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RP的測定靜息電位的方法
插入膜內的是尖端直徑<1μm的玻璃管微電極,管內充以KCl溶液,膜外為參考電極,兩電極連接到電位儀測定極間電位差。靜息電位都表現為膜內比膜外電位低,即膜內帶負電而膜外帶正電。這種內負外正的狀態,稱為極化狀態。靜息電位是一種穩定的直流電位,但各種細胞的數值不同。哺乳動物的神經細胞的靜息電位為-70mV(即膜內比膜外電位低70mV),骨骼肌細胞為-90mV,人的紅細胞為-10mV。
靜息電位的產生與細胞膜內外離子的分布和運動有關。正常時細胞內的K+濃度和有機負離子A-濃度比膜外高,而細胞外的Na+濃度和Cl-濃度比膜內高。在這種情況下,K+和A-有向膜外擴散的趨勢,而Na+和Cl-有向膜內擴散的趨勢。但細胞膜在安靜時,對K+的通透性較大,對Na+和Cl-的通透性很小,而對A-幾乎不通透。因此,K+順著濃度梯度經膜擴散到膜外使膜外具有較多的正電荷,有機負離子A-由於不能透過膜而留在膜內使膜內具有較多的負電荷。這就造成了膜外變正、膜內變負的極化狀態。由K+擴散到膜外造成的外正內負的電位差,將成為阻止K+外移的力量,而隨著K+外移的增加,阻止K+外移的電位差也增大。當促使K+外移的濃度差和阻止K+外移的電位差這兩種力量達到平衡時,經膜的K+凈通量為零,即K+外流和內流的量相等。此時,膜兩側的電位差就穩定於某一數值不變,此電位差稱為K+的平衡電位,也就是靜息電位。其具體數值可按Nernst公式計算。
計算所得的K+平衡電位值與實際測得的靜息電位值很接近,提示靜息電位主要是由K+向膜外擴散而造成的。如果人工改變細胞膜外K+的濃度,當濃度增高時測得的靜息電位值減小,當濃度降低時測得的靜息電位值增大,其變化與根據Nernst公式計算所得的預期值基本一致。但是,實際測得的靜息電位值總是比計算所得的K+平衡電位值小,這是由於膜對Na+和Cl-也有很小的通透性,它們的經膜擴散(主要指Na+的內移),可以抵銷一部分由K+外移造成的電位差數值。
Ⅱ 下列哪項檢測方法可以測定神經纖維上的靜息電位()A.B.C.D
要測靜息電位,將電流表的兩個電極一個放在神經纖維的外側,另一個放在神經纖維的內側,由於內外兩側存在電勢差,因此電流表指針會發生偏轉.所以只有C是測內外的電勢差,屬於靜息電位.
故選:C.
Ⅲ 靜息電位、動作電位的強度與什麼有關呢
靜息電位
(resting
potential
,
rp
)
概念:靜息電位是指細胞未受刺激時,存在於細胞膜內外兩側的外正內負的電位差。由於這一電位差存在於安靜細胞膜的兩側,故亦稱跨膜靜息電位,簡稱靜息電位或膜電位。
形成機理:靜息電位產生的基本原因是離子的跨膜擴散,和鈉-
鉀泵的特點也有關系。細胞膜內k+濃度高於細胞外。安靜狀態下膜對k+通透性大,
k+順濃度差向膜外擴散,膜內的蛋白質負離子不能通過膜而被阻止在膜內,結果引起膜外正電荷增多,電位變正;膜內負電荷相對增多,電位變負,產生膜內外電位差。這個電位差阻止k+進一步外流,當促使k+外流濃度差和阻止k+外流的電位差這兩種相互對抗的力量相等時,k+外流停止。膜內外電位差便維持在一個穩定的狀態,即靜息電位。
測定靜息電位的方法:插入膜內的是尖端直徑<1μm的玻璃管微電極,管內充以kcl溶液,膜外為參考電極,兩電極連接到電位儀測定極間電位差。靜息電位都表現為膜內比膜外電位低,即膜內帶負電而膜外帶正電。這種內負外正的狀態,稱為極化狀態。靜息電位是一種穩定的直流電位,但各種細胞的數值不同。哺乳動物的神經細胞的靜息電位為-70mv(即膜內比膜外電位低70mv),骨骼肌細胞為-90mv,人的紅細胞為-10mv。
靜息電位的產生與細胞膜內外離子的分布和運動有關。正常時細胞內的k+濃度和有機負離子a-濃度比膜外高,而細胞外的na+濃度和cl-濃度比膜內高。在這種情況下,k+和a-有向膜外擴散的趨勢,而na+和cl-有向膜內擴散的趨勢。但細胞膜在安靜時,對k+的通透性較大,對na+和cl-的通透性很小,而對a-幾乎不通透。因此,k+順著濃度梯度經膜擴散到膜外使膜外具有較多的正電荷,有機負離子a-由於不能透過膜而留在膜內使膜內具有較多的負電荷。這就造成了膜外變正、膜內變負的極化狀態。由k+擴散到膜外造成的外正內負的電位差,將成為阻止k+外移的力量,而隨著k+外移的增加,阻止k+外移的電位差也增大。當促使k+外移的濃度差和阻止k+外移的電位差這兩種力量達到平衡時,經膜的k+凈通量為零,即k+外流和內流的量相等。此時,膜兩側的電位差就穩定於某一數值不變,此電位差稱為k+的平衡電位,也就是靜息電位。其具體數值可按nernst公式計算。
