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軟體測試評估的方法有哪些;分析這些方法有哪些特徵。
1. 黑盒測試
黑盒測試顧名思義就是將被測系統看成一個黑盒,從外界取得輸入,然後再輸出。整個測試基於需求文檔,看是否能滿足需求文檔中的所有要求。黑盒測試要求測試者在測試時不能使用與被測系統內部結構相關的知識或經驗,它適用於對系統的功能進行測試。
黑盒測試的優點有:
1)比較簡單,不需要了解程序內部的代碼及實現;
2)與軟體的內部實現無關;
3)從用戶角度出發,能很容易的知道用戶會用到哪些功能,會遇到哪些問題;
4)基於軟體開發文檔,所以也能知道軟體實現了文檔中的哪些功能;
5)在做軟體自動化測試時較為方便。
黑盒測試的缺點有:
1)不可能覆蓋所有的代碼,覆蓋率較低,大概只能達到總代碼量的30%;
2)自動化測試的復用性較低。
2. 白盒測試
白盒測試是指在測試時能夠了解被測對象的結構,可以查閱被測代碼內容的測試工作。它需要知道程序內部的設計結構及具體的代碼實現,並以此為基礎來設計測試用例。
白盒測試的直接好處就是知道所設計的測試用例在代碼級上哪些地方被忽略掉,它的優點是幫助軟體測試人員增大代碼的覆蓋率,提高代碼的質量,發現代碼中隱藏的問題。
白盒測試的缺點有:
1)程序運行會有很多不同的路徑,不可能測試所有的運行路徑;
2)測試基於代碼,只能測試開發人員做的對不對,而不能知道設計的正確與否,可 能會漏掉一些功能需求;
3)系統龐大時,測試開銷會非常大。
3. 基於風險的測試
基於風險的測試是指評估測試的優先順序,先做高優先順序的測試,如果時間或精力不夠,低優先順序的測試可以暫時先不做。有如下一個圖,橫軸代表影響,豎軸代表概率,根據一個軟體的特點來確定:如果一個功能出了問題,它對整個產品的影響有多大,這個功能出問題的概率有多大?如果出問題的概率很大,出了問題對整個產品的影響也很大,那麼在測試時就一定要覆蓋到。對於一個用戶很少用到的功能,出問題的概率很小,就算出了問題的影響也不是很大,那麼如果時間比較緊的話,就可以考慮不測試。
基於風險測試的兩個決定因素就是:該功能出問題對用戶的影響有多大,出問題的概率有多大。其它一些影響因素還有復雜性、可用性、依賴性、可修改性等。測試人員主要根據事情的輕重緩急來決定測試工作的重點。
4. 基於模型的測試
模型實際上就是用語言把一個系統的行為描述出來,定義出它可能的各種狀態,以及它們之間的轉換關系,即狀態轉換圖。模型是系統的抽象。基於模型的測試是利用模型來生成相應的測試用例,然後根據實際結果和原先預想的結果的差異來測試系統。
② 誰有山西省高中信息技術會考知識點總結 兩本書「多媒體技術應用和信息技術基礎」
第一章 走進技術世界
一、技術的價值
技術是人類為滿足自身的需求和願望對大自然進行的改造。技術與人:它具有保護人、解放人和發展人的作用。
技術與社會: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豐富社會文化的內容,改變社會生活的方式,是推動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的主要動力之一。
技術與自然:1、人類依靠技術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應與自然和諧發展。
2、應把握尺度,合理發展,注意對自然的保護,技術對自然產生負影響,應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開發利用自然。 P8
二、技術的性質 P11 技術的目的性;技術的創新性;技術的綜合性;技術的兩面性;技術的專利性
1.創新是技術發展的核心所在,創新推動技術的發展。
2.技術創新表現為:技術革新(改進)、技術發明(創造)。
技術的綜合性:電學、光學、聲學、機械學、材料學、人體工程學……
科學是發現規律並對其驗證和公式化的知識體系。技術則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而對大自然的改造。 P14
側重:科學發現什麼,為什麼; 技術回答怎麼辦;
過程:科學用實驗證明理論規律; 技術用試驗驗證可行、合理性
聯系:科學是技術發展的基礎,技術發展促進科學的應用。
技術的兩面性:技術既有實用性又有功利性。實用性是技術的基本特性; P15
知識產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
專利不能自動取得。符合新穎性、創造性、實用性的發明技術可以提出申請。並有年限:10年(改進)、20年(發明)
申請專利6步:提交申請階段、受理階段、初審階段、發明專利申請公布階段、發明專利申請實質審查階段、授權階段 P18
技術的未來:既充滿希望也隱含威脅 要理性看待。
第二章 技術世界中的設計
一、 技術與設計的關系
1.技術的發展離不開設計:設計是基於一定設想的、有目的的規劃及創造活動。
(1)設計是推動技術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技術的創新、技術產品的更替、工藝的改進都需要設計。
(2)設計是技術成果轉化的橋梁和紐帶。(3)設計促進了技術的革新。
2.技術更新對設計產生重要影響
(1)技術是設計的平台,技術的進步直接制約著設計的發展。
(2)技術更新為設計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3)技術進步還促進人們設計思維和手段的發展。
3.設計的豐富內涵:一般意義上的設計指的是綜合設計,在技術世界中的設計核心是技術設計。
技術設計側重:功能、材料、程序、工藝;藝術設計側重:色彩、造型、欣賞、審美、感覺
二、設計中的人機關系
人機關系要實現的目標:高效、健康、舒適、安全。
實現合理的人機關系要注意(1)普通人群與特殊人群
(2)靜態的人與動態的人:設計的產品不但要符合人體的靜態尺寸,也要符合人體的動態尺寸。
