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清代瓷器足底鑒別方法

清代瓷器足底鑒別方法

發布時間:2022-05-27 23:58:02

① 清朝官窯瓷器如何鑒定

所謂官窯,指由宮廷皇家造辦處,專業指定督辦的官家窯口,所生產出的官家器皿。

民間盛傳亦有王爺或達官貴人,委託民間窯場燒制,俗稱:二級官窯或次級官窯。

以下以六大項目為鐵證依據。

一.瓷土的選用,除了高檔次的高齡瓷土外,過程一再的篩選,因此官窯的瓷土極為白凈,且含雜質的可能微乎其微,傾向於成品瓷,可於未上透明釉的露胎足底,窺知瓷土極盡白凈無暇。

二.施工的過程極度高標准化。由手拉胚的過程到上釉色,到上透明釉,到燒制過程無一不要求嚴格,次品必毀之。百里挑一。畫匠工匠均為當代全盛時期的大家。顯像於當代藏品,畫藝精湛,做工精細,令全世界藏家贊嘆!故China,英文即為瓷器。

三.皇帝的臉面。(宮款,皇家表徽)每一件官家器物多數都有款章,下款同時,除平整精細外,另拉水平重心後下款。筆觸娟秀大氣之餘,有大家穩重之風。更不可能隨性狂草。

四.官家造器,形狀比例規范嚴謹,各朝各代的造辦處均有造冊圖錄表章,可按圖索引,例如:中圓盤內徑為12.5~13.5cm,並之高度,按大中小器物有固定的長寬高尺寸,各家拍賣圖錄均有記載。

五.使用者的表徽極為明顯,如:皇帝龍紋,皇後鳳紋等。祝壽,祝福,慶典等器皿,多為吉祥圖案,故官器使用者的地位,決定藏品的價值。

六.同是官家器物,以數量精緻度及做工繁復度為收藏首家。如:制式瓶高於一般瓶,杯高於碗,文房高於盤碗等。

今年春拍,所以官家器物專題專場,一隻獨秀,持續增值。因此,專業收藏官窯,成為所有收藏家傾一生家當的選擇。

② 如何辨別清乾隆年間瓷器真假

乾隆官窯器的款式變化較多。楷書與也同時並用,以篆書款為主,有的作六字三行橫排,布局與雍正官窯相同;有的作六字雙行豎寫,字體介於與之間。

乾隆官窯青花瓷既與清幽的康熙青花有別,又與淡雅的雍正青花不同,它是以紋飾繁密、染畫工整、造型新奇取勝。民窯青花種類豐富,色彩亮麗,畫面多樣,造型新奇。除傳統的白地青花外,乾隆朝的還是派生出許多新品種,把原有的傳統工藝提高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官窯器大部分有款,總的看來是以「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用得最多,三行六字楷書款在祭紅等器物上較為常見,兩行六字楷書款在白地紅彩等品種上雖有,但很少能見到,「乾隆年制」四字篆款及楷款也用得極少。

款字一般以青花寫款為主,但有些抹紅器、琺琅彩器或少數粉彩器上用藍料寫款。在白瓷、茶葉末、仿竹器、珊瑚紅等器物上往往用「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刻款。


(2)清代瓷器足底鑒別方法擴展閱讀:

乾隆粉彩中的一部分繼承了雍正時期在肥潤的白釉上繪疏朗艷麗紋飾的特點,如常見的折枝花卉盤、碗、小瓶、面盆、人物筆筒和大件器物鹿頭尊等。

鹿頭尊是乾隆時常見品種。其口直,口以下漸大,垂腹收底,圈足。尊的上半部飾兩個摟雕的夔鳳耳、蟠螭耳或鹿頭耳,因器型像倒過來的牛頭或鹿頭而得名。

鹿頭尊多在白地上繪青山綠水、樹木,山水間及叢林里有很多頭梅花鹿或奔跑或立,或回首或低頭,顏色鮮亮,層次清晰,布局疏密有致。這類瓷也有叫百鹿尊的。乾隆朝的這一品種流傳下來的巳經很少了,大多是光緒朝仿的,層次不清,顏色暗談。

