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解決市場失靈問題的最有效手段是什麼
①為了消除壟斷的影響,政府可以採取反壟斷政策。針對不同形式的壟斷,政府可以分別或同時採取行業的重新組合和處罰等手段,而這些手段往往是依據反壟斷法來執行的。
②解決外部性的問題有三種方法:第一種政府徵收庇古稅;第二種企業合並(兩家人變一家人);第三種規定財產所有權。通過嚴謹的數學驗證證明這三種方法都是可以達到帕累托有效的。
③解決公共物品的供給是消除公共物品所造成的市場失靈的關鍵。可以由政府運用「維克里-克拉克-格羅夫斯」機制,要求每個人如實匯報自己的保留價格,並按此保留價格來決定收稅的數量。政府來決定到底如何生產和生產多少公用物品。還可以運用中央集權制和投票的方法。
④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的方法;第一種,緩解或控制逆向選擇的辦法主要有兩種:
(1)政府履行其管理經濟的職能,對市場進行有效的干預。
(2)利用市場信號,通過信號顯示和信號甄別方式來緩解逆向選擇問題。市場信號甄別在進行市場交易之前,信息劣勢方首先以某種方式使得信息優勢方不得不發出表明自身特徵、品質、類型等的信號,以供信息劣勢方辨別、解讀,從而改變自己在市場交易中所處信息劣勢地位的行為。市場信號的有效性應建立在對市場中的假信號堅決清除基礎之上,而法律的有效性是能否清除假市場信號的關鍵;第二種道德風險的應對:風險分擔。第三種:委託-代理問題的應對:激勵機制的設計。例如:效率工資和分成制。
㈡ 微觀經濟學角度 如何解決市場失靈問題
市場失靈是指市場無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勞務的情況。對經濟學家而言,這個詞彙通常用於無效率狀況特別重大時,或非市場機構較有效率且創造財富的能力較私人選擇為佳時。另一方面,市場失靈也通常被用於描述市場力量無法滿足公共利益的狀況。在此著重於經濟學主流的看法。經濟學家使用模型化理論解釋或了解這個狀況,市場失靈的二個主要原因為成本或利潤價格的傳達不適切,進而影響個體經濟市場決策機制。
次佳的市場結構。
市場失靈在某些經濟體的存在通常引起究竟應否由市場力量引導運作的爭論。而這也產生要用什麼來取代市場的爭議。最常見對市場失靈的反應是由政府部門產出部份產品及勞務。然而,政府幹預亦可能造成非市場的失靈。
市場失靈的原因:
1、公共產品。經濟社會生產的產品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私人物品,一類是公共物品。簡單地講,私人物品是只能供個人享用的物品,例如食品、住宅、服裝等。而公共物品是可供社會成員共同享用的物品。嚴格意義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非競爭性是指一個人對公共物品的享用並不影響另一個人的享用,非排他性是指對公共物品的享用無需付費。例如國防就是公共物品。它帶給人民安全,公民甲享用國家安全時一點都不會影響公民乙對國家安全的享用,並且人們也無需花錢就能享用這種安全。
2、壟斷。對市場某種程度的(如寡頭)和完全的壟斷可能使得資源的配置缺乏效率。對這種情況的糾正需要依靠政府的力量。政府主要通過對市場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的干預來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率。這方面的干預屬於政府的產業結構政策。
3、外部影響。市場經濟活動是以互惠的交易為基礎,因此市場中人們的利益關系實質上是同金錢有聯系的利益關系。例如,甲為乙提供了物品或服務,甲就有權向乙索取補償。當人們從事這種需要支付或獲取金錢的經濟活動時,還可能對其他人產生一些其他的影響,這些影響對於他人可以是有益的,也可以是有害的。然而,無論有益還是有害,都不屬於交易關系。這些處於交易關系之外的對他人的影響被為外部影響,也被稱為經濟活動的外在性。例如,建在河邊的工廠排出的廢水污染了河流對他人造成損害。工廠排廢水是為了生產產品賺錢,工廠同購買它的產品的顧客之間的關系是金錢交換關系,但工廠由此造成的對他人的損害卻可能無需向他人支付任何賠償費。這種影響就是工廠生產的外部影響。當這種影響對他人有害時,就稱之為外部不經濟。當這種影響對他人有益時就稱之為外部經濟。比如你擺在陽台上的鮮花可能給路過這里的人帶來外部經濟。