(3)人的生理需求與人的心理需求:設計中的人機關系,滿足人的生理需求,也要滿足人的心理需求,產品的色彩、材質等都會對人的心理產生影響。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等都影響人的心理感受。
(4)關注信息的交流:人與產品的互動過程就是人與產品之間信息傳遞的過程。
第三節 技術試驗及其方法
1.技術試驗:技術活動中為了某種目的所進行的嘗試、檢驗、優化等探索性實踐活動。
2.技術試驗分:性能試驗、優化試驗、預測試驗、信息試驗。方法有:優選試驗法、模擬試驗法、虛擬試驗法、強化試驗法、移植試驗法。
技術試驗實施:1制定試驗計劃2抽取樣本、進行試驗、分析數據、得出結論
技術試驗報告:1試驗目的2試驗准備3試驗步驟4試驗記錄5試驗總結
技術試驗的重要性:1驗證技術成功與否,更是發現問題、探究規律、優化技術的關鍵;2是技術研究不可缺少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它對技術應用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3使設計得以改進和完善,將設計的風險和失誤降到最低;4為設計的評價提供准確客觀的數據。
第三章 設計過程、原則及評價
一、設計的一般過程
1、 發現和明確問題
從本質上說,設計是一個問題求解的過程。它從問題出發,並圍繞問題展開各項活動。因此,設計必須從調查需求、分析信息、發現和明確需要解決和值得解決的問題開始,並在此基礎上提出設計項目,明確設計要求。
2、 制定設計方案
在發現和明確要求的基礎上,我們緊接著就是通過各種渠道,盡可能廣泛地收集設計所需的信息,通過對各種信息的歸納和分析,挖掘影響設計的主要因素,大膽提出各種設計想法,並依據一定條件對各種想法進行篩選,確定最終的設計方案。這就是制定設計方案的過程。
①運用不同的材料、結構可以產生不同的設計方案。
②任何設計方案都有改進的可能性,好方案決不會僅有一個。
收集信息:通過用戶調查、專家咨詢、查閱資料、收聽收看廣播電視、互聯網等渠道收集相關信息。
設計分析:面對收集到的各種信息,要根據設計要求,找出設計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並分析其可能的解決辦法。面對設計要求和約束條件之間的相互矛盾,為了找到最好的解決辦法,應該提出盡可能多的設想,以便於權衡利弊,作出選擇。
方案構思:要求我們根據設計要求,大膽構思,努力挖掘自己的創造潛力,提出解決問題的多個設想。方案構思是設計過程中最富有挑戰性的環節。
方案呈現:常常是,為了使其,我們通常會用草圖把構思過程中產生的模糊的零散的設計想法轉化、綜合為具體化視覺形象。
方案篩選:當多個設計方案產生以後,要依據一定的原則,對這些方案進行篩選。
3、 製作模型或原型
完成方案篩選後,要開始製作模型或者原形了。模型製作包括兩個階段,既繪制圖樣和製作模型或原型。對於小型、簡單的產品可以直接製作產品原型,而對於大型、復雜的產品先製作縮小、簡化的模型。
4、 測試、評估及優化
要明確設計方案是否可行,必須進行各種測試、評估,以優化設計方案、完善產品原型。
測試:測試的目的是檢驗產品在操作、使用過程中,在結構和技術性能等方面能否達到預定的設計要求。(放重物是測試承重力、材料強度、結構強度;電風扇吹是測試重心穩定性;親自坐上感受一下是測試舒適度;用手左右晃一晃看是否穩固是測試結構穩定程度、穩固性)
評估:在測試的基礎上,還要對設計方案和產品進行較為全面的評估。評估,在設計過程中需要反復進行。
優化:為了優化設計方案,既要分析測試和評估的具體記錄,也要重視對公眾意見的調查,以明確改進的方向。一般說來,我們可以對三種典型人群進行調查,徵集優化的具體意見。三種人群即專家(銷售者、製造者)、潛在客戶(可能會用的人)和用戶(正在使用的人)
5、 產品的使用和維護
在產品使用過程中,正確的使用和維護既可以使產品更好地滿足人民的需求,又能延長其使用壽命。因此,掌握正確的使用和維護方法對於產品使用者來說尤為重要。
設計過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有些階段或步驟可能會發生變化,有些步驟之間則可能出現一定的循環。我們不能將設計的過程簡單化、模式化,而應根據設計的需要進行靈活安排。
二、設計的一般原則
1、 創新原則
創新就是通過引入新概念、新思想、新方法、新技術等,或對已有的產品的革新來創造具有相當社會價值的事物或形式。創新是設計的核心。可以從原理、結構、技術、材料、工藝等方面進行考慮改進和突破,以實現創新的目標。要實現產品設計的創新,除了要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智慧外,還應注意利用最新的技術成果和現代的設計理論和方法。(案例:洗衣機的發展歷程)
2、 實用原則
設計中的實用性是指設計的產品為了實現其目的而具有的基本功能。它包括
物理功能(性能、構造、效率精度和可靠性等)、
生理功能(產品使用的方便性、安全性、宜人性等)
心理功能(產品的造型、色彩、機理和裝飾)
社會功能(產品象徵或顯示個人價值、興趣、愛好和社會地位)
3、 經濟原則
經濟原則是指以最低的費用最得最佳的效果。所謂最低的費用,是指產品在得到最優良的設計,實現最佳的功能的同時,所涉及到的各方面的成本和總量最小。(包括運輸成本等)
由於產品所用的材料都有其特定的性能和加工的方法,作為設計者,如果只追求形式美而不了解生產工藝,往往就會出現無法生產或成本很高的情況。另一個方面,如果設計者只追求價廉而粗製濫造,就從根本上違背了設計的目的,可能會導致產品滯銷或虧本銷售,造成更大的浪費。
產品設計必須從消費者的利益出發,合理使用優質價廉、能優化產品質量的原材料,並在明確目標市場、控制生產成本、提高產品附加值等基礎上改進與完善產品設計,為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服務。
