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沙門氏菌 檢驗
要再做生化試驗和血清學實驗
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1985年以來,在世界范圍內,由沙門氏菌引起的已確診的人類患病人數顯著增加,在一些歐洲國家已增加五倍以上。在我國內陸地區,由沙門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屢居首位。據資料統計,在我國細菌性食物中毒中,70%~80%是由沙門氏菌引起,而在引起沙門氏菌中毒的食品中,90%以上是肉類等動物性產品。動物性產品中含有多種豐富的營養成分,非常適宜於沙門氏菌的生長繁殖,人們一旦攝入了含有大量沙門氏菌(10E5~10E6個/g)的動物性產品,就會引起細菌性感染,進而在毒素的作用下發生食物中毒。
沙門菌的快速檢驗手段有哪些?
PCR方法靈敏度高、特異性好,是目前最精準的基因診斷方法。然而PCR方法操作起來較復雜,對儀器和人員要求比較高,不適合基層或現場快速診斷,因此在國內的推廣速度並不是很快。
恆溫PCR方法的優勢除了高特異性、高靈敏度外,操作十分簡單,對儀器設備要求低,一台恆溫熒光檢測儀,直接通過擴增曲線來判斷,簡便快捷,適合基層快速診斷。
⑶ 沙門氏菌檢驗有哪5個基本步驟
選取標本→接種平板分離培養→選取可疑菌落→生化反應→血清學鑒定
⑷ 關於沙門氏菌的檢測
沙門氏菌屬腸道細菌科,包括那些引起食物中毒、導致腸胃炎、傷寒和副傷寒的細菌。能引起食物傳播性疾病,近年來,已經成為最常見的食物中毒原因。腸炎沙門氏菌感染通常源於奶製品、禽產品和肉產品;雞肉和雞蛋尤其是高風險食品。沙門氏菌感染的症狀通常是腸胃出現問題,包括惡心、腹部絞痛、嘔吐和腹瀉,一般最多持續7天。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如果不及時服用抗生素類葯品,沙門氏菌感染將導致生命危險。沙門氏菌測試片(FilmplateTM Salmonella BS205)含有選擇性培養基、沙門氏菌特有辛酯酶的顯色指示劑和高分子吸水凝膠,運用微生物測試片專有技術,做成一次性快速檢驗產品,一步培養15~24h就可確認是否帶有沙門氏菌,非常適合各級檢驗部門和食品企業使用。本產品適用於肉和肉產品、蛋及蛋製品、冷飲等的快速檢測。
三方圓沙門氏菌測試片操作方法:
1、樣品處理:取樣品25mL(g)放入含有225mL滅菌磷酸緩沖液稀釋液(或生理鹽水)的取樣罐或均質杯內,製成1:10的樣品勻液。
2、接種:將沙門氏菌測試片(BS205)置於平坦實驗檯面,揭開上層膜,用無菌吸管吸取1mL樣品勻液慢慢均勻地滴加到紙片上,然後再將上層膜緩慢蓋下,靜置10s左右,使培養基凝固,每個樣品接種兩片。同時做一片空白陰性對照。
3、培養: 將測試片疊在一起放回原自封袋中並封口。透明面朝上水平置於恆溫培養箱內,堆疊片數不超過12片。培養溫度為36℃±1℃,培養15~24h。
結果判讀:
對測試片進行觀察,呈紫紅色的菌落為沙門氏菌;呈藍色的菌落為其他菌群。出現陽性菌落的樣本,最好用其他更為可靠的方法進行驗證,沒有條件的至少要再取樣重復檢驗一次。
⑸ 沙門菌的實驗室診斷程序是什麼
實驗室檢驗程序如下:
1。檢驗程序
直接鏡檢 p-標本採取與處理一增菌培養被檢材料血清學檢查(凝集反應等)
2。檢驗方法
(1)標本採取與處理可採取糞尿、血液、水源、禽蛋、食 品等作為標本送檢。採取標本如在疾病後期或用過抗菌葯物 之後,糞中沙門氏菌的含量銳減,需用增菌培養基(一般用
0。
5%亞硒酸鹽肉湯)接種1克左右的糞便,37℃過夜後再分 離。尿經離心沉澱後,取沉澱物直接分離或予以增菌法同 糞便。食物和食物中毒標本經用前增菌或選擇性增菌,再分 離培養。對血清學試驗呈陽性的家禽或其他被檢禽須先作剖 檢,取臟器、心血、心包液、卵巢和輸卵管或其他病變組織,直 接在S。
S或麥康凱瓊脂平板上,塗布分離培養。
