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腹瀉的症狀
腹瀉(diarrhea)是一種常見症狀,是指排便次數明顯超過平日習慣的頻率,糞質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過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膿血、粘液。腹瀉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門不適、失禁等症狀。腹瀉分急性和慢性兩類。急性腹瀉發病急劇,病程在2~3周之內。慢性腹瀉指病程在兩個月以上或間歇期在2~4周內的復發性腹瀉。
伴隨症狀
腹瀉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很多疾病的一個共同表現,它同時可伴有嘔吐、發熱、腹痛、腹脹、黏液便、血便等症狀。伴有發熱、腹痛、嘔吐等常提示急性感染;伴大便帶血、貧血、消瘦等需警惕腸癌;伴腹脹、食慾差等需警惕肝癌;伴水樣便則需警惕霍亂弧菌感染。此外,腹瀉還可引起脫水、營養不良,表現為皮膚乾燥、眼球下陷、舌乾燥、皮膚皺褶。 長期慢性腹痛腹瀉常見於: 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大腸炎:腹瀉每日數次至10次以上,可為膿血便、粘液血便或血便。腹痛輕者為隱痛,典型者為絞痛,有腹痛——便意——緩解的特點。全身表現為發熱、乏力、消瘦,常伴有皮膚、粘膜、關節、肝、腎、眼、口腔等系統的表現。並發症有:中毒性結腸擴張、腸穿孔、大出血、癌變等等。 克隆病:名稱較多,如末端回腸炎、局限性腸炎、肉芽腫性腸炎、節段性腸炎等。發病多在中青年,男稍多於女。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發熱、營養障礙、不全性腸梗阻、腹部內瘺或外瘺等。重症患者遷延不愈,預後不良。治療:本病尚無特效療法。應以全身治療為基礎,輔以手術治療,並防止復發。 腸結核:常與腸外結核並存,臨床表現有:腹部隱痛鈍痛,多發生在右下腹,也可臍周或遍及全腹。由於病變直接影響到腸的消化與吸收功能,常有消瘦、全身虛弱等現象。可能發生的並發症有:腸梗阻、腸穿孔、出血。治療:抗結核葯物,手術等。
B. 嬰幼兒腹瀉應與哪些疾病鑒別
(1)嬰幼兒腹瀉時,如大便無白細胞或偶見少量白細胞者,為侵襲性細菌以外的病因引起的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瀉,常由於小腸受腸毒素或其他因素作用使分泌增加和吸收減少所致,包括病毒、非侵襲性細菌、寄生蟲(梨形鞭毛蟲)等腸道內感染以及腸道外感染與非感染性因素(如喂養不當)等,多為水瀉或伴脫水症狀。應與下列疾病相鑒別:
①生理性腹瀉:多見於6 個月以下的嬰兒,患兒外觀較虛胖,出生後不久即大便次數增多,稀薄,呈黃綠色,但不伴嘔吐,食慾好,體重增加正常,無其他症狀,喂養時添加輔食後可自愈。
②導致小腸吸收功能障礙的各種疾病:如乳糖酶缺乏、蔗糖-異麥芽糖酶缺乏、葡萄糖- 半乳糖吸收不良、失氯性腹瀉、短腸綜合征、腸激酶缺乏、原發性膽酸吸收不良、無β - 脂蛋白血症、粥樣瀉(谷蛋白腸病)、牛奶蛋白過敏、大豆蛋白過敏及小麥蛋白過敏等,以上疾病均為少見病,且發病較早,為慢性腹瀉。患雙糖脂酶缺乏、單糖轉運障礙、蛋白過敏或谷蛋白腸病時,去除有關食物則病情緩解,可根據各病特點進行鑒別。
(2)嬰幼兒腹瀉時,如大便中有較多的白細胞,表明結腸或末端回腸有侵襲性炎症病變。常由於各種侵襲性細菌感染所致,大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中毒症狀。此時僅憑臨床表現往往難以區別,必要時須作大便細菌培養。並需與下列疾病鑒別。
①細菌性痢疾:1 歲以內嬰兒痢疾的臨床表現多不典型,常無里急後重或黏液血便,相反,近幾年來發現某些埃希大腸桿菌等引起的腹瀉,大便可一過性出現較多膿球,極易誤診為菌痢。但菌痢是一種傳染病,若注意進行流行病學的調查,多數可詢問出接觸史,且大便鏡檢可見較多的膿細胞、紅細胞和吞噬細胞,並能培養出痢疾桿菌。
②嬰幼兒急性出血壞死性腸炎:本病中毒症狀嚴重,具有腹瀉、腹脹、便血、高熱及嘔吐五大症狀。早期呈水樣便,繼而轉為暗紅色、果醬樣或血性大便。腹脹多較嚴重。可早期出現休克現象,甚至出現昏迷、驚厥。大便隱血試驗強陽性,腹部X 線片見小腸局限性充氣擴張、腸間隙增寬等。
③阿米巴痢疾:本病大便中雖有白細胞而數量較少,可見有大量紅細胞,並可查到阿米巴滋養體,無明顯的全身中毒症狀。
C. 人拉稀是得了什麼病
