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解決鄉村旅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所採取的措施有哪些
1.挖掘文化內涵,開發特色化產品
(1)、樹立鮮明的鄉村意象,保持獨特的鄉土氣息
鄉村意向是鄉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在人們頭腦里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圖像」,其主要表現為鄉村景觀意象和鄉村文化意象。遠景設計院指出鮮明的鄉村意象是鄉村旅遊得以發展的巨大財富,是一項對城市旅遊者具有巨大吸引力的無形旅遊資源。鄉村意象強調的是一種整體氛圍,而這種整體氛圍的體現,必須靠對內營造和對外宣傳兩方面結合才能夠完成。因此,在鄉村旅遊開發中,一方面必須有意識在鄉村營造一種「可印象性」的整體氛圍,另一方面又必須通過宣傳把它推向市場,形成鮮明的鄉村意象。如淮北平原的「綠洲仙境」----小張庄,江蘇「江南農村」----周庄等都是靠這種方式樹立起鮮明的鄉村意象,並進而推動鄉村旅遊發展的。
(2)、挖掘鄉村資源的文化內涵,開發特色化產品
我國地大物博,鄉村資源的文化內涵豐富,有著反映人與自然的依存和延續、形態獨特的鄉村聚落;有著反映我國數千年的傳統文化、宗教理念、社會組織形式和家庭關系、古樸典雅的鄉村建築;有著濃厚文化底蘊的鄉村節慶、農作方式、生活習慣、趣聞傳說。將這種文化內涵挖掘出來,深層次、多方位開發設計適銷對路、具有鄉村特色的產品,才能增強鄉村旅遊產品吸引力,提高市場競爭能力。當前,我國鄉村旅遊地應加強休閑娛樂、民俗風情及「綠色產品」等特色產品的開發,努力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鄉村旅遊才不流於淺層次的觀光游覽,不局限於旅遊資源的表面現象,才能更富於觀念和感情的溝通與體驗,更鍾情於表象下文化底蘊的體驗,更具有民間文化的獨特魅力。這也才能解決文化含量不夠的問題。
(3)、注重產品參與性和知識含量,提高產品的安全性
提高旅遊活動的參與性和知識含量是吸引遊客的重要手段,也是留住遊客、延長其逗留時間的最好方法。鄉村旅遊經營者要充分利用當地特有的農家氣氛及農事活動,使旅遊項目貼近農家生活,營造出一種真正的「農家樂」。如可讓旅遊者與漁民一起隨船撒網捕魚,和農民一起防線織布,製作工藝品、綠色食品,一起參加民族節慶活動;可以根據季節的推移、經濟作物成熟期的不同,推出具有知識性和樂趣性的、新的農家旅遊項目,如舉行採茶節、竹筍宴、桃花節、楊梅節、百合宴等。通過提煉民俗文化和農耕文化,讓旅遊者體驗返璞歸真和鄉野的樂趣,通過收獲勞動成果使旅遊者從中獲取一定的知識,滿足旅遊者寓教於樂的需要。
旅遊安全是旅遊者決定出遊要考慮的首要問題。除了一般旅遊共有的安全問題外,鄉村旅遊安全還應注意以下兩點。一是農事方面的操作性安全問題。由於鄉村旅遊參與性強,而遊客又不熟悉農村的農事操作,所以很容易由於操作不當而出現安全問題。二是農葯、肥料、植物花粉造成的皮膚過敏問題。如遊客可能因為農田中的肥料、殘余農葯等引起皮膚騷癢,在果園中活動也可能因某種植物花粉引起皮膚不適等等。所以對遊客參與性項目要加強監導,以保證鄉村旅遊活動的安全。
2.政府主導、健全相應管理體制、實施規范化管理
要解決鄉村旅遊產生的沒有建立科學的管理體制與方法,必須採用政府主導,行政、經濟、法律等相配套的宏觀調整、監督、指導和管理手段和方法。 鄉村旅遊地政府要把鄉村旅遊的管理納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職能,各級政府職能部門要明確責任,制定出鄉村旅遊相關管理辦法或條例,對鄉村旅遊的規劃審批、經營管理、安全管理、環境衛生等方面進行規范與監督,引導其逐步走向行業協會自律管理。鄉村旅遊在內部由一家一戶分散經營,自負盈虧。但對遊客市場和社會來講,一個地方的鄉村旅遊地是一個整體,有著整體的形象和全局的利益。這就需要當地政府和職能管理部門為廣大遊客的利益、當地經營戶的利益、旅遊地健康發展的長遠利益積極引導,進行規范管理。如,成都龍泉驛區把鄉村旅遊納入該區旅遊局管理的工作范圍,充分發揮政府職能部門的作用,堅持「政府主導、各方支持、發揮優勢、大辦旅遊」的方針,把爭創國家級花果山風景名勝區作為鄉村旅遊發展的未來目標,大大提升了鄉村旅遊地的地位。