(2)直接鏡檢標本直接塗片染色鏡檢,沙門氏菌為革 蘭氏染色陰性、無夾膜和鞭毛、有菌毛的直桿狀菌。大多數細 菌為周毛菌,具有活潑運動性,但雞白痢沙門氏菌和雞傷寒沙 門氏菌恆定地無運動力。
(3)分離培養為了提高陽性檢出率和血清學鑒定時減 少誘導手續,應進行增菌或選擇性增菌。
同血清型沙門氏菌 在各種選擇性增菌培養中的生長能力並不一致,可用幾種選 擇性增菌方法。分離沙門氏菌一般常用瓊脂,但亞硫酸 鉍瓊脂(BSA)的分離率高於S。 S瓊脂。但BSA不適宜於分但必須與當地致病型對口,效果才好。致病性大腸桿菌,大多 能合成K88ab或K88'這種細胞壁抗原包被在大腸桿菌表面, 使大腸桿菌粘附於小腸黏膜引起下痢。
致病性大腸桿菌還能產生L℃毒素(不耐熱)、S℃毒素 (能耐熱)和溶血毒素(能引發仔豬水腫病或黃痢,死亡率可 高達100%)。日本曾因0157型大腸桿菌造成人的嚴重腹瀉 症。仔豬白痢主要發生於7 ~30日齡仔豬,多由08、1<88或 060、0„5等血清型大腸桿菌引起。
犢白痢主要發生於10日齡 以內犢牛。大腸桿菌、類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均可 致病,分腸型、敗血型、腸毒血型三型。羔羊3 ~8周易患「羔 羊大腸桿菌病」,冬、春多發,由那波里大腸桿菌引起。
幼禽(雞、鴨、鵝、火雞、肉鴿)都能發病,作為腸道中的常 在菌,還能通過種蛋傳染。
以2 ~4周齡最易感。各種應激因 素如衛生不良,飼養管理不當,氣候突變,營養缺乏,禽舍潮 濕、擁擠或其他傳染病(法氏囊炎、雞新城疫)爆發時,易誘發 大腸桿菌病。
⑹ 什麼是沙門氏菌檢
就是檢測沙門氏菌菌群數量
⑺ 如何實現快速檢測及有效控制沙門氏菌
沙門氏菌(Salmonella)是一種革蘭氏陰性腸桿菌, 也是腸桿菌科中最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據有關資料統計由沙門氏菌引起的疾病病例在病原菌食源性疾病病例中所佔比例已超過三分之二,2007年發生的「 花生醬事件」以及 2008 年發生的「 西紅柿 事件」等[1]沙門氏菌中毒事件的發生也使得食品中沙門氏菌的檢測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本文主要是對食品中沙門氏菌的傳統檢測方法以及後續建立的以分子生物學、免疫學、生物感測器和電化學為基礎的快速檢測方法進行了系統的綜述,旨在為該致病菌的檢測方法的研究應用提供一定的參考。
1、 傳統的檢測方法(國標法)
目前, 我國對食品中沙門氏菌的檢測大多採用GB 4789.4-2010《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沙門氏菌檢驗》對食品樣品進行檢測,這種傳統的培養方法可分為前增菌、增菌、分離培養、生化試驗和血清學鑒定等步驟進行。雖然傳統培養法可靠性高,但是其操作繁瑣且耗時費力,並不能滿足食品快速檢測的要求。
2、分子生物學檢測方法
2.1聚合酶鏈反應技術
PCR技術是一項敏感性高、特異性強且快速准確的微生物檢測技術,也被許多學者用於對食品中沙門氏菌進行檢測和研究。汪琦等[2]就採用傳統培養方法 、BAX(r)方法和PCR 方法 3 種方法對沙門氏菌進行檢測。在常規PCR的基礎上宋東曉[3]建立了檢測食品中沙門氏菌的新的PCR方法——多重PCR。此外其他新的PCR技術也運用於食品中沙門氏菌的檢測,鍾偉軍[4]通過對熒光定量PCR反應體系和反應條件的摸索,建立了檢測沙門氏菌的核酸熒光定量PCR方法,此研究為食品中沙門氏菌快速檢測試劑盒的研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2核酸探針技術
核酸探針技術是根據核苷酸鹼基互補的原理,在已變異的DNA樣品中加入用同位素等標記的DNA特異片段,在一定條件下兩片段進行雜交從而達到檢測DNA的目的。此技術不僅簡便、快速而且敏感性高、特異性強,已用於食品中沙門氏菌的檢測。Almeida等[5]通過建立一種新穎的肽核酸探針結合熒光原位雜交方法對血液、糞便、水以及嬰兒奶粉樣品中沙門氏菌進行了檢測,准確度高達 100%。