腹瀉是指排出異常稀薄的大便,或含有未消化食物,甚或膿血,並且排便次數頻密,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門周圍不適、失禁等症狀。腹瀉極少是嚴重疾病的症狀,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療。但由於腹瀉會丟失大量的腸液,多次腹瀉後可造成血液中的電解質紊亂,特別是鉀離子丟失過多,造成全身不適。如果腹瀉持續不止或伴有膿血便、劇烈嘔吐或高熱,應到立即醫院就診。
一、腹瀉的自我診斷要點
伴隨的症狀
可能的診斷
急性腹瀉,水樣便,可伴有(或不伴有)發熱,臍周疼痛 胃腸炎,多為食用不潔、變質或使用過敏的食物引起
急性腹瀉伴有發熱等全身症狀,並發現大便中帶膿血 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但也不能排除潰瘍性結腸炎
慢性腹瀉伴發熱 常見於慢性痢疾、血吸蟲病、腸結核和結腸癌等
慢性腹瀉還有間歇性便秘 結腸過敏、直腸或結腸息肉,還須排除結腸癌
糞便呈醬紅色或血水樣,含有膿血小塊,量較多且有惡臭 急性阿米巴痢疾
糞便量多,惡臭異常,呈灰白色油脂狀 一般為脂肪消化及吸收障礙所致的腹瀉
嚴重腹瀉,伴有劇烈嘔吐、發熱、嚴重脫水,糞便呈米泔水樣,病情凶險 可能為霍亂和副霍亂
常見腹瀉的病因及治療
夏季是菌痢的高發季節,此時,沙門氏菌腸炎、由輪狀病毒引起的腹瀉也到了發病高峰期。由於三者在臨床上均有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易混淆診斷。此外,菌痢與沙門氏菌腸炎在抗生素的使用上不盡相同,而輪狀病毒性腹瀉則不需要用抗生素。因此,對三者加以鑒別,於及時治療有重要意義。
菌痢多由食用不潔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引起發病,1歲以內幼兒少見,首發症狀為先瀉後吐,同時有腹痛,以左下腹痛為主,腹瀉的特點是便次頻繁,每日大便次數超過十次,甚至更多,但大便量少,大便性狀為粘液或膿血便,里急後重明顯,大便鏡檢滿視野白細胞,大使培養可查到志賀氏菌。氟哌酸為目前最佳抗痢葯物。
沙門氏菌腸炎多由食用不潔食物如牛奶、蛋類、家禽、內臟等引起發病,1歲以內幼兒多見。首發症狀為先吐後瀉,常有嘔吐,以臍周腹痛為主,每日便次在3-10次,大便量多,大便性狀為水樣帶粘液,里急後重不明顯,大便鏡檢白細胞總數多正常,大便培養可找到沙門氏菌,治療葯物選用復方新話明、氯黴素、氨苄青黴素或第三代頭孢菌素。
輪狀病容是6歲以下幼童非細菌性腹瀉的主要病原,以6個月~2歲小兒發病率最高。輪狀病毒性腹瀉首發症狀為嘔吐、咳嗽,腹瀉每日3-10次,大便為稀便、水樣或蛋花樣。有酸臭味,無粘液及膿血,大便鏡檢、大便培養均陰性,血象不高,病毒檢測可分離出輪狀病毒。如果沒有繼發細菌感染,可不用抗菌葯物。
抓「肚筋」醫治拉肚子
因受涼而引起的拉肚,可用抓「肚筋「的方法來治療。讓患者俯卧於床上,可在患者兩肩胛骨內側分別抓住一根較粗的筋「即肚筋」。抓住此筋提起來,再猛地松開,這樣左右如是幾次,便有奇效。
什麼是腹瀉?�
腹瀉是消化系統疾病中的一種常見症狀,系指排便次數多於平時,糞便稀薄,含水量增加,有時脂肪增多,帶有不消化物,或含有膿血。正常人一般每天排便1次,個別人每2~3天排便1次,或每天2~3次,且糞便成形,不應稱為腹瀉。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和手術後的病人常常會發生直腸性便秘,此時由於糞便嵌塞於直腸腔內,刺激直腸粘膜,可有排便次數增加,且伴有里急後重感,有時還會有粘液排出,也不應列為腹瀉,其實際上是嚴重的便秘,這種便秘需灌腸或用手挖幫助排便,醫學上稱之為假性腹瀉。
腹瀉怎樣分類?�
腹瀉是一種症狀,其發病機理相當復雜,引起腹瀉的疾病也很多,因此,腹瀉有各種不同的分類方法:
(1)根據病程長短,分為急性腹瀉與慢性腹瀉兩種。
急性腹瀉是指排便次數增多,並呈不同程度的稀便,往往伴有腸痙攣所致的腹痛,病程在兩個月以內者;臨床上,如腹瀉持續或反復超過兩個月,可稱為慢性腹瀉。當然,這種區分是人為的,腹瀉病程超過兩個月固然可稱為慢性腹瀉,但病史短於兩個月者亦未必全為急性,其中一些病例可能是慢性腹瀉的初期,或臨床表現不明顯的慢性病例的初次發作,在實際診斷時,必須與急性腹瀉互相參照。
(2)根據病理生理的特點可分為:
a 滲出性腹瀉
b 分泌性腹瀉
c 滲透性腹瀉
d 吸收不良性腹瀉
e 胃腸蠕動加速性腹瀉
(3)按解剖部位可分為:
a 胃原性腹瀉
b 腸原性腹瀉
c 胰原性慢性腹瀉
d 內分泌失常性腹瀉
e 功能性腹瀉
其中,腸原性腹瀉根據病因不同可分為:
a 病原感染性腹瀉
b 炎症非感染性腹瀉
c 腫瘤性腹瀉
d 消化不良和吸收障礙性腹瀉
e 食物( 中毒、過敏)性腹瀉
f 葯物作用或化學品中毒性腹瀉
g 功能性腹瀉
如何根據腹瀉一症推測疾病?