制定相關法令法規,使鄉村旅遊的經營運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鄉村旅遊地向法制化、規范化健康發展的關鍵。在政府職能部門的指導下,應可成立鄉村旅遊協會,制定有關的章程,對鄉村旅遊活動進行指導和監督。為確實保護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鄉村旅遊資源,要制定有效的保護措施,避免對生態環境和景觀開發性的破壞。
3 完善相關設施設備條件,實行規模化經營
完善相關設施設備條件,全方位、綜合性的開發各種鄉村旅遊項目,實施一體化、聯合化經營是實行規模化經營的基礎。
在設施設備條件的建設上,要加強鄉村旅遊地公共設施與食宿設施的建設。要解決好交通、通信、廁所等問題。應與交通部門合作,開辟旅遊專線,為城市市民遊客出遊提供方便。在食宿設施建設上,要注意旅遊環境和接待設施的衛生標准。由於鄉村旅遊地的旅遊者大多來自都市,他們習慣於都市生活的清潔和環境衛生標准,這就要求鄉村旅遊經營者在食宿設施建設上要重視廚房、餐具、卧室、浴室、廁所、水池及公共娛樂場所的衛生標准,並定期進行殺菌消毒處理。
在全方位、綜合性的開發各種鄉村旅遊項目方面,要大力發展食、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互相配合的項目,在「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住農家房」的鄉村旅遊活動項目中把各種鄉村民間娛樂藝術如舞獅、龍燈、高橋、吹打樂、花鼓、民歌對唱及各種民俗表演納入鄉村旅遊產品中,形成系列和規模,延長遊客的停留時間,產生規模經濟效益。
4 合理規劃、精心設計、靈活營銷、打造品牌
鄉村旅遊地要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全面規劃,合理布局,打造自己的品牌。鄉村旅遊資源的開發應對旅遊地的區位條件、資源特色、生態環境、社會經濟及客源市場等進行認真和詳實的調查與評價,並以區域旅遊經濟開發及系統生態學理論為指導進行合理規劃和科學開發。通過科學規劃、精心設計,開發具有區域特色、與鄉村環境相協調、具有品牌效應的鄉村旅遊目的地。
Ⅱ 中國民俗旅遊文化在開發發展中面臨的問題是什麼
一,面對大量的旅客,一些古建築等可能會被破壞。這需要對於旅遊資源的測量,測出接待人數和維護的要求
二,為了招待遊客或者有了錢,新建的房子可能會破壞掉民俗旅遊文化的氣氛和氛圍,這需要對旅遊資源和環境的統一規劃。
三,在旅遊這個過程一般人都會有買旅遊品的願望,但是當前的旅遊紀念品呈現出品種單一,紀念性不強,不能很好地表達民俗特色的特點,要是這些做好了之後,放在家裡,有人過來,給他們看,這對於介紹宣傳民俗旅遊文化也起到推動作用。
四,對於一些有趣的民俗,人們往往想去參與製作,這需要在能提供材料製作方法的情況下,讓人們在現場,在家裡都有條件參與製作民俗文化,這對於保護民俗文化,推廣民俗民俗文化也會起到保護作用。
五,要發展民俗文化,要有市場,當代很多好的民俗文化都因為沒有市場而瀕臨倒閉,而單個的民俗文化很難引起人們有組織的參觀熱情,這就需要文化部門等相應部門提供相應的場所,例如在城市旅遊當中加入民俗文化,或選取一個場地,專門進行民俗文化旅遊。
六,可以舉行民俗文化旅遊節,專門宣傳介紹民俗文化,讓人們在這個活動當中得到享受。
O(∩_∩)O哈哈~
Ⅲ 在旅遊開發中如何對待民俗文化
在旅遊開發中如何對待民俗文化?