4、非對稱信息。由於經濟活動的參與人具有的信息是不同的,一些人可以利用信息優勢進行欺詐,這會損害正當的交易。當人們對欺詐的擔心嚴重影響交易活動時,市場的正常作用就會喪失,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也就失靈了。此時市場一般不能完全自行解決問題,為了保證市場的正常運轉,政府需要制定一些法規來約束和制止欺詐行為。在宏觀調控時要把握兩個原則:一是政府盡量不參與資源配置;二是一旦參與要以市場的手段來進行。針對市場失靈的三大表現,作為經濟主體的各級政府,發揮應有的經濟職能解決市場失靈問題,可以採取如下對策。
㈢ 簡述導致市場失靈的原因
導致市場失靈的主要原因有公共產品供給不足、市場壟斷、外部影響、非對稱信息、收入分配不公平。具體如下:
1、公共產品供給不足:公共產品具有非排它性和非競爭性。生產公共產品與市場機制的作用是矛盾的,生產者是不會主動生產公共產品的。而公共產品是全社會成員所必須消費的產品,它的滿足狀況也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福利水平。這樣一來公共產品生產的滯後與社會成員與經濟發展需要之間的矛盾就十分尖銳。
2、市場壟斷:對市場某種程度的(如寡頭)和完全的壟斷,可能使得資源的配置缺乏效率,減弱了競爭的程度,使競爭的作用下降。一旦企業獲利依賴於壟斷地位,競爭與技術進步就會受到抑制。
3、外部負影響:外部負效應是指某一主體在生產和消費活動的過程中,對其它主體造成的損害。外部負效應實際上是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成本外部化,但生產或消費單位為追求更多利潤或利差,會放任外部負效應的產生與蔓延。
4、非對稱信息:由於經濟活動的參與人具有的信息是不同的,一些人可以利用信息優勢進行欺詐,這會損害正當的交易。當人們對欺詐的擔心嚴重影響交易活動時,市場的正常作用就會喪失,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也就失靈。
5、收入分配不公平:由於市場存在的局限性,如果僅僅依靠市場來配置資源,會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低下、資源浪費;社會經濟不穩定,發生經濟波動和混亂;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導致嚴重的兩極分化。
拓展資料:
1.市場失靈是指:通過市場價值規律這個看不見的手無法實現資源最佳配置、效率最高的情況, 原因是當商品或服務的邊際社會收益超過邊際社會成本時,市場無法或不願意提供該類產品或服務。
2.一般認為市場失靈的原因有四點: 一,市場壟斷 二,非對稱信息 三,商品的外部性 四,公共物品的存在 以上因素造成資源得不到最優配置。
①為了消除壟斷的影響,政府可以採取反壟斷政策。針對不同形式的壟斷,政府可以分別或同時採取行業的重新組合和處罰等手段,而這些手段往往是依據反壟斷法來執行的。
②解決公共物品的供給是消除公共物品所造成的市場失靈的關鍵。
③外部性是造成市場失靈的重要原因,解決這一問題的政策主要包括:稅收和補貼、政府直接調節以及明確產權和談判三種手段。
㈣ 市場失靈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並說明理由和解決方案
造成市場失靈的主要原因是:公共產品、壟斷、外部影響、非對稱信息。原因為:1、公共產品 經濟社會生產的產品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私人物品,一類是公共物品。簡單地講,私人物品是只能供個人享用的物品,例如食品、住宅、服裝等。而公共物品是可供社會成員共同享用的物品。嚴格意義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非競爭性是指一個人對公共物品的享用並不影響另一個人的享用,非排他性是指對公共物品的享用無需付費。例如國防就是公共物品。它帶給人民安全,公民甲享用國家安全時一點都不會影響公民乙對國家安全的享用,並且人們也無需花錢就能享用這種安全。 2、壟斷 對市場某種程度的(如寡頭)和完全的壟斷可能使得資源的配置缺乏效率。對這種情況的糾正需要依靠政府的力量。