腹瀉一症,若結合患者病史、症狀、體征等方面表現,可以有助於進一步推測腹瀉的病因。
(1)從年齡來分析:兒童腹瀉多為輪狀病毒感染、雙糖酯酶缺乏症、先天性氯瀉、腸系膜淋巴結核和胰腺纖維囊性變;青壯年腹瀉多為功能性腹瀉與潰瘍性腸結核;中年或老年腹瀉常為結腸癌。
(2)從性別分析:甲狀腺功能亢進症引起的功能性腹瀉多見於女性,而結腸憩室與結腸癌多見於男性。
(3)從籍貫和職業分析:居住於長江中下游一帶的農民與漁民,頻繁與疫水接觸,腹瀉時應考慮有血吸蟲感染的可能。
(4)從起病與病程分析:起病急、病程短而腹瀉次數頻繁者,應考慮各種原因引起的腹瀉,如輪狀病毒感染、沙門氏菌感染、細菌性痢疾、副溶血弧菌感染、葡萄球菌腸毒素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腸變態反應性疾病以及葯物作用和化學中毒等。若病史超過2年者,則結腸癌引起的可能性就較小;若病史達數年至數十年之久,常見於功能性腹瀉、血吸蟲病、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病;若腹瀉呈間歇性發作,常見於功能性腹瀉、吸收不良綜合征及結腸憩室炎等。
(5)從胃腸道症狀分析:從病人所呈現的胃腸症狀,尤其是腹瀉情況,可以推測病變部位在小腸或結腸。如病人便意頻繁,有里急後重感,每次排便量少,有時甚至只排出一些氣體或少量粘液而無糞質,糞便色較深,稀爛,粘凍樣,含或不含肉眼可見的血液,臭氣不重,伴下腹或左下腹持續性疼痛,腹痛於便後可稍緩解,這種腹瀉病變位於直腸和(或)乙狀結腸。
若腹瀉時無里急後重症狀,糞便色淡、量多、水樣、多泡沫或油膩狀、惡臭,無肉眼可見的血和膿,但含有不消化食物殘渣,伴臍周圍或局限於右下腹部間歇性絞痛,腸鳴音亢進,這種腹瀉病變位於小腸。
若24小時排便次數在10次以上,甚至達數十次的急性腹瀉,常見於急性感染引起的分泌性腹瀉,如霍亂和滲出性腹瀉如細菌性痢疾。而每天排便幾次的慢性腹瀉可見於許多疾病,如慢性細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腸病、血吸蟲病、潰瘍性結腸炎、直腸癌與結腸癌以及腸道激惹綜合征等。
若腹瀉與便秘交替發生,可見於潰瘍性腸結核、結腸癌、不完全性腸梗阻、結腸憩室炎、便秘而有服瀉葯的習慣者和腸道激惹綜合征,後者在便秘時,大便如「牛糞」樣,帶粘液而無膿血。
若腹瀉與進餐有關,禁食後可止瀉,這種腹瀉常見於腸內容物滲透壓升高、粘膜通透性異常和腸蠕動加速。
若在清晨或餐後發生腹瀉,常見於腸道激惹綜合征;若夜間腹瀉,使患者從睡夢中驚醒,常提示由器質性疾病引起。
(6)從全身症狀分析:若腹瀉伴有發熱者,應首先考慮引起腸道感染的各種原因,也應除外潰瘍性結腸炎、克隆病及晚期腸道癌腫。若患者顯著消瘦或營養不良,常見於小腸性腹瀉,如胰原性腹瀉、胃腸道有短路形成或其他吸收缺陷病變等,而少見於結腸性腹瀉,但結腸癌可出現惡病質,應屬例外。若腹瀉伴有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且症狀常隨情緒轉移而可用暗示暫時緩解,這種腹瀉常見於腸道激惹綜合征。
(7)從腹部體征分析:慢性腹瀉病人,如腹部可觸及包塊,常提示腫瘤或炎症性疾病。若包塊位於左下腹,應懷疑左半結腸癌、乙狀結腸憩室炎或癌腫造成腸腔狹窄引起的糞塊壅積。若包塊位於右下腹,應懷疑右半結腸癌、阿米巴或血吸蟲病性肉芽腫、腸結核、克隆病與腸放線菌病。結腸炎與結腸周圍炎形成的包塊較癌腫軟,且壓痛明顯。結腸痙攣時可觸及腸段時現時消,並不經常存在,可與器質性病變造成的包塊相鑒別。若腹部壓痛明顯,可見於克隆病、結腸憩室炎及盆腔或闌尾膿腫。若腹部膨隆並伴有腸鳴音亢進,常提示存在腸梗阻。
(8)直腸指診分析:直腸指診簡便易行,可以發現肛周有無病變以及直腸有無狹窄、癌腫或糞石,故直腸指診對於直腸癌引起腹瀉的病人,具有直接診斷的重要價值。當手指觸及堅硬而不能移動的結節狀腫塊,指套染有血跡,常提示為直腸癌。
腹瀉對人體有哪些危害?
腹瀉給人體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1)腹瀉能引起營養不良:眾所周知,胃腸道是人體吸收營養物質的唯一途徑,攝入的食物和其他營養物質在胃腸道消化和分解後,有用的部分被吸收,無用的殘渣由糞便排出。腹瀉時,人體對營養的吸收發生嚴重障礙,能量供給不足,使人感到頭昏眼花、口乾舌燥、四肢疲乏、心慌氣短,甚至出現營養不良表現。
(2)腹瀉可導致維生素缺乏:長期腹瀉可直接影響機體對維生素的吸收,引起維生素的缺乏。有些人腹瀉日久後出現皮膚頭發乾燥,頭發失去正常光澤和滋潤,間有散在性脫落,產生早禿現象,此為缺乏維生素A所致;又如,有些人出現舌炎、口角炎、多發性神經炎,這是缺乏維生素B的結果。
(3)腹瀉可引起貧血:由於消化吸收的障礙,蛋白質及其他造血原料的吸收減少,可引起貧血,出現指甲、手掌、皮膚以及口唇、和瞼結膜等處顏色蒼白,疲倦乏力,頭暈耳鳴,注意力不集中等貧血症狀,甚至可出現營養不良性水腫。
(4)腹瀉可降低身體的抵抗力:腹瀉引起的營養不良、貧血及維生素缺乏等,可使人體對傳染病及各種感染的抗病能力減弱,炎症容易擴散,也可使組織再生及外傷癒合能力減弱,受傷後傷口不易癒合。
(5)腹瀉可引起水、電解質失調和酸鹼平衡紊亂:小腸粘膜病變可直接影響人體對水分的吸收,腸腔內高滲透壓會使血中部分水分向腸腔轉移,最後由大便排出,使機體丟失大量水分。當水分丟失不超過體重的5%時,機體還能代償。一旦超過5%便無法代償,從而出現一系列水、電解質失調和酸鹼平衡紊亂現象。
腹瀉時,機體不但丟失大量水分和營養物質,還會喪失大量對機體功能活動有重要意義的電解質,如鈉、鉀、鈣及鎂等。如果丟失超過一定限度,就會出現相應的機體功能紊亂。如缺鉀時,可出現心律失常、全身軟弱無力、反射減弱或消失,甚至出現呼吸肌麻痹及腸麻痹等一系列缺鉀症狀。
平時,身體內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通過呼吸排出,其餘的廢物需要經過水的運送,通過腎臟由尿排出體外。脫水時尿量因機體內水分損失而減少,甚至無尿,這就會使體內代謝產生的廢物排出減少,而在體內蓄積,使機體發生中毒症狀,稱為「酸中毒」。其臨床表現除呼吸改變外,還可見疲乏無力及神經系統症狀等。
脫水、電解質紊亂及酸中毒都會對機體產生嚴重損害,如不及時搶救,就會發生生命危險。
腹瀉對老年人損害尤為嚴重。老年人因抵抗力弱,較青壯年容易出現腹瀉,如果認為腹瀉是小病,不及時就醫,就易釀成大病,嚴重危害健康,甚至猝死。這是因為,老年人急性腹瀉易出現低血糖、心臟和腦血管意外等並發症。腹瀉時少食是常規,攝入不足則需要分解體內貯藏的肝糖原,以維持血糖穩定,而老年人沒有足夠的肝糖原貯藏物轉化為糖。正常人空腹血糖濃度為4.4~6.7mmol/L,當血糖低於3mmol/L時,就會出現疲軟、出汗、心悸、面色蒼白及暈厥等一系列低血糖症狀。血糖過低還可引起深度昏迷和猝死。
腹瀉時大量水分喪失,會使人體處於脫水狀態,導致血容量減少,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緩慢,容易形成血栓並堵塞血管。鈉、鉀、鈣、鎂,可維持血液酸鹼平衡、神經傳導功能和心跳節律,腹瀉時這些陽離子缺乏,可引起嚴重的心律紊亂,這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更為不利。
所以,老年人一旦出現腹瀉,切莫掉以輕心,應及時就醫。
腹瀉時為什麼不能隨便應用抗生素治療?
