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糖用什麼試劑鑒定
還原性糖種類:還原性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乳糖、麥芽糖等。
非還原性糖有蔗糖、澱粉、纖維素等,但它們都可以通過水解生成相應的還原性單糖。
還原性糖概念:還原糖是指具有還原性的糖類。在糖類中,分子中含有游離醛基或酮基的單糖和含有游離醛基的二糖都具有還原性。
葡萄糖分子中含有游離醛基,果糖分子中含有游離酮基,乳糖和麥芽糖分子中含有游離的醛基,故它們都是還原糖。
還原性糖的鑒定
斐林試劑和雙縮脲試劑的成分相同,但二者的使用方法及原理不盡相同。斐林試劑和班氏試劑都是檢驗還原性糖的試劑,二者的使用方法及原理、成分也有區別,下面就從這幾種試劑的使用原理、成分及使用方法等方面做一簡單總結。
1. 斐林試劑和雙縮脲試劑
斐林試劑和雙縮脲試劑都由溶液和溶液組成,但二者有如下三點不同:
(1)溶液濃度不同
斐林試劑中溶液稱為斐林試劑甲,其濃度為溶液稱為斐林試劑乙,其濃度為;雙縮脲試劑中溶液(雙縮脲試劑A)的濃度為,溶液(雙縮脲試劑B)的濃度為。
(2)使用原理不同
斐林試劑是新配製的溶液,它在加熱條件下與醛基反應,被還原成磚紅色的沉澱,可用於鑒定可溶性還原糖的存在。用斐林試劑鑒定可溶性還原糖時,溶液的顏色變化過程為:淺藍色→棕色→磚紅色(沉澱)。
鑒定生物組織中是否含有蛋白質時,常用雙縮脲法,使用的是雙縮脲試劑,發生的是雙縮脲反應。雙縮脲反應實質是在鹼性環境下的與雙縮脲試劑發生的紫色反應。而蛋白質分子中含有很多與雙縮脲()結構相似的肽鍵,所以蛋白質都能與雙縮脲試劑發生顏色反應,可以用雙縮脲試劑鑒定蛋白質的存在。
(3)使用方法不同
斐林試劑使用時,先反溶液和溶液混合(將滴溶液滴入溶液中),而後立即使用:雙縮脲試劑使用時,先加入溶液(2mL),振盪搖勻,造成鹼性的反應環境,然後再加入3~4滴溶液,振盪搖勻後觀察現象。
2. 斐林試劑和班氏試劑
關於斐林試劑和班氏試劑,可用下面的例題引出其異同點:例:你可用什麼方法,檢驗人的尿液中是否含有糖?
答案:
方法一:在試管中加入人的尿液0.1mL,加入班氏糖定性試劑1mL,混合均勻後,將試管放入盛有開水的燒杯中,加熱煮沸1min~2min,若試管中溶液在加熱後產生了磚紅色沉澱,說明尿液中含有糖。
方法二:取少許尿液加水稀釋後,加入剛配製好的斐林試劑,沸水浴加熱後,若出現磚紅色沉澱,則說明尿液中含有糖。
方法三:取少許尿液加水稀釋後,加入少許懸濁液(新制)加熱,若出現磚紅色沉澱,則說明尿液中含有糖。
因斐林試劑實質上是新配製的溶液,所以方法二與方法三的實質是相同的,只是說法不同而已。
由以上例題可以看出,斐林試劑和班氏試劑都能用於鑒定可溶性還原糖(上題中檢驗的是葡萄糖)的存在,二者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
二者的不同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班氏試劑常用於尿糖的鑒定,其配方與斐林試劑不一樣,其配方為:
①400mL水中加85g檸檬鈉和50g無水碳酸鈉;
②50mL加熱的水中加入8.5g無水硫酸銅。製成溶液;
③把溶液倒入檸檬酸鈉溶液中,邊加邊攪,如產生沉澱可濾去。