近年來,隨著民族文化旅遊的興盛,民族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的矛盾也日益凸現。不合理的旅遊開發會給旅遊地的民族文化帶來許多消極影響和負面效應,如民族文化的表面化、庸俗化、商業化等。強調在保護中開發,結果是既開發不好也保護不了,強調在開發中保護,結果是只開發不保護。在民族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過程中,如何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如何與旅遊結合是一個需要認真思考、慎重對待的問題,既要考慮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又要有利於旅遊的經濟開發。因此,為了進一步探討貴州民族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這一問題,有效解決貴州民族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的矛盾,貴州世居民族研究中心和貴州省民族研究學會於2005年9月25日在貴陽花溪共同舉辦了民族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研討會。
出席這次會議的人員有貴州民族學院、貴州省教育廳、貴州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貴州省旅遊局、貴州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貴州省文化廳、黔東南州旅遊局的領導,貴州世居民族研究中心和貴州省民族研究學會有關專家,貴州單一民族研究學會的代表共80餘人。與會的有關領導和專家學者暢所欲言,緊扣民族文化保護和旅遊開發這一主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採取專家發言、專家點評的方式,活躍研討會的氣氛,多角度地為民族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問題獻計獻策。現將此次研討會的主要內容綜述如下:
一、存在問題
研討會上,各專家學者認為,貴州民族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貴州省民族文化旅遊開發存在若干誤區
l、對貴州省民族文化總的家底不清楚,許多搞貴州省民族文化旅遊開發的專家各有一大套,但都是不甚了了,知其然而已。2、對貴州省民族文化旅遊資源中,什麼是可以開發的民族文化資源,什麼是不能開發的民族文化資源,什麼是要講究方式方法才能開發的民族文化資源,什麼是應該嚴格禁止開發的民族文化資源,大多沒有弄懂。3、貴州省民族文化旅遊開發的所謂市場運作。這是商人的智慧,在這種商人的智慧中,不論什麼民族,什麼文化,什麼保護,只要政府給他特許權,只要可能,都可以進行交易。4、為了旅遊開發,對貴州省民族文化進行所謂的包裝。對民族文化事象亂取名字,亂作所謂商品性的解釋,把這種包裝稱為所謂的「創意」。5、偽民俗現象嚴重。有幾種表現:第一,是基層的文化人從根源上製造出偽民俗。第二,是為了迎合旅遊者的口味,在原有的民俗的基礎上「瞎編」的偽民俗。第三是所謂的開發者為了降低成本,自己想當然的編造。第四,是為迎合某些旅遊者獵奇的心理和低級趣味,有意誇大民俗文化中某些部分,如性、暴力、血腥、奇婚異俗等等。6、掠奪性開發。一個地方「熱」了,旅遊團隊一來,吃了,喝了,住了,看了,玩了,最後走了。一個旅遊過程完成,村民們以自己的民族文化作為這場「生意」的資本投進去,與旅遊組織「合夥」做這場「生意」。民族文化可以說是這場「生意」的基本本錢,但村民們卻拿不到利潤的10%,可以說這是對民族文化的掠奪。7、扶貧性開發。有時侯,貴州省的民族文化旅遊開發是打著「扶貧"的旗號來進行的,看某個地方窮途末路,沒什麼指望,就搞一下民族文化旅遊開發。這種指導思想下的民族文化旅遊開發,投資的基礎是同情,而不是正常情況下的理性認識。結果是「自己熱鬧」一陣完事,既浪費了金錢,也影響了旅遊開發的形象。8、干涉性開發。在貴州省的民族文化旅遊開發中,過多地干涉當地的民族文化的正常進行和旅遊地民眾的生存和發展權利。9、理不順開發與保護的關系。面對一個民族文化事象,弄不清楚它的文化性質,也弄不清楚它其中能開發什麼,不能開發什麼,自然也就理不順正常的開發與保護的關系。