計算所得的k+平衡電位值與實際測得的靜息電位值很接近,提示靜息電位主要是由k+向膜外擴散而造成的。如果人工改變細胞膜外k+的濃度,當濃度增高時測得的靜息電位值減小,當濃度降低時測得的靜息電位值增大,其變化與根據nernst公式計算所得的預期值基本一致。但是,實際測得的靜息電位值總是比計算所得的k+平衡電位值小,這是由於膜對na+和cl-也有很小的通透性,它們的經膜擴散(主要指na+的內移),可以抵銷一部分由k+外移造成的電位差數值。
Ⅳ 靜息電位就是零電位嗎
靜息電位現象 靜息電位是指細胞未受刺激時,存在於細胞膜內外兩側的電位差。由於這一電位差存在於安靜細胞膜的兩側,故亦稱跨膜靜息電位,簡稱靜息電位或膜電位。圖4-1顯示測定靜息電位的方法,插入膜內的是尖端直徑<1μm的玻璃管微電極,管內充以KCl溶液,膜外為參考電極,兩電極連接到電位儀測定極間電位差。靜息電位都表現為膜內比膜外電位低,即膜內帶負電而膜外帶正電。這種內負外正的狀態,稱為極化狀態。靜息電位是一種穩定的直流電位,但各種細胞的數值不同。哺乳動物的神經細胞的靜息電位為-70mV(即膜內比膜外電位低70mV),骨骼肌細胞為-90mV,人的紅細胞為-10mV。
Ⅳ 靜息電位的測定方法
插入膜內的是尖端直徑<1μm的玻璃管微電極,管內充以KCl溶液,膜外為參考電極,兩電極連接到電位儀測定極間電位差。靜息電位都表現為膜內比膜外電位低,即膜內帶負電而膜外帶正電。
Ⅵ 曬曬沒水平的高考題
靜息電位是指細胞未受刺激時,存在於細胞膜內外兩側的外正內負的電位差。由於這一電位差存在於安靜細胞膜的兩側,故亦稱跨膜靜息電位,簡稱靜息電位或膜電位。
形成機理:靜息電位產生的基本原因是離子的跨膜擴散,和鈉- 鉀泵的特點也有關系。細胞膜內K+濃度高於細胞外。安靜狀態下膜對K+通透性大, K+順濃度差向膜外擴散,膜內的蛋白質負離子不能通過膜而被阻止在膜內,結果引起膜外正電荷增多,電位變正;膜內負電荷相對增多,電位變負,產生膜內外電位差。這個電位差阻止K+進一步外流,當促使K+外流濃度差和阻止K+外流的電位差這兩種相互對抗的力量相等時,K+外流停止。膜內外電位差便維持在一個穩定的狀態,即靜息電位。
測定靜息電位的方法:插入膜內的是尖端直徑<1μm的玻璃管微電極,管內充以KCl溶液,膜外為參考電極,兩電極連接到電位儀測定極間電位差。靜息電位都表現為膜內比膜外電位低,即膜內帶負電而膜外帶正電。這種內負外正的狀態,稱為極化狀態。靜息電位是一種穩定的直流電位,但各種細胞的數值不同。哺乳動物的神經細胞的靜息電位為-70mV(即膜內比膜外電位低70mV),骨骼肌細胞為-90mV,人的紅細胞為-10mV。
Ⅶ 測量動作電位時,為什麼電流表的兩端可以接在同一側不是測內外的電位差嗎
測電位有兩種方法,方法一是兩端在同一側不同位置,方法二是兩端分別在內外兩側的同一位置(畫出來在不同位置,實際上在同一地方)
下圖摘至生物書,上面說受刺激時與相鄰部位產生電位差,這就是動作電位,關鍵在於與相鄰部位產生電位差,這樣電流表兩端只能接在同側不同位置。而靜息電位指膜內外電位差,只能用第二種方法。
Ⅷ 神經細胞在靜息時具有靜息電位,受到適宜刺激時可迅速產生能傳導的動作電位,這兩種電位可通過儀器測量.
A、圖①中a點未給予刺激時,微電流計測量的為靜息電位,膜外側為正電位,內側為負電位,故指針向左偏轉,A正確;
B、圖①中a點給予刺激後,會產生興奮並向兩側傳遞,傳遞到兩側電極時會發生電位的逆轉,故微電流計的指針會出現向右偏轉的情況,B正確;
C、圖②中b點給予刺激後,會產生興奮並向兩側傳遞,傳遞到兩側電極時會發生電位的逆轉,同時變為正電位,故微電流計的指針不會偏轉,C錯誤;
D、圖③中c點給予刺激後,興奮先傳遞到左側電極,後傳遞到右側電極,故微電流計的指針將發生兩次相反方向的偏轉,D正確.
故選:C.
Ⅸ 如何測量細胞膜電位需要什麼儀器
膜片鉗技術。不過這個東西很貴的……沒有幾百萬弄不齊一套。
不過那東西一般是做測電流的。測電壓……用電流鉗比較好。
膜片鉗技術是用微玻管電極(尖端直徑約1 ~5μm)接觸細胞膜而不刺入,然後在微電極另一端開口施加適當的負壓,將與電極尖端接觸的那一小片膜輕度吸人電極尖端的纖細開口,這樣在這小片膜周邊與微電極開口處的玻璃邊沿之間,會形成緊密的封接( gigaohm seal) ,在理想的情況下其電阻可達數個或數十個千兆歐姆( l09Ω )以上的阻抗封接,使與電極尖開口處相連的細胞膜的小區域(膜片)與其周圍的細胞膜在電學上完全分隔,如果在這一小片膜中只包含了一個或少數幾個通道蛋白質分子,那麼通過此微電極就可測出單一通道開放時的離子電流和電導,並能對單通道的其他功能特性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