功能成本比=功能/成本。
4、 美觀原則
產品外觀的美是通過對產品造型,大小比例,使用材料,色彩搭配,裝飾圖案等的設計組合來表達的。通過各種元素組合,表現產品不同的設計特點,強調形態美,技術美,材質美,色彩美等獨特的表現元素,產生不同的產品風格,帶給人們各種美的享受。
產品設計中的美觀原則是多元的,受到消費者、功能、技術、文化傳統等多方面的影響。
5、 道德原則
產品設計者必須具有寬廣的眼界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力求用設計完美的產品奉獻社會,維護、完善社會倫理道德,推進人類文明的發展。
①設計應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以人為本,不能出於某種不道德的目的;(刑訊逼供器具)
②設計不能單純為了謀取利益而損害他人和環境;(假冒偽劣,有毒材料製造食品、葯品等)
③設計要尊重他人知識產權、技術成果。不能一味抄襲別人的設計。
6、 技術規范原則
技術規范是有關開發生產技術的知識、領域、方法和規定的綜合。產品的設計必須符合一定的技術規范。技術規范既有強制性的標准,也有推薦使用的技術規范。
7、 可持續發展原則
可持續發展原則是指產品的設計既滿足當代發展的需求,又要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不以犧牲後人的利益和長遠的利益為代價來滿足當代人的需求。
應充分考慮產品對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並盡量採取措施減少其負面影響;
應盡可能選用可再生資源和可重復使用材料,應盡量減少原料和自然資源的使用,降低產品在生產中的損耗和產品的回收問題
8、 設計一般原則之間的關系
各種原則並不是各自獨立的,它們之間往往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具有一定的開放性。
三、設計的評價
設計的評價是指依據一定的原則,採取一定方法和手段,對設計所涉及的過程及結果進行事實判斷和價值認定的活動。
它對設計者樹立質量管理意識、強化質量管理、高質量完成設計任務有重要作用,同時也有助於設計中的信息交流和工作反思。
從評價對象來分:一是對設計過程的評價,二是對設計成果的評價。
從評價者角度來分:一是設計者自我評價,二是他人的評價。
對設計評價應建立在事實判斷的基礎上。評價者首先應對設計過程和設計方案的各個細節進行准確的判斷、說明、闡述。只有在事實確定的前提下,評價才會有效,才不至於失真。
1、 對設計過程的評價
加強對設計過程的評價是樹立質量管理意識、加強質量管理、實現設計目標的關鍵。
對設計過程的評價內容:設計過程是否完備,過程是否全心投入,計劃是否科學嚴密,組織是否協調;分工是否合理;採用的方法是否正確,工作是否具有創新性;各環節或階段的任務是否完成;形成的中間成果(方案)是否符合要求;全過程是否有質量控制和相應的監督、改進措施;是否注意把握各個環節或階段的主要任務和目標;是否要注意把握設計過程中各個環節或階段之間的銜接和協調;設計資源運用是否合理;等。
對設計過程的評價應服務於完善設計方案、促進個人發展的根本目標,不僅僅是設計過程終結時的回顧性、反思性評價,而且也包括設計過程之中的即時性、階段性評價。因此,對設計過程的評價應寓於設計的全過程。
2、 對最終產品的評價
最終產品是設計過程的結晶,是設計質量、設計水平的集中體現。
對最終產品評價的依據:一是參照設計的一般原則,二是事先制定的設計要求進行評價。在實際評價中,這兩個方面也可以結合起來。
日常用品評價:功能、形態、效率、創新性、安全性、易操作性、性能價格比、美學因素、對社會、環境、資源的影響以及市場應用前景等
(人機關系:主要操作裝置應與人體有關尺寸相適應;主要顯示應清晰易讀,處在人閱讀的最佳范圍內;操作件使用方便,符合人體生物力學特點;在工作區域內無劃傷人的尖棱突角,照明光線柔和,亮度適宜;在危險區域內,有保護裝置,有警示標志;等)
3、 設計的評價和設計的交流
a.口頭交流(非正式) b.文本、圖表之類的交流方式(正式)c.技術圖樣、模型的交流方式(直觀) d.計算機演示、網頁的交流方式(生動、形象)(詳見第六章)
第四章 發現與明確問題
一、發現問題
1、 問題的來源
從技術角度看,人類進步與發展的過程就是不斷地發現問題,不斷地進行設計,從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是如何產生的?
第一種:人類生存活動中必然會遇到的問題。來源於生活
第二種:由別人給出問題,設計者必須針對問題尋求解決方案。來源於需要
第三種:基於一定的目的由設計者自己主動發現,並試圖解決。來源於你的主動積極發現
[發現問題的重要性]:第一、第二種問題的提出往往比較明確,主要是針對一般的和已有的問題提出的,而第三種問題卻是全新的,它需要我們積極主動的思考,需要我們細致入微的工作,需要我們獨具慧眼的發現。這類問題的發展,一方面可以挑戰和拓展我們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需要,推進技術的發展和創新。
2、 發現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a、 觀察日常生活(包括有意識觀察和無意注意)
b、 收集和分析信息(文獻法,問卷調查法,詢問法)
c、 技術研究與技術試驗
二、明確問題
1、 明確問題的內容和價值
a、 問題是否明確
問題表述本身是否明確、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否明確、提出問題的目的是否明確,等。
b、 問題的價值
判斷一個問題是否有價值,必須從以下問題著手:
①所提出的問題是否遵循了基本的科學原理。
②迄今為止,能否確認該問題尚未得到充分解決。
③在調查的范圍內,該問題是否有普遍意義,在更廣的范圍內,該問題是否有意義?