有人認為,腹瀉必然是胃腸道細菌感染,因而一旦遇到腹瀉便使用抗生素來治療,如黃連素、慶大黴素、環丙沙星、氟哌酸等。
誠然,霍亂、痢疾和一部分由大腸桿菌感染所引起的腸炎,確實是細菌感染,治療時常常需應用抗菌葯物。然而,腹瀉未必全是細菌感染胃腸道所致,如:腹部受涼引起腸蠕動加快;對乳品、魚、蝦及蟹等食物過敏引起腸的變態反應;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胰腺癌等;膽汁排出減少、雙糖酶缺乏使腸腔內存在大量未經消化而不能被吸收的溶質,引起高滲性腹瀉;外出旅行或遷居外地生活,有的人因為生活環境的改變使腸道內正常菌群的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從而發生了「菌群失調症」而引起的厭食、嘔吐、腹痛甚至腹瀉不止等症狀;有些嬰兒因飲食不當,輔食增加過快過多,造成的腹瀉等,舉不勝舉。諸如此類腹瀉便沒有細菌感染存在。還有些腹瀉,如嬰幼兒秋冬季腹瀉,成人和大孩子夏季「流行性腹瀉」和黴菌性腸炎等都不屬於通常所說的細菌感染。其中,嬰幼兒秋冬季腹瀉和夏季「流行性腹瀉」系病毒感染所引起,而黴菌性腸炎是由與各種普通細菌特性完全不同的一類黴菌引起的。既然病原不同,治療方法就不應該完全相同,所以應用抗菌葯物應當慎重。
許多抗生素,尤其是口服後,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胃腸道副作用,如惡心、嘔吐、腹瀉或食慾下降,甚至影響肝臟、腎臟和造血功能,其中以廣譜抗生素引起的胃腸道副作用較為嚴重。其原因,除化學刺激因素外(化學刺激性與劑量有關),廣譜抗生素可引起體內的菌群失調而導致二重感染是另一個重要因素。
二重感染,亦稱菌群失調症。在正常情況下,人們處於一個龐大的微生物生存的環境中,人體的皮膚粘膜和與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腔、鼻、咽、腸道等處,都寄生著一定數量的細菌,這些數量繁多的細菌,與人體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對人體不但無害,反而有益。其中腸道的正常菌群,在食物的消化吸收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而且,腸道正常的菌群還對危害人體健康的致病菌有著強大的抑製作用,可以有效地抑制它們的生長繁殖,這對人體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在醫學上稱為生態平衡。
抗生素特別是廣譜抗生素的應用,往往使體內各處的敏感菌受到抑制,而使耐葯菌乘機在體內繁殖生長,導致二重感染。也就是說,本來用抗生素想殺滅致病菌,結果反遭致更厲害的細菌感染,其中,耐葯性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革蘭氏陰性桿菌是二重感染的主要病原。由耐葯性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所致的二重感染,主要形式為腸炎,可見,廣譜抗生素應用過程中所引起的二重感染往往會加重腹瀉。
另外,廣譜抗生素的應用使腸道內很多細菌受到抑制,這些細菌中有些具有合成維生素B族和維生素K的能力,因此,菌群失調後就可能導致維生素B復合物缺乏,可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胃腸道症狀。
腹瀉
腹瀉是指排便次數增多,水分增加便大便稀薄,或帶有膿血、脂肪等異常成分,常伴有腸鳴和腹痛。
急性腹瀉指病程在2個月以內的。腹瀉的主要原因是腸蠕動快,水分在腸道來不及完全吸收,還有的是腸道分泌過多,消化吸收障礙引起。
急性腹瀉大多是由於細菌感染所引起,如腸炎、痢疾,也有的是由於暴飲暴食,冷熱不調,消化不良導致的單純性腹瀉。
(一) 急性腹瀉的鑒別診斷
(1) 腹瀉伴里急後重,多是直腸病變;陣發性肚臍周圍痛,水樣便,腹鳴音強,多為小腸病變。
(2) 腹瀉伴嘔吐,多見胃腸炎、食物中毒。
(3) 伴發熱、腹痛,見於急性菌痢。
(4) 長期用抗生素或激素治療,應考慮菌群失調的單純腹瀉。
(5) 伴有皮疹者,見於過敏性腸炎。
(6) 每日大便量大於1000毫升,即為分泌性腹瀉。
(7) 米湯樣便,見於霍亂、副霍亂;膿血便見於阿米巴痢疾、細菌性痢疾、結腸癌;氣味臭帶有泡沫的為脂肪瀉;洗肉水樣便是急性出血性小腸炎;蛋花湯樣便是偽膜腸炎。
(二) 急性腹瀉的救護措施
(1)首先考慮腹瀉與吃過的食物的關系,留下食物標本,以排除食物中毒的可能性。及時留下大便標本送化驗,查明病因後對症治療。
