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解決貧困問題方法

解決貧困問題方法

發布時間:2022-12-16 17:23:27

『壹』 我國扶貧政策的主要措施

法律分析:一是產業發展脫貧,主要包括農林產業扶貧、旅遊扶貧、電商扶貧、科技扶貧等方面,提出了13項產業扶貧工程或具體措施;

二是轉移就業脫貧,主要從組織開展職業培訓和促進轉移就業等方面,提出了6項就業扶貧行動;

三是易地搬遷脫貧,對「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

四是教育扶貧,主要從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降低貧困家庭就學負擔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行動計劃和措施,不斷提升貧困人口綜合素質和就業技能,逐步消除因學致貧問題,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五是健康扶貧,主要從醫療衛生服務、醫療保障、疾病防控和公共衛生等方面,提出了6大健康扶貧工程,加快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有效緩解因病致貧返貧問題;

六是生態保護扶貧,主要從生態保護修復、生態保護補償機制2個方面,提出了11項重大生態扶貧工程和4項生態保護補償方式,使貧困群眾通過參與生態保護實現脫貧;

七是兜底保障,主要從社會救助、基本養老保障、農村「三留守」人員和殘疾人等方面,提出了社會保障兜底措施,通過築牢社會保障安全網,解決好特殊困難群體和弱勢群體的脫貧問題;

八是社會扶貧,主要從東西部扶貧協作、定點幫扶、企業幫扶、軍隊幫扶、社會組織和志願者幫扶,以及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提出了相關措施和要求。

法律依據:《社會救助暫行辦法》

第二條 社會救助制度堅持托底線、救急難、可持續,與其他社會保障制度相銜接,社會救助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

社會救助工作應當遵循公開、公平、公正、及時的原則。

第三條 國務院民政部門統籌全國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國務院民政、應急管理、衛生健康、教育、住房城鄉建設、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醫療保障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相應的社會救助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應急管理、衛生健康、教育、住房城鄉建設、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醫療保障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相應的社會救助管理工作。

前兩款所列行政部門統稱社會救助管理部門。

第四條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負責有關社會救助的申請受理、調查審核,具體工作由社會救助經辦機構或者經辦人員承擔。

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協助做好有關社會救助工作。

『貳』 當今中國政府採取了哪些措施來緩解貧富差距

措施一:完善個稅制度,縮小收入差距

總體上,我國的稅收在組織財政收入方面的作用較為明顯,而其調節個體收入差距的功能則未得到有效發揮,這可以集中地反映在我國個人所得稅的徵收上。由於個人所得稅直接對個人的財產收入征稅,而所有的社會財富分配最終都體現為個人收入的分配,因而個稅制度對於調節收入差距、縮小貧富差距具有直接而顯著的效果。

但是,我國稅收制度存在的兩方面問題嚴重削弱了個人所得稅作用的發揮。一方面,我國的稅制結構不合理,稅收過於依賴增值稅、營業稅等間接稅,而作為直接稅的個人所得稅在國家財政收入中所佔比重過低,如在2009年的中央財政收入中,個人所得稅僅佔6.6%;另一方面,個稅制度本身存在明顯的缺陷。

因此,我國一方面應優化稅制結構,在總體稅負不加重的前提下,提高個人所得稅在稅收總量中的比重;同時,應推動《個人所得稅法》改革,科學合理地選擇課稅單位,實現個人所得稅由分類課征向分類與綜合相結合的稅制轉變,合理設計稅率、調整稅率級距,以加大個人所得稅調節收入分配的力度。

措施二:推動消費稅改革,抑制不合理消費支出

消費稅是對消費者的消費支出徵收的,而應稅消費品的購買者一般都具有較高的消費需求和消費水平,即相當的收入水平。因此,消費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調節社會分配的不公,並且部分彌補個人所得稅對灰色、黑色等不法收入失靈的不足。但我國當前的消費稅征稅范圍較小,稅率結構不合理,並且採用價內稅的徵收方式,制約了消費稅作用的充分發揮。鑒於此,我國應研究擴大消費稅的征稅范圍,如對娛樂消費、高檔服裝、境外旅遊、豪華遊艇、高檔別墅等消費項目,可以考慮納入征稅范圍之內;對於奢侈品消費,可以適當提高稅率;而在徵收方式上,宜將當前較為隱蔽的價內徵收改革為價外徵收,以提高其徵收效果。