2.3基因晶元技術
基因晶元技術是利用已知核酸序列的探針與靶核苷酸序列雜交,然後通過信號檢測對其進行定性與定量分析,在沙門氏菌等各種致病菌的分析檢測中有很好的應用前景。饒寶等[6]通過建立檢測致病菌的基因晶元檢測方法,設計了通用引物和特異性探針: 沙門氏菌探針、大腸桿菌探針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探針,實現了同時檢測並區分沙門氏菌、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目的。祝儒剛等[7]運用多重 PCR 結合基因晶元技術建立了檢測肉及肉製品中的大腸埃希氏菌、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志賀氏菌和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菌等5種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檢驗方法。
2.4噬菌體裂解技術
噬菌體有特異性裂解細菌的作用。張碧波等學者利用此技術進行沙門氏菌
快速檢測,結果和其他學者相同,據此得出特異性噬菌體可以檢測出沙門氏菌,此法方便可行。姜琴等[8]利用噬菌體裂解對150份食品樣品進行快速檢測,結果說明腸桿菌科噬菌體組合對培養10h的沙門氏菌敏感性和特異性較高,這對實現沙門氏菌實時、快速而准確的檢測有重要意義。
2.5環介導等溫擴增技術(LAMP)
環介導等溫擴增技術是2000年Notomi等開發的一種新的恆溫核酸擴增方法,此方法的特點是特異性強、靈敏度高且簡單、快速,適合對大規模樣品的快速檢測[9]。李佳桐[10]通過實驗建立了沙門氏菌的LAMP檢測方法,並將此方法與常規PCR進行比較,結果顯示:LAMP方法對沙門氏菌的檢測恆溫65℃下只需要40min,只擴增沙門氏菌,不會擴增其他革蘭氏陰性菌,最低可檢出濃度10cfu/mL,比常規PCR的最低檢出濃度高1個數量級,通過添加熒光染料SYBR Green Ⅰ,能夠快速簡便的觀察檢測出綠色的陽性結果十分明顯的區別於橙色的陰性結果。
3、免疫學方法
3.1酶聯免疫吸附技術
酶聯免疫吸附法簡稱 ELISA, ,此技術敏感性高 ,不需特殊設備 ,結果觀察簡便,早在1977年就有報道將酶聯免疫吸附法用於食品中沙門氏菌的檢測。伍燕華等[11]設計捕獲抗體和檢測抗體,建立快速檢測沙門氏菌雙抗夾心ELISA方法對食品中的沙門氏菌進行檢測。張帥等[12]建立雙抗夾心ELISA體系,檢測模擬污染肉樣中沙門氏菌,其檢測限為800CFU/g,等均並與其他血清型沙門氏菌、單增李斯特菌等菌均無交叉反應,特異性良好。
3.2免疫熒游標記技術
免疫熒游標記技術是根據抗原抗體的特異性反應,將熒光素標記在已知抗原(或抗體)上,與特異抗體(或抗原)結合後產生熒光,可用來定位抗原或抗體、並通過定量分析,確定測定含量。葉明強[13]基於納米免疫磁珠富集,免疫量子點標記,建立了一種食品中沙門氏菌的含量進行快速檢測的方法,研究出了一種新型的免疫熒光食源性致病菌檢測技術。
3.3斑點免疫金滲濾法
免疫膠體金技術是以膠體金作為標記物結合免疫原理的一種應用於抗原抗體的新型技術,該技術運用最廣泛的就是斑點免疫金滲濾法(DIGFA)。孔繁德等及曹春梅等都利用此技術對沙門氏菌的快速檢測進行了研究,曹春梅等[14]是利用斑點免疫金滲濾法對沙門氏菌O9抗原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此法簡單、快速,適合推廣運用;孔繁德等[15]是通過建立直接檢測沙門氏菌的斑點免疫金滲濾法檢測試紙盒對該菌進行了研究。
3.4免疫磁性分離技術
