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蔬菜病害症狀如何鑒別
識別病害首先要知道各種蔬菜上可能會有哪些病害,以及各種病害發生的特點。
在蔬菜上發生的病害除了生理病害以外,更多的是傳染性病害。傳染性蔬菜病害主要是由真菌、細菌和病毒引起。其中以真菌引起的病害最多,約佔全部蔬菜病害的70%以上。真菌病害一般在晚期會在病部長出霉、粉、銹、毛狀的繁殖體。可以此將其與其他病原引起的病害分開。
在蔬菜上比真菌小的一類病原是細菌。它在蔬菜病害中占的比例一般不超過10%。這類病害常引起蔬菜腐爛,但在病部一直不會長出霉層,僅有時會流出一些粘稠的菌膿。
比細菌更小的寄生物叫病毒。這類病原只能生活在蔬菜的細胞里,外面看不到菌體。表現出的病狀有花葉、矮化、叢枝、線葉(又稱蕨葉)等。目前這類病害發生的種類在上升,約占蔬菜各種病原的20%以上。
線蟲病是由一種很小的線形動物引起。由於人們最早見到的不是蟲體,而是由它引起的各種病狀,所以一直把由線蟲引起的這類危害歸在病害中。在蔬菜上最常見的是根結線蟲。蔬菜被它為害後地上部分往往變黃,在根上長出許多大小不等的根結。
有了這些基本的知識,再加上自己的經驗,就可以比較准確地識別各種蔬菜病害了。
綠色枯萎病,復雜的疾病是許多作物的「癌症」,一旦發生了輕微的減少,重量被吸收,讓農民談論「干」的顏色變化,兩種疾病有什麼區別,讓我們看看。
當植物被發現在中午滑動時,它缺乏水,但刀片可以在早上和晚上恢復。幾天後,他們將不再恢復,整個植物都死了(綠色),很多人都會判斷疾病或它是綠色的困惑,但雜志和綠色枯萎有區別。不同病態的細菌,如果判斷,它可能會導致毒品損失,延遲治療無法彌補的損失。
這非常相似
枯萎病和青枯病的病原細菌具有生理小分化,而不同的生理小物種具有不同的致病能力和宿主。因此,可以進行育種和促進抗病植物品種,這是抗性和還原疾病的有效方法和必要措施。
3,種子和蔬菜苗床消毒,消除細菌
用溫水或熱水浸透。這種方法對於粉力和綠色枯萎有效。你可以做細菌的種子,苗床還應該消毒,試圖使用無情的床土,可以使用微生物劑來防止土壤消毒治療,以防止種子細胞感染。
4,抑制細菌的繁榮
枯萎病是易受粘性土壤的傷害,批評土壤和酸性酸奶般的情節。土壤ph5-5.6是最脆弱的。熏絲,綠色枯萎是在一個長的雨中,它是在漫長的雨中,雨很熱,乾燥的天氣炎熱,它很容易有理由。
因此,在整個栽培過程中,田間溫度,濕度應調整,保持土壤,脫水和缺陷,深溝,適當種植,及時,保持貼眼,保守,保持現場通風和光線,營造出良好生態環境,同時同時增強有機營養和微量元素,最重要的是增加微生物劑,增加有益細菌,並可抑制土壤中有害細菌的繁殖,土壤的機會將大大減少。
5,防葯
應用一些高效率,低毒性低殘留的農葯殺死和控制細菌
㈢ 如何區分真菌性病害,細菌性病害和病毒性病害
真菌病害與細菌病害從病狀上很難區分,它們都有壞死、腐爛、萎蔫、畸形等相似病狀。只有從被害作物病部所表現的不同病徵來加以區分。真菌病害在被害作物病部可以看到明顯的霉狀物、粉狀物、粒狀物等病徵,病徵實際是真菌子實體的形態結構,是區分真菌病害的重要標志;細菌病害在濕度大時可在病部出現大小不同的黃色或白色滴狀菌膿,是細菌病害特有的病徵,乾燥後呈水珠狀、不規則粒狀或發亮的薄膜。由於受發病時期和條件的限制,如果病徵不明顯時,可繼續觀察田間病害發生情況,同時也可將病樣採回實驗室,用清水沖洗干凈後保濕使病徵充分表現,再進行鑒定。對於一些特殊症狀的病害,如由細菌引起的青枯病,可進行解剖檢查,觀察病株組織是否有特殊的病狀表現,如維管束變色情況等進行診斷。