④在多個問題同時發生時,該問題是否是主要問題?
⑤現有的技術條件能否解決這個問題?技術發展以後呢?
⑥解決該問題所需要的投入是多少?投入與產出的比是否理想?
3. 設計計劃
制定周密的設計計劃對確保設計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參照P89能制定一般的設計計劃表
第五章 方案的構思及其方法
一、方案的構思方法
1.設計分析:
(1) 設計需要考慮的主要因素: 功能、結構穩定、安全可靠、成本適當、易於製作等
(2) 產品設計的三要素:物、人、環境
(3)明確使用對象進行具體設計分析
標准件:采購方便;直接使用,簡化製作過程;相對便宜,從而降低產品成本;實現通用通換,易維護。
2.方案的構思方法:(1)草圖法;(2)模仿法;(3)聯想法;(4)奇特性構思法。
3.方案的比較和權衡(即方案的篩選)
對方案進行評判和比較,要從設計的目的出發,針對一些相互制約的問題進行權衡和決策,選出較為滿意的方案或集中各方案的優點進行改進。考慮的方面:實用、美觀、創新、穩定性、安全性、環保性、加工難易程度、經濟成本等。
第六章 設計圖樣的繪制
一、設計表現圖
1.技術語言:在技術活動中進行表達、交流的工具(如圖樣、圖表、模型、符號、聲音、手勢、標志、計算機演示、網路語言等)。
按照專業類型分:有計算機程序語言、工程圖學語言等;
依據人的感覺類型的不同分:有視覺語言、聽覺語言和觸覺語言等;
依據人的視覺形式的不同分:圖形符號語言、文字元號語言等。
技術語言的特徵:言簡意賅、通俗直觀
2.草圖:構思草圖和設計(草圖草圖的繪制步驟,詳細參看P115)
二、常見的技術圖樣
正投影的基本特性:A、真實性,B、積聚性,C、收縮性。主視圖、俯視圖、左視圖統稱為三視圖。
三視圖投影規律:主視圖反映物體的長和高,俯視圖反映物體的長和寬,左視圖反映物體的高和寬。長對正,高平齊,寬相等。
(三視圖的繪制步驟見P122-123。)
2、形體的尺寸標注
四個基本的要求:正確(必須符合國家標准)、完整(必須註定齊全、不重復、不遺漏)、清晰(尺寸標注布局整齊、清晰,便於識圖)、合理(尺寸註定方式符合加工要求)
尺寸三要素:
①尺寸界線:尺寸界線用細實線繪制,並由圖形的輪廓線、軸線或對稱中心處引出,也可利用輪廓線、軸線或對稱中心作尺寸線。
②尺寸線:尺寸線用細實線繪制。尺寸線必須單獨畫出,不能與其他圖線重合或在其延長線上。一般採用箭頭作為尺寸線終端。
③尺寸數字:圖樣上所注尺寸表示形體的真實大小,形體的真實大小與圖樣的大小及繪圖的准確度無關。圖樣上的尺寸,以毫米mm為單位時,不注寫單位,否則必須註明。線性尺寸的尺寸數字一般注寫在尺寸線上方或其中斷處,水平方向尺寸字頭向上,垂直方向尺寸數字寫在尺寸線的左側且字頭向左。
直徑:?,整圓或大於半圓的圓弧需要標注直徑。注意小尺寸標注的方法(P125)
半徑:R,半圓或者不足半圓的圓弧需要標注半徑。小尺寸標注方法(P125)
4、剖視圖
假想採用剖切平面的方法剖開物體,將處於觀察者與剖切面之間的部分移去,將其餘部分向投影面投影所得的圖形稱為剖視圖。剖切平面一般具有以下兩個特徵:①包含內部結構如孔、槽的軸線,或物體的對稱面②平行於相應的投影面。
畫圖時應注意:
①用粗實線畫出物體的剖面輪廓及剖切平面後的可見輪廓。
②應省略不必要的虛線,只有對尚未表達清楚的物體結構才畫出虛線。
③由於剖切平面是假想的,因此在一個視圖上取剖視,並不影響其他視圖的投影
④剖面需按規定畫出與物體材料相應的剖面符號,剖面線應間隔相等、方向一致。
5、線路圖
電子線路圖一般是指用圖形符號和線段組成的電子工程用的略圖,包括電路原理圖、接線圖和邏輯圖。首先要認識線路圖中的元器件符號,知道它所代表的元器件;其次要弄清楚元器件符號相互之間的連接方式;最後確定信號如何流通。
第七章 模型或原型的製作
一、模型
1.模型及其功能
(1)模型:模型是根據實物、設計圖樣或構思,按比例、生態或其他特徵製成的與實物相似的一種物體。模型可以是產品本身,也可以是與產品大小相同、使用功能一致的物體。(2)模型具有兩個功能:①使設計對象具體化。②幫助分析設計的可能性。
2.模型在不同階段的作用
(1)草模:用於產品造型設計的初期階段,它可以採用立體模型將設計構思簡單地表示出來,供設計人員深入探討時使用。
(2)概念模型:在設計構思初步完成之後,用概括的手法表示產品的造型風格、布局安排,以及產品與人、環境的關系等,從整體上表現產品造型的整體概念。
(3)結構模型:用於研究產品造型與結構的關系,表達產品的結構尺寸和連接方法,並用於進行結構強度試驗。
(4)功能模型:用於研究產品的各種性能以及人機關系,同時也用於分析、檢查設計對象各部分組件尺寸與機體的相互配合關系,並在一定條件下用於試驗。
(5)展示模型:是採用真實材料,按照準確的尺寸做成的與實際產品幾乎一致的模型,研究人機關系、結構、製造工藝、外觀、市場宣傳等。
二、工藝
1.認識工藝
(1)工藝是指利用工具和設備對原材料、半成品進行技術處理,使之成為產品的方法。