(2)暫時禁食,注意腹部保暖。為防止脫水鼓勵多飲淡鹽水(加少量白糖)。已發生口渴、尿少、皮膚乾燥起皺、雙眼下陷的脫水症狀時,除口服淡鹽水外,嚴重嘔吐不能飲水或已脫水的病人,要積極進行靜脈補液。
(3) 腹瀉為感染性的,要口服抗菌葯,如黃連素、四環素
(4) 腹痛時可用阿托品、654�2、顛茄片治療,並給予局部熱敷。
(5) 腹瀉較為劇烈的可適當給以收斂止瀉葯、鞣酸蛋白、淡茶水、烤焦的饅頭片等。
(6) 消化不良的腹瀉可服用乳酶生等葯。
(7) 經上述處理不見效,病人盡快去醫院治療
D. 腹瀉,該做哪些檢查
您好,很高興能為您解答:
(一)實驗室檢查
1、常規化驗 血常規和生化檢查可了解有無貧血、白細胞增多和糖尿病以及電解質和酸鹼平衡情況。新鮮糞便檢查是診斷急、慢性腹瀉病因的最重要步驟,可發現出血、膿細胞、原蟲、蟲卵、脂肪瘤、未消化食物等。隱血試驗可檢出不顯性出血。糞培養可發現致病微生物。鑒別分泌性腹瀉和高滲性腹瀉有時需要檢查糞電解質和滲透性。
2、小腸吸收功能試驗
(1)糞脂測定:糞塗片用蘇丹Ⅲ染色在鏡下觀察脂肪滴是最簡單的定性檢查方法,糞脂含量在15%以上者多為陽性。脂肪平衡試驗是用化學方法測定每日糞脂含量,結果最准確。131碘-甘油三酯和131碘-油酸吸收試驗較簡便但准確性不及平衡試驗。糞脂量超過正常時反應脂肪吸收不良,可因小腸粘膜病變、腸內細菌過多或胰外分泌不足等原因引起。
(2)D-木糖吸收試驗:陽性者反映空腸疾病或小腸細菌過多引起的吸收不良。在僅有胰腺外分泌不足或僅累及回腸的疾病,木糖試驗正常。
(3)維生素B12吸收試驗(Schilling試驗) 在回腸功能不良或切除過多、腸內細菌過多以及惡性貧血時,維生素B12尿排泄量低於正常。
(4)胰功能試驗:功能異常時表明小腸吸收不良是由胰腺病引起的。
(5)呼氣試驗:①14C-甘氨酸呼氣試驗:在回腸功能不良或切除過多小腸以及小腸內細菌過多時,肺呼出的CO2和糞排出的CO2明顯增多。②氫呼氣試驗:在診斷乳糖或其他雙糖吸收不良,小腸內細菌過多,或小腸傳遞過速有價值。
祝患者早日康復!
E. 小兒腹瀉護理的鑒別腹瀉
小兒腹瀉又可分為生理性腹瀉和病理性腹瀉。
生理性腹瀉
有些寶寶尤其是純母乳喂養的,會在餵奶後24小時排便5~10次,大便鬆散,有奶塊或少量黏液。除腹瀉外,寶寶無其他異常情況,精神愉快、食慾正常、睡眠安穩,體重按正常速率增加,無脫水表現,大便化驗無異常。另外部分生理性腹瀉可能是對新食物不適應,一般出現在奶粉的轉換或者飲食不當等。對此父母不必擔心,只要你悉心照顧,加之寶寶對轉奶或飲食的逐漸適應,寶寶的便便就會好轉的。
病理性腹瀉
若寶寶發生腹瀉反應,請仔細觀察寶寶便便的性狀、精神狀況、尿量、體重增長的情況,並且要取嬰兒的新鮮大便進行常規檢查,經醫生檢查後,方可診斷為生理性腹瀉。
嬰幼兒腹瀉的分類
連續病程在2周以內的腹瀉為「急性腹瀉」,病程2周~2月為「遷延性腹瀉」, 病程在2個月以上或間歇期在2-4周內的復發性腹瀉為「慢性腹瀉」。不同類型的腹瀉防治方法也有所不同。
急性腹瀉的原因和防治
急性腹瀉的原因:急性腹瀉,又稱急性感染性腹瀉,一般與細菌或病毒感染有關,如引起秋季腹瀉的輪狀病毒感染。急性腹瀉輕症者僅有大便次數增多,重者大便可多達10餘次,多為黃色水樣或蛋花樣便,可伴有發熱、嘔吐、脫水、電解質紊亂。少數出現粘液便或膿血樣便,表現感染中毒症狀,需要及時就醫。
急性腹瀉的防治:急性感染性腹瀉的預防訣竅是合理喂養,注意衛生,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奶瓶餐具使用前要高溫消毒,飯前便後要洗手。流行季節應注意消毒隔離,注意氣候變化,防止濫用抗生素。一旦感染發生腹瀉務必就醫並遵醫囑,以葯物治療為主,同時配合飲食干預來鞏固腹瀉治療效果。所謂飲食干預就是要注意減少乳糖的攝入,避免腹瀉引發乳糖不耐受,導致腹瀉遷延不愈。具體來說,母乳喂養兒應堅持母乳喂養,媽媽飲食偏清淡,少吃油脂食物和生冷食物,並採用少量多次的方法來喂哺母乳以減少單次乳糖攝入量降低消化負擔;人工喂養兒可改為低乳糖或無乳糖配方粉喝1-2周。同時注意輔食中不要添加含乳糖的奶製品;比平常做得要稀軟些;適當減少食物種類,暫時停喂可能不利於腹瀉緩解的食物,如偏寒涼的水果、不利於消化的肉類和穀物中的雜糧。另外急性腹瀉最需要注意的是防止脫水,如果稀便便或水樣便過多,要及時補水。
慢性腹瀉的原因與防治