㈣ 如何辨別植物真菌和細菌性病害
1、症狀:細菌病害症狀主要有:①腐爛。由於細菌分泌的果膠酶的分解作用而使受害植物的根、莖、塊根、塊莖、果實、穗等肥厚多汁器官的細胞解離、組織崩潰腐爛,如白菜軟腐病。②壞死。主要發生在葉片和莖桿上,出現各種不同的斑點或枯焦,前者如棉花角斑病,後者如水稻白葉枯病。③萎蔫。因細菌寄生在維管束內堵塞導管或因細菌毒素而引起,如青枯病。④腫瘤。由於細菌刺激,使寄主細胞增生、組織膨大而形成,如癌腫病。⑤黃化矮縮。在木質部寄生的細菌使植株表現黃化、萎縮,如葡萄皮爾氏病、杏葉焦病、苜蓿矮化病、甘蔗矮化病和桃幼果病等。 2、侵染和傳播途徑:病原細菌可在種子或其他繁殖材料、病殘體、土壤、糞肥、雜草寄主或昆蟲體內越冬或越夏,成為下一個生長季的初侵染源,多數細菌病害都能發生再侵染。一般高溫、多雨、潮濕天氣有利於細菌病害的發生。細菌通過寄主的傷口或氣孔、水孔、皮孔等自然孔中侵入;田間主要通過雨水、 灌溉流水、 介體昆蟲或農事操作等傳播。台風、暴雨等不良條件不但易使植物表面產生傷口,而且利於細菌的傳播及削弱寄主植物的抗病性,誘發細菌病害流行。有些介體傳播細菌病害有一定的如玉米細菌性萎蔫病由玉米葉□(Chae-tocnema denticulata)傳播, 小麥蜜穗病由小麥粒線蟲(An□uina tritici)傳播。 植物真菌病1、症狀:常見有霜霉、白粉、白銹、黑粉、銹粉、煙霉、黑痣、霉狀物、磨菇狀物、棉絮狀物、顆粒狀物、繩索狀物、粘質粒和小黑點等。大的病徵可用肉眼直接觀察到。病徵的出現與寄主的品種、器官、部位、生育時期、外界環境有密切關系。如不少葉斑病菌一般在寄主生育後期才產生病徵,甚至在落葉上才形成小黑點;有的菌核病要在寄主某一特定部位才形成顆粒狀的菌核;銀葉病要在寄主的死亡部分才長出蘑菇狀的產孢結構;根腫病要在腫瘤很深的位置才能觀察到病原菌。許多真菌病害在環境條件不適宜時完全不表現病徵。真菌病害的症狀與病原真菌的分類有密切關系,如白絹病菌在許多不同作物上均造成症狀相似的白絹病,霜黴菌產生霜霉狀物,黑粉菌產生黑粉狀物等。 2、侵染和傳播途徑:真菌病害的侵染循環類型最多,許多病菌可形成特殊的組織或孢子越冬。在溫帶,土壤、帶病種子、病殘組織和果樹林木的病枝常是越冬場所;在熱帶和亞熱帶,不少病菌不越冬而越夏。冬季生長的寄主在侵染循環中往往起重要作用,有些病菌的分生孢子可越冬,有的病菌終年有危害性。大多數病菌的有性孢子在侵染循環中起初侵染作用,其無性孢子起不斷再侵染的作用。在熱帶、亞熱帶許多病菌不產生有性階段,只以無性階段完成其生活史和侵染循環。田間主要通過氣流、水流傳播;此外,風、雨、昆蟲也可傳播真菌病害。但傳播真菌病害的昆蟲屬種與病原真菌屬種間絕大多數沒有特定關系。真菌的菌絲片段可發育成菌株。真菌可直接侵入寄主表皮,有時導致某些寄生性弱的細菌再侵入,或與其他病原物進行復合侵染,使病症加重。
㈤ 怎樣識別真菌性病害
花卉真菌性病害一般具有明顯的特徵,如出現粉狀物(白粉等)、霉狀物(黑霉、灰霉、青黴、綠霉等)、銹狀物、顆粒狀物、絲狀物、核狀物等。常見的真菌性病害有白粉病、炭疽病、灰霉病、銹病、立枯病、猝倒病、白絹病、煤煙病、黑斑病、褐斑病、根腐病、苗木莖腐病、菌核病等。