(2)工藝的種類:常見的工藝有加工工藝、裝配工藝、檢測工藝、 鑄造工藝、表面處理工藝等。
(3)作用:保證產品質量,提高生產效率;影響產品的功能、強度、外觀
2.金屬材料的加工工藝
一般來說,金屬材料的加工包括1劃線、2鋸割、3切削(銼削)、4鑽孔、5連接、6表面處理等工序。
[劃線]:就是在待加工的材料上用相應的工具劃出加工部件的輪廓線或基準點或基準線。
劃線一般步驟為:①劃出基準 ②劃尺寸線 ③劃輪廓線 ④沖眼。
工具一般有:劃針、鋼直尺、角尺、劃規和樣沖。各類工具的操作要領詳見P144
[鋸割]:操作要領:1.站位和握鋸姿勢要正確,2.推鋸加壓,回拉不加壓,3.鋸程要長,4.推拉要有節奏 5安裝鋸條時鋸齒向外(P145)
起鋸:從工件遠離自己的一端起鋸,起鋸時用左手大拇指貼住鋸條,起鋸角要小,起鋸時行程要短,壓力要小,缺口2-3mm進,加長行程。
[銼削]:為了使工件符合設計所要求的形狀、尺寸和粗糙度,往往需要進行銼削、銑削和磨削。操作要領:1.銼削時要注意身體和手臂動作的協調,2.在推銼過程中,左手的施壓要由大變小,右手的施壓要由小變大,使銼刀平衡而不上下擺動。
[鑽孔]:常用的鑽孔設備是台鑽,常用的鑽頭是麻花鑽。
鑽孔的操作步驟:①劃線定位 ②裝夾工件 ③裝夾鑽頭 ④鑽孔。
安全操作警示:二要:操作時要集中注意力;要戴防護眼睛;
二不:不準帶手套操作;不能用手直接扶持小工件、薄工件,以免造成傷害事故。)
[連接]:通過固定連接和半固定連接的方法可以實現金屬件之間的連接。詳見P148(了解攻絲與套絲方法)
常用的連接方法有:鉚接、黏結、焊接、螺栓和螺母、平頭螺絲、元寶螺帽、墊圈、彈簧墊圈 各種連接應用實例要掌握。
[表面處理]:①目的:防止金屬製品表面生銹腐蝕,提高產品的美觀程度。②常見的方法:表面刷光、噴塗油漆、鍍層
表面刷光工序:准備(清除毛刺和鐵屑)→粗處理(用細銼銼平金屬表面)→細處理(用精細級金剛砂紙打磨)
噴塗油漆:一般先檢驗所選用的油漆對金屬表面的適用性,然後塗防銹漆,再油漆噴塗。
鍍層:可以在金屬表面塗上一層塑料,也可以採用電鍍的方面
三、製作模型
製作模型一般步驟:
1.選擇合適的材料。2.准備適當的工具和加工設備。3.按設計圖樣畫線。4.對材料進行鋸割、切削等加工。5.裝配。6.對模型進行表面處理。7.對產品的外觀造型和色彩進行評價;對產品的結構、功能進行檢測和試驗。8.對設計方案進行修改,做成展示模型(樣品)。
在模型或原型製作完成之後,根據審美的需要,一般要對產品的外觀加以一定的潤色,以使產品更美觀,更符合人們的心理需求。
模型製作的一般步驟:
①選擇合適的材料②准備工具和設備。③劃線④加工⑤裝配⑥表面處理⑦評價
第八章 技術產品的使用和保養(選修)
1.產品說明書的編寫:
(1)產品說明書的一般結構——標題、正文、標記。
(2)產品說明書的形式:條款直述式和自問自答式。
(3)產品說明書的寫作要求 :①充分考慮用戶的閱讀需要;②體現產品的設計特點;③不必平均用力,而應有所側重;④語言准確、通俗、簡潔、內容條理清楚。
2.技術產品的使用、維護和保養:
產品說明書為用戶使用產品提供依據,它必須清楚的告訴用戶產品的使用方法,以使用戶方便地獲知、掌握產品使用方法,恰當、安全、高效地使用產品。
維護產品完好技術狀況或工作狀態而進行的作業,是進行技術設計時必須考慮的問題,產品的維護和保養方法也應當在產品說明或用戶手冊中得以體現。
3.技術產品的服務途徑
①查閱說明書獲得廠家的服務電話、服務網點分布等信息。
②打電話咨詢或上網查找。
③請教其他用戶獲取服務信息。
③ 7月1日起 山西試點開展建築信息模型技術應用
7月1日起,山西將選取部分項目、企業和區域,試點開展建築信息模型(簡稱「BIM」)技術應用,試點項目包括新立項的單體建築面積超2萬平方米(含)的大型公共建築,總建築面積超30萬平方米(含)的居住小區等。
試點企業包括:2019年度設計營業收入全省排名前十的具有建築行業(建築工程)甲級資質的設計企業,具有建築工程或市政工程施工總承包特級資質的建築業企業。試點區域包括山西省綜改區重點區域范圍內的全部新建工程。
其中,試點項目應在設計、施工等階段開展BIM技術應用,鼓勵在運營階段採用BIM技術進行運維管理;試點企業應在承擔的工程設計、施工或總承包任務中,每年至少選取5個項目開展BIM技術應用。
通過搭建BIM數據平台,推進城市新建項目數據同步更新、集成分析和綜合應用,對新、改、擴建的建築及市政基礎設施、軌道交通項目,按照統一技術標准,同步設計、施工、竣工驗收,形成完整的BIM模型數據及物聯網智能設施數據。
山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王立業表示,推進建築業BIM技術應用,實現信息技術與建築業發展深度融合,發揮試點企業引領作用,可為山西建築業轉型升級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據了解,山西將在健全應用標准體系、提升應用能力、構建管理平台、創建高水平應用項目、強化人才培養五個方面全面布局、推進BIM技術應用。確保年底前,山西省內特級、一級房屋建築工程施工企業和甲級建築勘察、設計單位,實現BIM與企業管理系統等一體化集成應用。(完)