(二)原生態文化保護模式的局限性
l、知識產權保護模式的局限性:現行法律、法規沒有保護原生態文化的規定,也沒有現成的法律保護體系。2、物質文化遺產申報保護模式的局限性:保護面較寬,有17個方面。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要求,又成為圈地式的保護,不利於與外界的交流。3、生態民俗文化區保護模式的局限性:城市化現象嚴重,民族文化特徵不突出。4、生態博物館保護模式的局限性:凝固、定格與發展相沖突。5、民俗民間習慣法保護模式的局限性:僅對社區內的人起制約作用,對社區以外的人起不到制約作用。6、旅遊開發保護模式的局限性:開發者、管理者缺乏對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知識的了解,政府有關部門往往也是想當然。
(三)民族旅遊開發給民族社區帶來的負面影響
l、古雅淳樸的民俗民風商品化。2、社會價值觀的改變。3、社會道德風尚的退化。4、流失了某些傳統技能及工藝品設計圖案包含的意義。
二、對策建議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文化旅遊開發的研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在可持續發展、文化多樣性保護和生態旅遊等思潮的影響之下,民族文化旅遊產品的開發和學術研究,都會面臨許多機遇和挑戰。如何使旅遊業的發展和當地社區的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相一致?如何使旅遊業的發展和當地民族社區社會發展相互促進?如何通過保護民族社區的傳統文化和自然環境資源以促進旅遊業在該社區得以持續發展下去?這是民族地區旅遊開發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因此,結合貴州實際,與會的專家學者提出了以下幾方面的建議:
(一)很好地認識民族傳統文化與旅遊開發之間的關系
必須基於對文化內涵及文化特性的最充分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根據文化具有消減性、傳承性、變異性等特徵,清醒地認識到文化保護的兩條基本途徑:一是對於那些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即在現代化過程中很可能消減的文化質因素,應該對其實行靜態的保護方式,也對這些文化質因素加以挖掘、收集、整理,然後以文字、文物、圖片、遺址、錄音錄象帶等形式保護起來;二是對於那些能適應時代發展的文化質因素則應對其進行動態的保護,即對其加以整合,並在專家、政府有關部門的引導下,用現代的主體價值觀之一——市場,來生成一種基於傳統又有所發展創新的文化。科學合理的民族文化旅遊開發就是對民族文化的動態保護。這兩條途徑必須同時並舉,否則文化的保護就是殘缺的、不完全的,未來的人們也很難從立體的角度去全方位地認識一種文化,更難體會到文化多樣性的歷史韻味。
(二)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保護和傳承民族原生態文化
1、對於那些脆弱的原生態文化要採取積極的保護措施。要全面貫徹執行《貴州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並落實到旅遊開發的每一項環節,實行保護為主、合理開發的原則。
2、旅遊開發要多發掘多滲透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內容,盡可能讓都市服飾和現代歌舞遠離各個民族風情旅遊景點,還這些景點傳統的民族風情旅遊。3、強化民族傳統美德教育,讓那些遠道而來的遊客真切感受到各民族人民朴實善良、熱情友好。
(三)正確處理好民族文化旅遊開發的主客體之間的關系
