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發酵液分離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發酵液分離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加熱法;
調節懸浮液的PH值;
凝聚和絮凝
(1)凝聚
凝聚是指向膠體懸浮液中加入某種電解質,在電解質異電離子作用下,膠體粒子的雙電層電位降低,從而使膠體失去穩定性並使粒子相互凝聚成1mm左右大小的塊狀凝聚體的過程。
(2)絮凝
絮凝是指使用絮凝劑將膠體粒子交聯成網,形成10mm左右大小的絮凝團的過程。其中絮凝劑主要起架橋作用。
添加助濾劑;
添加反應劑;
其他方法
(1)添加草酸鹽除去高價無機離子(主要是Ca2+、Mg2+和Fe2+等)
(2)去除雜蛋白的主要方法
①沉澱法:Pro是兩性物質,在酸性溶液中,能與一些陰離子如三氯乙酸鹽、水楊酸鹽、苦味酸鹽等形成沉澱,在鹼性溶液中,能與一些陽離子如Ag+、Cu2+、Zn2+、Fe3+和Pb2+等形成沉澱;
② 變性法:其中最常用的是加熱法,還有大幅度調節PH,加酒精、丙酮等有機溶劑或一些表面活性劑等方法;
③吸附法:加入某些吸附劑吸附雜蛋白而將其除去。
❷ 怎麼區分固態釀酒和液態釀酒的方法
固態發酵就是釀酒的原料呈固態。原料分主料和輔料,主料就是糧食,輔料是稻糠、谷糠、麩皮、高粱殼、粉碎的玉米芯。主料、輔料灑水摻和,再摻入酒麴,或壓實,或疏鬆,或密封,或敞晾,以調節溫度、濕度和空氣,進而調節微生物的繁殖、微生物分泌的酶的活性和一系列生物化學的反應。這個過程就是發酵。通過發酵,糧食中的澱粉先分解為糖再轉化為酒精,糧食中的脂肪先分解為各種脂肪酸再轉化為脂肪酸酯和有機酸,糧食中的蛋白質先分解為各種氨基酸再轉化為醇類、醛類、酮類和含氮化合物。這些成分共同組成酒,刨除水,酒精佔99%,其他只佔1%,但是如果沒有這1%,就只是酒精而不是酒。這樣釀出的酒,就是傳統工藝純糧固態發酵的白酒。
液態發酵就是釀酒的原料呈液態,水淹住了原料,所以叫液態發酵。液態發酵是新工藝,始於1959年。液態發酵的溫度、濕度、空氣、微生物的繁殖、微生物分泌的酶的活性、一系列生物化學的反應,與固態發酵有所不同。液態發酵生成酒精的速度快,但是其他成分很少甚至沒有,那麼就需要人工添加香精以補充其他成分。這樣做,時間短,產量高,成本低,當然經濟效益也高,所以被普遍採用。既然除了酒精,其他成分很少甚至沒有,那麼就沒有必要用富含脂肪、蛋白質的糧食,只用富含澱粉或糖的紅薯干、紅薯渣、豆腐渣、甘蔗渣就可以了,這樣成本就更低了。既然發酵產物是純酒精,那麼乾脆買酒精廠的食用酒精吧,1斤才3塊錢,這樣成本最低。就這樣,液態發酵一步步退化為「食用酒精+香精」。而這樣做是符合行業規定的。低檔酒都是「食用酒精+香精」,這已是業界共識。也有專家說:只要香精配得好,「食用酒精+香精」完全可以冒充名酒;地下作坊冒充,那是假酒;但是廠家冒充,那就是真酒。
食用酒精+香精,畢竟不好喝,於是就有了固液態發酵,其實就是在「食用酒精+香精」的酒里加固態發酵酒,按規定,須加30%,但是,這全憑自覺和誠信。加多加少,根本沒法檢測,就像調和油沒法檢測一樣。既然沒法檢測,就敢於加得很少,卻標榜五年窖藏、十年窖藏、分區窖藏。
固態發酵酒很寶貴,稍稍有點名氣的酒廠,都要生產一批用於評比和裝點門面,一般不捨得加到「食用酒精+香精」里去,於是就用串香白酒代替。所謂串香白酒,就是取過酒的固態發酵的酒糟的二次利用,再加入酒麴,二次發酵,然後和食用酒精一起蒸,使酒糟里殘余的香味串入食用酒精。
根據以上工藝,目前市場的白酒可以分為5類:
1.傳統工藝純糧固態發酵白酒;
2.固態發酵白酒+食用酒精+食用香精+水+其他添加劑;
3.串香白酒+食用香精+水+其他添加劑;
4.串香白酒+食用酒精+食用香精+水+其他添加劑;
5.食用酒精+食用香精+水+其他添加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