④ 有什麼軟體可以看3d模型的
你可以先去【繪學霸】網站找「3d建模」板塊的【免費】視頻教程-【點擊進入】完整入門到精通視頻教程列表: www.huixueba.net/web/AppWebClient/AllCourseAndResourcePage?type=1&tagid=307&zdhhr-11y04r-235044174
想要系統的學習可以考慮報一個網路直播課,推薦CGWANG的網路課。老師講得細,上完還可以回看,還有同類型錄播課可以免費學(贈送終身VIP)。
自製能力相對較弱的話,建議還是去好點的培訓機構,實力和規模在國內排名前幾的大機構,推薦行業龍頭:王氏教育。
王氏教育全國直營校區面授課程試聽【復制後面鏈接在瀏覽器也可打開】: www.huixueba.com.cn/school/3dmodel?type=2&zdhhr-11y04r-235044174
在「3d建模」領域的培訓機構里,【王氏教育】是國內的老大,且沒有加盟分校,都是總部直營的連鎖校區。跟很多其它同類型大機構不一樣的是:王氏教育每個校區都是實體面授,老師是手把手教,而且有專門的班主任從早盯到晚,爆肝式的學習模式,提升會很快,特別適合基礎差的學生。
大家可以先把【繪學霸】APP下載到自己手機,方便碎片時間學習——繪學霸APP下載: www.huixueba.com.cn/Scripts/download.html
⑤ 模型的檢驗與校正
1.模型的理論與室內實驗檢驗
為了驗證土壤水熱鹽耦合遷移模型及計算方法的可靠性,需要將數值模擬的結果與試驗或理論結果進行對比。本節首先用線形熱傳導方程的理論解和室內一維土柱凍結試驗結果來檢驗計算模型,然後用大量的野外試驗結果來驗證土壤凍結過程中水熱鹽耦合遷移模型及數值計算方法的穩定性和可靠性。由於試驗期間整個冬春季節沒有降雪,所以雪層中的水熱鹽遷移未經驗證。
(1)土壤線形熱傳導過程的數值模擬
在土壤含水率較小時,即使處於一定的負溫狀態,土壤仍不會發生凍結現象。若含水率分布均勻且保持不變,則土壤的熱參數為常數,此時熱流方程為線形偏微分方程,可求得其解析解。初始均勻含水率為0.05,溫度為5℃,一端突然降溫至-5℃的無限長土柱傳導問題的解析解為:
水分在季節性非飽和凍融土壤中的運動
式中,erfc為誤差函數;Z為從土柱冷端算起的距離;λ為土壤的熱導率;Cv為土壤的體積熱容。
在計算中取λ/Cv為0.127 cm2/min,時間步長從計算開始時的0.1 min逐漸增加到30 min,空間步長從冷端的0.5 cm逐漸增大到暖端的15 cm。本書計算了土柱一端突然降溫後48小時內溫度的變化。圖6-13表示時間t為5 h、20 h、60 h時不同深度Z處溫度T的計算解與解析解的比較,從圖中可以看出,二者吻合較好。計算結果表明本文採用的計算格式在較大的時間、空間步長下求解熱傳導方程,仍能得到比較滿意的計算結果。
(2)一維垂直土柱的凍結過程
圖6-13 線形化熱傳導方程解析解與數值解的比較
圖6-14 室內凍結試驗土壤溫度模擬值與試驗值比較
圖6-15 室內凍結試驗土壤水分模擬值與試驗值比較
本書模擬了內蒙古粘土的室內凍結過程,驗證過程採用中科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的試驗資料。土樣為圓形土柱,高15 cm,直徑15 cm,干容重為1.59 g/cm3。在試驗開始前,整個土柱在1℃的環境中恆溫48小時,土壤含水率均勻,為23.38%。試驗開始後,土柱下端迅速降為負溫,上端為正溫,試驗過程中上、下端溫度一直保持恆定,溫度梯度為0.2℃/cm。土柱自下而上凍結,試驗延續時間為120小時。
圖6-14和圖6-15分別表示試驗結束時土壤溫度 T、土壤含水率隨土柱深度 Z的變化的模擬結果與試驗結果比較。從圖6-14中可以看出,由於試樣是均質的且溫度梯度恆定,所以溫度沿土柱高度按線性分布。由於凍土和未凍土導熱性能的差異,溫度剖面分為未凍土和已凍土兩個區段,未凍土段的溫度分布斜率略小於已凍土段。無論在已凍土段,還是在未凍土段,土壤溫度的計算值和模擬值都相當接近。根據圖 6-15 所示的結果,初始含水率分布均一的試樣,經歷凍結作用後,土壤含水率剖面發生了明顯變化。未凍土段的試後含水率低於初始值,而凍土段的試後含水率高於初始值,說明土壤凍結過程中,在溫度梯度的作用下未凍區水分向凍結區遷移,並在凍結鋒面附近形成一個含水峰值。土壤含水率的模擬值與試驗值比較一致,均反映出土中水分重新分布的特點。
圖6-16 凈輻射計算值與實測值關系曲線
圖6-17 凈輻射計算值與實測值關系曲線
2.模型的大田驗證
模型的野外校正選用1995年11 月~1996 年3 月山西省中心灌溉試驗站的資料進行。在模型的運行中,需要輸入的參數和數據主要包括:試驗區及試驗場地資料、田間小氣候資料、土壤水熱特性參數、土壤剖面的含水率和溫度的初始條件和邊界條件。