參考鏈接:人民網—清乾隆瓷器特點及鑒定方法

③ 明清瓷器底足鑒定方法是怎樣的

清代底足
早期大器光滑砂,順治康熙多樣誇。
雙層斜削和平削,外高里矮內斂搭。
三層台式槽拱平,滾圓泥鰍直高扒。
註解
早期順治康熙時的底平光滑底足,有粘砂。清朝各種底都出現了,如雙足底、內斂底、外敞底,有台階式底,多台階式、直平式、泥鰍背式,乾隆果綠色底有漣漪波紋是特色。
光從底足是無法判斷一件瓷器的價值的。要從多方面去考究。希望對你有幫助。。

④ 古董鑒定,元青花瓷器的底足有哪些特徵

元青花的底足一般器物的足邊不規整,有彎曲現象,說明元代制胎時不講究修坯,因此顯得成型工藝較粗糙;但小型器物也有精緻者,胎質顯得潔白細膩;削足處理方法常見底足足端外牆斜削一刀;大器足底寬厚多為挖足,挖足有深有淺;器物圈足不十分整齊,呈彎曲狀,器底可見螺旋狀的切削痕,大瓶、大罐的底部旋削紋較粗、較疏,盤和碗的切削痕較細、較密;底部和圈足內外粘有窯砂,有些已熔入釉中;高足杯的高足與杯身以泥漿拼接,交接處可以看見黃色或漿色擠壓泥漿,杯把足端的圈足厚薄不一;碗的底部胎體較厚重,足內露胎,中心微微突起,俗稱「臍」狀,實為拉坯痕跡;瓶、罐等大型器物底部中心處常見一內凹的圓點,在燒制大器時,為防止塌底,需在底部中心或稍偏處放一個用耐火土做成的圓餅或圓圈作支點,圓點就是由此形成的;大罐底部多為寬圈足,不規整,有的底中心有較淺的螺紋痕跡;一般大件器物胎體厚重,但重量適中,如超重或超薄都值得考慮。謝謝