措施三:適時開征物業稅,防止「炒房客」擠壓「蝸居族」

作為大宗財產的房屋一般是個人財產的「大頭」,對房產的佔有情況往往也體現著社會財富的分配情況,因此,對房產征稅乃是調節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同時,通過對個人住房尤其是高檔住房、多套住房,對其持有環節開征物業稅,可以加大投機購房的「炒房客」持有房屋的成本,從而抑制投機性購房,抑制房地產價格的非理性過快上漲,使一般民眾能夠買得起住房,防止「炒房客」擠壓「蝸居族」。

措施四:研究徵收遺產稅,避免財富過度集中

遺產稅是調節貧富差距的又一利器,它的合理徵收,可以有效實現「劫富濟貧」的目的,防止財富通過代際積累不斷集中。據悉,全世界目前大約有2/3的國家和地區徵收遺產稅,其主要徵收對象只是少數高收入者。我國於2004年曾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遺產稅暫行條例》(草案),但其爭議較大,立法進展比較緩慢。鑒於我國目前貧富差距問題突出、社會矛盾日漸凸顯,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培育了一批「富豪」級的高收入者,我國應加快研究開征遺產稅。

財政支出 二次分配中共享社會財富

措施五:繼續推動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我國貧富差距問題的一個重要體現,在於城鄉差距、地區差距較大,要調節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和諧,就需要在城鄉、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多做文章。應繼續推動新農村建設,在財政支出安排上應把「三農」投入作為重中之重,特別應對農村人口佔比多的地區加大財政投入;繼續改進和完善有關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統籌區域經濟平衡協調發展的財稅政策和財稅法律制度,加大對廣大農村地區、西部開發、中部崛起、東北地區振興等方面的財稅政策和財力支持力度。

措施六:加強城鄉扶貧工作,保障低收入群體基本生活

貧困人口的數量及其占總人口的比例,是社會財富分配公平與否的一個直接體現。長期以來,貧困問題一直是困擾我國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的一個重要因素。根據聯合國的報告,2009年我國尚有2.1億、約15.9%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之下。為了促進社會公平、實現社會和諧,未來我國仍需進一步加強扶貧工作、加大扶貧投入。為此,需繼續加大對農村居民的保障力度,提高種糧補貼、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用機器補貼和家電購買等方面的補貼水平,擴大實施補貼項目的范圍;繼續擴大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范圍,提高保障標准。

措施七:優化財政支出結構,著力解決民生問題

要緩解貧富差距、緩和社會矛盾,就需要我們著力解決廣大老百姓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優先保障基本公共服務需要,並隨國家財政能力的增強而逐步提高社會事業發展和民生保障水平。就當前而言,在財政支出安排上要重點解決好醫療、住房和教育等基本民生問題,防止「因病返貧」、「因住返貧」「因學返貧」問題。相應地,還需要從嚴控制行政機關成本,減少和規范會議經費、人員招待費、出國考察費等方面的開支,加強對行政辦公費的審計監督,防止一般性行政開支膨脹和浪費,進而把更多的財政資金用在民生保障和促進內需方面。

措施八: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加大社會保障支出

當前我國財政支出在社會保障上事業上的投入亦顯不足,這制約了社會保障制度對於調節貧富差距、緩解社會矛盾方面作用的發揮。如在2009年,社會保障支出在我國中央財政支出結構中的比重僅為7.5%,而美國超過三成,德國則超過五成,相形之下,我國社會保障支出的不足就暴露無疑。為了有效緩解貧富差距、保障國民基本生活,我國應充分發揮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濟和社會優撫制度在彌補市場分配存在的不足、維護社會收入分配的相對公平方面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要不斷完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等社會保險制度,加大財政對社會保險事業的投入。

措施九:加大轉移支付力度,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

在我國當前的分稅制結構中,中央政府集中了主要的財力,而地方財政尤其是縣鄉財政則顯得捉襟見肘。中央政府、省級政府財力的充沛對於在調劑餘缺、實現調控本來是一件益事,但由於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不足、轉移支付秩序不夠規范,反而形成了財力上「層層向上集中、層層對下截留」的效果,以至於「省市有錢修廣場、縣鄉無錢建小學」的現象屢見不鮮,這就使得財政在調節貧富差距、優化資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大打折扣。鑒於此,我們應逐步提高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在財力分配中的比重,並加大中央對地方、上級對下級的轉移支付力度,以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目標的實現。