㈥ 如何進行植物病害診斷和鑒定:
進行植物種植,傳統的就是除草、澆水和防治病蟲害,那麼植物病蟲害應該如何去防治呢?首先要知道如何辨別別植物病蟲害,我們生產的植物病害檢測儀可以迅速的將植物病蟲害進行鑒別,不過這是建立在知道植物病蟲害的發病機理上的,下面我們一起看下植物病蟲害是如何被引發的。
一、非傳染性病害:植物在不適宜的土壤上,或是遇到不適合的氣候、水分、肥料過多過少等所引起的病害。如甜菜地里如果土壤中缺乏微量元素「硼」,就要引起甜菜根變黑腐爛,叫做缺硼病。這一類的病害不會傳染蔓延,所以叫做非傳染性病害。
二、傳染性病害:是由病菌侵害發生的,能夠傳染,所以叫做傳染性病害。這類病害種類最多。引起傳染性病害的病菌大多數為真菌,其次就是病毒和細菌,以及線蟲和寄生性種子植物等。
植物得病後,一般常見的症狀有:變色、斑點、矮化、叢生、黃化、壞死、腐爛、萎蔫、縮葉、縮果、扭曲、瘤腫、畸形等。葉面上有時布滿霉狀物(黃色、紅色、綠色等)、黑粉狀物、白粉狀物、銹狀物以及小黑點等顆粒狀物。
傳染性病害中,由於病原菌不同,植物生病後,外部的形態改變也不一樣,而且同一種寄生物在不同的植物上或者在同一植物的不同發育時期,以及受環境條件的影響,都可表現不同的症狀。相反,不同的寄生物也可能引起相同的症狀。因此,對植物病害除分析發病的原因外,還必須進一步鑒定病原生物,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對植物病害的診斷方法一般採用以下幾個步驟:
1.症狀診斷:
在診斷植物病害時,首先進行症狀觀察,根據症狀特點,區別病害還是傷害。傷害是沒有病變過程,病害是有病變過程的。如果是病害,還要區別是非傳染性的,還是傳染性的病害。在觀察症狀時,一般用擴大鏡或用肉眼觀察病株的外部表現,當外部症狀不明顯時,再進行病理解剖,檢查內部症狀。由於各種病害在田間的發生和發展其表現有一定的規律,因此在觀察植物病害的症狀時,應特別注意:
(1)病害的普遍性和嚴重性多;
(2)病害發展和在田間的分布;
(3)發生時期和植株生育期;
(4)受害寄主和部位位;
(5)栽培管理方法等。
病毒病害與非傳染性病害容易混淆,因為病毒病害在外表看不出病症,區別病毒病與非傳染性病害,除根據有無傳染現象外,還可根據病害的發生特點。非傳染性病害在田間大都是普遍、均勻、成片發生,發病地點與地形土質或環境條件有關。病毒病害在田間多是分散發生,在病株周圍可找到健株,其症狀除呈現花葉、黃化或矮縮畸形外,還常與傳毒昆蟲的活動有密切關系。
2.病原鑒定:
鑒定病原是對植物病害進行診斷最可靠的方法。對不同性質的炳原必須採取不同的鑒定方法。
(1)非傳染性病害的病原鑒定
在對養分、水分、溫濕度和厭圍環境條件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可進行化學診斷,就是將有病的植物榨出液或病土進行分析,測定礦物營養(如氮、磷、鉀、硫、鐵以及其他微量元素的含量),是否符合健康植物的標准,並查明所缺元素。其次還可以進行人工誘發試驗,如水培法和砂培法,人為的提供可疑的類似條件,觀察是否發病。
(2)傳染性病害的病原鑒定
①病毒病害的病原鑒定