⑤ 明清瓷器鑒定的五大要點明清瓷器價值高不高

中華陶瓷博大精深,但大多因為年代久遠,保存民間的傳世品甚少,如發現有出土文物,可藉助墓葬品仿證參考,同時還可藉助歷代窯址標本,用現代科技方法進行斷代鑒定。而明、清時期的瓷器,因距今較近,傳世品較多,加之當時仿製摹古之風盛行,所以對明、清時期的瓷器鑒定,除了需對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等歷史知識有綜合性的了解外,還要靠我們掌握各朝代瓷器的典型風貌和基本特徵作規律性的認識和研究,通過實踐,在白己腦子里形成了概念後,才能對瓷器進行科學鑒定。因明、清兩代瓷器還可以見到,因此,景德鎮陶瓷世家王掌櫃將明、清兩代瓷器概述如下:
一、根據瓷器造型明清瓷器鑒定:
明代瓷器造型:造型豐滿、渾厚、古樸,器型線條柔和、圓潤,給人以質朴、莊重之感。
清代瓷器造型:順治、康熙時,古拙、豐滿、渾厚,雍正時的秀巧雋永,乾隆時則顯規整,嘉慶、道光以後則稚拙笨重。
二、根據紋飾來鑒定明清瓷器:
明代瓷器紋飾:紋飾多為寫意,畫面豪放生動,畫龍多兇猛,咀巴象豬咀,俗稱「豬咀龍」, 怒發前沖,爪部團成圓形,有三爪、四爪、五爪,晚期龍紋有衰老之態。前期所繪鳳紋與元代一樣,頸部無發毛,在龍、獅及獸身上多帶有火焰紋。嘉靖以後所畫兒童形象,頭部很大,額角及後腦勺凸出。八寶圖案為輪、螺、傘、蓋、花、魚、罐、腸。文字裝飾有回紋、百壽字、福字等。
清代瓷器紋飾:紋飾深受同時期繪畫的影響,民窯瓷器,寫意寫實並存,用筆豪放。御用官窯瓷器,圖案趨向規范化,用筆細致入微,構圖拘泥、繁縟。早期紋飾中的山水、樹木多採用斧劈皴,並加皴點,古裝仕女高髻秀麗,柔細的花繪採用沒骨畫法。晚期紋飾中的人物面部無神,鼻部隆大。這一時期龍紋形態不一,既有方頭大額、正肅蒼勁的,也有纖柔細身的,一般為獅子頭,龍發較多,龍腳明顯突出,兩支腳立體感強,龍身體粗笨,一般畫為四爪和五爪,如同雞爪。清代由於瓷器工藝受到了西方繪畫藝術的影響,因而在瓷器上出現了具有西方繪畫風格特點的花紋圖案。如在琺琅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時常可以看到一些繪畫西洋人物,樓房、船和狗之類的花紋圖案。
三、根據款識鑒定明清瓷器:
明代瓷器款識:明代以前景德鎮瓷器多不書款;永樂以後,開始在官窯器物上書寫本朝年號款,在民窯器上有圖記款,吉祥語款,私家人名款。款字多以青花書寫,兼有暗刻,凸印,朱書等。除永樂、宣德、弘治、萬曆有篆書外,其餘多為楷書款,以六字雙行和四字雙行為主,亦有極少數為單行橫款、環形款、豎款。一般格式為「大明××年制」,隆慶時期多為「大明隆慶年造」,書寫位置,一般寫於器足底面口沿或器身上。所有青花書寫的款字、色調都較深沉、無飄浮感。
清代瓷器款識:景德鎮宮窯多署皇帝年號款,民窯有干支年款、吉祥語款、私家款及圖記款等。有印、刻、青花、紅釉、金彩、料彩等多種,楷篆均有。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並用,乾隆以後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緒、宣統三朝,又以楷書款為多,外圍以圓圈或方框格式。民窯款識,多隨意亂寫,字體草率。
四、根據底足鑒定明清瓷器:
明代瓷器底足:器足,大件器足,多為砂底,永樂、宣德大盤均為白砂底。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圓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狀刮削跳刀痕,到末期更為明顯。器足形狀有直圈足、內斂圈足、卧足、台階式圈足、外傾內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圈足、深圄足、淺圈足、刮削平足等。
清代瓷器底足: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為光滑的砂底。順治、康熙時瓷器足型較為多樣,有雙圈層底、斜削式底、二層台式底、卧足、滾圓泥鍬背形足等。
五、根據釉面鑒定明清瓷器:
明代瓷器釉面:釉面最大特點,為釉質肥厚、滋潤,青花品種除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少數器物釉面潔白外,其餘皆為青白色,俗稱「亮青釉」。這種白中閃青釉面貫穿於整個明代的始末。器口及足邊微有垂釉痕跡。
清代瓷器釉面: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澤略顯青白順治、康熙兩朝,釉面平整細膩,胎釉結合緊密,釉面分別呈青白、粉白、醬白,硬亮青等幾種色澤。雍正時稍面細白瑩潤,多有桔皮皺紋。乾隆時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後的不夠平整,波浪明顯。晚清時施軸稀薄,釉質疏鬆,不夠堅致。
明清瓷器近年來拍賣屢創新高,其收藏價值與藝術價值不言而喻。但是仿品很多,收藏入手時要格外謹慎。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望採納,謝謝

⑥ 弘治時期瓷器的鑒定方法

1、胎質與成化時相同,修胎規整纖巧。
2、釉面肥腴滋潤,潔白光亮(白色居多,也有的白中閃灰色)。
3、紋飾線條纖細、舒展,比成化時更為柔和透逸。
4、盤有塌底現象。由於器底整個收縮下凹,使器里圈足承托處微顯凸露。
5、圈足處理光滑圓潤,足牆比成化時略矮,內牆直立,深淺不一。官窯盤碗之類和成化時基本一樣,亦有「器足雙邊線」的特徵。
6、器足底釉面色調,由初期的白色逐漸轉變為灰色,後期則為「亮青釉」。
7、款識雖沿用舊制,但字體趨於清秀,筆劃纖細柔和。以楷書為主,字體小而規整。有四字或六字兩行豎寫款。