在模擬計算中,溫度上邊界為熱流通量邊界,水分為已知蒸發通量邊界;下邊界深度根據需要確定,最大取3.0 m深。水分下邊界為已知土壤含水率邊界,溫度為已知溫度變化邊界。採用的最大時間步長為1小時。
圖6-18 試驗期土壤含水率變化的模擬值與實測值(1995~1996)
圖6-19 緩凍期日地溫變化的模擬值與實測值
圖6-20 穩凍期日地溫變化的模擬值與實測值
圖6-21 融化期日地溫變化的模擬值與實測值
將基礎數據和參數資料輸入模型後,模擬季節性凍融期蒸發條件下的土壤水熱狀況及其變化,並與實測值進行比較,根據較大誤差出現的時間和空間規律,針對性地調整有關參數(主要是土壤反射率等參數),直到模擬和實測值的誤差達到允許值時為止。
圖6-16為凈輻射的計算值和實測值比較曲線,二者基本吻合。圖6-17表示凈輻射實測值與模擬值之間的關系,由圖可見散點大部分落在直線附近。計算結果表明,本次凈輻射的計算模式是合理的。由於一般的氣象台缺乏日輻射觀測資料,所以利用常規氣象資料推求凈輻射的方法,大大方便了模型在季節性凍土區的進一步應用。
圖6-18(a、b、c、d)分別表示整個試驗期不同深度土壤含水率剖面的模擬值和實測值的比較。在初凍期,土壤含水率剖面變化較小,模擬值與實測值非常接近;在穩定凍結階段,土壤水分發生向凍結鋒面的遷移,模擬值與實測值擬合較好;在穩定融化期,土壤從上下兩個方向融化,含水率剖面變化較大,計算值很好地反映了這一變化規律。
圖6-19、6-20和圖6-21分別表示不同凍融階段土壤實測溫度與模擬溫度的變化。由圖可見,在各個凍融階段,土壤剖面實測溫度與模擬溫度都相當接近。表明模型能較好地描述整個季節性凍融期土壤溫度的變化過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與穩定性。
由於自然界的土壤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處於非飽和狀態,所以其中的水分只有在一定的負溫下才會出現凍結,即土壤水冰點降低,由此導致土壤溫度0℃對應的深度Hf略大於土壤的凍結深度。為方便起見,實際應用中可用Hf近似代替土壤的凍結深度。圖6-22為Hf的實測值和計算值隨時間的變化過程,二者比較接近。同時從圖中還可以看出,試驗區當年的最大0℃深度約為65 cm,與實際凍結深度63.5 cm非常接近。
圖6-23表示1995~1996年季節性凍融期土壤含水率和土壤鹽分的實測值與計算值比較。由於整個冬季幾乎沒有降水,上層土壤水分一直處於蒸發狀態。經過一個冬春的凍融過程,土壤鹽分隨水分遷移,主要集中在地表附近一定深度范圍(40 cm)內。由圖6-23可見,同時期土壤鹽分與土壤水分的變化具有互補性,模擬值較好地反映了土壤鹽分的剖面變化過程,表明模型能較為客觀地模擬再現季節性凍融過程中水、熱、鹽耦合遷移規律。
圖6-22 試驗期土壤0℃深度的模擬值與實測值比較
圖6-23 融化期土壤水-鹽分布的模擬值與實測值比較
⑥ 模型檢驗常用方法有哪些
正確性分析:(模型穩定性分析,穩健性分析,收斂性分析,變化趨勢分析,極值分析等)
有效性分析:誤差分析,參數敏感性分析,模型對比檢驗
有用性分析:關鍵數據求解,極值點,拐點,變化趨勢分析,用數據驗證動態模擬。
高效性分析:時空復雜度分析與現有進行比較
⑦ 怎樣對模型進行檢測 3dmax
1.打開場景,選擇任意模型,點擊使用程序。
⑧ maya軟體建模檢查模型的步驟
你可以先去【繪學霸】網站找「MAYA影視製作」板塊的【免費】視頻教程-【點擊進入】完整入門到精通視頻教程列表: www.huixueba.net/web/AppWebClient/AllCourseAndResourcePage?type=1&tagid=307&zdhhr-11y04r-1774295380786759700
想要系統的學習可以考慮報一個網路直播課,推薦CGWANG的網路課。老師講得細,上完還可以回看,還有同類型錄播課可以免費學(贈送終身VIP)。
自製能力相對較弱的話,建議還是去好點的培訓機構,實力和規模在國內排名前幾的大機構,推薦行業龍頭:王氏教育。
王氏教育全國直營校區面授課程試聽【復制後面鏈接在瀏覽器也可打開】: www.huixueba.com.cn/school/3dmodel?type=3&zdhhr-11y04r-1774295380786759700
在「MAYA影視製作」領域的培訓機構里,【王氏教育】是國內的老大,且沒有加盟分校,都是總部直營的連鎖校區。跟很多其它同類型大機構不一樣的是:王氏教育每個校區都是實體面授,老師是手把手教,而且有專門的班主任從早盯到晚,爆肝式的學習模式,提升會很快,特別適合基礎差的學生。
大家可以先把【繪學霸】APP下載到自己手機,方便碎片時間學習——繪學霸APP下載: www.huixueba.com.cn/Scripts/download.html
⑨ 模型識別及驗證