首先,中國可以給所有公民創造更多的經濟機會。進一步放寬戶口制度,給農村人口更多機會以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從長遠看,可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通過給流動人口提供同城市居民一樣的社會服務,可以加快人口的流動。在一定時期內,對接納大量流動人口的城市給予政策支持是值得考慮的政策。向服務型經濟的轉變也非常有用。
第二,進一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務的可獲得性。通過擴大目前僅限於城市的醫療保險覆蓋面,可以改善所有人獲得基礎醫療服務的境況。也可以考慮在農村地區推廣醫療保險,中央財政最初可以投入一部分,以鼓勵更多的人加入這一計劃。
第三,建立更有針對性、覆蓋面更廣的社會保障體系。這不僅能防止貧困,還能帶動經濟增長。中國仍需改進低保對象的確定,目前由於缺乏全國統一的農村低保政策,農村低保只能完全依靠地方資源。
由於中國高度分權的行政管理體系,政府間財政關系對於獲得更加公平的服務至關重要。總體上說,中國政府的財政支出佔GDP的22%,有足夠的資源來確保所有公民獲得基本服務。但是,這些資源在全國的分布不均。近年來,中央政府增加了對最貧窮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即便如此,貧富差距仍然十分突出——中國最富有省份的人均支出是最貧窮省份的8倍,省以下的差距也不斷擴大。縮小差距並保證重新被分配的財政資源得到較好的利用,是「十一五」期間所面臨的一個主要挑戰。
在財政支出方面,中國應該考慮為大部分人直接提供收入支持的政策的可持續性。例如,最近實行的農業補貼政策。中國應對目前正在建立的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安全網加以細致的設計和定位,使保障體系有足夠的和可持續的資金,並鼓勵人們為改善生活而努力工作。應避免「貧困邊緣」群體最終比貧困群體更窮的境況,因為貧困群體可以享受到政策的照顧,避免這樣的貧困陷阱對鼓勵貧困群體就業是非常重要的。據《財經時報》報道

『叄』 精準解決貧困地區突出問題的舉措有哪些

精準解決貧困地區突出問題的舉措有:
1、加強貧困地區交通建設;
2、持續推進生態扶貧工程;
3、優先改善困貧戶住房條件;
4、建立完善科技服務體系。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4-20,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肆』 世界各國應該如何消除貧困

國際減貧措施:

提高經濟增長率,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加快經濟增長速度是擺脫貧困的一項長期戰略。實踐證明,保持高速經濟增長,可以提高居民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減少生活在絕對貧困之中的人口總數。

從地理分布的角度看,全球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農村地區。發展農業生產對發展中國家減貧來說十分重要,否則高的經濟增長率不一定能達到減貧的效果。例如印度上世紀80年代經濟增長率為6%,但是由於農業發展緩慢,不能有效地吸納勞動力,貧困問題沒有因此得以緩解。

增加人力資本投資,提高人口素質:人口素質特別是教育水平的提高對減貧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韓國、印尼、馬來西亞十分重視教育對減貧的作用,在勞動力轉移過程中注重加強對農村人口的教育與培訓,成功地解決了農業過剩勞動力向第二、第三產業的過渡。

在農業人口由農村向城市轉移過程中,如果不重視對人力資源的開發,可能會加劇貧困程度。例如上世紀80年代的印度,大量向城市轉移的農村貧困人口由於缺乏足夠的文化知識和勞動技能,在城市中很難找到工作,致使城市出現許多的「貧民窟」。

設立特殊就業項目,建立減貧制度:在南亞、非洲和拉美地區,設立特殊就業項目,建立減貧制度是直接有效的大規模減貧辦法。發展中國家常用的減貧制度有兩種形式:一是建立自營職業制度;二是實施公共工程項目。

建立自營職業制度,主要是以貸款形式,使貧困者有能力購買基本生產資料,並提供相應的教育和技術、產品銷售渠道,提高他們的勞動技能。

公共工程項目制度,是指在發生飢荒、自然災害以及經濟調整和蕭條等緊急情況時,農村或城市出現大量臨時性的貧困者或失業者,政府組織實施公共基礎工程項目,為貧困者提供短期就業機會,增加收入。

通過調整經濟、就業結構,執行價格和社會保障政策,改善收入分配關系: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貧困既受平均收入變化的影響,也受社會收入分配關系和社會保障政策的影響。

為此,許多發展中國家越來越重視通過調整經濟、就業結構和價格政策,改善社會收入分配關系;完善教育、醫療衛生等社會保障和保險制度,改善貧困者的生活條件。

貧困的定義

對於解決貧困問題是非常重要的。貧困實際上是分層次的,應區別「宏觀貧困」與「微觀貧困」, 一是區域意義上的貧困,即宏觀貧困,它是從整體角度來看待貧困。

例如,國家貧困、地區貧困、農村貧困、城市貧困等。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理解,那麼,所有低收入國家都是貧困的國家,而所有高收入的國家則不是貧困國家。這種貧困問題也稱不發達狀態,它是發展經濟學研究的主題;二是個體意義的貧困,即為微觀貧困,即從個人和家庭角度看待貧困。