⑦ 瓷器怎樣辨別

鑒定陶瓷,應著重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 看造型: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審美標准、生活習慣以及技術條件,因此生產的陶瓷產品有不同的造型特點,這給我們的鑒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據。首先要對歷代器物造型有一個基本概念,掌握器形發展的總趨勢,春秋戰國的原始青瓷,造型多仿青銅器,古樸剛勁;三國兩晉南北朝瓷器,由粗矮向瘦高發展;唐代瓷器則渾圓飽滿,顯出雍容華貴的氣質;宋代器物修長輕盈,給人以生機勃勃之感;元代器物造型一反宋代風格,器物高大,顯得厚重粗獷;明代又一反元代特點,器物造型秀麗古拙,給人以清新優美之感;清代則器形繁多,製作精巧 。了解了歷代瓷器造型的基本特徵之後,進而還需掌握觀察造型的方法,對器物的口、腹、底足,乃至耳、流、柄、系等都要仔細觀察,總結規律。以碗、盤一類器足的主體。可見器物的足底部分也不能忽視,往往成為我們斷代的參考依據。因此,只要我們頭腦里有了准確的器形概念,善於體會各時代器形不同風貌,對那些貌似的偽品,就能看出差別之處,這就好像手裡拿了一把尺,有了准確的分寸,不致出現「失之千里」的現象,把明代器物看成是唐代產品。

(2) 看胎釉:不同時代,不同窯口燒制的瓷器,由於胎釉成分和燒造條件不同,燒成的器物質地、釉色各不相同,成為我們鑒定陶瓷的重要依據之一。鑒別胎質主要是觀察底足,無論任何時代器物,在底足邊緣或口邊露胎和器身縮釉處,大多可以看出胎質特色。觀察釉質則一 般要注意釉色、光澤以及氣泡疏密等幾方面特徵。例如,福建建陽宋代建窯所生產的黑釉瓷器,因胎料含鐵成分較多,故胎色呈紫黑,胎質堅致。而江西吉安宋代吉州窯生產的黑釉瓷 器,有的器型、釉色雖與建窯相似,但因制胎所用原料不同,胎色呈米黃或黑中泛青等色,胎質粗松,這樣,就可以幫助我們把窯口區分開來。即使同一個時代,同一品種,只要我們仔細觀察,也會發現胎釉有不同之處,例如,明代永樂、宣德時期景德鎮生產的青花瓷器,釉色白膩,釉面肥潤,隱現桔皮狀的凹凸感,仔細觀察,釉中可見有大小不等的釉泡;而明代末年生產的青花瓷器,釉色截然不同,薄而青亮,不可同日而語。

(3) 看工藝:器物成型工藝不同,裝燒方法不同,燒成氣氛和燃料不同,都會在陶瓷器上留下不同的特徵,成為我們鑒定陶瓷中的重要依據之一。例如,宋代定窯瓷器採用覆燒工藝,燒成的器物口沿無釉,俗稱「芒口」;而宋代汝窯瓷器採用支釘支燒工藝,燒成的器物通體滿釉,器底只留下極小的芝麻狀支釘痕跡,這些特徵,都應著重掌握。

(4) 看紋飾:陶瓷上的紋飾,無論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等方面,都強烈地反映著當時人們的審美觀,每一時代,都有自己鮮明的風格和特點。例如,元代青花瓷器的紋飾,布局繁密,層次較多,少則二、三層,多則七、八層;而到了明代永樂時期,則趨於疏朗。再如,中國瓷器上裝飾常用的龍紋,各個時代各有變化,不盡相同。有的叱吒風雲,有的細軟疲沓;有的威武雄壯,有的老態龍鍾,這些,都成為我們鑒定時的參考因素。

