過程是否需要人工干預來看
(1)手工測試:就是測試人員按照事先為覆蓋被測軟體需求而編寫的測試用例,根據測試大綱中所描述的測試步驟和方法,手工地一個一個地輸 入執行,包括與被測軟體進行交互(如輸入測試數據、記錄測試結果等),然後觀察測試結果,看被測程序是否存在問題,或在執行過程中是否會有一場發生,屬於比較原始但是必須執行的一個步驟。
(2)自動化測試:實際上是將大量的重復性的測試工作交給計算機去完成,通常是使用自動化測試工具來模擬手動測試步驟,執行用某種程序設計語言編寫的過程(全自動測試就是指在自動測試過程中,不需要人工干預,由程序自動完成測試的全過程;半自動測試就是指在自動測試過程中,需要手動輸入測試用例或選擇測試路徑,再由自動測試程序按照人工指定的要求完成自動測試)
5、從測試實施組織看
(1)開發測試:開發人員進行的測試
(2)用戶測試:用戶方進行的測試
(3)第三方測試:有別於開發人員或用戶進行的測試,由專業的第三方承擔的測試,目的是為了保證測試工作的客觀性
6、從測試所處的環境看
(1)阿爾法測試:是由一個用戶在開發環境下進行的測試,也可以是公司內部的用戶在模擬實際操作環境下進行的測試
(2)貝塔測試:是用戶公司組織各方面的典型終端用戶在日常工作中實際使用貝塔版本,並要求用戶報告
軟體測試的內容:
1 得到需求、功能設計、內部設計說書和其他必要的文檔
2 得到預算和進度要求
3 確定與項目有關的人員和他們的責任、對報告的要求、所需的標准和過程 ( 例如發行過程、變更過程、等等 )
4 確定應用軟體的高風險范圍,建立優先順序、確定測試所涉及的范圍和限制
5 確定測試的步驟和方法 ── 部件、集成、功能、系統、負載、可用性等各種測試
6 確定對測試環境的要求 ( 硬體、軟體、通信等 )
7 確定所需的測試用具 (testware) ,包括記錄 / 回放工具、覆蓋分析、測試跟蹤、問題 / 錯誤跟蹤、等等
8 確定對測試的輸入數據的要求
9 分配任務和任務負責人,以及所需的勞動力
10 設立大致的時間表、期限、和里程碑
11 確定輸入環境的類別、邊界值分析、錯誤類別
12 准備測試計劃文件和對計劃進行必要的回顧
13 准備白盒測試案例
14 對測試案例進行必要的回顧 / 調查 / 計劃
15 准備測試環境和測試用具,得到必需的用戶手冊 / 參考文件 / 結構指南 / 安裝指南,建立測試跟蹤過程,建立日誌和檔案、建立或得到測試輸入數據
16 得到並安裝軟體版本
17 進行測試
18 評估和報告結果
19 跟蹤問題 / 錯誤,並解決它
20 如果有必要,重新進行測試
21 在整個生命周期里維護和修改測試計劃、測試案例、測試環境、和測試用具
6. 如何提高測定的准確度和測定結果的可靠性
檢測結果是質檢機構依據國家各級現行標准檢驗各類樣品的質量向社會和政府部門提供的特殊「產品」,它還是技術監督部門、法院等單位執法的重要依據。關於檢測結果的處理,在日常檢測工作中發現幾種不當做法:一是檢測過程中記錄的有效位數過少。特別是遇到以「0」結尾的數字時,不記錄末尾的「0」,認為這樣做不影響檢測結果。實際上雖不影響檢測結果數值的大小,但影響檢測結果的有效位數,即影響檢測結果的准確程度。
二是檢測結果保留的有效位數過多。第一種原因是不懂有效數字的計算規則,無意中多保留,第二種原因是故意多保留,希望以此「提高」結果的准確程度。
三是在對外出具的檢驗報告或者提交各級主管部門的總結材料中照搬檢驗原始數據,不知按檢驗方法要求合理保留檢測結果的有效數字位數,更不知按評判(限量值、指標值)標准換算計量單位,或換算計量單位時任意增減有效數字位數,這些做法都會影響檢驗機構的公正性、權威性。
因此質檢機構的質量管理一個關鍵環節就是對檢測結果的質量控制,它是確保檢測數據的准確性,檢驗結論的科學性和公正性,並具有可追溯性的重要環節。