政府主要通過對市場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的干預來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率。這方面的干預屬於政府的產業結構政策。 3、外部影響市場經濟活動是以互惠的交易為基礎,因此市場中人們的利益關系實質上是同金錢有聯系的利益關系。例如,甲為乙提供了物品或服務,甲就有權向乙索取補償。當人們從事這種需要支付或獲取金錢經濟活動時,還可能對其他人產生一些其他的影響,這些影響對於他人可以是有益的,也可以是有害的。然而,無論有益還是有害,都不屬於交易關系。這些處於交易關系之外的對他人的影響被為外部影響,也被稱為經濟活動的外在性。例如,建在河邊的工廠排出的廢水污染了河流對他人造成損害。工廠排廢水是為了生產產品賺錢,工廠同購買它的產品的顧客之間的關系是金錢交換關系,但工廠由此造成的對他人的損害卻可能無需向他人支付任何賠償費。這種影響就是工廠生產的外部影響。當這種影響對他人有害時,就稱之為外部不經濟。當這種影響對他人有益時就稱之為外部經濟。比如你擺在陽台上的鮮花可能給路過這里的人帶來外部經濟。4、非對稱信息 由於經濟活動的參與人具有的信息是不同的,一些人可以利用信息優勢進行欺詐,這會損害正當的交易。當人們對欺詐的擔心嚴重影響交易活動時,市場的正常作用就會喪失,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也就失靈了。此時市場一般不能完全自行解決問題,為了保證市場的正常運轉,政府需要制定一些法規來約束和制止欺詐行為。
㈤ 論述題:1試述市場失靈的原因及解決市場失靈的主要途徑
外部負效應會導致市場失靈。外部負效應是指某一主體在生產和消費活動的過程中,對其它主體造成的損害。外部負效應實際上是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成本外部化,但生產或消費單位為追求更多利潤或利差,會放任外部負效應的產生與漫延。如化工廠,它的內在動因是賺錢,為了賺錢對來講最好是讓工廠排出的廢水不加處理而進入下水道、河流、江湖等,這樣就可減少治污成本,增加利潤。從而對環境保護、其它的生產和居民的生活帶來危害。社會若要治理,就會增加負擔。
消除外部性導致市場失靈的傳統方法
1、使用稅收和補貼手段。
(1)對負外部性的可以使用稅收手段,使得的私人成本等於社會成本,從而使得資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2)對正外部性的給予補貼,使私人收益等於社會收益,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2、也可以通過合並相關的方法使外部性得以「內部化」
例如:a
是產生負外部性的,b
為a
受害者,可以將a、b
兩個合並,從而使得負外部性消失。
3、明晰產權,外部性之所以存在並導致資源配置失當都是由於產權界定不清晰。
科斯定理:只要財產權是明確的,並且交易成本是零或者很小,那麼無論在開始時將財產權賦予誰,市場均衡的最終結果都是有效率的,實現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最優。進一步看,還可以認為,一旦考慮到交易成本,產權的初始界定對於經濟運行的效率就會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從而可以引申出一個重要結論:不同產權制度,會導致不同的資源配置效率。
科斯定理提供了一種通過市場機制解決外部性問題的一種新的思路和方法。美國和一些國家先後實行了污染排放權或排放指標的交易。
㈥ 試說明市場失靈產生的原因及解決的辦法
市場失靈是指市場無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勞務的情況。對經濟學家而言,這個詞彙通常用於無效率狀況特別重大時,或非市場機構較有效率且創造財富的能力較私人選擇為佳時。另一方面,市場失靈也通常被用於描述市場力量無法滿足公共利益的狀況。在此著重於經濟學主流的看法。經濟學家使用模型化理論解釋或了解這個狀況,市場失靈的二個主要原因為成本或利潤價格的傳達不適切,進而影響個體經濟市場決策機制。
次佳的市場結構。
市場失靈在某些經濟體的存在通常引起究竟應否由市場力量引導運作的爭論。而這也產生要用什麼來取代市場的爭議。最常見對市場失靈的反應是由政府部門產出部份產品及勞務。然而,政府幹預亦可能造成非市場的失靈。
市場失靈的原因:
1、公共產品。經濟社會生產的產品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私人物品,一類是公共物品。簡單地講,私人物品是只能供個人享用的物品,例如食品、住宅、服裝等。而公共物品是可供社會成員共同享用的物品。嚴格意義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非競爭性是指一個人對公共物品的享用並不影響另一個人的享用,非排他性是指對公共物品的享用無需付費。例如國防就是公共物品。它帶給人民安全,公民甲享用國家安全時一點都不會影響公民乙對國家安全的享用,並且人們也無需花錢就能享用這種安全。
2、壟斷。對市場某種程度的(如寡頭)和完全的壟斷可能使得資源的配置缺乏效率。對這種情況的糾正需要依靠政府的力量。政府主要通過對市場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的干預來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率。這方面的干預屬於政府的產業結構政策。
3、外部影響。市場經濟活動是以互惠的交易為基礎,因此市場中人們的利益關系實質上是同金錢有聯系的利益關系。例如,甲為乙提供了物品或服務,甲就有權向乙索取補償。當人們從事這種需要支付或獲取金錢的經濟活動時,還可能對其他人產生一些其他的影響,這些影響對於他人可以是有益的,也可以是有害的。然而,無論有益還是有害,都不屬於交易關系。這些處於交易關系之外的對他人的影響被為外部影響,也被稱為經濟活動的外在性。例如,建在河邊的工廠排出的廢水污染了河流對他人造成損害。工廠排廢水是為了生產產品賺錢,工廠同購買它的產品的顧客之間的關系是金錢交換關系,但工廠由此造成的對他人的損害卻可能無需向他人支付任何賠償費。這種影響就是工廠生產的外部影響。當這種影響對他人有害時,就稱之為外部不經濟。當這種影響對他人有益時就稱之為外部經濟。比如你擺在陽台上的鮮花可能給路過這里的人帶來外部經濟。
4、非對稱信息。由於經濟活動的參與人具有的信息是不同的,一些人可以利用信息優勢進行欺詐,這會損害正當的交易。當人們對欺詐的擔心嚴重影響交易活動時,市場的正常作用就會喪失,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也就失靈了。此時市場一般不能完全自行解決問題,為了保證市場的正常運轉,政府需要制定一些法規來約束和制止欺詐行為。在宏觀調控時要把握兩個原則:一是政府盡量不參與資源配置;二是一旦參與要以市場的手段來進行。針對市場失靈的三大表現,作為經濟主體的各級政府,發揮應有的經濟職能解決市場失靈問題,可以採取如下對策。
首先,政府要做好提供公共物品的工作,搞好基礎設施建設以保證整個國民經濟有良好的「硬體條件」。同時,政府還要承擔起那些投資規模大、資金回收期長而又是對經濟發展起重大影響作用的項目,如國防建設、教育、醫療衛生、南水北調、西電東送、西氣東輸、三峽工程等等。這樣,既解決了市場不能提供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給問題,保證了國民經濟正常運行;同時,政府投資在過程中還可以解決相當一部分下崗工人的再就業問題,也可以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投資和生產,從而推動經濟的繁榮。近些年來,我國政府連年發行國債以專門促進基礎設施建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些帶有行政壟斷性質的經營性行業,政企不分、以行政權力阻止商業競爭對手進入其市場壟斷范圍。其高經濟收益的取得是與行業的行政壟斷地位聯系在一起的,含有大量的非公平競爭因素。長此以往,諸如此類的市場失靈現象就會嚴重阻礙市場經濟的運行和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對於經濟發展中的壟斷問題和其他不正當競爭問題,政府要站在仲裁者的立場,通過建立健全各項法律法規並嚴格執法加以解決。