與一般的開發項目不同,民族文化旅遊開發投資大,投資論證評估難,開發涉及政府、投資商、民族文化主體以及科研等部門的方方面面,這些方面缺一不可,因此一定要擺正主次關系。政府的角色應該主要在於旅遊景點的宏觀布控,在於給予資金項目支持、政策引導、媒體宣傳以及動用其職能有效地協調各方面的關系等;投資商則是出開發資金,並對景區的開發和利用進行管理;民族文化主體是開發的關鍵因素,應該主動自覺地配合好政府、科研部門和投資商挖掘、開發本地區本民族文化質因素;科研部門則應充分利用自己文化研究的優勢,對開發對象進行論證並給予科學的定位,在開發、經營過程中繼續觀察指導,在理論上進行適時的修正並指導開發經營活動。
(四)正確認識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系
面對現代文明的強烈沖擊,民族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備受人們的關注。現代化是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一種過程,因此不存在要不要「現代化」的問題,現代化是傳統文化必然的存在形式;由於民族傳統文化的生存環境是變化著的,產生於特定生存環境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可避免地要隨之產生變異,要想「原汁原味」地加以保護既不可能也不應該,只能保留它的神韻。雖然出現了旅遊業開發到哪裡,哪裡的傳統風貌會急劇改變,從而令旅遊者大失所望的現象,但也應該認識到,當地的居民趨於現代化的生活方式、趨同現代化文化,是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並非是人為能改變的。不能因為開發民族文化旅遊,就要求所有的社區居民一律保持傳統面貌,希望其生活方式永遠守舊。但是,通過旅遊業合理、科學的開發,既可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又能滿足現代人旅遊的需要;文化的現代化必須以民族文化為基礎,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剔除其糟粕,在繼承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吸收外來文化的優秀成分。
與會者認為,旅遊發展對民族文化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如何減少旅遊者的進入對旅遊地民族文化的剝蝕,民族社區的居民對旅遊發展的態度、示範效應和憎畏感的演化過程,以及其他旅遊人類學問題,都需要著手進行認真的適度超前的研究。因此,作為從事民族研究的科研工作者,需要建立特定的概念體系,來規范涉及民族文化旅遊開發和管理的學術研究,使各自獨立的研究能夠交流到更加廣泛的領域,並發揮其更大的應用效益,同時增加民族學、旅遊學、資源學等學科的學術積累。
Ⅳ 「旅遊+」背景下 民俗文化旅遊發展面臨哪些問題
1、民俗文化出現舞台化、商品化,甚至庸俗化的傾向
為了發展旅遊業,旅遊地為了滿足旅遊者獵奇的心理,急功近利甚至一味迎合遊客,把一些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東西任意移植仿照,使民俗文化失去其賴以生存的文化底蘊,舞台化明顯,甚至出現「偽民俗」。
2、民俗文化的獨特性逐漸消失
旅遊地的文化傳統遭到異地強勢文化的沖擊和同化,地方文化的獨特性逐漸消失。隨著交通的改善,地理的封閉性被打破,旅遊地文化的獨特性也必然受到沖擊,這使得民俗文化的獨特性削弱。
3、利益分配不公平阻礙
由於民俗文化鄉村旅遊在發展的重點是招商引資,缺乏統一的機制平台協調各方利益,分配機制不公,導致社區參與不夠,居民積極性不高,甚至存在抵觸情緒,阻礙了旅遊的長期健康發展,也不利於民俗文化的保護和發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Ⅳ 山西民俗旅遊開發的現狀與對策