(5) 看彩料:瓷器上的釉彩,各時期有各時期的特色,有的雖然採用一種呈色的彩料,由於所含成分不同,或製法不同,燒成條件不同,因而呈色也就有所不同,雖然這種不同有時是極其細微的,但只要仔細觀察,就能發現其中的差異。例如,明代宣德時期的青花瓷器,大多採用進口青料,這種青花料含錳量較低,含鐵量較高,燒成後往往會在青花上出現黑疵斑點,這種自然形成的黑斑成為宣德青花瓷器的特徵之一。而清代雍正時期的仿宣器,因所用青料不同,不能完全准確地再現宣青風格,青花上的黑疵斑點是用筆觸多次點染而成,只要仔細觀察,就可發現人工留下的痕跡,與宣德青花自然形成的黑斑迥然不同。

(6)看款識:款識是指刻、劃、印或寫在陶瓷器身上的文字,表明它的時代、窯口、製作者或使用者等等,也是鑒定陶瓷的依據之一。不同的時代,書款的方法、書體和筆法,以至書款的部位都有所不同。例如,清末民初有不少仿清代康熙官窯的瓷器,器底書「大清康熙年制」款,但字體、筆法與康熙時不同,一看就知是後代仿品。因此,掌握款識特徵來斷代和辨偽也是相當重要的。

綜上所述,歷代陶瓷在造型、胎釉、工藝、紋飾、彩料、款識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風格和特點,成為我們鑒定陶瓷的各項依據。但是,世界上的事物是復雜的,普遍規律中寓有特殊規律,還必須考慮到例外情況,例如,前述宣德青花大多有黑疵斑點,但也有一部分宣德青花沒有黑疵斑點,我們不能因此說它們就不是宣德瓷器。因此,我們鑒定一件陶瓷器時,不能偏執一方,食古不化或教條主義,拿著條條框框去套,而要將各項依據、因素、信息綜合起來考慮,普遍規律與特殊規律相結合,把握各代陶瓷器的基本特徵和典型風貌,聯系實物,仔細觀察,觸類旁通,辯證運用,反復推敲、慎重定論,千萬不可因其中有幾處類似的特徵便妄斷真偽,這樣才是正確的方法。

⑧ 康熙郎窯紅瓷器如何鑒別真偽與怎麼鑒定郎窯紅瓷器

郎窯紅,是中國名貴銅紅釉中色彩最鮮艷的一種,它的特點是:色彩絢麗,紅艷鮮明,且具有一種強烈的玻璃光澤。由於釉汁厚,在高溫下產生流淌,所以成品的郎紅往往於口沿露出白胎,呈現出旋狀白線,俗稱「燈草邊」。

郎窯紅底部邊緣釉汁流垂凝聚,近於黑紅色。為了流釉不過底足,工匠用刮刀在圈足外側刮出一個二層台,阻擋流釉淌下來,這是郎窯紅瓷器製作過程中一個獨特的技法,世有「脫口垂足郎不流」之稱。

真正的郎紅,就是康熙本朝所燒制的官窯或官民窯。康熙後的,都為仿郎窯。仿燒康熙郎紅,主要在清中晚期(嘉道、光緒)和民國初期。康熙郎窯紅瓷器如何鑒別真偽?

從讀者所提供的郎紅天球瓶照片判斷,經過專業人員的鑒定為新仿品,主要有六個重要的破綻:

*破綻一:釉

對比「新仿郎紅天球瓶」和「光緒郎紅觀音瓶」的圖片可發現兩者的明顯差別,真品的瓶口處釉色灰白,而贗品為純白;雖然兩個瓶的內壁都光滑如鏡,但真品有沉澱的光彩,而贗品有光鮮的紅色,非常刺眼,應該是造假者在瓶身上了玻璃釉的效果,從「康熙郎紅香爐」也可看到真正的郎紅色彩濃厚、沉重,毫無輕浮之感;在瓶口白釉和紅釉的「接壤處」可看到,真品的紅釉有垂流現象,呈自然的流動感,而贗品卻明顯是將紅釉掃上去,甚不自然。