免疫磁珠分離技術是將特定病原體的單抗或多抗與磁珠微球偶聯,並通過抗原抗體反應形成磁珠,在外加磁場作用下磁珠會發生定向移動,從而達到分離目標病原體的作用。食品樣品中致病菌含量很少,常規的方法是很難從中分離出來的,藉助免疫磁性分離技術可以達到快速分離的目的。王海明等[16]應用磁免疫技術建立快速檢測食源性沙門氏菌的方法,結果表明此方法能對食品基質中的目標菌進行快速有效的富集,其檢測限<10cfu/25g,檢測周期約為40小時。胡霏[17]也通過實驗針對鼠傷寒沙門氏菌建立免疫磁分離技術結合熒光層析技術的快速檢測方法。
4、生物感測器技術
生物感測器是利用一些生物活性物質如酶 、多酶體系 、抗體等做為敏感器件,然後配以適當的信號傳導器所構成的分析檢測的工具。我國學者已採用此法對沙門氏菌的抗原、抗體的免疫吸附進行檢測,並已用於快速檢測食品中致病的沙門氏菌,而僅需 1h 完成,達到了快速的檢測目的。寧毅[18]在對碳納米管性質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分子探針構建了碳納米管生物感測器,並將其用於沙門氏菌的檢測,結果顯示所構建的感測器靈敏度高、特異性強、穩定性好。
5、電阻抗技術
電阻抗法是近年發展起來的一項生物學技術,因為具有檢測速度快、靈敏度高、准確性好等優點,目前此法已用於食品中沙門氏菌檢測檢驗並已通過美國公職分析化學協會(AOAC)認可。陳廣全等[19]建立了電阻抗法快速檢測食品中沙門氏菌的方法,並將其與常規培養法進行比較,對食品中的沙門氏菌屬進行檢測,結果表明電阻抗法比傳統培養法更加快速、可靠。
6、總結
綜上所述,沙門氏菌檢驗技術正從傳統的培養方法向分子檢測方法改進,並向儀器化、標准化、自動化方向發展,並且食品安全、致病菌等問題對人類健康以及生活環境都造成了嚴重威脅,加強沙門氏菌檢測勢在必行。目前沙門氏菌快速檢測技術大多具有檢測迅速、靈敏度高、特異性強等特點,此外這些方法還具有各自的優點和局限性,在未來發展過程中需要我們不斷改進和創新,建立更成熟可靠、方便快捷的沙門氏菌快速檢測技術。
⑻ 沙門氏菌檢測中如何鑒定氰化鉀是否生長
這個需要做一個對照試驗,一般的判定方法是對照管和試驗管都生長的話判斷為陽性,對照管生長,試驗管不生長判斷為陰性。
沙門氏菌的氰化鉀生化試驗結果是陰性的。
⑼ 沙門氏菌的檢測標准
太多,DB標准設有列出,只列了國標和部分部標
GB/T 13091-2018 飼料中沙門氏菌的測定
GB/T 14926.1-2001 實驗動物 沙門菌檢測方法
GB/T 17999.8-2008 SPF雞 微生物學監測 第8部分:SPF雞 雞白痢沙門氏菌檢驗
GB/T 22429-2008 食品中沙門氏菌、腸出血性大腸埃希氏菌O157及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快速篩選檢驗 酶聯免疫法
GB/T 28642-2012 飼料中沙門氏菌的快速檢測方法 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法
GB 4789.31-2013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沙門氏菌、志賀氏菌和致瀉大腸埃希氏菌的腸桿菌科噬菌體診斷檢驗
GB 4789.4-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沙門氏菌檢驗
GSB 11-2275-2017 奶粉中沙門氏菌定性標准樣品
GSB 11-3354-2016 腸沙門氏菌腸亞種標准樣品
NY/T 550-2002 動物和動物產品沙門氏菌檢測方法
SN/T 1059.6-2016 出口食品中沙門氏菌屬檢測方法 第6部分:垂直膜過濾法
SN/T 1059.7-2010 進出口食品中沙門氏菌檢測方法 實時熒光PCR法
SN/T 1169-2002 猴沙門氏菌檢驗操作規程
SN/T 1382-2011 馬流產沙門氏菌凝集試驗方法
SN/T 2206.1-2016 化妝品微生物檢驗方法 第1部分:沙門氏菌
SN/T 3306.15-2018 國境口岸環介導恆溫擴增(LAMP)檢測方法 第15部分:沙門氏菌
SN/T 4274-2015 國境口岸沙門氏菌、志賀氏菌、大腸桿菌O157:H7的三重熒光PCR檢測方法