病毒病害的病原用普通顯微鏡觀察不到組織病變。目前在電子顯微鏡還不普及的情況下,多採用人工接種試驗來驗證。人工接種試驗是用病株汁液磨擦接種、嫁接、昆蟲傳染等方法。同時還可以根據病毒的生物學特性,如傳播方法、寄主范圍、寄主反應、體外保毒期、稀釋終點以及血清方法等來區別病毒的種類。有些植物病毒還可以採用指示物進行鑒定。
②細菌病害的病原鑒定
對細菌病害的病原鑒定,多採用「細菌溢」的方法。具體是切取小塊病組織製片,放載玻片於顯微鏡下檢查,如覺現有「細菌溢」從病組織(維管束)湧出,即可勿步確定為細菌病害。
如果鑒定細菌的種類,就可進行革蘭氏染色,通過陽性和陰性反立來區別。此外還可以進行分離培養,獲得較純的培養菌種,然後通過傷口或白然孔(水孔、皮孔、氣孔等)人工接種,來確定細菌的種類。
目前,對細菌病害病原的鑒定,較迅速准確的方法是採用血清反應。具體方法是取一定病原的細菌液少許放載玻片上,然後加入某種用生理鹽水稀釋過的「抗血清」,如果兩者產生「凝集」即證明是某細菌病害的病原。例如鑒定馬鈴薯環腐病的病原菌時,可將已培養好的環腐病細菌液注射到兔子體內,然後抽取兔子血液,使沉澱後取上部的血清(即抗血清),用生理鹽水稀釋後放載玻片上,與被懷疑為馬鈴薯環腐病的病原細菌掖混合,如產生「凝集」,即證明為環腐病病原。否則為非環腐病病原。
③真菌病害的病原鑒定
鑒定真菌病害,一般常用的方法是挑取病株組織上的菌絲或子實體製片,然後置顯微鏡下觀察病菌的形態、特徵、色澤、大小、結構等。其次是採用分離培養和接種試驗。分離培養是切取小塊病株組織經表面消毒和滅菌水洗後,移到一定的培養基平板上,在一定的恆溫下培養,幾天後觀察菌落、菌絲體、無性抱子、有性抱子等形態、色澤。接種試驗應根據真菌病害不同的侵染類型,將病菌抱子進行拌種、花器接種、土壤接種、塗抹接種或將抱子棍懸液進行噴霧接種。
④線蟲病害的病原鑒定
植物受線蟲為害後,多在受害部位產生蟲廖或膨脹的形態變化,剖切蟲瘦或膨脹部分用針挑取內部含有物製片,然後放顯微鏡下觀察有否線蟲及形態特徵。有些線蟲病並不引起植物形態變化,可採用漏斗分離法和葉片染色法進行檢查,作出診斷結果。
㈦ 花卉病毒類似病害的診斷和鑒定方法有哪些
植原體、螺原體等無壁菌門的原核生物造成的植物病害與植物病毒產生的症狀相似,無病症表現,因此,它們又叫病毒類似病害。花卉上比較常見的是植原體病害,因此我們介紹一下植原體病害的診斷和鑒定。
1 超薄切片,電鏡下觀察植原體
方法如植物病毒的超薄切片和電鏡觀察。
2 抗生素治療診斷
用四環素、土黴素和金黴素等對受病植株進行葉面噴施和灌根,植原體對這幾種抗生素敏感,病害症狀可以得到緩解。而植物病毒對抗生素不敏感,如果施用,對病害無效。
3 植原體PCR檢測
根據植原體的共同保守序列,用植原體16S rRNA基因通用引物R16mRl/R16mF2進行植原體直接PCR擴增,可擴增到植原體的特異擴增帶。
還可以將直接PCR產物分別稀釋40倍後,引物換為R16R2/R16F2進行巢式PCR擴增,可得到與引物設計相符的植原體的特異擴增帶,說明為植原體病害。
這里以仙人掌植原體叢枝病的PCR檢測為例,介紹植原體的PCR檢測技術。
實驗操作如下:
Ⅰ.總核酸提取
(1)取0.3g植株幼嫩組織,用液氮冷凍後充分研磨成粉狀。
(2)移入含有0.6ml預熱到60℃的CTAB DNA提取緩沖液中,在60℃水浴中溫浴30min。
(3)加入等體積酚∶氯仿∶異戊醇(25∶24∶1),抽提30min。
(4)12000r/min離心8min,取上清液,重復(3)、(4)步直至蛋白質除盡。