一、山西民俗旅遊的開發現狀山西是個文物大省,山西也是旅遊資源大省,其民俗旅遊資源更是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然而到目前為止,還未充分開發利用,完全是「養在深閨人未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開發的廣度、深度不夠山西是旅遊資源大省,但不是旅遊經濟大省。這種狀況決定了山西旅遊資源大量不合理地被閑置和浪費,影響了山西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山西民俗旅遊資源分布全省各地,且各具特色,目前真正開發的僅晉中的幾個大院,其餘的幾乎沒有得到開發。只有把分散各地的民俗旅遊資源挖掘出來,與當地已成的自然人文景觀相結合,這樣才能解決廣度的問題。不管是開發的還是未開發的民俗旅遊資源,我們都應該挖掘其深層次的東西。例如,山西的婚喪嫁娶別具一格,在旅遊當中就可以體現,而且還要全盤端出來,把真正獨特的地方特色讓遊客能體會到、感受到,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旅遊者,還有山西的刺綉、草編等手工藝品只流傳於民間,沒有打入市場,這都是開發廣度、深度不夠的表現。宣傳的力度不夠宣傳對旅遊業是至關重要的,民俗旅遊尤其要借重宣傳。由於民俗所具有的地方性、民間性,當地民俗不易為外人所知。宣傳滯後會使山西民俗旅遊資源不為人道,使山西民俗旅遊資源得不到開發利用,影響山西旅遊業發展。因此我們應該加大對民俗旅遊的宣傳力度,使更多的人了解山西,參與到山西的民俗旅遊中來。文化內涵挖掘不夠民俗旅遊也是一種文化旅遊,文化旅遊要長盛不衰,關鍵在於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如江蘇無錫市華西村開發江南水鄉特色的民俗旅遊、雲南西雙版納傣族潑水節活動等,它們創意新穎,文化內涵突出,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增強了旅遊業發展的後勁,山西民俗旅遊資源項項獨特,我們在開發民俗旅遊時應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內涵,要讓遊客在親身觀賞、實際體驗中感受到山西古老而獨特的民俗文化。思想觀念不解放有著豐富、深刻文化內涵的眾多民俗旅遊資源沒有得到開發,主要是山西人的思想觀念不解放。比如手工藝品(刺綉、剪紙、草編)、土特產品等都是山西特有的東西,但由於人們的思想觀念不解放,沒有充分認識到這些資源的可開發性,因此至今沒有打入市場,沒有形成系列產業。山西人思想上不前衛,比較守舊,而且旅遊方面的從業人員觀念落後、服務意識差、水平低等,這些主觀因素嚴重的影響了民俗旅遊資源開發利用。承繼性不夠民俗是一種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是一種相沿成習的東西。每一處民俗都有著與眾不同之處,但現代文化的沖擊使民俗越來越地方化,許多民俗獨特之處只能在深山鄉村或個別群體中找到,絕大多數地區民俗被同化和大眾化,這對民俗旅遊資源極為不利。如何將經過祖祖輩輩繁衍生息、相沿成習的民俗文化歷代傳承,在鞏固自己優秀民俗文化傳承的同時,又吸納其它地區先進的民俗文化,不斷的發展,形成自己的特色,是值得重視和深思的一個問題。 二、山西民俗旅遊開發的對策思考山西民俗旅遊的開發對於山西旅遊業的發展和山西經濟文化的繁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不僅可以展現源遠流長的黃河文化和黃土文化,而且可以推進省內外及中外文化交流。山西由於地處北方,人文景觀大都受到旅遊季節的限制,且零散分布,大大削弱了其吸引力,進一步挖掘現有的旅遊資源價值,相對來說非常困難。民俗旅遊資源受季節影響相對較小,分布廣泛而且魅力獨特,開發起來比較容易。同時,由於山西民俗旅遊資源現在還只是淺層次的開發,開發的空間相對較大,使民俗與現有分散旅遊資源相融合,山西的旅遊業就會前途無量。因而,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改變開發觀念,山西豐富的民俗旅遊資源,定能形成山西旅遊新的增長點。在具體的開發中,一定要進行巧妙構思和獨特設計,形成山西民俗的特色,為此要遵循以下原則。1、民俗旅遊開發原則保護性原則民俗旅遊資源是人類社會的巨大財富,在開發時,必須以保護為前提。以前也做了許多的工作,如建立了丁村、喬家堡、河邊村三個民俗博物館,把三個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特點的民俗風情通過文字的或可視的形式記錄或再現出來。這不僅保存了瀕臨滅跡的古代民俗,而且使遊客能在民俗旅遊中,了解當時的歷史和風情。在今後的開發中,也應始終貫徹這一原則。因地制宜原則民俗旅遊不能跟風模仿,移花接木或造假欺世,應就地取材,挖掘本地區的民俗資源,並展現當地的真實生活。