(2)其反應原理與斐林試劑略有差別。利用斐林試劑鑒定時,斐林試劑甲和斐林試劑乙直接反應生成和可溶性還原糖反應產生磚紅色沉澱。而班氏試劑中的產生卻是這樣的:檸檬酸鈉和碳酸鈉均為強鹼弱酸鹽,在水中它們均可水解產生,與檸檬酸鈉溶液和溶液混合時,結合,生成與葡萄糖中的醛基反應生成磚紅色沉澱。
(3)兩種試劑的保存方式不同。斐林試劑甲和斐林試劑乙可強烈產生,很容易沉澱析出,因此斐林試劑一般為現用現配;而班氏試劑的配方中,檸檬酸鈉為一對緩沖物質,產生的數量有限,與溶液混合後產生的濃度相對較低,不易析出,因此該試劑可長期保存。
當然,無論用班氏試劑還是斐林試劑,歸根結底都是與醛基在沸水浴加熱條件下反應而生成磚紅色的沉澱,兩者反應現象一樣,這就是二者的相同之處。
用於鑒定可溶性還原糖的實驗材料准備
植物組織是常用的實驗材料,但必須加以選擇。在雙子葉植物中,光合作用的主要產物葡萄糖形成後合成為澱粉,暫時儲藏在葉子內,因此最好不用雙子葉植物的葉子作實驗材料。有些單子葉植物,如韭菜、鳶尾,並不將光合作用的初始產物轉變為澱粉,因此葉內含有大量的可溶性單糖,但是,由於葉片中葉綠素的顏色較深,對於鑒定時的顏色反應起著掩蓋作用,導致實驗現象不明顯,因此,也不宜用單子葉植物的葉子作實驗材料。
本實驗最理想的實驗材料是含糖量較高的生物組織(或器官),而且組織的顏色較淺,或近於白色的,如蘋果和梨的果實。經試驗比較,顏色反應的明顯程度依次為蘋果、梨、白色甘藍葉、白蘿卜。
② 在醫學上檢測某人尿液中的含糖量時,用斐林試劑進行鑒定的方法更為簡便有效
因為醫學上的檢測時用的班氏試劑。
班氏試劑和斐林試劑的配置差不多,但是操作卻比斐林試劑試劑的簡單。斐林試劑要水浴加熱好幾分鍾,而班氏試劑只需要在酒精燈上加熱就行了。這樣班氏試劑的檢測就比斐林試劑要靈敏的多,快捷的多了。
③ 怎樣檢查尿糖
通過將尿糖試紙浸入尿液中,濕透約1秒鍾後取出,在1分鍾內觀察試紙的顏色,並與標准色版對照,即能得出測定結果。
化驗結果表明,根據尿中含糖量的多少,試紙呈現出深淺度不同的顏色變化。由於試紙的顏色變化各異,故得出的化驗結果也不一樣,有陰性和陽性之分。如比色為藍色,說明尿中無糖,代表陰性結果,符號為「-」;呈綠色,為一個加號「+」,說明尿中含糖0.3~0.5g%;呈黃綠色,為兩個加號「++」,冰明尿中含糖0.5~1.0g%;呈橘黃色,為三個加號「+++」,說明尿中含糖1~2g%;呈磚紅色,為四個加號「++++」或以上,說明尿中含糖2g%以上。
目前,尿糖的自我檢測均用尿糖試紙,用比色法來判定尿糖的多少。但是,尿糖的自我檢測結果只能作為參考,其原因如下:
1.試紙與尿液接觸時間的長短可以影響尿糖結果。
2.病程長的糖尿病病人,尤其伴有糖尿病腎臟病變的病人,由於腎糖閾的升高,此時尿糖反映的水平往往低於實際血糖水平。
3.尿糖反映測定幾個小時前的血糖水平,而不是測定當時的血糖水平。
4.糖尿病伴有自主神經病變的病人,常常不能排空膀胱里的尿液,其尿中可能包括更早期的尿,因此測定的尿糖不能反映當時的血糖情況。
5.正常人的腎糖閾是10毫摩/升,因此血糖低於10毫摩/升時尿糖均表現為陰性。
6.妊娠婦女、老年人腎糖閾有改變,尿糖不能准確反映血糖水平。測定血糖一般採用靜脈抽血。但是如果經濟允許,建議應用快速血糖儀測定手指血糖,這種方法更方便、簡單。采血少,結果比較准確,病人可以自己操作,根據病情可以隨時按需進行檢測。
用血糖儀測定手指血糖的方法如下:
1.操作前准備:先用溫水洗手,准備好血糖儀、試紙、酒精棉球或棉簽、采血筆、針頭。
2.按下主開關,檢查儀器代碼與採用試紙代碼是否相同。如果不同,調整儀器代碼或更換晶元。
3.取出試紙,將瓶蓋蓋好,試紙插入,有圓洞的正面朝上。
4.取下采血筆蓋,將采血針插入後再旋轉采血針保護蓋,取下采血針保護蓋,將采血筆蓋放回原位。酒精消毒手指皮膚後將采血筆筆端放在手指側面,按下按鈕,輕輕擠壓出一滴圓弧形指血。
5.將足量的血滴入試紙圓形測試孔,注意要覆蓋整個圓形測試孔。
6.注意事項:酒精消毒後,要等到手指干後進行測試;試紙不用時,要將蓋子蓋緊,防止潮濕而使試紙失效;清潔血糖儀時用沾清水的棉棒或軟布清潔測試區,避免使用酒精、含氨的清潔劑、玻璃清潔劑等。
④ 求一個趣味性強的化學小實驗,要求操作簡單,試劑常見,現象明顯
鏈接: https://pan..com/s/12l-5doqxGwv6UOAZW6rBqw
德拉創新實驗室
⑤ 下面有關生物學實驗的表述,正確的是()A.在檢測某人尿液的含糖量時,用雙縮脲試劑進行鑒定的方法
A、雙縮脲試劑是檢驗蛋白質的專用試劑,斐林試劑可以檢測尿糖,A錯誤;
B、探究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無關變數還有反應時間、相關反應物、酶的用量等需要控制,B錯誤;
C、圓褐固氮菌是異養需氧型微生物,在含氮固體培養基上,圓褐固氮菌也能形成菌落,C正確;
D、哺乳動物的紅細胞沒有細胞核,也就沒有DNA,所以豬血不可作為DNA粗提取和鑒定的實驗材料,D錯誤.
故選:C.
⑥ 初三化學```
向試管中加硫酸銅溶液,滴加10-15滴氫氧化鈉溶液,再滴加待測尿液,加熱一分鍾,有磚紅色氫氧化銅沉澱的有糖尿病,原理是葡萄糖是弱還原劑可以將新制氫氧化銅沉澱轉化為磚紅色氧化亞銅沉澱
⑦ 不去醫院,如何判斷自己得了糖尿病
1.自測尿糖
尿糖試紙用起來比較方便,通過目測試紙條,糖尿病患者可以直接目測自己的尿液中的含糖量,隨時隨地了解自己的病情。
這說明下,正常人尿糖測試為陰性,出現陽性即為異常,需要做進一步的糖尿病排除診斷。
將尿搪試紙浸入尿液中,約1分鍾後取出,在1分鍾內觀察試紙的顏色變化,並與標准色版對照,即能得出測定結果。根據尿中含糖量的多少,試紙呈現出深淺度不同的顏色變化,因試紙的顏色變化各異,故得出的化驗結果也不一致,有陽性和陰性之分。如比色為藍色,說明尿中無糖,代表陰性結果,符號為(—):呈綠色,為一個加號(+),說明尿中含搪0.3%—0.5%;呈黃綠色,為兩個加號(++).說明尿中合糖0.5%-1.0%;呈橘黃色,為三個加號(+++);尿中含搪1%—2%;呈磚紅色,為四個加號(++++)或以上,尿中含糖2%以上。
⑧ 尿糖測試紙能准確測出糖尿病嗎
試紙只有於篩查,不適合確診。根據美國糖尿病學會(ADA)1998年最新制定的糖尿病診斷標准,確診糖尿病仍然主要依靠血糖檢查。滿足以下三個條件之一的患者可以初步診斷為糖尿病: 條件1:無論什麼時間,只要血糖超過11.1 mmol/L(200 mg/dl),同時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狀(多尿、多飲及體重下降)。 條件2:空腹血糖超過7.0 mmol/l(126 mg/dl),這里所說的空腹是指停止熱量攝入8小時以上,即患者只能飲水,不能攝入任何食物或含熱量的飲料。 