從這種角度來理解,所有國家都有貧困問題。例如, 2004 年美國的貧困人口比例高達 12.7%,即平均8個人中就有一個窮人。這種意義上的貧困可以說是個永恆的問題,除非收入和財富分配是絕對的平均。如果將這兩種貧困概念混為一談,就會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貧困的概念在不斷深入,研究貧困的視角也在不斷變化。不管給貧困下一個什麼樣的定義,要給出一個全面而科學的定義是十分困難的。也許正是由於這一原因,世界銀行寧願對貧困的概念給出一個描述性的解釋:

「貧困就是這樣一種人們想逃避的生存狀態,貧困就意味著飢餓,意味著沒有棲身之地;貧困就是缺衣少葯,沒有機會上學也不知道怎樣獲得知識;貧困就是失業,害怕面對未來,生命時刻受到威脅;貧困就是因為缺少清潔的飲用水而導致兒童生病甚至死亡;貧困就是權力和自由的喪失。」

『伍』 戰勝貧窮有哪些方法

(1)要人窮志不窮:貧窮並不可怕,糟糕的是我們一直不能拋棄窮人的思維,或是怨天尤人、憤世嫉俗、痛恨富人,如果抱持這些想法,貧窮就會越粘越緊,最後將你吞噬。

(2)正面迎戰債務:債務,是導致我們許多人墜入貧窮的原因。許多人因為遭到朋友討債,內心充滿憤恨,從此一蹶不振,最後被貧窮擊敗。能夠脫貧的人,往往是因為他們能夠正視債務問題,並勇於處理,結果反而戰勝貧窮。

(3)學會訂立目標:有錢人努力讓自己變有錢,窮人則是一直想著要變成有錢,換言之,光是想還不夠,你必須付諸實際的行動。拋開負面思想,為自己建立目標、制訂策略,有計劃執行步驟,而財富就是最後的結果。

(4)修練人生哲學:沒有人歡迎貧窮,但是當貧窮來臨時,你必須從貧窮中學到一些寶貴的課題,才不至於白白經歷這一遭,人生閱歷的累積,可以幫助人們更敏銳於尋找突圍的機會。能夠順利脫貧的人,往往都是在貧窮中練就克服逆境的力量。

(5)激發工作熱情:要想戰勝貧窮,就要從事志趣相符的職業。因為志趣相符,才會激發我們的工作熱忱,也才能發揮個人潛力,從自己身上找到財富的金鑰匙。

(6)珍惜賺錢機會:檢視自己一天的作息,你花了多少時間在賺錢這件事?有時間抱怨自己貧窮的人,是不可能走出貧窮的泥沼。

(7)抗拒金錢誘惑:擺脫貧窮,不只是要賺錢,也必須抗拒誘惑,守住財富。即使收入很高,卻是花錢如流水的月光族,最終還是擺脫不了貧窮的下場。

『陸』 請結合國情 談談消除貧困的基本途徑和措施有哪些

1、扶貧先要扶志。

思想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過去一些地方扶貧幫困過於注重物質層面,忽略精神層面的幫扶,影響了扶貧成效。實踐表明,貧困戶樹立志氣、更新觀念,對於找尋致富辦法、增添致富干勁至關重要。

這一科學觀點是對當代中國扶貧開發一系列問題的准確號脈。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戰役已經打響,應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把發展作為解決貧困的根本途徑,既扶貧又扶志,調動扶貧對象的積極性,提高其發展能力,發揮其主體作用。

2、關鍵在於精準。

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切忌喊口號,也不要定好高騖遠的目標。精準扶貧的思想方法與工作方法,不僅強調扶貧的針對性與有效性,更強調堅持我們黨實事求是的思想傳統與工作作風。我們要打贏脫貧攻堅戰,就必須秉承實事求是的優良傳統與作風。

按照「精準」要求,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以更加明確的目標、更加對路的政策、更加有力的舉措和更加扎實的行動量身定做、靶向治療、對症下葯,出實招、求實效,做到扶真貧、真扶貧、真脫貧。

3、激發內生動力。

貧困群眾是扶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政府幫扶是必要的,但脫貧解困根本上還得靠貧困群眾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做好扶貧開發工作,必須最大限度調動貧困群眾的積極性。只有貧困群眾的積極性與創造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內生動力不斷增強,脫貧才有基礎。

