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滲透檢測的一般步驟及要求
1.被檢物表面處理。
2.施加滲透液。
3.停滯一定時間。
4.表面滲透液清洗。
5.施加顯像劑。
6.缺陷內部殘留的滲透液被顯像劑吸附出來,進行觀察。
7.缺陷判定。
一、表面處理
對表面處理的基本要求就是,任何可能影響滲透檢測的污染物必須清除干凈,同時,又不能損傷被檢工件的工作功能。滲透檢測工作準備范圍應從檢測部位四周向外擴展25mm以上。
污染物的清除方法有:機械清理,化學清洗和溶劑清洗,在選用時應進行綜合考慮。特別注意塗層必須用化學的方法進行去除而不能用打磨的方法。
二、滲透劑的施加
常用的施加方法有噴塗、刷塗、澆塗和浸塗。
滲透時間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一般來說,施加滲透劑的時間不得少於10min,對於應力腐蝕裂紋因其特別細微,滲透時間需更長,可以長達2小時。
滲透溫度一般控制在10~50℃范圍內,溫度太高,滲透劑容易干在被檢工件上,給清洗帶來困難;溫度太低,滲透劑變稠,動態滲透參量受到影響。當被檢工件的溫度不在推薦范圍內時,可進行性能對比試驗,以此來驗證檢測結果的可靠性。
在整個滲透時間內應讓被檢表面處於潤濕狀態。
三、滲透劑的去除
在滲透劑的去除時,既要防止過清洗又要防止清洗不足,清洗過度可能導致缺陷顯示不出來或漏檢,清洗不足又會使得背景過濃,不利於觀察。
水洗型滲透劑的去除:水溫為10~40℃,水壓不超過0.34MPa,在得到合適的背景的前提下,水洗的時間越短越好。
後乳化型滲透劑的去除:乳化工序是後乳化型滲透檢測工藝的最關鍵步驟,必須嚴格控制乳化時間防止過乳化,在得到合適的背景的前提下,乳化的時間越短越好。
溶劑去除型滲透劑的去除:應注意不得往復擦拭,不得用清洗劑直接沖洗被檢表面。
四、顯像劑的施加
顯像劑的施加方式有噴塗、刷塗、澆塗和浸塗等,噴塗時距離被檢表面為300~400mm,噴塗方向與被檢面的夾角為30~40°,刷塗時一個部位不允許往復刷塗幾次。
五、觀察
觀察顯示應在顯像劑施加後7~60min內進行。
觀察的光源應滿足要求,一般白光照度應大於1000Lx,無法滿足時,不得低於500Lx,熒光檢測時,暗室的白光照度不應大於20Lx,距離黑光燈380mm處,被檢表面輻照度不低於1000μW/。
在進行熒光檢測時,檢測人員進入暗室應有暗適應時間。
六、缺陷評定
按照標准要求進行記錄和評定。
2. 滲透探傷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步驟
用黃綠色熒光滲透液或有色非熒光滲透液滲入表面開口缺陷的縫隙中去,經清洗去除表面多餘的滲透液,然後通過顯像顯示缺陷存在的方法稱為滲透探傷。
滲透探傷的工作原理是:對零件表面被施塗含有熒光染料或著色染料的滲透液後,在毛細管作用下,經過一定時間的滲透,滲透液可以滲進表面開口缺陷中。經去除零件表面多餘的滲透液和乾燥後,再在零件表面施塗吸附介質——顯像劑;顯像劑將吸附缺陷中的滲透液。在一定光源下(困光或白光),缺陷處的滲透液痕跡被顯示(黃綠色熒光或鮮艷的紅色),從而探測出缺陷的形狀及分布狀況。
3. 滲透檢測的基本原理及步驟
滲透檢測是基於液體的毛細作用(或毛細現象)和固體染料在一定條件下的發光現象。
滲透檢測的工作原理是:工件表面被施塗含有熒光染料或者著色染料的滲透劑後,在毛細作用下,經過一定時間,滲透劑可以滲入表面開口缺陷中;去除工作表面多餘的滲透劑,經過乾燥後,再在工件表面施塗吸附介質——顯像劑;同樣在毛細作用下,顯像劑將吸引缺陷中的滲透劑,即滲透劑回滲到顯像中;在一定的光源下(黑光或白光),缺陷處的滲透劑痕跡被顯示(黃綠色熒光或鮮艷紅色),從而探測出缺陷的形貌及分布狀態。
滲透檢測的基本步驟
無論是那種滲透檢測方法,其步驟基本上是差不多的,主要包括以下幾步:
1、預處理;
2、滲透;
3、清洗;4、顯像;
5、觀察記錄及評定;
6、後處理。
滲透檢測的結果主要受到操作者的操作影響,所以進行滲透檢測的人員一定要嚴格按照相關的工藝標准、規程及技術要求來進行操作,這樣才能確保檢測結果的可靠性。