從本地資源著眼加以利用開發,會因其貼切、真實而葆有長久的生命。平中見奇、參與性原則民俗取自生活,追求自然,在朴實無華的外表下藏著豐厚的地方文化內涵和生活的情趣。民俗旅遊最大的優勢就是旅遊者能親身體驗民風民俗,參與民間活動,從而感受濃郁的人情味、鄉土味、文化味,使人回味無窮,而山西旅遊在這方面做的不夠,只能看不能參與,興趣索然,影響了旅遊的效果。鄉土性、古樸性的原則民俗風情具有區域性、傳統性和古樸性的特點。這要求我們在民俗旅遊開發時堅持鄉土性、古樸性的原則。山西的民俗旅遊資源大都與文物古跡聯系在一起,具有濃厚的民間傳統特色和古樸風味,我們的開發一定要傳遞和保持這種特色。功能多樣性原則民俗活動受歲時及其功能的制約,在民間總是作分散的、交替的傳習與重演。由於民俗旅遊是取材於民俗的旅遊活動,而不是民俗的機械重現,因此它要求集中、緊湊而功能多樣。它要讓有限的景區發揮多重的效用,即不受時令、空間的制約,建成一個景緻隨和、因客設項的旅遊基地,並以此顯示一地民俗生活的豐富多彩和常見常新。民俗旅遊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世界各國都很重視開展本國的民俗旅遊活動。如何標民族之新、立地方之意來吸引大量旅遊者,已成為各國各地旅遊事業相互競爭的一種有效手段。如香港九龍荔園,為吸引旅遊者特地在燈紅酒綠的十里洋場修建了古風朴朴、古情幽幽的「宋城」,彷彿把旅遊者帶回到十個世紀以前的宋朝京城汴梁。面對活生生的例子,山西的民俗旅遊要取得實質性的進展,還必須在不斷開發旅遊資源的基礎上與時俱進,開拓創新。2、民俗旅遊開發創新思維創新思維創新是一切創新的前提,山西民俗旅遊業的發展必須從思想上打破常規,大膽創新。首先打破旅遊淡季無作為的思維,把開發的目光盯住旅遊淡季,依據民俗旅遊的特點,設計一些新穎獨特的旅遊項目,再加大宣傳力度,吸引遊客到山西做客。其次要樹立整體思維。山西的民俗旅遊要打破常規,樹立全省一盤棋的思路,提高遊客的旅遊效率。另外我們應樹立動態旅遊開發思維,多設計一些動態民俗旅遊項目,讓遊客參與其中真正感受民俗旅遊的樂趣。如在一些景點設計規劃「山西美食一條街」,使遊客游覽之餘可品嘗山西獨特的風味小吃;還可推出「民歌比拼賽」等讓遊客親身處於活動中,體驗和再現當時的情境,方式創新山西的民俗旅遊資源豐富多樣,不僅種類多數量大而且特色明顯,這種優勢使山西民俗旅遊的開發可以具有多種方式。方式的創新包括旅遊資源的開發方式、旅遊路線設計方式、旅遊內容安排方式等,在旅遊開發方面可以採取國家、集體、個人單獨投資開發或共同投資開發的方式,使旅遊資源盡快成為經濟資源、文化資源。在旅遊線路開發方面可採取多種方式,如山西民俗旅遊,可以形成「丁村-喬家堡-河邊民俗博物館」為中心的線路;山西民居旅遊,可以形成「呂梁窯洞-平陸地窨院-晉商大院」為中心的線路等。科技創新民俗旅遊在大多數人看來,也許沒有多少高科技的內容,但科技創新仍應是民俗旅遊開發的應有之義。民俗旅遊開發的科技創新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民俗旅遊資源本身的科技含量開發,如山西晉商大院古建築,包含著不少科技成分,這種科技成分的挖掘不僅可使旅遊者了解我國古代人民的科技智慧,也可促成我們對中國古代科技的借鑒、吸收和傳承。另一方面,使用現代科技手段,表現或再現中國古代民俗,這對於遊客了解和理解古代民俗,增加旅遊興趣,促進民俗旅遊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民俗旅遊已成為旅遊業的一個新領域。山西作為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積淀了豐富的、富有特色的民俗,值得我們去挖掘、品評和發揚,因此可以說民俗旅遊是山西旅遊業發展的希望所在,只有加大開發創新力度,民俗旅遊定能成為山西旅遊的一個新的增長點。
Ⅵ 談談民俗旅遊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的作文
民俗旅遊的價值 論文