SN/T 4525.1-2016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的分子分型 MLST方法 第1部分:沙門氏菌
SN/T 4545.1-2016 商品化試劑盒檢測方法 沙門氏菌 方法一
SN/T 4545.2-2016 商品化試劑盒檢測方法 沙門氏菌 方法二
SN/T 4624.7-2016 入境環保用微生物菌劑檢測方法 第7部分:沙門氏菌
⑽ 腸炎沙門氏菌的檢測方法
自19世紀後期,沙門氏菌首次被鑒定為人類的一種病原以來,檢測方法學都是建立在採取感染病人的糞便或血液作為臨床病料的基礎上。此後的60年間,用於從食品中分離沙門氏菌的方法實質上與那些用於臨床病料的方法是相同的。但至少有三個因素限制了用於臨床病料的方法應用在食品分析上。第一,通常,沙門氏菌的含量水平在污染食品中比有感染病人的病料中要低很多;第二,食品本身的性質會干擾病原的檢測,例如,某些食品中固有菌群可能處在一個很高的水平,從而影響特定細菌的選擇性分離和鑒定;第三,與臨床病料不同的是,經過加工的食品,由於加熱、乾燥、高含鹽量、酸和冷凍等因素的作用,其中的沙門氏菌受到了尚不致命的損傷或稱「致傷」。這就形成了一個具有不同生長特性的細菌群。這種現象對那些希望從食物樣品中分離出沙門氏菌的食品分析家來說有很大影響,因為在選擇培養基上直接培養「致傷」的沙門氏菌通常是以細菌死亡和試驗失敗而告終。為克服這些困難,人們建立了一種簡單的微生物增殖步驟,專門針對以食品為傳播載體的病原。雖然這些方法本身證明是可靠的,但卻很費力、耗時,需要4~7天才能完成。因此,在需要及時、快速評價食品中微生物的安全性時,通常不被採用。隨著DNA和抗體技術的發展,近10~15年間發展了無數改進的方法,其中許多可以在48h內檢出沙門氏菌,這些方法通稱為快速檢測。
1、傳統的培養方法
用於沙門氏菌分析的傳統方法是食物樣品分步增菌,以增加病原的可檢出率,這種培養方法總體可分4個不同階段或步驟。第一步(預增菌),將樣品加到一種高營養、無選擇性的培養基中,溫度37℃,使那些「致傷」的細菌復甦及使所有微生物生長。雖然緩沖腖水被建議常規使用(由於其可保持溶液pH值穩定),但對培養基的選擇仍存有爭論。第二,是選擇性增菌步驟,它使沙門氏菌生長而使肉湯中同時存在的微生物數量減少,與預增菌培養基相似,對選擇性培養基的選擇,也存在許多不同的觀點。目前應用的主要有如下3種類型:連四硫基鹽肉湯(Tetrathionatebroth)、硒酸鹽胱氨酸肉湯(Selenitecystinebroth)和RV(Rappaport-Vassiliadis)培養基。由於沒有任何一種培養基可以全面地保持所有食品基質或各種沙門氏菌血清型,所以,較適當的做法就是使用兩種培養基平行地進行試驗。第三步是分離步驟,即選擇性培養物在含一種或多種抑制非沙門氏菌生長制劑的瓊脂平板上劃線培養,然後對平板上肉眼可見的特徵性菌落進行確認,並對該菌落分離物進行一系列生化和血清學檢測,以作出鑒定。傳統沙門氏菌檢測法全過程需時至少4~7天,才能得出明確的診斷結果。
2、以抗體為基礎的檢測方法
利用抗原-抗體反應的顯著特異性,來進行細菌的鑒別和血清學定型,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細菌菌體或鞭毛抗原的特異性抗體的存在,使得人們可以建立一些快速方法來檢測以食品為載體的病原。已經建立的沙門氏菌免疫學檢測方法有許多種,大致可分為以酶標抗體(ELISA),熒光抗體染色(免疫熒光法),同位素標記抗體(放射免疫試驗)為基礎的方法及其它多種以抗體為基礎,利用乳膠凝集、免疫感測器、免疫擴散及免疫色譜技術的方法。但常規中最廣泛採用的是以雙位點ELISA技術即夾心ELISA為基礎的方法。此法改進後用有放射活性的同位素替代標記抗體,概括地說,是指以固定在固體基質上的「捕捉」抗體來捕捉目標抗原,經洗滌除去未結合的成分,加入第二種酶標抗體,此者結合在捕捉到的抗原的不同位點上,第二次洗滌後加入酶作用基質,並令其與顏色成分反應,然後用分光光度法即很容易檢測到目標抗原。採用微量滴定板作為固態基質使反應形式標准化,並促成其自動化。