4. 滲透探傷包括哪兩種方法
滲透探傷是利用毛細現象檢查材料表面缺陷的一種無損檢驗方法。
滲透性探傷是工業發展過程中所衍生出來的一種應用技術,該技術是除了進行目視檢查之外,所應用的一種無損檢測措施。由於滲透探傷自身在實際執行過程中的簡答操作性,促使該技術目前已經被廣泛的各個領域之中。並且在當前科技技術飛速發展的過程中,傳統的滲透性探傷技術已經逐漸拓展成為了多孔性材料的檢測技術[1]。
中文名
滲透探傷
外文名
penetrant inspection
應用領域
檢查機車零件裂縫、鋼材裂縫等
性質
材料損傷檢驗方法
流程
滲透→清洗→顯象→觀察。
快速
導航
分類各種滲透探傷方法的特點優缺點操作規程
簡介
20世紀初,最早利用具有滲透能力的煤油檢查機車零件的裂縫。到40年代初期美國斯威策(R.C.Switzer)發明了
熒光滲透液,這種滲透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量用於檢查軍用飛機輕合金零件,滲透探傷便成為主要的無損檢測手段之一,獲得廣泛應用。
滲透探傷
滲透探傷是將一種含有染料的著色或熒光的滲透劑塗覆在零件表面上,在毛細作用下,由於液體的潤濕與毛細管作用使滲透劑滲入表面開口缺陷中去。然後去除掉零件表面上多餘的滲透劑,再在零件表面塗上一層薄層顯像劑。缺陷中的滲透劑在毛細作用下重新被吸附到零件表面上來而形成放大了的缺陷圖象顯示,在黑光燈(熒光檢驗法)或白光燈(著色檢驗法)下觀察缺陷顯示。
滲透探傷的基本流程:滲透→清洗→顯象→觀察。
5. 滲透無損探傷檢測方式
優點: 只需在白光下工作,不需要電源,方便快捷,適用於任何材質,成本低。缺點: 靈敏度低,只限於表面缺陷,對表面光潔度有要求,不能探測深度。著色探傷是無損檢測的一種方法,它是一種表面檢測方法,主要用來探測諸如肉眼無法識別的裂紋之類的表面損傷,如檢測不銹鋼材料近表面缺陷(裂紋)、氣孔、疏鬆、分層、未焊透及未熔合等缺陷(也稱為PT檢測)。適用於檢查緻密性金屬材料(焊縫)、非金屬材料(玻璃、陶瓷、氟塑料)及製品表面開口性的缺陷(裂紋、氣孔等)。著色探傷的基本原理:用著色劑塗在材料的表面,著色劑滲入受損部位。放置一段時間後將表面的著色劑沖洗掉。在已經清洗干凈的表面塗上顯影劑,損傷部位由於著色劑滲入其中從而看得一清二楚。主要利用毛細現象使滲透液滲入缺陷,經清洗劑清洗使表面滲透液清除,而缺陷中的滲透液殘留,再利用顯像劑的毛細管作用吸附出缺陷中殘留的滲透液而達到檢驗缺陷的目的。
6. 滲透探傷的分類
滲透探傷包括熒光法和著色法。熒光法是將含有熒光物質的滲透液塗敷在被探傷件表面,通過毛細作用滲入表面缺陷中,然後清洗去表面的滲透液,將缺陷中的滲透液保留下來,進行顯象。典型的顯象方法是將均勻的白色粉末撒在被探傷件表面,將滲透液從缺陷處吸出並擴展到表面。這時,在暗處用紫外線燈照射表面,缺陷處發出明亮的熒光。著色法與熒光法相似,只是滲透液內不含熒光物質,而含著色染料,使滲透液鮮明可見,可在白光或日光下檢查。一般情況下,熒光法的靈敏度高於著色法。這兩種方法都包括滲透、清洗、顯象和檢查四個基本步驟。
根據從被探傷件上清洗滲透液的方法,滲透探傷的熒光法和著色法又可分別分為水洗型、後乳化型和溶劑去除型三種。
常用的滲透探傷方法有著色滲透探傷、熒光滲透探傷、水洗型滲透探傷、溶劑去除滲透探傷。乾式顯像滲透探傷、濕式顯像滲透探傷,實際探傷時經常是將幾種不同方法的組合應用。例如水洗型、溶劑去除型的滲透劑組合,既可以使用乾式顯像也可以用濕式顯像。
7. 滲透/著色探傷有什麼區別
是一回事,著色(滲透)探傷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毛細現象使滲透液滲入缺陷,經清洗使表面滲透液去除,而缺陷中的滲透殘留,再利用顯像劑的毛細管作用吸附出缺陷中殘留滲透液而達到檢驗缺陷的目的。 二種說法都是利用滲透液來顯示構件表面缺陷的一種探傷方法。 其操作過程是:首先將具有較強滲透性的滲透液塗在構件表面,使之滲於微小缺陷中,然後清除表面多餘滲透液,之後再塗一層顯像劑,使殘留在缺陷中的滲透液被吸附,在表面顯示出缺陷來。 按滲透液的不同,可分為熒光滲透探傷和著色滲透探傷。 查看原帖>>