乳糖不耐受:慢性腹瀉一個常見原因是乳糖不耐受,就是乳糖消化不良。當寶寶吃奶後,其中的乳糖在小腸內經過乳糖酶的水解後被吸收利用。但有的寶寶腸道先天缺乏乳糖酶或腸道發育不成熟導致乳糖酶暫時分泌不足,致使乳糖在小腸內不能或不能全部被水解而直接進入大腸。在大腸細菌的作用下產生酸性氣體,刺激腸道因而導致腹痛、腹脹和腹瀉。無論是吃母乳或是吃牛奶的寶寶均可發生。寶寶乳糖不耐受的典型糞便是水樣便,可能有泡沫,酸臭味,然而大便常規往往是陰性的。寶寶一般食慾尚好,發育正常。牛奶蛋白消化不良:經常發生的、程度較輕的、非感染性的拉肚子,除了乳糖不耐受的原因之外,還可能是牛奶蛋白消化不良。大多數配方奶都以牛奶蛋白為蛋白質來源,這是一種大分子蛋白質,比母乳中的蛋白質難消化。寶寶的胃腸道還沒發育成熟,消化能力相對較弱,可能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大分子的牛奶蛋白,一旦發生牛奶蛋白消化不良,可能表現出各種症狀,其中包括慢性腹瀉。腸道菌群失調:急性腹瀉如果治療不當引起腸道菌群失調,也有可能會遷延不愈發展為慢性腹瀉。
慢性腹瀉的防治:慢性腹瀉主要通過飲食干預來預防和治療。母乳喂養兒應堅持母乳喂養,媽媽飲食偏清淡,少吃油脂食物和生冷食物,以及海鮮類高蛋白食物。人工或混合喂養兒:可以嘗試低乳糖的部分水解蛋白配方,更容易消化,減少乳糖、牛奶蛋白消化不好造成慢性腹瀉的風險。幾個國際奶粉品牌均有此類奶粉。以雅培為例,其低乳糖的部分水解蛋白配方叫雅培親護易消化配方,乳糖含量為2g/L,蛋白質是100%的乳清蛋白並全部水解為小分子,溫和易消化。同時添加了GOS益生元,有助腸道健康,增加抵抗力。-添加輔食:要注意寶寶是否能消化含乳糖或高蛋白的食物(如奶製品、海鮮、乾果,甚至雞蛋),如果有慢性腹瀉的表現,需要延遲或避免添加這種食物。
F. 兒童腹瀉需要做哪些檢查
實驗室檢查
1、大便常規檢查
大便顯微鏡檢查,注意有無膿細胞、白細胞、紅細胞與吞噬細胞,還應注意有無蟲卵、寄生蟲、真菌孢子和菌絲。有時需反復幾次才有意義,有助於腹瀉病的病因和病原學診斷。
2、大便培養對確定腹瀉病原有重要意義。1次糞便培養陽性率較低,需多做幾次,新鮮標本立即培養可提高陽性檢出率。
3、大便乳膠凝集試驗
對某些病毒性腸炎有診斷價值,如輪狀病毒、腸道腺病毒等。有較好敏感性和特異性。對空腸彎麴菌腸炎可幫助。
4、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對輪狀病毒有高度敏感性、特異性。有助於輪狀病毒腸炎和其他病毒性腸炎診斷。
5、聚丙烯醯凝膠(PAGE)電泳試驗
此法可檢測出輪狀病毒亞群及不同電泳型,有助於輪狀病毒分類和研究。
6、糞便還原糖檢查
雙糖消化吸收不良時,糞便還原糖呈陽性,pH<6.0。還原糖檢查可用改良班氏試劑或Clinitest試紙比色。繼發性雙糖酶缺乏遠較原發性多見,原發性者以蔗糖-異麥芽糖酶缺乏最常見。
7、大便電鏡檢查
對某些病毒性腸炎有診斷價值。如輪狀病毒性腸炎,諾沃克病毒性腸炎等。
8、血白細胞計數和分類
病毒性腸炎白細胞總數一般不增高。細菌性腸炎白細胞總數可增高或不增高,半數以上的患兒有桿狀核增高,桿狀核大於10%,有助於細菌感染的診斷。
9、血培養
對細菌性痢疾、大腸桿菌和沙門菌等細菌性腸炎有診斷意義,血液細菌培養陽性者有助於診斷。
10。血生化檢查對腹瀉較重的患兒,應及時檢查血pH、二氧化碳結合力、碳酸氫根、血鈉、血鉀、血氯、二氧化碳結合力、血滲透壓,對於診斷及治療均有重要意義。
11。其他對遷延性和慢性腹瀉者,必要時作乳糖、蔗糖或萄葡糖耐量試驗,呼氣氫試驗(一種定量非侵入性測定碳水化合物吸收不良的方法,有條件可以應用),也可作纖維結腸鏡檢查。
G. 如何區分感染性與非感染性腹瀉
各種病原體腸道感染而引起的腹瀉。根據腹瀉的持續時間長短,可將其分為急性(<14天),持續性(14~29天)或慢性(≥30天)。病原體主要包括細菌、病毒、寄生蟲和真菌等。其染病途徑大致相同,主要「病從口入」即糞-口傳播,少數由個體接觸傳播和(或)呼吸道飛沫傳播(諾如病毒等),但是仍然有些病例病原體的實際傳播途徑不明了。不同感染接種劑量直接影響疾病的傳播方式和易感性。發病機制為毒素和(或)病原體直接侵犯胃腸道黏膜而致病。其臨床表現均可有腹痛、腹瀉,並可有發熱、惡心、嘔吐等症狀。最後確診須依賴病原學檢查。各種腹瀉處理原則亦相似,但不同病原體引起的腹瀉,在流行病學、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及治療上又有不同特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將霍亂定為甲類傳染病,將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定為乙類傳染病,除上述以外的感染性腹瀉定為丙類傳染病。感染性腹瀉是由病毒、細菌、真菌、原蟲等多種病原體感染引起的腹瀉。常見細菌:霍亂弧菌、痢疾桿菌、致瀉大腸埃希菌、副溶血弧菌、沙門菌、彎麴菌、氣單胞菌和類志賀鄰單胞菌、臘樣芽胞桿菌、產氣莢膜梭菌、小腸結腸炎耶爾森菌等。病毒:諾如病毒、B組輪狀病毒及腺病毒、星狀病毒、某些呼吸道病毒等。寄生蟲:賈第鞭毛蟲、溶組織內阿米巴、隱孢子蟲、環孢子蟲等。抗生素相關性腹瀉:艱難梭菌等。