黎兆滾等人首次在國內口岸系統應用微量板ELISA法(Salmonelletest1)對進出口動物產品(魚粉、肉骨粉等)進行沙門氏菌檢測。該法採用預先包被了沙門氏菌(A-E群)單克隆抗體的微量板,加入經增菌處理的樣品,反應後再加入一定的指示劑,作用畢後用酶標儀測定OD值來判定結果。食物樣品經適當的增菌處理,也可用此法進行沙門氏菌檢測。ELISA法檢出沙門氏菌的極限范圍在105~106個細胞/ml,因此,要得出可靠的結果,食物樣品首先必需進行預增菌、選擇性增菌,通常還要在含有D-甘露糖的肉湯(M肉湯)中進行後增菌,以促進鞭毛發育。總的來說,標準的ELISA法樣品的制備,約需要經過40~48h的孵育才能完成。黎兆滾等人的微量板ELISA法(Salmonellatest1)樣品制備過程分三步,共耗時24h:①選用營養肉湯進行預增菌(6h),使「致傷」、冷凍的沙門氏菌復甦。②使用選擇性培養基RV進行增菌(14h),使沙門氏菌大量繁殖,同時抑制其它雜菌生長。③使用營養肉湯(蛋白腖水)進行後增菌(4h),使沙門氏菌的數量大大增加。比上述標準的ELISA法樣品制備過程縮短了一半的時間。ELISA方法本身,則僅需要大約2h而已(其中30min是操作時間,90min是孵育時間)。相比之下,黎兆滾等人的方法可在27h內完成,比上述方法縮短了一半的時間,頗值得推廣應用。最新式的沙門氏菌免疫學檢測法,利用經特異性抗體敏化的免疫色譜卡片為基礎。幾滴樣品加到卡片上,結果可以直接用肉眼讀出。免疫色譜卡片極易操作,且由於無需要特殊設備,很適合小型實驗室使用。盡管卡片檢測法與ELISA法一樣需要對樣品進行增菌處理,但它(卡片法)本身通常需時不超過10min,如果採用黎兆滾等人的樣品制備法,則可使操作時間更為縮短。
3、以核酸為基礎的方法
細胞核酸DNA和RNA是唯一一類可以攜帶信息的大分子。由於所有的細胞都含有這種分子,可以利用它作為檢測的標靶。標靶通常是一個特異性核酸序列,它可通過以補體核酸分子作為探針來檢出。與免疫學方法相似,探針也需要加附適當的標記,如放射性同位素、酶或發光的標識物。Fitts等人在食品沙門氏菌檢測中引入了第一代DAN—RNA雜交技術,此法應用的探針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的傷寒沙門氏菌DNA片段,其敏感性高,經大約48h的增菌步驟後,檢測極限可達108個細菌/ml,但由於要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只能在專門的實驗室應用,此方法的優點都被抵消了。為此,以核酸雜交為基礎的第二代技術—比色計目前已發展起來。這種方法依賴於沙門氏菌核糖體RNA(rRNA)—核糖體發育過程中儲存的核酸成分的檢測。核糖體是細胞蛋白質合成器的一部分,每個細菌細胞中存在5000~20000個復制體,而相比之下染色體DNA復制體僅2~10個。這種天然富含rRNA標靶序列的情況使得用無輻射計檢測成為可能,同時又保持了與放射性同位素方法相當或更高的敏感性。其另一優點是由於rRNA為單鏈(而DNA為雙鏈),雜交前無需經過變性步驟。要得到陽性結果,此法需要105個靶細胞/ml,因此對沙門氏菌檢測來說,需要進行預增菌和選擇性增菌,總共約50h。rRNA探針法比沙門氏菌ELISA法更耗時,但二者成本相近。食品細菌檢測法的最新進展是在化學擴增體系方面的發展,即聚合酶鏈反應(PCR),用該體系可對制備好的樣品進行細菌DNA擴增,以便更易於用諸如凝膠電泳法或比色型ELISA法檢測。用於檢測沙門氏菌和其它以食物為載體的病原的PCR方法業已建立,其中一些方法顯示了極好的敏感性。但該法較難自動化,且必需經選擇性增菌以稀釋可能幹擾檢測反應的某些成分。一個完整的以PCR為基礎的方法,需要2天才能完成,很大程度上抵銷了其高敏感性的優點,但這種方法對那些含沙門氏菌較少或沙門氏菌「致傷」嚴重難以復甦而仍保有沙門氏菌rRNA的樣品尤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