8. 什麼是滲透測試 滲透測試的方法
滲透測試 (penetration test)並沒有一個標準的定義,國外一些安全組織達成共識的通用說法是:滲透測試是通過模擬惡意黑客的攻擊方法,來評估計算機網路系統安全的一種評估方法。這個過程包括對系統的任何弱點、技術缺陷或漏洞的主動分析,這個分析是從一個攻擊者可能存在的位置來進行的,並且從這個位置有條件主動利用安全漏洞。
換句話來說,滲透測試是指滲透人員在不同的位置(比如從內網、從外網等位置)利用各種手段對某個特定網路進行測試,以期發現和挖掘系統中存在的漏洞,然後輸出滲透測試報告,並提交給網路所有者。網路所有者根據滲透人員提供的滲透測試報告,可以清晰知曉系統中存在的安全隱患和問題。
我們認為滲透測試還具有的兩個顯著特點是:滲透測試是一個漸進的並且逐步深入的過程。滲透測試是選擇不影響業務系統正常運行的攻擊方法進行的測試。
作為網路安全防範的一種新技術,對於網路安全組織具有實際應用價值。但要找到一家合適的公司實施滲透測試並不容易。
9. 滲透測試中使用哪些技術方法
埠掃描
有授權的情況下直接使用 nmap 、msscan 、自己寫py腳本等埠掃描工具直接獲取開放的埠和獲取服務端的 banner 信息。
漏洞掃描
使用北極熊掃描器、Nessus、awvs、appscan等漏掃工具直接掃描目標,可以直接看到存活主機和主機的漏洞情況。
漏洞攻擊
如果只是使用埠掃描,只是發現開放的埠,在獲取 banner 信息後需要在漏洞庫(seebug,ExploitDB )上查找對應 CVE,後面就是驗證漏洞是否存在。 安全檢查一般是盡可能地發現所有漏洞,對漏洞的風險進行評估和修復。入侵的話只關注高危遠程代碼執行和敏感信息泄露漏洞等可以直接利用的漏洞。 漏洞驗證可以找對應的 CVE 編號的 POC、EXP,利用代碼在 ExploitDB 、seebug上查看或者在 github 上搜索是否有相關的漏洞驗證或利用的工具。
Web應用
可以直接尋找注入、上傳、代碼執行、文件包含、跨站腳本、等漏洞,來進行攻擊。一般可以使用 AWVS 直接掃描常見漏洞。
10. 滲透檢測的檢測方法的分類
根據滲透劑和顯像劑種類不同,檢測方法可按照表1和表2進行分類:
表1 方法名稱 滲透劑種類 方法代號 熒光滲透檢測 水洗型熒光滲透劑 FA 後乳化型熒光滲透劑 FB 溶劑去除型熒光滲透劑 FC 著色滲透檢測 水洗型著色滲透劑 VA 後乳化型著色滲透劑 VB 溶劑去除型著色滲透劑 VC
表2 方法名稱 顯像劑種類 方法代號 乾式顯像法 乾式顯像劑 D 濕式顯像法 濕式顯像劑 W 快乾式顯像劑 S 無顯像劑顯像法 不用顯像劑 N
1、根據滲透劑所含染料成分分類
根據滲透劑所含染料成分,滲透檢測分為熒光滲透檢測法、著色滲透檢測法和熒光著色滲透檢測法,簡稱為熒光法、著色法、和熒光著色法三大類。滲透劑內含有熒光物質,缺陷圖像在紫外線能激發熒光的為熒光法。滲透劑內含有有色染料,缺陷圖像在白光或日光下顯色的為著色發。熒光著色法兼備熒光和著色兩種方法的特點,缺陷圖像在白光或日光下能顯色,在紫外線下又能激發出熒光。
2、根據滲透劑去除方法分類
根據滲透劑去除方法,滲透檢測分為水洗型、後乳化型和溶劑去除型三大類。水洗型滲透法是滲透劑內含有一定量的乳化劑,工件表面多餘的滲透劑可以直接用水洗掉。有的滲透劑雖不含乳化劑,但溶劑是水,即水基滲透劑,工件表面多餘的滲透劑也可直接用水洗掉,它也屬於水洗型滲透法。後乳化型滲透法的滲透劑不能直接用水從工件表面洗掉,必須增加一道乳化工序,即工件表面上多餘的滲透劑要用乳化劑「乳化」後方能用水洗掉。溶劑去除型滲透法是用有機溶劑去除工件表面多餘的滲透劑。
3、根據顯像劑類型分類
根據顯像劑類型,滲透檢測分為乾式顯像法、濕式顯像法兩大類。乾式顯像法是以白色微細粉末作為顯像劑,施塗在清洗並乾燥後的工件表面上。濕式顯像法是將顯像粉末懸浮於水中(水懸浮顯像劑)或溶劑中(溶劑懸浮顯像劑),也可將現象粉溶解於水中(水溶性顯像劑)。此外,還有塑料薄膜顯像法;也有不使用顯像劑,實現自顯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