臨床表現
腹瀉通常定義為每天(24h)排未成形大便≥3次,或每天排出未成形糞便的總量超過250克。糞便的性狀可為稀便、水樣便、黏液便、膿血便或血樣便。同時可伴有腹痛、惡心、嘔吐、腹脹、食慾不振、發熱及全身不適等。病情嚴重者,可以因大量丟失水、電解質而引起脫水、電解質紊亂甚至休克。根據發病機制分為分泌性腹瀉與炎症性腹瀉。
1.分泌性腹瀉
指病原體或其產物作用於腸上皮細胞,引起腸液分泌增多和/或吸收障礙而導致的腹瀉。患者多不伴有發熱、腹痛,糞便性狀為稀便或水樣便,糞便的顯微鏡檢查多無細胞,或可見少許紅、白細胞。屬於此類腹瀉的除霍亂外,還有腸產毒性大腸桿菌腸炎、致瀉性弧菌腸炎、非O1/非O139霍亂弧菌腸炎,諾如、輪狀等病毒腸炎,賈第鞭毛蟲、隱孢子蟲腸炎,以及常以食物中毒形式出現的臘樣芽胞桿菌腹瀉,金黃色葡萄球菌腹瀉等。
2.炎症性腹瀉
病原體侵襲上皮細胞,引起炎症而致的腹瀉,常伴有發熱,腹痛、里急後重,糞便多為黏液便或黏液血便,糞便的顯微鏡檢查見有較多的紅、白細胞,屬於此類感染性腹瀉的除細菌性痢疾外,還有侵襲性大腸桿菌腸炎、腸出血性大腸桿菌腸炎、彎麴菌腸炎、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腸炎、艱難梭菌性腸炎等。體格檢查:應注意中毒徵象、精神狀態(中毒性菌痢、STEC)、脫水體征和提示性腹部體征。
實驗室檢查
鑒別炎症性和非炎症性感染性腹瀉目前尚無理想的指標。
1.糞便檢查
(1)糞便細菌培養糞便細菌培養仍然是「金標准」。發熱和/或膿血便患者應進行糞便標本培養及葯敏有助於經驗治療後調整治療方案。近十幾年來為了防控霍亂,CDC要求腹瀉患者在腸道門診開診期間霍亂培養率達100%。目前臨床常見的輕型霍亂往往通過便培養被確診。
(2)糞便常規肉眼外觀,如便標本中肉眼可見黏液和血便,提示是一個炎症過程。顯微鏡下檢查:見紅、白細胞可提示炎症性腹瀉;暗視野下見「魚群樣運動」提示弧菌,並需進行制動試驗以甄別霍亂弧菌;如腹瀉帶血,尤其糞便中不含白細胞,提示可能為出血性大腸桿菌EHEC(O157:H7/O104:H4)或阿米巴、艱難梭菌感染(後兩種病原體可破壞糞便中的白細胞)。
(3)諾如和輪狀等病毒性腹瀉可用ELISA法檢測抗原或RT-PCR檢測病毒核酸。
(4)寄生蟲如懷疑寄生蟲感染可選擇便塗片找蟲卵或卵囊。
2.血常規
炎症性腹瀉患者外周血白細胞總數和中性分類可增高。合並溶血尿毒綜合征(HUS)時有貧血及血小板減少。
3.尿常規
合並HUS者可見血尿、血紅蛋白尿、管型尿。
4.生化及電解質
合並HUS者血BUN、CR、AST、ALT、BIL、LDH、CK等可增高,血清纖維蛋白降解產物增加。
治療
治療原則:糾正水和電解質紊亂、繼續飲食、合理用葯。
1.飲食治療
急性感染性腹瀉患者一般不需禁食(嚴重嘔吐除外),口服補液療法或靜脈補液開始後4h應恢復進食,少吃多餐(建議每日6餐),進食少油膩、易消化、富含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的食物,盡可能增加熱量攝入。避免進食罐裝果汁等,以免加重腹瀉。
2.補液治療
成人急性感染性腹瀉患者,應盡可能鼓勵其接受口服補液鹽治療,但有下述情況應採取靜脈補液治療:
(1)頻繁嘔吐,不能進食或飲水者;
(2)高熱等全身狀況嚴重,尤其是伴意識障礙者;
(3)嚴重脫水,循環衰竭伴嚴重電解質紊亂和酸鹼失衡者;
(4)其他不適合口服補液治療的情況。脫水引起休克者的補液應遵循「先快後慢、先鹽後糖、先晶體後膠體、見尿補鉀」的原則。
3.止瀉治療
(1)腸黏膜保護劑和吸附劑蒙脫石、果膠和活性炭等,有吸附腸道毒素和保護腸黏膜的作用。
(2)益生菌不僅對人體健康有益,還可以用於治療腹瀉病,能有效減少AAD的發生,能顯著降低艱難梭菌感染。益生菌盡可能避免與抗菌葯物同時使用。
4.抑制腸道分泌
(1)次水楊酸鉍,抑制腸道分泌,減輕腹瀉患者的腹瀉、惡心、腹痛等症狀。
(2)腦啡肽酶抑制劑,減少腸道水和電解質的過度分泌。
5.腸動力抑制劑
洛哌丁胺、苯乙哌啶。感染性腹瀉不推薦使用。
6.病原治療
(1)抗感染葯物應用原則急性水樣瀉患者,排除霍亂後,多為病毒性或產腸毒素性細菌感染,不應常規使用抗菌葯物;輕、中度腹瀉一般不用抗菌葯物。以下情況考慮使用抗感染葯物:①發熱伴有黏液膿血便的急性腹瀉;②持續的志賀菌、沙門菌、彎麴菌感染或原蟲感染;③感染發生在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敗血症或有假體患者;④中、重度的旅行者腹瀉患者。