(5)加入氯仿∶異戊醇(24∶1),抽提30min,12000r/min離心8min,取上清液。
(6)加入等體積預冷的異丙醇及1/10體積的醋酸鈉(3mol/L,pH5.2),混勻,-20℃保持至少30min,14000r/min離心10min,使核酸沉澱。
(7)用70%乙醇洗滌2次後,.真空乾燥。
(8)沉澱溶解於100μl TE緩沖液中。
(9)取10μl DNA經0.7%瓊脂糖凝膠電泳後觀察結果,計算DNA濃度。其餘於-20℃冰箱中保存備用。
Ⅱ.PCR擴增
參照Lee所報道的植原體16S rRNA基因通用引物對R16mF2/R16mRl序列和R16F2/R16R2序列合成引物,引物序列如下:
R16mF2:5′-CATGCAAGTCGAACGGA-3′
R16mRl:5′-CTTAACCCCAATCATCGAC-3′
R16F2:5′-ACGACTGCTGCTAAGACTGG-3′
R16R2:5′-TGACGGGCGGTGTGTACAAACCCCG-3′
引物溶解於適量滅菌水中至終濃度為10μmol/L。
直接PCR(Direct-PCR):
(1)取一PCR薄壁管,依次加入下列試劑
10×PCR反應緩沖液 5μl
5mmol/L MgCl2 4μl
2.5mmol/L dNTP 4μl
R16mF2(或R16F2) 3μl
R16mRl(或R16R2) 3μl
4U/μl 1TaqDNA聚合酶 1μl
模板 2μl
加入雙蒸水至終體積為50μl,混勻並加入30μl石蠟油。
(2)PCR擴增。反應循環為95℃預變性5min;95℃變性30s,55℃退火1min,72℃延伸90s,35個循環後於72℃保溫10min,4℃冰箱中保存。
(3)取5μl PCR產物於1%瓊脂糖凝膠檢測PCR擴增結果。
巢式PCR(Nested-PCR):
將用引物對R16mF2/R16mRl擴增的直接PCR產物按1∶40比例稀釋後,作為反應模板,引物對換為R16F2/R16R2,退火溫度升高至60℃,其餘反應條件同直接PCR。
Ⅲ.結果
用植原體16S rRNA基因通用引物R16mRl/R16mF2進行植原體直接PCR擴增,可擴增到一條約1.5kb的特異擴增帶(圖1)。通過實驗,用泡桐叢枝作為植原體的陽性對照,檢測出YNOl樣品(仙人掌品種珊瑚枝叢枝)和YNO2(仙人掌品種堆羅漢叢枝)為植原體病害。其他YNO3(仙人掌品種豬耳掌叢枝)、YNO4(仙人掌品種金獅子叢枝病)、YNO5(仙人掌品種青海波叢枝)不是植原體病害,可能為品種的特性。
圖1 直接PCR擴增結果
㈧ 植物病害診斷步驟
病害診斷的程序一般包括:
(1)仔細觀察發病植物的所有症狀,包括植物病狀如變色、壞死、腐爛、萎蔫和畸形,以及病原物的病症如霉狀物、粉狀物、銹狀物、顆粒體等,尋找對診斷有關鍵性作用的症狀特點,是否大面積同時發生等,進行症狀的識別與描述。
(2)仔細分析,包括詢問和查對資料在內,要掌握盡量多的病害特點,調查詢問病史與有關檔案。
(3)采樣檢查結合必要的鏡檢、剖檢等全面檢查,專項檢測。
(4)逐步排除法得到適當結論,判斷出植物病害的類別:是侵染性病害還是非侵染性病害,如是侵染性病害的是由哪些病原物引起的,如是非侵染性病害的是由外界傷害還是由營養元素缺乏引起的,是缺什麼營養元素引起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