模型識別驗證亦稱反演,是數學運算中的解逆問題,即利用水頭函數解算地下水均衡方程。水頭函數是一個多元函數,它是均衡場地質條件和均衡條件的表徵,在地質上可以理解為對均衡區水文地質條件的一次全面驗證。做法上表現為根據觀測點的資料反求水文地質參數與驗證邊界,直到誤差滿足精度為止。模型的識別和驗證主要遵循以下原則:
(1)模擬的地下水流場要與實際地下水流場基本一致,即要求地下水模擬等值線與實際地下水位等值線性狀相似;
(2)模擬地下水的動態過程要與實測的動態過程基本相似,即要求模擬與實測地下水位過程線性狀相似;
(3)從均衡的角度出發,模擬的地下水均衡變化與實際基本相符;
(4)識別的水文地質參數要符合實際水文地質條件。
根據以上原則,對模型進行識別驗證。
(一)模型識別及驗證
選用2005年1月~2007年12月擬合期內水位觀測孔進行模型識別與驗證,使計算和地質條件的分析相結合,及時指導調參,以取得最佳擬合效果。經反復多次計算,擬合結果較為滿意。含水層觀測孔的基礎資料見表63。
表6-3 觀測孔基礎數據
1.水頭降速場擬合
含水層觀測孔水位歷時擬合曲線見圖69。
圖6-9 含水層觀測孔水位歷時擬合曲線圖
2.水頭梯度場擬合(Calc Vs.Obs)
隨機選幾個階段的擬合圖,如下所示:
(1)觀測孔第一時段水頭梯度場的擬合,如圖6-10。
圖6-10 觀測孔第一時段水頭梯度場擬合圖
(2)觀測孔第十二時段水頭梯度場的擬合,如圖6-11。
圖6-11 觀測孔第十二時段水頭梯度場擬合圖
(3)觀測孔第二十三時段水頭梯度場的擬合,如圖6-12。
圖6-12 觀測孔第二十三時段水頭梯度場擬合圖
其中,縱坐標為計算值,橫坐標為觀測值,對角線的角度為45°,若計算值與觀測值相等,則觀測孔位於對角線上,若二者不相等,則觀測孔偏離對角線。二者相差越大,觀測孔離對角線則越遠。因此,可以利用這種圖來看各時間段的擬合程度。
(二)模型參數分區
利用上述基礎資料和給定的參數初值,通過計算機進行數學模型,採用間接解法,用自動和手動相結合的方法,通過實測水位和計算水位的擬合分析,不斷地解決問題,優化組合,調整各類參數,最終計算區的滲透系數見表64。
表6-4 滲透系數調參成果圖
參數分區的主要依據:
(1)計算區抽水試驗成果,包括滲透系數、儲水系數、給水度及單位涌水量;
(2)含水層分布規律,如厚度、埋深和岩性組合特徵;
(3)地下水天然流場、人工干擾流場、水化學場和溫度場;
(4)地質條件的差異性,根據上述因素擬定初始參數與分區。
經過模型識別與驗證,各參數各層分區結果如下:
本文將寒武繫上統灰岩含水層分為3個不同滲透系數分區,如圖6-13,其各區滲透系數值見表6-5。
圖6-13 寒武繫上統灰岩含水層滲透系數分區圖
表6-5 寒武繫上統灰岩岩溶裂隙承壓含水層滲透系數分區表
將石炭統上統太原組下段灰岩水層分為3個不同滲透系數分區,如圖6-14,其各區滲透系數值見表6-6。
圖6-14 石炭繫上統太原組下段灰岩含水層滲透系數分區圖
表6-6 石炭繫上統太原組下段灰岩含水層滲透系數分區表
將石炭繫上統太原組上段灰岩含水層分為 3 個不同滲透系數分區,如圖 6-15,其各區滲透系數值見表 6-7。
圖6-15 石炭繫上統太原組上段灰岩含水層滲透系數分區圖
表6-7 石炭繫上統太原組上段灰岩含水層滲透系數分區表
將二疊系山西組二1煤層頂板砂岩含水層分為3個不同滲透系數分區,如圖6-16,其各區滲透系數值見表68。
第三、四系砂、卵含水層滲透系數分區,含水層分為3個不同滲透系數分區,如圖6-17,其各區滲透系數值見表6-9。
圖6-16 二疊系山西組二 1 煤層頂板砂岩含水層滲透系數分區圖
表6-8 二疊系山西組二 1 煤層頂板砂岩含水層滲透系數分區表
圖6-17 第三、四系砂、卵含水層滲透系數分區圖
表6-9 第三、四系砂、卵含水層滲透系數分區表Table6.9 The schele of different areas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of unconfined aquifer in Tertiary and Quaternary
⑩ 看模型圖用什麼軟體
看模型圖用3D圖軟體。
在常用的軟體中通常是3D MAX或者MAYA這兩個軟體所製作的圖。那麼需要打開這兩個文件的圖紙,需要對應的文件,以及打開的軟體需要高於或者等於圖紙製作的版本。
ZBRUSH常被用來雕刻生物和器械類模型的細節有一些軟體做做場景會很簡單舒服比如VUE 不過一些大片中特殊類型的模型都會用工作室針對電影開發的特殊軟體和插件來做比如變形金剛和阿凡達之類的沒有相關開發能力也是中國電影CG效果較差的一個原因。
數學模型:
數學模型可以一個或一組代數方程、微分方程、差分方程、積分方程或統計學方程,也可以是它們的某種適當的組合,通過這些方程定量地或定性地描述系統各變數之間的相互關系或因果關系。
除了用方程描述的數學模型外,還有用其他數學工具,如代數、幾何、拓撲、數理邏輯等描述的模型。需要指出的是,數學模型描述的是系統的行為和特徵而不是系統的實際結構。