第二,政府要建立良好的政治、經濟、法律等制度和具體的運行體制,制定各級各類中長期的發展規劃,降低交易成本,為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軟體條件」。制度或體制是一個國家的經濟正常運行的基本保障,如缺乏良好的激勵制度,個人或企業的勤奮勞作未能獲得應有的報酬,就會降低其工作積極主動性,小而言之是企業的損失,若社會的大氣候如此,損失的就是國家了。再如若某人被搶劫而無人問津,沒有一個健全的制度能夠保證其財產安全或財產所有權,這個社會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經濟秩序和經濟安全。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諾斯甚至將制度的變遷視為經濟增長的原因,可見制度建設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從我國經濟發展的現狀來說,當務之急是完善財產制度和市場經濟制度。《決定》也指出,要加強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的制定和研究,提出發展的重大戰略、基本任務和產業政策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
第三,政府還需要利用利率、國債、匯率、稅收、預算等經濟調控手段來「熨平」經濟周期,使經濟導入持續穩定的發展。凱恩斯的國家干預使西方世界走出了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的夢魘;1998年以來我國政府的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支撐我國順利走過了亞洲金融危機的歲月,而且5年來一直保持7%以上的GDP的增長率,成為世界經濟的「一枝獨秀」。制定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要以國家的宏觀目標和總體要求為主要依據,發揮財政政策的功能,促進經濟增長、優化結構、調節收入;發揮貨幣政策的作用,保持幣值穩定、貨幣供求總量的平衡。
第四,政府要通過收入政策、稅收政策和其他相關政策,努力縮小地區之間的差異,城鄉之間的差距,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要加強對區域發展的協調和指導,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有效發揮中部地區綜合優勢,支持中西部地區加快改革發展,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鼓勵東部有條件地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我國90年代末,作出的西部大開發戰略其背景就是考慮到東部、中部與西部經濟發展的差距拉大引發了問題以及縮小差距所能帶來的收益前景,抓住了世紀之交的歷史機遇有目標、分階段的推進西部地區的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近期中央再次作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略決策,也是看到東北地區制度滯後、技術落後、下崗人數眾多等情況,抓住重工業化時代的到來的機遇而作出的正確決策。在收入分配方面,政府要進行效率與公平兼顧的導向,通過政策的傾斜,對不同地區和社會成員之間進行公平與否的評價和調整。通過轉移支付、完善稅收制度、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以扶持弱勢群體,調節公眾的心理平衡,達到維護經濟穩定發展的目的。
最後,政府在實現其調節職能時,要注意不斷提高面對突發事件的快速反應能力。「SARS」的傳播是對我國政府的執政能力的考驗。「SARS」之所以對經濟影響很大,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一點是人們心理上的「不確定性」,即不知道如何預防、如何治療、何時結束、何時卷土重來等等。產生這些不確定的原因是信息沒有及時、精確、有效的披露和傳達。面對目前經濟全球化、系統開放化、行為自由化的社會,政府的效率高低衡量標准就是能否在最短的時間里,付出最小的代價而得到最優的方案來解決問題,實現對宏觀經濟的有效調控。所以,不論對於醫療衛生問題,還是金融危機、經濟安全問題,甚至國防安全問題,政府的工作效率要不斷提高。我國正處於有史以來發展的最好時機。我們要在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的指引下,加快轉變政府職能,不斷提高政府的調控能力和應變能力,彌補市場失靈的缺陷,保障我國國民經濟正常運行和健康、穩定、持續地增長。