3、推進體制機制創新。

扶貧開發能不能收獲成效,成效能不能得到鞏固,「關鍵是要找准路子、構建好的體制機制」。要動員和凝聚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形成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的大扶貧開發格局。

努力突破傳統體制機制的禁錮,盡快建立和不斷完善更加符合我國扶貧開發實際,能夠及時識貧、精準幫扶、快速脫貧並有效鞏固扶貧成果的一系列新型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

(6)解決貧困問題方法擴展閱讀:

貧困是一個全球性的社會問題,反貧困也一直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任務。近代以來,中國就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但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以後,中國在消除貧困、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歷史性的進步。

但是,與發達國家的貧困特徵有所不同,中國屬於發展中國家,不僅絕對貧困與相對貧困並存,且以絕對貧困居多,甚至部分貧困群體還存在著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狀況。同時,城鄉二元結構導致了農村貧困發生率高於城市,農村貧困與城市貧困共存的情況。


『柒』 我國貧困問題的內涵成因和解決的途徑

我國貧困問題的內涵成因:

1、自然環境原因

貧困人口很多集中自然環境、自然條件極為惡劣的地區,貧困的發生與貧困程度與生態環境存在著密切的關系。這些地區農業的生產條件極差,水資源短缺、土地貧瘠、生產技術落後。而且由於山區、內陸等地形因素,導致與外界聯系不暢,交通等基礎設施較差。由於生產技術落後,反過來又加劇了環境的惡化,形成惡性循環。

2、結構不平等原因

制度的不平等、社會政策的不平等、資源分配和佔有的不平等都有可能導致貧困,農民本身就處在一種相對弱勢的地位,一些制度和政策的傾向性就可能不利於農民。比如在農村內部鄉村幹部成倍地增加,間接增加了農民的負擔。

3、經濟原因

在整個經濟波動中或者蕭條的經濟背景下,農民受到雙重壓力,農產品價格大幅度下降,農業收入大幅度減少。在非農產業中就業的農民工受到排斥,使打工收入和非農經營收入減少。

解決的途徑:

1、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投入力度

農村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不足,比如最基本的交通。對於一些河流的治理、農業器具、基礎教育校舍等都應由政府承擔起來。政府要逐漸加大對農村貧困地區的投入力度,減少效率損失和浪費。

2、加大教育力度

教育是治國之本也是扶貧之本。貧困地區與發達地區及社會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差距,這種長期化的差距使貧困地區的人口素質長期處於社會平均水平之下,其差異長此以往就在經濟和社會中顯現出來。

加大教育,同時降低貧困文化對於下一代的影響。興辦中小學校,對貧困地區的學生免除學雜費,建立專項資金等等。

(7)解決貧困問題方法擴展閱讀:

要在根子上想辦法,以思想文化建設來引領脫貧致富;生產力發展是解決老百姓生活水平的關鍵因素;要持續推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四是應當思考鞏固脫貧成果的長效性。

要繼續解決相對貧困問題,就是要繼續解決人民的發展權問題。從解決貧困問題的主體力量看,多元主體的作用得到發揮。

我們依靠黨的領導,依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從發展的角度看,除了上述優勢以外,如何依靠社會力量,以及激發人民的內生動力,充分調動落後地區人民的積極性來發展自己。

閱讀全文

與解決貧困問題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橘子的使用方法 瀏覽:977
四年級檢測電路有兩種方法分別是 瀏覽:935
安阻法的測量方法 瀏覽:142
兒童低燒怎麼辦簡單的退燒方法 瀏覽:396
淘寶上的存錢方法怎麼存 瀏覽:107
貓術後化膿最佳治療方法 瀏覽:12
夾核桃的工具安裝方法 瀏覽:17
二年級畫小汽車簡便方法 瀏覽:39
螺旋式led燈泡安裝方法 瀏覽:220
酸奶的食用方法 瀏覽:139
神經性胃炎的治療方法 瀏覽:258
人工整枝的主要技術方法有哪些 瀏覽:184
大田玉米收割方法視頻 瀏覽:700
山東省教學方法 瀏覽:825
支付密碼一般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94
乳腺癌治療方法及中葯 瀏覽:554
老年人駝背有什麼方法治療 瀏覽:746
圖片批量重命名編號的方法 瀏覽:286
目前測量兒童發育最常用的方法 瀏覽:443
重鏈沉積病最新治療方法 瀏覽: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