質檢機構對檢測結果質量控制的技術要點筆者認為應考慮以下幾方面:
1 嚴格數據處理與控制
計算機在科研、實驗以及各方面管理上的應用已成為發展趨勢,對檢驗機構而言,檢驗人員除了日常的檢驗工作以外,相當一部分時間花在儀器設備物資的管理上。另外在檢驗工作中,已廣范利用微機進行數據採集、結果處理以及檢驗報告的輸出上。如何藉助計算機進行有效地科學管理?這就需要檢驗人員具備一定的管理知識和經驗,以及掌握計算機的實際操作應用,藉助計算機使管理規范化、科學化,提高工作效率。實驗室應有適當的計算和數據轉換及處理規定,並有效實施。
2 正確記錄測量觀察值
在實際工作中很多檢驗人員由於概念模糊不清楚怎樣准確無誤的記錄測量觀察值,從而影響最終的檢驗結果准確性,正確記錄測量觀察值要掌握的原則就是:首先,要正確理解有效數字的概念,它是指測量中實際能測得的數字,包括全部准確值和一位可疑值。其次,記錄測定結果的有效數字位數應與所有計量器具、儀器設備的測定精度一致,不能任意多取或少取,這里的儀器精準度還包括標准物質的有效示值,下面對分析中常用的幾類儀器、量具、標准物質舉例說明。
(1)用分析天平(最小分度值為0.1mg)進行稱量時,有效數字可以記錄到小數點後面第四位,如2.1453g此時有效數字為五位;稱取0.5687g,則為四位,用百分之一天平(最小分度值為0.01g)稱取25克試樣,應記錄為25.00 g,記錄為25g就是錯誤的。
(2)常量滴定管和移液管記錄至毫升為單位的小數點後2位數字;2ml以下的微量滴定管,其讀數應記錄至毫升為單位的小數點後3位數字。也就是說滴定管最多可取4位有效數字,如10.23ml,有時只有3位,如5.23ml,有時也有2位與1位的,如0.48ml與0.03ml等。100~1000ml容量瓶應記錄至小數點後1位數字,50 ml以下的容量瓶應記錄至小數點後2位數字。如單標線A級50 ml容量瓶,准確容積為50.00 ml,有效數字為四位。比色管在檢驗中的稀釋至刻度的操作可視同容量瓶的定容,可取4位有效數,但要注意的是其精度不如容量瓶。
(3)分光光度計最小分度值為0.005,因此,吸光度一般可記錄到小數點後第3位,有效數字一般最多也只有3位。
(4)帶有計算機處理系統的分析儀器,往往根據計算機自身的設定列印或顯示結果,可以有很多位數,但這並不增加儀器的精度和可讀的有效位數,在一系列操作中,使用多種計量儀器時,有效數字以最少的一種記錄儀器的位數表示。因此,色譜類的一般取3位有效數字,最多取4位,如液相的紫外檢測器其實就是分光光度計,氣相類的如FID檢測器,其實就是電流檢測器,盡管儀器給出的信號值很多位,但其有效數與一般的電流表一樣同時色譜的有效數又受制於進樣針的有效位數,如氣相的1.00微升,液相的20.00微升。
(5)買來的標准溶液一般是4位有效數,我們在稀釋後特別是高倍數稀釋後,一般要降低其有效位數方為合理。如是自己配製的標液,還要注意原配試劑的含量示值的有效位數,如其標明為≥99.95%,可取4位,如為≥99.9%,則只能取3位。
3 准確計算檢測結果
檢驗人員在檢測中不僅要精確測定各種數據、正確記錄,而且要按運算規則進行准確計算檢測結果。因為檢測結果數值不僅表示被測項目含量多少,還反映了檢測方法、檢驗過程的准確程度,所以正確地處理檢測數據至關重要。其一,檢測人員對檢測方法中的計算公式應正確理解,保證檢測數據的計算和計量單位之間轉換不出差錯,計算結果進行自校和復核。其二,檢測結果的有效位數應與檢測方法中的規定相符計算中間所得數據的有效位數應多保留一位。
具體的操作流程如下:
(1)首先根據測試過程中的分析方法和儀器精準確度,確定各參與運算的數值的有效位數,先進行運算,按《GB8170-2008數值修約規則與極限數值的表示和判定》進行修約,得出原始的檢測數據這一過程要掌握有效數字的確認、數字修約和有效數字運算的原則。
4 合理報告與判定檢測結果
(1)檢測結果報告的示例
常量組分分析中,含量≥10%的結果用四位有效數字表示;含量在1~10%的用三位有效數字表示,含量≤1%微量組分分析通常用兩到三位有效數字表示分析結果。如用滴定法或質量法檢驗,當被測物的濃度含量較高且取樣量較大時,測量的相對誤差可低至千分之一,則檢測結果可報告4位有效數字。使用各類儀器分析法檢驗時,檢驗結果的有效位數一般為2至3位,在檢測限附近時常為1位,所以實驗室審核者應注意檢測報告中不應出現5位及以上有效數字的檢測結果。
測定結果的計量單位應採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並且一般要求與判定標准,如產品標准或限量標准,保持一致,以便比較和評判,如按方法標准GB/T5009.22中9檢驗,稻穀黃麴黴B1為8.6ng/g,檢測報告應按限量標准GB2715-2005的規定換算報告為8.6ug/kg; 如按方法標准GB/T5009.15-2003第一法檢驗,小麥鎘含量為35 ug/kg,檢測報告應按限量標准GB2715-2005的規定換算報告為0.035mg/kg;
分析結果在檢出限以下,可以用「未檢出」表述,並註明檢出限數值或以最低檢出限報告測定結果,如0.02mg/kg。
平行樣測定結果在允許偏差范圍之內時,報告用其平均值表示測定結果,並報告計算結果表示到小數點後的位數或有效位數,首先,結果要保留到檢測方法要求的有效數字;其次,測定值的有效數的位數應能滿足衛生標準的要求。如大豆、菜籽等原油溶劑殘留GB2716-2005衛生標准要求是≤100mg/kg,而檢測方法GB/T5009.37要求保留3位有效數字,假如做出的數值是100.3 mg/kg,就可報告為100mg/kg。結論為合格, 而大豆、菜籽等三、四級成品油溶劑殘留衛生標准要求是≤50mg/kg, 假如做出的數值是50.34 mg/kg,就只可報告為50.3mg/kg,結論為不合格。
當被測物濃度含量太高或太低時, 應使用科學計數法,因有效數字來源於測量儀器,反映了測量儀器的測量精確程度,所以單位的變換不應改變有效數字的位數,如檢測數據12.2g/kg若標准中要用mg /kg和ug /kg作單位時,雖然從數學角度來看,可記為12200mg/kg和12200000ug/kg,但從測量角度來看,這一做法改變了有效數字的位數,是錯誤的採用科學計數法可以保證在單位變換下,有效數字位數的不變,因此,檢測報告中要求盡量使用科學計數法表示實驗數據。
通常情況下,實驗做雙實驗,平行樣測定結果在允許偏差范圍之內時,報告用其平均值表示測定結果,但檢測分析也有一些特例,如油脂的色澤、麵粉的磁性金屬物等測定結果要以高的試驗結果為測定結果,而不是平均值,這要引起注意,不要按習慣性處理數據,否則也將導致檢驗結論錯誤。
5 總結
因為作為對外服務的第三方檢測機構,檢測報告的嚴謹性、科學性集中體現在檢測數據和檢驗結論的准確性上,要確保檢測數據的科學性和准確性,質檢機構的管理者應採取多種方式有重點地培養和提高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素質,培訓突出基本技能和高精尖技能並重,工作中按照國家標准和實驗室質量控制規范操作,掌握各環節檢測數據處理和質量控制的技術要點,才能提高檢測技術水平和實驗室管理水平,更好地向社會和政府部門出具真實的檢測結果和准確的檢測結論。答案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