㈦ 怎樣簡單的介紹市場失靈的原因和解決辦法
原因:公共產品,壟斷,外部影響,非對稱信息
解決方法:針對市場失靈的原因,可以採取不同的矯正措施。
(1)為了消除壟斷的影響,政府可以採取反壟斷政策。針對不同形式的壟斷,政府可以分別或同時採取行業的重新組合和處罰等手段,而這些手段往往是依據反壟斷法來執行。對反壟斷法及其執行的進一步說明。
行業的管制主要是對那些不適合於過度競爭的壟斷行業,如航空航天、供水等行業所採取的補救措施。這時,政府往往在保留壟斷的條件下,對壟斷行業實行價格控制或者價格和產量的雙重控制、稅收或補貼以及國家直接經營等管制措施。對上述政策的進一步說明。
(2)解決公共物品的供給是消除公共物品所造成的市場失靈的關鍵。做到這一點,可以依靠市場和非市場的集體決策兩種方式。利用市場決定公共物品的最優供給量的過程是通過消費者在既定收入和對公共物品偏好的條件下的個體需求曲線,在既定的供給量下加總所有消費者願意支付的價格,從而得到公共物品的市場需求曲線。然後,根據公共物品的生產成本得出的供給曲線與該需求曲線的均衡,決定公共物品的最優供給量。
公共物品供給量也可以利用具有集體性、非市場性和規則性特點的公共選擇。公共選擇的規則多採用一致同意和多數票規則。
(3)外部經濟效果是造成市場失靈的重要原因,解決這一問題的政策主要包括:稅收和補貼、政府直接調節以及明確產權和談判三種手段。稅收和補貼政策是向施加負的外部經濟效果的廠商徵收恰好等於邊際外部成本的稅收,而給予產生正的外部經濟效果的廠商等於邊際外部利益的補貼的一種手段,目的是使得廠商以社會收益和社會成本進行決策。直接調節是政府通過行政或法律的手段強行控制外部經濟影響,也可以將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經濟單位合並。
科斯定理的結論也被用來解決外部影響問題。科斯定理建議:政府無須對外部經濟影響性進行直接的調節,只要明確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當事人雙方的產權,通過市場談判就可以解決外部影響。
消除市場失靈的政策是根據不同的原因設計的,它們在一定的條件下起作用
㈧ 如何避免市場失靈
外部負效應會導致市場失靈。外部負效應是指某一主體在生產和消費活動的過程中,對其它主體造成的損害。外部負效應實際上是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成本外部化,但生產或消費單位為追求更多利潤或利差,會放任外部負效應的產生與漫延。如化工廠,它的內在動因是賺錢,為了賺錢對企業來講最好是讓工廠排出的廢水不加處理而進入下水道、河流、江湖等,這樣就可減少治污成本,增加企業利潤。從而對環境保護、其它企業的生產和居民的生活帶來危害。社會若要治理,就會增加負擔。
政府消除外部性導致市場失靈的傳統方法
1、使用稅收和補貼手段。
(1)政府對負外部性的企業可以使用稅收手段,使得企業的私人成本等於社會成本,從而使得資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2)政府對正外部性的企業給予政府補貼,使私人收益等於社會收益,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2、政府也可以通過合並相關企業的方法使外部性得以「內部化」
例如:a
是產生負外部性的企業,b
為a
企業受害者,可以將a、b
兩個企業合並,從而使得負外部性消失。
3、明晰產權,外部性之所以存在並導致資源配置失當都是由於產權界定不清晰。
科斯定理:只要財產權是明確的,並且交易成本是零或者很小,那麼無論在開始時將財產權賦予誰,市場均衡的最終結果都是有效率的,實現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最優。進一步看,還可以認為,一旦考慮到交易成本,產權的初始界定對於經濟運行的效率就會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從而可以引申出一個重要結論:不同產權制度,會導致不同的資源配置效率。
科斯定理提供了一種通過市場機制解決外部性問題的一種新的思路和方法。美國和一些國家先後實行了污染排放權或排放指標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