*破綻二:開片

對比「新仿郎紅天球瓶」和「光緒郎紅觀音瓶」、「康熙郎紅香爐」可發覺,開片截然不同。仿品的瓶口處開片很小,有玻璃出現碎紋的感覺,而瓶口內壁無開片,只有純白釉;真品中,觀音瓶瓶口內外壁都有開片,香爐的內壁完全開片,而且開片自然,呈「井」字形。

*破綻三:底部

對比「光緒郎紅觀音瓶」、「康熙郎紅盤」、「康熙郎紅香爐」、可發現郎紅器的底部有幾個共同點:加釉的部分呈「米湯白」,並有開片。香爐的底部最為特別,只有中間一小圈是加釉部分,其他都露胎。而「新仿郎紅天球瓶」的底部全上純白釉,無開片,明顯有「賊光」。

*破綻四:圈足

「新仿郎紅天球瓶」中,器物的圈足非常干凈純白,而紅釉與圈足之間有明顯分界,可判斷是造假者對圈足進行了打磨,以製造出紅釉只流到器物底部的「假象」,非常規整。

從「光緒郎紅觀音瓶」可看到郎紅器物的重要特點——「燈草邊」底——圈足不平整,紅釉自然與圈足有輕微「接壤」,是因為圈足曾被工匠用刀刮過以「修足」,非常自然。

*破綻五:款識

從「新仿郎紅天球瓶」可看到明顯的款識「景德鎮制」。但其實郎紅器物一般無款,更無「景德鎮制」這樣的款識。文章中提到的幾件真品均無款識。可從此款識推測該贗品是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仿造的。

*破綻六:重量

手拿新仿品可發現上輕下重,所有力量集中在球體部分。而實際上真品的重量上下非常均勻,重心不會下墜。

您品閱本文之後,如果您喜歡我們的文章,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這是對我們創作最大的支持!學習更多收藏知識請關註:「談藝品」每天有更多新資訊!本文出自孔老師。

⑨ 明清瓷器怎樣鑒定大概值多少錢

中華陶瓷博大精深,但大多因為年代久遠,保存民間的傳世品甚少,如發現有出土文物,可藉助墓葬品仿證參考,同時還可藉助歷代窯址標本,用現代科技方法進行斷代鑒定。而明、清時期的瓷器,因距今較近,傳世品較多,加之當時仿製摹古之風盛行,所以對明、清時期的瓷器鑒定,除了需對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等歷史知識有綜合性的了解外,還要靠我們掌握各朝代瓷器的典型風貌和基本特徵作規律性的認識和研究,通過實踐,在白己腦子里形成了概念後,才能對瓷器進行科學鑒定。因明、清兩代瓷器還可以見到,因此,王掌櫃將明、清兩代瓷器概述如下:

1、根據瓷器造型明清瓷器鑒定:

閱讀全文

與清代瓷器足底鑒別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腦裁線機操作方法 瀏覽:522
水泵葉輪外圓磨損的修理方法如何 瀏覽:97
文竹的養殖方法大全圖片 瀏覽:29
hiv快速檢測方法及應用 瀏覽:397
教學設計的方法和技巧初中美術 瀏覽:201
單腿獨立站不穩怎麼破方法來了 瀏覽:590
電腦wps打表的方法 瀏覽:543
皮膚皮炎治療方法 瀏覽:623
如何讓腳踝扭傷的方法 瀏覽:423
怎麼交費最快方法 瀏覽:760
國內外中學生物教學方法 瀏覽:862
簡單易學的切牌方法 瀏覽:772
lol手游跳fps嚴重解決方法 瀏覽:376
塑料薄膜吸水率檢測方法 瀏覽:663
植物中葯的鑒別方法 瀏覽:143
如何練習口才方法 瀏覽:410
裸色隔離霜的正確使用方法 瀏覽:772
玻璃水種真假的鑒別方法 瀏覽:600
識字教學方法幼小銜接 瀏覽:827
論文類似於swot的分析方法 瀏覽: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