二、民俗旅遊的研究內容(價值體系研究) 本人通過萬方資料庫、google academic搜索引擎、中國期刊網等搜索到了近萬篇關於民俗旅遊的論文,再加之導師指定的論文,發現關於對民俗旅遊的研究至今在這樣的一個范圍中反復討論,同時加深加寬。民俗旅遊的研究內容大多數集中在民俗旅遊概念、特點和分類研究;民俗旅遊規劃、開發及開發模式的研究;民俗旅遊的有關文化方面的研究;民俗旅遊可持續發展研究;區域旅遊發展研究;民俗旅遊與市場、經濟相關的研究;民俗旅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民俗旅遊的中外對比研究等等。探討諸如此類問題的論文比比皆是,但是從民俗旅遊本身的價值角度出發的文章並不多見,縱觀民俗旅遊的研究內容,其實質上主要探討了民俗旅遊的價值體系,其主要包括了以下幾方面的價值內容: (一)文化價值觀 1.文化的不和諧現狀:旅遊業往往被稱之為「無煙」產業,然而在其發展過工程中對其賴以生存的旅遊資源環境所造成的傷害, 從某種程度上看, 絲毫不亞於工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由於過於關注民俗文化的形式,常常導致民俗文化精神內核的喪失,出現大量的偽民俗,破壞了旅遊地民俗文化的和諧性,促使旅遊地民俗文化出現與外來文化快速趨同的趨勢,使民俗文化的特色日漸消失。民俗旅遊是在豐厚的民間文化土壤上發展起來的旅遊形式,本應有利於民間文化的傳承,但在不少地方,旅遊開發卻使民間文化受到了傷害,導致民族風情徒具形式,手工藝品藝術價值降低,文化的多樣性漸趨喪失。孫天勝認為其主要原因是開發者和旅遊者的功利主義,為此我們應強調民俗旅遊對文化保護的責任,在發揮其經濟功能的同時不忘其對文化傳承應有的意義。田茂軍從「沒有科學地處理民族文化保護與開發的關系」和「沒弄明白民俗文化保護與開發的主體問題」兩個角度對民俗旅遊文化進行了反思。周霄(2002)還引進了「文化殖民」這個概念,等等。 除此以外,還有學者認為中國當代文化巨變的明顯特點是物質生活習俗與社會生活習俗、信仰生活習俗的兩極化發展,即一方面在物質生活方式上疾速追逐超越時空和國情的消費與享受,甚至不加選擇地套用外來文化模式,或錯誤地引進西方文化的敗筆來填補鄙棄傳統生活方式的空缺,另一方面在家族習俗、人生禮儀及信仰行為與觀念上不加區別地全面恢復古舊的宗法性禮俗,無論外來的風俗還是本土的習慣,都處在沖撞、融合或重整再造之中。此外,現時風俗打上了「時尚」的印記,研究時尚這種能夠趨同性行為模式的形成、時尚的不斷更替等則成為民俗學者們的主要任務。 2.文化的協調發展:民俗旅遊發展中存在的看似經濟性問題的文化沖突,實則是深層次文化沖突的外現。所以旅遊開發的實踐中,不僅應該對一個地區的旅遊開發進行技術經濟論證,而且應該尋找文化沖突中的均衡,培養文化調協的概念。陶犁認為,其協調內容應含有民俗旅遊者文化求異與文化認同間、民俗旅遊的本質與民俗旅遊產品形式間、民俗旅遊中民族文化傳承發展的自決性與互動性間、民俗旅遊中接待地居民文化心態間、民俗旅遊的開放性與限制性間、民俗旅遊中文化與生態經濟間的調協。 其實文化協調性的現行核心問題是民俗旅遊本真性與商品性的協調問題。其實民俗旅遊的本真性與商品化並非絕對對立,如民俗旅遊開發以旅遊業為驅動力,商品化則無法避免,我們應該尋求本真性與商品化的內在張力以獲得旅遊開發的可持續。同時不協調的關鍵實質上不在於民俗旅遊商品化本身,而在於對商品化的膚淺理解和低級運用。民俗旅遊中的「本真性」側重於旅遊者所經歷的「真實」,通過市場運作來為旅遊者提供一個體驗民俗文化的機會。因此,民俗旅遊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遊,它具有經濟的「外殼」和文化的「內涵」。因此,民俗旅遊的開發既要遵循經濟規律,又要遵照文化法則。置文化內涵於不顧的隨心所欲、粗製濫造,實際上違反了商品化原則,是不可持續的發展,也不可能獲得長遠的經濟效益。同時,在旅遊開發中一定要把握商品化的「度」,不把旅遊的經濟效益把再過高的位置,商品化也未嘗就是壞事,相反商品化還可以有效的傳播和推廣民俗文化,旅遊也將成為民俗文化傳播的使者。所以只有本著旅遊本真性與商品性的均衡發展才會真正實現大范圍的文化協調。 (二)經濟價值觀 作為文化旅遊重要組成部分的民俗旅遊,在經濟效益方面已經顯有成效: 1.顯性效應:民俗旅遊以其獨特的魅力在吸引旅遊者、增加客源方面具有巨大的優勢。 2.隱性效應:需要經過時間的檢驗,民俗旅遊是獲得信息的重要途徑,同時民俗旅遊也擴大了當地的知名度,在帶來直接的經濟收益的同時,還可以吸引眾多的投資者為當地經濟建設宣傳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