條件3:進行標準的口服糖耐量試驗(OGTT),餐後2小時血糖超過11.1 mmol/L(200 mg/dl)。 需要注意的是,符合以上三個條件之一隻是初步診斷,並不能確診。患者還要另外選擇一天進行核實,如果仍然符合條件才能確定為糖尿病。特殊情況下,如果患者出現了糖尿病急性並發症,如酮症酸中毒、高滲昏迷,那麼不必進行核實就可以確診。 上述三個診斷條件中,條件1和2通過單次血糖檢查即可確診,而條件3則需要進行糖耐量檢查。雖然通過糖耐量檢查能夠了解到更多的信息,但由於價格高,檢查時間長,從簡化診斷過程和減輕患者經濟負擔的角度看,單次血糖檢查優點更多。因此,目前已經不再提倡常規進行糖耐量檢查,只有懷疑糖尿病但空腹血糖正常的患者才需要檢查。
⑨ 尿常規檢查什麼內容,是早晨空腹第一泡尿還是早點後隨便檢查時候尿
是早晨空腹第一泡尿
尿常規檢查內容包括尿的顏色、透明度、酸鹼度、紅細胞、白細胞、上皮細胞、管型、蛋白質、比重及尿糖定性。
(1)尿色:正常尿液的色澤,主要由尿色素所致,其每日的排泄量大體是恆定的,故尿色的深淺隨尿量而改變。正常尿呈草黃色,異常的尿色可因食物、葯物、色素、血液等因素而變化。
(2)透明度:正常新鮮尿液,除女性的尿可見稍混濁外,多數是清晰透明的,若放置過久則出現輕度混濁,這是由於尿液的酸鹼度改變,尿內的粘液蛋白、核蛋白等逐漸析出之故。
(3)酸鹼度:正常尿為弱酸性,也可為中性或弱鹼性,尿的酸鹼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飲食種類、服用的葯物及疾病類型。
(4)細胞:在臨床上尿中有重要意義的細胞為紅細胞、白細胞及小圓上皮細胞。①紅細胞。正常人尿中可偶見紅細胞,離心沉澱後每高倍鏡視野不超過3個。若尿中出現多量紅細胞,則可能由於腎臟出血、尿路出血、腎充血等原因所致。劇烈運動及血液循環障礙等,也可導致腎小球通透性增加,而在尿中出現蛋白質和紅細胞。②白細胞。正常人尿中有少數白細胞存在,離心尿每高倍鏡視野不超過5個。異常時,尿中含有大量白細胞,表示泌尿道有化膿性病變,如腎盂腎炎、膀胱炎及尿道炎等。③小圓形上皮細胞。正常尿液中,有時可發現少數脂肪變性的小圓形上皮細胞。若腎小球腎炎時,尿中上皮細胞增多。若腎小管有病變時,可出現許多小圓形上皮細胞。
(5)管型:正常尿液中僅含有極微量的白蛋白,沒有管型,或偶見少數透明管型。若尿中出現1個管型,可以反映至少1個腎單位的情況,是腎臟疾病的一個信號,對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6)蛋白質:一般認為正常人每日排出蛋白質量為40~80毫克,最多100~150毫克,常規定性檢測為陰性。病理性蛋白尿見於腎小球腎炎、腎盂腎炎、急性腎功能衰竭、高血壓腎病、糖尿病腎病、妊娠中毒症、狼瘡性腎炎、放射性腎炎及腎內其它炎症病變、中毒、腫瘤等。
(7)比重:尿液的比重約在1.015~1.025之間,嬰幼兒的尿比重偏低,尿比重受年齡、飲水量和出汗的影響。尿比重的高低,主要取決於腎臟的濃縮功能,故測定尿比重可作為腎功能試驗之一。
(8)尿糖定性:正常人尿內可有微量葡萄糖,每日尿內含糖量為0.1~0.3克,最高不超過0.9克,定性試驗為陰性。尿糖陽性多見於腎性糖尿、糖尿病及甲狀腺功能亢進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