(2)抗菌葯物的選擇應用抗菌葯物前應首先行糞便細菌培養和葯敏,若無結果,則行經驗性抗菌治療。喹諾酮類葯物為首選抗菌葯物,復方磺胺甲惡唑為次選。鑒於細菌對喹諾酮類耐葯情況越來越嚴重,,對於嚴重感染者,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的腹瀉,在獲得細菌培養結果並對大環內酯類類敏感的患者,可以考慮使阿奇黴素。如48h後病情未見好轉,則考慮更換其他抗菌葯物。利福昔明是一種廣譜、不被腸道吸收的抗菌葯物,亦可選用。CDI的治療:甲硝唑是輕中型CDI治療的首選葯物,對於重型CDI,或甲硝唑治療5~7天失敗的患者應改為萬古黴素治療。
(3)病毒性腹瀉的病原學治療一般不用抗病毒葯物和抗菌葯物。硝唑尼特對病毒性腹瀉有一定治療作用。
(4)急性寄生蟲感染性腹瀉的治療①賈第蟲病,可使用替硝唑或甲硝唑;②急性溶組織內阿米巴腸病,使用甲硝唑或替硝唑,隨後加用巴龍黴素或二氯尼特;③隱孢子蟲病,使用螺旋黴素。
7.中醫葯治療
鹽酸黃連素對改善臨床症狀和緩解病情有一定效果。
預防傳播
做好手衛生、消化道隔離、消毒、及時報告和填寫傳染病報告卡。
H. 小兒腹瀉的症狀分度及臨床表現
(益常好益生菌)溫馨提示:寶寶腹瀉病常分為感染性腹瀉和非感染性兩大類:
感染性腹瀉多由各種急性或慢性的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隨食物或通過污染的手、玩具、用品等進入消化道引起。原蟲感染亦可引起急性或慢性腹瀉。
非感染性腹瀉的病因有:餵食不當,一、常見於人工喂養的寶寶;餵食過多、過少,或過早地添加輔食及脂肪類食物,使寶寶消化道負擔加重;二、消化不良的食物積滯於小腸上部,腸道下部細菌上移並繁殖,使食物分解後腐敗的毒性產物刺激腸道,使腸蠕動增強;三、氣候的突然變化,臍部受涼,天氣過熱導致消化液分泌減少等。
腹瀉的早期發現如果寶寶每次大便量不多,每日大便次數可達 10 余次,大便中含有少量的水分,但沒有特殊的酸臭味或腥臭味,則屬於生理性腹瀉,多見於母乳喂養的寶寶,患兒雖有腹瀉,但發育仍然良好,體重照常增加,精神好,無病容。
如糞便呈稀水樣或蛋花湯樣,混有膽汁而呈黃綠色,有時呈半湯樣白色,屬小腸發炎所致腹瀉。黃色水樣便,有時呈豆腐渣樣或有較多泡沫,帶黏液,可能是由白色念珠菌性腸炎導致的頑固性腹瀉。
大便呈黃色或黃綠色,外觀多呈稀糊狀或蛋花湯樣,有時寶寶排便啼哭,似有腹痛,偶有嘔吐。寶寶體溫大多正常或者發低熱,全身一般情況良好,屬於輕度腹瀉。
寶寶腹瀉如果症狀嚴重那麼及時就醫,不要耽擱,如果寶寶精神狀況不錯,不是太嚴重,那麼可能和寶寶飲食、或身體受涼等因素有關,要記得添衣保暖,注意下最近寶寶的飲食有否變動,可以日常補充些(益常好益生菌),幫寶寶補充腸胃益生菌能有效調節寶寶腸胃菌群,提高腸道免疫力,增強消化吸收功能,一般1-4包即可有效改善。
I. 腹瀉和拉稀,拉肚子有什麼區別啊
拉肚子分為急性和慢性腹瀉。
1.急性腹瀉
起病急,病程在2~3周之內,可分為水樣瀉和痢疾樣瀉,前者糞便不含血或膿,可不伴里急後重,腹痛較輕;後者有膿血便,常伴里急後重和腹部絞痛。感染性腹瀉常伴有腹痛、惡心、嘔吐及發熱,小腸感染常為水樣瀉,大腸感染常含血性便。
2.慢性腹瀉
大便次數增多,每日排便在3次以上,便稀或不成形,糞便含水量大於85%,有時伴黏液、膿血,持續兩個月以上,或間歇期在2~4周內的復發性腹瀉。病變位於直腸和(或)乙狀結腸的患者多有里急後重,每次排便量少,有時只排出少量氣體和黏液,粉色較深,多呈黏凍狀,可混血液,腹部不適位於腹部兩側或下腹。
(9)腹瀉病的鑒別方法擴展閱讀:
腹瀉的診斷關鍵是對原發疾病或病因的診斷,需從起病情況與病程、發病年齡、發病人群、腹瀉次數與糞便性質、伴隨症狀和體征、常規化驗特別是糞便檢驗中獲得依據。
急性腹瀉應根據病史、發病季節、伴隨的全身症狀等,首先鑒別是病毒、細菌、寄生蟲等引起的感染性腹瀉,還是食物中毒、葯物或其他疾病引起的腹瀉。致病菌的明確有賴於糞便培養,一些寄生蟲如賈第蟲等需行腸黏膜活檢。
慢性腹瀉可通過病史,體檢,肛門指檢,大便常規培養及找蟲卵和寄生蟲、大便脂肪測定,消化道內鏡和活檢等來明確診斷。首先應明確腹瀉是源於小腸還是結腸。
如為小腸性腹瀉,應進一步作鋇餐檢查、小腸鏡和其他實驗室檢查,以確定是器質性抑或功能性。如屬結腸性腹瀉,應做結腸鏡檢查,觀察有無腫瘤、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